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镜变为灯:张爱玲性别意识研究的文化意义
1
作者 王新梅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39-44,共6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张爱玲以高度自觉的性别意识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下女性最本原的存在状态,她以“地母”般的热诚对人性做了深入的探寻和言说。她站在女性性别文化立场上审视与展现了人性之恶,这使得她的性别意识与哲学意识相互参照,...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张爱玲以高度自觉的性别意识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下女性最本原的存在状态,她以“地母”般的热诚对人性做了深入的探寻和言说。她站在女性性别文化立场上审视与展现了人性之恶,这使得她的性别意识与哲学意识相互参照,呈现出恢宏和艳异的诗意气象。对其进行探索与研究能有效地为当下性别观念的合理化提供强有力的思想资源,同时也为当代女性文化建设提供了一个实践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爱玲 性别意识 文化意义
下载PDF
论张爱玲小说的感官书写——以《金锁记》为例
2
作者 刘桉安 何星舟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4年第7期5-9,共5页
多感官叙写使张爱玲的文学作品更为生动,该文以《金锁记》为例,从视觉、听觉、味觉三个角度探讨张爱玲独特的艺术创作风格,感受张爱玲苍凉美学的创作意识和虚无的人生观,品味其笔下现世人生的浮世悲欢与苍凉。视觉角度,张爱玲将色彩作... 多感官叙写使张爱玲的文学作品更为生动,该文以《金锁记》为例,从视觉、听觉、味觉三个角度探讨张爱玲独特的艺术创作风格,感受张爱玲苍凉美学的创作意识和虚无的人生观,品味其笔下现世人生的浮世悲欢与苍凉。视觉角度,张爱玲将色彩作为具有象征性和隐喻性的审美符号,通过描写色彩来表现人物内心,渲染环境氛围,传递苍凉美学;听觉方面,张爱玲将自己的生命意识囊括在声音之中,展现了多姿多彩的审美体验,最终以文字的形式呈现出来,体现其文学作品的内在气质和独特魅力;味觉角度,她从食物书写入手,深入人性道德的孔隙,展现表层食物书写背后蕴含的深层价值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爱玲 《金锁记》 感官书写 苍凉 悲剧 人生
下载PDF
浮世图中的红色调——张爱玲作品红色词的使用 被引量:5
3
作者 傅惠钧 王丽玲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4期81-85,共5页
红色是张爱玲作品中一笔浓重的色调。她作品中的红色词数量多、表现力强,并呈现出鲜明的个性特点:形式多样、表情丰富、配置灵活、风格鲜明。这些特点的形成,是与她的生活个性、美术修养与创作倾向等密不可分的。
关键词 张爱玲 红色 红色词
下载PDF
欲望中的沉浮和挣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在张爱玲小说创作中的映射 被引量:6
4
作者 成秀萍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4期77-80,共4页
张爱玲早期的人生经验和文学创作,都明显地呈现出精神分析学说的基调。其主要人物的一切思想和行动,处处都为情欲所主宰,似乎他们的生存是专为着情欲的。这种自觉的文学创作源于张爱玲独特的家庭环境、人文素养、人生感悟和创作氛围,同... 张爱玲早期的人生经验和文学创作,都明显地呈现出精神分析学说的基调。其主要人物的一切思想和行动,处处都为情欲所主宰,似乎他们的生存是专为着情欲的。这种自觉的文学创作源于张爱玲独特的家庭环境、人文素养、人生感悟和创作氛围,同时也与弗洛伊德的文学创作"利比多说"不谋而合。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在张爱玲小说创作中的映射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即利比多的诠释、潜意识的剖析、变态心理的刻画、白日梦的叙写、"恋父""恋母"情结的阐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爱玲小说 弗洛伊德 精神分析学说
下载PDF
文学性坚守:翻译由意义传达到诗意探索——以张爱玲自译小说The Golden Cangue为例 被引量:5
5
作者 张曼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4-49,153,共6页
运用西方现代翻译理论,解读张爱玲改写和翻译《金锁记》的第4个译本The Golden Can-gue,可以看到她如何在客观求真的文本表象下,由翻译传达词语的信息与意义上升到翻译是诗意的探索,并在实践上参与了西方现代翻译理论的建构。
关键词 《金锁记》 The GOLDEN Cangue 文学性 西方现代翻译理论
下载PDF
苍凉世界的立体感官建构——论张爱玲小说的通感策略 被引量:2
6
作者 曾炜 周君颖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22-126,共5页
"苍凉"是张爱玲小说永恒的主题。张爱玲凭借对感官敏锐的感受力,细腻地捕捉生活中触觉、视觉和听觉元素,运用通感策略将不同的感官互相交织起来,具体表现为触觉上的疼痛与压抑、视觉上的艳丽与阴郁、听觉上的热闹与凄清,三者... "苍凉"是张爱玲小说永恒的主题。张爱玲凭借对感官敏锐的感受力,细腻地捕捉生活中触觉、视觉和听觉元素,运用通感策略将不同的感官互相交织起来,具体表现为触觉上的疼痛与压抑、视觉上的艳丽与阴郁、听觉上的热闹与凄清,三者互通照应,建构了一个独特的、立体而又可感的苍凉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爱玲 小说 通感 苍凉世界
下载PDF
张爱玲自译作品探析 被引量:1
7
作者 高迎慧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6年第5期109-110,共2页
张爱玲孤冷而倔强的价值观成就其迥异的写作风格,其作品中流淌的是民族颓变的暗影,穿梭的是她对现世悲凉而冷讽的嘲弄。她竭力在西方文明中获取东方形象的根植地与文化的散播土壤。但可惜的是,西方时政与思潮的操控因素对张爱玲自译文... 张爱玲孤冷而倔强的价值观成就其迥异的写作风格,其作品中流淌的是民族颓变的暗影,穿梭的是她对现世悲凉而冷讽的嘲弄。她竭力在西方文明中获取东方形象的根植地与文化的散播土壤。但可惜的是,西方时政与思潮的操控因素对张爱玲自译文学的翻译策略并不认可,从而影响了其自译作品的受众与接受程度,也干扰了文化传播的力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爱玲 自译作品 价值观 文化传播力度
下载PDF
《〈红楼梦魇〉自序》的非学术隐义 被引量:2
8
作者 毛灿月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2期110-113,共4页
张爱玲对《红楼梦》及研究的"疯狂",是其学术专论《红楼梦魇》的非学术隐义的表征。她与曹雪芹文人品格的共性,源于他们共同的"末世"之感。张爱玲继承了《红楼梦》对悲剧本原的演绎方式,将评点和考据《红楼梦》作... 张爱玲对《红楼梦》及研究的"疯狂",是其学术专论《红楼梦魇》的非学术隐义的表征。她与曹雪芹文人品格的共性,源于他们共同的"末世"之感。张爱玲继承了《红楼梦》对悲剧本原的演绎方式,将评点和考据《红楼梦》作为间接诉情文本,消解其对时代与人性的悲剧感。张爱玲的《红楼梦魇》给了我们一个解构其人其文的新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楼梦 红楼梦魇 曹雪芹 张爱玲 隐义
下载PDF
张爱玲与莱辛女性意识自我救赎之比较 被引量:3
9
作者 毛灿月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08年第3期14-16,共3页
张爱玲与2007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多丽斯.莱辛,她们的作品书写了所处时代女性命运的多种形态和生命欲望,对女性意识的自我觉醒进行了深刻内省,体现了中西方女性主义作家的批判立场。两位作家,对中西方男权文化传统体制下的女性主体... 张爱玲与2007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多丽斯.莱辛,她们的作品书写了所处时代女性命运的多种形态和生命欲望,对女性意识的自我觉醒进行了深刻内省,体现了中西方女性主义作家的批判立场。两位作家,对中西方男权文化传统体制下的女性主体意识的自我救赎,以及女性寻求两性关系的出路,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爱玲 多丽斯·莱辛 女性意识 救赎
下载PDF
个人主义的反思性文本——张爱玲《传奇》再探索 被引量:2
10
作者 贺国光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84-88,共5页
 以个人主义为切入点,分析张爱玲的传奇文本,可以揭示张爱玲前期创作的人生况味和文化哲学内涵。在个人主义人生观的观照下,传奇文本通过"月亮"、"镜子"等意象的运用,人物形象精神性特质的勾勒以及独特的封闭式循...  以个人主义为切入点,分析张爱玲的传奇文本,可以揭示张爱玲前期创作的人生况味和文化哲学内涵。在个人主义人生观的观照下,传奇文本通过"月亮"、"镜子"等意象的运用,人物形象精神性特质的勾勒以及独特的封闭式循环结构恰好指向反思。从语言哲学的角度看,传奇文本即可视为是竖在看 被看之间的一面镜子。它折射出自我意识对人性成长的重要作用以及反思只有在清醒自我意识的状态下,通过"镜子"作为参照系才能得以完成。传奇文本因而具有深邃的文化哲学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爱玲 《传奇》 个人主义 反思性文本 小说 镜子意象 月亮意象 人物形象 自我意识 人性
下载PDF
没落意识与张爱玲的小说创作 被引量:2
11
作者 胡明贵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第11期1-6,共6页
张爱玲的小说无一例外地透出一股苍凉意境,仿佛她的每一个细胞里都浸透了没落意识,她整个人都是凉的。因此,透过她的小说我们往往会阅读到人性深处生命的苦难。笔者通过张爱玲小说创作中没落意识的表现及其形成原因,探讨没落意识对其小... 张爱玲的小说无一例外地透出一股苍凉意境,仿佛她的每一个细胞里都浸透了没落意识,她整个人都是凉的。因此,透过她的小说我们往往会阅读到人性深处生命的苦难。笔者通过张爱玲小说创作中没落意识的表现及其形成原因,探讨没落意识对其小说创作及艺术风格形成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爱玲 小说创作 没落意识 苍凉风格
下载PDF
论张爱玲小说的雅俗追求——江南世情小说雅俗系列研究之四
12
作者 申明秀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2011年第6期53-58,共6页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异数",才女张爱玲的文学"传奇"首先决定于内因———其自身过人的文学天赋,然后才归功于外因———《红楼梦》等世情小说、破碎的家庭及"孤岛"的上海,她的小说内容的"俗"...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异数",才女张爱玲的文学"传奇"首先决定于内因———其自身过人的文学天赋,然后才归功于外因———《红楼梦》等世情小说、破碎的家庭及"孤岛"的上海,她的小说内容的"俗"与鸳鸯蝴蝶派貌合,而其"美丽而苍凉"主题的"雅"又与《红楼梦》神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爱玲 红楼梦 传奇 苍凉 雅俗
下载PDF
张爱玲小说的艺术魅力及其成因探析
13
作者 张岩 罗冰诗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1期104-110,共7页
张爱玲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她的作品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从小说到散文,都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尤其是其小说更有一种超乎寻常的魅力。这种魅力首先表现在其最表层的语言风格上的简练、精准、伶俐、绝妙;其次则表现在其细腻妥帖的白描手... 张爱玲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她的作品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从小说到散文,都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尤其是其小说更有一种超乎寻常的魅力。这种魅力首先表现在其最表层的语言风格上的简练、精准、伶俐、绝妙;其次则表现在其细腻妥帖的白描手法和心理分析上;再次,还表现在其注重日常世俗生活的平凡选材上。选材虽只是世俗生活,但表达的却是对社会的反思,人性的探索。张爱玲小说的魅力还表现在其人物的真实性、非英雄化,以及她的作品的超时代性:超越政治、超越国民、超越历史。张爱玲小说风格的形成与其所处的时代环境、家庭、经历密切相关。我们应重视这些事实经历对作家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爱玲 小说 艺术魅力 成因
下载PDF
张爱玲与艾米莉·勃朗特的亲情荒原
14
作者 蒋皓 徐国琴 《边疆经济与文化》 2016年第7期82-83,共2页
张爱玲与艾米莉·勃朗特是世界文坛上的两位天才女作家。虽然她们出生在不同的国家,属于不同时期,但是相似的亲情缺失给她们的创作带去了类似的影响,并赋予了她们不同的色彩语言。母爱的荒原和父爱的荒原,使她们的作品同样缺少亲情... 张爱玲与艾米莉·勃朗特是世界文坛上的两位天才女作家。虽然她们出生在不同的国家,属于不同时期,但是相似的亲情缺失给她们的创作带去了类似的影响,并赋予了她们不同的色彩语言。母爱的荒原和父爱的荒原,使她们的作品同样缺少亲情的温馨。而在亲情颜色上,张爱玲的世界五颜六色,艾米莉·勃朗特的作品世界却罕见颜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爱玲 艾米莉·勃朗特 亲情 荒原 色彩
下载PDF
简论张爱玲的翻译作品特色 被引量:1
15
作者 梁涛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第7期6-7,共2页
张爱玲的翻译作品《老人与海》和《海上花》鲜明地体现出了她的翻译特色:在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与杂合中,既保持原著的风格,又侧重于读者的文化心理,使读者易于接受。
关键词 张爱玲 翻译特色 老人与海 海上花
下载PDF
论张爱玲日常性写作中的身体还原
16
作者 李蓉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5期87-93,共7页
通过对市民日常生活细节的书写,张爱玲的文学创作表现出对真实的身体感的重视,这种具有身体感的写作显示出张爱玲对"身体"的价值认同和对日常生活的价值肯定,这在晚清以来的历史背景下具有特殊的意义。张爱玲的"日常性... 通过对市民日常生活细节的书写,张爱玲的文学创作表现出对真实的身体感的重视,这种具有身体感的写作显示出张爱玲对"身体"的价值认同和对日常生活的价值肯定,这在晚清以来的历史背景下具有特殊的意义。张爱玲的"日常性身体写作"与她的"文体哲学"观密切相关,这种写作的背后隐藏着张爱玲虚无主义的人生观及其抵抗和化解的方式。同时,在历史发展的纵横向背景下,张爱玲的"日常性身体写作"又是与她个人主义的历史观紧密相连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爱玲 日常性 身体 虚无 人生观 历史观
下载PDF
张爱玲男性群像的书写策略与脉象
17
作者 毛灿月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3期6-8,共3页
张爱玲用嘲弄和批判的笔法,书写她作品中包括父亲在内的男性形象,通过他们由表及里的残缺情形,表达了她对男性世界的无情贬抑和彻底颠覆。被张爱玲放大了的男性的人性弱点与阴暗面书写,是建立在人与时代的命定结构关系之上的。这别有意... 张爱玲用嘲弄和批判的笔法,书写她作品中包括父亲在内的男性形象,通过他们由表及里的残缺情形,表达了她对男性世界的无情贬抑和彻底颠覆。被张爱玲放大了的男性的人性弱点与阴暗面书写,是建立在人与时代的命定结构关系之上的。这别有意味的男性世界重设,消解了张爱玲对现实与未来的荒凉感和悲剧感,是她荒原意识的另一种诉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爱玲 男性世界 书写策略 脉象
下载PDF
《红楼梦魇》的非学术隐义
18
作者 毛灿月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2期80-84,共5页
张爱玲对《红楼梦》及研究的"疯狂",是其学术专论《红楼梦魇》的非学术隐义的表征。她与曹雪芹文人品格的共性,源于他们共同的"末世"之感。张爱玲继承了《红楼梦》对悲剧本原的演绎方式,将评点和考据《红楼梦》作... 张爱玲对《红楼梦》及研究的"疯狂",是其学术专论《红楼梦魇》的非学术隐义的表征。她与曹雪芹文人品格的共性,源于他们共同的"末世"之感。张爱玲继承了《红楼梦》对悲剧本原的演绎方式,将评点和考据《红楼梦》作为间接诉情文本,消解其对时代与人性的悲剧感。张爱玲的《红楼梦魇》给了我们一个解构其人其文的新视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楼梦 红楼梦魇 曹雪芹 张爱玲 隐义
下载PDF
《〈红楼梦魇〉自序》的潜文本解读
19
作者 毛灿月 《平原大学学报》 2008年第1期60-62,共3页
张爱玲与曹雪芹文人品格的共性,源于他们共同的末世之感;张爱玲继承了《红楼梦》对悲剧本原的演绎方式,将《红楼梦魇》作为自己的间接诉情文本。同时,《〈红楼梦魇〉自序》为审视张爱玲与《红楼梦》及作者的情感渊源,考察她与曹雪... 张爱玲与曹雪芹文人品格的共性,源于他们共同的末世之感;张爱玲继承了《红楼梦》对悲剧本原的演绎方式,将《红楼梦魇》作为自己的间接诉情文本。同时,《〈红楼梦魇〉自序》为审视张爱玲与《红楼梦》及作者的情感渊源,考察她与曹雪芹在精神特质、审美传达等方面的契合,深入研究张爱玲的创作意识和文本意义,提供新的考察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楼梦 红楼梦魇 曾雪芹 张爱玲 潜文本
下载PDF
《郁金香》为张爱玲所作真伪辨 被引量:2
20
作者 马春景 金宏宇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4期220-226,共7页
《郁金香》于小报中发掘,经鉴定为张爱玲作品,但外界仍有质疑之声。因专家鉴定除以含混的行文风格采信外,多为外证,这不能完全排除其为伪作的可能。而与《小团圆》的文本互见、对《红楼梦》的明显借鉴,以及地道的"张腔",这些... 《郁金香》于小报中发掘,经鉴定为张爱玲作品,但外界仍有质疑之声。因专家鉴定除以含混的行文风格采信外,多为外证,这不能完全排除其为伪作的可能。而与《小团圆》的文本互见、对《红楼梦》的明显借鉴,以及地道的"张腔",这些内证能为《郁金香》是张爱玲之佚作提供更确凿的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郁金香》 张爱玲 真伪 文本互见 “张腔”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