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赣粤浙闽皖贵畲族凤凰装比较与数字化创新传承研究
1
作者 涂少荣 《西部皮革》 2024年第8期123-125,共3页
文章深入探讨了赣粤浙闽皖贵地区畲族服饰的丰富历史背景,特别是凤凰装头饰、款式结构、图案设计以及色彩运用等方面的细节。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了畲族服饰,特别是凤凰装数字化设计的创新构想。通过详细分析畲族服饰数字化的实施步骤... 文章深入探讨了赣粤浙闽皖贵地区畲族服饰的丰富历史背景,特别是凤凰装头饰、款式结构、图案设计以及色彩运用等方面的细节。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了畲族服饰,特别是凤凰装数字化设计的创新构想。通过详细分析畲族服饰数字化的实施步骤与方法,文章还探讨了一系列相关技术难题的解决方案。通过实现畲族服饰的数字化,可以更加生动形象地展示畲族服饰文化的魅力,进一步增进人们对畲族服饰文化遗产的认识与尊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赣粤浙闽皖贵畲族服饰 比较 数字化
下载PDF
浙皖地区地壳—上地幔结构和华南与扬子块体边界 被引量:19
2
作者 熊绍柏 刘宏兵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2000年第4期3-17,共15页
基于屯溪 -温州剖面宽角反射地震资料 ,拟合反演了地壳浅层和深部结构 ,并利用非纵剖面记录构制了上地幔顶部结构图象 .结果表明 ,江绍断裂带是本区最明显的构造分界 ,其西北一侧的扬子块体和东南侧的华南块体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结构以及... 基于屯溪 -温州剖面宽角反射地震资料 ,拟合反演了地壳浅层和深部结构 ,并利用非纵剖面记录构制了上地幔顶部结构图象 .结果表明 ,江绍断裂带是本区最明显的构造分界 ,其西北一侧的扬子块体和东南侧的华南块体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结构以及地球物理场特征明显不同 .金 (华 )衢(州 )盆地下方地幔上隆 ,上地幔岩石层中有低速体 ,可能是一个复杂的岩浆房构造 .地幔岩石层呈现出由SE至NW向仰冲的叠瓦式片状构造 ,提示该区明显受水平挤压应力控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皖地区 地壳-上地幔结构 块体边界 地质构造
下载PDF
钦杭成矿带皖浙赣相邻区成矿地质背景对比 被引量:6
3
作者 陈芳 杜建国 +1 位作者 许卫 汤金来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11-115,共5页
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比研究了钦杭成矿带安徽部分(皖南地区)、江西部分(赣东北地区)和浙江部分(浙西地区)的矿源层、岩浆岩、地质构造。赣东北地区燕山期与斑岩有关的多金属矿床发育的根本原因是幔源岩浆直接参与成矿作用,赣... 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比研究了钦杭成矿带安徽部分(皖南地区)、江西部分(赣东北地区)和浙江部分(浙西地区)的矿源层、岩浆岩、地质构造。赣东北地区燕山期与斑岩有关的多金属矿床发育的根本原因是幔源岩浆直接参与成矿作用,赣东北地区与斑岩体有关矿床发育的关键原因在于斑岩体形成的构造环境既有拉张,又有挤压,另外赣东北地区深大断裂发育,从而有利于深源岩浆参与成矿作用,且矿源层多,并具多阶段成矿作用。皖南的逍遥岩体是皖南寻找W、Mo、Cu、Ag等矿床的有利地段,休宁天井山金矿成矿前景乐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皖浙赣 燕山期 矿源层 幔源岩浆 构造环境
下载PDF
浙皖赣相邻区加里东期构造变形特征 被引量:29
4
作者 余心起 张达 +2 位作者 汪隆武 颜铁增 邓国辉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676-684,共9页
浙皖赣相邻区在加里东时期受到华南加里东构造事件的影响,前震旦纪基底及早古生代早期盖层强烈隆升并褶皱变形,皖浙赣邻接部位早—中石炭世地层直接覆盖在中元古代浅变质岩系之上,东端清凉峰一带的中石炭统覆盖在上寒武统之上,但尚未见... 浙皖赣相邻区在加里东时期受到华南加里东构造事件的影响,前震旦纪基底及早古生代早期盖层强烈隆升并褶皱变形,皖浙赣邻接部位早—中石炭世地层直接覆盖在中元古代浅变质岩系之上,东端清凉峰一带的中石炭统覆盖在上寒武统之上,但尚未见到有加里东期岩浆活动的证据。同时,古陆南侧及东侧震旦纪—早志留世盖层向南(东)滑脱,接触带附近与基底一并形成倒转产状及倒转褶皱;北侧向北滑脱形成滑覆褶皱及临溪盆地、兰田残留向斜盆地。印支、燕山事件对加里东构造形迹产生了不可忽略的改造,最终形成了基本延续至今的构造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里东构造事件 基底隆升 滑脱伸展 倒转褶皱 滑覆褶皱 后期叠加改造 浙皖赣相邻区
下载PDF
江南造山带东段含钨岩体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2
5
作者 周洁 葛伟亚 姜耀辉 《地质找矿论丛》 CAS CSCD 2015年第2期157-166,共10页
江南造山带东段燕山晚期含钨的东源岩体与非含钨的旌德岩体、桃岭岩体,其地球化学特征具有埃达克质岩的亲缘性,是先前(新元古代)交代的岩石圈地幔发生部分熔融底侵到壳幔过渡带附近,导致加厚下地壳发生部分熔融的产物,可能与少量的幔源... 江南造山带东段燕山晚期含钨的东源岩体与非含钨的旌德岩体、桃岭岩体,其地球化学特征具有埃达克质岩的亲缘性,是先前(新元古代)交代的岩石圈地幔发生部分熔融底侵到壳幔过渡带附近,导致加厚下地壳发生部分熔融的产物,可能与少量的幔源岩浆发生岩浆混合作用。含矿岩体与非含矿岩体存在不同的Sr-Nd同位素组成,表明含矿与非含矿岩体具有不同的源区。锆石LA-ICPMS定年显示含矿的东源岩体侵位时间<147 Ma,非含矿岩体侵位时间<140 Ma。含矿岩体的副矿物组合以独居石+辉钼矿+白钨矿+白钨矿+电气石为特征。岩体中富含成矿元素、富挥发分、富钾,黑云母中富F、低Fe和fO2,斜长石以钠长石为主,均可作为含矿花岗(斑)岩体的重要地球化学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南造山带 含矿岩体 地球化学特征 钨矿床 赣北-皖南-浙西北地区
下载PDF
皖浙赣相邻区晚中生代多期构造变形特征及其动力学背景 被引量:24
6
作者 江来利 胡召齐 +2 位作者 朱强 黄德志 王德恩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37-147,共11页
通过详细系统的野外地质调查和构造解析,文中在皖浙赣相邻区识别出晚中生代的五期构造变形。第一期为中侏罗世末到早白垩世初的北东东向逆冲-推覆构造,形成时间大约为160~150 Ma;第二期为早白垩世初的高角度正断层和北东东向左行平移断... 通过详细系统的野外地质调查和构造解析,文中在皖浙赣相邻区识别出晚中生代的五期构造变形。第一期为中侏罗世末到早白垩世初的北东东向逆冲-推覆构造,形成时间大约为160~150 Ma;第二期为早白垩世初的高角度正断层和北东东向左行平移断层,形成于150~135 Ma;第三期为早白垩世晚期的北北东向左行平移断层,形成于125~120 Ma;第四期为北东—北东东向右行平移断层,形成于早白垩世末期的100 Ma左右;最后一期为形成于晚白垩世早期(约75 Ma)的北北东向逆冲断层构造。区内晚中生代的多期构造变形与华南和华北板块的最后阶段的碰撞,晚中生代以来太平洋板块在不同阶段向欧亚大陆不同方向的俯冲,甚至与印度板块向北碰撞产生的向东远程挤压效应等诸多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皖浙赣相邻区 多期构造变形 晚中生代 太平洋板块俯冲作用
下载PDF
皖浙赣断裂带的界定及其基本特征 被引量:65
7
作者 余心起 江来利 +3 位作者 许卫 邱瑞龙 杜建国 戴圣潜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02-113,共12页
以往文献中及众多研究者所指的“皖浙赣断裂带”实际上包括了不同时代形成的、方向有变化的多组规模巨大的区域性断裂带;最早的断裂带形成于新元古代,最晚的形成于晚中生代。在地壳演化过程中,随着构造应力场的变化,不同时代的断裂带方... 以往文献中及众多研究者所指的“皖浙赣断裂带”实际上包括了不同时代形成的、方向有变化的多组规模巨大的区域性断裂带;最早的断裂带形成于新元古代,最晚的形成于晚中生代。在地壳演化过程中,随着构造应力场的变化,不同时代的断裂带方向变化较大,新元古代晋宁期为北东向,早古生代加里东期为近东西向—北东东向,晚中生代为北北东向;每一期断裂带都有它们自己的大地构造背景和指示意义。文中认为,不同阶段形成的断裂带不能混为一谈。新元古代晋宁期的北东向断裂带南段基本上以赣东北蛇绿混杂岩带为代表,向北东延至皖南伏川断裂带,具有板块(或地体)边界断裂的性质;加里东期以近东西向祁门—歙县断裂带为代表,其西段被后期牵引成北东向,造成两侧的变质基底特征明显不同;二者均不属于皖浙赣断裂带的组成部分。而通常意义上所指的具有区域控岩控矿作用的皖浙赣断裂带,是晚中生代北北东向的赣东北—五城—歙县—绩溪—宁国断裂带,控制了侏罗—白垩纪红色盆地及燕山期岩浆岩的形成和分布,是一条具有控矿作用的重要的构造岩浆岩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皖浙赣断裂带 晚中生代 方位变化 不同构造阶段 浙赣皖相邻区
下载PDF
浙赣皖相邻区燕山期花岗质岩类含矿性及其氧逸度特征 被引量:7
8
作者 李鹏举 余心起 +2 位作者 邱骏挺 李红英 周翔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61-168,共8页
对浙赣皖相邻区燕山期两类花岗岩的岩石学、地球化学及成矿元素研究发现,燕山早期岩体主要岩石类型为花岗闪长岩,岩石偏中性,成矿元素方面更富含Au、Ag、Cu、Mo、Ni等深源元素,研究区大部分铜金钼矿床都与其有关;燕山晚期岩体主要岩石... 对浙赣皖相邻区燕山期两类花岗岩的岩石学、地球化学及成矿元素研究发现,燕山早期岩体主要岩石类型为花岗闪长岩,岩石偏中性,成矿元素方面更富含Au、Ag、Cu、Mo、Ni等深源元素,研究区大部分铜金钼矿床都与其有关;燕山晚期岩体主要岩石类型是花岗(斑)岩,岩石偏酸性,成矿元素相对缺乏Au、Ag、Cu、Mo、Ni等深源元素,与之伴生的铜金钼矿床罕见。可见,花岗质侵入体与研究区的金、铜、钼等成矿作用密切相关。通过锆石Ce异常计算出的岩浆氧逸度结果显示,早期花岗质侵入体的氧逸度范围介于FMQ(铁橄榄石-磁铁矿-石英缓冲对)和MH(磁铁矿-赤铁矿缓冲对)之间,平均值为FMQ+2.7,氧逸度较高;晚期氧逸度小于FMQ,平均值为FMQ-1.1。因此,氧逸度对部分元素(如铜、金、钼)的成矿有重要影响,氧逸度高,更有利于形成铜、金、钼等矿床。由于锆石成分分析的普及,获得锆石中的稀土微量元素含量越来越便利,利用锆石成分来计算岩浆的氧逸度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矿性 氧逸度 铜金钼矿床 燕山期花岗岩 浙赣皖相邻区
下载PDF
太平天国战后苏浙皖交界地区的两湖移民 被引量:4
9
作者 葛庆华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4期97-102,共6页
太平天国战后,苏浙皖交界地区的许多地方出现人口的“真空”、“半真空”状态,从而引发了战后大规模的移民浪潮,湖北、湖南两省是这场移民运动的重要迁出地。两湖移民的迁移活动从战后初期一直持续到清末,大量两湖移民的迁入,对本区的... 太平天国战后,苏浙皖交界地区的许多地方出现人口的“真空”、“半真空”状态,从而引发了战后大规模的移民浪潮,湖北、湖南两省是这场移民运动的重要迁出地。两湖移民的迁移活动从战后初期一直持续到清末,大量两湖移民的迁入,对本区的经济、文化和风俗习尚各个层面都产生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平天国战后 苏浙皖交界地区 两湖移民 地域分布 影响
下载PDF
美食网络关注度时空特征及其与旅游的耦合性研究——以沪苏浙皖为例 被引量:11
10
作者 张爱平 马楠 陶然 《美食研究》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7,共7页
休闲经济时代,人们由注重饮食的生理需要转向注重美食体验,美食信息越发受到关注。美食网络关注度是美食关注的典型表现和测量手段,是大众美食体验诉求的反映。通过百度指数,以沪苏浙皖41个城市为例,研究获取到2012-2014年各城市美食网... 休闲经济时代,人们由注重饮食的生理需要转向注重美食体验,美食信息越发受到关注。美食网络关注度是美食关注的典型表现和测量手段,是大众美食体验诉求的反映。通过百度指数,以沪苏浙皖41个城市为例,研究获取到2012-2014年各城市美食网络关注度和旅游网络关注度指数数据,采用变异系数、赫芬达尔指数等5个指标及GIS技术,刻画和分析了研究区美食网络关注度的时空差异特征,并探讨了与旅游网络关注度的时空耦合性。研究发现:美食网络关注度指数逐年增长,年内具有季节性特征,受旅游季节性影响;城市间有显著差异,指数多分布于传统长三角城市,城市旅游发展水平对美食网络关注度有显著影响;美食、旅游关注度显著正相关,系数最高的多为皖北城市,而系数较高的为重点旅游城市;美食、旅游相关系数与指数比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性,周边城市对美食关注有较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关注度 时空格局 美食旅游 沪苏浙皖地区
下载PDF
长三角省级区域国家高新区创新资源比较研究——兼论安徽省国家高新区发展策略 被引量:1
11
作者 胡伟 汪凯 邹中华 《全球科技经济瞭望》 2023年第10期51-58,共8页
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等国家区域重大战略的加快实施,中部崛起等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扎实推进,都迫切需要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挥创新支撑和引领作用。基于长三角国家高新区创新活动调查统计数据,系统比较了沪苏浙皖三省一市的国... 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等国家区域重大战略的加快实施,中部崛起等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扎实推进,都迫切需要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挥创新支撑和引领作用。基于长三角国家高新区创新活动调查统计数据,系统比较了沪苏浙皖三省一市的国家高新区创新人才集聚、创新资金投入、创新主体培育、国际平台建设和技术合同成交5个方面的创新指标情况,分析长三角国家高新区创新发展现状,针对安徽省国家高新区存在的人才投入创新支撑不足,新型研发机构等创新平台布局不均衡,以及创新成果转移转化能力较弱等问题,从深度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角度,围绕构建协同创新网络、创新平台共建共享、打造“升级版”创新共同体和加强政策对接联动等方面提出促进区域创新协调发展的具体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沪苏浙皖 国家高新区 区域 创新
下载PDF
乡村振兴战略有助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吗?——基于苏浙皖地区县域面板数据 被引量:1
12
作者 钱力 汤晓翠 宋俊秀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4期12-19,共8页
基于2010—2019年苏浙皖地区县域面板数据,运用三阶段动态DEA-malmquist模型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水平进行测算,通过双重差分模型分析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给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带来的政策效应,进一步分析其区域异质性。研究发现:苏浙皖地区... 基于2010—2019年苏浙皖地区县域面板数据,运用三阶段动态DEA-malmquist模型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水平进行测算,通过双重差分模型分析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给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带来的政策效应,进一步分析其区域异质性。研究发现:苏浙皖地区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大部分处于有效率阶段,并呈现逐年递增趋势;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有助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不同地区乡村振兴战略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具有显著差异。因此,应推进农业技术进步效率的提高,加快苏浙皖地区一体化进程,精准落实乡村振兴战略,采取差异化政策等实现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有效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农业全要素生产率 苏浙皖地区
下载PDF
歙县—祁门断裂带南北两侧新元古代基底变质—变形差异及成因探讨 被引量:5
13
作者 胡军 余心起 +3 位作者 曾严 刘孟言 刘秀 汪子莘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339-1355,共17页
已有的研究对皖浙赣相邻区新元古代基底岩系中上溪群和历口群的相互叠置关系和内部层序认识上存在一定的分歧,同时野外地质现象和前人研究成果均表明了以歙县—祁门断裂带为界南北两侧基底岩系存在明显的变质变形差异。本文通过野外典... 已有的研究对皖浙赣相邻区新元古代基底岩系中上溪群和历口群的相互叠置关系和内部层序认识上存在一定的分歧,同时野外地质现象和前人研究成果均表明了以歙县—祁门断裂带为界南北两侧基底岩系存在明显的变质变形差异。本文通过野外典型剖面及关键地区地质现象的观测,即歙县三阳坑倒转不整合和呈坎镇上汪村牛屋组与许村岩体之间的侵入关系,结合已有年龄数据分析,认为历口群应置于上溪群之上,牛屋组为该套基底岩系最底层;通过洽舍—寨西、虹关—板桥—溪口剖面和其他地点野外地质现象观察,结合部分岩相学的分析和已有资料,表明歙县—祁门断裂带北部以牛屋组为底,以上岩系表现为未变质或浅变质弱变形成层有序,南部则以井潭组为顶层,以下岩系表现为中等变质强变形片状无序。据已有的变形年龄,这种差异性变质变形主要是加里东构造事件的产物;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加里东期在江南造山带东段东南缘发生的陆内造山作用使得江山—绍兴断裂带北西发生了区域性动力变质及相应的变形,而歙县—祁门断裂带使由南往北的应力在南部岩系沿该断裂带向北逆冲的过程中得到了一定的削减释放,同时使较深部经受脆韧性变形和弱变质的岩层隆升遭受剥蚀,综合作用导致断裂带北侧较南侧处于一个弱变形环境,从而形成区域上的这种差异性变质变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皖浙赣相邻区 江南造山带 新元古代 歙县—祁门断裂带
下载PDF
浙皖晚中生代仙霞岩体锆石U-Pb年代学、地球化学及成岩地质意义 被引量:14
14
作者 张建芳 龚瑞君 +5 位作者 汪隆武 蔡晓亮 徐双辉 陈津华 陈小友 汪建国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98-212,共15页
仙霞岩体是浙北和皖南交界区域明显受北东向学川-孝丰断裂构造带控制的大岩体,其内部岩性复杂,主要由早期中粒二长花岗岩、巨斑状二长花岗岩和晚期中粗粒正长花岗岩、细粒正长花岗岩组成,后期有大量细晶岩、石英正长岩、闪长玢岩、安山... 仙霞岩体是浙北和皖南交界区域明显受北东向学川-孝丰断裂构造带控制的大岩体,其内部岩性复杂,主要由早期中粒二长花岗岩、巨斑状二长花岗岩和晚期中粗粒正长花岗岩、细粒正长花岗岩组成,后期有大量细晶岩、石英正长岩、闪长玢岩、安山岩、辉绿岩等脉岩侵入。锆石U-Pb年龄数据显示早期二长花岗岩大约侵位于145.1~144.2Ma,晚期正长花岗岩大约侵位于131.7~130.8Ma,后期辉绿岩脉侵位于128.3Ma。两期岩石均具高SiO_2、高K_2O+Na_2O和低P_2O_5特征;早期二长花岗岩为准铝质、高钾钙碱系列岩石,稀土配分曲线强右倾,中等负Eu异常,富集Rb、Th、U、K,亏损Ba、Nb、Sr、P、Ti等特征;晚期正长花岗岩为准铝质-过铝质、钾玄岩系列岩石,稀土配分曲线弱右倾、强负Eu异常,同样富集Rb、Th、U、K,强亏损Sr、P、Ti等特征;均属高分异I型花岗岩类。两期岩石均具有相对高的(86Sr/87Sr)i值(0.70807~0.70988)和εNd(t)值(-8.87^-5.14),Nd二阶段模式年龄为1.36~1.65Ga。成岩可能与古太平洋板块俯冲角度的改变,构造背景由中晚侏罗世(165±5~145±5Ma)的挤压环境向早白垩世早期(145±5~125Ma)的伸展拉张环境转变有关,致使古老江南造山带地壳物质熔融并可能混染扬子岩石圈地幔物质形成的两期岩浆经高程度结晶分离作用先后侵位,也表明浙西北乃至华南地区晚中生代构造转换时间为145Ma左右,且在早白垩世发生了多期次伸展拉张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U-PB 岩石成因 构造背景 仙霞岩体 浙皖地区
下载PDF
苏浙皖地区茅口阶和上二叠统沉积相 被引量:5
15
作者 王文耀 《岩相古地理》 CSCD 1998年第1期36-42,共7页
苏浙皖地区茅口阶和上二叠统各组普遍穿时。进入茅口期,一改栖霞期广袤平坦的碳酸盐台地面貌,三角洲、浅海和碳酸盐台地分割清楚,来自华夏古陆和鲁东古陆的碎屑和清水的底栖生物成为塑造全区古地形的主要物质。冷坞海绵圆丘礁微相展... 苏浙皖地区茅口阶和上二叠统各组普遍穿时。进入茅口期,一改栖霞期广袤平坦的碳酸盐台地面貌,三角洲、浅海和碳酸盐台地分割清楚,来自华夏古陆和鲁东古陆的碎屑和清水的底栖生物成为塑造全区古地形的主要物质。冷坞海绵圆丘礁微相展布显示区域古地理格局,区内孤峰组生物—岩相变化揭示茅口期早时古地理差异。上二叠统陆屑明显减少,全区呈现碳酸盐台地和陆棚两个相带,其切变部位可能是江南断裂确切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相 茅口阶 上二叠统 苏浙皖 地层
下载PDF
苏浙皖沪旅游经济的区域差异化与一体化发展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蒋丽芹 张丹 《生态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36-140,共5页
苏浙皖沪三省一市同处于长江三角洲地区,虽地缘相近,文脉相系,但由于市场、经济、历史等方面原因,旅游经济发展差异明显。作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域旅游一体化的发展将直接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苏浙皖沪三省一市旅游一体化... 苏浙皖沪三省一市同处于长江三角洲地区,虽地缘相近,文脉相系,但由于市场、经济、历史等方面原因,旅游经济发展差异明显。作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域旅游一体化的发展将直接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苏浙皖沪三省一市旅游一体化发展将强化旅游业对该区域经济的拉动作用,对长江三角洲经济圈的发展起积极推动作用。文章尝试从差异和原因出发,借助于必要性和可能性分析,提出实现三省一市区域旅游一体化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浙皖沪 区域经济 差异化 区域旅游一体化
下载PDF
Deformation Stages and Ar-Ar Age Data of the Wan-Zhe-Gan Tectonic Zone,Southeast China,and Their Tectonic Significance 被引量:10
17
作者 YU Xinqi WANG De'en +3 位作者 JIANG Dazhi JIANG Laili ZHOU Xiang LI Chunlin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1年第6期1373-1389,共17页
The major tectonic zone that passes through the border regions of the Anhui, Zhejiang, and Jiangxi Provinces in southeast China has been commonly referred to as the Wan-Zhe-Gan fault zone. Geologically, this zone cons... The major tectonic zone that passes through the border regions of the Anhui, Zhejiang, and Jiangxi Provinces in southeast China has been commonly referred to as the Wan-Zhe-Gan fault zone. Geologically, this zone consists of several regional fault belts of various ages and orientations. We have categorized the faults into four age groups based on field investigations. The Neoproterozoic faults are northeast striking. They start from the northeast Jiangxi Province and extend northeastward to Fuchuan in Anhui Province, the same location of the northeast Jiangxi-Fuchuan ophiolite belt. The faults probably acted during the Neoproterozoic as a boundary fault zone of a plate or a block suture with melange along the faults. The nearly east-west- or east-northeast-striking faults are of Silurian ages (40Ar/39Ar age 429 Ma). This group includes the Qimen-Shexian fault and the Jiangwang-Jiekou ductile shear belt. They represent a major tectonic boundary in the basement because the two sides of the fault have clear dissimilarities. The third group of faults is north-northeast striking, having formed since the early-middle Triassic with 40Ar/39Ar ages of 230-254 Ma. They form a fault belt starting from Yiyang in northern Jiangxi and connect with the Wucheng as well as the Ningguo-Jixi faults. This fault belt is a key fault-magmatic belt controlling the formation of Jurassic-Cretaceous red basins, ore distribution, magmatic activity, and mineralization. When it reactivated during the late Cretaceous, the belt behaved as a series of reverse faults from southeast to northwest and composed the fourth fault group. Therefore, classifying the Wan-Zhe-Gan fault zone into four fault groups will help in the analysis of the tectonic evolution of the eastern segment of the Jiangnan orogen since the Neoproterozoic er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e Wan-Zhe-Gan fault zone changes of orientations different evolution stages 40Ar/39Ar geochronology the border region of zhejiang Jiangxi and anhui Provinces
下载PDF
明清时期苏浙皖沪干湿变化规律研究 被引量:5
18
作者 李禧亮 任改莎 +2 位作者 张立霞 冯洋 孙云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66-71,共6页
以旱涝史料为基础,利用最小二乘方法、滑动平均方法、累积距平方法、小波分析方法等统计方法对旱涝灾害进行数据挖掘。结果表明:1)将《中国三千年气象记录总集》等文献资料存入属性数据库,利用"典型词典"对《总集》中的旱涝... 以旱涝史料为基础,利用最小二乘方法、滑动平均方法、累积距平方法、小波分析方法等统计方法对旱涝灾害进行数据挖掘。结果表明:1)将《中国三千年气象记录总集》等文献资料存入属性数据库,利用"典型词典"对《总集》中的旱涝和正常年份记录进行提取,获得区域干湿等级序列。得知发生涝灾的年份明显多于发生旱灾的年份。2)使用最小二乘法对干旱和洪涝灾害进行了拟合分析,涝灾在1550年之前为负距平,之后为正距平,旱灾在1700年之前为正距平,之后为负距平;使用滑动平均方法和累积距平方法对旱涝灾害阶段性进行分析,旱涝灾害发生可以分为7个主要阶段;使用小波分析方法对旱涝灾害的周期性进行了分析,发现旱涝灾害有2年、8-11年、18年、30年、50年、75年、100年和150年左右准周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气候 干湿 变化规律 苏浙皖沪
原文传递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对我国输入性疟疾防控的影响 被引量:1
19
作者 刘颖 王丹 +11 位作者 贺志权 张滔 燕慧 林文 张轩 陆申宁 刘玉婷 王多全 黎军 阮卫 李石柱 张红卫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83-388,共6页
目的分析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疫情对我国输入性疟疾疫情及疟疾防控工作的影响,为消除疟疾后监测工作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8年1月1日—2021年12月31日安徽省、湖北省、河南省、浙江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报告的输入性疟疾病例资料,... 目的分析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疫情对我国输入性疟疾疫情及疟疾防控工作的影响,为消除疟疾后监测工作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8年1月1日—2021年12月31日安徽省、湖北省、河南省、浙江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报告的输入性疟疾病例资料,比较COVID-19疫情前(2018年1月1日—2020年1月22日)、后(2020年1月23日—2021年12月31日)上述5省疟疾病例数、感染虫种、感染来源地、回国后诊疗和处置情况。结果2018年1月1日—2021年12月31日,5个省份累计报告输入性疟疾病例2054例,COVID-19疫情前、后分别报告1722例和332例,均为输入性病例,所有病例均在确诊后1 d内报告。COVID-19疫情后,5个省份平均每年报告疟疾病例数(171例)较疫情前(826例)下降79.30%;自2020年2月起,5个省份每月报告疟疾病例数明显减少。COVID-19疫情前后5个省份疟疾病例感染虫种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6.70,P<0.05);COVID-19疫情前以恶性疟病例为主(72.30%);COVID-19疫情后,恶性疟病例占比下降至37.65%,卵形疟病例占比上升至最高(44.28%)。COVID-19疫情前后,5个省份疟疾病例感染来源地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83,P<0.05);与COVID-19疫情前相比,疫情后来自西非的病例占比降低(44.13%vs.37.95%;χ^(2)=4.34,P=0.037),来自东非的病例占比升高(9.58%vs.15.36%;χ^(2)=9.88,P=0.02)。COVID-19疫情后病例3 d内流行病学调查完成率(96.69%)低于疫情前(98.32%)(χ^(2)=3.87,P<0.05),7 d内疫点调查处置完成率(100.00%)高于疫情前(98.43%)(χ^(2)=3.95,P<0.05)。结论COVID-19疫情期间,我国安徽省、湖北省、河南省、浙江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输入性疟疾疫情大幅下降,3 d内病例流行病学调查完成率下降。提示需增强监测系统敏感性,以防范COVID-19疫情防控政策改变后输入性疟疾病例激增带来的继发传播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疟疾 输入性病例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安徽省 湖北省 河南省 浙江省 广西壮族自治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