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张载为师之道探析
1
作者 王鹏云 刘保兄 《教育史研究》 CSSCI 2024年第1期161-169,共9页
张载一生在朝为官时间较短,大部分时间致力于讲学授徒、著书立说,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形成了以为师之德、为师之才、为师之术为主要内容的较为系统的师道观。张载对教师“谦德”“仁德”“行德”“厚德”的论述及践行,充分展示了他的为... 张载一生在朝为官时间较短,大部分时间致力于讲学授徒、著书立说,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形成了以为师之德、为师之才、为师之术为主要内容的较为系统的师道观。张载对教师“谦德”“仁德”“行德”“厚德”的论述及践行,充分展示了他的为师之德;张载的涉猎兼及儒家经典、自然科学和军事知识,治学强调立志笃行、学须有疑、贵在自得等,彰显了其为师之才;在教学中他所强调的“尽人之材乃不误人”“当时引之不失其正”“罕譬而喻”“穷理应当有渐”,反映了他的为师之术。张载的师道观今天仍闪耀着为师之道的熠熠光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载 为师之道 为师之德 为师之才 为师之术
下载PDF
张载“合虚与气,有性之名”义释
2
作者 王海成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11-16,24,共7页
张载“合虚与气,有性之名”一语中的“合”并非语言层面的合而言之,而是合而为一;其“虚”亦不可理解为太虚,而是“天德”。“天德”即天性,“合虚与气”即天性之在人、物。“合虚与气,有性之名”意为天性必须落实于人、物方可呈现,方... 张载“合虚与气,有性之名”一语中的“合”并非语言层面的合而言之,而是合而为一;其“虚”亦不可理解为太虚,而是“天德”。“天德”即天性,“合虚与气”即天性之在人、物。“合虚与气,有性之名”意为天性必须落实于人、物方可呈现,方可以“性”名之。整体而言,“四有句”中的天、道、性、心构成了一个天人贯通的整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载 天地之心 天人关系 立人
下载PDF
论张载“为天地立心”的伦理意义 被引量:5
3
作者 唐亚阳 陈谷嘉 《伦理学研究》 2005年第5期31-34,共4页
张载把《大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具体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道,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并以此作为达致太平世界的公理。这一“公理”含有“立心”、“立道”、“继绝学”、“开太平”四个环节。本文对张载“为天地... 张载把《大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具体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道,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并以此作为达致太平世界的公理。这一“公理”含有“立心”、“立道”、“继绝学”、“开太平”四个环节。本文对张载“为天地立心”这一命题的伦理意义作了深入发掘:1、“立心”是赋天地以人论道德属性;2、“立心”是立人;3、“立人”是人的真正自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载 立心 伦理
下载PDF
“天地之心”释义 被引量:10
4
作者 沈顺福 《中原文化研究》 2016年第4期28-34,共7页
"天地之心"是中国哲学的重要概念之一。古代之"心",指称有三。其一指心脏,其二指大脑,其三指意识或观念。"天地一物"是"天地之心"的立论基础,显示了中国古代哲学特殊的宇宙观。在儒家看来,仁... "天地之心"是中国哲学的重要概念之一。古代之"心",指称有三。其一指心脏,其二指大脑,其三指意识或观念。"天地一物"是"天地之心"的立论基础,显示了中国古代哲学特殊的宇宙观。在儒家看来,仁便是宇宙之本、天地之心。二程以为生生之仁是天理或公道,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便是立仁,王阳明的"人者,天地之心"揭示了人道对于天地宇宙的意义和作用。王阳明继承并发扬了"人者为天地之心"的理论。"天地之心"理论的形成发展不仅揭示了儒家崭新的宇宙世界观,即万物所合成的宇宙乃是一个生物体,而且明确了人在这个生物体中的本原地位。由此,人的观念从早先的由天地所生者逐渐演化为天地万物的决定者,儒家视野中的天人关系也因此发生了颠覆性革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地之心 儒家 张载 王阳明
下载PDF
张载思想中的生态智慧 被引量:1
5
作者 武宝宁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5-18,共4页
张载提出的"天人合一"说具有极丰富的生态智慧。他的学说从人自身出发,以"体物"为核心,以"仁"、"德"为红线,归宿于"穷神知化,与天为一"的境界。其学说最大的特点是承认自然界的内在... 张载提出的"天人合一"说具有极丰富的生态智慧。他的学说从人自身出发,以"体物"为核心,以"仁"、"德"为红线,归宿于"穷神知化,与天为一"的境界。其学说最大的特点是承认自然界的内在价值,人是自然界价值的承担者和实现者。他的学说是一种实践学说和价值学说,其中"乾父坤母"、"民胞物与"、"天地之心"、"大其心以体万物"等,强调人类要尊重自然,爱护万物,这对于今天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而言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载 天人合一 生态智慧 生态伦理
下载PDF
关于张载哲学中“心”的定位问题之我见——以修养工夫论为背景 被引量:1
6
作者 张瑞元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2期20-24,29,共6页
张载论"心",重点不在认识论,而主要是把"心"作为落实修养工夫的枢纽。张载修养工夫的学者、大人、圣人三阶段都由"心"贯穿;变化气质、知礼成性、心统性情,大其心,虚心、无心的修养工夫,都离不开"心&... 张载论"心",重点不在认识论,而主要是把"心"作为落实修养工夫的枢纽。张载修养工夫的学者、大人、圣人三阶段都由"心"贯穿;变化气质、知礼成性、心统性情,大其心,虚心、无心的修养工夫,都离不开"心"。由"心"来觉解太虚本体赋予人的天地之性,通过涵养"心"而体悟"乾父坤母"、"民胞物与"、世界万物一体同源的宇宙意识,以提高人的精神境界,这是张载论"心"的要义。张载论心有认识论意义,但以"人本无心,因物为心"而定位张载的论"心"是"唯物主义的认识"的结论是不妥的。因为"因物为心"恰恰是张载要克服的,而"无心"却正是圣人修养工夫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载 道德直觉 修养工夫 伦理 精神境界
下载PDF
论张载的生态伦理思想 被引量:1
7
作者 徐斯雄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7年第1期90-92,共3页
在张载的生态伦理思想中“天人合一”的观念是其生态伦理思想的哲学基础;“尊重生命,兼爱万物”是其生态伦理思想的主题;“民胞物与”是维系其生态伦理思想的理想原则;“体天下物”是其生态伦理思想所要追求的最高道德境界。
关键词 张载 生态伦理 哲学基础
下载PDF
张载“心解”诠释学的理论特质 被引量:1
8
作者 刘泉 《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1期15-19,共5页
张载的哲学思想具有原创性,通过文献分析与比较论证,对张载独特的诠释学思想进行研究。研究认为,张载的诠释思想集中体现为"心解"二字,"心解"具体表现为"濯去旧见以求新意"的诠释目的,张载以"濯旧求... 张载的哲学思想具有原创性,通过文献分析与比较论证,对张载独特的诠释学思想进行研究。研究认为,张载的诠释思想集中体现为"心解"二字,"心解"具体表现为"濯去旧见以求新意"的诠释目的,张载以"濯旧求新"的模式实现对孔孟之说的传承,他从观书和求理两个角度强调了求新的必要性,"开昏蒙"是求新的直接目的,朱熹对张载这一诠释目的十分推崇,多次阐释这一思想;张载以"心解则求义自明"为诠释原则,他认为心有"天心""地心"之别,其中"人心"是张载心论的主体,具有德性之心与知觉之心的二重含义,"心解"中的"解"是"心"的知觉能力,合"德生之知"与"见闻之知"才能"求义自明",通过"德性之知"收摄"见闻之知"形成"自诚明",强调宏阔的"天人合一"宇宙意识,建构细密的"致知穷理"的知识理性;以"心解"为基础,共同指向张载"为往圣继绝学"的治学理念与人生抱负,可见他的"心解"诠释学既是一种认知性的理论,又是一种指向个体自我修身的实践理论,其从继承性、创造性、延展性方面提升了孔孟以来的儒家文化,更是在身心实践上对圣贤意志的体贴与发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载 “心解” 诠释学 朱熹 求义自明 濯旧求新
下载PDF
《西铭》义蕴析论 被引量:1
9
作者 商聚德 《保定师专学报》 2001年第1期1-5,共5页
张载的《西铭》在历史上受到高度重视,对其主旨进行过不同归结和热烈讨论。今天,有必要对其义蕴和价值重新进行深入探讨,发掘其现代意义。
关键词 张载 《西铭》 现代意义
下载PDF
张载“天人合一”思想的生态伦理意蕴
10
作者 杨英姿 《兰州学刊》 2006年第6期5-8,共4页
“究天人之际”是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天人合一”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基本理念。“天人合一”思想本身蕴涵着对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观照,有着丰富而深刻的生态伦理意蕴。张载的“天人合一”思想以生生不息之天道作为万物生存的宇宙本体论... “究天人之际”是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天人合一”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基本理念。“天人合一”思想本身蕴涵着对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观照,有着丰富而深刻的生态伦理意蕴。张载的“天人合一”思想以生生不息之天道作为万物生存的宇宙本体论基础,由继善成性、以仁体物的道德主体来彰显并实现天道天德,以期实现乾父坤母、民胞物与之万物和谐的人生旨归。张载“天人合一”思想的生态伦理意蕴对于当代环境伦理学的理论建构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载 天人合一 生态伦理
下载PDF
论张载哲学中“气”的伦理意蕴
11
作者 邓立 《唐都学刊》 2023年第4期84-89,共6页
张载论“气”,正所谓“立标以明道”,在宋明儒家经典诠释及义理建构中堪称典范。“气”不仅具有一般宇宙本体的形上意义,而且包括个体人格的塑造、伦理秩序的生成以及万物生生的伦理本体形态,并通过逻辑的方式推衍形成系统的义理结构。... 张载论“气”,正所谓“立标以明道”,在宋明儒家经典诠释及义理建构中堪称典范。“气”不仅具有一般宇宙本体的形上意义,而且包括个体人格的塑造、伦理秩序的生成以及万物生生的伦理本体形态,并通过逻辑的方式推衍形成系统的义理结构。“气”扩充、流行于天人之际所体现的自然属性与人文特质,以德性、伦理及秩序等方式在宇宙论的视野中肯定人、人性以及人道。于此,展开一个“生生”的伦理世界,又蕴蓄追寻至善的理想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载 哲学 伦理 义理
下载PDF
张载教育伦理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12
作者 赵克平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5期99-102,共4页
张载教育伦理包括:"成德为圣"的教育价值;"去疑求新"的创新教育;"因人才性"的教育方法;"以礼为先"的为师之道。张载教育伦理思想的当代启示是:借鉴张载教育伦理"成德为圣"的合理因素... 张载教育伦理包括:"成德为圣"的教育价值;"去疑求新"的创新教育;"因人才性"的教育方法;"以礼为先"的为师之道。张载教育伦理思想的当代启示是:借鉴张载教育伦理"成德为圣"的合理因素,回归"人的发展"的教育价值;借鉴张载教育伦理"因人才性"的合理因素,回归"个性发展"的教育目标;借鉴张载教育伦理"以礼为先"的为师之道,提升教师道德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载 教育伦理 教育价值 教育方法
下载PDF
“物是主体”与“物吾与也”——马尔库塞与张载生态伦理观比较分析
13
作者 刘笑菊 《沈阳教育学院学报》 2008年第1期19-21,共3页
分析了马尔库塞的"物是主体"和张载的"物吾与也"生态伦理思想的深刻含义,指出两者具有惊人的相似性,都主张尊重自然、善待自然,自觉履行人对自然的伦理责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关键词 马尔库塞 物是主体 张载 物吾与也 生态伦理
下载PDF
张载“为天地立心”的伦理意蕴 被引量:1
14
作者 焦国成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02-108,共7页
千年以来,“横渠四句”激励了无数文化学人,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然而,人们对其首句“为天地立心”却不得其解。早期儒家经典有“人者,天地之心也”之训,但张载却认为,人对外物感受不一,故而人心万殊。人的气质、私心、偏见和异端... 千年以来,“横渠四句”激励了无数文化学人,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然而,人们对其首句“为天地立心”却不得其解。早期儒家经典有“人者,天地之心也”之训,但张载却认为,人对外物感受不一,故而人心万殊。人的气质、私心、偏见和异端知识的障蔽,使人心不能合于天心,故而有整肃人心的必要。“为天地立心”正为正人心而设。以同于天地的视角,立诚心,立仁心,立平等心,立大心,就是“为天地立心”的具体内涵。这一思想的提出,展现了张载崇高的圣哲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载 立心 伦理
下载PDF
论张载哲学的环境伦理意蕴 被引量:1
15
作者 贺文峰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5期88-92,共5页
张载哲学思想饱含深刻丰富的环境伦理意蕴,其本体论强调"太虚即气",认可自然的本体地位;其认识论认为人通过自身感官作用于外物,获取对外界事物的认知是有限的,只有"德性所知",才能"过人远";其人性论主... 张载哲学思想饱含深刻丰富的环境伦理意蕴,其本体论强调"太虚即气",认可自然的本体地位;其认识论认为人通过自身感官作用于外物,获取对外界事物的认知是有限的,只有"德性所知",才能"过人远";其人性论主张用心体物,如果不能体物,则改过迁善,使"气质之性"中的恶返本于"天地之性"的善;其伦理观则强调"民胞物与",祈望以博爱之心对待人与自然万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载哲学 环境伦理 太虚即气 德性所知 民胞物与
下载PDF
张载“天人合一”的伦理思想及其生态启示 被引量:13
16
作者 娄雅宁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3期23-31,共9页
张载作为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其"天人合一"的伦理思想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智慧。基于"气一元"的认知基础,张载认为"天人合一"的理论体系包含着天性与人性、天道与人道统一的思想内涵。他指出"气"... 张载作为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其"天人合一"的伦理思想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智慧。基于"气一元"的认知基础,张载认为"天人合一"的理论体系包含着天性与人性、天道与人道统一的思想内涵。他指出"气"之本体为"天","气"之本性为"天性",因气生万物,则人人生而具有"天地之性",然所禀之气有正偏,故人有善恶之别,由此可知天性与人性相通。此外,张载认识到天道为人道正名、人德与天德同源,共同维护天理伦常和封建秩序,继而论证了天道与人道统一。另外,张载"天人合一"的伦理思想蕴含着"体天下物""寡欲"的伦理规范、"乾坤父母"的情感支撑以及"民胞物与"的理想信仰。他主张"大其心"来延伸认知领域,以此来达到"体天下之物"的圣人境界,斥责"嗜欲"违背天理,认为节制私欲方能修身养性;将道德领域拓展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体现出人依赖于乾坤天地而存活的伦理思考;追寻自然万物共生共存、有序统一的道德境界,凸显出天地万物和谐相处的生态智慧,表达了人类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和泛爱天下之物的伦理情怀。因此,在环境形势日益严峻的当今时代,系统梳理并深入挖掘张载"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思想资源,对于树立人们的生态文明理念,建立生态伦理行为规范,进而培养生态整体主义的伦理责任意识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对于生态道德实践的本土化、建设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也具有不可取代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载 天人合一 伦理思想 生态启示
下载PDF
张载《西铭》及《经学理窟》中的伦理思想——从方东美的观点切入 被引量:2
17
作者 曾春海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84-91,共8页
方东美对宋代新儒学的缘起及诉求采取了与众不同的讲法,认为新儒家系透过老庄道家的子学思想来理解和诠释儒家的经典。方东美先从中国学统的脉络来讲宋代道统之缘起,并认为儒家经学之流传可分成几个时期。然就北宋言,方东美认为,周濂溪... 方东美对宋代新儒学的缘起及诉求采取了与众不同的讲法,认为新儒家系透过老庄道家的子学思想来理解和诠释儒家的经典。方东美先从中国学统的脉络来讲宋代道统之缘起,并认为儒家经学之流传可分成几个时期。然就北宋言,方东美认为,周濂溪的《通书》反映出其自身高尚的人格以及社会精神,不失为理学之破黯开山的人物,启发了宋儒的宗教精神。但他认为濂溪未得孔孟之真传,其所传承的是荀子及《礼记》后期的儒家思想。北宋理学家中只有才气纵横的陕西好汉张载才能继承儒家《易传》及道家崇高的精神,他的深广的思想创造力及体大思精的哲学可补足北宋诸儒褊狭萎缩的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载 方东美 宋代新儒学 《西铭》 《经学理窟》 伦理思想
下载PDF
张载“民胞物与”生态伦理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被引量:4
18
作者 吴凡明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第9期1-5,共5页
张载以"乾坤父母"阐释人与自然万物的同源性,由此提出"民胞物与"的生态伦理观,成为其生态伦理思想的理论基石。"为天地立心"强调人的主体性与道德责任,"大其心以体天下之物"阐释了生态伦理的... 张载以"乾坤父母"阐释人与自然万物的同源性,由此提出"民胞物与"的生态伦理观,成为其生态伦理思想的理论基石。"为天地立心"强调人的主体性与道德责任,"大其心以体天下之物"阐释了生态伦理的实践问题,把"与天为一"作为生态伦理的最高目的与终极价值追求。张载的生态伦理思想不仅可以消解人类中心主义与人类独尊主义的桎梏,消除人与自然之间的情感壁垒,而且高扬了人的主体性,强化人的生态伦理责任与道德义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载 生态伦理 民胞物与 为天地立心 体物
下载PDF
张载哲学的本体结构及其向度 被引量:1
19
作者 余卫国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4期11-17,共7页
张载作为新儒学的奠基人 ,不仅将元气一元论提高到了本体论的高度 ,而且从儒家心性论的立场出发 ,沿着由孟子开创的“尽心、知性、知天”的思维路径 ,完成了由“太虚”→“气”→“性”→“心”的本体建构 ,从而把儒家“心性之学”提高... 张载作为新儒学的奠基人 ,不仅将元气一元论提高到了本体论的高度 ,而且从儒家心性论的立场出发 ,沿着由孟子开创的“尽心、知性、知天”的思维路径 ,完成了由“太虚”→“气”→“性”→“心”的本体建构 ,从而把儒家“心性之学”提高到了“义理之学”的本体高度 ,为儒学的多向度展开奠定了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载 本体 太虚
下载PDF
张载“气本论”的伦理学归宿
20
作者 张莉华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06年第6期34-36,共3页
张载作为宋明理学的重要奠基者,他在由气本论向伦理学转变的不自觉过程中,对宋明理学人性伦理的重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张载 气本论 人性论 伦理学 作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