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9篇文章
< 1 2 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张载与此岸性认定
1
作者 宋志明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4年第2期1-7,F0002,共8页
张载率先改变儒释道三教并用格局,告别宗教时代,推进中国哲学史进程,揭开宋明理学新篇章。他站在儒家立场上回应佛教,创立气本体论,证明此岸世界的唯一性和真实性,重申一元世界观,迈出了宋明理学思潮的第一步。他提出的太虚即气说和天... 张载率先改变儒释道三教并用格局,告别宗教时代,推进中国哲学史进程,揭开宋明理学新篇章。他站在儒家立场上回应佛教,创立气本体论,证明此岸世界的唯一性和真实性,重申一元世界观,迈出了宋明理学思潮的第一步。他提出的太虚即气说和天人合一说有新意也有局限。由于气在价值上中立,限制张载的视野,难以对儒家伦理提供本体论担保,不得不让位于天理本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载 太虚即气 此岸
下载PDF
张载为师之道探析
2
作者 王鹏云 刘保兄 《教育史研究》 CSSCI 2024年第1期161-169,共9页
张载一生在朝为官时间较短,大部分时间致力于讲学授徒、著书立说,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形成了以为师之德、为师之才、为师之术为主要内容的较为系统的师道观。张载对教师“谦德”“仁德”“行德”“厚德”的论述及践行,充分展示了他的为... 张载一生在朝为官时间较短,大部分时间致力于讲学授徒、著书立说,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形成了以为师之德、为师之才、为师之术为主要内容的较为系统的师道观。张载对教师“谦德”“仁德”“行德”“厚德”的论述及践行,充分展示了他的为师之德;张载的涉猎兼及儒家经典、自然科学和军事知识,治学强调立志笃行、学须有疑、贵在自得等,彰显了其为师之才;在教学中他所强调的“尽人之材乃不误人”“当时引之不失其正”“罕譬而喻”“穷理应当有渐”,反映了他的为师之术。张载的师道观今天仍闪耀着为师之道的熠熠光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载 为师之道 为师之德 为师之才 为师之术
下载PDF
船山对横渠正学及其精神的继承和发展
3
作者 陈佳文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5期7-15,共9页
“希张横渠之正学”是船山的学术追求,也是船山对自己学术的一个定位。张载之学何以为正学,在船山看来可以归纳为四个层面:本体论上,以“太虚即气”阐明宇宙生灭现象,辟佛老之邪说,正本清源;人性论上,明性之所由,明善恶之分,剖析人性结... “希张横渠之正学”是船山的学术追求,也是船山对自己学术的一个定位。张载之学何以为正学,在船山看来可以归纳为四个层面:本体论上,以“太虚即气”阐明宇宙生灭现象,辟佛老之邪说,正本清源;人性论上,明性之所由,明善恶之分,剖析人性结构,为为善去恶工夫奠定基础;认识论上,明本末一贯、天人相继之理,倡明成圣之可能;工夫论上,倡“养蒙正心”之功,指明成圣之路径。因此,船山以推崇张载之正学来为自己的正学思想正名。船山在推崇张载学说的同时,也在吸收张载的思想,并融入了自己独特的理解,进行创造性转化、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正学体系,彰显出了“守正开新”的正学精神。船山正学精神的内涵体现为四个方面:“发明正学”的原道精神、“守正辟邪”的卫道精神、“明虚返实”的实学精神和“灌注通义”的公义精神。这四个方面的精神涵括了“守正”与“开新”,它们共同构成了船山正学精神的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船山 张载 正学 气本论 实学
下载PDF
张载释“乐”的四重面向——以《乐记说》为中心
4
作者 郑毅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9期80-87,共8页
自《乐经》失传以来,学者对乐的理解多以礼乐文明为主,《礼记·乐记》成为研究中国古代音乐哲学的重要文献。张载好治经,有“诸经说”,其中,《乐记说》比较集中地阐释了音乐的哲学性见解。张载以“记”推“经”,以“说”求“理”,... 自《乐经》失传以来,学者对乐的理解多以礼乐文明为主,《礼记·乐记》成为研究中国古代音乐哲学的重要文献。张载好治经,有“诸经说”,其中,《乐记说》比较集中地阐释了音乐的哲学性见解。张载以“记”推“经”,以“说”求“理”,对音乐展开乐本、乐道、乐用、乐象四重面向的论释。乐本是礼乐结构的基本框架,乐道是穷本知变的义理心性,乐用是移人通政的治世目的,乐象是视听体验的直观表达。张载释“乐”的四重面向与其天道观和心性论结构高度吻合,不仅解释了音乐与人的价值关系,而且解决了古乐难求的历史困局。尽管如此,张载的“地缘成因”和“反技术论”仍有可商榷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载 《乐记》 《礼记》 《乐记说》 音声
下载PDF
比较视野下横渠至阳明“四句教”的发展逻辑
5
作者 杨成虎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24年第1期28-39,共12页
基于“四句教”相关研究,探讨了“四句教”研究中容易被忽视的3个问题:(1)儒家“四句教”概念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2)横渠“四句教”与阳明“四句教”的异同,(3)体现在儒家“四句教”中的自宋至明儒家思想主客关系一体化的历史进程,力... 基于“四句教”相关研究,探讨了“四句教”研究中容易被忽视的3个问题:(1)儒家“四句教”概念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2)横渠“四句教”与阳明“四句教”的异同,(3)体现在儒家“四句教”中的自宋至明儒家思想主客关系一体化的历史进程,力图理出一条儒家的理学思想和心学思想的主客关系,在其发展完善过程中所走的由互含到绝待的逻辑理路。“四句教”是在中国佛教的历史文化背景下产生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内涵和特征也有变化;从北宋理学到明代心学,“四句教”从“心”“物”对待的积极有为和人格担当转为“心”“物”绝待的“致良知”与“至善”的统一,在逻辑理路上,“四句教”走完了主客关系发展和完善的历程。如果仅使用二分法的形式逻辑来讨论王阳明具有佛教逻辑本质的心物一体“四句教”,则难以触及其借佛扬儒、合佛于儒的哲学高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阳明 张载 “四句教” 儒家思想
下载PDF
“立标以明道”:张载的理本论及其张力
6
作者 张传海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5期48-54,共7页
张载重气,程、朱对此屡有微词。现代学者因此将张载理学归为气本论,认为与程朱理本论有根本不同。这或有过度解读之嫌,既没能照顾到程、朱批评的微妙之处,也无法照应张载学说自身存在的张力。二程“立标以明道”一语,既从“明道”的角... 张载重气,程、朱对此屡有微词。现代学者因此将张载理学归为气本论,认为与程朱理本论有根本不同。这或有过度解读之嫌,既没能照顾到程、朱批评的微妙之处,也无法照应张载学说自身存在的张力。二程“立标以明道”一语,既从“明道”的角度肯定了张载思想的理本论底色,也从“立标”的角度对其做了微妙的批评。以此语为线索可以发现:张载思想在以理本论为底色的同时,由于重气之宗旨,引发了向气本论滑转的可能,为理学史中“气”的本体化留下了思想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载 立标 明道 理本论
下载PDF
张载“心解”的主体论诠释
7
作者 马林瑞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6期109-113,130,共6页
张载的“心解”以丰富的内在认知理论,向内体认向外落实,由自发到自觉诠释着主体虚心工夫的修养。以“心解则求义自明”为中心的主体论诠释,通过“绝四”和“格物”滋养德性,涵养主体之虚心。结合张载心性论,通过主体“尽心”“穷理”... 张载的“心解”以丰富的内在认知理论,向内体认向外落实,由自发到自觉诠释着主体虚心工夫的修养。以“心解则求义自明”为中心的主体论诠释,通过“绝四”和“格物”滋养德性,涵养主体之虚心。结合张载心性论,通过主体“尽心”“穷理”“尽性”道德修养工夫的培养和落实,克服“因物为心”的局限,以大心体天下之物;以穷理超越见闻,尽人知觉之明,实现主体内在化的自觉;落实穷理所得,由穷理之明推致尽性之诚,完成人道的最高实现。“心解”以由人而天的逻辑进路,通过“穷神知化”的道德追求将主体内化的德性由内而外显发出来。由是,“心解”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闭环,向内以工夫滋养,向外以神发显,凸显着主体的能动性与创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载 心解 主体论 天人贯通
下载PDF
《西铭》的意义结构述论
8
作者 张波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31-38,共8页
《西铭》是北宋思想家张载的一篇著名文章,被视为宋明理学的重要奠基之作,历代多有诠释。但不同学者对《西铭》主旨的认识却不尽相同,有“仁体”说、“理一分殊”说、“万物一体”说和“仁孝”说等各种观点。事实上,该文具有严密的意义... 《西铭》是北宋思想家张载的一篇著名文章,被视为宋明理学的重要奠基之作,历代多有诠释。但不同学者对《西铭》主旨的认识却不尽相同,有“仁体”说、“理一分殊”说、“万物一体”说和“仁孝”说等各种观点。事实上,该文具有严密的意义结构,并与其文章布局、行文方法以及张载本人思想等密不可分。《西铭》融会《易传》《孟子》《中庸》等先秦儒家经典,以“事天”为主旨,提出了“民吾同胞”的事天原则,“敬乐”“克省”的事天工夫,以及乐天知命、存顺没宁的事天境界,从而展现了张载对传统儒家思想的诠释与创新,尤其是对天人关系和个体伦理责任与义务的新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载 《西铭》 意义结构 事天
下载PDF
论张载的“徇物”观
9
作者 任雷雷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76-81,共6页
对于张载的“徇物”观,学界至今未予以重视。然而事实上,张载的“徇物”观是深入了解张载天人合一思想不可忽视的内容。这其中也关涉着对人真正自由的思考,是进一步了解张载哲学思想丰富意蕴的重要理论。“徇物”即是受物所迷,被物所左... 对于张载的“徇物”观,学界至今未予以重视。然而事实上,张载的“徇物”观是深入了解张载天人合一思想不可忽视的内容。这其中也关涉着对人真正自由的思考,是进一步了解张载哲学思想丰富意蕴的重要理论。“徇物”即是受物所迷,被物所左右、奴役。在张载看来,人徇于物便是丧失天性和本真,与天道天理相违。其也可以说是人主体或人性的异化。这不仅将给自己招致凶祸,还会给他人和社会带来危害。因此张载主张人应与天合一,摆脱“徇物”。总的来说,张载的“徇物”观既有着成己的远大理想,又有着成人的崇高情怀,是成己和成人的统一。在物欲横流、个人主义盛行的当下,研究张载的“徇物”观无疑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载 “徇物”观 自由 天人合一
下载PDF
张载“合虚与气,有性之名”义释
10
作者 王海成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11-16,24,共7页
张载“合虚与气,有性之名”一语中的“合”并非语言层面的合而言之,而是合而为一;其“虚”亦不可理解为太虚,而是“天德”。“天德”即天性,“合虚与气”即天性之在人、物。“合虚与气,有性之名”意为天性必须落实于人、物方可呈现,方... 张载“合虚与气,有性之名”一语中的“合”并非语言层面的合而言之,而是合而为一;其“虚”亦不可理解为太虚,而是“天德”。“天德”即天性,“合虚与气”即天性之在人、物。“合虚与气,有性之名”意为天性必须落实于人、物方可呈现,方可以“性”名之。整体而言,“四有句”中的天、道、性、心构成了一个天人贯通的整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载 天地之心 天人关系 立人
下载PDF
张载“民胞物与”思想的超越维度 被引量:10
11
作者 邹广文 蔡志军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7-21,共5页
超越意识是哲学基础理论研究的重要问题。作为建构儒家信仰体系的重要成果,张载的"民胞物与"思想体现了鲜明的超越意识。具体而言,他强调从天人关系、人物关系和人世关系三个维度,通过"天人合一"、"民吾同胞&q... 超越意识是哲学基础理论研究的重要问题。作为建构儒家信仰体系的重要成果,张载的"民胞物与"思想体现了鲜明的超越意识。具体而言,他强调从天人关系、人物关系和人世关系三个维度,通过"天人合一"、"民吾同胞"和"均死生"等方式来完成对于自我有限性、名利和生死的超越建构。张载"民胞物与"思想的当代价值主要体现为"无心"和"有信"两个层面的内容,其思想对现实的超越与超越现实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载 民胞物与 超越维度 当代价值
下载PDF
论张载“为天地立心”的伦理意义 被引量:5
12
作者 唐亚阳 陈谷嘉 《伦理学研究》 2005年第5期31-34,共4页
张载把《大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具体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道,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并以此作为达致太平世界的公理。这一“公理”含有“立心”、“立道”、“继绝学”、“开太平”四个环节。本文对张载“为天地... 张载把《大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具体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道,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并以此作为达致太平世界的公理。这一“公理”含有“立心”、“立道”、“继绝学”、“开太平”四个环节。本文对张载“为天地立心”这一命题的伦理意义作了深入发掘:1、“立心”是赋天地以人论道德属性;2、“立心”是立人;3、“立人”是人的真正自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载 立心 伦理
下载PDF
“物与”之道:张载关学的生态哲学意蕴 被引量:3
13
作者 许宁 朱晓红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53-57,共5页
张载关学包含着丰富的生态哲学思想。张载在《西铭》中所提出的"物吾与也"的命题,既是对古代生态智慧的继承和综合,又是对现实环境问题的深刻体察。张载把天地万物作为道德关怀的对象,体现了对自然秩序的维护和对其他生命物... 张载关学包含着丰富的生态哲学思想。张载在《西铭》中所提出的"物吾与也"的命题,既是对古代生态智慧的继承和综合,又是对现实环境问题的深刻体察。张载把天地万物作为道德关怀的对象,体现了对自然秩序的维护和对其他生命物种的尊重,以及对非生命存在的关爱。从天地之礼的价值肯定,敬畏之心的伦理自觉到"物与"之道的合内外贯通,体现了张载生态哲学的理论建构,而其内在的生态伦理意蕴,恰恰与现代生态哲学有异曲同工之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载关学 天地之礼 敬畏之心 “物与”之道
下载PDF
张载“天人合一”思想的特殊进路及意义 被引量:9
14
作者 丁为祥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56-65,共10页
"天人合一"是中国文化中一个最古老的观念,几乎与中国文化的形成相同步,但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它依次经历了四种形态,这就是王权天授、礼乐文明及其实践落实、个体道德根源以及宇宙生化论基础上的天人比附四种类型。直到理学... "天人合一"是中国文化中一个最古老的观念,几乎与中国文化的形成相同步,但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它依次经历了四种形态,这就是王权天授、礼乐文明及其实践落实、个体道德根源以及宇宙生化论基础上的天人比附四种类型。直到理学的开创者张载,传统"天人合一"的含义才形成了一种新突破。张载的天人合一从肯定"天无心,心都在人之心"起始,通过"稽天穷地之思",首先剥离古人加于"天"的神性主宰与道德根源的含义,从而仅从生生的角度肯定"天地之大德曰生",进而通过"诚明两进",形成本然存在层面的"与天地参"和功夫实践中的"与天为一"的追求,这就使其必须从体与用以及本体与功夫两个不同层面展开;而这两个不同层面又必须成为一种互渗互证的关系。张载的这一深入,既将中国传统的体用智慧推向高峰,从而显现出儒与道、孟与荀相互融合的特色,同时也面临着在现代社会中"真"与"善"、"事实"与"价值"之重新定位以及如何具体把握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载 天人合一 特殊进路 真与善 事实与价值 现代意义
下载PDF
古代中国与朝鲜的“气”哲学传统比较 被引量:2
15
作者 潘畅和 张波 《东北亚论坛》 CSSCI 2008年第5期110-114,共5页
在中国,元气自然论在王充以后,受魏晋玄学思辩哲学的压抑一度发展低迷,到北宋张载时走向高峰而发展为元气本体论,后又受程朱"理"论的排挤,一度衰微。300年后,王廷相、王夫之的气论又形成发展高潮。在朝鲜,确立气一元论哲学的... 在中国,元气自然论在王充以后,受魏晋玄学思辩哲学的压抑一度发展低迷,到北宋张载时走向高峰而发展为元气本体论,后又受程朱"理"论的排挤,一度衰微。300年后,王廷相、王夫之的气论又形成发展高潮。在朝鲜,确立气一元论哲学的徐敬德之后,气哲学传统就表现为主理主气之争、唯理唯气之争,最终由崔汉绮总集成。中国的气论主要作为宇宙本根论,道器、形而上、形而下等范畴始终成为诠释的中心。朝鲜的气论则更多地是对心、性、情等伦理本体的探讨,故主要围绕理气、心性、善恶等概念进行了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与朝鲜 张载 徐敬德 王夫之 崔汉绮 气论
下载PDF
张载性命论的新架构及学术价值 被引量:5
16
作者 林乐昌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96-102,共7页
张载是宋代理学家中讲论性命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在继承孟子"性善"论和"立命"论的同时,致力于自立新说,建构了自成系统的性命论。张载认为,性有本有末,本即"天地之性",末即"气质之性",不能本末... 张载是宋代理学家中讲论性命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在继承孟子"性善"论和"立命"论的同时,致力于自立新说,建构了自成系统的性命论。张载认为,性有本有末,本即"天地之性",末即"气质之性",不能本末倒置。他最早划分"德命"与"气命",强调以"德命"驾驭"气命"。张载还认为,"天地之性"对应于"德命",而"气质之性"则对应于"气命"。他进而认为,"成性"与"至命"的目标也是对应的,"成性"必以"天地之性"而不以"气质之性"为根据,"至命"必以"德命"而不以"气命"为目标。在此方向引导下,"成性"工夫与"至命"工夫各有其特色。张载性命论的价值在于,强调以"道德性命"驾驭人生方向,以先"穷理"后"尽性"的工夫实践提升自我,让生命不断成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载 性命论 性有本末 命分德气 成性 至命
下载PDF
张载哲学精神的近代回响——以马一浮对“横渠四句教”的阐发为例 被引量:7
17
作者 肖发荣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16-122,共7页
张载所提出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道,为去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四句,充分体现了张载的远大抱负和理想,在后世流传过程中衍生出了不同的版本。其中"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四句最为流... 张载所提出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道,为去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四句,充分体现了张载的远大抱负和理想,在后世流传过程中衍生出了不同的版本。其中"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四句最为流行。尤其是近代以来,此四句更是成为激励无数志士哲人的强大精神力量。马一浮在抗战流离之际对此四句极为推崇,不仅以"横渠四句教"称之,而且从新儒学的视域对其作了精妙的诠释。马一浮于国难之际而发"横渠四句教"大义具有极其鲜明的时代特色。他由此而凸显的知识分子的责任感、勇于担当的任道精神、成己成物的博大气象,对今日中国之文化复兴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载 横渠四为句 马一浮 横渠四句教
下载PDF
从《横渠易说》到《正蒙》——张载哲学本体理论的建构与发展 被引量:5
18
作者 白欲晓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6-51,共6页
张载哲学的本体理论有一个建构和发展的过程 ,只有对这一具体历程加以考察 ,才能真实地把握其理论的特质。张载哲学思想的演进经历了前后两个时期 ,分别以《横渠易说》和《正蒙》为代表。其本体理论始于“太虚即气”论的初步探索 ,经历... 张载哲学的本体理论有一个建构和发展的过程 ,只有对这一具体历程加以考察 ,才能真实地把握其理论的特质。张载哲学思想的演进经历了前后两个时期 ,分别以《横渠易说》和《正蒙》为代表。其本体理论始于“太虚即气”论的初步探索 ,经历了“太极—太虚 (气 )”论和“太和—太虚 (气 )”论的建构发展阶段 ,形成较为成熟的本体宇宙论形态 ,确立了儒家人文主义天道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载 《横渠易说》 《正蒙》 本体宇宙论 天道观
下载PDF
浅谈气一元论 被引量:7
19
作者 李昌 梁华龙 《河南中医》 2009年第5期431-433,共3页
"气一元论"为先秦道家稷下学派所创立。其主要内容是:气是构成宇宙的本质;气是不断运动变化的;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天地精气化生为人。尽管借助现代的科学技术,人类对生命现象本质的认识逐渐精确,但中医"气一元... "气一元论"为先秦道家稷下学派所创立。其主要内容是:气是构成宇宙的本质;气是不断运动变化的;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天地精气化生为人。尽管借助现代的科学技术,人类对生命现象本质的认识逐渐精确,但中医"气一元论"仍有其不可忽视的科学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一元论” 精气学说 稷下学派 老子 庄子 管子 刘安 王允 张载
下载PDF
张载思想研究的历史回顾 被引量:3
20
作者 方光华 曹振明 《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1期1-15,21,共16页
张载弟子较早地对张载思想作出恰当的评论。程朱从理本立场对张载思想进行解读和定位,奠定后世学人对张载思想的基本认知。张载思想受到心学体系的关注,但明清时期对张载气学思想内涵的发掘和高扬,导致理学展现出复归张载思想的趋向。... 张载弟子较早地对张载思想作出恰当的评论。程朱从理本立场对张载思想进行解读和定位,奠定后世学人对张载思想的基本认知。张载思想受到心学体系的关注,但明清时期对张载气学思想内涵的发掘和高扬,导致理学展现出复归张载思想的趋向。近代以来,学人们摆脱道统观念或理学窠臼,不断对张载思想做出体系化解释,张载思想的多方面内涵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载思想 宋元 明清 气学 心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