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8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合方视角下中成药联用处方审核
1
作者 华成坤 刘金伟 +3 位作者 廖小红 陈秋铃 朱桂芬 唐洪梅 《医药导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85-389,共5页
目的构建审核中成药联用处方的理论和方法。方法从合方理论出发,结合中医经典,探讨中成药联用处方的适宜性审核方法。结果从中成药联用处方案例出发,详细论述了中成药联用处方的5个基本原则以及中成药联用的剂型审核要点。结论所建立的... 目的构建审核中成药联用处方的理论和方法。方法从合方理论出发,结合中医经典,探讨中成药联用处方的适宜性审核方法。结果从中成药联用处方案例出发,详细论述了中成药联用处方的5个基本原则以及中成药联用的剂型审核要点。结论所建立的中成药联用处方审核方法可为中成药联用处方审核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成药 合方理论 处方审核 伤寒论
下载PDF
卫气营血理论在无汗症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2
作者 张冬梅 关怿 崔翰博 《医学综述》 CAS 2024年第17期2138-2142,共5页
卫气营血理论是重要的中医学理论,其在揭示无汗症的病因病机以及治疗无汗症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既往汗症相关理论研究多集中在自汗症、盗汗症,而对无汗症研究较少。以卫气营血理论指导辨证治则,结合无汗症病因病机、发病机制、临床特点,... 卫气营血理论是重要的中医学理论,其在揭示无汗症的病因病机以及治疗无汗症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既往汗症相关理论研究多集中在自汗症、盗汗症,而对无汗症研究较少。以卫气营血理论指导辨证治则,结合无汗症病因病机、发病机制、临床特点,将其分为初期、进展期、缓解期3个阶段,初期、进展期施以调和营卫、扭转病势,缓解期除邪务尽、维持病情稳定。未来,探索卫气营血理论在无汗症中的应用将为无汗症的临床诊疗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汗症 温热病 卫气营血理论
下载PDF
针刺四缝穴治疗小儿发热性疾病理论钩玄
3
作者 张孟娇 徐丽 +5 位作者 李卓 王雨轩 索兰芳 王凯伦 甘地 王玉琦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10期97-101,共5页
基于中国古代哲学(哲)、中国传统医学(医)及古代相术学(术)等理论,试从四缝本身穴位特性和外治法针刺特性两个方向入手,系统性地进行归纳与分析针刺四缝穴治疗小儿发热性疾病的中医学原理与相关作用机制。因小儿四缝穴所处位置的关键性... 基于中国古代哲学(哲)、中国传统医学(医)及古代相术学(术)等理论,试从四缝本身穴位特性和外治法针刺特性两个方向入手,系统性地进行归纳与分析针刺四缝穴治疗小儿发热性疾病的中医学原理与相关作用机制。因小儿四缝穴所处位置的关键性和其所具有穴性特征的特殊性与兼具性,以传统手诊学及其新解、经络腧穴学说、五行学说、藏象学说、全息理论等中国传统医、哲、术理论学说为基础,分别探讨分析后发现:四缝穴具有通调脏腑、疏通百脉的功能,故四缝穴可退小儿热。研究发现小儿针刺法又有驱邪调卫、泄浊和营、治神复元的功效。因此,对四缝穴施以针刺操作能够达到行经通络、标本同调的效果,使患儿正气加速恢复而邪气能尽快祛除,对诸种急慢性小儿发热性疾病能迅速收效。从而为临床使用针刺四缝穴治疗多系统、多病因导致的小儿发热及发热性疾病,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缝穴 针刺 小儿发热性疾病 小儿发热 理论探讨 手诊学新解 奇穴
下载PDF
从《伤寒论》少阴篇讨论阳虚阴盛证辨治规律
4
作者 陈寅清 韩世盛 王怡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3期324-327,331,共5页
[目的]讨论《伤寒论》中阳虚阴盛证的病势、层次、治法及用药规律,探究并扩充阳虚阴盛证的辨治规律及临床意义。[方法]结合后世医家的医论,明确阳虚阴盛证的病机及证候;从病理生理学角度,阐释阳虚阴盛证的机制;分析少阴篇中各版本条文... [目的]讨论《伤寒论》中阳虚阴盛证的病势、层次、治法及用药规律,探究并扩充阳虚阴盛证的辨治规律及临床意义。[方法]结合后世医家的医论,明确阳虚阴盛证的病机及证候;从病理生理学角度,阐释阳虚阴盛证的机制;分析少阴篇中各版本条文的差异,论述病位、邪气性质、胃气、津液的不同,治法、主方、配伍的变化,归纳在少阴篇中隐含的辨治规律。[结果]阳虚阴盛证的辨治原则是“保胃气、存津液”,可将其细分为太阴湿土病、少阴君火病、厥阴风木病。细致的望闻问切,并结合现代医学的病理生理基础能精确辨阳虚阴盛证。少阴为三阴枢机,少阴篇结构完整,能动态反映少阴发病、两阴合病或并病、三阴合病的相互变化过程。由条文可发现,病位由表入里,治法有灸焫、温经、温阳、通阳之别;病情由轻而重、痰饮有无,治法有散寒、散饮、利水之别;津液损伤程度不同,治法有救逆、救阴之别。[结论]从病理生理角度,能阐释中医主症的变化机制。辨治阳虚阴盛证时,应根据病位、邪气性质、胃气、津液择取方药,阳虚阴盛证的辨治规律对于其他证候的辨治同样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阳虚阴盛证 少阴 辨治规律 伤寒论 浙派中医 经方 各家学说
下载PDF
从温病血分清、散、养之法论治系统性红斑狼疮 被引量:1
5
作者 周勇 袁雪梅 +3 位作者 杨孝余 申敏 马武开 姚血明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24年第12期25-28,共4页
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常累及到身体的多个器官组织,严重影响病人的日常工作和生活质量。在临床中一般采用免疫抑制剂、激素等来进行治疗。近年来,中医药在该病治疗上疗效显著,越来越受到临床医师所关注。根据系统性红斑... 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常累及到身体的多个器官组织,严重影响病人的日常工作和生活质量。在临床中一般采用免疫抑制剂、激素等来进行治疗。近年来,中医药在该病治疗上疗效显著,越来越受到临床医师所关注。根据系统性红斑狼疮临床特点,其属于中医“阴阳毒”“红蝴蝶疮”等范畴。文章以中医古籍及相关文献、临床研究为基础,认为温病血分清、散、养之法在分析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病机及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可为该病防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性红斑狼疮 温病学说 血分辨证
下载PDF
基于吴鞠通《温病条辨》理论思想探析青蒿鳖甲汤治疗骨科术后阴虚发热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1
6
作者 徐王兵 钟发明 +2 位作者 付文红 熊朋朋 吴睿清 《中国当代医药》 2023年第36期133-136,共4页
目的 基于吴鞠通《温病条辨》理论思想探析青蒿鳖甲汤治疗骨科术后阴虚发热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10月至2022年12月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80例骨科术后阴虚发热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顺序对上述患者进行编号,采用随机数... 目的 基于吴鞠通《温病条辨》理论思想探析青蒿鳖甲汤治疗骨科术后阴虚发热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10月至2022年12月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80例骨科术后阴虚发热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顺序对上述患者进行编号,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40)与治疗组(n=40),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方法,治疗组患者给予青蒿鳖甲汤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退热起效时间、退热持续时间、中医症状积分以及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治疗5 d后,治疗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退热起效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退热持续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5 d后,治疗组失眠多梦、心烦盗汗、五心发热中医症状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5 d后,治疗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青蒿鳖甲汤治疗骨科术后阴虚发热效果良好,可以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且安全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鞠通 《温病条辨》 中医理论思想 青蒿鳖甲汤 阴虚发热
下载PDF
“输入输出”教学理念对中医研究生经典课程的启示 被引量:1
7
作者 马俊杰 《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 2023年第6期667-671,共5页
“输入输出”理论强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及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与中医四大经典课程的教学理念相一致。本文以研究生《伤寒琢》课程教学为例,引入主题式教学模式,通过课堂提问、组织讨论、查阅文献及心得分享等多种途径,激发学生... “输入输出”理论强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及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与中医四大经典课程的教学理念相一致。本文以研究生《伤寒琢》课程教学为例,引入主题式教学模式,通过课堂提问、组织讨论、查阅文献及心得分享等多种途径,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主观能动性。此外,针对多维度的教学培养模式,本课程除传统主观题笔试外,又尝试引入研究生试诊、试写、试批及试讲等多种考核方式,以此检验对学生所学知识的“输出”能力,探索构建伤寒琢主题式教学课程的分类评价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入输出”理论 中医经典教育 伤寒琢 主题式教学 课程分类评价体系
下载PDF
基于温病理论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实践与再认识 被引量:1
8
作者 张思超 《山东中医杂志》 2023年第10期1021-1028,1061,共9页
从温病学理论出发,基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治疗的临床实践,系统探讨该病的中医病名、发病类型、病因属性、病机变化、辨证方法、治则治法、方药运用等。认为该病属于温病中的温疫病,其病因属性为湿热疫戾之气。邪气从口鼻或皮毛而入,在人... 从温病学理论出发,基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治疗的临床实践,系统探讨该病的中医病名、发病类型、病因属性、病机变化、辨证方法、治则治法、方药运用等。认为该病属于温病中的温疫病,其病因属性为湿热疫戾之气。邪气从口鼻或皮毛而入,在人体正气亏虚时,伏藏于肺脾,可按伏气温病认识和治疗。湿热疫戾之气可自发于里,也可由外邪引动,并长期停留气分,形成湿重于热、湿热并重、热重于湿证。湿热弥漫,可出现心、脑、舌、鼻、耳等上窍被蒙表现。病变过程或后期,根据湿与热的程度,既可伤阴亦可伤阳。涉及脏腑主要是肺、脾、心、肾。病理因素主要为湿、热、虚、瘀。基本治则是祛邪扶正、透邪外出,并根据湿热轻重及外邪性质确立不同治法和选方用药。例举本病不同阶段常见的发热、咳嗽、疲劳、失眠验案,并分析证治思路及体会以佐前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温病理论 湿热疫 伏气温病 卫气营血辨证 祛邪扶正 透邪外出
下载PDF
温病学绪论章多元混合教学探索
9
作者 谢苗 谢忠礼 +1 位作者 张晓艳 胡研萍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3年第12期22-24,共3页
温病学绪论章是温病学教学中的开篇之言及关键环节,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中医经典学习的兴趣。结合“线上+线下”多元混合模式教学方法,教研室从联系时政、增强学科自信,结合教改、介绍课程考核,角色反转、了解学情现状,思政引入、学习成名... 温病学绪论章是温病学教学中的开篇之言及关键环节,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中医经典学习的兴趣。结合“线上+线下”多元混合模式教学方法,教研室从联系时政、增强学科自信,结合教改、介绍课程考核,角色反转、了解学情现状,思政引入、学习成名之路,医案讨论、激发学习兴趣,渔鱼同授、引荐学习方法6个方面对温病学绪论章教学进行了探索和实践,以期充分发挥开学第一课的启迪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病学 多元混合教学 绪论 教学改革
下载PDF
温病下法在临床杂病应用的中医理论探究及验案浅析
10
作者 李方凯 曹云松 +4 位作者 谷新怡 朱跃兰 刘小平 王东峰 胡博 《四川中医》 2023年第11期21-25,共5页
以温病和下法的历代源流为切入点,探究温病下法在临床杂病应用的中医理论,尤其湿温证应用下法的争议、时机和技巧,并通过临证验案两则简要分析应用下法的辨证思路和心得体会。旨在梳理和总结温病下法的遣方用药特色,为临床杂病的诊疗提... 以温病和下法的历代源流为切入点,探究温病下法在临床杂病应用的中医理论,尤其湿温证应用下法的争议、时机和技巧,并通过临证验案两则简要分析应用下法的辨证思路和心得体会。旨在梳理和总结温病下法的遣方用药特色,为临床杂病的诊疗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病 下法 临床杂病 中医理论 验案
下载PDF
戴尧天医案之“清轻通络法”研究
11
作者 刘莹 文愈龙 《四川中医》 2023年第5期13-16,共4页
戴尧天先生是近现代川中内科名医,承袭家学,阐扬医脉,在川西地区影响较大。近年来川派名医学术思想整理、挖掘工作向纵深进展,戴案研究开始起步,关于戴尧天临床学术—“清轻通络法”颇具特色。该法立足川西地域潮湿郁闷的气候特点,从病... 戴尧天先生是近现代川中内科名医,承袭家学,阐扬医脉,在川西地区影响较大。近年来川派名医学术思想整理、挖掘工作向纵深进展,戴案研究开始起步,关于戴尧天临床学术—“清轻通络法”颇具特色。该法立足川西地域潮湿郁闷的气候特点,从病理层次的角度别立考量,揭橥表寒、湿热、内燥要素兼杂的外感热病与内科杂病病机规律,为戴案“润燥治湿”的温热治则应用奠定理论基础,是戴氏内科学术的精华,较有代表性地体现戴案的临床学术水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轻通络 温病学说 戴尧天 川派名老中医
下载PDF
基于温病理论辨治血栓性微血管病 被引量:1
12
作者 刘晨璇 宣铭杨 +1 位作者 饶向荣 李金璞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2023年第2期158-162,共5页
血栓性微血管病是以微血管性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及器官损伤为特征的一组急性临床综合征,病因繁复,症状多样,而合理的中医辨治可减轻重症临床表现,并有效改善疾病转归。本文基于温病理论,结合临床实践,就血栓性微血管病中医辨治策略... 血栓性微血管病是以微血管性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及器官损伤为特征的一组急性临床综合征,病因繁复,症状多样,而合理的中医辨治可减轻重症临床表现,并有效改善疾病转归。本文基于温病理论,结合临床实践,就血栓性微血管病中医辨治策略进行阐述,为临床治疗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栓性微血管病 温病理论 中医药疗法
下载PDF
单兆伟基于温病学说从气血辨治溃疡性结肠炎 被引量:2
13
作者 杨玥 徐艺 《中医临床研究》 2023年第5期144-146,共3页
溃疡性结肠炎多发作与缓解交替出现,是世界卫生组织公认的难治性疾病。单兆伟教授认为该病活动期多为热毒炽盛伤及气分,阻滞肠腑,致气机不通,伤及营血,熏灼肠络,血败肉腐成脓疡,进而可见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单教授基于温病学说从气... 溃疡性结肠炎多发作与缓解交替出现,是世界卫生组织公认的难治性疾病。单兆伟教授认为该病活动期多为热毒炽盛伤及气分,阻滞肠腑,致气机不通,伤及营血,熏灼肠络,血败肉腐成脓疡,进而可见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单教授基于温病学说从气血角度辨治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提出了“气血双清”的治疗原则。气血双清法原见于治疗温热疫毒之法,施以清热泻火凉血之品以清透气分表里之热毒,通泄三焦之火邪。此法与血热作祟所致的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病机相吻合,临床遣以古方白头翁汤加减,以达清气化湿、凉血止痢之功,依据肝郁脾虚、脾肾亏虚等不同的兼夹证候随证加减,疗效显著。溃疡性结肠炎病程迁延,后期与肝、脾、肾密切相关,治疗上还应注重调达肝气、温肾健脾,故临证辨治时应根据实际需求加以创新,不局限于固有思维,异病同治,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能开拓思路,治则治法不是固定不变的,面对古方更应活学活用,顺应疾病谱的变化,结合经典古方今用,才能更好地为临床服务。文章另附验案1则,对单兆伟教授经验详细论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溃疡性结肠炎 温病学说 气血辨治
下载PDF
“独处藏奸”理论探微
14
作者 杨泽 张世翼 +1 位作者 夏永良 陈意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8期944-946,955,共4页
[目的]探求“独处藏奸”理论的内涵及其临床运用。[方法]通过查阅《黄帝内经》等中医古籍,探寻“独处藏奸”理论之沿流溯源及其含义,并结合后世《伤寒杂病论》《温热论》《临证指南医案》《温病条辨》等古籍中运用此理论辨舌脉以及其他... [目的]探求“独处藏奸”理论的内涵及其临床运用。[方法]通过查阅《黄帝内经》等中医古籍,探寻“独处藏奸”理论之沿流溯源及其含义,并结合后世《伤寒杂病论》《温热论》《临证指南医案》《温病条辨》等古籍中运用此理论辨舌脉以及其他症状的相关论述以及医案演绎,阐释其临床意义。[结果]“独处藏奸”理论源于《内经》,是指单独或者反常的临床表现具有重要的意义。该理论对后世伤寒、温病医家诊察单独或反常的脉、症、舌之阴阳、寒热、表里、虚实及其反映的病位与治疗有很大的启发,是否需要舍弃“独处”是医者需要权衡考虑的重点。[结论]当出现病证难以明确、辨证不易统一的情况时,尤其要注意单独、反常的临床表现,这些临床表现看似次要,实则为疾病全局之关键。谨守“独处藏奸”理论,审慎判断,对临床正确诊治大有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独处藏奸 中医理论 黄帝内经 伤寒论 金匮要略 温病 张仲景 叶天士
下载PDF
基于仲景理论探讨以通为补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
15
作者 祝俊香 岳文超 陈凤菲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3年第7期79-82,共4页
“以通为补”属于中医治则治法范畴,指某些疾病治疗中应用发汗、攻下、消导、行气等祛邪手段,即“通”法,最终起到使人体脏腑达到阴平阳秘状态的“补”的作用。“以通为补”学术思想自古而有之,随着医学发展,后世医家在其本义基础上进... “以通为补”属于中医治则治法范畴,指某些疾病治疗中应用发汗、攻下、消导、行气等祛邪手段,即“通”法,最终起到使人体脏腑达到阴平阳秘状态的“补”的作用。“以通为补”学术思想自古而有之,随着医学发展,后世医家在其本义基础上进行扩展,至今对于指导临床治疗仍有重大意义。张仲景作为古代著名医家,虽其著作中未明确提出“以通为补”,但《伤寒论》《金匮要略》中诸多理法方药无不透露出这种学术思想。此文对“以通为补”的理论源流及仲景理论下“以通为补”的临床应用进行探讨,以期有助于临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通为补 《伤寒论》 《金匮要略》 仲景理论
下载PDF
浅析伤寒阳明病与温病阳明病的异同 被引量:7
16
作者 陈良 李修元 +5 位作者 王琦 王谦 韦庆波 赵凡 董珍珍 姜锦 《中国中医急症》 2016年第9期1728-1729,1733,共3页
伤寒与温病探讨的都是外感病,然而两种学术体系的形成跨越近千年,学术思想却联系紧密,均为不断丰富与完善中医辨证与诊治体系做出了巨大贡献。阳明病在伤寒与温病中均有发生,但其病因病机、诊治、预后转归却明显不同,本文拟从以上几个... 伤寒与温病探讨的都是外感病,然而两种学术体系的形成跨越近千年,学术思想却联系紧密,均为不断丰富与完善中医辨证与诊治体系做出了巨大贡献。阳明病在伤寒与温病中均有发生,但其病因病机、诊治、预后转归却明显不同,本文拟从以上几个角度探讨同为阳明病,伤寒与温病的异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阳明病 伤寒 温病
下载PDF
金元时期温病学发展状况研究 被引量:6
17
作者 曹洪欣 赵静 +1 位作者 张志斌 张华敏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3-4,25,共3页
金元时期是中医理论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温病学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时期。通过对金元时期温病学病名、病因病机、治法方药的系统研究,展示温病理论在金元时期的发展情况。
关键词 金元时期 温病理论
下载PDF
平乐正骨气血理论学术源流浅述 被引量:10
18
作者 肖碧跃 郭艳幸 +4 位作者 何清湖 郭珈宜 孙贵香 刘密 张云飞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5年第11期30-32,41,共4页
中医学认为,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气血理论是中医临证的重要指导思想,最早形成于《黄帝内经》,后世医家不断发挥、创新,气血理论逐渐丰富。从《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医林改错》《血证论》气血理论对平乐正骨的影响,探... 中医学认为,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气血理论是中医临证的重要指导思想,最早形成于《黄帝内经》,后世医家不断发挥、创新,气血理论逐渐丰富。从《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医林改错》《血证论》气血理论对平乐正骨的影响,探讨平乐正骨气血学说形成的脉络,有助于理解平乐正骨理论内涵。平乐正骨博采众长,并融合自身丰富的临床经验,继承创新,发挥气血理论:病因上,认为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纲,也是伤科病因病机之总纲;治疗原则上,提出早期以行气祛瘀,中期调和气血,晚期补益气血三期辨证的核心思想;用药上,强调气血互根,活血药与行气药并用;治疗手法上,强调运用手法后配合功能锻炼,旨在使筋骨放松,气血流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乐正骨 气血 《黄帝内经》 《伤寒杂病论》 《医林改错》 《血证论》
下载PDF
伏气温病学说源流初探 被引量:22
19
作者 杨钦河 彭胜权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8年第3期131-134,共4页
本文对伏气温病学说的源流作了初步的探讨,论述了这一学说从产生、发展到逐渐形成较为完整理论体系的历史概貌,认为伏气温病学说萌芽于先秦时代,在西晋时期创立,隋唐宋元得以发展,最终形成于明清时期。
关键词 伏气温病学说 源流 发展
下载PDF
清养透解法为主综合治疗81例系统性红斑狼疮临床疗效评价 被引量:3
20
作者 陈银环 钟嘉熙 +4 位作者 刘叶 吴智兵 林兴栋 程静 戚淑娟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15-217,共3页
目的:评价以伏气温病理论指导下运用清养透解法为主综合治疗81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单盲随机对照方法,将118例临床常见证型(阴虚内热证、瘀热痹阻证、肝肾阴虚证)SLE患者按2:1比例分成治疗组(81例)和对照... 目的:评价以伏气温病理论指导下运用清养透解法为主综合治疗81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单盲随机对照方法,将118例临床常见证型(阴虚内热证、瘀热痹阻证、肝肾阴虚证)SLE患者按2:1比例分成治疗组(81例)和对照组(37例),治疗组给予清养透解法为主综合治疗方案,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方案,治疗90天后评价其临床疗效。结果:①治疗后治疗组总体疗效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②疗效性观测:两组在临床各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且治疗组的症状消失率均高于对照组,动态显示治疗组在各个症状下降幅度较对照组大而平稳。③免疫指标比较:提示两组均能不同程度改善免疫学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动态观察治疗组具有更好的稳定性,波动幅度小。④激素剂量比较:两组所用激素剂量等级分布和剂量大小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较对照组能更大幅度地降低激素使用剂量。⑤病情反复次数及并发症比较:治疗组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伏气温病理论指导下运用清养透解法为主综合治疗方案不仅总体疗效优于对照组,明显改善症状,且能明显减少激素用量及西药的毒副作用、减少复发次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伏气温病理论 清养透解法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 临床疗效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