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评新记《大公报》
1
作者 江红 《图书情报研究》 2012年第2期46-49,共4页
《大公报》是唯一一份历经百年仍在出版的中文报纸,也是唯一一份获得国际荣誉的中文报纸。它具有浓厚的自由主义色彩,开创了中国民营报刊自由主义的先河。它坚持以"四不原则"为办报思想,有独立的报格,坚持中国文人论政的传统... 《大公报》是唯一一份历经百年仍在出版的中文报纸,也是唯一一份获得国际荣誉的中文报纸。它具有浓厚的自由主义色彩,开创了中国民营报刊自由主义的先河。它坚持以"四不原则"为办报思想,有独立的报格,坚持中国文人论政的传统,站在中立的立场评论中外时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季鸾 大公报 文人论政
下载PDF
记者节话语中的角色模范:中国新闻业的记忆机会结构研究(2000-2018) 被引量:9
2
作者 白红义 《国际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60-83,共24页
每年的记者节前后都有大量庆祝节日的报道和评论刊发,成为一个常规性的"热点时刻"。在记者节话语中,引用或纪念行业内的角色模范是一种重要的论述策略。在19年来的记者节话语中,不少知名新闻人的言论与事迹被提及,进而树立为... 每年的记者节前后都有大量庆祝节日的报道和评论刊发,成为一个常规性的"热点时刻"。在记者节话语中,引用或纪念行业内的角色模范是一种重要的论述策略。在19年来的记者节话语中,不少知名新闻人的言论与事迹被提及,进而树立为可供当代新闻从业者参照的角色模范。但这些被纪念的新闻人出现在记者节话语中的机会并不均等。本文以范长江与张季鸾两位著名报人在记者节话语中被纪念的情况为案例,具体讨论了这两位新闻界历史人物在显著性、归属意义和政治效用三个维度上的差异,这些因素构成了影响他们作为后世角色模范的记忆机会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记忆机会结构 角色模范 记者节 张季鸾 范长江
原文传递
派系、政争与“不党”理念之形塑——报人张季鸾第二次入狱之考察
3
作者 刘宪阁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86-101,共16页
张季鸾1918年在北京第二次被捕入狱。他后来说是因"登载满蒙五铁路借款成立的新闻,报受封禁,(个人也被)地方法院判了二十天拘役"。这大体不错,惟若干细节尚欠准确。其实此次报界风潮并非单纯的新闻性事件。从最初的消息泄露... 张季鸾1918年在北京第二次被捕入狱。他后来说是因"登载满蒙五铁路借款成立的新闻,报受封禁,(个人也被)地方法院判了二十天拘役"。这大体不错,惟若干细节尚欠准确。其实此次报界风潮并非单纯的新闻性事件。从最初的消息泄露到事后的案件处理,其背后都涉及复杂的政治局势和派系斗争。所谓项庄舞剑意在沛公,"非尽与报界为难也"。张季鸾素来政治态度稳健,主张南北和平,反对滥借外款。他参与组织被怀疑有冯国璋背景且涉嫌泄密的新闻交通社,又主持政学会机关报北京《中华新报》,难免卷入其中。这种实际上并未加入任何派系组织、但在复杂的政争中又常被误解为某派系的困窘经历,使他愈发坚定早年的不党观念,并在后来接办新记《大公报》时,明确揭橥不党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季鸾 第二次入狱 派系政争 不党原则
原文传递
家国思想——张季鸾难以逾越的情结
4
作者 李云豪 许锦霞 《作家》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4期60-61,共2页
文章对张季鸾传统思想展开论述,以求把握张季鸾办报思想的整体脉络。文章以新记《大公报》在张季鸾任总编辑时期的言论和新闻为线索,对新记《大公报》在现代史上一些重要历史事件中的言论进行分析,注重其言论的延续性,并对其不同时期不... 文章对张季鸾传统思想展开论述,以求把握张季鸾办报思想的整体脉络。文章以新记《大公报》在张季鸾任总编辑时期的言论和新闻为线索,对新记《大公报》在现代史上一些重要历史事件中的言论进行分析,注重其言论的延续性,并对其不同时期不同事件中言论的差异性加以甄别研究,探讨其差异性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力求对其办报思想有较为科学合理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季鸾 传统思想 情结
原文传递
1935年底《大公报》停邮事件考察
5
作者 张继木 《国际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57-162,共6页
1935年12月3日,平津当局下令自即日起禁止《大公报》向天津华界(即天津租界外)发售、自4日起禁止向天津埠外邮递,1935年12月12日,平津当局解除禁令。《大公报》遭受停邮处分的直接原因是《勿自促国家之分裂》一文的发表,更深层次的原因... 1935年12月3日,平津当局下令自即日起禁止《大公报》向天津华界(即天津租界外)发售、自4日起禁止向天津埠外邮递,1935年12月12日,平津当局解除禁令。《大公报》遭受停邮处分的直接原因是《勿自促国家之分裂》一文的发表,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大公报》近年与平津当局的积怨。舆论对宋哲元当局民族和国家立场的质疑,时局的机缘,共同促成了《大公报》停邮处分的解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公报 张季鸾 平津 舆论 国家
原文传递
失落与重拾:“四不方针”的媒介记忆研究
6
作者 刘一鸣 谢泽杭 《传媒观察》 2020年第9期98-104,共7页
经历了张季鸾逝世后国共对峙、"文革"等事件造成的"四不方针""媒介失忆"后,市场经济时代,由于国家的统战需要、地方政府的经济文化发展需要、媒体人的精神诉求需要,"四不方针"的媒介记忆被唤醒... 经历了张季鸾逝世后国共对峙、"文革"等事件造成的"四不方针""媒介失忆"后,市场经济时代,由于国家的统战需要、地方政府的经济文化发展需要、媒体人的精神诉求需要,"四不方针"的媒介记忆被唤醒,并通过作为集体记忆"保温瓶"的媒介记忆四种形式表现出来,具体体现为作为教育、空间、内容和仪式的媒介记忆。新时代背景下,"四不方针"被赋予了为民情怀、正确导向、开拓创新、遵循规律的新内涵,"四不方针"的媒介记忆也将得以延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不方针 媒介记忆 张季鸾 新时代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