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中国城墙的起源 被引量:4
1
作者 马正林 《人文地理》 CSSCI 1993年第1期1-7,共7页
中国的城墙起源于原始社会后期,即龙山文化时代。它是由壕沟演变而来的防御工程,并逐渐代替壕沟而成为城市防御的主要手段。经过夏、商两代的发展,西周时代已普遍筑城,城和国已成为同义词。而且筑城技术也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与今天的... 中国的城墙起源于原始社会后期,即龙山文化时代。它是由壕沟演变而来的防御工程,并逐渐代替壕沟而成为城市防御的主要手段。经过夏、商两代的发展,西周时代已普遍筑城,城和国已成为同义词。而且筑城技术也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与今天的筑城方法十分相似。城和市都兴起很早,二者之间也没有关系。由于西周时代城内设市,就出现了中国早期的城市。“城市”一词起源于战国,即设市之城邑谓之城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墙 城市 龙山文化 夏商周 战国时代
下载PDF
长城非“中国古代中原政权边界”论——以战国秦汉时期为视角 被引量:3
2
作者 王绍东 《西安财经学院学报》 CSSCI 2014年第1期103-106,共4页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而不是古代中国中原政权的边界线。从"夏""夷"观念上看,中国北方少数民族从来没有被认定为"外国";从长城形成的历史看,长城从来没有被当做古代中原王朝的边界线;古代中原政权...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而不是古代中国中原政权的边界线。从"夏""夷"观念上看,中国北方少数民族从来没有被认定为"外国";从长城形成的历史看,长城从来没有被当做古代中原王朝的边界线;古代中原政权也从来没有以长城划定自己的活动区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国 秦汉 长城 国界线 游牧民族
下载PDF
从战国长城的修建论及华夏族共同地域的形成 被引量:2
3
作者 沈长云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5期50-55,共6页
长城是战国时期列国间为防御邻国入侵的一种特殊的建筑形式。它最早出现在战国前期,具体地点则是在内地,如齐国为防御三晋而修建的齐长城,魏国、赵国、中山国所筑的长城及燕南长城等。到战国后期,始有北边长城的修筑,乃是位于西、北方... 长城是战国时期列国间为防御邻国入侵的一种特殊的建筑形式。它最早出现在战国前期,具体地点则是在内地,如齐国为防御三晋而修建的齐长城,魏国、赵国、中山国所筑的长城及燕南长城等。到战国后期,始有北边长城的修筑,乃是位于西、北方向的赵、秦、燕修筑的北边长城,其目的是防御北方游牧族胡人的侵袭。这三个国家的长城连成一线,正适应了我国华夏民族构筑共同地域的需要。由于我国华夏民族最终形成的时间是在春秋战国之际,这几个国家北边长城的修建亦正构成了我国华夏民族的北部边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国时期 长城 华夏民族 共同地域
下载PDF
论战国秦汉长城与边塞城镇建设及其功能 被引量:2
4
作者 王绍东 《西安财经学院学报》 CSSCI 2017年第5期94-98,共5页
战国秦汉时期,中原政权向北方地区拓展,是通过军事出击、设置郡县、修筑长城、建设边镇、移民垦殖等一系列步骤进行的。长城修筑与边塞城镇建设相互依托,互为援助。依靠城镇,长城地带的社会生活才有保障、有活力,才能吸引民众长期安居,... 战国秦汉时期,中原政权向北方地区拓展,是通过军事出击、设置郡县、修筑长城、建设边镇、移民垦殖等一系列步骤进行的。长城修筑与边塞城镇建设相互依托,互为援助。依靠城镇,长城地带的社会生活才有保障、有活力,才能吸引民众长期安居,发展生产。城镇建设在边疆建设开发中处于优先地位。与内地城镇突出的经济功能与管理功能不同,边塞城镇的建设,首先突出的是它的军事功能,然后是农垦功能,同时也兼具政治功能、经济功能、交通功能和商业功能。边塞城镇建设与长城修筑、屯田开发互为条件,相互依托,达到了在边疆地区将战、守、耕相互结合、三位一体的目的,确保了战国秦汉时期中原王朝边防体系的完备与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国秦汉 长城 边塞 城镇建设 城镇功能
下载PDF
秦昭王长城“堑”特征新探——以陕西吴起秦昭王长城为例 被引量:2
5
作者 黄永美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2期112-117,共6页
"堑"设置是秦昭王长城显著的特征,在陕西吴起表现的尤为明显,主要以陡壁和与之配套的平台形式存在。堑特征加强了秦昭王长城的防御力度,体现了秦昭王长城修筑的因地制宜原则,也反映了当时防御武器的射程范围和数学计算水平。... "堑"设置是秦昭王长城显著的特征,在陕西吴起表现的尤为明显,主要以陡壁和与之配套的平台形式存在。堑特征加强了秦昭王长城的防御力度,体现了秦昭王长城修筑的因地制宜原则,也反映了当时防御武器的射程范围和数学计算水平。此外,从最新调查的陕西吴起县三道川长城设置看,秦昭王长城在防外的同时也防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昭王长城 吴起
下载PDF
苏州城墙春秋时建、战国时重修之文献考释 被引量:7
6
作者 吴恩培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2年第5期5-12,84,共9页
通过对《春秋经》《左传》记载中的越"入吴",《国语》记载的"越王勾践""袭吴"时"入其郛",《史记》记载的吴国国都"城高以厚"及赵晔《吴越春秋》记载的"子胥……造筑大城"... 通过对《春秋经》《左传》记载中的越"入吴",《国语》记载的"越王勾践""袭吴"时"入其郛",《史记》记载的吴国国都"城高以厚"及赵晔《吴越春秋》记载的"子胥……造筑大城",《越绝书》记载的"吴大城",唐代张守节《史记正义》记载的"使子胥筑阖闾城都之,今苏州也"等作文献考释,首先论述苏州城墙春秋时建及在春秋时期的客观存在。接着,又从《越绝书》记载的战国时"春申君所造"之"楚门",乃系苏州城门中的"破楚门"演变而来;另从唐代张守节《史记正义》中提及黄歇治吴时的水利举措"又大内北渎,四从五横,至今犹存",分析唐代时犹存的古城"四纵五横"河道体系,系战国黄歇治吴时的遗存。其后,从清代中叶苏州古城"三横四直"的河道体系为唐代演变而来,指出苏州古城在战国时代就已烙上且牵延至清代尚存的这一文化印记,从而印证黄歇治吴时重修苏州城墙的事实。上述文献记载,清晰地表明如下结论:苏州城墙春秋时建及战国时重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州城墙 春秋时建 战国时重修 文献 考释
下载PDF
清华竹书《系年》所记战国早期战事之勾勒 被引量:1
7
作者 杨博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18年第3期58-61,共4页
清华竹书《系年》涉及以往史书失载的春秋末期到战国早期的史事,显得弥足珍贵。战国初期,三晋以武力称雄,在东面与齐,南面与楚展开征伐、会盟。在这些军事斗争中,三晋基本处在优势地位,东面压制住了田齐,南向两次大败楚国,一直将楚国的... 清华竹书《系年》涉及以往史书失载的春秋末期到战国早期的史事,显得弥足珍贵。战国初期,三晋以武力称雄,在东面与齐,南面与楚展开征伐、会盟。在这些军事斗争中,三晋基本处在优势地位,东面压制住了田齐,南向两次大败楚国,一直将楚国的北上势头遏制在黄池、榆关至宜阳一带。为对抗三晋的攻势,有齐长城、楚长城的修建。战国初年,三晋还沿袭过去在晋国对待内外对手的传统,采取一致对外的结盟手段,所以强大的实力保证了其在军事外交行动中一直占有优势地位,这一优势地位不仅仅在《系年》所记战国早期的战事中可以体现,战国早中期魏国势力的强盛亦因其余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年》 战国早期 战事 三晋 长城
下载PDF
春秋有长城吗 被引量:2
8
作者 彭曦 《陇东学院学报》 2003年第1期75-77,共3页
长城是包含城(墙)、烽(燧)、障(塞)三个子系统的军事工程,长城的形成与中国地理环境中的文化区系有直接关系,春秋时期无长城,最早的长城当属战国时秦厉共公的堑河旁。
关键词 长城 春秋 战国 堑河旁
下载PDF
一件战国薄壁青铜盒的科学分析与保护修复 被引量:1
9
作者 魏蓓 吴仁超 +2 位作者 李冰洁 江旭东 胡涛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19年第S02期99-103,共5页
文章利用X-射线荧光光谱仪(XRF)、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能谱仪(EDS)、光学显微镜(OM)、拉曼光谱仪(Raman)等对一件战国青铜盒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研究表明,该青铜盒是一件Cu-Sn-Pb三元合金的薄壁青铜文物,器物表面未见有害锈。在科学... 文章利用X-射线荧光光谱仪(XRF)、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能谱仪(EDS)、光学显微镜(OM)、拉曼光谱仪(Raman)等对一件战国青铜盒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研究表明,该青铜盒是一件Cu-Sn-Pb三元合金的薄壁青铜文物,器物表面未见有害锈。在科学分析结果的基础上制订和实施相应的保护修复方案:清洗、除锈、补配、焊接、封护、作色,使得青铜盒恢复了原貌,使其展示效果和科学研究价值得到了相应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国薄壁青铜盒 科学分析 保护修复
下载PDF
春秋楚长城:中国最早的长城 被引量:5
10
作者 杨晓宇 《许昌学院学报》 CAS 2003年第6期75-79,共5页
中国最早的长城应是春秋楚长城。方城塞是楚长城上最早的关城 ,因而楚长城又叫方城 ,它西起南阳镇平与内乡之间 ,北至南召 ,由河南省鲁山县向东经叶县、方城、舞钢转南到驻马店泌阳县 ,全长 80 0华里 ,另有起自湖北竹山向北达鲁山交界... 中国最早的长城应是春秋楚长城。方城塞是楚长城上最早的关城 ,因而楚长城又叫方城 ,它西起南阳镇平与内乡之间 ,北至南召 ,由河南省鲁山县向东经叶县、方城、舞钢转南到驻马店泌阳县 ,全长 80 0华里 ,另有起自湖北竹山向北达鲁山交界沿汝水向东一线楚国所筑列城南接春秋楚长城东缘全长一千多里的战国楚长城。楚人沿水筑城是其一大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秋楚长城 方城塞 战国楚长城
下载PDF
宁夏战国秦长城布防特征探析 被引量:3
11
作者 王仁芳 《河北地质大学学报》 2018年第4期135-140,共6页
文章依据最新全面的调查成果,主要就宁夏段战国秦长城走向、修筑特点、防御类型与布防体系等问题予以探析。其走向布局反映了秦人注重开发利用黄土高原,尤其重视塬地的重农思想;修筑中充分利用山河之险以及黄土夯筑的墙体结构反映其因... 文章依据最新全面的调查成果,主要就宁夏段战国秦长城走向、修筑特点、防御类型与布防体系等问题予以探析。其走向布局反映了秦人注重开发利用黄土高原,尤其重视塬地的重农思想;修筑中充分利用山河之险以及黄土夯筑的墙体结构反映其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修筑原则;城、障结合,墙台一体的防御布局反映了秦人积极进取的拓边策略,对深入研究战国秦长城及秦国军事历史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夏 战国秦长城 特征
下载PDF
甘肃省陇西县境内战国秦长城走向调查
12
作者 金迪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第3期1-4,共4页
甘肃省陇西县境内战国秦长城是我国古代最早修建的长城之一,至今仍可见遗迹。学界对此段长城走向虽早有考察,但具体线路并不清晰。通过实地考察确定了陇西县秦长城的具体路线,并认为此段长城是沿乌龙沟南岸延伸的,且乌龙沟段并无人工修... 甘肃省陇西县境内战国秦长城是我国古代最早修建的长城之一,至今仍可见遗迹。学界对此段长城走向虽早有考察,但具体线路并不清晰。通过实地考察确定了陇西县秦长城的具体路线,并认为此段长城是沿乌龙沟南岸延伸的,且乌龙沟段并无人工修建的墙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陇西县 战国秦长城 走向
下载PDF
石拐区段赵北长城遗存特征分析及文化旅游发展建议 被引量:1
13
作者 方金良 《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第4期90-92,96,共4页
文章在认真考察的基础上,分析了战国时期包头市石拐区段赵北长城的三个遗存特征,一是z字型墙体走向体现了赵国渐进式疆域扩张的考量;二是以后坝障城为核心构筑了完整的军事防御结构布局;三是汉代"当路塞"与赵北长城东西两翼... 文章在认真考察的基础上,分析了战国时期包头市石拐区段赵北长城的三个遗存特征,一是z字型墙体走向体现了赵国渐进式疆域扩张的考量;二是以后坝障城为核心构筑了完整的军事防御结构布局;三是汉代"当路塞"与赵北长城东西两翼守护着五当沟沟谷古道。提出了建设石拐区段赵北长城三处历史文化遗址公园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国赵北长城 石拐区段 遗存特征 文化旅游发展
下载PDF
《上博简》对《汉语大词典》修订的价值
14
作者 陈迎娣 《成都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第12期121-124,共4页
出土文献未经后人传抄,保留了原貌,具有很强的语言真实性,应该成为辞书编纂的重要文献材料并加以利用。《上博简》是出土的先秦古佚书,很多词语不见于传世文献,现有的辞书所涉及的文献材料基本上基于传世文献,对出土文献不够重视。用《... 出土文献未经后人传抄,保留了原貌,具有很强的语言真实性,应该成为辞书编纂的重要文献材料并加以利用。《上博简》是出土的先秦古佚书,很多词语不见于传世文献,现有的辞书所涉及的文献材料基本上基于传世文献,对出土文献不够重视。用《上博简》中的词语,从"增补词条""增补义项""书证补缺""书证提前"四个方面论证该批出土文献对《汉语大词典》的修订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博简》 词语 《汉语大词典》 修订 出土文献
下载PDF
齐长城与齐鲁商战
15
作者 王铁军 《泰山学院学报》 2005年第4期12-15,共4页
 对于像齐长城这样较大的历史文化遗存,如果仅仅从军事的角度去加以认识和理解,往往会失之偏颇。造成这种偏颇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儒家思想观念对后世所造成的思维惯性。儒家经典《春秋》、《左传》中所详记的尽属政治史、军事...  对于像齐长城这样较大的历史文化遗存,如果仅仅从军事的角度去加以认识和理解,往往会失之偏颇。造成这种偏颇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儒家思想观念对后世所造成的思维惯性。儒家经典《春秋》、《左传》中所详记的尽属政治史、军事史以及伦理道德演化史,但客观的历史远比这些经籍所反映的内容更为全面、广阔,如《管子》所反映的经济方面的内容,展现了那个时代的璀璨的经济成就,构成了齐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春秋》、《左传》和《管子》的比较研究可以发现:齐国在春秋时期的崛起,不仅是军事上的胜利,更是经济上的胜利;修建齐长城不仅是政治斗争的需要,更是经济竞争的需要;齐长城不仅可以作为军事屏障,更是齐国从事商战的有力武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齐长城 商战 管子 齐国 鲁国
下载PDF
春秋战国时期幕府制度的起源 被引量:1
16
作者 方建春 曹凤琴 《固原师专学报》 2004年第4期48-53,共6页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幕府制度的起源时期。家臣制是幕府制度的发韧 ,具有幕僚制和幕友制的双重特点 ;养士之风具有幕友制的基本特征 ,所养之士由主人自己出资聘用 ,双方是主宾关系 ,“合则留 ,不合则去” ;战国时还出现了“幕府”这一名...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幕府制度的起源时期。家臣制是幕府制度的发韧 ,具有幕僚制和幕友制的双重特点 ;养士之风具有幕友制的基本特征 ,所养之士由主人自己出资聘用 ,双方是主宾关系 ,“合则留 ,不合则去” ;战国时还出现了“幕府”这一名称 ,实际上指的是军府 ,这种幕府或军府具有用人自主权、财政自主权、赏罚自主权 ,是幕僚制的萌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秋战国 幕府制度 家臣 养士 起源
下载PDF
战国魏西长城的界定
17
作者 于春雷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5-52,共8页
本文通过对长城沿线的遗物、长城建筑结构及相关史料的梳理研究,明确战国魏西长城与富县长城遗迹、黄陵-宜君长城遗迹、澄城-合阳长城遗迹、黄龙山南麓-韩城长城遗迹、华阴长城遗迹等五部分的对应关系。这五部分长城分别是魏国在不同时... 本文通过对长城沿线的遗物、长城建筑结构及相关史料的梳理研究,明确战国魏西长城与富县长城遗迹、黄陵-宜君长城遗迹、澄城-合阳长城遗迹、黄龙山南麓-韩城长城遗迹、华阴长城遗迹等五部分的对应关系。这五部分长城分别是魏国在不同时间修建以适应秦魏军事态势。这部分长城具有非计划性、结构单一、附属性等属于早期阶段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国 长城 魏长城
下载PDF
鄂尔多斯战国秦长城伊金霍洛旗纳林塔段的基本形制和地理位置
18
作者 秦旭光 李双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12期18-21,共4页
全国长城资源调查距今十年有余,鄂尔多斯市战国秦长城伊金霍洛旗纳林塔段是最早公布的长城点段之一,也是全国长城资源中的重要点段。2017年,鄂尔多斯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对鄂尔多斯市境内战国秦长城资源进行航拍作业,发现伊金霍洛旗纳林塔... 全国长城资源调查距今十年有余,鄂尔多斯市战国秦长城伊金霍洛旗纳林塔段是最早公布的长城点段之一,也是全国长城资源中的重要点段。2017年,鄂尔多斯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对鄂尔多斯市境内战国秦长城资源进行航拍作业,发现伊金霍洛旗纳林塔段长城与长城资源调查时的形制有较大差别,本文通过详细对比长城资源调查原始资料和《内蒙古自治区长城资源调查报告(鄂尔多斯-乌海卷)》得出:纳林塔段长城是墙体和障城结合而形成类似扇形的特殊形制,并结合其所处的地理位置、构筑方式、防御形式以及联系周边各个点段的地理位置规律,进一步确认了鄂尔多斯和陕西省境内的战国秦长城是以点段状分布和护守河道为特点的认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国秦长城 纳林塔 基本形制 地理位置
下载PDF
战国至西汉长城防御体系对鄂尔多斯高原人口的影响
19
作者 焦懿晟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7期41-46,共6页
鄂尔多斯高原在战国时期处于中原王朝和游牧民族的冲突地带。秦国为了防御游牧民族,开始在此修筑长城。到了西汉时期,鄂尔多斯高原地区形成了完善的长城防御体系。鄂尔多斯高原的战国秦汉长城,在中原王朝向鄂尔多斯高原扩张的过程当中,... 鄂尔多斯高原在战国时期处于中原王朝和游牧民族的冲突地带。秦国为了防御游牧民族,开始在此修筑长城。到了西汉时期,鄂尔多斯高原地区形成了完善的长城防御体系。鄂尔多斯高原的战国秦汉长城,在中原王朝向鄂尔多斯高原扩张的过程当中,结合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当时的历史背景,对此地的人口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其主要表现在人口的迁徙和分布上:因长城防御体系的修筑与维护的需求、边塞郡县等定居点的设立,中原王朝向鄂尔多斯高原迁徙大量人口;因长城防御体系的存在,游牧力量长期被隔绝在北边,其中的归降者则被中原王朝安置于长城沿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国至西汉 鄂尔多斯高原 长城 人口
下载PDF
河北怀来县大古城遗址1999年调查简报 被引量:12
20
作者 李维明 郗志群 +1 位作者 宋卫忠 张秀荣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1期19-28,共10页
In 1999, a part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of the History Department,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Carried out archaeological surveys on the site of the Greater Ancient City in Huailai county,Hebei province. They took a p... In 1999, a part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of the History Department,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Carried out archaeological surveys on the site of the Greater Ancient City in Huailai county,Hebei province. They took a preliminary measurement of remaining city-walls, and collected a number of cultural relics from the Eastern Zhou to the Ming-Qing period. The features of the city-site and the collected specimens show that the city may first have been built in the Eastern Zhou, continued to function during Qin-Han times, and was ruined later than the Northern Dynasties period. Reconnaissances were also made on the sites of the Western wall of the Lesser Ancient City east of the above-discribed ruins and the ancient Great Wall at Great Pass village to the southeast of the above ruins. Judging from the discovered objects, the starting point of the two city-walls is no earlier than the Tang and Song perio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城遗址 调查简报 怀来县 99年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