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9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ffect of Shoot Control on Flower Bud Differentiation,Flowering,and Fruit Setting in Zanthoxylum armatum DC. 被引量:1
1
作者 Xiandang Shen Runxi He +2 位作者 Xin Li Zhuogong Shi Jinfang Meng 《Phyton-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 SCIE 2023年第12期3251-3266,共16页
In this study,newly sprouted shoots of Zanthoxylum armatum(Z.armatum),which were collected after the harvesting period,were used as the primary experimental specimens.A randomized block design and paraffin sectioning ... In this study,newly sprouted shoots of Zanthoxylum armatum(Z.armatum),which were collected after the harvesting period,were used as the primary experimental specimens.A randomized block design and paraffin sectioning method were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flower bud differentiation process and the quantity and vitality of buds.Furthermore,the study examined the response of flowering and fruiting to cultivation methods for shoot growth,including layering and plant growth regulator application.The results showed that(a)layering and application of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for Z.armatum accelerated the process of flower bud differentiation by approximately 20 days compared to the control group.Additionally,both shoot control methods generated more and larger bud primordia and perianth primordia during the same differentiation phase.(b)The application of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resulted in well-developed buds,exhibiting higher levels of flower bud differentiation than the layering method.The quality of flower bud formation for both shoot control methods was superior to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c)The flowering phenological period was relatively consistent between the two cultivation methods,but the fruit maturity phase for shoot-controlled trees occurred 20 days earli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d)Both layering and the application of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the rates of unfertilized flower shedding and fruit shedding.However,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as noted in fruit setting per inflorescence and per flower between the two methods and the control.The effect of altitude for both methods on the fruit setting was not significant.Under both shoot control methods,the Z.armatum exhibited earlier morphological differentiation of flower buds,faster differentiation process,improved flower bud quality,and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rates of flower and fruit shedding.Thus,these cultivation methods demonstrated the potential to promote flowering,improve fruit setting,and reduce fruit shedding in Z.armatu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anthoxylum armatum dc. flower bud differentiation flowering and fruiting phenological period LAYERING plant growth regulator
下载PDF
Effects of Different Treatments on Seed Germination of Zanthoxylum nitidum(Roxb.)Seed
2
作者 Zebi XIE Zining LIANG 《Agricultural Biotechnology》 CAS 2022年第6期39-42,共4页
[Objectives]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to improve the germination rate of Zanthoxylum nitidum(Roxb.)seeds and shorten the germination period.[Methods]Different germination beds,seed soaking temperatures,seed soaking tim... [Objectives]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to improve the germination rate of Zanthoxylum nitidum(Roxb.)seeds and shorten the germination period.[Methods]Different germination beds,seed soaking temperatures,seed soaking time and culture temperatures were set to study the effects on seed germination of Z.nitidum.[Results]The germination rate on the filter paper germination bed was stable and it was easy for the control of humidity.The germination rate of seeds soaked in warm water at 50℃for 24 h was about 53.33%.The germination rate of seeds cultured at 25℃was as high as 91.98%.[Conclusions]This study provides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seedling breeding and large-scale production of Z.nitidu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anthoxylum nitidum(Roxb.)dc seedS Germination time Germination rate seedling rate
下载PDF
两面针种子形态及发芽率差异分析
3
作者 董青松 张洪胜 +4 位作者 李浩通 胡营 韦筱媚 黄宝优 朱艳霞 《种子》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85-92,共8页
为了探索不同产地两面针种子形态和发芽率的差异,本研究测定10个产地99份两面针种子的千粒重、表面积、周长、长、宽、长/宽和发芽率,计算变异系数和遗传多样性指数,进行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两面针种子形态和发芽性状存在... 为了探索不同产地两面针种子形态和发芽率的差异,本研究测定10个产地99份两面针种子的千粒重、表面积、周长、长、宽、长/宽和发芽率,计算变异系数和遗传多样性指数,进行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两面针种子形态和发芽性状存在丰富的遗传变异,其中变异系数最大的3个指标分别是15℃恒温发芽率(275.11%)、30℃/20℃昼夜变温发芽率(221.43%)、种子千粒重(16.00%)。种子的发芽率与种子千粒重不相关,与种子长/宽显著相关。主成分分析得出第1主成分反映种子的形态,第2主成分反映种子的发芽能力,第1主成分和第2主成分累积贡献率达82.47%。聚类分析将99份材料分为三类,类群Ⅰ种子千粒重大,类群Ⅱ发芽率高,类群Ⅲ种子千粒重小且发芽率低。筛选出发芽率高的种质3份,编号分别为JN2、MS5和YF8,可作为两面针种质资源的创新利用和新品种选育的亲本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面针 种子形态 发芽率 遗传多样性分析
下载PDF
青花椒雄蕊调控基因ZaPI的克隆、鉴定与表达模式分析
4
作者 张秋月 马乐洵 +5 位作者 郑皓 吴涵 王凯 龚伟 王景燕 惠文凯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3-84,165,共13页
【目的】探究青花椒雄蕊分化关键B类基因及其核酸和蛋白序列特性,并分析其在雌雄花分化过程的表达模式,为青花椒花芽性别分化的遗传调控机制提供候选基因和数据支撑。【方法】基于青花椒转录组和基因组数据库,提取雌雄花分化过程中差异... 【目的】探究青花椒雄蕊分化关键B类基因及其核酸和蛋白序列特性,并分析其在雌雄花分化过程的表达模式,为青花椒花芽性别分化的遗传调控机制提供候选基因和数据支撑。【方法】基于青花椒转录组和基因组数据库,提取雌雄花分化过程中差异表达的所有B类MADS-box家族基因,并分析获取关键成员;克隆关键成员基因编码序列,全面剖析核酸和蛋白序列特性;并解析其在11种不同组织器官以及雌雄花分化过程的表达模式。【结果】青花椒雌雄花分化过程的差异基因中共有11个B类MADS-box家族基因,其中Zardc17043(ZaPI)的表达量最高,且在雄花中极显著特异表达。该ZaPI编码序列全长624 bp,共编码207个氨基酸,含有77个氨基酸组成的MADS-box结构域和84个氨基酸组成的K-box结构域,蛋白相对分子量为24.29 kD,是位于11号染色体包含4个外显子和3个内含子且定位于细胞核的亲水性蛋白;系统进化分析显示,青花椒ZaPI与同为芸香科(Rutaceae)的克莱门柚(Citrus clementina)和甜橙(Citrus sinensis)亲缘关系最近。此外,青花椒ZaPI基因编码序列共预测到54个转录因子结合位点,主要涉及植物生殖生长和抗逆过程等多种调控途径。顺式作用元件分析发现,ZaPI启动子区富含光信号、植物激素、逆境胁迫等相关的顺式作用元件。同时,该基因在根茎叶刺等营养器官中几乎不表达,雌花分化过程的表达量也相对较低,但在雄花分化过程中呈极显著上调趋势。【结论】研究所获得的ZaPI基因与雄蕊的分化显著相关,可能与植物激素等多种信号分子互作参与了青花椒的雄蕊形成过程。研究所获结果对于进一步探究青花椒雄蕊形成的分子机制,培育高产青花椒种质资源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别分化 MADS基因家族 B类基因 青花椒 生物信息学分析
下载PDF
藤椒果实成熟期麻味物质及其挥发性香气组分的变化规律 被引量:1
5
作者 闫紫玮 谢天芳 +5 位作者 王佳琳 尤霜 张家余 张逸飞 赵麟 朱翔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304-312,共9页
藤椒(学名竹叶花椒)作为一种药食同源资源应用广泛,其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会随果实的生长过程发生变化。研究不同成熟期各指标变化,根据不同使用目的进行适时采收,有利于藤椒资源的最大化利用。以不同成熟期的四川洪雅藤椒为原料,采用HPL... 藤椒(学名竹叶花椒)作为一种药食同源资源应用广泛,其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会随果实的生长过程发生变化。研究不同成熟期各指标变化,根据不同使用目的进行适时采收,有利于藤椒资源的最大化利用。以不同成熟期的四川洪雅藤椒为原料,采用HPLC、GC-MS分别测定藤椒的麻味物质和挥发性香气物质。结果表明,6月中下旬至7月底采收的藤椒麻味物质含量较高且保持相对稳定,羟基-α-山椒素含量最高达48.25 mg/g。不同成熟期藤椒挥发性风味组分有所差异,但均以D-柠檬烯和芳樟醇为主,以D-柠檬烯为代表的萜烯类物质在果实成熟期逐渐降低,以芳樟醇为代表的醇类物质、以柠檬醛为代表的醛类物质在果实成熟期逐渐积累。相对气味活度值分析结果显示芳樟醇、D-柠檬烯、蒎烯是藤椒整个生长期的关键风味化合物,橙花醇、β-石竹烯、3-蒈烯、(1 S)-β-蒎烯、2-十一烷酮为藤椒未成熟期的关键风味化合物,癸醛则是成熟期藤椒的关键风味化合物,该文为藤椒的适时采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藤椒 麻味物质 挥发性风味组分 相对气味活度值 适时采收
下载PDF
竹叶花椒新品种‘川滇箐’
6
作者 刘金波 罗建勋 刘芙蓉 《陕西林业科技》 2024年第3期114-116,共3页
‘川滇箐’是在四川与云南交界的雷波县发现的实生花椒优良单株,树势强健,树冠开张,1~2 a生苗叶片正面具针状刺,刺基部淡红色,蓇葖果具密而突出的油腺。4 a生幼树开始结实,7月中旬采收,具有果大、果穗长、产量高、丰产稳产性好、麻味悠... ‘川滇箐’是在四川与云南交界的雷波县发现的实生花椒优良单株,树势强健,树冠开张,1~2 a生苗叶片正面具针状刺,刺基部淡红色,蓇葖果具密而突出的油腺。4 a生幼树开始结实,7月中旬采收,具有果大、果穗长、产量高、丰产稳产性好、麻味悠长的特点。耐干旱瘠薄、适应性强,适宜在四川省西南地区海拔400~2200 m的干热河谷地区或盆地丘陵地区栽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竹叶花椒 选育 新品种 ‘川滇箐’
下载PDF
基于网络药理学与GC-MS探讨竹叶花椒挥发油干预高脂血症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1
7
作者 唐宇恒 陈琦 +1 位作者 江友娅 高雪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年第3期33-42,共10页
目的基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结合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竹叶花椒挥发油干预高脂血症的活性成分及作用机制,为竹叶花椒挥发油中功能性成分研究及其干预高脂血症的作用机制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首先通过GC-MS鉴定竹叶花椒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再... 目的基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结合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竹叶花椒挥发油干预高脂血症的活性成分及作用机制,为竹叶花椒挥发油中功能性成分研究及其干预高脂血症的作用机制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首先通过GC-MS鉴定竹叶花椒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再借助数据库获取化学成分对应靶点和高脂血症疾病靶点。又通过Venn图、蛋白-蛋白相互作用分析、GO分析、KEGG代谢通路富集分析和构建“靶点-通路-活性成分”网络得到竹叶花椒挥发油干预高脂血症的关键靶点。最后采用分子对接软件AutoDock对竹叶花椒挥发油主要活性化合物与关键靶点进行半柔性对接验证。结果在竹叶花椒挥发油中鉴定出29个化学成分,得到37个干预高脂血症的核心靶点,该核心靶点涉及细胞对脂质的反应、脂质的定位调节和对脂多糖的反应等方面。KEGG富集分析与“靶点-通路-活性成分”网络进一步得到PPARA、RXRA、TNF、NR1H3、PPARG和IL-6等28个关键靶点,也得到金合欢醇、亚油酸和α-石竹烯等7个主要活性成分。分子对接结果表明关键靶点与主要活性成分有较好的结合能力,结合能均小于-7.0 kJ/mol。结论竹叶花椒挥发油中的多种功能性成分可能通过作用关键靶点PPARA、RXRA、TNF、NR1H3、PPARG和IL-6以起到干预高脂血症的作用。本研究探讨了竹叶花椒挥发油干预高脂血症的作用机制,期望为竹叶花椒挥发油中功能性成分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竹叶花椒挥发油 网络药理学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高脂血症
下载PDF
竹叶椒的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25
8
作者 李航 李鹏 +2 位作者 朱龙社 谢梅 吴装红 《中国药房》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3期1035-1037,共3页
目的:分析竹叶椒果实化学成分,为竹叶椒的开发利用提供依据。方法:运用溶剂提取及硅胶柱色谱进行分离,通过理化性质和光谱分析鉴定其结构。结果与结论:从竹叶椒果实的脂溶性部位分离得到了8个化合物,鉴定了其中的6个化合物,分别是化合物... 目的:分析竹叶椒果实化学成分,为竹叶椒的开发利用提供依据。方法:运用溶剂提取及硅胶柱色谱进行分离,通过理化性质和光谱分析鉴定其结构。结果与结论:从竹叶椒果实的脂溶性部位分离得到了8个化合物,鉴定了其中的6个化合物,分别是化合物1香柑内酯、化合物2伞形花内酯、化合物3菌芋碱、化合物4山奈酚、化合物5(3,5-Diacetyltambulin)、化合物6(Zanthonitrile);其中山奈酚系首次从花椒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竹叶椒 化学成分 结构
下载PDF
竹叶椒乙醇提取物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作用及其机理研究 被引量:15
9
作者 张丙云 苏丹 +3 位作者 郭涛 章聚宝 潭素北 魏黎阳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1期345-348,共4页
目的:研究竹叶椒乙醇提取物对α-糖苷酶的抑制作用。方法:本实验采用体外抑制模型评价竹叶椒乙醇提取物对α-葡萄糖苷酶(酵母菌来源、小鼠小肠来源)和α-淀粉酶的抑制活性。并采用Lineweaver-Burk双倒数法研究α-葡萄糖苷酶的动力学性... 目的:研究竹叶椒乙醇提取物对α-糖苷酶的抑制作用。方法:本实验采用体外抑制模型评价竹叶椒乙醇提取物对α-葡萄糖苷酶(酵母菌来源、小鼠小肠来源)和α-淀粉酶的抑制活性。并采用Lineweaver-Burk双倒数法研究α-葡萄糖苷酶的动力学性质。结果:竹叶椒乙醇提取物对α-葡萄糖苷酶(酵母菌来源)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0.660±0.145)mg·m L-1,对小鼠小肠内α-葡萄糖苷酶半数抑制浓度(1.944±0.078)mg·m L-1,α-淀粉酶的半数抑制浓度为(1.185±0.132)mg·m L-1。动力学研究表明,竹叶椒乙醇提取物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作用为典型非竞争性抑制。结论:竹叶椒乙醇提取物对α-糖苷酶活性的抑制效果显著,具有很好的开发利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竹叶椒 Α-葡萄糖苷酶 Α-淀粉酶 非竞争抑制
下载PDF
响应面法优化竹叶椒总木脂素的超声提取工艺 被引量:14
10
作者 张丙云 孙莉 +2 位作者 黄艳 郭涛 王雅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98-201,206,共5页
目的:优化竹叶椒总木脂素的超声提取工艺。方法:以竹叶椒总木脂素得率为指标,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采用响应面设计方法对影响木脂素得率的乙醇质量分数、液料比、提取温度、超声功率进行优化。结果:最优工艺条件为乙醇质量分数79.6%,... 目的:优化竹叶椒总木脂素的超声提取工艺。方法:以竹叶椒总木脂素得率为指标,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采用响应面设计方法对影响木脂素得率的乙醇质量分数、液料比、提取温度、超声功率进行优化。结果:最优工艺条件为乙醇质量分数79.6%,料液比20∶1,功率为150W,温度为67.0℃时,总木脂素提取率为3.406%,实验结果与模型预测值相符。结论:利用响应面法分析结果可靠,得到竹叶椒木脂素超声辅助提取的最优工艺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竹叶椒 总木脂素 超声提取 响应面法
下载PDF
提高九叶青花椒发芽率和成苗率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10
11
作者 宋琴芝 邓洪平 +3 位作者 徐洁 刘光华 方云飞 黄明才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53-156,共4页
运用正交设计及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了脱粒方式(A)、采种时间(B)、脱脂程度(C)和播种后覆盖处理(D)对九叶青花椒发芽率和成苗率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影响九叶青花椒发芽率和成苗率的主导因子是脱粒方式(A)和采种时间(B);②脱脂程度(C)和播种... 运用正交设计及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了脱粒方式(A)、采种时间(B)、脱脂程度(C)和播种后覆盖处理(D)对九叶青花椒发芽率和成苗率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影响九叶青花椒发芽率和成苗率的主导因子是脱粒方式(A)和采种时间(B);②脱脂程度(C)和播种后覆盖处理(D)会影响苗木出苗整齐度.③提高九叶青花椒发芽率和成苗率的最佳处理组合为A1B2C1D1,即种子采收后放在阴凉通风处阴干脱粒,过白露节10d后采收,脱粒后的种子用水浸泡2d后用碱水浸泡半天,播种后先覆盖一层稻草再覆盖地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叶青花椒 正交设计 发芽率 成苗率
下载PDF
不同方法提取的藤椒油脂肪酸组成成分分析 被引量:9
12
作者 周婷 蒲彪 +1 位作者 姜欢笑 刘春燕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323-1328,共6页
为探讨不同提取方式对藤椒油脂肪酸组成成份的影响,本研究采用冷榨法、植物油浸提法和有机溶剂浸提法提取鲜藤椒果实所含的油脂,并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法对不同藤椒油中脂肪酸的组成成分和相对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从3种藤椒油中... 为探讨不同提取方式对藤椒油脂肪酸组成成份的影响,本研究采用冷榨法、植物油浸提法和有机溶剂浸提法提取鲜藤椒果实所含的油脂,并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法对不同藤椒油中脂肪酸的组成成分和相对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从3种藤椒油中共鉴定出17种脂肪酸,其中共同含有的脂肪酸有8种。不同工艺提取的藤椒油脂肪酸组成和相对含量存在一定差异,冷榨油和热浸油中脂肪酸以油酸相对含量最高,分别为57.91%和59.93%;溶剂浸出油中脂肪酸以棕榈油酸为主,相对含量高达45.55%。3种藤椒油中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均高于84%,且单不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远高于多不饱和脂肪酸,不同提取方式间无显著差异;多不饱和脂肪酸均以亚油酸和亚麻酸为主。本研究为藤椒油的提取和开发利用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藤椒油 脂肪酸 气相色谱-质谱
下载PDF
藤椒油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 被引量:11
13
作者 周婷 蒲彪 +1 位作者 姜欢笑 邓应钦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1期58-62,共5页
以冷榨藤椒油和溶剂萃取的藤椒油为原料,采用体外抗氧化实验研究其抗氧化能力。以BHT和VC为阳性对照,通过测定两种藤椒油还原力、对·OH、DPPH·、O-2·清除率,探讨藤椒油的抗氧化能力。结果表明,冷榨油和溶剂油的还原能力... 以冷榨藤椒油和溶剂萃取的藤椒油为原料,采用体外抗氧化实验研究其抗氧化能力。以BHT和VC为阳性对照,通过测定两种藤椒油还原力、对·OH、DPPH·、O-2·清除率,探讨藤椒油的抗氧化能力。结果表明,冷榨油和溶剂油的还原能力随其质量浓度的增加而增强,对·OH、DPPH·、O-2·清除率随质量浓度的增加而增大;溶剂油对·OH、DPPH·的清除率高于同质量浓度的冷榨油;冷榨油对·OH、DPPH·、O-2·的IC50值分别为4.0675、10.3052和0.5415mg/m L;溶剂油对·OH、DPPH·、O-2·的IC50值分别为1.9606、2.9465和1.6053mg/m L。当溶剂油质量浓度达到9mg/m L时,对·OH清除率达到89.79%,其清除效果高于1mg/m L VC对·OH(清除率71.82%)清除效果;当溶剂油质量浓度达到11mg/m L时,对DPPH·清除率达到86.87%,远高于1mg/m L BHT清除率(44.5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藤椒油 抗氧化能力 还原力 自由基
下载PDF
藤椒油的抑菌活性及其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6
14
作者 周婷 蒲彪 +1 位作者 姜欢笑 刘春燕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06-109,115,共5页
为了解冷榨藤椒油和溶剂萃取的藤椒油的抑菌活性和抑菌稳定性,通过滤纸片法和试管二倍稀释法测定了藤椒油对3种常见细菌及3种酵母菌的最低抑菌浓度和最低杀菌浓度,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对2种霉菌的抑制作用,并以枯草芽孢杆菌和胶红酵母为... 为了解冷榨藤椒油和溶剂萃取的藤椒油的抑菌活性和抑菌稳定性,通过滤纸片法和试管二倍稀释法测定了藤椒油对3种常见细菌及3种酵母菌的最低抑菌浓度和最低杀菌浓度,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对2种霉菌的抑制作用,并以枯草芽孢杆菌和胶红酵母为指示菌,探讨了介质p H、热处理及紫外照射对两种藤椒油的抑菌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藤椒油对8种受试菌均有抑制效果,其中溶剂浸出油的抑菌效果强于冷榨油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藤椒油 抑菌活性 稳定性
下载PDF
竹叶椒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9
15
作者 程友斌 王庆林 杨茹 《安徽医药》 CAS 2011年第1期11-13,共3页
竹叶椒作为一种传统中药,在民间应用已久,文章从其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三个方面来阐述近几十年竹叶椒的研究成果,为深入研究该中药提供进一步参考。
关键词 竹叶椒 化学成分 药理作用
下载PDF
基于机器视觉及电子鼻技术的藤椒产地区分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陶兴宝 卢一 +3 位作者 解达帅 杨诗龙 赵重博 吴纯洁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22-125,共4页
目的:利用机器视觉及电子鼻技术对不同产地藤椒的粉末颜色及气味指标进行数值化描述,并实现不同产地藤椒的有效区分。方法:采用机器视觉及电子鼻技术对四川、重庆及云南产藤椒进行检测,获取样品特征图像及传感器的响应值,运用主成分分析... 目的:利用机器视觉及电子鼻技术对不同产地藤椒的粉末颜色及气味指标进行数值化描述,并实现不同产地藤椒的有效区分。方法:采用机器视觉及电子鼻技术对四川、重庆及云南产藤椒进行检测,获取样品特征图像及传感器的响应值,运用主成分分析(PCA)、判别因子分析(DFA)等方法对响应值进行数据处理。结果:经化学计量学分析,不同产地的藤椒能够明显被区分开,不同产地藤椒的粉末外观特征及气味差异悬殊,并与地域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藤椒 机器视觉 电子鼻 区分
下载PDF
竹叶椒挥发油成分的研究 被引量:9
17
作者 刘建华 高玉琼 霍昕 《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年第1期61-63,共3页
研究了竹叶椒挥发油成分。利用水蒸汽蒸馏法提取竹叶椒挥发油 ,用GC -MS进行分离测定 ,结合计算机检索技术对分离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 ,应用色谱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分离出 37个组分 ,鉴定出 32个化学成分 ,其中... 研究了竹叶椒挥发油成分。利用水蒸汽蒸馏法提取竹叶椒挥发油 ,用GC -MS进行分离测定 ,结合计算机检索技术对分离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 ,应用色谱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分离出 37个组分 ,鉴定出 32个化学成分 ,其中含量最高的是烯2 1 7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竹叶椒 挥发油 水蒸汽蒸馏法 化学成分 结构鉴定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 药用价值
下载PDF
基于刺之多寡藤椒品系的果实挥发性成分比较分析 被引量:2
18
作者 王丽华 甘君 +8 位作者 陈善波 王莎 金银春 杨柳璐 罗德智 罗成荣 陈刘 杨晓蓉 吴斌 《经济林研究》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221-229,共9页
【目的】为分析少刺藤椒优良品系和常规藤椒在挥发油含量、主要挥发性成分及其相对含量方面的差异,以期为已培育出的少刺藤椒品系应用推广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少刺藤椒优良品系YTCJ1和YTCJ2为研究对象,以常规藤椒作为CK,采用GC-MS... 【目的】为分析少刺藤椒优良品系和常规藤椒在挥发油含量、主要挥发性成分及其相对含量方面的差异,以期为已培育出的少刺藤椒品系应用推广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少刺藤椒优良品系YTCJ1和YTCJ2为研究对象,以常规藤椒作为CK,采用GC-MS对鲜椒果实挥发性物质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结果】少刺藤椒YTCJ1和YTCJ2的挥发油含量均为3.20 mL·100g^(-1),比CK提高14.28%;3个品系藤椒挥发性成分总离子流出峰时间主要集中在前32 min,共鉴定出54种化合物,其中YTCJ1鉴定出49种,YTCJ2鉴定出33种,CK鉴定出41种,三者鉴定出共有成分27种,以醇类、烯烃类化合物为主,芳樟醇、柠檬烯、侧柏烯3种成分的峰面积之和分别占YTCJ1、YTCJ2和CK挥发油总峰面积的66.08%、53.53%和59.83%;YTCJ1鉴定出9种特有化学成分,峰面积之和占总峰面积的4.19%;YTCJ2鉴定出2种特有化学成分,峰面积之和占总峰面积的18.28%;CK鉴定出1种特有化学成分,峰面积之和占总峰面积的9.86%。【结论】对以挥发油含量作为品质评判标准的藤椒来说,选育出的少刺藤椒优良品系具有比常规藤椒高的挥发油含量,果实挥发油含量并未随皮刺减少而降低,具有推广的物质基础;藤椒挥发油中沸点较低的成分比重大,芳樟醇、柠檬烯、侧柏烯是藤椒果实挥发性物质的主要成分,少刺藤椒YTCJ1和YTCJ2果实挥发油含量及主要挥发性成分含量总体略高于常规藤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刺藤椒 GC-MS 挥发性成分分析
下载PDF
藤椒少刺优良无性系皮刺及结实特性对比分析 被引量:4
19
作者 陈善波 王丽华 +5 位作者 王莎 金银春 杨柳璐 余红伟 罗德智 吴斌 《四川林业科技》 2020年第1期1-4,共4页
本研究以选育的藤椒少刺优良无性系‘丹林1号’和‘丹林2号’为试材,系统对比了枝刺、叶刺及结实特性。结果表明:(1)‘丹林1号’和‘丹林2号’皮刺数、皮刺宽、皮刺长宽比均与对照CK差异显著,两者之间差异不显著,枝条皮刺数分别比CK减少... 本研究以选育的藤椒少刺优良无性系‘丹林1号’和‘丹林2号’为试材,系统对比了枝刺、叶刺及结实特性。结果表明:(1)‘丹林1号’和‘丹林2号’皮刺数、皮刺宽、皮刺长宽比均与对照CK差异显著,两者之间差异不显著,枝条皮刺数分别比CK减少72.72%、70.91%;‘丹林1号’、‘丹林2号’和CK皮刺长、皮刺间距三者之间差异显著,刺间距分别比CK增加81.14%、37.96%。(2)‘丹林1号’和‘丹林2号’复叶小叶数以3片居多,叶片及叶轴均无刺,CK复叶小叶以5片为主,具细小叶刺。(3)‘丹林1号’、‘丹林2号’和CK之间果穗长和果穗宽差异显著,其中‘丹林2号’果穗长和果穗宽最大,分别为12.54 cm、7.87 cm;‘丹林1号’和‘丹林2号’果穗均无刺,平均果粒数为98~101粒之间,与CK差异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藤椒 少刺 优良无性系 皮刺 结实
下载PDF
两面针种子萌发的物理抑制因素探讨 被引量:1
20
作者 张振山 何瑞 +3 位作者 詹若挺 卢识礼 唐立伟 邢建永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6年第3期411-415,共5页
【目的】从物理因素的角度探讨两面针种子休眠的原因。【方法】通过种子吸水试验检查两面针种子的吸水特性,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种皮的显微结构,并比较层积处理对两面针种皮的影响。【结果】两面针的种皮透水性良好,无明显吸水障碍;... 【目的】从物理因素的角度探讨两面针种子休眠的原因。【方法】通过种子吸水试验检查两面针种子的吸水特性,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种皮的显微结构,并比较层积处理对两面针种皮的影响。【结果】两面针的种皮透水性良好,无明显吸水障碍;两面针种子具有坚硬致密的种皮结构,低温层积处理可以降解、软化其种皮结构。【结论】两面针种子中存在种子发芽的物理抑制因素,采用低温湿沙层积处理可解除两面针种子的萌发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面针种子 种子休眠 物理抑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