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3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唐宋时期赣闽粤边区道教文化的传播
1
作者 邹春生 谢小燕 《怀化学院学报》 2023年第3期59-63,共5页
唐宋时期是赣闽粤边区道教文化发展与传播的重要时期。通过道教人士的传教活动、地方官府的助教活动以及道教文学作品的传颂等途径,道教文化在赣闽粤边区的传播和发展十分迅速。不仅推动了道教在赣闽粤边区的发展,同时加强了官府对该地... 唐宋时期是赣闽粤边区道教文化发展与传播的重要时期。通过道教人士的传教活动、地方官府的助教活动以及道教文学作品的传颂等途径,道教文化在赣闽粤边区的传播和发展十分迅速。不仅推动了道教在赣闽粤边区的发展,同时加强了官府对该地区的管理,并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当地民众的民俗文化生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宋时期 赣闽粤边区 道教文化的传播
下载PDF
粤闽浙沿海城市群旅游竞争力评价研究——基于全局主成分分析法 被引量:1
2
作者 李虎峰 赖启福 +1 位作者 苏慧娟 黄杰龙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1期55-65,共11页
构建旅游竞争力评价SSD模型,以粤闽浙沿海城市群20地市为研究对象,采用全局主成分分析测度各城市2010—2019年旅游竞争力。得出结论:(1)粤闽浙沿海城市群形成并强化了以温州、福州、泉州、厦门、汕头、赣州为龙头,以东部沿海和西部山地... 构建旅游竞争力评价SSD模型,以粤闽浙沿海城市群20地市为研究对象,采用全局主成分分析测度各城市2010—2019年旅游竞争力。得出结论:(1)粤闽浙沿海城市群形成并强化了以温州、福州、泉州、厦门、汕头、赣州为龙头,以东部沿海和西部山地为两翼,串联带动轴线其他城市发展的网状格局;(2)区域在合作过程中存在阻碍,有诸多旅游竞争力“低地”,行政区经济现象较为明显;(3)涓滴效应和马太效应并存,加剧了区域间旅游竞争力发展不平衡现象;(4)旅游资源、旅游设施和交通设施的开发建设无法有效拟合区域旅游竞争力的差距,发展过程中存在路径依赖问题。基于此,从强化龙头带动作用、完善区域内合作机制、寻求周边合作机会和打破路径依赖四个角度对提升粤闽浙沿海城市群旅游竞争力给出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局主成分分析 粤闽浙赣 旅游竞争力 城市群
下载PDF
基于深度学习的闽浙赣GPM降水产品降尺度方法 被引量:1
3
作者 李新同 史岚 陈多妍 《自然资源遥感》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05-113,共9页
及时准确评估降水的空间分布对国民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目前遥感降水产品大多依靠多元回归模型和物理模型来提高降水监测的精度,很少涉及深度学习模型来改善降水精度。文章改进长短时记忆网络(long short-term memory neural networ... 及时准确评估降水的空间分布对国民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目前遥感降水产品大多依靠多元回归模型和物理模型来提高降水监测的精度,很少涉及深度学习模型来改善降水精度。文章改进长短时记忆网络(long short-term memory neural network,LSTM)深度学习模型,得到优化后的LSTM深度学习模型;引入植被、坡向、坡度等多个降水主导因子,以闽浙赣为研究区域,基于2015—2019年69个气象站点的逐日降水数据,首先对Integrated Multi-satellite Retrievals for Global Precipitation Measurement(GPM IMERG)逐日降水产品进行降尺度,继而分别从加密站验证和个例年验证2个角度评估模型的可靠性。结果发现:降尺度结果与气象站降水的时空分布趋于一致,比GPM IMERG降水产品更能体现出闽浙赣地区的降水空间分布,GPM降水产品对降水区域存在低估和高估的降水数据得到了校正;通过加密站验证,降尺度模型在7月和10月表现较好,相关系数不低于0.9,4月次之,1月最低,相关系数是0.7;通过个例年验证,发现2020年日降水降尺度结果与实测值的相关性超过了0.8以上,均方根误差为5.23 mm,平均相对误差为9.43%。可见,基于深度学习的降尺度模型无论在日尺度还是月尺度都取得了较高的精度,且在时间和空间具有一定的普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闽浙赣 鄱阳湖流域 降水 降尺度 深度学习
下载PDF
闽浙赣苏区文化动员的动因、策略及其积极成效
4
作者 宋丽群 肖宗志 《赣南师范大学学报》 2023年第2期28-34,共7页
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为推进“两种革命深入”,各大苏区分别开展文化动员的初次实践。闽浙赣苏区作为“苏维埃模范省”,根据其苏区概况和群众特点,抓住文化这一重要因素,开展以政治教育、革命文艺、社会教育和良风美俗为主旨的文化动... 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为推进“两种革命深入”,各大苏区分别开展文化动员的初次实践。闽浙赣苏区作为“苏维埃模范省”,根据其苏区概况和群众特点,抓住文化这一重要因素,开展以政治教育、革命文艺、社会教育和良风美俗为主旨的文化动员;采用文化动员与伦理联结、文化动员与情感并置、文化动员与革命互动、文化动员与组织保障等动员策略,使苏区文化动员取得显著效果。文化动员促进了普通民众的知识和革命意识的提升,实现苏区陋习改造和风貌重塑,推进苏区干部培养和执政水平提升;通过文化动员,揭露敌军黑暗本质,扩大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闽浙赣苏区 文化动员 革命意识 陋习改造
下载PDF
闽浙边界地区上消化道症状者幽门螺杆菌耐药性及相关基因突变研究
5
作者 吴以龙 谢晶晶 +4 位作者 黄丽静 夏宁宁 江志俊 黄兆许 陈津津 《国际消化病杂志》 CAS 2023年第2期114-120,共7页
目的调查闽浙边界地区上消化道症状者幽门螺杆菌(Hp)耐药情况及其与临床特征的关系,探讨克拉霉素耐药菌株23S rRNA基因及左氧氟沙星耐药菌株gyrA基因的突变特性。方法选择2019年10月至2020年1月闽浙边界地区417例因上消化道症状于福建... 目的调查闽浙边界地区上消化道症状者幽门螺杆菌(Hp)耐药情况及其与临床特征的关系,探讨克拉霉素耐药菌株23S rRNA基因及左氧氟沙星耐药菌株gyrA基因的突变特性。方法选择2019年10月至2020年1月闽浙边界地区417例因上消化道症状于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福鼎医院消化内镜中心行胃镜检查及胃黏膜活体组织检查者,行Hp菌株分离、培养和鉴定。使用6种抗菌药物对Hp菌株进行药物敏感度体外实验,分析单药、双重及三重耐药情况,并探讨Hp耐药情况与患者年龄的关系。随机选取50株克拉霉素耐药菌株和50株左氧氟沙星耐药菌株,采用PCR法和Sanger测序法分析耐药相关基因23S rRNA和gyrA的突变情况。结果247株Hp菌株的总体耐药率为98.8%,其中甲硝唑的耐药率(96.4%)最高,其次为左氧氟沙星(45.7%),克拉霉素的耐药率达40.9%,未发现阿莫西林、呋喃唑酮和四环素耐药菌株。Hp菌株对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对甲硝唑和左氧氟沙星的双重耐药率,以及对甲硝唑、左氧氟沙星和克拉霉素的三重耐药率均随年龄增长呈升高趋势(P均<0.05)。50株克拉霉素耐药菌株均发生23S rRNA基因V区突变,共发现4种突变类型,其中A2143G的突变率为100%,T2182C的突变率为60%,A2302G的突变率为24%,G2864A的突变率为98%。50株左氧氟沙星耐药菌株均发生gyrA基因喹诺酮类药物耐药决定区(QRDR)突变,突变位置是第87位和第91位氨基酸。结论闽浙边界地区Hp菌株对克拉霉素耐药的主要原因可能是23S rRNA基因的A2143G突变和T2182C突变,而A2302G突变和G2864A突变可能与该地区克拉霉素高耐药率相关;该地区Hp菌株对左氧氟沙星耐药的主要原因可能是gyrA基因第87位和第91位氨基酸突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闽浙边界地区 幽门螺杆菌耐药性 基因突变 23S rRNA基因 GYRA基因
下载PDF
闽赣革命根据地的历史贡献及当代启示
6
作者 马志芹 范晶晶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5期42-48,共7页
闽赣革命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在中央苏区创建的重要战略基地,它的形成和发展对中国革命做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政治上,加强党组织建设,巩固了根据地政权;经济上,大力发展经济,为中央苏区提供了必要的补给;军事上,成立红七军团,壮... 闽赣革命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在中央苏区创建的重要战略基地,它的形成和发展对中国革命做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政治上,加强党组织建设,巩固了根据地政权;经济上,大力发展经济,为中央苏区提供了必要的补给;军事上,成立红七军团,壮大了中央苏区兵力;文化上,加强思想文化宣传教育,推动了苏区思想文化事业发展;社会组织上,广泛动员群众积极参战支前,为中央红军提供了坚实的后勤保障。同时,闽赣革命根据地的成功创建为我们在新时代更好地开展各项工作提供了多方面的启示,即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坚持推进思想文化宣传和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闽赣革命根据地 历史贡献 当代启示
下载PDF
闽浙赣苏区的社会治理实践及其特色探析
7
作者 陈洪生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2期1-6,27,共7页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赣东北和闽浙赣苏区的创建人方志敏等人在领导和建设赣东北苏区时,采取了很多有力的社会治理原则和措施,如坚持党领导苏区社会治理工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开展建设,一切从实际出发,深入实际开展调查研究,坚持政府主导...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赣东北和闽浙赣苏区的创建人方志敏等人在领导和建设赣东北苏区时,采取了很多有力的社会治理原则和措施,如坚持党领导苏区社会治理工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开展建设,一切从实际出发,深入实际开展调查研究,坚持政府主导和百姓参与相结合、社会救济与经济发展相结合,以法治为社会治理的保障等。闽浙赣苏区的社会治理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积累了丰富的行政治理经验,对当前的地方行政治理工作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志敏 闽浙赣苏区 社会治理措施 时代特色
下载PDF
浙赣皖相邻区与德兴、铜陵矿集区燕山期花岗岩类岩石对比研究及其成矿 被引量:11
8
作者 赵海玲 狄永军 +3 位作者 邓晋福 王成 戴圣潜 莫兆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3-20,共8页
浙赣皖相邻区与铜陵、德兴地区岩石系列相似,主要为高钾钙碱性系列;在岩石类型上,浙赣皖相邻区较德兴和铜陵地区两个矿集区的岩体偏酸性,主要岩石类型为二长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德兴地区和铜陵地区的主要岩石类型为花岗闪长岩和石英闪... 浙赣皖相邻区与铜陵、德兴地区岩石系列相似,主要为高钾钙碱性系列;在岩石类型上,浙赣皖相邻区较德兴和铜陵地区两个矿集区的岩体偏酸性,主要岩石类型为二长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德兴地区和铜陵地区的主要岩石类型为花岗闪长岩和石英闪长岩。从浙赣皖相邻区→德兴地区→铜陵地区,岩体的里特曼指数逐渐增加,A/CNK逐渐减小,K/(K+Na)逐渐减小。在岩石化学特征上,浙赣皖相邻区较德兴和铜陵矿集区的岩体富Si、K,贫Mg、Fe、Ca等暗色矿物组分及Ti、P等不相容元素组分,从浙赣皖相邻区→德兴地区→铜陵地区岩石明显地向贫Si、K富Mg、Fe方向演化。在岩石成因类型上,浙赣皖相邻区岩石主要为I型花岗岩,个别为S型花岗岩,德兴和铜陵两个矿集区岩石均为Ⅰ型花岗岩,无S型。痕量元素、同位素特征及岩石学特征表明浙赣皖相邻区的物质来源以壳源为主,而德兴地区及铜陵地区为壳幔混合型或有大量幔源物质的参与,其原因可能与3个地区不同的构造背景有关。综合上述对比研究,认为在浙赣皖相邻地区要找到铜陵式的Cu矿和德兴式Cu、Mo矿的可能性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赣皖相邻地区 燕山期花岗岩 成矿 德兴 铜陵矿集区
下载PDF
江南皖浙赣区段混杂岩带及其区域构造意义 被引量:9
9
作者 樊光明 薛重生 +1 位作者 李昌年 张克信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81-87,共7页
主要介绍了展布在皖浙赣区段的混杂岩带研究的新进展,其中包括:混杂岩带空间展布的重新划定,混杂岩带内浅变质岩中的化石及浅变质岩的时代归属,混杂岩带的形成时代及混杂岩带的构造变形特征等;
关键词 皖浙赣区段 混杂岩带 微古化石 加里东造山作用 区域构造 浅变质岩 地层时代 形成时代
下载PDF
中国浙江和福建海域台风浪变化特征和趋势 被引量:11
10
作者 冯兴如 杨德周 +1 位作者 尹宝树 李明杰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33-241,共9页
基于非结构网格的海浪-海流耦合模式SWAN+ADCIRC(Simulating Waves Nearshore+Advanced Circulation model),模拟了1997—2016年共20年间所有影响浙江和福建海域台风过程期间的海浪过程。利用4个台风过程期间的海浪观测数据对模拟结果... 基于非结构网格的海浪-海流耦合模式SWAN+ADCIRC(Simulating Waves Nearshore+Advanced Circulation model),模拟了1997—2016年共20年间所有影响浙江和福建海域台风过程期间的海浪过程。利用4个台风过程期间的海浪观测数据对模拟结果进行了验证,模拟结果和实测结果吻合较好。基于该长时间序列台风浪模拟结果,分别分析了浙江和福建海岸带台风浪有效波高极值以及台风浪有效波高大于1m和1.5m的持续时间。结果显示,在福建北部海岸带台风浪有效波高极值和台风浪有效波高大于1m的持续时间(tHs>1)有显著增长的趋势。其中,台风浪高极值的增长趋势最大可达0.05m/a,tHs>1的增长趋势位于0.54至1.72h/a之间。分析tHs>1与ENSO指数的关系发现,福建省南部海域台风浪与ENSO指数有较显著的负相关,浙江省北部海域台风浪与ENSO指数有较显著的正相关,ENSO信号对这两个海域的台风浪有着较显著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浪 耦合模式 趋势 浙江福建海域
下载PDF
浙闽相邻区白垩纪上下火山岩系成因与壳幔作用对比研究 被引量:18
11
作者 段政 赵希林 +6 位作者 邢光福 杨祝良 余明刚 陈志洪 靳国栋 姜杨 李亚楠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19-338,共20页
浙闽相邻区广泛出露的白垩纪火山岩划分为上下火山岩系。下火山岩系为大面积展布的早白垩世早期长英质火山岩,属弱过铝质高钾钙碱性系列,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Cs、Rb、Ba、Pb等和LREE,无明显Eu异常,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Ti、P等,εHf(t... 浙闽相邻区广泛出露的白垩纪火山岩划分为上下火山岩系。下火山岩系为大面积展布的早白垩世早期长英质火山岩,属弱过铝质高钾钙碱性系列,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Cs、Rb、Ba、Pb等和LREE,无明显Eu异常,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Ti、P等,εHf(t)值较低(-20.43^-6.39),锆石Hf同位素二阶段模式年龄TDM2集中在1.8~2.2Ga之间。上火山岩系为局限于断陷盆地内的早白垩世晚期长英质火山岩,属偏铝质高钾钙碱性系列,相对贫硅贫碱但同样富集LREE和大离子亲石元素,负Eu异常明显,εHf(t)值较高(-10.00^-4.51)。研究表明,上下火山岩系均表现出随时代变新ΣREE和LREE分异程度降低的趋势,均形成于活动大陆边缘环境,主要为幔源岩浆底侵导致古元古代陆壳基底部分熔融形成的低Sr流纹岩类,但上火山岩系成岩过程中经历了更强烈的壳幔作用;例外的是下火山岩系西山头组上部熔岩,属东南沿海罕见的橄榄玄粗岩系列高Sr粗面英安岩,以富集Sr、Ti、Co、Ni和低的εHf(t)为特征,推断由幔源基性岩浆结晶分异形成。区域晚中生代火山岩的综合对比表明,东南沿海深部壳幔作用具有从中—晚侏罗世到早白垩世晚期逐渐增强、自南往北依次减弱的时空演化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比研究 成因与壳幔作用 上下火山岩系 白垩纪 浙闽相邻区
下载PDF
闽浙沿岸沉积物的工程地质特性及其成因简析 被引量:6
12
作者 徐元芹 李萍 +3 位作者 李培英 刘乐军 曹成效 冯秀丽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07-113,共7页
根据闽浙沿岸沉积物的实验室分析资料,从物理性质和力学特征对海底沉积物的综合工程地质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本区沉积物以淤泥和淤泥质黏土为主,含少量细砂、粉砂、黏土和粉质黏土等,总的表现为含水率高、孔隙比大、压缩性强、塑... 根据闽浙沿岸沉积物的实验室分析资料,从物理性质和力学特征对海底沉积物的综合工程地质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本区沉积物以淤泥和淤泥质黏土为主,含少量细砂、粉砂、黏土和粉质黏土等,总的表现为含水率高、孔隙比大、压缩性强、塑性大和强度低。从微观结构、物质来源、物质成分、水动力条件等方面对沉积物的工程特性进行了成因分析,这些因素是造成本区沉积物工程性质不良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闽浙沿岸 沉积物 工程特性 成因
下载PDF
闽浙近岸海域赤潮暴发前后海水营养盐特征分析 被引量:6
13
作者 陈月红 石晓勇 +1 位作者 韩秀荣 李鸿妹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568-576,共9页
±据2013年4月24日-5月23日闽浙沿岸赤潮暴发前后4个航次的现场调查数据,分析了该海域各项溶解无机态营养盐的浓度及分布特征,并对其与赤潮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显示,调查海域春季DIN、PO4-P和SiO3-Si的平均浓度分别为(16.62&... ±据2013年4月24日-5月23日闽浙沿岸赤潮暴发前后4个航次的现场调查数据,分析了该海域各项溶解无机态营养盐的浓度及分布特征,并对其与赤潮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显示,调查海域春季DIN、PO4-P和SiO3-Si的平均浓度分别为(16.62±8.62)μmol/L、(0.75±0.33)μmol/L和(19.91±10.30)μmol/L,氮和磷的平均浓度均超过国家一类海水水质标准。营养盐的分布特征整体上表现出由近岸向外海逐渐降低的趋势,高值区出现在飞云江口和闽江口等近海海域,赤潮暴发后,整个调查海域各项营养盐分布表现出北低南高的特点。赤潮区域DIN和PO4-P浓度随着赤潮的发生、发展呈持续下降的趋势,低氮磷比不利于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donghaiense)的生长。水文跃层、生物作用、陆源输入及台湾暖流等是影响春季FA断面营养盐分布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营养盐 分布特征 赤潮 闽浙沿岸
下载PDF
浙闽沿海地区I型-A型复合花岗岩体的地球化学及成因 被引量:83
14
作者 邱检生 王德滋 Brent I.A.McInnes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237-246,共10页
以鼓山-魁岐、青田和普陀山-桃花岛三个典型岩体为例,系统研究了浙闽沿海I型-A型复合花岗岩体的地质和地球化学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复合岩体中I型与A型花岗岩在主量、微量和稀土元素特征上均存在明显变异。总体而言,A型花岗... 以鼓山-魁岐、青田和普陀山-桃花岛三个典型岩体为例,系统研究了浙闽沿海I型-A型复合花岗岩体的地质和地球化学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复合岩体中I型与A型花岗岩在主量、微量和稀土元素特征上均存在明显变异。总体而言,A型花岗岩较之I型花岗岩富硅、富碱、贫钙、镁、铝,并具偏高的Rb/Sr、Rb/Ba、Ga/Al和偏低的LREE/HREE比值及显著的铕负异常。两类花岗岩的Nd、Sr同位素组成均具有壳幔混熔岩浆的特点,但仍存在一定的变异。上述变异既有岩浆分异演化的影响,又有幔源岩浆卷入的贡献,在不同的复合岩体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各不相同。通过对岩石产出动力地质背景的全面分析,结合本区不同复合岩体中二类花岗岩具不同地球化学变异特点的地质事实,提出浙闽沿海I型-A型复合花岗岩是区域构造应力、断裂构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型-A型 复合花岗岩 地球化学 岩石成因 花岗岩
下载PDF
江南造山带东段800~780Ma陆内裂谷岩浆活动——来自浙皖赣邻区约790Ma铝质A型花岗岩的证据 被引量:7
15
作者 邓奇 汪正江 +6 位作者 王剑 胡志中 崔晓庄 杜秋定 马龙 熊小辉 杨菲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855-1868,共14页
对江南造山带东段浙皖赣邻区的灵山花岗斑岩进行了同位素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LA-ICP-MS锆石U-Pb年龄测定结果表明,灵山花岗斑岩形成于791.8±2.6Ma。在岩石地球化学组成上,灵山花岗斑岩具有高Si,高TFeO/(TFeO+MgO)值,... 对江南造山带东段浙皖赣邻区的灵山花岗斑岩进行了同位素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LA-ICP-MS锆石U-Pb年龄测定结果表明,灵山花岗斑岩形成于791.8±2.6Ma。在岩石地球化学组成上,灵山花岗斑岩具有高Si,高TFeO/(TFeO+MgO)值,低Mg、Ca、Mn和P,显示出过铝质的特征(A/CNK=1.04-1.18);微量元素富集Rb、Ga、Th、Zr、Y,贫Sr、P、Ti、Ba;稀土元素总量较高,轻、重稀土元素分异较明显,并表现出强烈的负Eu异常,这些特点与典型的铝质A型花岗岩一致。地球化学特征和前人研究成果表明,灵山花岗斑岩形成于陆内裂谷环境,最有可能来源于早期初生地壳的部分熔融。结合前人研究成果认为,800-780Ma的岩浆活动是华南新元古代一期重要的构造岩浆事件,该期岩浆活动不仅在华南新元古代盆地的形成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而且在该时期构造环境的探讨、板溪期沉积旋回时限的标定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元古代 A型花岗岩 锆石U-PB定年 浙皖赣邻区 江南造山带
下载PDF
北武夷地区铜多金属矿时空分布及成矿亚带 被引量:3
16
作者 张家菁 黄安杰 +1 位作者 王永庆 魏英文 《地质学刊》 CAS 2014年第3期387-391,共5页
北武夷地区位于华南扬子板块与华夏板块结合部北武夷地区钦杭结合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对其矿产分布规律进行总结的基础上,初步界定了北武夷山主山脉为中亚带,以其为中心具南北两侧近对称的矿产分布规律。北成矿亚带位于钦杭结合带萍乡... 北武夷地区位于华南扬子板块与华夏板块结合部北武夷地区钦杭结合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对其矿产分布规律进行总结的基础上,初步界定了北武夷山主山脉为中亚带,以其为中心具南北两侧近对称的矿产分布规律。北成矿亚带位于钦杭结合带萍乡—广丰深大断裂之南拼贴带上,在北武夷地区为铁砂街—西裘铜成矿亚带;南成矿亚带则由中南武夷与北武夷分界线的深大断裂(南平—宁化断裂)控制的行洛坑—西坑钨铌钽成矿亚带;北成矿亚带与南成矿亚带之间与武夷山主脉之间分别为铅山—江山成矿亚带、广昌—建阳成矿亚带,具相似的成矿地质环境,后者有找寻"永平式"铜矿床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多金属矿 成矿亚带 北武夷地区 闽浙赣
下载PDF
浙闽山地丘陵区水土保持区划及治理模式研究 被引量:6
17
作者 张钰娴 臧贵敏 +2 位作者 李海林 牛振华 穆兴民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12-115,共4页
水土保持区划是科学开展水土保持工作,制定水土保持规划的重要依据,将在较长时间内有效地指导水土保持规划和水土保持工作。在全国水土保持区划背景下,在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的统一指导下,完成了浙闽山地丘陵区水土保持三级区划分。在... 水土保持区划是科学开展水土保持工作,制定水土保持规划的重要依据,将在较长时间内有效地指导水土保持规划和水土保持工作。在全国水土保持区划背景下,在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的统一指导下,完成了浙闽山地丘陵区水土保持三级区划分。在三级区划分的基础上提出了适合该区的水土流失治理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闽山地丘陵区 水土保持 三级区划分
下载PDF
丘陵山地省际边界区域协调发展研究——以粤闽湘赣边界区域为例 被引量:7
18
作者 尚正永 白永平 +1 位作者 张小林 钟业喜 《山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52-559,共8页
运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的方法,从资源禀赋、产业结构、经济联系、区域差异、城市发展等方面,分析了粤闽湘赣省际边界区域协调发展的基础条件,并从区域空间协调优化与区域产业协调发展两个角度,提出了粤闽湘赣省际边界区域协调发展的设想与... 运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的方法,从资源禀赋、产业结构、经济联系、区域差异、城市发展等方面,分析了粤闽湘赣省际边界区域协调发展的基础条件,并从区域空间协调优化与区域产业协调发展两个角度,提出了粤闽湘赣省际边界区域协调发展的设想与建议。在区域空间优化重组方面提出要加强区际空间引导与规划协调,促进城镇群体空间集聚发展,形成"韶关-赣州-郴州"成长三角,培育具有点轴结构的枢纽区域。在区域产业整合发展方面提出要明确产业发展的目标定位,促进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通过合理分工和组建大型企业集团推动产业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协调发展 空间重组 产业整合 省际边界区域 粤闽湘赣
下载PDF
粤闽赣交界地区地震活动若干特征及其地震大形势分析 被引量:13
19
作者 任镇寰 罗振暖 华卫 《华南地震》 2002年第3期28-38,共11页
运用地震地质、地震活动时空分布、地震能量及其量值空间扫描、地震条带、小震频次、数理统计、地震迁移等方法 ,研究了粤闽赣交界地区地震活动特征 ,并作了地震趋势分析 ,认为研究区第四活动幕已临结束 ,近十年内发生 6级以上地震可能... 运用地震地质、地震活动时空分布、地震能量及其量值空间扫描、地震条带、小震频次、数理统计、地震迁移等方法 ,研究了粤闽赣交界地区地震活动特征 ,并作了地震趋势分析 ,认为研究区第四活动幕已临结束 ,近十年内发生 6级以上地震可能性很小 ,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活动特征 广东 福建 江西 地震地质 地震能量 数量统计
下载PDF
皖浙赣相邻区中生代以来构造活动及古应力场特征 被引量:7
20
作者 潘国林 胡召齐 +1 位作者 朱强 江来利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417-430,共14页
皖浙赣相邻区位于中国东南大陆边缘,中生代以来经历多期强烈构造作用,是研究中生代以来构造运动的理想区域。本文以皖浙赣相邻区中生代以来的脆性断层为研究对象,通过系统的野外构造观测和运动学研究,在区内划分出了4期主要断裂构造,确... 皖浙赣相邻区位于中国东南大陆边缘,中生代以来经历多期强烈构造作用,是研究中生代以来构造运动的理想区域。本文以皖浙赣相邻区中生代以来的脆性断层为研究对象,通过系统的野外构造观测和运动学研究,在区内划分出了4期主要断裂构造,确定了各期断裂的运动学特征,恢复了古构造应力场。第一期构造大致发生于早侏罗世—中侏罗世末,应力场为近南北向挤压,可能与华南板块与华北板块碰撞最后阶段的挤压作用相关;第二期构造出现在早白垩世,应力场为近北东—南西向挤压,可能与太平洋板块向南—南西俯冲有关;第三期构造大致发生在晚白垩世末,应力场为北西—南东向挤压,与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大陆的北西向正向俯冲有关;第四期构造应力场为东西向挤压,可能与太平洋板块弧后扩张产生的向西侧向挤压及印度板块俯冲碰撞产生的向东挤出共同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皖浙赣相邻区 构造期次 古构造应力场 太平洋板块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