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美育”之兴起、确立及景观 被引量:6
1
作者 李岩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210-216,共7页
作者论述了“美育”在的中国的兴起、确立及相应文化情景观,其中对美育的先驱如康有有,梁启超,曾志忞,王国维,蔡元培、吴梦非等对“美育”的发展所作的贡献,进行了梳理。并对黎锦晖的儿歌舞剧,重新予以“美育”观照。文章重在对普通学... 作者论述了“美育”在的中国的兴起、确立及相应文化情景观,其中对美育的先驱如康有有,梁启超,曾志忞,王国维,蔡元培、吴梦非等对“美育”的发展所作的贡献,进行了梳理。并对黎锦晖的儿歌舞剧,重新予以“美育”观照。文章重在对普通学校或社会大众教育中“美育”历史的追踪。时限为1897-20世纪20年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育 康有为 曾志忞 蔡元培 黎锦晖 儿童歌舞剧
下载PDF
世纪之问(三)——曾志忞史料“殆近”①之欤? 被引量:3
2
作者 李岩 《音乐文化研究》 2018年第4期77-87,共11页
自《广学流慈——曾志忞史料殆尽之欤?》②发表,作者再据“新史料”对该文进行了修订,主要增项:曾志忞身世及家训之重要内容、贫儿院成立及被赐“皇匾”原因、中西音乐会“开场”音乐会的时间及相关补考、《曾氏寿渔堂家祠落成纪念册》... 自《广学流慈——曾志忞史料殆尽之欤?》②发表,作者再据“新史料”对该文进行了修订,主要增项:曾志忞身世及家训之重要内容、贫儿院成立及被赐“皇匾”原因、中西音乐会“开场”音乐会的时间及相关补考、《曾氏寿渔堂家祠落成纪念册》《曾氏瑞芝义庄全案》《严修手稿》中相关曾志忞的记述、京剧乃至音乐改良新思路等新史料。作者对《广》文在短期增订这一行为表明“曾志忞史料绝未‘殆尽’”的现实及作者“孤证不立”之立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曾志忞 严修 广学流慈
下载PDF
曾志忞音乐教育思想的矛盾性及其历史文化内涵 被引量:2
3
作者 姬群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5年第6期119-121,共3页
作为近代著名音乐教育家的曾志?,本该十分注重音乐自身的审美功能及其审美本质,但他却格外强调音乐教育的社会功用,而将作为音乐艺术审美性质中要素之一的娱乐性视为“治身之末”,甚至有时还流露出否定倾向,在音乐审美属性与社会功用关... 作为近代著名音乐教育家的曾志?,本该十分注重音乐自身的审美功能及其审美本质,但他却格外强调音乐教育的社会功用,而将作为音乐艺术审美性质中要素之一的娱乐性视为“治身之末”,甚至有时还流露出否定倾向,在音乐审美属性与社会功用关系上,明显表现出了一种矛盾性。其音乐教育思想上的这一矛盾性,具有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曾志志 音乐教育思想 矛盾性 历史文化内涵
下载PDF
曾志忞编年事考 被引量:1
4
作者 李岩 《音乐文化研究》 2020年第1期94-115,M0003,M0004,共24页
该年表及相应考证,具以下特点:1.首次将曾泽霖志忞一生最具代表性的事件及历史节点以年月日为经,以事实为纬,清晰勾勒;2.对学界长期以来对曾氏研究产生的歧义与疑问,予以辨正乃至考证;3.对曾氏的研究难点在丰厚的史料中继续开掘时,除做... 该年表及相应考证,具以下特点:1.首次将曾泽霖志忞一生最具代表性的事件及历史节点以年月日为经,以事实为纬,清晰勾勒;2.对学界长期以来对曾氏研究产生的歧义与疑问,予以辨正乃至考证;3.对曾氏的研究难点在丰厚的史料中继续开掘时,除做到论述有据,还提供详细引文出处及相应文献,并对一些可能继续深入查找的资料予以提示以便后人继续深入探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曾泽霖志忞 国歌·大桃源·五色旗 上海夏期音乐讲习会 皇匾 严修 曾寿渔堂 中西音乐会 四朝燕乐 曾志忞挽联·跋语
下载PDF
文传碧海 千秋功业——论香港作家曾敏之的散文创作
5
作者 徐治平 《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3年第4期36-40,共5页
曾敏之是从广西罗城走出去的香港著名散文家。爱国怀乡、寻根溯源,文心侠胆,义重情深,世相杂说,发人深省是其散文的主要内容;景人融合、笔端含情,蕴含诗情、富于辞采,旁征博引、寓庄于谐则是其散文的主要特色。早期散文以桂北溶江流域... 曾敏之是从广西罗城走出去的香港著名散文家。爱国怀乡、寻根溯源,文心侠胆,义重情深,世相杂说,发人深省是其散文的主要内容;景人融合、笔端含情,蕴含诗情、富于辞采,旁征博引、寓庄于谐则是其散文的主要特色。早期散文以桂北溶江流域的自然风光与民族风情以及抗战时期桂林文化城的生活为主要描写对象;迁居香港后则比较注意描写香港各阶层人士的命运波折和生活境况,尤其是以抒写眷恋乡土故人、神往祖国河山、盼望祖国统一的爱国情怀的作品最有光彩,感人至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曾敏之 散文 思想内容 艺术特色
下载PDF
关于赣东北苏区反“围剿”中“持久围困堡垒”方针几个问题的辨析与思考 被引量:1
6
作者 耿殿龙 《军事历史研究》 CSSCI 2022年第2期37-45,共9页
从1931年第三次反“围剿”开始到1933年第四次反“围剿”结束,赣东北苏区逐步深化了对碉堡及如何反碉堡的认识。赣东北省委领导制定了应对国民党军碉堡战术的“持久围困堡垒”方针。这一方针的主旨是通过发动群众和地方武装配合红军打... 从1931年第三次反“围剿”开始到1933年第四次反“围剿”结束,赣东北苏区逐步深化了对碉堡及如何反碉堡的认识。赣东北省委领导制定了应对国民党军碉堡战术的“持久围困堡垒”方针。这一方针的主旨是通过发动群众和地方武装配合红军打破国民党军队的碉堡封锁。赣东北苏区主要创始人之一的方志敏也十分看重这一方针。此方针运用于两次反“围剿”战争中,取得了相当的成效。但此方针也存在与敌我力量对比实际不相匹配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赣东北苏区 反“围剿” 碉堡 持久围困堡垒 方志敏 曾洪易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