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0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hromosome-level assembly of triploid genome of Sichuan pepper(Zanthoxylum armatum)
1
作者 Lizhi Song Yue Huang +6 位作者 Hao Zuo Ning Tang Zhengguo Li Wenbiao Jiao Feng Xu Qiang Xu Zexiong Chen 《Horticultural Plant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24年第2期437-449,共13页
As an important spice species in Rutaceae, the Sichuan pepper (Zanthoxylum armatum) can provide pungent and numbing taste, as well as aroma in its mature fruit. Here we assembled a chromosome-level genome of green pri... As an important spice species in Rutaceae, the Sichuan pepper (Zanthoxylum armatum) can provide pungent and numbing taste, as well as aroma in its mature fruit. Here we assembled a chromosome-level genome of green prickly ash which was widely cultivated in a major production area including Chongqing and Sichuan province, China. We generated 712 Gb (~112×) PacBio long reads and 511 Gb (~82×) Hi-C data, and yielded an assembly of 99 pseudochromosomes with total size of 5.32 Gb and contig N50 of 796 kb. The genomic analyses and cytogenetic experiments both indicated that the cultivarZhuye Huajiao’ was a triploid. We identified a Zanthoxylum-specific whole genome duplication event emerging about 24.8 million years ago (Mya). We also detected a transposition burst event (0.3-0.4 Mya) responsible for the large genome size of Z. armatum. Metabolomic analysis of the Zanthoxylum fruits during development stages revealed profiles of39 volatile aroma compounds and 528 secondary metabolites, from which six types of sanshools were identified. Based on metabolomic and transcriptomic network analysis, we screened candidate genes encoding long chain acyl-CoA synthetase, fatty acid desaturase,branched-chain amino acid aminotransferase involved in sanshool biosynthesis and three genes encoding terpene synthase during fruit development. The multi-omics data provide insights into the evolution of Zanthoxylum and molecular basis of numbing and aroma flavor of Sichuan pepp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anthoxylum armatum Genome Sanshool TERPENOID
下载PDF
Effect of Shoot Control on Flower Bud Differentiation,Flowering,and Fruit Setting in Zanthoxylum armatum DC. 被引量:1
2
作者 Xiandang Shen Runxi He +2 位作者 Xin Li Zhuogong Shi Jinfang Meng 《Phyton-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 SCIE 2023年第12期3251-3266,共16页
In this study,newly sprouted shoots of Zanthoxylum armatum(Z.armatum),which were collected after the harvesting period,were used as the primary experimental specimens.A randomized block design and paraffin sectioning ... In this study,newly sprouted shoots of Zanthoxylum armatum(Z.armatum),which were collected after the harvesting period,were used as the primary experimental specimens.A randomized block design and paraffin sectioning method were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flower bud differentiation process and the quantity and vitality of buds.Furthermore,the study examined the response of flowering and fruiting to cultivation methods for shoot growth,including layering and plant growth regulator application.The results showed that(a)layering and application of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for Z.armatum accelerated the process of flower bud differentiation by approximately 20 days compared to the control group.Additionally,both shoot control methods generated more and larger bud primordia and perianth primordia during the same differentiation phase.(b)The application of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resulted in well-developed buds,exhibiting higher levels of flower bud differentiation than the layering method.The quality of flower bud formation for both shoot control methods was superior to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c)The flowering phenological period was relatively consistent between the two cultivation methods,but the fruit maturity phase for shoot-controlled trees occurred 20 days earli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d)Both layering and the application of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the rates of unfertilized flower shedding and fruit shedding.However,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as noted in fruit setting per inflorescence and per flower between the two methods and the control.The effect of altitude for both methods on the fruit setting was not significant.Under both shoot control methods,the Z.armatum exhibited earlier morphological differentiation of flower buds,faster differentiation process,improved flower bud quality,and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rates of flower and fruit shedding.Thus,these cultivation methods demonstrated the potential to promote flowering,improve fruit setting,and reduce fruit shedding in Z.armatu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anthoxylum armatum dc. flower bud differentiation flowering and fruiting phenological period LAYERING plant growth regulator
下载PDF
Aqueous Extracts of Dried Fruits of <i>Zanthoxylum armatum</i>DC., (Rutaceae) Induce Cellular and Nuclear Damage Coupled with Inhibition of Mitotic Activity <i>in Vivo</i> 被引量:3
3
作者 Eros Vasil Kharshiing 《American Journal of Plant Sciences》 2012年第11期1646-1653,共8页
Bioactive compounds derived from plant natural compounds have proven to be valuable sources of metabolites which can seldom be obtained from other sources. Plants belonging to the genus Zanthoxylum have been valued ac... Bioactive compounds derived from plant natural compounds have proven to be valuable sources of metabolites which can seldom be obtained from other sources. Plants belonging to the genus Zanthoxylum have been valued across various cultures for their curative properties. Zanthoxylum armatum DC., belonging to the family Rutaceae is extensively used in traditional practices in North-Eastern India and neighbouring regions including South-East Asia. However, the potential cytogenetic effects of Zanthoxylum armatum under in vivo conditions, and their causative mechanisms have not yet been studied in detail. The current study was undertaken to evaluate the cytotoxic and genotoxic potential of aqueous extracts of fruits of Z. armatum under in vivo conditions using the Allium test. Physiological and cellular data indicate that the extracts induce clumped chromosomes at metaphase stage of cell division coupled with mitotic arrest. Electron microscopy data reveal membrane damage of cellular organelles, chromatin condensation and chromatin marginalisation in cell of roots incubated in the extracts. The extracts also induce concentration dependent protein precipitation and genomic DNA degrad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lumped Chromosomes CHROMATIN Condensation and MARGINALISATION TEM Toxicity zanthoxylum armatum
下载PDF
Studies on the Components of Essential Oil of <i>Zanthoxylum Armatum</i>by Gc-Ms 被引量:5
4
作者 Amran Waheed Shahid Mahmud +1 位作者 Mubeen Akhtar Tanzeela Nazir 《American Journal of Analytical Chemistry》 2011年第2期258-261,共4页
The essential oil of Zanthoxylum armatum was extracted through hydro distillation and analyzed by GC-MS. Hydrocarbon fraction (17.35%) of the oil was much lower and oxygenated compounds comprised fairly high portion o... The essential oil of Zanthoxylum armatum was extracted through hydro distillation and analyzed by GC-MS. Hydrocarbon fraction (17.35%) of the oil was much lower and oxygenated compounds comprised fairly high portion of essential oil (39.21%). Percentages of monoterpenes and sesquiterpenes found were 47.33% and 10.83% respectively. Oxygenated monoterpenes comprised major profile of chromatogram of essential oil of Zanthoxylum armatum i.e. 37.23% where as monoterpene hydrocarbons were 10.09%. Alcoholic percentage was much higher i.e. 26.76% and 15-hexadecanoloide (6.58%) the only cyclic ester was found in relatively high percenta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SSENTIAL Oil zanthoxylum armatum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GC-MS)
下载PDF
两面针种子形态及发芽率差异分析
5
作者 董青松 张洪胜 +4 位作者 李浩通 胡营 韦筱媚 黄宝优 朱艳霞 《种子》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85-92,共8页
为了探索不同产地两面针种子形态和发芽率的差异,本研究测定10个产地99份两面针种子的千粒重、表面积、周长、长、宽、长/宽和发芽率,计算变异系数和遗传多样性指数,进行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两面针种子形态和发芽性状存在... 为了探索不同产地两面针种子形态和发芽率的差异,本研究测定10个产地99份两面针种子的千粒重、表面积、周长、长、宽、长/宽和发芽率,计算变异系数和遗传多样性指数,进行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两面针种子形态和发芽性状存在丰富的遗传变异,其中变异系数最大的3个指标分别是15℃恒温发芽率(275.11%)、30℃/20℃昼夜变温发芽率(221.43%)、种子千粒重(16.00%)。种子的发芽率与种子千粒重不相关,与种子长/宽显著相关。主成分分析得出第1主成分反映种子的形态,第2主成分反映种子的发芽能力,第1主成分和第2主成分累积贡献率达82.47%。聚类分析将99份材料分为三类,类群Ⅰ种子千粒重大,类群Ⅱ发芽率高,类群Ⅲ种子千粒重小且发芽率低。筛选出发芽率高的种质3份,编号分别为JN2、MS5和YF8,可作为两面针种质资源的创新利用和新品种选育的亲本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面针 种子形态 发芽率 遗传多样性分析
下载PDF
花椒油和藤椒油加速氧化过程中风味品质变化 被引量:1
6
作者 张宇 彭子芯 +6 位作者 严雨寒 向凤涛 王劲松 李建龙 张志清 申光辉 侯晓艳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3-41,共9页
旨在为提高花椒油和藤椒油品质稳定性和预测其货架期提供参考,研究储存过程中花椒油和藤椒油风味品质变化。采用Schaal烘箱法探讨加速氧化过程中(0~35 d)花椒油和藤椒油的酸值、过氧化值、麻味物质及挥发性风味成分的变化。结果表明:加... 旨在为提高花椒油和藤椒油品质稳定性和预测其货架期提供参考,研究储存过程中花椒油和藤椒油风味品质变化。采用Schaal烘箱法探讨加速氧化过程中(0~35 d)花椒油和藤椒油的酸值、过氧化值、麻味物质及挥发性风味成分的变化。结果表明:加速氧化过程中花椒油和藤椒油的酸值(KOH)均满足国家限量标准(≤3 mg/g),而过氧化值分别在15 d和20 d时超出国家限量标准(≤0.25 g/100 g)。花椒油和藤椒油分别加速氧化10 d和15 d时麻味物质总量损失率分别为5.86%和10.42%,挥发性风味成分总量损失率分别为35.07%和70.01%;加速氧化结束时,花椒油和藤椒油中麻味物质总量和挥发性风味成分总量大幅减少,麻味物质总量损失率分别为37.15%和37.30%,挥发性风味成分总量损失率分别为82.03%和89.08%;对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主成分分析(PCA)发现,未加速氧化的油与加速氧化后的油区分明显。花椒油和藤椒油在储存过程中麻味物质和香气成分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损失,且长时间储存易氧化酸败,对产品风味品质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椒油 藤椒油 加速氧化 麻味物质 挥发性风味成分
下载PDF
气候变化下我国两面针潜在适生区预测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张志远 钟明利 +2 位作者 李波 张可锋 曹后康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2024年第6期7-13,共7页
目的预测分析气候变化下广西特色药用植物两面针在我国的潜在适生区,为两面针的生态保育和人工栽培提供参考。方法结合49条两面针在我国的地理分布信息、19个环境因子和最大熵(MaxEnt)模型,构建物种分布模型,预测分析当前和未来气候变... 目的预测分析气候变化下广西特色药用植物两面针在我国的潜在适生区,为两面针的生态保育和人工栽培提供参考。方法结合49条两面针在我国的地理分布信息、19个环境因子和最大熵(MaxEnt)模型,构建物种分布模型,预测分析当前和未来气候变化下两面针在我国的潜在适生区。结果当前气候情景下,两面针在我国的潜在适生区主要取决于4个环境因子:最冷季度降水量(Bio19)、最暖季度降水量(Bio18)、最干季度降水量(Bio17)、年平均气温(Bio1);未来气候情景下,两面针高适生区质心主要向东北和西北方向迁移,迁移距离范围为13.63~153.95km;两面针在未来气候情景下稳定不变的高适生区与当前相比将减少至21.68%左右,且主要分布在广西西南地区,这些稳定不变区域可作为两面针半人工种植的首选地区。结论本研究结果有助于为制定两面针合理的生态保育和人工栽培策略提供科学依据,以减少未来气候变化对两面针种群传播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面针 气候变化 最大熵 潜在适生区 预测分析
下载PDF
青花椒雄蕊调控基因ZaPI的克隆、鉴定与表达模式分析
8
作者 张秋月 马乐洵 +5 位作者 郑皓 吴涵 王凯 龚伟 王景燕 惠文凯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3-84,165,共13页
【目的】探究青花椒雄蕊分化关键B类基因及其核酸和蛋白序列特性,并分析其在雌雄花分化过程的表达模式,为青花椒花芽性别分化的遗传调控机制提供候选基因和数据支撑。【方法】基于青花椒转录组和基因组数据库,提取雌雄花分化过程中差异... 【目的】探究青花椒雄蕊分化关键B类基因及其核酸和蛋白序列特性,并分析其在雌雄花分化过程的表达模式,为青花椒花芽性别分化的遗传调控机制提供候选基因和数据支撑。【方法】基于青花椒转录组和基因组数据库,提取雌雄花分化过程中差异表达的所有B类MADS-box家族基因,并分析获取关键成员;克隆关键成员基因编码序列,全面剖析核酸和蛋白序列特性;并解析其在11种不同组织器官以及雌雄花分化过程的表达模式。【结果】青花椒雌雄花分化过程的差异基因中共有11个B类MADS-box家族基因,其中Zardc17043(ZaPI)的表达量最高,且在雄花中极显著特异表达。该ZaPI编码序列全长624 bp,共编码207个氨基酸,含有77个氨基酸组成的MADS-box结构域和84个氨基酸组成的K-box结构域,蛋白相对分子量为24.29 kD,是位于11号染色体包含4个外显子和3个内含子且定位于细胞核的亲水性蛋白;系统进化分析显示,青花椒ZaPI与同为芸香科(Rutaceae)的克莱门柚(Citrus clementina)和甜橙(Citrus sinensis)亲缘关系最近。此外,青花椒ZaPI基因编码序列共预测到54个转录因子结合位点,主要涉及植物生殖生长和抗逆过程等多种调控途径。顺式作用元件分析发现,ZaPI启动子区富含光信号、植物激素、逆境胁迫等相关的顺式作用元件。同时,该基因在根茎叶刺等营养器官中几乎不表达,雌花分化过程的表达量也相对较低,但在雄花分化过程中呈极显著上调趋势。【结论】研究所获得的ZaPI基因与雄蕊的分化显著相关,可能与植物激素等多种信号分子互作参与了青花椒的雄蕊形成过程。研究所获结果对于进一步探究青花椒雄蕊形成的分子机制,培育高产青花椒种质资源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别分化 MADS基因家族 B类基因 青花椒 生物信息学分析
下载PDF
藤椒果实成熟期麻味物质及其挥发性香气组分的变化规律 被引量:1
9
作者 闫紫玮 谢天芳 +5 位作者 王佳琳 尤霜 张家余 张逸飞 赵麟 朱翔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304-312,共9页
藤椒(学名竹叶花椒)作为一种药食同源资源应用广泛,其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会随果实的生长过程发生变化。研究不同成熟期各指标变化,根据不同使用目的进行适时采收,有利于藤椒资源的最大化利用。以不同成熟期的四川洪雅藤椒为原料,采用HPL... 藤椒(学名竹叶花椒)作为一种药食同源资源应用广泛,其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会随果实的生长过程发生变化。研究不同成熟期各指标变化,根据不同使用目的进行适时采收,有利于藤椒资源的最大化利用。以不同成熟期的四川洪雅藤椒为原料,采用HPLC、GC-MS分别测定藤椒的麻味物质和挥发性香气物质。结果表明,6月中下旬至7月底采收的藤椒麻味物质含量较高且保持相对稳定,羟基-α-山椒素含量最高达48.25 mg/g。不同成熟期藤椒挥发性风味组分有所差异,但均以D-柠檬烯和芳樟醇为主,以D-柠檬烯为代表的萜烯类物质在果实成熟期逐渐降低,以芳樟醇为代表的醇类物质、以柠檬醛为代表的醛类物质在果实成熟期逐渐积累。相对气味活度值分析结果显示芳樟醇、D-柠檬烯、蒎烯是藤椒整个生长期的关键风味化合物,橙花醇、β-石竹烯、3-蒈烯、(1 S)-β-蒎烯、2-十一烷酮为藤椒未成熟期的关键风味化合物,癸醛则是成熟期藤椒的关键风味化合物,该文为藤椒的适时采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藤椒 麻味物质 挥发性风味组分 相对气味活度值 适时采收
下载PDF
两面针粗生物碱的富集
10
作者 郑朴 徐兴莲 +3 位作者 邓璐璐 李江 范艳华 穆淑珍 《医药导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050-1054,共5页
目的探索两面针对体外人红系白血病细胞(HEL细胞)增殖活性有抑制作用的粗生物碱富集方法,为两面针药材抗肿瘤活性研究提供参考。方法以不同浓度(60%、70%、80%、90%、100%)乙醇对两面针药材的干燥根进行提取,以最高提取率确定最佳提取条... 目的探索两面针对体外人红系白血病细胞(HEL细胞)增殖活性有抑制作用的粗生物碱富集方法,为两面针药材抗肿瘤活性研究提供参考。方法以不同浓度(60%、70%、80%、90%、100%)乙醇对两面针药材的干燥根进行提取,以最高提取率确定最佳提取条件;通过静态、动态吸附实验考察不同类型(HPD 100、XDA-5、D101、HPD 722、HPD 400)大孔树脂对两面针药材的吸附量确定上样量,富集两面针粗生物碱;采用噻唑蓝(MTT)法研究各组粗生物碱对HEL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结果两面针药材经5种浓度乙醇提取,其中60%乙醇提取浸膏的得率最高[(11.937±0.002)%];静态、动态吸附实验表明,5种大孔树脂对两面针药材吸附量为1:500(两面针浸膏:大孔树脂);不同型号大孔树脂富集得到的粗生物碱对HEL细胞的增殖活性影响不同,两面针粗生物碱样品浓度为80μg·mL-1时,抑制率分别为(59.62±3.46)%(XDA-5)、(55.81±5.16)%(HPD 100)、(59.33±1.33)%(D101)、(79.63±1.02)%(HPD 722)、(83.97±0.38)%(HPD 400),HPD 400型大孔树脂富集的两面针粗生物碱抑制HEL细胞增殖作用最显著(P<0.01)。结论大孔树脂富集两面针粗生物碱工艺简单、可行,HPD 400型大孔树脂富集的两面针粗生物碱对HEL细胞抑制作用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面针 粗生物碱 提取与富集 大孔吸附树脂 抗白血病
下载PDF
竹叶花椒新品种‘川滇箐’
11
作者 刘金波 罗建勋 刘芙蓉 《陕西林业科技》 2024年第3期114-116,共3页
‘川滇箐’是在四川与云南交界的雷波县发现的实生花椒优良单株,树势强健,树冠开张,1~2 a生苗叶片正面具针状刺,刺基部淡红色,蓇葖果具密而突出的油腺。4 a生幼树开始结实,7月中旬采收,具有果大、果穗长、产量高、丰产稳产性好、麻味悠... ‘川滇箐’是在四川与云南交界的雷波县发现的实生花椒优良单株,树势强健,树冠开张,1~2 a生苗叶片正面具针状刺,刺基部淡红色,蓇葖果具密而突出的油腺。4 a生幼树开始结实,7月中旬采收,具有果大、果穗长、产量高、丰产稳产性好、麻味悠长的特点。耐干旱瘠薄、适应性强,适宜在四川省西南地区海拔400~2200 m的干热河谷地区或盆地丘陵地区栽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竹叶花椒 选育 新品种 ‘川滇箐’
下载PDF
基于网络药理学与GC-MS探讨竹叶花椒挥发油干预高脂血症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1
12
作者 唐宇恒 陈琦 +1 位作者 江友娅 高雪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年第3期33-42,共10页
目的基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结合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竹叶花椒挥发油干预高脂血症的活性成分及作用机制,为竹叶花椒挥发油中功能性成分研究及其干预高脂血症的作用机制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首先通过GC-MS鉴定竹叶花椒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再... 目的基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结合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竹叶花椒挥发油干预高脂血症的活性成分及作用机制,为竹叶花椒挥发油中功能性成分研究及其干预高脂血症的作用机制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首先通过GC-MS鉴定竹叶花椒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再借助数据库获取化学成分对应靶点和高脂血症疾病靶点。又通过Venn图、蛋白-蛋白相互作用分析、GO分析、KEGG代谢通路富集分析和构建“靶点-通路-活性成分”网络得到竹叶花椒挥发油干预高脂血症的关键靶点。最后采用分子对接软件AutoDock对竹叶花椒挥发油主要活性化合物与关键靶点进行半柔性对接验证。结果在竹叶花椒挥发油中鉴定出29个化学成分,得到37个干预高脂血症的核心靶点,该核心靶点涉及细胞对脂质的反应、脂质的定位调节和对脂多糖的反应等方面。KEGG富集分析与“靶点-通路-活性成分”网络进一步得到PPARA、RXRA、TNF、NR1H3、PPARG和IL-6等28个关键靶点,也得到金合欢醇、亚油酸和α-石竹烯等7个主要活性成分。分子对接结果表明关键靶点与主要活性成分有较好的结合能力,结合能均小于-7.0 kJ/mol。结论竹叶花椒挥发油中的多种功能性成分可能通过作用关键靶点PPARA、RXRA、TNF、NR1H3、PPARG和IL-6以起到干预高脂血症的作用。本研究探讨了竹叶花椒挥发油干预高脂血症的作用机制,期望为竹叶花椒挥发油中功能性成分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竹叶花椒挥发油 网络药理学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高脂血症
下载PDF
簕欓花椒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13
作者 区楚茵 王丽娜 +4 位作者 张笑 肖雪 李莎莎 严诗楷 金慧子 《化学试剂》 CAS 2024年第7期59-65,共7页
簕欓花椒(Zanthoxylum avicennae)是我国传统中药材,在民间用作草药,有祛风化湿、消肿通络等作用,用于黄疸、咽喉肿痛、疟疾、风湿骨痛、跌打挫伤等症状。据文献报道含有香豆素类、生物碱、木脂素、三萜、黄酮、甾体、芳香族、挥发油等... 簕欓花椒(Zanthoxylum avicennae)是我国传统中药材,在民间用作草药,有祛风化湿、消肿通络等作用,用于黄疸、咽喉肿痛、疟疾、风湿骨痛、跌打挫伤等症状。据文献报道含有香豆素类、生物碱、木脂素、三萜、黄酮、甾体、芳香族、挥发油等化学成分。目前已发现簕欓花椒具有抗氧化、抑菌、抗肿瘤、镇痛抗炎等多种药理活性,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基于近年来公开发表的文献,对簕欓花椒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进行归纳总结,为其日后的研究及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簕欓花椒 药理作用 化学成分 抗氧化 抑菌 抗肿瘤 镇痛抗炎 免疫调节
下载PDF
优化施肥下种植绿肥对青花椒生产增效减排的影响
14
作者 卢明 王帅 +6 位作者 王洋 李志琦 罗博 梁涛 方林发 赵敬坤 王洁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494-1503,共10页
发展现代绿肥可有效引导我国农业绿色发展,探究优化施肥下种植绿肥对重庆青花椒高产高效、绿色低碳生产意义重大。2021—2022年在重庆市江津区开展田间试验,以九叶青花椒为试材,对比研究椒农常规管理和优化施肥下种植绿肥对青花椒产量... 发展现代绿肥可有效引导我国农业绿色发展,探究优化施肥下种植绿肥对重庆青花椒高产高效、绿色低碳生产意义重大。2021—2022年在重庆市江津区开展田间试验,以九叶青花椒为试材,对比研究椒农常规管理和优化施肥下种植绿肥对青花椒产量、年生长干物质累积量及品质、绿肥生物量及养分累积量、椒园土壤化学性质、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较常规管理,优化施肥下种植绿肥显著提高椒园土壤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含量,种植光叶苕子、箭筈豌豆、白三叶和紫云英分别显著提高青花椒产量51.2%、17.3%、4.52%和4.03%,并可提高青花椒麻味物质浓度10.7%~24.6%、挥发性芳香油含量10.7%~22.7%,其中光叶苕子和箭筈豌豆处理下椒园实现增收3871~21968元/hm^(2);环境效应评价结果显示,种植绿肥明显降低椒园年生产周期活性氮损失13.8%(氮足迹17.0%~42.9%)和温室气体排放量12.7%(碳足迹16.2%~42.2%)。基于青花椒产量、品质综合效应、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等多指标综合分析,优化施肥下种植光叶苕子或箭筈豌豆是保障重庆青花椒优质高产高效、绿色低碳生产的适宜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叶青花椒 绿肥 优化施肥 高产优质 增效减排
下载PDF
基于CiteSpace分析青花椒产业发展热点和趋势
15
作者 何周建 叶萌 +2 位作者 浣杰 罗小梅 雷雨婷 《四川林业科技》 2024年第2期15-20,共6页
揭示了青花椒产业从无到有,并在近20年呈现井喷式发展的原因,反映青花椒产业当前研究热点,预测青花椒产业未来发展趋势。统计中国知网(CNKI期刊)数据库中1990—2021年发表的关于“青花椒”的1042篇中文文献,利用CiteSpace软件对其中的... 揭示了青花椒产业从无到有,并在近20年呈现井喷式发展的原因,反映青花椒产业当前研究热点,预测青花椒产业未来发展趋势。统计中国知网(CNKI期刊)数据库中1990—2021年发表的关于“青花椒”的1042篇中文文献,利用CiteSpace软件对其中的学术期刊进行可视化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青花椒研究最早起源于30年前,在2003年以前,青花椒研究少,发文量不超过5篇;在2003—2007年,青花椒研究迎来爆发式增加,在2007年发文量达到了81篇的小高峰;2015—2019年,青花椒研究呈现先略微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在2019年时达到115篇峰值,此后发文量维持在70篇以上;青花椒整体发文趋势呈现上升。(2)青花椒研究层次以应用研究为主,基础研究相对薄弱,青花椒产业链中下游研究水平高于其他领域。(3)青花椒热门研究领域为食品类,未来发展趋势注重食品加工创新能力,着眼青花椒的多样性开发。青花椒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发展前景巨大,食品加工方面的创新力将会成为产业发展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花椒 产业发展 文献计量学 CITESPACE 可视化
下载PDF
基于MaxEnt模型的湖南省竹叶花椒潜在适宜区划分
16
作者 李钰娴 刘臻婧 +3 位作者 郭建茂 邓建英 朱琳聪 康艳青 《农业工程》 2024年第9期73-81,共9页
探讨影响湖南省竹叶花椒分布的主导气候因子,模拟其潜在适宜分布区,为竹叶花椒的资源调查、保护和种植提供合理依据。根据竹叶花椒在湖南省的分布和环境因子数据,运用最大熵(MaxEnt)模型预测当前气候模式及3种未来气候情景模式下的4个... 探讨影响湖南省竹叶花椒分布的主导气候因子,模拟其潜在适宜分布区,为竹叶花椒的资源调查、保护和种植提供合理依据。根据竹叶花椒在湖南省的分布和环境因子数据,运用最大熵(MaxEnt)模型预测当前气候模式及3种未来气候情景模式下的4个时期竹叶花椒在湖南省潜在适宜区的变化情况,综合分析影响湖南省竹叶花椒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及其适宜区范围。结果表明,湖南省竹叶花椒潜在适宜区主要分布在湘西北地区,总适宜区面积约10.34万km2,高适宜区约1.25万km2。降水和温度是影响竹叶花椒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其中降水季节性变化和最冷季度降水量对其影响最大。在3种不同气候情景模式下,湖南省竹叶花椒的适宜区面积在未来气候温室气体低排放情景(SSP126)下有缩减,中排量情景(SSP245)和高排量情景(SSP585)下适宜区面积比例基本保持不变;而高适宜区面积比例的变化情况恰恰相反,在低排量情景下,高适宜区面积增加,中排量情景和高排量情景下面积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竹叶花椒 气候变化 MaxEnt模型 潜在适宜区 主导因子
下载PDF
不同枝采时间对竹叶花椒结果枝生长量、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17
作者 呼延丽 郝佳波 +3 位作者 杜春花 郭永清 铁筱睿 陆斌 《西部林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1-86,共6页
为探明竹叶花椒枝采最佳时间,开展不同带枝采收时间(6月、7月、8月)对竹叶花椒结果枝生长量、产量和品质影响的研究。结果显示:(1)不同带枝采收时间,鲜果感官等级评价,7月>8月>6月;椒果干鲜比6.8︰1、5.2︰1、4.5︰1。(2)不同带... 为探明竹叶花椒枝采最佳时间,开展不同带枝采收时间(6月、7月、8月)对竹叶花椒结果枝生长量、产量和品质影响的研究。结果显示:(1)不同带枝采收时间,鲜果感官等级评价,7月>8月>6月;椒果干鲜比6.8︰1、5.2︰1、4.5︰1。(2)不同带枝采收时间,年末树冠投影面积新梢(结果枝)数量、鲜果产量、冠幅方差分析结果显示,6月、7月差异不显著(P>0.05),8月差异显著(P<0.05)。(3)展开多重比较分析结果显示,结果枝单枝产量在6月、7月差异不显著(P>0.05),8月的长果枝产量差异达极显著(P<0.01);结果枝单枝长在6月、7月差异不显著(P>0.05),8月的短果枝差异显著(P<0.05)。结果表明:6月中旬至7月中旬是竹叶花椒带枝采收最佳时间,采收后当年花椒商品性质量能得到保证,萌生的新梢生长量能够保证次年结果量。研究结果为竹叶花椒枝采轻简化栽培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竹叶花椒 带枝采收 时间 生长量 产量 品质
下载PDF
两面针质量控制方法改进
18
作者 安定邦 林启焰 +2 位作者 赵祥 程雪梅 王长虹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440-1446,共7页
目的改进两面针质量控制方法。方法在氯化两面针碱、白屈菜红碱、毛两面针素的TLC定性鉴别中,分析采用硅胶GF_(254)薄层板,以氯仿-甲醇-氨水(30∶1∶0.1)为展开剂。建立两面针及其混淆品HPLC指纹图谱。在木兰花碱、氯化两面针碱、白屈... 目的改进两面针质量控制方法。方法在氯化两面针碱、白屈菜红碱、毛两面针素的TLC定性鉴别中,分析采用硅胶GF_(254)薄层板,以氯仿-甲醇-氨水(30∶1∶0.1)为展开剂。建立两面针及其混淆品HPLC指纹图谱。在木兰花碱、氯化两面针碱、白屈菜红碱的HPLC含量测定中,分析采用Diamonsil Plus色谱柱(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乙腈-0.1%三氟乙酸,梯度洗脱;体积流量1.0 mL/min;柱温30℃;检测波长273 nm。结果TLC斑点清晰,分离度良好。18批药材指纹图谱相似度为0.484~0.983,两面针及其混淆品得到有效区分。3种成分在各自范围线性关系良好(R^(2)=1.0000),平均加样回收率98.9%~103.3%,RSD 1.17%~1.96%。结论该方法简便,重复性好,可为两面针质量控制提供一种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面针 定性鉴别 指纹图谱 含量测定 TLC HPLC
下载PDF
温度胁迫对藤椒和麻椒生理生化特性影响
19
作者 段延玲 郑先喆 +2 位作者 庞欣悦 李莎 禹小波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8期12-18,共7页
为了揭示不同花椒品种对温度胁迫的耐受特性,以4个月的藤椒(Zanthoxylum armatum)和麻椒(Zanthoxylum schinifolium)幼苗为试验材料观测经温度胁迫后各花椒品种分别在4℃和42℃条件下胁迫15天后叶片组织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 为了揭示不同花椒品种对温度胁迫的耐受特性,以4个月的藤椒(Zanthoxylum armatum)和麻椒(Zanthoxylum schinifolium)幼苗为试验材料观测经温度胁迫后各花椒品种分别在4℃和42℃条件下胁迫15天后叶片组织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脯氨酸(Pro)含量、丙二醛(MDA)含量、总蛋白质含量(TP)的变化规律,以确定不同花椒品种对温度的耐受差异。结果表明:在4℃和42℃胁迫15天后,藤椒和麻椒的SOD活性、Pro含量、MDA含量、TP含量均呈现上升趋势。比较分析发现,在4℃胁迫下,麻椒渗透物质TP和Pro的积累分别为对照组的18.45和8.34倍,SOD活性相较对照组上升了39.41%;而藤椒的TP含量相较对照组没有显著变化,Pro上升至对照组的5.13倍,SOD活性仅上升了8.91%;表明麻椒比藤椒更容易适应低温环境的变化。在42℃高温胁迫下,藤椒渗透物质TP和Pro的积累分别为对照组的7倍和4.85倍,而麻椒相较对照组并没有显著变化,表明藤椒比麻椒更容易适应高温环境的变化。这些发现对于指导花椒的引种、栽培以及推广应用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藤椒 麻椒 温度胁迫 渗透调节物质 抗氧化系统
下载PDF
广西特色药材两面针的研究趋势和热点
20
作者 徐浩 霍丽妮 陈睿 《中南农业科技》 2024年第2期245-250,共6页
采用可视化分析的方式对广西特色药材两面针[Zanthoxylum nitidum(Roxb.)DC.]的研究进展和主要研究方向进行分析,预测该领域未来发展走向,以期为后续深入研究两面针提供理论参考。以“两面针”为检索词,从中国知网(CNKI)中整合1971—202... 采用可视化分析的方式对广西特色药材两面针[Zanthoxylum nitidum(Roxb.)DC.]的研究进展和主要研究方向进行分析,预测该领域未来发展走向,以期为后续深入研究两面针提供理论参考。以“两面针”为检索词,从中国知网(CNKI)中整合1971—2022年的相关中文文献,运用CiteSpace V 5.7 R5软件从作者、机构、关键词等主题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表明,筛选、排除与主题无关的文献后共纳入788篇文献,其中,发文量最多的作者是刘华钢,共发文65篇;发文较多的机构集中于广西,广西医科大学为研究两面针最多的机构,且有明显的地域性;高校与企业间合作较多,如广州中医药大学与华润三九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等;关键词分析显示对两面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结合高效液相色谱法对两面针及其相关中药复方以及产品的质量控制是研究热点。氯化两面针碱的抗肿瘤活性以及结合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质量控制研究将是该领域的热门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面针[zanthoxylum nitidum(Roxb.)dc.] 特色药材 研究趋势 热点分析 广西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