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镜变为灯:张爱玲性别意识研究的文化意义 |
王新梅
|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
2024 |
0 |
|
2
|
论张爱玲小说的感官书写——以《金锁记》为例 |
刘桉安
何星舟
|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
2024 |
0 |
|
3
|
浮世图中的红色调——张爱玲作品红色词的使用 |
傅惠钧
王丽玲
|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6 |
5
|
|
4
|
欲望中的沉浮和挣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在张爱玲小说创作中的映射 |
成秀萍
|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4 |
6
|
|
5
|
文学性坚守:翻译由意义传达到诗意探索——以张爱玲自译小说The Golden Cangue为例 |
张曼
|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5
|
|
6
|
苍凉世界的立体感官建构——论张爱玲小说的通感策略 |
曾炜
周君颖
|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8 |
2
|
|
7
|
张爱玲自译作品探析 |
高迎慧
|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
2016 |
1
|
|
8
|
《〈红楼梦魇〉自序》的非学术隐义 |
毛灿月
|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8 |
2
|
|
9
|
张爱玲与莱辛女性意识自我救赎之比较 |
毛灿月
|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
2008 |
3
|
|
10
|
个人主义的反思性文本——张爱玲《传奇》再探索 |
贺国光
|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04 |
2
|
|
11
|
没落意识与张爱玲的小说创作 |
胡明贵
|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
2010 |
2
|
|
12
|
论张爱玲小说的雅俗追求——江南世情小说雅俗系列研究之四 |
申明秀
|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
2011 |
0 |
|
13
|
张爱玲小说的艺术魅力及其成因探析 |
张岩
罗冰诗
|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5 |
0 |
|
14
|
张爱玲与艾米莉·勃朗特的亲情荒原 |
蒋皓
徐国琴
|
《边疆经济与文化》
|
2016 |
0 |
|
15
|
简论张爱玲的翻译作品特色 |
梁涛
|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
2011 |
1
|
|
16
|
论张爱玲日常性写作中的身体还原 |
李蓉
|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8 |
0 |
|
17
|
张爱玲男性群像的书写策略与脉象 |
毛灿月
|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8 |
0 |
|
18
|
《红楼梦魇》的非学术隐义 |
毛灿月
|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8 |
0 |
|
19
|
《〈红楼梦魇〉自序》的潜文本解读 |
毛灿月
|
《平原大学学报》
|
2008 |
0 |
|
20
|
《郁金香》为张爱玲所作真伪辨 |
马春景
金宏宇
|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7 |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