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试论张爱玲文学创作中的女性意识 被引量:10
1
作者 代晓冬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82-86,共5页
20世纪40年代初,张爱玲作为现代中国的第三代女作家的代表闪耀文坛,在她的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是一个醒目的存在。她大胆地揭示出女性的心理痼疾,站在较高的层面对女性进行审视,中国现代文学所张扬的女性意识在她的手中得到了充实与丰满。
关键词 张爱玲 文学创作 女性意识
下载PDF
女性主义文学及其批评的一种审察——以张爱玲《霸王别姬》中虞姬形象的个案分析为例 被引量:5
2
作者 彭公亮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36-339,共4页
张爱玲的小说《霸王别姬》中虞姬形象体现了女性主体意识觉醒的二重性。她沉于男性父语霸权之中,只能以死亡来唤醒女性意识,体现女性主义意识解蔽与塑造的艰难。当代女性主义批评应树立对话与平等的理性观念,使女性主义的价值维度在历史... 张爱玲的小说《霸王别姬》中虞姬形象体现了女性主体意识觉醒的二重性。她沉于男性父语霸权之中,只能以死亡来唤醒女性意识,体现女性主义意识解蔽与塑造的艰难。当代女性主义批评应树立对话与平等的理性观念,使女性主义的价值维度在历史性(时间性)维度中展开,走向批评的理性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爱玲 虞姬 女性主义 文学批评 理性之维
下载PDF
张爱玲和现代中国的隐秘心思 被引量:5
3
作者 张柠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5-25,共21页
张爱玲的创作,是五四启蒙文学主潮中一个被忽略的重要分支。张爱玲用自己的悲凉故事,诠释了她对普通中国人观念的认同。她小说中的主人公,都是传统中国集团文化的局外人。她试图用现代都市的物质故事填补价值失范时代的孤苦的心灵。她... 张爱玲的创作,是五四启蒙文学主潮中一个被忽略的重要分支。张爱玲用自己的悲凉故事,诠释了她对普通中国人观念的认同。她小说中的主人公,都是传统中国集团文化的局外人。她试图用现代都市的物质故事填补价值失范时代的孤苦的心灵。她的爱情故事,是大团圆文化压迫下的小团圆被摧毁的悲剧。她的小说叙事结构,呈现了一种特殊的现代时间诗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爱玲 20世纪小说史 文学观念史 时间诗学
下载PDF
试论张爱玲小说的文学史价值 被引量:1
4
作者 温静 卢苓霞 《学术交流》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65-169,共5页
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影响的女性作家之一,她的女性书写是20 世纪三四十年代主流文学之外的重要收获。张爱玲的小说以婚恋题材为切入点,对“女性神话”进行颠覆,对生命本真进行思索,展示了人类生存欲望与生存困境之间的悲剧性冲突... 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影响的女性作家之一,她的女性书写是20 世纪三四十年代主流文学之外的重要收获。张爱玲的小说以婚恋题材为切入点,对“女性神话”进行颠覆,对生命本真进行思索,展示了人类生存欲望与生存困境之间的悲剧性冲突,达到了对现代人种终极意义上的关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爱玲 女性书写 文学史价值
下载PDF
张爱玲的魂兮归来?——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与中国大陆文学史对张爱玲的接受限度 被引量:5
5
作者 许维贤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2期13-22,共10页
论文从张爱玲入史的个案来探讨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和中国大陆现代文学史的两种不同生成环境。前者倾向于研究型文学史,后者大部分是教科书文学史,这不同的书写取向是如何导致书写范式的两种不同选择:风格史和精神史的对立。论... 论文从张爱玲入史的个案来探讨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和中国大陆现代文学史的两种不同生成环境。前者倾向于研究型文学史,后者大部分是教科书文学史,这不同的书写取向是如何导致书写范式的两种不同选择:风格史和精神史的对立。论文先从新世纪夏志清和刘再复对张爱玲的有关争论,回顾了建国前后中国大陆对张爱玲的接受史,是后来如何围绕在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有关争论和影响中展开。最后对《中国现代小说史》和中国新时期以来数十部现代文学史的张爱玲论述,做出了比较、分析和检讨,并指出了精神史的书写范式是如何紧附着意识形态的幽灵,始终跟随着新时期的张爱玲论述,它在大陆史家的心眼上划上了一道对张爱玲的接受限度,甚至从中我们可以归纳出几则大陆现代文学史书写在论述张爱玲的几条“金科玉律”,而这些至今都在无形中导致了大陆文学史写作以很暧昧的态度欲迎还拒着张爱玲幽魂的海外归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史 风格史 精神史 张爱玲 夏志清 接受限度
下载PDF
身份、创伤和困境意识:《金锁记》译写再探 被引量:2
6
作者 段峰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93-100,共8页
在文学翻译史上,张爱玲的文学自译是一个特殊现象,特别是从1943年到1971年,张爱玲在中英文之间往复自译和改写其成名小说《金锁记》。在作者和译者兼于一身的文学自译中,张爱玲通过语际转换和他语叙事,在一个更大的空间里实现了自我身... 在文学翻译史上,张爱玲的文学自译是一个特殊现象,特别是从1943年到1971年,张爱玲在中英文之间往复自译和改写其成名小说《金锁记》。在作者和译者兼于一身的文学自译中,张爱玲通过语际转换和他语叙事,在一个更大的空间里实现了自我身份、心理创伤和困境意识的表达,从而将《金锁记》这样一个具有特定意义、关注个人的家族叙事扩延成了一部具有普遍意义、思考人类命运的作品。对其特殊案例的挖掘,不仅可以拓宽对文学自译的理解,也有助于为张爱玲研究提供更多元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爱玲 《金锁记》 文学自译 身份意识 创伤理论
下载PDF
张爱玲散文的审美特征 被引量:2
7
作者 戴夏燕 杨雪霁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年第4期60-62,共3页
张爱玲散文具有独特的独语式的个体语境,其失落苍凉与孤独焦灼的独特悲观气质,世俗现实精神与文化批评力量,鲜丽而丰富的表达手法,显示了其散文具有独特的雅俗共赏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 张爱玲 散文 文体
下载PDF
母爱的缺失——张爱玲小说世界的“审母”情结 被引量:3
8
作者 陈坤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4期93-96,共4页
母亲与子女的关系是张爱玲小说艺术的一个重要视角。张爱玲受不幸的自身经历、社会环境、战争因素、西方文化的影响,塑造了残忍、自私、冷酷、虚伪、变态的母亲群像,无情地解构了"母爱"的神话,展示了"没有一种感情不是... 母亲与子女的关系是张爱玲小说艺术的一个重要视角。张爱玲受不幸的自身经历、社会环境、战争因素、西方文化的影响,塑造了残忍、自私、冷酷、虚伪、变态的母亲群像,无情地解构了"母爱"的神话,展示了"没有一种感情不是千疮百孔的",让人们感受到生存的艰难、困惑和无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爱玲 小说 母爱
下载PDF
论情感体验对张爱玲小说创作的影响 被引量:2
9
作者 周晓平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31-135,共5页
情感的缺失体验对张爱玲的创作有着深刻的影响,她的童年时代失爱于家庭,青年时代失意于爱情,又和家庭失落于时代,所有这些体验,都参与了她日后对于新的人生和行为方式的构建。张爱玲小说的日常叙事,正是在这种情感缺失体验的过滤下,标... 情感的缺失体验对张爱玲的创作有着深刻的影响,她的童年时代失爱于家庭,青年时代失意于爱情,又和家庭失落于时代,所有这些体验,都参与了她日后对于新的人生和行为方式的构建。张爱玲小说的日常叙事,正是在这种情感缺失体验的过滤下,标示出一种以孤独和荒凉为特征的悲剧蕴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爱玲 小说 性忍 缺失性体验 闺怨情愫 日常叙事
下载PDF
论转型时期劳伦斯与张爱玲的创作共性 被引量:1
10
作者 涂晓群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15-118,133,共5页
劳伦斯与张爱玲同是20世纪初的现实主义作家,他们前期创作的作品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文学形态,它是世界文学史上的一个不可回避或轻视的阶段。通过比较研究,我们发现劳伦斯与张爱玲在创作思想、创作风格以及创作语言特色等方面有着共同性... 劳伦斯与张爱玲同是20世纪初的现实主义作家,他们前期创作的作品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文学形态,它是世界文学史上的一个不可回避或轻视的阶段。通过比较研究,我们发现劳伦斯与张爱玲在创作思想、创作风格以及创作语言特色等方面有着共同性。这种现象对重新确立转型时期文学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型时期 文学作品 劳伦斯 张爱玲 创作共性
下载PDF
租界文化语境下张爱玲的电影情结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金凤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4期83-88,共6页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成为中国电影文化中心,看电影成为上海市民的重要娱乐方式。上海租界的特殊文化语境孕育和催生了张爱玲的电影情结并表现在她的文学创作中。租界文化影响了张爱玲的电影评论、电影剧本创作及其小说创作。
关键词 租界文化 上海 张爱玲 电影情结 文学创作
下载PDF
傅雷的文学批评个案研究——《论张爱玲的小说》 被引量:2
12
作者 王茜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1年第12期74-77,共4页
傅雷的《论张爱玲的小说》是张爱玲研究史上第一篇具有学术意义的文章,已成为后人研究张爱玲所广泛征引的批评资源。傅雷和张爱玲文学观念不同,生活环境不同,成长路程不同,性格特征不同,审美趣味不同,两性心理不同,不可避免地导致两人... 傅雷的《论张爱玲的小说》是张爱玲研究史上第一篇具有学术意义的文章,已成为后人研究张爱玲所广泛征引的批评资源。傅雷和张爱玲文学观念不同,生活环境不同,成长路程不同,性格特征不同,审美趣味不同,两性心理不同,不可避免地导致两人艺术视野的不同。傅雷在肯定了张爱玲的写作技巧的同时,对张爱玲创作中存在的问题也有着敏锐的体察。而张爱玲后期的写作情况也说明了傅雷的批评是有先见之明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傅雷 张爱玲 文学批评
下载PDF
苍凉、孤独与必然的人性悲剧之写照——张爱玲作品论析 被引量:4
13
作者 姚海燕 《株洲工学院学报》 2001年第4期22-25,共4页
从一个“奇”字入手 ,阐述张爱玲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对人生、人性的一种独特的执着 ,“苍凉”的意韵 ,“孤独”的感念 ,及其作品中对于“人性悲剧”的深层把握。
关键词 张爱玲 新文学主流 主观情绪 人性悲剧
下载PDF
张爱玲小说语言的“现代元素” 被引量:1
14
作者 魏华 《巢湖学院学报》 2012年第2期78-81,90,共5页
张爱玲的小说语言极具魅力,这种魅力体现在将古典与现代相融通,将雅俗语言相结合。但是"现代性"依然是她小说的独特价值与意义所在。那么,其语言形式现代特征又具体体现在何处呢?诗化语言、戏剧语言以及电影语言的丰富与灵活... 张爱玲的小说语言极具魅力,这种魅力体现在将古典与现代相融通,将雅俗语言相结合。但是"现代性"依然是她小说的独特价值与意义所在。那么,其语言形式现代特征又具体体现在何处呢?诗化语言、戏剧语言以及电影语言的丰富与灵活使用,构成了小说语言的"现代元素"。它们的存在极大丰富了其语言的表现力与张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爱玲小说 语言 现代元素
下载PDF
张爱玲小说《倾城之恋》主题再释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玲 《职大学报》 2016年第2期13-16,8,共5页
《倾城之恋》既同情白流苏的生存之沉重,也对她因生存压力过大而无法进入爱情境界深感遗憾;既审视范柳原的自私、花心等浪荡公子习气,也对他真挚爱情得不到共鸣的悲哀有深切的同情。小说以倾城这个偶然的重大历史事件来成全一对平凡男... 《倾城之恋》既同情白流苏的生存之沉重,也对她因生存压力过大而无法进入爱情境界深感遗憾;既审视范柳原的自私、花心等浪荡公子习气,也对他真挚爱情得不到共鸣的悲哀有深切的同情。小说以倾城这个偶然的重大历史事件来成全一对平凡男女的爱情、婚姻,寄寓了这样的慨叹:在常态生活中人与人相爱太难。归根结底,感叹平常男女相爱太难并由此悲悯人的存在的局限性,才是这篇小说的核心主题。《倾城之恋》有所选择地吸纳了市民文学传统和五四文学批判传统,自然生成了苍凉的美学风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爱玲小说 《倾城之恋》 市民文学传统 五四文学传统 苍凉
下载PDF
试析台湾的“张爱玲热现象” 被引量:2
16
作者 李伟 《东莞理工学院学报》 2008年第6期69-71,共3页
关于70年代后半叶到80年代,台湾的"张爱玲热现象",不少识者已有看法,归纳这些看法可以得出台湾的"张爱玲热现象"的如下几种解释:一是夏志清的力推;二是与政治环境有关;三是唐文标、水晶、朱西宁、胡兰成等人,加入... 关于70年代后半叶到80年代,台湾的"张爱玲热现象",不少识者已有看法,归纳这些看法可以得出台湾的"张爱玲热现象"的如下几种解释:一是夏志清的力推;二是与政治环境有关;三是唐文标、水晶、朱西宁、胡兰成等人,加入了建构"张爱玲现象"的行列里.但是这些只是表面现象,张爱玲的"台湾热现象"的更深层的原因:就是台湾与大陆同是中华民族的子孙,同根同源,血脉相连,共同的文化背景,造就了大致相同的文学史观、价值观和审美观.张爱玲在台湾形成的影响实际上是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社会心理上的需求.如果用后现代理论来解释就是怀旧,是对本民族文化的回顾和挖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爱玲 台湾热现象 怀旧 后现代
下载PDF
张爱玲与艾米莉·勃朗特的文学世界
17
作者 冯茜 陈剑雯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6期109-114,共6页
艾米莉·勃朗特以她的《呼啸山庄》使两个世纪的读者为之倾倒,人们被她那斯芬克斯般的神秘和超凡的艺术技巧所震撼。张爱玲是中国20世纪文学史上凸现的“才女”,在现代文学史上占有一席独特的位置。张爱玲对艾米莉有着精神上的模... 艾米莉·勃朗特以她的《呼啸山庄》使两个世纪的读者为之倾倒,人们被她那斯芬克斯般的神秘和超凡的艺术技巧所震撼。张爱玲是中国20世纪文学史上凸现的“才女”,在现代文学史上占有一席独特的位置。张爱玲对艾米莉有着精神上的模仿和借鉴,她们在文学关系上有着密切的传承联系。在张爱玲和艾米莉的文学世界中,既彰显出女性作家的趋同性,也凸显其异质文化背景下的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爱玲 艾米莉·勃朗特 文学世界
下载PDF
书写“无需厄运特殊拨弄的悲剧”——沈从文和张爱玲对存在的追问
18
作者 令赟 蒋军格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09年第4期103-106,共4页
沈从文和张爱玲在小说文本中对存在的追问共同指向了存在本质的悲剧性,这使得他们表层相去甚远的小说有了深层的契合,由于创作主体自身的印记,他们对于存在悲剧性的书写又呈现出不同的风貌。
关键词 沈从文 张爱玲 存在 悲剧
下载PDF
萧红、张爱玲文学视角比较研究
19
作者 刘晓男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1期101-102,共2页
作为五四时期中国文坛耀眼的明星,萧红和张爱玲以独特的女性视角,展现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生存心理、生存状况。由于相似的人生经历和情感经历,形成了二人苍凉悲苦的作品基调,却又迥然不同的文风。如果说萧红以悲悯的目光注视着社会底层女... 作为五四时期中国文坛耀眼的明星,萧红和张爱玲以独特的女性视角,展现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生存心理、生存状况。由于相似的人生经历和情感经历,形成了二人苍凉悲苦的作品基调,却又迥然不同的文风。如果说萧红以悲悯的目光注视着社会底层女性的生存状况,"哀其不幸",那么张爱玲则是以"冷傲"的姿态站在女性之外对女性的生存加以审视,"怒其不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萧红 张爱玲 文学视角
下载PDF
张爱玲小说中的都市民间文化形态
20
作者 张丽丽 《济宁学院学报》 2008年第2期24-28,共5页
特殊的人生经历与文化教养形成了张爱玲的民间立场与民间情怀,由此在小说中呈现出都市生活的民间场景,既表现为以生存为核心的世俗形态,同时还展示出情欲在遭受压抑时所富有的巨大生命力。
关键词 张爱玲 小说 民间立场 生存 情欲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