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网络药理学与GC-MS探讨竹叶花椒挥发油干预高脂血症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1
1
作者 唐宇恒 陈琦 +1 位作者 江友娅 高雪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年第3期33-42,共10页
目的基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结合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竹叶花椒挥发油干预高脂血症的活性成分及作用机制,为竹叶花椒挥发油中功能性成分研究及其干预高脂血症的作用机制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首先通过GC-MS鉴定竹叶花椒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再... 目的基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结合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竹叶花椒挥发油干预高脂血症的活性成分及作用机制,为竹叶花椒挥发油中功能性成分研究及其干预高脂血症的作用机制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首先通过GC-MS鉴定竹叶花椒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再借助数据库获取化学成分对应靶点和高脂血症疾病靶点。又通过Venn图、蛋白-蛋白相互作用分析、GO分析、KEGG代谢通路富集分析和构建“靶点-通路-活性成分”网络得到竹叶花椒挥发油干预高脂血症的关键靶点。最后采用分子对接软件AutoDock对竹叶花椒挥发油主要活性化合物与关键靶点进行半柔性对接验证。结果在竹叶花椒挥发油中鉴定出29个化学成分,得到37个干预高脂血症的核心靶点,该核心靶点涉及细胞对脂质的反应、脂质的定位调节和对脂多糖的反应等方面。KEGG富集分析与“靶点-通路-活性成分”网络进一步得到PPARA、RXRA、TNF、NR1H3、PPARG和IL-6等28个关键靶点,也得到金合欢醇、亚油酸和α-石竹烯等7个主要活性成分。分子对接结果表明关键靶点与主要活性成分有较好的结合能力,结合能均小于-7.0 kJ/mol。结论竹叶花椒挥发油中的多种功能性成分可能通过作用关键靶点PPARA、RXRA、TNF、NR1H3、PPARG和IL-6以起到干预高脂血症的作用。本研究探讨了竹叶花椒挥发油干预高脂血症的作用机制,期望为竹叶花椒挥发油中功能性成分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竹叶花椒挥发油 网络药理学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高脂血症
下载PDF
超临界CO_(2)萃取竹叶花椒挥发油的工艺优化 被引量:1
2
作者 李潮俊 张玉 +2 位作者 陈凯 康明 梁晓峰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3期99-104,共6页
该研究使用超临界CO_(2)萃取技术提取竹叶花椒挥发油,通过单因素试验,选择萃取时间、萃取温度、萃取压力为主要影响因素,采用Box-Behnken响应面法,以竹叶花椒挥发油提取率为响应指标,建立超临界CO_(2)萃取竹叶花椒挥发油的响应面模型,... 该研究使用超临界CO_(2)萃取技术提取竹叶花椒挥发油,通过单因素试验,选择萃取时间、萃取温度、萃取压力为主要影响因素,采用Box-Behnken响应面法,以竹叶花椒挥发油提取率为响应指标,建立超临界CO_(2)萃取竹叶花椒挥发油的响应面模型,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调整,获得最佳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在萃取时间80 min、萃取温度50.5℃、萃取压力25.5 MPa、分离釜Ⅰ压力6 MPa、温度45℃的条件下挥发油提取率为14.25%,与预测结果相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竹叶花椒 挥发油 超临界萃取 提取工艺 提取率
下载PDF
不同月份竹叶花椒叶挥发性成分比较
3
作者 杨璟璟 印敏 +3 位作者 雍旭红 冯煦 王碧 王奇志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98-100,共3页
利用GC-MS技术检测并比较了3月至10月竹叶花椒(Zanthoxylum armatum DC.)叶挥发油的成分组成和相对含量差异。结果表明:3月至10月竹叶花椒叶挥发油含量为0.06%~0.53%,且在不同月份间存在明显差异。在竹叶花椒叶挥发油中共鉴定出41种挥... 利用GC-MS技术检测并比较了3月至10月竹叶花椒(Zanthoxylum armatum DC.)叶挥发油的成分组成和相对含量差异。结果表明:3月至10月竹叶花椒叶挥发油含量为0.06%~0.53%,且在不同月份间存在明显差异。在竹叶花椒叶挥发油中共鉴定出41种挥发性成分,其中,烯类成分最多(18),醇类成分次之(11),而酯类、酸类、醛类、酮类和氧化物成分均较少,分别只有5、3、2、1和1种。竹叶花椒叶挥发性成分在4月最多(36),在9月最少(12)。不同月份竹叶花椒叶挥发性成分均以烯类和醇类为主,且主要成分为桉叶油醇和D-柠檬烯。结合其他研究结果,推测竹叶花椒叶挥发油可能具有抑菌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竹叶花椒 挥发油 挥发性成分 抑菌活性
下载PDF
藤椒油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 被引量:11
4
作者 周婷 蒲彪 +1 位作者 姜欢笑 邓应钦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1期58-62,共5页
以冷榨藤椒油和溶剂萃取的藤椒油为原料,采用体外抗氧化实验研究其抗氧化能力。以BHT和VC为阳性对照,通过测定两种藤椒油还原力、对·OH、DPPH·、O-2·清除率,探讨藤椒油的抗氧化能力。结果表明,冷榨油和溶剂油的还原能力... 以冷榨藤椒油和溶剂萃取的藤椒油为原料,采用体外抗氧化实验研究其抗氧化能力。以BHT和VC为阳性对照,通过测定两种藤椒油还原力、对·OH、DPPH·、O-2·清除率,探讨藤椒油的抗氧化能力。结果表明,冷榨油和溶剂油的还原能力随其质量浓度的增加而增强,对·OH、DPPH·、O-2·清除率随质量浓度的增加而增大;溶剂油对·OH、DPPH·的清除率高于同质量浓度的冷榨油;冷榨油对·OH、DPPH·、O-2·的IC50值分别为4.0675、10.3052和0.5415mg/m L;溶剂油对·OH、DPPH·、O-2·的IC50值分别为1.9606、2.9465和1.6053mg/m L。当溶剂油质量浓度达到9mg/m L时,对·OH清除率达到89.79%,其清除效果高于1mg/m L VC对·OH(清除率71.82%)清除效果;当溶剂油质量浓度达到11mg/m L时,对DPPH·清除率达到86.87%,远高于1mg/m L BHT清除率(44.5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藤椒油 抗氧化能力 还原力 自由基
下载PDF
藤椒油的抑菌活性及其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周婷 蒲彪 +1 位作者 姜欢笑 刘春燕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06-109,115,共5页
为了解冷榨藤椒油和溶剂萃取的藤椒油的抑菌活性和抑菌稳定性,通过滤纸片法和试管二倍稀释法测定了藤椒油对3种常见细菌及3种酵母菌的最低抑菌浓度和最低杀菌浓度,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对2种霉菌的抑制作用,并以枯草芽孢杆菌和胶红酵母为... 为了解冷榨藤椒油和溶剂萃取的藤椒油的抑菌活性和抑菌稳定性,通过滤纸片法和试管二倍稀释法测定了藤椒油对3种常见细菌及3种酵母菌的最低抑菌浓度和最低杀菌浓度,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对2种霉菌的抑制作用,并以枯草芽孢杆菌和胶红酵母为指示菌,探讨了介质p H、热处理及紫外照射对两种藤椒油的抑菌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藤椒油对8种受试菌均有抑制效果,其中溶剂浸出油的抑菌效果强于冷榨油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藤椒油 抑菌活性 稳定性
下载PDF
不同方法提取的藤椒油脂肪酸组成成分分析 被引量:9
6
作者 周婷 蒲彪 +1 位作者 姜欢笑 刘春燕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323-1328,共6页
为探讨不同提取方式对藤椒油脂肪酸组成成份的影响,本研究采用冷榨法、植物油浸提法和有机溶剂浸提法提取鲜藤椒果实所含的油脂,并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法对不同藤椒油中脂肪酸的组成成分和相对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从3种藤椒油中... 为探讨不同提取方式对藤椒油脂肪酸组成成份的影响,本研究采用冷榨法、植物油浸提法和有机溶剂浸提法提取鲜藤椒果实所含的油脂,并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法对不同藤椒油中脂肪酸的组成成分和相对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从3种藤椒油中共鉴定出17种脂肪酸,其中共同含有的脂肪酸有8种。不同工艺提取的藤椒油脂肪酸组成和相对含量存在一定差异,冷榨油和热浸油中脂肪酸以油酸相对含量最高,分别为57.91%和59.93%;溶剂浸出油中脂肪酸以棕榈油酸为主,相对含量高达45.55%。3种藤椒油中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均高于84%,且单不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远高于多不饱和脂肪酸,不同提取方式间无显著差异;多不饱和脂肪酸均以亚油酸和亚麻酸为主。本研究为藤椒油的提取和开发利用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藤椒油 脂肪酸 气相色谱-质谱
下载PDF
基于机器视觉及电子鼻技术的藤椒产地区分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陶兴宝 卢一 +3 位作者 解达帅 杨诗龙 赵重博 吴纯洁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22-125,共4页
目的:利用机器视觉及电子鼻技术对不同产地藤椒的粉末颜色及气味指标进行数值化描述,并实现不同产地藤椒的有效区分。方法:采用机器视觉及电子鼻技术对四川、重庆及云南产藤椒进行检测,获取样品特征图像及传感器的响应值,运用主成分分析... 目的:利用机器视觉及电子鼻技术对不同产地藤椒的粉末颜色及气味指标进行数值化描述,并实现不同产地藤椒的有效区分。方法:采用机器视觉及电子鼻技术对四川、重庆及云南产藤椒进行检测,获取样品特征图像及传感器的响应值,运用主成分分析(PCA)、判别因子分析(DFA)等方法对响应值进行数据处理。结果:经化学计量学分析,不同产地的藤椒能够明显被区分开,不同产地藤椒的粉末外观特征及气味差异悬殊,并与地域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藤椒 机器视觉 电子鼻 区分
下载PDF
竹叶椒挥发油成分的研究 被引量:9
8
作者 刘建华 高玉琼 霍昕 《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年第1期61-63,共3页
研究了竹叶椒挥发油成分。利用水蒸汽蒸馏法提取竹叶椒挥发油 ,用GC -MS进行分离测定 ,结合计算机检索技术对分离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 ,应用色谱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分离出 37个组分 ,鉴定出 32个化学成分 ,其中... 研究了竹叶椒挥发油成分。利用水蒸汽蒸馏法提取竹叶椒挥发油 ,用GC -MS进行分离测定 ,结合计算机检索技术对分离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 ,应用色谱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分离出 37个组分 ,鉴定出 32个化学成分 ,其中含量最高的是烯2 1 7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竹叶椒 挥发油 水蒸汽蒸馏法 化学成分 结构鉴定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 药用价值
下载PDF
GC-MS-AMDIS结合保留指数分析比较青椒与竹叶花椒挥发油的组成成分 被引量:12
9
作者 卢俊宇 梅国荣 +3 位作者 刘飞 王福 刘友平 陈鸿平 《中药与临床》 2015年第5期18-21,35,共5页
目的:研究比较青椒与竹叶花椒挥发油组成成分及相对含量。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以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和自动质谱退卷积定性系统(AMDIS)结合Kováts保留指数(Retention index.RI)分析两者的化学成分。结果:样品... 目的:研究比较青椒与竹叶花椒挥发油组成成分及相对含量。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以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和自动质谱退卷积定性系统(AMDIS)结合Kováts保留指数(Retention index.RI)分析两者的化学成分。结果:样品中共鉴定66个化合物,青椒药材挥发油样品共鉴定出45种化合物,其中主要成分为爱草脑、芳樟醇、柠檬烯、大根香叶烯D和石竹烯等,且样品中挥发油相对含量最高的成分为爱草脑。竹叶花椒药材挥发油样品共鉴定出49个化合物,其中主要含有芳樟醇、柠檬烯、(-)-4-萜品醇、乙酸芳樟酯、α-松油醇和大根香叶烯D等。且样品中挥发油相对含量最高的成分为芳樟醇。结论:青椒和竹叶花椒挥发油的组成存在显著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椒 竹叶花椒 挥发油 气相色谱-质谱法 自动质谱退卷积定性系统 保留指数
下载PDF
竹叶花椒枝和叶精油化学成分及其对二磷酸腺苷诱导血小板聚集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8
10
作者 马捷 李梅 +6 位作者 宁莉萍 王景燕 龚伟 高玥 丁文 唐诗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552-1558,共7页
为高效利用竹叶花椒(Zanthoxylum armatum DC.)废弃资源,本研究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竹叶花椒枝和叶精油,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测定其化学成分,发现竹叶花椒叶精油的提取量大于枝精油;枝精油主要化学成分为2-十三酮19.09%,9-十八烯醛1... 为高效利用竹叶花椒(Zanthoxylum armatum DC.)废弃资源,本研究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竹叶花椒枝和叶精油,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测定其化学成分,发现竹叶花椒叶精油的提取量大于枝精油;枝精油主要化学成分为2-十三酮19.09%,9-十八烯醛11.57%,叶精油为芳樟醇62.01%,2-十一酮9.83%。两种精油主要化学成分相似度较高,16种共同共有化学成分分别占总量的52.51%和87.6%。经血小板聚集仪研究精油抗二磷酸腺苷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活性,发现叶精油能显著抑制血小板聚集,抑制率为67.4%±24%。因此,生产实践中可考虑混合提取竹叶花椒枝和叶精油,开发为香料、香精及药品的低成本原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竹叶花椒 精油 化学成分 血小板聚集
下载PDF
川产竹叶花椒挥发油中12种挥发性成分的测定与比较 被引量:6
11
作者 杨森 何晗 +4 位作者 易达 王福 刘友平 陈林 陈鸿平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270-275,共6页
为建立同时测定竹叶花椒挥发油中α-蒎烯、桧烯、β-蒎烯、月桂烯、D-柠檬烯、γ-松油烯、萜品油烯、芳樟醇、α-松油醇、乙酸芳樟酯、α-石竹烯、β-石竹烯12种成分含量的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对不同产地的竹叶花椒中挥发油进行提取,... 为建立同时测定竹叶花椒挥发油中α-蒎烯、桧烯、β-蒎烯、月桂烯、D-柠檬烯、γ-松油烯、萜品油烯、芳樟醇、α-松油醇、乙酸芳樟酯、α-石竹烯、β-石竹烯12种成分含量的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对不同产地的竹叶花椒中挥发油进行提取,以1-壬醇作为内标,采用气相色谱-质谱/选择离子监测模式法建立了竹叶花椒挥发油中的12种挥发性成分测定的方法,并对不同产地竹叶花椒挥发油中的挥发性成分进行测定。所建立的方法,能够使样品中的各指标成分达到良好的分离,在考察范围内,竹叶花椒挥发油中12种挥发性成分与内标物的峰面积比值与其质量浓度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0),样品加标回收率为98.33%~107.09%,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6%。所测定样品中均含有上述12种挥发性成分,且整体上芳樟醇(293.938~413.975 mg/mL)、桧烯(33.858~123.442 mg/mL)、D-柠檬烯(28.832~51.788 mg/mL)、月桂烯(13.570~33.445 mg/mL)、乙酸芳樟酯(2.540~24.212 mg/mL)、α-石竹烯(9.115~15.085 mg/mL)、β-石竹烯(6.111~16.675 mg/mL)含量较高。该方法简便、迅速,结果准确,可用于竹叶花椒挥发油的质量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竹叶花椒 挥发油 气相质谱-质谱联用 挥发性成分 定量方法
下载PDF
竹叶椒果实精油成分分析及功能性评价 被引量:5
12
作者 路晓青 江念 +3 位作者 黄志宝 冯翔 张新欣 王文凯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8期294-298,共5页
目的:研究竹叶椒果精油的主要组成成分,以及对小鼠体内抗氧化、抗疲劳和促进睡眠效果的影响。方法:采用GC-MS对竹叶椒果实精油进行成分分析;用提取的竹叶椒果实精油为材料,采用干热熏香法和加湿熏香法两种熏香方式三种剂量处理小鼠(低... 目的:研究竹叶椒果精油的主要组成成分,以及对小鼠体内抗氧化、抗疲劳和促进睡眠效果的影响。方法:采用GC-MS对竹叶椒果实精油进行成分分析;用提取的竹叶椒果实精油为材料,采用干热熏香法和加湿熏香法两种熏香方式三种剂量处理小鼠(低、中、高剂量精油浓度:1.25、2.5、3.75 m L/m3)。结果:通过分析鉴定出25种物质,主要为烯类物质和醇类物质,其中主要成分有三种,分别为桉叶油醇(36.19%)、萜品烯(21.31%)和3-蒈烯(8.45%)。两种方式的三个剂量对小鼠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均有提升作用,对丙二醛(MDA)含量有降低作用,和对照组相比,中、高剂量均达到显著性差异(p<0.05);抗疲劳试验中,竹叶椒果实精油两种处理方式对小负重游泳时间和爬杆时间均有增加作用,且中、高剂量效果显著(p<0.05);通过观测小鼠进食后2 h内的睡眠率发现,精油熏香处理可以增加小鼠睡眠率,且随着时间和剂量的增加效果更明显。从处理方式来看,在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加湿熏蒸法各方面效果都比干热熏蒸法好。结论:竹叶椒果实精油在抗氧化、抗疲劳和增进睡眠方面均有较好的效果,可作为一种新型资源进行深入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竹叶椒精油 熏蒸方式 成分分析 抗氧化 抗疲劳 增进睡眠
下载PDF
水提藤椒挥发油的成分分析以及抗氧化和抑菌活性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程思 罗园 +4 位作者 罗莎杰 代建刚 李美凤 饶朝龙 陈艳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32-138,共7页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藤椒果皮挥发油,利用GC-MS分析其成分并测定了挥发油的抗氧化活力和抑菌能力。同时通过监测光密度和观察细胞形态,初步探究了藤椒挥发油的抑菌机理。从藤椒挥发油中鉴别出12种化合物,其中芳樟醇(46.43%)、柠檬烯(26...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藤椒果皮挥发油,利用GC-MS分析其成分并测定了挥发油的抗氧化活力和抑菌能力。同时通过监测光密度和观察细胞形态,初步探究了藤椒挥发油的抑菌机理。从藤椒挥发油中鉴别出12种化合物,其中芳樟醇(46.43%)、柠檬烯(26.41%)、桧烯(10.84%)相对含量较高。经测定,藤椒挥发油具有一定的抗氧化能力,但抗氧化效果不及维生素C;对大肠杆菌、产气肠杆菌、鼠伤寒沙门氏菌、痢疾志贺氏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圈直径分别为11.4、9.1、12.7、13.5和12.1 mm,最小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分别为0.1%、1.0%、0.1%、0.2%、0.2%(体积分数,下同),最低杀菌浓度分别为0.2%、1.0%、0.2%、0.2%、0.4%。用1/2 MIC和MIC的藤椒挥发油分别处理大肠杆菌、痢疾志贺氏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12 h内与对照组相比,光密度值明显下降;扫描电镜图像显示,用藤椒挥发油处理的细菌细胞凹陷,表面粗糙。结果表明挥发油对5种供试菌种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并能破坏细菌的细胞膜和细胞壁的通透性,导致细胞内成分渗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藤椒 挥发油 化学成分 抗氧化活性 抑菌活性 作用机理
下载PDF
藤椒油粕黄酮类成分的提取纯化工艺及成分鉴定和抑菌作用研究
14
作者 王光燕 于涵 +6 位作者 杨婷 黎坤 黄世伟 刘晓华 邢春欣 龙飞 吕光华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8期6196-6207,共12页
目的建立藤椒Zanthoxylum armatum油粕中黄酮类成分的提取纯化工艺,鉴定提取纯化物中的化学成分,并评价其抗细菌作用。方法以总黄酮提取率为考察指标,通过单因素实验和Box-Behnken设计-响应面试验优化提取工艺。以总黄酮转移率、提取纯... 目的建立藤椒Zanthoxylum armatum油粕中黄酮类成分的提取纯化工艺,鉴定提取纯化物中的化学成分,并评价其抗细菌作用。方法以总黄酮提取率为考察指标,通过单因素实验和Box-Behnken设计-响应面试验优化提取工艺。以总黄酮转移率、提取纯化物得率和总黄酮质量分数为考察指标,通过大孔吸附树脂类型、上样溶液pH值和乙醇体积分数、洗脱剂种类和用量等因素考察优化纯化工艺。对整合的提取纯化工艺进行6次重复性试验。利用UPLC-Q-TOF-MS/MS技术鉴定提取纯化物中的化学成分。采用抑菌圈法及微量稀释法检测提取纯化物的抑菌效果。结果藤椒油粕先用石油醚回流提取3次,料液比1∶10,每次提取60 min;再用65%乙醇回流提取130 min,料液比1∶20。提取液浓缩后,调节乙醇体积分数为10%~15%,调节pH值至3.0。将酸性乙醇溶液上样至HPD500树脂柱,先用5倍柱体积水洗脱,再用60%乙醇洗脱。乙醇洗脱液经浓缩干燥,得总黄酮提取纯化物。从该提取纯化物中鉴定了32种成分,包括23种黄酮、6种酚酸和3种酰胺。该提取纯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和表皮葡萄球菌S.epidermidis的抑菌圈直径分别为(15.43±0.25)mm和(15.16±0.09)mm,最小杀菌质量浓度分别为5 mg/mL和>5 mg/mL;对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和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未形成明显的抑菌圈,最小抑菌质量浓度分别156.25μg/mL和312.50μg/mL。结论建立的藤椒油粕中黄酮类成分的提取纯化工艺稳定,提取效率高,纯化效果好。该提取纯化物主要成分为黄酮类成分,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具有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竹叶花椒 油粕 黄酮 提取工艺 成分鉴定 抑菌活性
原文传递
超临界CO_(2)萃取竹叶花椒挥发油的成分和分子光谱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潮俊 周孟焦 +3 位作者 张玉 陈凯 康明 梁晓峰 《食品工业》 CAS 2023年第2期319-324,共6页
为建立竹叶花椒挥发油的指纹图谱,利用超临界CO_(2)萃取法提取竹叶花椒挥发油,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和激光拉曼光谱仪对获得样品进行测试和分析,获得竹叶花椒挥发油的成分组成和特征图谱。结果表明:从... 为建立竹叶花椒挥发油的指纹图谱,利用超临界CO_(2)萃取法提取竹叶花椒挥发油,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和激光拉曼光谱仪对获得样品进行测试和分析,获得竹叶花椒挥发油的成分组成和特征图谱。结果表明:从竹叶花椒挥发油能分离鉴定出62种化合物,包括醇类、烯烃类、酮醛及酯类物质;样品的红外光谱共有21条特征谱带,可归属羟基(C—O)、羰基(C=O)、双键(C=C)等基团的振动,这些基团主要来自于挥发油中的醇类、烯烃类、酮醛及酯类物质;拉曼光谱共有5条特征谱带,可归属为醇类、烯烃类物质上甲基(CH_(3))、亚甲基(CH_(2))、双键(C=C)的振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竹叶花椒 挥发油 气相色谱-质谱(GC-MS) 红外光谱 拉曼光谱
原文传递
竹叶花椒挥发油析出物的波谱分析 被引量:4
16
作者 周孟焦 何鑫柱 +2 位作者 陈凯 康明 梁晓峰 《食品工业》 CAS 2021年第11期340-343,共4页
探究竹叶花椒挥发油的成分及其变化。以竹叶花椒为原料,采用水蒸气蒸馏法获得挥发油,冷却得到挥发油析出物,利用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波谱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挥发油析出物及素油进行谱学分析。竹叶花椒挥发油素油中共分离鉴定出49种... 探究竹叶花椒挥发油的成分及其变化。以竹叶花椒为原料,采用水蒸气蒸馏法获得挥发油,冷却得到挥发油析出物,利用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波谱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挥发油析出物及素油进行谱学分析。竹叶花椒挥发油素油中共分离鉴定出49种化合物,主要有烯烃类、醇类、醛酮类、酯类物质等;晶体中共分离鉴定出36种,主要含芳樟醇和醛类物质。将竹叶花椒挥发油冷却,容易获得主要成分为芳樟醇的晶体析出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竹叶花椒 挥发油 素油 晶体 成分分析
原文传递
竹叶花椒挥发油提取工艺优化及镇痛抗炎活性研究 被引量:19
17
作者 哈立洋 杨斌 +3 位作者 尹可欢 李晓朋 龚普阳 顾健 《中药药理与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27-132,共6页
目的:通过优化提取工艺提高竹叶花椒挥发油提取率,减少竹叶花椒挥发油损失,并验证其药效活性。方法:采用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法,以挥发油提取率为评价指标,考察超声时间、料液比、蒸馏时间三个考察因素的最佳水平;昆明种小鼠随机分为:竹... 目的:通过优化提取工艺提高竹叶花椒挥发油提取率,减少竹叶花椒挥发油损失,并验证其药效活性。方法:采用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法,以挥发油提取率为评价指标,考察超声时间、料液比、蒸馏时间三个考察因素的最佳水平;昆明种小鼠随机分为:竹叶花椒挥发油16、48、144 mg/kg、阿司匹林60 mg/kg组、模型对照组、正常对照组,每组10只,灌胃给药,以醋酸扭体法和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模型考察提取物药理作用。结果:确定竹叶花椒挥发油优化最佳提取工艺为:超声时间40 min,料液比1∶20,蒸馏时间90 min;竹叶花椒挥发油16、48、144 mg/kg组对小鼠扭体及耳肿胀反应均具有明显抑制作用(P<0.05或P<0.01)。结论:竹叶花椒鲜果挥发油提取工艺简单,蒸馏时间减少且产率有所提高,竹叶花椒鲜果挥发油具有一定镇痛抗炎活性,表明该工艺所提取的挥发油镇痛抗炎活性成分并未损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竹叶花椒挥发油 提取工艺 响应面法 镇痛 抗炎
原文传递
基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结合网络药理学探究竹叶椒挥发油抗炎镇痛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5
18
作者 龚普阳 潘烨华 +3 位作者 郭瑜婕 哈立洋 李晓朋 顾健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3296-3305,共10页
目的探究竹叶椒Zanthoxylum armatum挥发油抗炎、镇痛的活性成分及作用机制。方法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定性表征竹叶花椒挥发油成分,并借助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分析平台(TCMSP)、Pub Chem、Swiss Target Prediction和Uniprot... 目的探究竹叶椒Zanthoxylum armatum挥发油抗炎、镇痛的活性成分及作用机制。方法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定性表征竹叶花椒挥发油成分,并借助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分析平台(TCMSP)、Pub Chem、Swiss Target Prediction和Uniprot数据库收集活性成分对应靶点。通过GisGeNET及OMIM数据库筛选炎性反应和疼痛的相关靶点,采用Cytoscape软件构建"成分-靶点-疾病"网络。借助STRING及BioGPS数据库构建蛋白-蛋白相互作用(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网络并分析靶点组织分布,运用DAVID数据库对靶点进行基因本体论(gene ontology,GO)功能及京都基因及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通路富集分析。采用分子对接法验证竹叶花椒挥发油主要活性成分与核心靶点的相互作用。结果从竹叶椒挥发油中鉴定成分44个,预测得到其潜在抗炎、镇痛靶点78个,关键靶点涉及前列腺素内过氧化物合成酶2(prostaglandin-endoperoxidesynthase2,PTGS2)、毒蕈碱型乙酰胆碱受体亚型3(muscarinic acetylcholine receptor M3,CHRM3)、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peroxisome proliferator activated receptorα,PPARA)、大麻素受体2(cannabinoid receptor 2,CNR2)等。GO分析结果表明筛选得到的靶点主要涉及RNA聚合酶II启动子转录的正调控、质膜及酶结合等生物学过程。KEGG通路富集分析得到60条信号通路,涉及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5-羟色胺能突触及胰岛素抵抗等相关通路。分子对接结果显示竹叶椒挥发油中芝麻素、胆甾烯基豆蔻酸酯和(-)-β-花柏烯等活性成分与核心靶点具有较好的亲和能力。结论竹叶椒挥发油中多种活性成分能够作用于PTGS2、CHRM3、PPARA等靶点,并通过多通路发挥抗炎、镇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竹叶椒挥发油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抗炎 镇痛 网络药理学 芝麻素 胆甾烯基豆蔻酸酯 (-)-β-花柏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