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ZHANG Heng’s Seismometer and Longxi earthquake in AD 134
1
作者 冯锐 俞言祥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EI CSCD 2006年第6期704-719,共16页
Longxi earthquake was the only earthquake example, which ZHANG Heng's Seismometer had detected. Therefore this event attracted the attention of the academic circle and also served as crucial evidence to examine the r... Longxi earthquake was the only earthquake example, which ZHANG Heng's Seismometer had detected. Therefore this event attracted the attention of the academic circle and also served as crucial evidence to examine the rationality of the reconstructed model of the seismometer. But for a long time, owing to the fact that the Jincheng-Longxi earthquake on February 28, AD 138 was mistaken as the event went against the historical records, it was refuted by the researches of both in China and abroad. By making careful textual research of historical records, especially by analyzing the description of Longxi earthquake of Houhan Shu, by studying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exposed by historical literatures at that time, ZHANG Heng's biography, his poems and place names of Han Dynasty, by comparing five earthquakes occurred in Qing Dynasty and their attenuation of seismic intensity, the conclusion can be drawn that the Longxi earthquake should take place on December 13, AD 134 (the third year of Yangjia reign). As a rough assessment, the epicenter was in Tianshui area and the magnitude was about 7. Due to the political corruption and inability to scientifically explain earthquake phenomenon at the end of Eastern Han Dynasty, a tragedy occurred during the later years of ZHANG Heng's life that had direct relations with the earthquake successively occurred in AD 133 and AD 134 after invention of seismometer in AD 132. In order to analyze the ground motion at Lingtai caused by the event in AD 134, the digital broad-band seismic records of three Longxi earthquakes in recent years recorded by Luoyang seismic station are used. The numerical modelings are made from three aspects of seismic magnitude definition, digital broad-band seismograms and empirical Green's function method. The results have shown that the maximum horizontal displacement at Lingtai is between 6-8 mm, and the maximum acceleration is less than 10^-2 m/s^2. These results have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quantitative test of the scientific reconstruction model of ZHANG Heng's Seismomet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hang heng's seismometer Longxi earthquake research on historical records numerical modeling historical earthquakes
下载PDF
张衡地动仪:一个系统工程视角的讨论
2
作者 吴忠良 《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 2023年第3期247-254,共8页
21世纪以来,地震科技全面进入系统工程时代。在这一形势下,张衡地动仪作为中国古代的一项伟大发明,仍有重要的启示。本文试图从系统工程的角度,讨论张衡地动仪的科学意义和实际作用。
关键词 张衡地动仪 地震监测 科学仪器 系统工程
下载PDF
张衡地动仪的科学性及其历史贡献 被引量:13
3
作者 冯锐 朱涛 +1 位作者 武玉霞 李先登 《自然科学史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B12期1-15,共15页
介绍了地面振动的两大分类、验震器和报警器的基本区别以及地面振动的科学检测方法,指出地动仪是对天然验震器——悬挂物的模仿和发展,史料中有关地动仪的结构、大小、反应、关系和应用5个方面的记述具有明确的地震学意义,并给出了3个... 介绍了地面振动的两大分类、验震器和报警器的基本区别以及地面振动的科学检测方法,指出地动仪是对天然验震器——悬挂物的模仿和发展,史料中有关地动仪的结构、大小、反应、关系和应用5个方面的记述具有明确的地震学意义,并给出了3个重要的限制性参数。正是由于史料中存在这些实质性的技术内容和定量参数,使仪器的真实性和科学性得以确认,并使地动仪的科学复原成为可能。张衡利用惯性摆原理成功地开创了人类测震实践的先河,并在保留地动记录和检测微弱信号方面做出了两个重要的贡献。地动仪的成功曾经在现代地震学起步阶段起过重要的思想启迪作用,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衡地动仪 传统模型 天然验震器 报警器 惯性 米尔恩
下载PDF
对地动仪传统模型的置疑 被引量:12
4
作者 冯锐 武玉霞 +1 位作者 朱涛 李先登 《自然科学史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B12期16-33,共18页
王振铎1951年设计的地动仪展览模型存在偏谬和失误:直立杆工作原理不正确,其科学性与可行性被严格的理论计算、实验检验和地震观测所否定。把地动仪复原成报警器而非验震器是致命性失误;外部基形不合理,与史料记载和出土汉代酒尊的形制... 王振铎1951年设计的地动仪展览模型存在偏谬和失误:直立杆工作原理不正确,其科学性与可行性被严格的理论计算、实验检验和地震观测所否定。把地动仪复原成报警器而非验震器是致命性失误;外部基形不合理,与史料记载和出土汉代酒尊的形制不符合,并使仪器整体不稳定;龙和蟾蜍的艺术造型不符合史料,特别是日本人服部一三首创的那种离散的蟾蜍摆设不符合中国传统。因此,这个模型被否定。把它作为惟一的复原模型进行宣传,已出现负面社会影响,国内外学术界长期的批评和否定意见中肯而严肃,应予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衡地动仪 传统模型 工作原理 外部基形 艺术造型
下载PDF
张衡地动仪与公元134年陇西地震 被引量:18
5
作者 冯锐 俞言祥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654-668,共15页
陇西地震是张衡地动仪的惟一测震实例,亦是检验地动仪复原模型是否合理的一个关键性判据.但长期以来,一直被误作公元138年2月28日的金城-陇西地震,因与史料矛盾而被国内外的研究所否定.本文通过对史料的详细考证,特别分析了《后... 陇西地震是张衡地动仪的惟一测震实例,亦是检验地动仪复原模型是否合理的一个关键性判据.但长期以来,一直被误作公元138年2月28日的金城-陇西地震,因与史料矛盾而被国内外的研究所否定.本文通过对史料的详细考证,特别分析了《后汉书》对陇西地震的描写、各种史料揭示的当时历史背景、张衡的生平、张衡的诗文、汉代地名考,对比了清朝5次历史地震,估算了其烈度衰减,得出结论:这次陇西地震的时间应为公元134年12月13日(阳嘉三年十一月壬寅).作为一个粗估,其震中在天水一带,震级约7级.张衡晚年的悲剧也与这次地震有关.本文还利用近年3次陇西地震在洛阳台的宽频带地震记录,从震级定义、数字宽频带地震记录和小震记录合成大震记录等3个方面进行了数值模拟.得到洛阳灵台处的水平向最大地动位移应为6~8mm,最大加速度则不大于10^-2m/s^2.这些结果对新完成的张衡地动仪的科学复原模型起到了重要的定量检测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衡地动仪 陇西地震 史料研究 数值模拟 历史地震
下载PDF
地动仪复原模型的造型设计 被引量:4
6
作者 武玉霞 王培波 +5 位作者 冯锐 李先登 朱晓民 李辉 田凯 吴健 《自然科学史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73-90,共18页
地动仪复原模型的造型设计是科学复原的一个重要部分,既是实现仪器功能的需要,也是展现汉代文化和艺术的一种方式,涉及到结构造型和艺术造型两方面的研究。文章回顾了史料和考古研究的新进展,介绍了筒状、钟状和卵状三类现有的造型。基... 地动仪复原模型的造型设计是科学复原的一个重要部分,既是实现仪器功能的需要,也是展现汉代文化和艺术的一种方式,涉及到结构造型和艺术造型两方面的研究。文章回顾了史料和考古研究的新进展,介绍了筒状、钟状和卵状三类现有的造型。基于中国地震局和国家文物局专家组所完成的新复原模型,分析了结构基形、悬挂点位置、调整结构和仪器稳定性等结构问题,对新模型的造型设计和研究思路做了具体介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衡地动仪 汉代文化和艺术 结构造型 艺术造型 设计复原
下载PDF
张衡诗赋创作与汉代文化融通
7
作者 王渭清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第3期84-87,共4页
儒道互补,《诗》、《骚》融通,南北合流是有汉一代文化大交融背景下一个突出的文化现象。考察张衡的诗赋创作可以发现,这一文化现象在东汉中叶已趋于成熟。融汇了儒道诗骚精神内蕴的张衡诗赋作为那个文化大交融时代的文学载体,不论是在... 儒道互补,《诗》、《骚》融通,南北合流是有汉一代文化大交融背景下一个突出的文化现象。考察张衡的诗赋创作可以发现,这一文化现象在东汉中叶已趋于成熟。融汇了儒道诗骚精神内蕴的张衡诗赋作为那个文化大交融时代的文学载体,不论是在文学史还是在文化史上都具有不容忽视的特出的典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交融 东汉 张衡诗赋
下载PDF
张衡地动仪的发明、失传与历史继承 被引量:6
8
作者 冯锐 李先登 +1 位作者 田凯 武玉霞 《中原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88-98,共11页
地动仪的发明和失传存在深厚的社会背景。悬挂物对地震的良好反应是诞生科学思想的物质基础。地动仪是对天然验震器的发展,张衡不仅在利用物体惯性测震上,也在检测和记录地震微弱信号上有技术创新,成功测到公元134年12月13日陇西地震。... 地动仪的发明和失传存在深厚的社会背景。悬挂物对地震的良好反应是诞生科学思想的物质基础。地动仪是对天然验震器的发展,张衡不仅在利用物体惯性测震上,也在检测和记录地震微弱信号上有技术创新,成功测到公元134年12月13日陇西地震。天诫观念把自然现象与社会问题混为一谈,导致张衡晚年和地动仪的悲剧。仪器可能失传于东汉末年,当时发生了洛阳大火、毁铜铸钱、京师搬迁、人口剧减和灵台被毁等极端严重的社会混乱。张衡的科学思想和实践对现代地震学的起步发挥过思想启迪作用。对地动仪的研究需要开展科学实验,学术观点的统一只能建立在科学实验的基础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衡地动仪 天然验震器 天诫观念 仪器失传
原文传递
科学,激活了张衡地动仪 被引量:5
9
作者 冯锐 《物理》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476-488,共13页
张衡在公元132年发明的地动仪是人类历史的第一台地震仪器——验震器,失传于东汉末年(大约公元190—220年).为了展现这一伟大的科技成果,国内外自1875年以来提出过13种概念性的地动仪复原模型,都不能够验震工作.其中王振铎于1951年提出... 张衡在公元132年发明的地动仪是人类历史的第一台地震仪器——验震器,失传于东汉末年(大约公元190—220年).为了展现这一伟大的科技成果,国内外自1875年以来提出过13种概念性的地动仪复原模型,都不能够验震工作.其中王振铎于1951年提出的展览模型最为流行,但是存在着原理性的错误和其他的失误,受到学术界的严肃批评和否定.为此,中国地震局和国家文物局组织专家从2002年开始了新的科学复原研究.新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系列新发现并纠正了过去的误解,证实史料对地动仪的记载并不是孤证,地动仪成功测震的是公元134年12月13日的陇西地震,地动仪的工作原理是悬垂摆,张衡的发明曾经在现代地震学起步阶段起过重要的思想启迪作用.新设计的模型已经于2008年定型,内部结构有5部分,形似汉代酒樽,蟾蜍为器足,不仅更加符合史料和汉代的历史特征,而且具有了良好的验震和抗干扰功能,陇西地震现象得到重现,百年多的复原研究第一次实现了从概念模型到科学仪器的历史性跨越.文章对有关问题进行了介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衡地动仪 验震器 科学复原 史料研究 地震学研究 实验研究
原文传递
张衡地动仪工作原理新探讨 被引量:2
10
作者 殷正和 《自然辩证法通讯》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70-76,共7页
张衡地动仪是我国古代科技的光辉典范,因早已失传,一百多年来国内外争相复原,已达40多种版本,但尚未达到原有水平。为此,探讨了它的工作原理,明确了它的性能要求,提出了倒立摆方案,开展了模拟陇西地震试验。结果表明,新方案已能实现对... 张衡地动仪是我国古代科技的光辉典范,因早已失传,一百多年来国内外争相复原,已达40多种版本,但尚未达到原有水平。为此,探讨了它的工作原理,明确了它的性能要求,提出了倒立摆方案,开展了模拟陇西地震试验。结果表明,新方案已能实现对东汉陇西地震的敏感,并产生触发吐丸等系列动作。理论分析和实验表明,历史上的张衡地动仪是真实存在的,怀疑甚至否定中国古代科技光辉的论断都是站不住脚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衡地动仪 地震计 倒立摆 频率特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