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试论张爱玲文学创作中的女性意识 |
代晓冬
|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10
|
|
2
|
女性主义文学及其批评的一种审察——以张爱玲《霸王别姬》中虞姬形象的个案分析为例 |
彭公亮
|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04 |
5
|
|
3
|
张爱玲和现代中国的隐秘心思 |
张柠
|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5
|
|
4
|
试论张爱玲小说的文学史价值 |
温静
卢苓霞
|
《学术交流》
北大核心
|
2005 |
1
|
|
5
|
张爱玲的魂兮归来?——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与中国大陆文学史对张爱玲的接受限度 |
许维贤
|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7 |
5
|
|
6
|
身份、创伤和困境意识:《金锁记》译写再探 |
段峰
|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21 |
2
|
|
7
|
张爱玲散文的审美特征 |
戴夏燕
杨雪霁
|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2005 |
2
|
|
8
|
母爱的缺失——张爱玲小说世界的“审母”情结 |
陈坤
|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8 |
3
|
|
9
|
论情感体验对张爱玲小说创作的影响 |
周晓平
|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08 |
2
|
|
10
|
论转型时期劳伦斯与张爱玲的创作共性 |
涂晓群
|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07 |
1
|
|
11
|
租界文化语境下张爱玲的电影情结 |
李金凤
|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0 |
1
|
|
12
|
傅雷的文学批评个案研究——《论张爱玲的小说》 |
王茜
|
《哈尔滨学院学报》
|
2011 |
2
|
|
13
|
苍凉、孤独与必然的人性悲剧之写照——张爱玲作品论析 |
姚海燕
|
《株洲工学院学报》
|
2001 |
4
|
|
14
|
张爱玲小说语言的“现代元素” |
魏华
|
《巢湖学院学报》
|
2012 |
1
|
|
15
|
张爱玲小说《倾城之恋》主题再释 |
李玲
|
《职大学报》
|
2016 |
1
|
|
16
|
试析台湾的“张爱玲热现象” |
李伟
|
《东莞理工学院学报》
|
2008 |
2
|
|
17
|
张爱玲与艾米莉·勃朗特的文学世界 |
冯茜
陈剑雯
|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7 |
0 |
|
18
|
书写“无需厄运特殊拨弄的悲剧”——沈从文和张爱玲对存在的追问 |
令赟
蒋军格
|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
2009 |
0 |
|
19
|
萧红、张爱玲文学视角比较研究 |
刘晓男
|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4 |
0 |
|
20
|
张爱玲小说中的都市民间文化形态 |
张丽丽
|
《济宁学院学报》
|
2008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