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易被忽视的半浦村郑氏家族:浙东学术文化传承者
1
作者 徐晓虹 《宁波开放大学学报》 2023年第2期1-6,共6页
梳理甬上文献世家郑氏家族逸事,从郑启、郑溱、郑梁、郑性、郑大节与郑中节、郑竺、郑勋等一脉传承,回溯郑性建二老阁、郑勋建二老堂的始末,比较二老阁、二老堂与天一阁的差异。基于五种特点,证明郑氏家族是浙东学术文化重要传承者。
关键词 二老阁 二老堂 黄宗羲 半浦村 郑梁 郑勋 郑性 浙东学术
下载PDF
现代编辑出版家的编辑力初探 被引量:10
2
作者 唐银辉 朱宝林 《编辑之友》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4-37,共4页
文章从介绍编辑力入手,探讨了现代编辑出版家在出版物策划组稿、编辑加工、出版发行等阶段表现出来的比较典型的编辑力,包括敏锐的洞察力和独到的眼力、精细审慎的加工力、紧扣读者心理的营销力等。研究目的是为当代各类编辑修炼编辑力... 文章从介绍编辑力入手,探讨了现代编辑出版家在出版物策划组稿、编辑加工、出版发行等阶段表现出来的比较典型的编辑力,包括敏锐的洞察力和独到的眼力、精细审慎的加工力、紧扣读者心理的营销力等。研究目的是为当代各类编辑修炼编辑力提供一个范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编辑力 现代编辑出版家 鲁迅 叶圣陶 巴金 邹韬奋 郑振铎
下载PDF
荀子《正名》的现代解读——从语词符号的角度 被引量:3
3
作者 曾祥云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02-105,共4页
在《正名》中,荀子详细阐述了名的符号性质,系统探讨了名称的作用,提出了命名的基本原则以及正确使用名称的原则和方法。因此,从现代语词符号理论来看,荀子的《正名》实际上是一篇论述命名问题的符号学专论。
关键词 荀子 正名 语词符号 符号学
下载PDF
论以梁实秋为中心的几次翻译笔战 被引量:2
4
作者 管新福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2年第1期53-61,共9页
在我国现代翻译领域,译者之间的笔战是较为惯常的学术现象。其中,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梁实秋为中心的几次翻译笔战最具典型性。除与鲁迅持续数年的“硬译”“死译”之辩外,他还与傅东华有关于弥尔顿《失乐园》翻译的笔战、与邢光祖有关... 在我国现代翻译领域,译者之间的笔战是较为惯常的学术现象。其中,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梁实秋为中心的几次翻译笔战最具典型性。除与鲁迅持续数年的“硬译”“死译”之辩外,他还与傅东华有关于弥尔顿《失乐园》翻译的笔战、与邢光祖有关于如何翻译莎剧的笔战、与郑振铎有关于泰戈尔《飞鸟集》翻译的笔战等,且与当时译界聚焦的热点问题高度关切,如直译与意译、语汇的散韵、移植和增删、译者的责任、伦理和规范等问题。这几次翻译笔战有助于翻译活动的规范化,某种程度上推动了我国现代翻译理论的成熟,值得当下翻译研究者去认真梳理和汲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实秋 鲁迅 傅东华 邢光祖 郑振铎 翻译笔战
下载PDF
宋元南戏本事新探 被引量:1
5
作者 张文德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6期33-36,共4页
宋元南戏剧本多已佚失不存,仅存散出或只言片语见于明清各曲选、曲谱中,一鳞半爪,难窥全豹。因此,资料的欠缺,一直是制约宋元南戏研究发展的瓶颈。近年来,有关宋元南戏本事方面的研究亦多据成说,少有进展。本文沿用前辈学者的治学路径... 宋元南戏剧本多已佚失不存,仅存散出或只言片语见于明清各曲选、曲谱中,一鳞半爪,难窥全豹。因此,资料的欠缺,一直是制约宋元南戏研究发展的瓶颈。近年来,有关宋元南戏本事方面的研究亦多据成说,少有进展。本文沿用前辈学者的治学路径和方法,充分运用各种文献材料,在重新探索宋元南戏4种存目本事的基础上,得出如下结论:《郑琼英》不是独立剧目,而是元南戏《宋子京鹧鸪天》中的女主角;南戏《杨曼卿》本事出《绿窗新话·杨生私通孙玉娘》;南戏《借烛寻珠》事本《绿窗新话·何会娘通张彦卿》;《子母冤家》戏文是据元杂剧《崔府君断冤家债主》改编而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元南戏 郑琼英 杨曼卿 《借烛寻珠》 《子母冤家》
下载PDF
汉颂:汉代颂扬主题的另一种表现——兼谈汉颂与汉赋的关系 被引量:3
6
作者 蒋文燕 《南都学坛(南阳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报)》 2003年第1期1-6,共6页
在汉代的史籍中 ,赋、颂或是在名称上相互指代、互换使用 ,或是二字连用、同指一体 ,这种混淆的状况给后人带来很多疑惑。从目前存留汉颂作品的文本可以看出 ,汉颂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明显受到了《诗经》中的“颂”的影响而重新回复于四... 在汉代的史籍中 ,赋、颂或是在名称上相互指代、互换使用 ,或是二字连用、同指一体 ,这种混淆的状况给后人带来很多疑惑。从目前存留汉颂作品的文本可以看出 ,汉颂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明显受到了《诗经》中的“颂”的影响而重新回复于四言体的作品 ;第二类是变颂式而近于文的作品 ;第三类是在写法上以铺陈展开颂美 ,具有明显赋法特征的作品。总体而言 ,汉颂在写作手法上继承了《诗经》中的“颂”的庄重典雅 ,汲取了当代汉赋的铺排渲染 ,在作品内容上则反映出汉代大一统封建专制社会中以颂扬为宗的精神导向 ,所以汉颂实际上是汉代颂扬主题的另一种再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颂 汉赋 巡颂 征颂 庙颂 颂扬主题
下载PDF
作为传记文学家的郑学稼 被引量:2
7
作者 古远清 《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1期78-82,共5页
《鲁迅正传》从书名到内容对鲁迅均持贬损态度。郑学稼研究鲁迅是通过一个人去折射当时的社会思潮与文化思潮,因而该书的某些史料的运用仍有可取之处。在中西文化大论战期间,郑学稼站在卫道士的立场上反对李敖对中国传统思想的批判,使... 《鲁迅正传》从书名到内容对鲁迅均持贬损态度。郑学稼研究鲁迅是通过一个人去折射当时的社会思潮与文化思潮,因而该书的某些史料的运用仍有可取之处。在中西文化大论战期间,郑学稼站在卫道士的立场上反对李敖对中国传统思想的批判,使他成了守旧派。在禁谈马列主义的"戒严"时代,郑学稼在台湾反复歪曲、批判马克思主义,这也是对马列主义的另一类"宣传"。这就难怪郑学稼去台后知音甚少,倍感寂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郑学稼 鲁迅 中西文化大论战 托派 右翼
下载PDF
“正反同词”文字学研究举例 被引量:1
8
作者 洪飏 《中国文字研究》 CSSCI 2016年第1期99-102,共4页
本文以《说文解字》和古文字中所提供的字形资料为线索,举例研究了古汉语中“正反同词”现象,考察了产生这种现象的历史原因。
关键词 反训 正反同词 文字学举例 成因
下载PDF
清初诗人赵进美生平仕宦交游考述
9
作者 马瑜理 《枣庄学院学报》 2017年第4期75-81,共7页
赵进美(1620~1692),擅诗文,能制曲。明崇祯庚辰(1640)进士,与姜垓、宋琬、方以智、陈子龙、宋征庾等辈,以诗名雄视南北。入清后为太常博士,又与龚鼎孳、曹溶齐名。早通二氏,鼎革前后作杂剧《瑶台梦》《立地成佛》,不减张可久、贯云石之... 赵进美(1620~1692),擅诗文,能制曲。明崇祯庚辰(1640)进士,与姜垓、宋琬、方以智、陈子龙、宋征庾等辈,以诗名雄视南北。入清后为太常博士,又与龚鼎孳、曹溶齐名。早通二氏,鼎革前后作杂剧《瑶台梦》《立地成佛》,不减张可久、贯云石之韵。顺治年间与丁耀亢、孙廷铨、冯溥等人结社,丁耀亢为其《立地成佛》作跋。王士禛与邹祗谟曾选其小令十四首入《倚声初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赵进美 丁耀亢 王光鲁 郑元勋 仕宦 交游
下载PDF
焦循《孟子正义》的疏证特色 被引量:3
10
作者 刘瑾辉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3期70-75,共6页
焦循的《孟子正义》是清代第一部用一家之注的新疏,也是清代本赵注《孟子》仅存的一部新疏。于赵注,申、补、正、存,实事求是,不墨守唐宋旧疏“疏不破注”的成法,“于赵氏之说或有所疑,不惜驳破以相规正”,尽显清学特色。广考博征,融会... 焦循的《孟子正义》是清代第一部用一家之注的新疏,也是清代本赵注《孟子》仅存的一部新疏。于赵注,申、补、正、存,实事求是,不墨守唐宋旧疏“疏不破注”的成法,“于赵氏之说或有所疑,不惜驳破以相规正”,尽显清学特色。广考博征,融会贯通,精审独到,乃清代“新疏家模范作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正义》 焦循 清代学术
下载PDF
鲁迅与正始文学
11
作者 王吉鹏 王林林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年第6期57-60,68,共5页
鲁迅立足于正始时期的社会生活对正始文学进行把握,并通过品评正始文学、文士来讽喻现实世界。而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的正始文人与鲁迅在精神上产生了共鸣,他们都有着对生命意识的悲剧体悟以及对个性自由、人格独立的追求。这种精神气质... 鲁迅立足于正始时期的社会生活对正始文学进行把握,并通过品评正始文学、文士来讽喻现实世界。而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的正始文人与鲁迅在精神上产生了共鸣,他们都有着对生命意识的悲剧体悟以及对个性自由、人格独立的追求。这种精神气质反映在文学上,鲁迅小说的狂人形象与正始名士有着深刻的血缘关系,同时,鲁迅的杂文也深受正始文学哲理思辨色彩的影响,有着令人折服的逻辑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正始文学 关系
下载PDF
鲁迅与正始文学
12
作者 王吉鹏 王林林 《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年第4期48-51,共4页
鲁迅立足于正始时期的社会生活对正始文学进行把握,并通过品评正始文学、文士来讽喻现实世界。而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的正始文人与鲁迅在精神上产生了共鸣,他们都有着对生命意识的悲剧体悟以及对个性自由、人格独立的追求。这种精神气质... 鲁迅立足于正始时期的社会生活对正始文学进行把握,并通过品评正始文学、文士来讽喻现实世界。而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的正始文人与鲁迅在精神上产生了共鸣,他们都有着对生命意识的悲剧体悟以及对个性自由、人格独立的追求。这种精神气质反映在文学上,鲁迅小说的狂人形象与正始名士有着深刻的血缘关系,同时,鲁迅的杂文也深受正始文学哲理思辨色彩的影响,有着令人折服的逻辑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正始文学 关系
下载PDF
现象的视角:郑振铎与鲁迅之比较研究
13
作者 陈振文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第3期29-32,39,共5页
鲁迅、郑振铎是中国现代文学、文化史上重量级的人物,在比较研究领域,鲜有从人文的视角,从时代和反思研究的视角去探讨。本文围绕郑振铎和鲁迅的思想、文化性格,从一组有典型意义的"现象"来思考二十世纪上半期中国知识分子的... 鲁迅、郑振铎是中国现代文学、文化史上重量级的人物,在比较研究领域,鲜有从人文的视角,从时代和反思研究的视角去探讨。本文围绕郑振铎和鲁迅的思想、文化性格,从一组有典型意义的"现象"来思考二十世纪上半期中国知识分子的价值观、思想文化发展的不同路向及其成因,寻找知识分子与时代变迁的关系,同时也思考当下人文研究的缺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郑振铎 鲁迅 比较研究
下载PDF
明末唐诗选本评判与《唐诗解》选诗标准之生成
14
作者 薛宝生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第1期52-57,共6页
明末瞽人唐汝询选解唐诗,勒为一书,是为《唐诗解》。其所选受高棅《唐诗正声》及李攀龙《唐诗选》的影响,试图整合高、李二选之长,选出"于唐诗或庶几矣"之选本,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却仍表现出明代"尊尚盛唐"的主流选... 明末瞽人唐汝询选解唐诗,勒为一书,是为《唐诗解》。其所选受高棅《唐诗正声》及李攀龙《唐诗选》的影响,试图整合高、李二选之长,选出"于唐诗或庶几矣"之选本,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却仍表现出明代"尊尚盛唐"的主流选诗倾向。然究其选诗标准的生成,则与明末唐诗选本的时代评判有着重大关系。而其诗学理论则上祧严羽、杨士弘,近尊高棅、李攀龙,展现出一条明显的沿袭轨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汝询 《唐诗解》 高棅 《唐诗正声》 李攀龙
下载PDF
评胡适、鲁迅、郑振铎的《西游记》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吴圣燮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CSSCI 2009年第2期1-5,共5页
胡适、鲁迅和郑振铎三位先生是现代《西游记》研究开创者。胡适、鲁迅对古版《西游记》评点的批判和否定,以及稍后郑振铎所勾画的古版《西游记》演变关系,都曾为《西游记》论界所赞赏和反复引用。但随着研究的深入,笔者发现他们关于《... 胡适、鲁迅和郑振铎三位先生是现代《西游记》研究开创者。胡适、鲁迅对古版《西游记》评点的批判和否定,以及稍后郑振铎所勾画的古版《西游记》演变关系,都曾为《西游记》论界所赞赏和反复引用。但随着研究的深入,笔者发现他们关于《西游记》评点和版本关系的论述,多有失误,不足为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适 鲁迅 郑振铎 《西游记》研究
下载PDF
论说抗战前左翼文坛对梅兰芳的评价 被引量:1
16
作者 孙玫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56-159,193,共5页
历经了一个多世纪的历史风云,梅兰芳早已成为代表中国戏曲艺术的一种文化符号。几十年前,各派、各家关于梅兰芳的种种见解,也早已积淀为一种历史文化遗产。今天回顾、清理这笔历史文化遗产,可以帮助我们全面真实、具体生动地认识当年的... 历经了一个多世纪的历史风云,梅兰芳早已成为代表中国戏曲艺术的一种文化符号。几十年前,各派、各家关于梅兰芳的种种见解,也早已积淀为一种历史文化遗产。今天回顾、清理这笔历史文化遗产,可以帮助我们全面真实、具体生动地认识当年的梅兰芳和当年的那些论者,全面真实、具体生动地感知当年的那一段历史,包括当年戏曲的历史。文中选取左翼文坛的鲁迅、郑振铎和张庚等人对于梅兰芳的一些评价进行分析和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曲艺术 京剧 梅兰芳 戏曲批评 鲁迅 郑振铎 张庚 左翼文坛
下载PDF
论郑默在中国目录学史上的地位 被引量:1
17
作者 刘芷新 《图书馆》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96-98,共3页
四部分类法是中国古代目录学史上最重要的分类体系,它的首创者是三国魏的郑默还是晋朝的荀勖,是一个颇具争议的问题。文章从两位目录学家的工作出发,认为郑默没有开创四部分类法,也没有撰写《中经》一书,他的功绩主要是对国家藏书进行... 四部分类法是中国古代目录学史上最重要的分类体系,它的首创者是三国魏的郑默还是晋朝的荀勖,是一个颇具争议的问题。文章从两位目录学家的工作出发,认为郑默没有开创四部分类法,也没有撰写《中经》一书,他的功绩主要是对国家藏书进行整理和排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郑默 《中经》 四部分类法 荀勖 《中经新簿》
下载PDF
鲁迅与郑振铎的一桩“恩怨”考辨
18
作者 马龙 《大连大学学报》 2022年第3期18-24,共7页
1935年9月《译文》杂志的停刊,是鲁迅与郑振铎之间“恩怨”产生的主因。在鲁迅看来,郑振铎的“背后活动”导致了“《译文》停刊”事的发生。事后的鲁迅之所以在与友人来往的书信、写作的论战文章《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以... 1935年9月《译文》杂志的停刊,是鲁迅与郑振铎之间“恩怨”产生的主因。在鲁迅看来,郑振铎的“背后活动”导致了“《译文》停刊”事的发生。事后的鲁迅之所以在与友人来往的书信、写作的论战文章《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以及自作小说《出关》中屡次表达对郑氏的不信任乃至恶感,多半可追究于对这桩恩怨的难以忘怀。本文以茅盾、黄源等与《译文》相关人物的回忆录为主材料,辅以当事人鲁迅的书信、文章等材料,梳理澄清这桩恩怨发生的始末,试图还原并重建一个真实的历史语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郑振铎 《译文》 恩怨 考辨
下载PDF
Li Ruqian, the Lu Xun of the Nineteenth Century
19
作者 Jerry D. Schmidt 《Frontiers of Literary Studies in China-Selected Publications from Chinese Universities》 2018年第2期217-253,共37页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biography, thought, and works of Li Ruqian (1852-19o9). He was appointed Consul in Kobe 1882-84, during which period he studied the political institutions and culture of Meiji Japan and the ...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biography, thought, and works of Li Ruqian (1852-19o9). He was appointed Consul in Kobe 1882-84, during which period he studied the political institutions and culture of Meiji Japan and the West, eventually translating Washington Irving's biography of George Washington into Classical Chinese, a book which exercised a great influence on late Qing reformers. Li's literary theory strongly emphasized the importance of originality. He also cultivated a style that was simpler and closer to spoken Chinese than many of his contemporaries. He eventually espoused a thoroughgoing reform of Chinese government and society. He abandoned the idea of the centrality of Chinese culture for a worldview of cultural relativity in which all cultures of the world are viewed as equally valid. After his return to China Li became even more involved in reform activities, but soon he became almost totally alienated from Chinese society and even began expressing strong doubts about the whole tradition of classical writing. In his poems and prose works, he warned Chinese intellectuals to abandon their smug conservatism and adapt to the new world or perish, making fun of his own society in biting satirical pieces that remind one of the writings of Lu Xun's May Fourth era. Li Ruqian may, indeed, be the first Chinese author to develop the idea of Chinese inadequacy and guilt which is so common in the literature of the next centu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 Ruqian zheng Zhen Shatan Group George Washington Lu xun Chinese centrality doubting of tradition reform
原文传递
论“十七年”时期的表演话语与政治认同——以郑君里等人对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接受为例
20
作者 蒋浩伟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76-89,共14页
在1949到1966年之间,国内对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演剧理论的接受呈现出由全面学习到全方位批判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对斯氏理论的歪曲和误读自有一套稳固和悖反的说辞,形成了这一时期特有的表演话语和政治认同相结合的模式—一方面颠倒... 在1949到1966年之间,国内对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演剧理论的接受呈现出由全面学习到全方位批判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对斯氏理论的歪曲和误读自有一套稳固和悖反的说辞,形成了这一时期特有的表演话语和政治认同相结合的模式—一方面颠倒了斯氏从自我出发的“体验表演”,要求演员在表演正面人物时从角色出发进行自我改造,另一方面则要求演员从无产阶级立场出发去批判性地饰演反面人物。这种“同构化”的表演政治观不仅挪用和曲解了斯氏的演剧理论,也导致许多演员现实自我与舞台自我认同关系上的混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七年”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郑君里 《角色的诞生》 《武训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