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6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 numerical study for the coastal upwelling and the coastal front off Zhejiang coast
1
作者 Liu Xianbing and Su Jilan Second Institute of Oceanography, State Oceanic Administration, Hangzhou, China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1990年第4期499-512,共14页
A two-dimensional numerical model is constructed to study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coastal upwelling and the coastal front off Zhejiang coast in summer. In the f-plane model, the shelf topography, continuous strati... A two-dimensional numerical model is constructed to study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coastal upwelling and the coastal front off Zhejiang coast in summer. In the f-plane model, the shelf topography, continuous stratification, and Richardson number-dependent eddy coefficients are consider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astal up-welling off Zhejiang in summer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regions, the nearshore one (Region A) and the offshore one (Region B). In Region A, the alongshore wind stress has more important effect on the coastal upwelling while in Region B, the upwelling is mainly induced by the Taiwan Warm Current. The results also suggest that the formation of coastal front off Zhejiang in summer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strength of the coastal upwelling in Region 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 numerical study for the coastal upwelling and the coastal front off zhejiang coast
下载PDF
Sec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temperature, salinity and density off the central Zhejiang coast in the spring of 2016
2
作者 Longqi Yang Zhaozhang Chen +1 位作者 Zhenyu Sun Jianyu Hu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19年第4期175-182,共8页
In this study, the sec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temperature, salinity and density off the central Zhejiang coast were analyzed using three sections of observational data in the spring of 2016. The results are as follo... In this study, the sec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temperature, salinity and density off the central Zhejiang coast were analyzed using three sections of observational data in the spring of 2016. 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1) a cold water patch was observed in the middle layer of sections from 10 to 25 m, and a weak upwelling was observed at the upper layer near the central Zhejiang coast;(2) several thermoclines, inverted thermoclines, and haloclines were observed in the survey area;(3) the Taiwan Warm Current Water(TWCW) climbing from the slope towards the survey area affected the thermocline, making it thinner and intensified; however, the TWCW was not strong enough to break through the thermocline to reach the sea surfa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EMPERATURE SALINITY Taiwan WARM Current Water CENTRAL zhejiang coast
下载PDF
Sediment records of environmental changes in the south end of the Zhejiang-Fujian coastal mud area during the past 100 years 被引量:5
3
作者 王琳淼 李广雪 +3 位作者 高飞 刘玲 刘勇 DADA Olusegun A 《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SCIE CAS CSCD 2014年第4期899-908,共10页
Previous studies carried out in the East China Sea(ECS) mud area focused on long-term environmental changes in sedimentary records during the Holocene, especially during the mid-Holocene high-stand water levels period... Previous studies carried out in the East China Sea(ECS) mud area focused on long-term environmental changes in sedimentary records during the Holocene, especially during the mid-Holocene high-stand water levels period. 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sensitive grain size groups can be used as a sedimentary proxy to reconstruct the evolution of the East Asian Winter Monsoon(EAWM). The studies have been carried out mainly in the northern and middle portions of the Zhejiang-Fujian coastal mud, however, similar research in the southern portion and the comparison between sedimentary proxy and modern measured data of EAWM are lacking. In this paper, we focused on a sedimentary record of the past 100 years with an enhanced resolution of 1.8 years. Investigations of the southern end of the Zhejiang-Fujian coastal mud area were conducted on the basis of 210 Pb chronology, grain-size analysis and chemical element analysis. The correspondence between the mean grain size(Mz) of sediment sensitive grain size and the measured EAWM was confirmed for the first time. We found that during the recent 100 years, the variation of the mean grain size of the sensitive population in the southern portion of the Zhejiang-Fujian mud was mainly controlled by the EAWM intensity changes; and not directly related to changes in the sediment discharge from Datong station of the Changjiang River(DTSD). Finally, recent changes in the content of heavy metals in study area refl ect the impact of human activities on the environ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记录 环境变化 海泥 平均晶粒尺寸 测量数据 粒度分析 全新世中期 东亚冬季风
下载PDF
Relationship between suspended sediments from the Changjiang Estuary and the evolution of the embayed muddy coast of Zhejiang Province 被引量:3
4
作者 Cao Peikui, Hu Fangxi, Gu Guochuan Zhou Yueqin Institute of Estuarine and Coastal Research,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China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1989年第2期273-283,共11页
South of Hangzhou Bay, Zhejiang Province, exhibits an embayed muddy coastline, with the muddy beaches of embayments extending continuously seaward.The source of sediments on this coast presents an interesting problem ... South of Hangzhou Bay, Zhejiang Province, exhibits an embayed muddy coastline, with the muddy beaches of embayments extending continuously seaward.The source of sediments on this coast presents an interesting problem to marine geologists and geomorphologists .The total annual load of sediments from the rivers of Zhejiang is only 12×106t.These materials affect only the area near the river mouths. The paper showed that the sediment along the coast of Zhejiang mainly comes from the Changjiang Estuary through analysing the time and space variations of suspended sediment, the features of sediment and the sedimentary transport.The Changjiang River is the largest river system in China, its sediment to the sea amounting to 468×106t. The sediment during summer transports mainly eastward, and is affected by the water body with high temperature, salinity and transparency; the winter season is the period with high sediment concentration. The sediment of the Changjiang Estuary transports together with the longshore current of the East China Sea southward, the southern boundary can reach the sea region approximately 500 km from the Shacheng Harbour. The accretion rate seaward has been about 10 - 30 m since the 16th century. The sediment movement combined the longitudinal with the lateral, so that the muddy flats progress continuously seaward unde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eashore profile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lationship between suspended sediments from the Changjiang Estuary and the evolution of the embayed muddy coast of zhejiang Province
下载PDF
浙江沿海两个台风暴雨环流过程的对比分析
5
作者 包家玲 王郭琪 +3 位作者 何欢然 黄伟 于梦颖 陶烨明 《现代农业科技》 2024年第6期107-112,共6页
“烟花”和“梅花”是两个均在浙江舟山登陆,并在浙江沿海产生强降水的热带气旋。本文利用常规气象站观测资料和ERA5再分析资料,对两个台风影响浙江沿海并造成台风暴雨的成因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①“烟花”受多系统、缺少明确引导... “烟花”和“梅花”是两个均在浙江舟山登陆,并在浙江沿海产生强降水的热带气旋。本文利用常规气象站观测资料和ERA5再分析资料,对两个台风影响浙江沿海并造成台风暴雨的成因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①“烟花”受多系统、缺少明确引导气流环境的影响,移动缓慢,降水时间长;“梅花”受冷空气南下渗透影响,台风变性,多集中性暴雨发生。②“烟花”有两条水汽输送带和两个明显的水汽辐合区,为长时间暴雨提供充足水汽;“梅花”只有一条水汽输送通道,但有一个相较“烟花”更加强烈的水汽辐合区,使暴雨落区更加集中,雨强更大。③“烟花”受长时间低层暖湿气流和垂直风切变维持的影响,降水时间长,但强度较弱;“梅花”影响期间,上升运动强烈,降水效率高,降水多由短时暴雨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 暴雨落区 环流形势 物理量场 浙江沿海
下载PDF
浙江沿岸水域软体动物群落结构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卢占晖 周永东 +1 位作者 朱文斌 徐开达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24-435,共12页
根据2019年全年4个航次浙江沿岸海域单船底拖网调查资料,分析了4个季节浙江沿岸海域软体动物的种类组成、优势种及资源密度分布,采用生态多样性指数、物种相似性指数(Js)、群落季节更替指数(AI)和迁移指数(MI)、丰度/生物量比较曲线(AB... 根据2019年全年4个航次浙江沿岸海域单船底拖网调查资料,分析了4个季节浙江沿岸海域软体动物的种类组成、优势种及资源密度分布,采用生态多样性指数、物种相似性指数(Js)、群落季节更替指数(AI)和迁移指数(MI)、丰度/生物量比较曲线(ABC曲线)分析了群落物种多样性、动态变化及其稳定性。结果表明:浙江沿岸海域全年共捕获软体动物62种,隶属于3纲,10目,32科。腹足纲(螺类)出现种类30种,占软体动物总种类数的48.39%;头足纲(头足类)出现种类19种,占软体动物总种类数的32.63%;双壳纲(贝类)出现种类13种,占软体动物总种类数的20.98%。软体动物群落优势种为长蛸(Octopus variabilis)、剑尖枪乌贼(Loligo edulis)、棒锥螺(Turritella bacillum)、多钩钩腕乌贼(Abralia multihamatai)和双喙耳乌贼(Sepiola birostrata),优势种的季节变化差异较大。浙江沿岸海域软体动物年平均资源密度为204.94 kg/km2,其中夏季平均资源密度为全年最高,冬季最低,资源密度空间分布特征总体上呈现由北向南逐渐增高的趋势。多样性指数(H′)、丰富度指数(D)及均匀度指数(J′)三种群落多样性指数均不高,软体动物群落多样性水平处于较低水平;物种相似性指数(Js)、群落季节更替指数(AI)和迁移指数(MI)分析,春冬季软体动物群落较夏秋季稳定;根据ABC曲线评估干扰对软体动物群落的影响可得:全年4个季节浙江沿岸软体动物群落均处于中等干扰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落结构 资源密度 生物多样性 群落稳定性 浙江沿岸 软体动物
下载PDF
浙江沿岸海域螺贝类群落结构及其季节变化 被引量:1
7
作者 卢占晖 朱文斌 +2 位作者 徐开达 钟志 周永东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76-285,共10页
根据2019年全年4个航次浙江沿岸海域单船底拖网调查资料,分析了浙江沿岸海域螺贝类的种类组成、优势种及资源密度分布的季节变化,采用生态多样性指数和丰度/生物量比较曲线(ABC曲线)分析了群落物种多样性及其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浙江沿... 根据2019年全年4个航次浙江沿岸海域单船底拖网调查资料,分析了浙江沿岸海域螺贝类的种类组成、优势种及资源密度分布的季节变化,采用生态多样性指数和丰度/生物量比较曲线(ABC曲线)分析了群落物种多样性及其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浙江沿岸海域全年共捕获螺贝类43种,隶属于2纲, 7目, 26科。螺贝类群落优势种为棒锥螺(Turritella bacillum)、习见蛙螺(Bursa rana)和褐管蛾螺(Siphonalia spadicea),其中棒锥螺为浙江沿岸螺贝类群落中的绝对优势种。浙江沿岸海域螺贝类年平均资源密度为212.06kg/km^(2),其中夏季平均资源密度为全年最高,资源密度总体上呈现由北向南逐渐增高的趋势。种类丰富度指数(D)、物种多样性指数(H’)和种类均匀度指数(J′)三种群落多样性指数均不高,螺贝类群落多样性处于较低水平;根据ABC曲线评估干扰对螺贝类群落的影响可得:全年4个季节浙江沿岸螺贝类群落均处于中等干扰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江沿岸 螺贝类 种类组成 资源密度 生物多样性 ABC曲线
下载PDF
基于Tweedie-GAM探究浙江南部近海蓝圆鲹资源分布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1
8
作者 马稳 秦松 +3 位作者 高春霞 唐未 马金 赵静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2-22,共11页
本研究根据2015―2020年浙江南部近海水域渔业资源数据,利用Tweedie-GAM研究了春季、夏季、秋季3个季节蓝圆鲹(Decapterus maruadsi)的分布特征及其与海洋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蓝圆鲹在不同季节的空间分布存在显著差异,在春季... 本研究根据2015―2020年浙江南部近海水域渔业资源数据,利用Tweedie-GAM研究了春季、夏季、秋季3个季节蓝圆鲹(Decapterus maruadsi)的分布特征及其与海洋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蓝圆鲹在不同季节的空间分布存在显著差异,在春季主要集中在沿岸水域,在夏季主要集中在浙江南部近海的南、北两侧,呈现“两边高、中间低”的分布格局,秋季主要集中在研究海域的向海一侧水域。蓝圆鲹在不同季节的关键环境因子存在一定差异。春季,在19.5~25.0℃范围内,资源密度随海水温度的升高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在22.7℃达到峰值。夏季,分别在海水温度28.0℃和30.3℃取得高峰值和低值,同时,盐度为32.3时资源密度达到最大值。秋季,资源密度随着盐度的增加呈先减小后增加的趋势,在盐度29.8处取得最小值;资源密度和水深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总体呈先增加后基本稳定的趋势。本研究揭示了蓝圆鲹的时空分布特征及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为浙江南部近海蓝圆鲹的养护管理与可持续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圆鲹 Tweedie-GAM 资源分布 环境因子 浙江南部近海
下载PDF
浙江北部沿海富营养化的评价与分析 被引量:19
9
作者 章守宇 杨红 +1 位作者 焦俊鹏 邵君波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74-78,共5页
运用模糊集合论中的权距离概念结合隶属度的模糊评价方法 ,以化学耗氧量、总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生物学参数叶绿素a为指标 ,对浙江北部沿海的富营养化状况进行了评价。评价过程中的重要性权向量通过改进的层次分析法来确定 ,并对评价... 运用模糊集合论中的权距离概念结合隶属度的模糊评价方法 ,以化学耗氧量、总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生物学参数叶绿素a为指标 ,对浙江北部沿海的富营养化状况进行了评价。评价过程中的重要性权向量通过改进的层次分析法来确定 ,并对评价指标重要性比较矩阵进行了不同的调整和对比分析 ,评价结果以隶属法和累加法两种方式给出。结果表明 ,浙江北部沿海约 76 .6 %的调查海域处于中营养和中富营养状态之间 ,低于和高于此状态的约分别占 16 .6 %和 6 .7% ;评价指标重要度的不同排列会对最终评价结果产生影响 ;累加法的评价结果比隶属法更接近接近实际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水富营养化 浙江北部沿海 赤潮 模糊评价 评价指标 监测
下载PDF
闽浙沿岸上升流及其季节变化的数值研究 被引量:18
10
作者 经志友 齐义泉 华祖林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64-470,共7页
采用三维斜压非线性数值模式ECOMSED,同时考虑地形、边界流(台湾暖流、黑潮和长江冲淡水)、热通量及QuikSCAT风场等动力因子,对闽浙沿岸上升流及其季节变化进行了数值研究.结果表明,闽浙沿岸一年四季均有上升流存在,且上升流中心及上升... 采用三维斜压非线性数值模式ECOMSED,同时考虑地形、边界流(台湾暖流、黑潮和长江冲淡水)、热通量及QuikSCAT风场等动力因子,对闽浙沿岸上升流及其季节变化进行了数值研究.结果表明,闽浙沿岸一年四季均有上升流存在,且上升流中心及上升流强度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其中,浙江沿岸舟山群岛和渔山列岛附近、福建沿岸海坛岛和马祖列岛附近四季均存在较强的上升流中心,上升流强度季节变化特征是"冬弱夏强".冬季上升流强度为10-3cm/s量级,沿岸平均上升流速约为0.3×10-3cm/s;夏季最大上升流速可达0.8×10-2cm/s,沿岸平均上升流速约为0.4×10-2c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中国海 闽浙沿岸 上升流 QuikSCAT风场 数值研究
下载PDF
浙江省海岛海域环境生态特征 Ⅰ.浮游动物种类优势度与水体生态性质 被引量:14
11
作者 杨关铭 何德华 王春生 《海洋环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48-53,共6页
浙江近海海域地处暖温带和亚热带交汇区,在不同季节受不同性质水系的影响,呈现出不同程度的交汇和混合。通过对1990年春、秋两季浙北、中、南三区及7个重点岛群浮游动物种类数及不同生态类型种类优势度的计算和分析,探讨其栖息... 浙江近海海域地处暖温带和亚热带交汇区,在不同季节受不同性质水系的影响,呈现出不同程度的交汇和混合。通过对1990年春、秋两季浙北、中、南三区及7个重点岛群浮游动物种类数及不同生态类型种类优势度的计算和分析,探讨其栖息区域的群落生态特征,并从生物生态效应的角度判别栖息海区的水体性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动物 生态类型 种类优势度 环境海洋学
下载PDF
浙江沿岸海域春季螺类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5
12
作者 卢占晖 朱文斌 +3 位作者 徐开达 周永东 戴乾 卢衎尔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606-615,共10页
根据2015年4月浙江沿岸定点调查资料,分析了春季调查海域螺类种类组成、优势种、资源生物量和密度、物种多样性以及群落结构与海洋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浙江沿岸海域春季共捕获螺类27种,隶属于2目15科21属,优势种主要有棒锥螺(Turr... 根据2015年4月浙江沿岸定点调查资料,分析了春季调查海域螺类种类组成、优势种、资源生物量和密度、物种多样性以及群落结构与海洋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浙江沿岸海域春季共捕获螺类27种,隶属于2目15科21属,优势种主要有棒锥螺(Turritella bacillum)和褐管蛾螺(Siphonalia spadicea);螺类平均资源生物量和密度分别为246.64 kg/km2和27.75×103 ind./km2,总体分布趋势呈现较为明显的斑块分布特征,但浙北海域资源密度低于浙中南部海域;种类丰富度指数(D)、物种多样性指数(H′)和种类均匀度指数(J′)的平均值分别为0.36、0.56和0.50,3种多样性指数均不高,螺类群落多样性水平处于较低水平,除物种多样性指数(H′)空间分布特征较为显著以外,其余2个指数在调查海域整体分布较为均匀;ABC曲线显示浙江沿岸水域春季螺类群落处于中等干扰(或不稳定)状态;典范对应分析结果表明水深、底层温度和底层溶解氧3个环境因子对研究海域螺类群落的分布起较大的作用。研究旨在探明该海域螺类资源的物种多样性,丰富我国近海软体动物地理区系的基础资料,同时也为浙江近海海洋生态和环境保护措施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江沿岸 螺类 种类组成 资源密度 生物多样性 环境因子
下载PDF
浙江沿岸养殖贝类有毒有害物质污染状况监测研究 被引量:11
13
作者 陈雪昌 梅光明 +4 位作者 郭远明 朱敬萍 张小军 孙秀梅 薛彬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1年第1期40-45,共6页
2009-2010年对浙江沿岸三门湾、乐清湾和嵊泗海水贝类养殖区采样151批次,连续2年监测了贝类微生物、贝类毒素和重金属有毒有害物质的污染状况。结果表明浙江沿岸贝类产品尚存在一定风险,部分样品有贝类毒素检出或重金属含量超标现象,应... 2009-2010年对浙江沿岸三门湾、乐清湾和嵊泗海水贝类养殖区采样151批次,连续2年监测了贝类微生物、贝类毒素和重金属有毒有害物质的污染状况。结果表明浙江沿岸贝类产品尚存在一定风险,部分样品有贝类毒素检出或重金属含量超标现象,应引起贝类消费者和相关渔业管理部门的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江沿岸 贝类 微生物 贝类毒素 重金属
下载PDF
浙江北部沿海婆罗囊螺的生物学特征 被引量:4
14
作者 王志铮 张义浩 +2 位作者 李太武 李仁伟 孙爱丽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43-349,共7页
根据2001年5月至2002年5月间浙江北部沿海逐月采集所得1146颗婆罗囊螺生物学测定资料,并结合该螺野外生物学观察资料进行生长生物学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该螺为软泥相潮间带数量优势种,垂直分布差异显著。喜阳,常出没于较干燥的海涂表面... 根据2001年5月至2002年5月间浙江北部沿海逐月采集所得1146颗婆罗囊螺生物学测定资料,并结合该螺野外生物学观察资料进行生长生物学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该螺为软泥相潮间带数量优势种,垂直分布差异显著。喜阳,常出没于较干燥的海涂表面,栖息地受潮汐、光照和饵料分布调控;属明显集群繁殖类型,亲体产后大多死亡,一年生;5-9月为繁殖期,以6-7月为盛,6月下旬开始有幼螺群体出现,其生长速率在当年7-9月和次年4-6月各有一个高峰,11月-次年2月基本停止生长,肥满度以次年6月初为最高;壳高(H)与壳宽(B)成线性相关,其方程为B=0.3224+0.4916H(r=0.9770),壳高与鲜重、干重呈幂函数相关,其回归关系方程分别为W湿=2.1×10-4L2.8352(r=0.8448)、W干=2.97×10-4L2.2803(r=0.8939);最后,还就杀灭婆罗囊螺的时机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江 北部地区 沿海地区 婆罗囊螺 生物学特征 野外生物学 生长生物学
下载PDF
浙江近海流刺网渔业现状的分析 被引量:15
15
作者 潘国良 张洪亮 +1 位作者 贺舟挺 刘子藩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7年第3期324-328,334,共6页
根据对浙江省沿海4市(舟山、宁波、台州、温州)渔区1996~2005年流刺网渔业的调查及浙江渔场流刺网监测船资料,研究了浙江沿海流刺网作业的渔业概况、渔具规格、渔获物组成、数量分布、渔船经济效益、存在问题及管理对策。结果表明,近... 根据对浙江省沿海4市(舟山、宁波、台州、温州)渔区1996~2005年流刺网渔业的调查及浙江渔场流刺网监测船资料,研究了浙江沿海流刺网作业的渔业概况、渔具规格、渔获物组成、数量分布、渔船经济效益、存在问题及管理对策。结果表明,近几年浙江近海流刺网的船只数在5 119~4 355艘,产量约占浙江海洋捕捞总产量的4.95%;近海机流渔获组成以鲳鱼、梭子蟹为主,近岸小机流渔获以鮸鱼、蛸类为主,叫姑鱼、蟳类次之;渔具以单片式流刺网为主,三重流网次之,作为主要捕捞力量标志的单位船只网具携带数量也有逐年增加趋势。流刺网的经济效益,近海流刺网船均利润在15~20万元(2~6人),近岸小机流人均利润在1.5~6.4万元。文章提出了存在问题及管理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海流刺网 现状分析 渔业管理 浙江沿海
下载PDF
浙江沿岸的贝类资源及其增养殖 被引量:20
16
作者 尤仲杰 徐善良 谢起浪 《东海海洋》 2000年第1期50-56,共7页
综述了浙江沿岸的贝类资源和增养殖的概况 ,现已报道的贝类有 61 4种 ,其中主要经济种类有 68种 ,目前已进行生产性养殖的有 1 5种 ,主要有泥蚶、缢蛏、长牡蛎、僧帽牡蛎、贻贝、泥螺、文蛤、青蛤等。 1 997年全省海水养殖贝类产量达 35... 综述了浙江沿岸的贝类资源和增养殖的概况 ,现已报道的贝类有 61 4种 ,其中主要经济种类有 68种 ,目前已进行生产性养殖的有 1 5种 ,主要有泥蚶、缢蛏、长牡蛎、僧帽牡蛎、贻贝、泥螺、文蛤、青蛤等。 1 997年全省海水养殖贝类产量达 35.2 5× 1 0 4 t,养殖面积为 4.38×1 0 4 km2。指出了贝类增养殖中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了改进的对策和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类资源 培养殖 浙江沿岸 泥蚶 缢蛭 长牡蛎
下载PDF
浙江北部沿海婆罗囊螺(Retusa borneensis)生态敏感因子的筛选研究 被引量:5
17
作者 王志铮 史海东 +1 位作者 张义浩 严世强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432-437,共6页
根据 2 0 0 1年 4月— 2 0 0 2年 9月间对浙江北部沿海婆罗囊螺资源生态调查与实验生态观察、生物学特性研究、敏感药物选择与区域应用实验所获资料 ,以婆罗囊螺繁殖盛期优势群体与同时期滩涂养殖主要经济种类泥螺、彩虹明樱蛤优势群体... 根据 2 0 0 1年 4月— 2 0 0 2年 9月间对浙江北部沿海婆罗囊螺资源生态调查与实验生态观察、生物学特性研究、敏感药物选择与区域应用实验所获资料 ,以婆罗囊螺繁殖盛期优势群体与同时期滩涂养殖主要经济种类泥螺、彩虹明樱蛤优势群体间生态耐受特性比较为基础 ,通过建立基于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和谢尔福德耐受性定律基础之上的婆罗囊螺生态敏感因子确定方法 ,对婆罗囊螺生态敏感因子及其敏感度指数进行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婆罗囊螺6h内温度、盐度及酸碱度的最大生态幅分别为 0— 40℃、5— 65和 3.92— 9.5 ,最适生态幅分别为温度 1 0— 30℃、盐度 1 7— 35和酸碱度 5 .5— 9.5 ;各实验动物对温度、盐度及酸碱度的生态敏感度指数分别为 :婆罗囊螺呈酸碱度 >温度 >盐度 ,泥螺呈温度 =盐度 >酸碱度 ,彩虹明樱蛤则表现为温度≈酸碱度≈盐度 ;各实验生物间对温度、盐度及酸碱度生态敏感度指数分别表现为 ,温度呈彩虹明樱蛤≈婆罗囊螺 >泥螺 ,盐度呈泥螺 >彩虹明樱蛤≈婆罗囊螺 ,酸碱度呈婆罗囊螺 >泥螺 >彩虹明樱蛤。在讨论并设定酸碱度作为婆罗囊螺生态敏感因子的同时 ,为不影响涂泥底质安全 ,保证泥螺和彩虹明樱蛤的正常存活 ,确定酸碱度对婆罗囊螺的有效作用水平为 9.5— 1 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婆罗囊螺 泥螺 彩虹明樱蛤 生态耐受性 生态敏感因子 浙江北部沿海
下载PDF
浙江省沿海县级风暴潮危险性区划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李涛 朱业 +1 位作者 付翔 郭敬 《海洋预报》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2-18,共7页
以浙江省沿海13个潮位站30 a(1985—2014年)共85次的台风风暴潮历史过程资料为基础,利用统计相关以及数值模拟对个别潮位站进行资料增补,确保资料丰富、全面。选用风暴增水和超警戒两个自然属性因子进行等级划分,考虑权重后计算得到浙... 以浙江省沿海13个潮位站30 a(1985—2014年)共85次的台风风暴潮历史过程资料为基础,利用统计相关以及数值模拟对个别潮位站进行资料增补,确保资料丰富、全面。选用风暴增水和超警戒两个自然属性因子进行等级划分,考虑权重后计算得到浙江沿海县级风暴潮危险性指数。在此基础上,以20 a资料时长和危险性指数7为衡量标准,通过资料法及包含历史灾情在内的综合法对浙江沿海县级风暴潮危险性进行区划。研究结果表明:在33个浙江沿海县中18个可划为风暴潮灾害重点防御区,约占全部沿海县的54.5%,主要位于浙江的中南部和杭州湾北岸。上述沿海县在海洋灾害风险管理和涉海产业的利用规划中应重视风暴潮灾害影响并应加强风暴潮灾害风险评估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暴潮 危险区划 浙江沿海 县级
下载PDF
基于GOCI数据的浙江沿海赤潮监测 被引量:7
19
作者 李阳东 李仁虎 常亮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617-1624,共8页
浙江是一个拥有丰富海洋资源的海洋大省,同时浙江沿海也是赤潮高发区,开展浙江海域赤潮监测的研究对于浙江省海洋生态保护和海洋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遥感技术可以实现赤潮的高效监测,在赤潮监测研究中被广泛应用。文章基于高时空... 浙江是一个拥有丰富海洋资源的海洋大省,同时浙江沿海也是赤潮高发区,开展浙江海域赤潮监测的研究对于浙江省海洋生态保护和海洋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遥感技术可以实现赤潮的高效监测,在赤潮监测研究中被广泛应用。文章基于高时空分辨率GOCI影像研究浙江沿海的赤潮监测。首先使用紫外波段大气校正方法获得GOCI的遥感反射率数据,进而基于遥感反射率数据反演得到浙江沿海的总悬浮物浓度(Total Suspended Particulate Matter,TPM)和赤潮指数(Red Tide Index,RI),最后在通过实验获得用于浙江沿海赤潮信息提取的TPM和RI的最佳阈值后进行赤潮监测。统计分析结果表明TPM和RI的最佳阈值分别为17 mg·L^−1和0.23,即当水体TPM不大于17 mg·L^−1且RI不小于0.23时判断为赤潮水体。使用TPM和RI最佳组合阈值提取2011—2016年间5次较为典型的赤潮事件的面积误差范围为20.45%—127.34%,平均面积误差为64.86%,表明本文赤潮提取结果的误差是可接受的;同时提取到的赤潮分布及位置信息亦与海洋公报中的记录基本吻合。赤潮提取结果所具有的位置准确性和较小的面积误差说明该文的方法可用于浙江沿海赤潮监测的参考。最后,又以2011年5月29日温州海域和2014年5月23日舟山海域的赤潮事件为例进行了浙江海域赤潮的日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浙江海域的赤潮发生面积存在明显的先增后减的日变化规律,并且在正午时刻左右达到最大值,这种赤潮面积的日变化可能与浮游植物昼夜垂直迁移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江沿海 赤潮监测 总悬浮物浓度 赤潮指数 GOCI
下载PDF
基于ENVISAT ASAR影像的浙江沿海风能资源评估 被引量:3
20
作者 常俊芳 黄韦艮 +2 位作者 楼琇林 史爱琴 张华国 《高技术通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467-475,共9页
基于星载含成孔径雷达(SAR)遥感影像,研究了浙江近岸海域风能资源的分布。利用2005-2011年443景ENVISATASAR影像反演了浙江沿海长时间序列高分辨率海面10m高度处的风场数据,风速反演采用CMOD4模式,风向信息来自全球再分析场资料NCEP-NCA... 基于星载含成孔径雷达(SAR)遥感影像,研究了浙江近岸海域风能资源的分布。利用2005-2011年443景ENVISATASAR影像反演了浙江沿海长时间序列高分辨率海面10m高度处的风场数据,风速反演采用CMOD4模式,风向信息来自全球再分析场资料NCEP-NCAR。基于所提取的风场数据,对浙江沿海风能资源进行了评估。利用研究海域浮标观测的风速数据对基于ENVISATASAR影像的风能资源评估结果进行了对比验证,结果显示,Weibull分布参数尺度因子A相对误差为1.59%,形状参数k相对误差为7.83%。对浙江沿海风能资源分布状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浙江沿海风能资源极为丰富,该海域海面10m高度处的多年平均风速为5~10m/s,近岸海域50km范围内年平均风能密度达到100~300W/m^2,其南部海域风能资源最为丰富,年平均风能密度最大可达500W/m^2。浙江沿海风能资源的分布在季节上呈现"秋冬季资源量大,春夏季资源量小"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NVISAT ASAR 浙江沿海 海面风场 风能资源评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