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论张爱玲小说创作中的音乐描写 |
余志平
黎翠萍
|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06 |
7
|
|
2
|
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蕴分析 |
耿春亮
李会勤
|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7 |
2
|
|
3
|
论张爱玲小说中的婚恋观 |
宋红芳
|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5 |
11
|
|
4
|
论张爱玲的人性观 |
金学丽
|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3 |
5
|
|
5
|
张爱玲小说的颠峰与末路 |
袁良骏
|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0 |
3
|
|
6
|
清末广雅书院的创建——张之洞的空间策略:选址、布局与园事 |
彭长歆
|
《南方建筑》
|
2015 |
9
|
|
7
|
母爱的缺失——张爱玲小说世界的“审母”情结 |
陈坤
|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8 |
3
|
|
8
|
张翎小说创作的亮点与误区 |
王澄霞
|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13 |
2
|
|
9
|
时间意识与张爱玲小说艺术 |
冯爱琳
|
《惠州学院学报》
|
2003 |
8
|
|
10
|
论情感体验对张爱玲小说创作的影响 |
周晓平
|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08 |
2
|
|
11
|
张平小说写作的方向、价值简析 |
杨矗
|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3 |
3
|
|
12
|
嬗变的风格,迷失的自我——张洁小说情爱观综论 |
黄乐平
|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2
|
|
13
|
论“张爱玲现象”的现代文学史意义 |
宋剑华
|
《涪陵师范学院学报》
|
2005 |
4
|
|
14
|
百转千回终是梦——新移民作家张翎小说的“离散”书写 |
刘桂茹
|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5 |
1
|
|
15
|
论张爱玲小说对女性意识和婚姻的探索 |
李晓花
|
《江西教育学院学报》
|
2007 |
11
|
|
16
|
荒原上的孤独者——论张爱玲小说创作的精神实质 |
蒋益
|
《长沙大学学报》
|
2001 |
2
|
|
17
|
张爱玲小说写作的女性视角 |
杜瑞华
|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
2014 |
1
|
|
18
|
语调的“暗示”:人物与环境关系的感性还原——张爱玲小说的心理描写艺术管窥 |
谢慧英
|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
|
2009 |
1
|
|
19
|
现代人生的“混合色”——张爱玲小说女性形象再解读 |
谢理开
|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
2007 |
1
|
|
20
|
论毛姆对张爱玲的影响 |
赵智
|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3 |
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