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ZHANG Heng’s Seismometer and Longxi earthquake in AD 134
1
作者 冯锐 俞言祥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EI CSCD 2006年第6期704-719,共16页
Longxi earthquake was the only earthquake example, which ZHANG Heng's Seismometer had detected. Therefore this event attracted the attention of the academic circle and also served as crucial evidence to examine the r... Longxi earthquake was the only earthquake example, which ZHANG Heng's Seismometer had detected. Therefore this event attracted the attention of the academic circle and also served as crucial evidence to examine the rationality of the reconstructed model of the seismometer. But for a long time, owing to the fact that the Jincheng-Longxi earthquake on February 28, AD 138 was mistaken as the event went against the historical records, it was refuted by the researches of both in China and abroad. By making careful textual research of historical records, especially by analyzing the description of Longxi earthquake of Houhan Shu, by studying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exposed by historical literatures at that time, ZHANG Heng's biography, his poems and place names of Han Dynasty, by comparing five earthquakes occurred in Qing Dynasty and their attenuation of seismic intensity, the conclusion can be drawn that the Longxi earthquake should take place on December 13, AD 134 (the third year of Yangjia reign). As a rough assessment, the epicenter was in Tianshui area and the magnitude was about 7. Due to the political corruption and inability to scientifically explain earthquake phenomenon at the end of Eastern Han Dynasty, a tragedy occurred during the later years of ZHANG Heng's life that had direct relations with the earthquake successively occurred in AD 133 and AD 134 after invention of seismometer in AD 132. In order to analyze the ground motion at Lingtai caused by the event in AD 134, the digital broad-band seismic records of three Longxi earthquakes in recent years recorded by Luoyang seismic station are used. The numerical modelings are made from three aspects of seismic magnitude definition, digital broad-band seismograms and empirical Green's function method. The results have shown that the maximum horizontal displacement at Lingtai is between 6-8 mm, and the maximum acceleration is less than 10^-2 m/s^2. These results have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quantitative test of the scientific reconstruction model of ZHANG Heng's Seismomet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hang Heng's Seismometer longxi earthquake research on historical records numerical modeling historical earthquakes
下载PDF
英语世界中国文学史著的明清诗词书写
2
作者 葛文峰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5期75-81,共7页
自1901年英国汉学家翟理斯在其《中国文学史》中首次介绍明清诗词,至2022年中国香港学者张隆溪《中国文学史》的明清诗词书写,120余年来,英语世界先后有七部中国文学史著对明清诗词保持关注。在发轫期、发展期与深化期等不同阶段,英语... 自1901年英国汉学家翟理斯在其《中国文学史》中首次介绍明清诗词,至2022年中国香港学者张隆溪《中国文学史》的明清诗词书写,120余年来,英语世界先后有七部中国文学史著对明清诗词保持关注。在发轫期、发展期与深化期等不同阶段,英语世界中国文学史对明清诗词的书写,从诗人词人与作品的简单介绍,到具体的批评与丰富的史述,反映了其逐步走向系统化、深入化的学术过程。文学史著的书写侧重点映射出不同编者的研究风格,折射出英语世界学者对明清诗词评判的时代特征与历史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语世界 中国文学史 明清诗词 书写 海陶玮 翟理斯 张隆溪
下载PDF
张衡地动仪与公元134年陇西地震 被引量:18
3
作者 冯锐 俞言祥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654-668,共15页
陇西地震是张衡地动仪的惟一测震实例,亦是检验地动仪复原模型是否合理的一个关键性判据.但长期以来,一直被误作公元138年2月28日的金城-陇西地震,因与史料矛盾而被国内外的研究所否定.本文通过对史料的详细考证,特别分析了《后... 陇西地震是张衡地动仪的惟一测震实例,亦是检验地动仪复原模型是否合理的一个关键性判据.但长期以来,一直被误作公元138年2月28日的金城-陇西地震,因与史料矛盾而被国内外的研究所否定.本文通过对史料的详细考证,特别分析了《后汉书》对陇西地震的描写、各种史料揭示的当时历史背景、张衡的生平、张衡的诗文、汉代地名考,对比了清朝5次历史地震,估算了其烈度衰减,得出结论:这次陇西地震的时间应为公元134年12月13日(阳嘉三年十一月壬寅).作为一个粗估,其震中在天水一带,震级约7级.张衡晚年的悲剧也与这次地震有关.本文还利用近年3次陇西地震在洛阳台的宽频带地震记录,从震级定义、数字宽频带地震记录和小震记录合成大震记录等3个方面进行了数值模拟.得到洛阳灵台处的水平向最大地动位移应为6~8mm,最大加速度则不大于10^-2m/s^2.这些结果对新完成的张衡地动仪的科学复原模型起到了重要的定量检测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衡地动仪 陇西地震 史料研究 数值模拟 历史地震
下载PDF
张衡地动仪的失传 被引量:10
4
作者 武玉霞 朱涛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93-103,共11页
关键词 张衡 自然科学史 地动仪 陇西地震
下载PDF
《道与逻各斯》与诠释学
5
作者 陈振波 梁小玲 《昆明学院学报》 2011年第5期110-112,共3页
诠释学从本体论和生存论的高度探讨理解是否可能和如何可能。张隆溪《道与逻各斯》正是在诠释学理论背景下,探讨合理理解的可能,其以诠释学为其理论基础,通过探讨东西方文学作品里以"契合"现象出现的语言的复杂内涵,旨在加深... 诠释学从本体论和生存论的高度探讨理解是否可能和如何可能。张隆溪《道与逻各斯》正是在诠释学理论背景下,探讨合理理解的可能,其以诠释学为其理论基础,通过探讨东西方文学作品里以"契合"现象出现的语言的复杂内涵,旨在加深东西方文学的交流与互通。以之为例,从诠释之所以必要、如何诠释、诠释的趋归三个方面进行一番梳理,诠释学的基本脉络便可以得到一个整体的体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与逻各斯 诠释学 张隆溪 诗人 诗歌 想象
下载PDF
《陇西分县武阳志》三写本考述——兼谈该志的定名问题
6
作者 韩春平 张羽 《甘肃高师学报》 2010年第3期42-46,共5页
《陇西分县武阳志》是现存最早的漳县县志,目前发现有三个写本存世。通过考察各写本载体状况,分别探讨了各写本的来源、版本优劣及刊布流传等情况,同时附带分析了该方志的定名问题。
关键词 陇西分县武阳志 武阳志 漳县志 写本
下载PDF
《诗经》与讽寓:论争述评——以余宝琳、张隆溪、苏源熙为中心
7
作者 董娟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1期68-71,共4页
余宝琳、张隆溪和苏源熙曾就《诗经》与讽寓问题展开论争。余宝琳着重强调中国诗学的"民族特性";张隆溪则始终坚持解释学路向,试图以阐释学原则为中西诗学的比较奠定基础;苏源熙则坚持文学理论的自足性,认为在文学比较的终极... 余宝琳、张隆溪和苏源熙曾就《诗经》与讽寓问题展开论争。余宝琳着重强调中国诗学的"民族特性";张隆溪则始终坚持解释学路向,试图以阐释学原则为中西诗学的比较奠定基础;苏源熙则坚持文学理论的自足性,认为在文学比较的终极问题上应尊重文学自身的特性。文章认为学者们对《诗经》与讽寓的解读,明显受到西方主流学术思想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经》 讽寓 汉学 余宝琳 张隆溪 苏源熙
下载PDF
沉默的周梦秀--王畿与嵊县周氏 被引量:1
8
作者 早坂俊广 申绪璐 刘心奕 《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6期18-25,共8页
围绕《龙溪会语》的《天山答问》(《天柱山房会语》)中出现的王畿门人周梦秀,分析与其相关的谈话内容,与王畿、张元忭、周汝登等人的关系,进而讨论嵊县周氏一族与王畿的交往,以此探明阳明后学讲学的具体情况和社会背景。在讲学的"... 围绕《龙溪会语》的《天山答问》(《天柱山房会语》)中出现的王畿门人周梦秀,分析与其相关的谈话内容,与王畿、张元忭、周汝登等人的关系,进而讨论嵊县周氏一族与王畿的交往,以此探明阳明后学讲学的具体情况和社会背景。在讲学的"场",谈话者以及谈话的内容固然是重点研究对象,但是没有发言以及被他人谈论的人物,也是构成谈话场的不可或缺的元素,同样值得关注。王畿弟子周梦秀就是这样一位不善言谈,却被时人关注的阳明学者。这些人物的存在,共同推动了阳明后学的讲学活动及其内容的丰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畿 周梦秀 张元忭 周汝登 龙溪会语
下载PDF
张隆溪与刘若愚诗学之比较
9
作者 蔡银强 《阴山学刊》 2012年第5期57-60,共4页
在海外华裔学者中,尤其是比较学界,刘若愚和张隆溪都是很有影响的学者,他们的著作在大陆也很受欢迎。但是他们的研究路向有所不同,对二者比较研究,有助于更好地了解比较诗学的研究方向,也有助于了解作为华裔学者在中西诗学的比较研究中... 在海外华裔学者中,尤其是比较学界,刘若愚和张隆溪都是很有影响的学者,他们的著作在大陆也很受欢迎。但是他们的研究路向有所不同,对二者比较研究,有助于更好地了解比较诗学的研究方向,也有助于了解作为华裔学者在中西诗学的比较研究中所体现出来的文化心态和中国情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若愚 张隆溪 比较诗学 中国视角
下载PDF
戛戛独造 融通中西——管窥张隆溪先生的中西文化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蒋洪新 《中国比较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13-122,共10页
张隆溪先生为学界贡献了大量富有真知灼见的中西文化研究论著。本文主要从三方面展开:一、结合其学术生涯,探讨他贯通中西的学术积淀;二、研读其学术论著,求索他跨文化研究的视角;三、比照中西比较文学的现况,勾稽其学术贡献。
关键词 张隆溪 钱钟书 中西文化研究
原文传递
比较文学的轻与重——与张隆溪先生谈比较文学的发展 被引量:3
11
作者 梁建东 《中国比较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64-71,共8页
张隆溪认为比较文学不能挟理论以自重而忽视文学本身,只有回归文学的基本问题才可能重新确立比较文学的学科价值,中国的比较文学研究者完全不必把时间和精力花费在时髦理论的输入和“学派”的建立上,应该更多地专注于文学研究的基础... 张隆溪认为比较文学不能挟理论以自重而忽视文学本身,只有回归文学的基本问题才可能重新确立比较文学的学科价值,中国的比较文学研究者完全不必把时间和精力花费在时髦理论的输入和“学派”的建立上,应该更多地专注于文学研究的基础工作并努力为整个人文学界撰写出优秀的著作,在此基础上还要积极主动地参与跨领域、跨语言和跨文化的对话与交流,只有如此才有可能获得外界的广泛承认和真正尊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隆溪 比较文学的发展
原文传递
对鲜为人知的青号军之见解
12
作者 曾令华 《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年第4期18-20,共3页
青号军起义是清代咸同年间号军大起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详情却鲜见于史册。本文对黔北桐梓杨龙喜起义,黔东南台拱张秀眉起义作了详细的分析考证,认为这两大起义军就是青号军,正是青号军起义揭开了贵州号军起义的序幕,打响了号军反对... 青号军起义是清代咸同年间号军大起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详情却鲜见于史册。本文对黔北桐梓杨龙喜起义,黔东南台拱张秀眉起义作了详细的分析考证,认为这两大起义军就是青号军,正是青号军起义揭开了贵州号军起义的序幕,打响了号军反对腐败朝廷的第一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号军 号军史料 农民起义 杨龙喜起义 张秀眉起义 见解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