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现代汉诗抒情传统的理论建构——以张错为中心 被引量:5
1
作者 苏文健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7年第6期129-140,共12页
美国华人学者张错自觉将"抒情传统"挪用到现代汉诗研究领域,以此梳理与探察现代汉诗抒情传统的发展脉络与美学歧异。张错对现代汉诗抒情传统的理论建构,着力探赜现代汉诗语言内在的演变规律,旨在从语言本体论的角度剖析其自... 美国华人学者张错自觉将"抒情传统"挪用到现代汉诗研究领域,以此梳理与探察现代汉诗抒情传统的发展脉络与美学歧异。张错对现代汉诗抒情传统的理论建构,着力探赜现代汉诗语言内在的演变规律,旨在从语言本体论的角度剖析其自律与他律的辩证关系,并注意在史诗与抒情的颉颃中凸显被压抑的抒情声音。这种论述对现代汉诗的抒情特质、诗学意义等进行重新解诂,重划两岸四地现代汉诗史的版图,彰显现代汉诗研究的海外经验。现代汉诗抒情传统的理论建构,不仅在学理上接续历史的整体性,彰显批评理论中独特的整体观,而且在心理上消弭文化乡愁的焦虑与身份认同的危机,为追寻与建构"文化中国"提供了一条可能性的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错 现代汉诗 抒情传统 身份认同 华语语系文学
下载PDF
乡魂一缕入梦遥——张错乡愁诗的别样诉说
2
作者 郑美平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5期101-104,共4页
张错的诗歌既葆有东方传统的艺术精华,又具有现代新诗灵活多变的风格,其诗的灵魂是乡愁下的忧国忧民,诗的艺术特色是以现代形式表现中国古典性情。
关键词 张错 乡愁诗 用典 叙事结构 家国情怀
下载PDF
回归期台湾新诗史里的抒情之声——以张错、席慕蓉、方娥真与温瑞安为例 被引量:4
3
作者 杨宗翰 《江汉学术》 2016年第6期45-53,共9页
台湾新诗史回归期(1972—1983)以正视现实、肯定明朗、关怀乡土、拥抱民族为主要特征。其成因则与诗作风格丕变、文学论战四起、诗社诗刊涌现、空前外交变局四点密切相关。彼时诗人积极思考自我身份及过往诗潮流弊,扬弃了"世界性&q... 台湾新诗史回归期(1972—1983)以正视现实、肯定明朗、关怀乡土、拥抱民族为主要特征。其成因则与诗作风格丕变、文学论战四起、诗社诗刊涌现、空前外交变局四点密切相关。彼时诗人积极思考自我身份及过往诗潮流弊,扬弃了"世界性""超现实性""纯粹性"等现代主义主张,改朝"民族性""社会性""世俗性"等现实主义路线发展,进行书写与行动的双重实践。以抒情诗见长的张错(1943—)、席慕蓉(1943—)、方娥真(1954—)与温瑞安(1954—)四位就身份而言,可能都算某种意义上的"外人"。但在文学史书写上,四人毫无疑问都该被纳入"台湾文学‘之内’",构成回归期台湾新诗史极为重要的环节。文学界普遍认为"温是侠骨、方是柔肠",在文学表现上方往往也被视为温的附属品。其实方娥真的诗作产量不逊于温瑞安,意象营造、文字功力与节奏控制更在温之上。上述这种说法所反映的往往不是诗作风格,而是尊卑位阶,亦即视女性为他者(the other)或附属品,以呈现男性的自我(self)及优势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诗人 抒情 抒情性 新诗史 张错 席慕蓉 方娥真 温瑞安
下载PDF
在异乡浪游的桂冠诗人--美籍华人张错的诗歌艺术 被引量:4
4
作者 饶芃子 朱桃香 《中国比较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77-84,125,共8页
美国华裔诗人张错有着两岸三地成长经历,近半个世纪来他在大洋西岸不断书写蕴涵古词古韵的自由体现代诗歌,以他乡飘泊者和浪游人的形象千回百转地抒发失却家国身份的愁苦。他的诗歌常于咏物中表达伤感,考古中追问历史的无常,其发展总体... 美国华裔诗人张错有着两岸三地成长经历,近半个世纪来他在大洋西岸不断书写蕴涵古词古韵的自由体现代诗歌,以他乡飘泊者和浪游人的形象千回百转地抒发失却家国身份的愁苦。他的诗歌常于咏物中表达伤感,考古中追问历史的无常,其发展总体经历了三个阶段:从年少之浪漫青涩到中年的"台湾经验"和凛冽情怀,再到淡泊宁静的沧海桑田心境,而其中又以飘泊和浪游情绪为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错 飘泊 浪游 台湾地区 回归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