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海乐都北山石窟调查简报
1
作者 施兰英 汤隆皓 +2 位作者 李曼 孙凤 汤惠生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54-61,共8页
2019年夏,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等对青海省乐都市北山石窟进行了全面考察,共发现洞窟70多个。通过对石窟形制、年代及功能等方面的系统研究,作者认为这些石窟开凿于唐代晚期至宋代,是青海海东地区带有禅宗特征的修禅窟。
关键词 乐都 北山石窟 唐宋时期 禅窟
下载PDF
敦煌石窟早期洞窟形制中的古印度因素
2
作者 龙忠 《河西学院学报》 2023年第3期20-27,共8页
石窟形制是洞窟建筑空间的一种形态,敦煌石窟不同时期流行的洞窟形制各不相同,早期的洞窟形制以禅窟和中心塔柱窟为主。研究发现莫高窟早期的石窟形制主要受到古印度石窟的影响,同时又借鉴了西域石窟形制和本土的木结构建筑特征,具有多... 石窟形制是洞窟建筑空间的一种形态,敦煌石窟不同时期流行的洞窟形制各不相同,早期的洞窟形制以禅窟和中心塔柱窟为主。研究发现莫高窟早期的石窟形制主要受到古印度石窟的影响,同时又借鉴了西域石窟形制和本土的木结构建筑特征,具有多元文化融合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石窟 禅窟 中心塔柱窟
下载PDF
甘肃省成县甸山石窟调查与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王百岁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18年第1期91-97,共7页
成县甸山石窟中,1号窟(达摩窟)始凿于清乾隆十八年(1753)以后,2号窟(菩萨窟)开凿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达摩窟为红川镇红川村郭门家族开凿,菩萨窟为红川镇韩庄村韩氏家族开凿,说明古代、近代的陇南一带也出现了家族窟,佛教信仰进一... 成县甸山石窟中,1号窟(达摩窟)始凿于清乾隆十八年(1753)以后,2号窟(菩萨窟)开凿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达摩窟为红川镇红川村郭门家族开凿,菩萨窟为红川镇韩庄村韩氏家族开凿,说明古代、近代的陇南一带也出现了家族窟,佛教信仰进一步世俗化、民间化、平民化。达摩、观音崇拜的史实说明了禅宗、法华宗等在古代、近代陇南的流行,禅宗的地位最终被净土宗取代。洞窟本身属于佛教性质,但甸山寺庙群具有"三教合一"特征,释、道兼容,道教为主。达摩窟、菩萨窟几经兴衰,最初只凿石龛,然后发展到开凿洞窟,乃至终于建成窟前木构寺庙,说明即使政局动荡,或处于乱世,陇南徽县、成县等地的佛教信仰仍然在延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甸山石窟 家族窟 达摩 禅宗 法华宗 三教合一
下载PDF
天台遗则佛窟学之特色
4
作者 曾其海 《台州师专学报》 2002年第1期67-71,共5页
天台遗则为牛头禅六祖慧忠门人。慧忠寂后,他移居天台佛窟岩习禅,前后40年,自有所悟,时人称“佛窟学”。佛窟学的特色可概括为:继石窟佛教遗风,杂有牛头禅色彩的道学化禅宗。
关键词 佛窟学 石窟佛教 牛头禅 道学
下载PDF
云冈石窟第7、8窟装饰的组织秩序与意义塑造
5
作者 刘明虎 《云冈研究》 2023年第4期1-11,共11页
云冈石窟第7、8窟装饰的组织秩序与意义,在于双窟的设计者以修禅观念与法华思想为支撑,利用了植物纹饰带、半跏思惟菩萨像等要素构造出一套视觉引导体系,对位双窟(双主室)、单主室、单主室的上/下分区、龛层、饰带层段五种空间单元分级... 云冈石窟第7、8窟装饰的组织秩序与意义,在于双窟的设计者以修禅观念与法华思想为支撑,利用了植物纹饰带、半跏思惟菩萨像等要素构造出一套视觉引导体系,对位双窟(双主室)、单主室、单主室的上/下分区、龛层、饰带层段五种空间单元分级规划像龛的内容与式样,帮助观像者依规观像、忆象与悟相,实现教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冈石窟 修禅 《法华经》
原文传递
晋东南北朝石窟的建筑形制特点及其成因探析 被引量:2
6
作者 贺从容 林浓华 《中国建筑史论汇刊》 2020年第1期-,共22页
对于山西境内众多的古代石窟,人们的认知主要集中在中、北部的大型石窟如云冈石窟、天龙山石窟和龙山石窟,分布在晋东南的许多小型石窟尚未受到关注。晋东南现有不少古代石窟遗存,北朝是其石窟最重要的起源和兴盛阶段。本文通过对晋东... 对于山西境内众多的古代石窟,人们的认知主要集中在中、北部的大型石窟如云冈石窟、天龙山石窟和龙山石窟,分布在晋东南的许多小型石窟尚未受到关注。晋东南现有不少古代石窟遗存,北朝是其石窟最重要的起源和兴盛阶段。本文通过对晋东南地区北朝时期石窟遗存和文献记录的石窟信息进行整理,仅从建筑学的角度,在选址、规模尺度、建筑形制等方面探讨晋东南北朝石窟的特点,并从时间和空间分布上探讨晋东南地区石窟形成和兴盛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晋东南 北朝石窟 禅窟 建筑形制 石窟文化
原文传递
新疆库车苏巴什佛寺遗址西寺石窟调查简报 被引量:1
7
作者 冉万里 《西部考古》 2019年第2期-,共63页
苏巴什佛寺遗址是新疆地区乃至于全国保留至今规模最大、保存较完整、历史最悠久的古代佛寺遗址,反映了丝绸之路上的古龟兹地区长期作为西域佛教传播中心的历史。西寺石窟共计14座,在形制上结合了印度的塔堂窟与僧房窟或者僧房特点,从... 苏巴什佛寺遗址是新疆地区乃至于全国保留至今规模最大、保存较完整、历史最悠久的古代佛寺遗址,反映了丝绸之路上的古龟兹地区长期作为西域佛教传播中心的历史。西寺石窟共计14座,在形制上结合了印度的塔堂窟与僧房窟或者僧房特点,从而创造出古龟兹特有的新窟形,并对龟兹以东地区的禅窟形制产生了重要影响。西寺石窟形制以禅窟为主,反映了古龟兹在佛教信仰上曾经以重禅观的小乘佛教为主。壁画题材以树下结跏趺坐、站立的僧侣像为主,也有个别的本生故事。大量僧侣形象的绘制,体现了古龟兹地区的佛教信仰是以追求自我解脱的小乘佛教为主的特点。西寺石窟的形制在晚期阶段发生了改变,可能与唐王朝对西域的经营有密切关系。同时,从西寺石窟吸收古印度的石窟形制等方面的因素来看,也反映了古龟兹地区曾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通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库车 苏巴什佛寺遗址 西寺遗址 龟兹 石窟 禅窟 小乘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