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金匮要略》痰饮病探微
1
作者 张淑香 党辉 孙士玲 《河南中医》 2024年第8期1135-1139,共5页
痰饮病为张仲景首创,症状多样,饮因于湿,在肺则咳,在胸则痞,在胃则呕,在胁则胀,在肠则泻,在肌肤则肿,在四肢经络则痹,弦脉为其主脉,临床中凡新病脉衰者为难治,久病脉盛者多不治。其总属本虚标实之证,病程日久,常有寒热虚实之间的相互转... 痰饮病为张仲景首创,症状多样,饮因于湿,在肺则咳,在胸则痞,在胃则呕,在胁则胀,在肠则泻,在肌肤则肿,在四肢经络则痹,弦脉为其主脉,临床中凡新病脉衰者为难治,久病脉盛者多不治。其总属本虚标实之证,病程日久,常有寒热虚实之间的相互转化,且饮积可生痰,痰瘀互结,病情更加缠绵,若肾虚开阖不利,更可出现凌心、射肺等重证。治疗以“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为总则,气和则化,气偏则结,借温热以伸其阳,痰饮阴邪则得祛也。可从痰饮病脉、痰饮病症、痰饮病方、痰饮病与水气病四个方面全面把握,根据标本虚实,表里寒热,脉证合参,分别采用温化、发汗、利小便、助水等法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痰饮病 痰饮病脉 痰饮病症 痰饮病方 水气病 《金匮要略》 张仲景
下载PDF
经典名方黄芩汤古今文献考证
2
作者 彭罗燕 尹周安 +6 位作者 李玉丽 毛娅男 龙玲 熊瑛 毛亦文 袁振仪 贺圆圆 《河南中医》 2024年第11期1636-1644,共9页
目的:对黄芩汤进行古代及现代文献分析,考证黄芩汤源流、组成、剂量、主治病证、功效及现代疾病谱。方法:古代文献分析:检索湖南中医药大学图书馆馆藏资料、中华医典、中医古籍搜索数据库、读秀数据库等,以“黄芩汤”或其异名“黄芩芍... 目的:对黄芩汤进行古代及现代文献分析,考证黄芩汤源流、组成、剂量、主治病证、功效及现代疾病谱。方法:古代文献分析:检索湖南中医药大学图书馆馆藏资料、中华医典、中医古籍搜索数据库、读秀数据库等,以“黄芩汤”或其异名“黄芩芍药汤”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同时查阅影印版古籍进行内容审校。现代文献分析:计算机检索在中国知网,以“黄芩汤”“黄芩芍药汤”为关键词或主题词,检索时间自建库至2023年10月15日。结果:本研究收集到黄芩汤古籍文献201条,涉及中医古籍104部。黄芩汤最早出自东汉张仲景的《伤寒论》,具体药物组成为黄芩、白芍、炙甘草、大枣。古籍记载的黄芩汤可治疗内科、妇科、外科、五官科各类病证,还可用于治疗瘟疫类疾病。现代文献分析共纳入有效文献105篇,所治疾病涉及消化系统、生殖系统、皮肤系统、肿瘤系统、泌尿系统、内分泌系统等多个系统,其中消化系统文献共计81条,占比高达77.14%。结论:本研究通过考证,梳理了黄芩汤的历史源流,得出了方中药物的剂量、炮制方法、主治病证及现代临床应用等关键信息,为黄芩汤的开发和应用提供了更为充分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芩汤 经典名方 文献考证 《伤寒论》 张仲景
下载PDF
基于气、血、水探讨经方治疗慢性胃炎思路
3
作者 张丽丽 马跃海 +4 位作者 梁粟 南明花 姜婷婷 康明 白长川 《河南中医》 2024年第10期1475-1479,共5页
慢性胃炎病因复杂,病程迁延,常见气血水相兼为病,可从气分、水分、血分进行论治。气分证治:气机通畅对脾胃运化尤为关键,无论胃出现气分实证或虚证均能导致胃降浊失常,通降不畅,气滞者宜行,方用四逆散加减;气虚夹滞者应通补并用,方用厚... 慢性胃炎病因复杂,病程迁延,常见气血水相兼为病,可从气分、水分、血分进行论治。气分证治:气机通畅对脾胃运化尤为关键,无论胃出现气分实证或虚证均能导致胃降浊失常,通降不畅,气滞者宜行,方用四逆散加减;气虚夹滞者应通补并用,方用厚朴半夏生姜人参汤化裁;寒化者宜温,方用理中丸;热化者宜清,方用白虎汤或大黄黄连泻心汤。水分证治:湿化证和燥化证是水分证基本证型,湿化者宜治胃中水饮,方用小半夏汤类方;燥化者宜养阴润燥,方用苓芍术甘汤、麻子仁丸。血分证治:“初病在气,久病入络”,慢性胃炎后期可见血瘀证、血虚证、出血证等,血瘀证宜行气活血,方用枳实芍药散加减;血虚证宜益气养血,方用小建中汤加减;出血属热灼血络者宜清热凉血,予三黄泻心汤加减,属脾不摄血者宜温脾摄血,予黄土汤加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胃炎 气分 血分 水分 经方 《金匮要略》 张仲景
下载PDF
《伤寒论》上热下寒证浅析
4
作者 张欣怡 张艳艳 +1 位作者 宋媛媛 考希良 《河南中医》 2024年第7期983-988,共6页
上热下寒证属虚实夹杂、病机复杂的临床证候,基本病机为阴阳之气升降失常,正常的气机运行规律被打破,可分为中焦脾胃升降失职及肝肺失和,在气机上存在上部相对郁阻和下部相对气血不足之象。《伤寒论》中上热下寒方证有:胃热脾寒,中土失... 上热下寒证属虚实夹杂、病机复杂的临床证候,基本病机为阴阳之气升降失常,正常的气机运行规律被打破,可分为中焦脾胃升降失职及肝肺失和,在气机上存在上部相对郁阻和下部相对气血不足之象。《伤寒论》中上热下寒方证有:胃热脾寒,中土失运—黄连汤证、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证;风寒郁遏,相火内扰——厥阴病提纲证、乌梅丸证;失治邪陷,膈热脾寒——栀子干姜汤证;正虚邪郁,肺热脾寒——麻黄升麻汤证;枢机不利,胆热脾寒——柴胡桂枝干姜汤证。张仲景治疗上热下寒证的核心思想大致分为三点:其一,上热者清之,下寒者温之,寒热调和,用药大胆精细,对药物的作用把握得极其准确。其二,注重气机的调畅,要注意的是调畅气机应在顺应各个脏腑生理功能的基础上进行,要注意顾护脏腑本身的特性,不可一味地使用行气或梳理气机之品,应以增强脏腑本身的生理功能为主。其三,根据患者的脉象、证候去分析其内在病因病机,“治病必求于本”,要寻找患者的主要致病因素,进而从阴阳的大方向上去调整,追求阴平阳秘的生理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热下寒证 清上温下 寒热兼施 经方 《伤寒论》 张仲景
下载PDF
张仲景对《黄帝内经》脾胃理论的发挥
5
作者 杨文园 何晓晖 《河南中医》 2024年第11期1632-1635,共4页
《伤寒论》继承了《黄帝内经》“人以胃气为本”“土生万物”思想,将顾护脾胃的思想贯穿于治疗疾病始终,在六经证治中既重视脾胃阳气又重视脾胃阴液。治疗太阳病时,强调发汗过程中要资养汗源;素体脾胃虚弱者,托邪外出同时补中和胃;使用... 《伤寒论》继承了《黄帝内经》“人以胃气为本”“土生万物”思想,将顾护脾胃的思想贯穿于治疗疾病始终,在六经证治中既重视脾胃阳气又重视脾胃阴液。治疗太阳病时,强调发汗过程中要资养汗源;素体脾胃虚弱者,托邪外出同时补中和胃;使用峻药攻邪时,以攻邪不伤正为原则,处处顾护脾胃之气;太阴病脾阳虚弱者,提出温之的治疗法则,方用理中汤、四逆汤。其将《黄帝内经》脾胃升降理论具体运用于脾胃病的施治中,以辛开苦降,降逆调和为法,设立了以半夏泻心汤为首的诸泻心汤方,开创了以辛开苦降法治疗寒热交错、气机痞塞之脾胃病先河;在药物的煎法、服法及药后调护中也处处注意养护胃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脾胃理论 《黄帝内经》 《伤寒杂病论》 张仲景
下载PDF
《金匮要略》治妇人病方剂拾遗
6
作者 朱莹 许大剑 《河南中医》 2024年第9期1302-1306,共5页
《金匮要略》关于治疗妇人病的记载,存在有论无方或者虽有方但未完备的情况,而《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中则记载了很多唐代及之前的经典方剂,可以从中选取适当的方剂补充入《金匮要略》,作为学习拓展之用。《金匮要略·妇人... 《金匮要略》关于治疗妇人病的记载,存在有论无方或者虽有方但未完备的情况,而《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中则记载了很多唐代及之前的经典方剂,可以从中选取适当的方剂补充入《金匮要略》,作为学习拓展之用。《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脉证治》虽然列举了产后多虚、多汗的病症,但是有论无方,没有列出相应的方药,可从《备急千金要方》中选取地黄酒,作为妇人产后血虚调补之用;选取猪膏煎作为产后多汗、大便难的调补药膳。《金匮要略》中记载的梅核气大多为积寒、气郁所致,仲景选用偏辛温苦燥的半夏厚朴汤治疗。对于因虚损导致的梅核气,《备急千金要方》采用凝唾汤进行治疗,将《备急千金要方》的凝唾汤补进《金匮要略》,可使梅核气治法更为全面,虚实寒热之治皆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备急千金要方》 《千金翼方》 《金匮要略》 地黄酒 猪膏煎 凝唾汤 张仲景
下载PDF
何庆勇运用甘麦大枣汤的经验 被引量:18
7
作者 赵桂芳 何庆勇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5年第1期7-8,12,共3页
经方历史悠久,用之得当,效如桴鼓。文章较全面叙述了何庆勇副教授运用经方甘麦大枣汤治疗疑难杂症的临床经验。甘麦大枣汤出自《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甘麦大枣汤主之。&qu... 经方历史悠久,用之得当,效如桴鼓。文章较全面叙述了何庆勇副教授运用经方甘麦大枣汤治疗疑难杂症的临床经验。甘麦大枣汤出自《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甘麦大枣汤主之。"此方是医圣仲景为脏躁而作,条文主要是论述脏躁(更年期),情志郁结,血虚阴亏,心神失养,内火扰神而现喜悲伤欲哭。总结历代医家对此条文的理解,结合何庆勇老师多年临床经验,笔者指出运用甘麦大枣汤取佳效的关键在于:一是辨方证,凡是符合"喜悲伤欲哭"方证者,不拘妇人、男士或是儿童,均可用之;二是坚持原方原量,原方中的甘草、浮小麦、大枣三药不可缺一,浮小麦必须用仲景本源剂量;三是应注重经方叠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方 甘麦大枣汤 仲景本源剂量 经方叠用
下载PDF
仲景病证、方证、药证三位一体的辨证体系构建 被引量:4
8
作者 田永衍 秦倩 +1 位作者 徐勤磊 王庆其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11年第5期10-12,共3页
从病证、方证、药证的内涵入手,以《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为研究对象,探讨仲景通过以方证现病证,以药证"活"方证的方法,构建其病证、方证、药证三位一体辨证论治体系的思维过程。
关键词 辨证体系 病证 方证 药证 张仲景
下载PDF
仲景苓术剂探讨 被引量:5
9
作者 史欣德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433-435,共3页
从药物组成、主治病证、病因病机、作用部位等方面对《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含有茯苓和白术的方剂(简称为苓术剂)进行了对比和梳理,认为苓术剂主要治疗的是水液代谢异常的一类病证。根据水饮内停的病位不同,苓术剂的组成也相应不同,... 从药物组成、主治病证、病因病机、作用部位等方面对《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含有茯苓和白术的方剂(简称为苓术剂)进行了对比和梳理,认为苓术剂主要治疗的是水液代谢异常的一类病证。根据水饮内停的病位不同,苓术剂的组成也相应不同,如:停在头项,则用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停在心下、胸胁,则用苓桂术甘汤、茯苓泽泻汤;停在膈上,则用猪苓散;停在腰腹,则用甘姜苓术汤;停在表里上下,则用五苓散。另外,兼阳虚寒甚者,用真武汤、附子汤;兼气虚者,用理中加茯苓汤;兼血瘀者,用当归芍药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苓术剂 张仲景 经方 水饮
下载PDF
经方扶正祛邪理念探析 被引量:7
10
作者 陈建国 马家驹 +1 位作者 张炬 陶有强 《河南中医》 2012年第3期265-267,共3页
经方非常重视虚实辨证,强调依据正邪程度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或祛邪兼以扶正,或扶正兼以祛邪。在辨六经方证的基础上,强调扶助正气、攻补兼施以祛邪而不伤正。提示我们在临床治疗过程中,需要时时注意呵护人体的阳气、气血津液等,不可盲... 经方非常重视虚实辨证,强调依据正邪程度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或祛邪兼以扶正,或扶正兼以祛邪。在辨六经方证的基础上,强调扶助正气、攻补兼施以祛邪而不伤正。提示我们在临床治疗过程中,需要时时注意呵护人体的阳气、气血津液等,不可盲目攻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扶正祛邪 虚实辨证 经方 张仲景 《伤寒论》
下载PDF
经方的理论特点 被引量:15
11
作者 李宇铭 《环球中医药》 CAS 2012年第1期29-32,共4页
现在一般以"仲景方"作为经方的概念范围,对于经方的理论特点则甚少讨论。较多观点认为经方"药少精炼、功专力宏",但这是相对于临床处方而言,而时方亦有此特点,经方与时方界线不清。若从经方自身深入分析,可知经方... 现在一般以"仲景方"作为经方的概念范围,对于经方的理论特点则甚少讨论。较多观点认为经方"药少精炼、功专力宏",但这是相对于临床处方而言,而时方亦有此特点,经方与时方界线不清。若从经方自身深入分析,可知经方的药味加减严谨,一药变化即成新方;比例严谨,加减一药方中剂量亦变;剂量严格,比例不同亦为新方。由此进一步讨论,经方的特点在于"方与方之间"的关系,重视不同方药之间的关系,经方的价值在于整体的理论体系,而非零碎的用方经验。因此,临床上如何处方才算使用经方还必须要严格按照原方的要求,对药物组成以及剂量比例有所遵从,除原方外更重视原意。提倡经方实际是倡导对于整套中医经典理论的高水平掌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方 伤寒论 金匮要略 张仲景 方剂 时方 理论
下载PDF
仲景经方在溃疡性结肠炎治疗中的辨证运用及探析 被引量:6
12
作者 英洪友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07年第2期37-41,共5页
对仲景经方如何辨治溃疡性结肠炎的方法加以总结和探析,提出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辨证分型及其相应经方的选用原则,对提高经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颇有临床参考价值。
关键词 张仲景 经方 溃疡性结肠炎
下载PDF
敦煌写本《张仲景五藏论》中有关药对及方剂之探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辉 张如青 《上海中医药杂志》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35-36,共2页
敦煌写本《张仲景五藏论》中有关药对及方剂内容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所述药物的功效简明扼要,符合临床实际,论述了药物七情配伍,亦论及了五首方剂的功用。为学习、研究古代的药对配伍方法,提供了宝贵的原始资料。
关键词 敦煌写本 张仲景五藏论 药对 方剂
下载PDF
仲景方运用人参及其基原的探讨 被引量:3
14
作者 叶显纯 《上海中医药杂志》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1期11-14,共4页
On the basis of researehes on formulas containing Genseng and their indications in books Treatise on Exogenous Febrile Diseases and Variorum on Synopsis of Golden Cabinet compiled by Zhang Zhongjing,the effect,growing... On the basis of researehes on formulas containing Genseng and their indications in books Treatise on Exogenous Febrile Diseases and Variorum on Synopsis of Golden Cabinet compiled by Zhang Zhongjing,the effect,growing area and form of Genseng were studied in association with the statements of successive physicians.It was revealed that the Genseng used in Zhongjings formulas seem to be codonopsis in rather than gense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参 基原 仲景方 方剂 中药
下载PDF
经方治愈严重失眠采撷 被引量:4
15
作者 何庆勇 《世界中医药》 CAS 2014年第8期1042-1043,1047,共3页
本文叙述了作者运用经方治疗严重失眠的临床体会与心得,指出运用经方,关键是要着眼于经方的经典原文,注重方证辨证,尽量用原方原量,运用黄连阿胶汤治疗失眠,原方中的鸡子黄不可缺少;运用酸枣仁汤治疗失眠,酸枣仁一定要大剂量(仲景本源剂... 本文叙述了作者运用经方治疗严重失眠的临床体会与心得,指出运用经方,关键是要着眼于经方的经典原文,注重方证辨证,尽量用原方原量,运用黄连阿胶汤治疗失眠,原方中的鸡子黄不可缺少;运用酸枣仁汤治疗失眠,酸枣仁一定要大剂量(仲景本源剂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连阿胶汤 鸡子黄 酸枣仁汤 重剂酸枣仁 仲景原方原量 失眠
下载PDF
《神农本草经》与经方应用之桂枝篇 被引量:7
16
作者 袁红霞 詹观生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2年第5期549-553,558,共6页
桂枝是经方常用药物之一,《神农本草经》(《本经》)描述其功效为“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久服通神,轻身,不老”。桂枝主咳逆、吐吸以治上气咳喘,多配伍厚朴、苦杏仁、麻黄,以桂枝加厚朴杏子汤、麻黄汤、小青龙汤... 桂枝是经方常用药物之一,《神农本草经》(《本经》)描述其功效为“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久服通神,轻身,不老”。桂枝主咳逆、吐吸以治上气咳喘,多配伍厚朴、苦杏仁、麻黄,以桂枝加厚朴杏子汤、麻黄汤、小青龙汤为代表方;主结气以消癥瘕积聚,常配伍桃仁、大黄,如桃核承气汤、桂枝茯苓丸、鳖甲煎丸;主喉痹以利咽消肿,多配伍半夏、甘草,代表方如半夏散、半夏汤、麻黄升麻汤;利关节以宣痹止痛,常配伍附子、芍药等,如桂枝附子汤、桂枝芍药知母汤、桂枝新加汤;补中益气以疗虚损不足,多配伍饴糖、甘草、黄芪,如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竹皮大丸。除《本经》所载功效外,仲景运用桂枝经方还有新的发展,如配伍等量白芍以调和营卫固汗出,配伍龙骨、牡蛎以温补心阳平惊悸,配伍茯苓、白术、泽泻以宣通三焦利水湿。以经方分析《本经》中药物的功效,以《本经》推演经方的配伍规律,是解读经典奥秘的不二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农本草经》 经方 桂枝 方证 配伍规律 张仲景 《伤寒杂病论》
下载PDF
《伤寒论》辨证思想之解析 被引量:2
17
作者 何赛萍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2年第9期965-967,共3页
《伤寒论》创立的六经辨证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掌握张仲景的辨证思想、掌握临床辨证论治的技巧是我们学习《伤寒论》的主要目的。笔者从方证相应、同中求异、治病求本、表里缓急等四个方面解析《伤寒论》中的辨证思想,探讨张仲景... 《伤寒论》创立的六经辨证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掌握张仲景的辨证思想、掌握临床辨证论治的技巧是我们学习《伤寒论》的主要目的。笔者从方证相应、同中求异、治病求本、表里缓急等四个方面解析《伤寒论》中的辨证思想,探讨张仲景的治病方法和原则,使经方更好地运用于临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论 方证相应 同中求异 治病求本 表里缓急 辨证思想 张仲景
下载PDF
张仲景与吴鞠通论治疟病比较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王彬 孟凡滕 +2 位作者 张岩 许光 张诏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2年第3期318-321,共4页
张仲景根据《黄帝内经》有关疟病的记载,整理总结出温疟、寒疟、牡疟、疟母四证,并详细论述了它们的病因病机以及治法方药,为后世治疟之理论基础;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再论疟病,总体上继承了张仲景之思想,并且补充了张仲景瘅疟未出方... 张仲景根据《黄帝内经》有关疟病的记载,整理总结出温疟、寒疟、牡疟、疟母四证,并详细论述了它们的病因病机以及治法方药,为后世治疟之理论基础;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再论疟病,总体上继承了张仲景之思想,并且补充了张仲景瘅疟未出方之空白;除此之外,张仲景治疟,病位侧重于少阳肝胆,而吴鞠通则根据三焦辨证理论,强调疟邪存在循上、中、下三焦依次传变的规律,依据邪气传变之脏腑不同,除温疟、瘅疟、疟母外,又增添了肺疟、心疟、脾疟、肾疟等证及其治法,选方上灵活运用经方,异病而同治,进一步完善了疟病的辨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仲景 吴鞠通 《金匮要略》 《温病条辨》 疟病 经方 三焦辨证 异同比较
下载PDF
五苓散组方及化用 被引量:5
19
作者 洪郭驹 《河南中医》 2013年第7期1009-1012,共4页
五苓散立足于脾藏中土,下启少阴肾水,助肝木肺金左右运转,外开太阳膀胱,只要符合方证病机和用药法则,即可果断用方。
关键词 五苓散 用药思想 临床运用 《神农本草经》 《伤寒论》 张仲景
下载PDF
薏苡附子败酱散治疗过敏性皮肤病验案二则 被引量:2
20
作者 富晓旭 谢春光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15年第11期160-161,共2页
薏苡附子败酱散本为治疗肠痈脓已成而未溃,方中薏苡仁十分利湿排脓,附子二分温阳散结,败酱五分排脓解毒,共奏散痈解毒,振奋阳气之效;病程越长,附子剂量越大,灵活变化,不偏离散寒祛湿,可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如湿疹、慢性荨麻疹等过敏性... 薏苡附子败酱散本为治疗肠痈脓已成而未溃,方中薏苡仁十分利湿排脓,附子二分温阳散结,败酱五分排脓解毒,共奏散痈解毒,振奋阳气之效;病程越长,附子剂量越大,灵活变化,不偏离散寒祛湿,可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如湿疹、慢性荨麻疹等过敏性皮肤病,在振奋阳气基础上解毒利湿,恰中慢性过敏性皮肤病正虚邪恋之病机,内谙"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大法,发挥独特优势,缩短治疗时间,降低复发几率,疗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疹 慢性荨麻疹 过敏性皮肤病 薏苡附子败酱散 清热消痈 张仲景 金匮要略 配伍剂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