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大航海看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以郑和与哥伦布的大航海为例
1
作者 杨智源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3年第18期67-71,共5页
该文以郑和与哥伦布的大航海为例,从文化角度对比分析两位航海家大航海的目的、性质和意义,以及大航海取得的不同结果,得出中西方文化体系即中华文化和西方海洋文化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体系。中华文化主要以传播文化为己任,以互助互利、合... 该文以郑和与哥伦布的大航海为例,从文化角度对比分析两位航海家大航海的目的、性质和意义,以及大航海取得的不同结果,得出中西方文化体系即中华文化和西方海洋文化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体系。中华文化主要以传播文化为己任,以互助互利、合作共赢为目的,因此郑和下西洋开辟了中华文化的海上丝绸之路,为世界的政治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西方海洋文化向来以对外扩张为主线,哥伦布的地理大航海是以发展海外市场、开拓海外殖民地为目的,因此不会受到当地人的欢迎和爱戴,难免时刻遭受反抗和还击。通过两位航海家大航海的对比,更进一步说明国与国之间只有睦邻友好、互助互利才能开辟世界发展的新篇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航海 中西文化 郑和 哥伦布 海洋文化 文化传播
下载PDF
记载郑和下西洋使用牵星术的海图 被引量:4
2
作者 刘南威 李竞 李启斌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748-753,共6页
从航海天文角度研究了《郑和航海图》的价值。《郑和航海图》是中国古代航海经验的结晶,它既是郑和等人航海实践的记录,又是宋、元时代牵星航海经验的总结。文章推算出牵星术“一指”相当于天体高度的1.9°。同时考证出以“指”为... 从航海天文角度研究了《郑和航海图》的价值。《郑和航海图》是中国古代航海经验的结晶,它既是郑和等人航海实践的记录,又是宋、元时代牵星航海经验的总结。文章推算出牵星术“一指”相当于天体高度的1.9°。同时考证出以“指”为量度单位起源于战国时期,证明中国的天文导航技术由来已久,且独具特色,自成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郑和 下西洋 牵星术 海图
下载PDF
郑和下西洋对季风洋流的认识和利用 被引量:3
3
作者 葛云健 张忍顺 《中国航海》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4-18,共5页
在蒸气机发明之前的风帆时代,庞大的郑和船队必须依赖季风和洋流的帮助,才能顺利航行。郑和航线所经历的地区是世界上季风现象最显著的地区之一。盛行风的季节性变动,带来了洋流的季节性变化,为郑和航海提供了优越的条件。本文以郑和航... 在蒸气机发明之前的风帆时代,庞大的郑和船队必须依赖季风和洋流的帮助,才能顺利航行。郑和航线所经历的地区是世界上季风现象最显著的地区之一。盛行风的季节性变动,带来了洋流的季节性变化,为郑和航海提供了优越的条件。本文以郑和航海图为基础,结合海洋地理知识,根据郑和出使西洋过程中的航期、航线与航速,分析对季风洋流的认识和利用,并以此侧面反映15世纪中国领先于世界的高超航海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季风 洋流 海洋 季节性变化 海图 海水 航行 航线 中国 世界
下载PDF
弘扬郑和航海精神 培育学员航海素质 被引量:2
4
作者 崔国恒 李海林 +1 位作者 胡德生 陈重阳 《海军工程大学学报(综合版)》 2012年第4期52-56,共5页
通过研究郑和下西洋资料与文选,基于郑和下西洋的航海过程,着重分析了郑和下西洋的航海技术应用与创新,总结了郑和下西洋在航海方面的成就与航海精神,结合信息化战争条件下海军院校学员的素质要求,阐述了弘扬郑和航海精神,对培育当代海... 通过研究郑和下西洋资料与文选,基于郑和下西洋的航海过程,着重分析了郑和下西洋的航海技术应用与创新,总结了郑和下西洋在航海方面的成就与航海精神,结合信息化战争条件下海军院校学员的素质要求,阐述了弘扬郑和航海精神,对培育当代海军学员航海素质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郑和下西洋 航海成就 航海精神
下载PDF
对中西方航海活动结果不同的理性思考 被引量:1
5
作者 马红霞 孙燕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35-138,共4页
15-16世纪初,中西方都进行了大规模的航海活动,但产生的结果却大相径庭:中国的航海活动由于耗资巨大,没有实际效果,后被当作“弊政”革除;而西方的航海活动却发现了“新大陆”,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并为科学研究提供了第一手资料。为... 15-16世纪初,中西方都进行了大规模的航海活动,但产生的结果却大相径庭:中国的航海活动由于耗资巨大,没有实际效果,后被当作“弊政”革除;而西方的航海活动却发现了“新大陆”,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并为科学研究提供了第一手资料。为什么同是航海活动却会产生如此明显不同的结果呢?这主要是由于,与西方人不同,中国人没有“地是球”的观念,没有征服异族的思想,对自然现象的研究也仅限于实用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郑和 哥伦布 麦哲伦 航海
下载PDF
关于郑和宝船船型的探讨 被引量:2
6
作者 金秋鹏 杨丽凡 《自然科学史研究》 CSCD 1997年第2期183-196,共14页
该文系定量研究郑和宝船的初步尝试。关于郑和宝船的船型,历来有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认为是沙船型,一种认为是福船型。该文根据我国古代木帆船的营造法式,复原了沙船型宝船和福船型宝船的主体尺度,并运用现代船舶理论,研究了两种船型的... 该文系定量研究郑和宝船的初步尝试。关于郑和宝船的船型,历来有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认为是沙船型,一种认为是福船型。该文根据我国古代木帆船的营造法式,复原了沙船型宝船和福船型宝船的主体尺度,并运用现代船舶理论,研究了两种船型的摇荡性能。结果表明,福船型宝船的横摇周期接近于现代船舶的横摇周期,而沙船型宝船的横摇周期则太小,摇荡太剧烈。从抗风浪性和舒适性考虑,笔者认为郑和宝船为福船型。该文考察了宝船航行海域的气候条件、风浪状况和海流流向后,进一步计算了福船型宝船的航行阻力,推算出宝船的帆面积和摇橹水手人数,并据此印证了宝船为福船型结论的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郑和宝船 福船型 沙船 横摇周期 航行阻力 船型
下载PDF
关于15—16世纪世界性大航海的几点浅见——纪念郑和远航开始600周年 被引量:5
7
作者 南炳文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61-67,共7页
15—16世纪的世界性大航海活动,标志着人类开始由世界各大洲居民相对封闭隔绝的状态,转向彼此交往日密、渐成一体的状态,文明发达程度急剧提高。对这一划时代的伟大历史活动,仍需继续加强研究。当前最需搞清的问题之一,当是要将近来提... 15—16世纪的世界性大航海活动,标志着人类开始由世界各大洲居民相对封闭隔绝的状态,转向彼此交往日密、渐成一体的状态,文明发达程度急剧提高。对这一划时代的伟大历史活动,仍需继续加强研究。当前最需搞清的问题之一,当是要将近来提出的郑和船队分确否绕过好望角、进入大西洋、实现环球航行的论证,进一步审核,找出真相。这一上百年的伟大历史活动,主要是通过中国人和欧洲人之手完成的,其功不可没,但还应认识到,其成功实乃全世界各国人民长期共同努力的结果。强调这一点,不仅具有学术意义,而且能启发今人和后人自觉地加强全人类在征服自然中的相互交流和协作,具有实践意义。在这一历史活动中,中国人和欧洲人分别采取了建立朝贡体系和建立殖民地体系两种对外关系模式。两种模式从道德角度讲可分上下,而从实际后果角度讲,皆遭否定。这提示后人,应该探索出新的国与国之间的外交模式,这种新模式起码是各国,尤其是大国强国,不可忘记实行互利的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郑和远航 地理大发现 朝贡体系 殖民地体系 对外关系模式比较
下载PDF
郑和牵星图导航技术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张江齐 陈现军 《地理信息世界》 2017年第5期86-91,96,共7页
《1421:中国发现世界》作者加文·孟希斯(Gavin Menzies)将中国的海洋文明推向15世纪初,这个历史命题令世界震惊,"郑和航海图"就是证据之一。"郑和航海图"记录了郑和舰队巡航南海,远航印度洋国家的探索过程。... 《1421:中国发现世界》作者加文·孟希斯(Gavin Menzies)将中国的海洋文明推向15世纪初,这个历史命题令世界震惊,"郑和航海图"就是证据之一。"郑和航海图"记录了郑和舰队巡航南海,远航印度洋国家的探索过程。该地图发现于明《武备志》240卷,是一种传统的中国导航牵星图和针路图,充满了许多待解之谜。本文对郑和航海图中"更数"所代表的现代概念的距离和速度进行了研究,发现帆船航行"更数"的距离和速度在不同的地区存在差异;牵星图中的星座只能用来确定纬度坐标。将郑和航海图和现代地图做了实验对比,在进行大气折射校正后,郑和航海图的纬度坐标能够准确显示在现代Google地图中。在郑和航海图的许多航点上,我们可以在现代地图中准确找到带有明显中国特点的航海基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郑和航海图 天文导航 大气折射改正 距离与航速 中国古代航海基地
下载PDF
从"西域"到"西洋"——郑和远航与人类文明史的重大转折 被引量:3
9
作者 万明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67-175,共9页
追寻全球化的缘起,自古以来,人类交往的主要途径是陆路。西汉张骞凿空西城,东汉甘英望洋兴叹,东西方文明汇聚之地定于西域,也即亚欧大陆,历时上千年不变。至15世纪初,郑和七下西洋,持续近三十年,形成了人类交往从陆向海发展的强劲态势,... 追寻全球化的缘起,自古以来,人类交往的主要途径是陆路。西汉张骞凿空西城,东汉甘英望洋兴叹,东西方文明汇聚之地定于西域,也即亚欧大陆,历时上千年不变。至15世纪初,郑和七下西洋,持续近三十年,形成了人类交往从陆向海发展的强劲态势,西洋凸显,中外交往从陆向海的转折发生;进而满刺加(马六甲)兴起,人类交往从陆向海的重大转折发生,遂使东西方文明汇聚中心从此脱离亚欧大陆,转移至海上,最终奠定了东西方文明汇合于海上的格局,预示了一个整体世界在海上形成。不仅如此,人类文明史的重大转折,还宣告了人类以人力与马匹为主交往阶段的衰落,和以科技含量占重要地位的交往新阶段的开始。郑和远航是大航海时代的先驱,既是古代传统的一次历史性总结,同时也是一个新时代的开端,在人类文明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是改变人类历史的航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域 西洋 郑和远航 转折 人类文明 里程碑
下载PDF
郑和下西洋与明代海洋文学 被引量:3
10
作者 张祝平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3期40-44,共5页
郑和下西洋这一航海壮举不仅是中外交通史上浓重的一笔,而且对明代海洋文学的发展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一是中华民族"云帆高张,涉彼狂澜"的时代精神与"皇明混一海宇,超三代而轶汉、唐"的宏伟气度在海洋题材的文学作... 郑和下西洋这一航海壮举不仅是中外交通史上浓重的一笔,而且对明代海洋文学的发展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一是中华民族"云帆高张,涉彼狂澜"的时代精神与"皇明混一海宇,超三代而轶汉、唐"的宏伟气度在海洋题材的文学作品中得以充分展现;其二是与海洋有关的作品成批地出现,《西游记》有着浓重的海洋情结,《三保太监西洋记演义》专写郑和下西洋之事,水傀儡戏、《下西洋》、《八仙过海》、《五龙朝圣》等演出了海洋故事题材的戏剧;其三是展示了海洋交通所带来的异国文化和风俗民情,开拓了海洋文学题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郑和 航海 明代 海洋文学
下载PDF
基于HNGICS的GNSS郑汴洛地面沉降监测技术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金娜 高彦涛 孙垦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年第1期51-54,共4页
应用河南省地质信息连续采集运行系统(HNGICS)开展郑汴洛地区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地面沉降监测.监测网采用三级布设:一级网采用HNGICS基准站,作为监测基准网;二级网为地面沉降监测的基本网,采用B级GPS观测;三级网为地面沉降变形的... 应用河南省地质信息连续采集运行系统(HNGICS)开展郑汴洛地区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地面沉降监测.监测网采用三级布设:一级网采用HNGICS基准站,作为监测基准网;二级网为地面沉降监测的基本网,采用B级GPS观测;三级网为地面沉降变形的监测网,采用C级GPS观测.利用GAMIT精密解算软件进行基线解算,获得高精度大地高数据,从而监测地面沉降的变化.将监测结果与水准监测资料对比,证实GNSS监测网的布设、外业观测和内业数据处理等方案可行,可为郑汴洛地区地面沉降和地裂缝的解释和减灾提供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NGICS GNSS 地面沉降 监测技术 郑汴洛地区
下载PDF
15世纪中、欧造船与航海技术之比较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辛元欧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4期29-34,共6页
郑和七下西洋和葡萄牙亨利王子领导的大西洋探险活动是 15世纪历史上的重大事件 ,中外学者对此均分别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由相互间的交流太少 ,加之文化传统上的差异 ,某些研究难免执于一端 ,有所偏颇。为弥补这一缺憾 ,提倡中西造船... 郑和七下西洋和葡萄牙亨利王子领导的大西洋探险活动是 15世纪历史上的重大事件 ,中外学者对此均分别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由相互间的交流太少 ,加之文化传统上的差异 ,某些研究难免执于一端 ,有所偏颇。为弥补这一缺憾 ,提倡中西造船与航海技术的比较研究至为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较研究 郑和下西洋 亨利王子大西洋探险 造船与航海技术
下载PDF
梁启超《郑和传》在科学航海认识上的失误考辩 被引量:1
13
作者 施存龙 《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第4期69-76,共8页
文章是作者继《梁启超〈郑和传〉的思想导向及启蒙作用》的续稿,分析批判了《郑和传》在科学航海认识上的失误,一是《郑和传》论述明代以前中国海运史失实,批驳了所谓中国是一大陆国、二千年前徐福出海寻三神山事件附会到了日本长崎;二... 文章是作者继《梁启超〈郑和传〉的思想导向及启蒙作用》的续稿,分析批判了《郑和传》在科学航海认识上的失误,一是《郑和传》论述明代以前中国海运史失实,批驳了所谓中国是一大陆国、二千年前徐福出海寻三神山事件附会到了日本长崎;二是对《郑和传》论述的郑和船队在航海上的种种失误进行了考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郑和下西洋 科学航海 失误考辩
下载PDF
谁是中国古代的航海家?
14
作者 傅强 《科学教育与博物馆》 2022年第3期95-101,共7页
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具有悠久的文明史,自秦汉开始就有丰富的航海活动。但谁是中国古代的航海家却并不是一个容易回答的问题。本文尝试从定义入手,考察分析了十位常被大众媒体或学术界赞誉的“航海家”。分析显示,根据本文的... 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具有悠久的文明史,自秦汉开始就有丰富的航海活动。但谁是中国古代的航海家却并不是一个容易回答的问题。本文尝试从定义入手,考察分析了十位常被大众媒体或学术界赞誉的“航海家”。分析显示,根据本文的定义,这十位都不能称为严格意义上的航海家。本文提示,在进行古代文化宣传和科学传播时,一定要本着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不宜为宣传而突出或强调一些名不符实的人或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海 航海家 中国 古代 郑和
下载PDF
郑和下西洋的出国门——五虎门考辨
15
作者 施存龙 《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第2期74-77,共4页
对于郑和历次下西洋的出国门,在国内外郑和研究著述中,尚未见专文论述,而在这个问题上,自明朝至今还存在一些误解在传讹,很有必要澄清。通过考证,论定郑和下西洋的出国门应是五虎门,而非其他港口。对五虎门在海疆中地理形势和其地名渊... 对于郑和历次下西洋的出国门,在国内外郑和研究著述中,尚未见专文论述,而在这个问题上,自明朝至今还存在一些误解在传讹,很有必要澄清。通过考证,论定郑和下西洋的出国门应是五虎门,而非其他港口。对五虎门在海疆中地理形势和其地名渊源及古今行政隶属进行了考辩,对五虎门的古今功能进行了考证,建议在地方命名上保持著名国门的历史名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郑和下西洋 海疆国门 航门 五虎门 考辨
下载PDF
郑和下西洋的深远意义
16
作者 李立文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年第2期1-4,共4页
郑和远航开辟亚非航线,比15世纪晚期到17世纪中期的"地理大发现"早上80多年.如果郑和首先发现美洲进一步被证实,那么,郑和的创举有更深远的意义.郑和把中国古代发达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传遍世界,对中国地理学发展产生了重大... 郑和远航开辟亚非航线,比15世纪晚期到17世纪中期的"地理大发现"早上80多年.如果郑和首先发现美洲进一步被证实,那么,郑和的创举有更深远的意义.郑和把中国古代发达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传遍世界,对中国地理学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郑和在南京的遗迹保存较完好,成为南京三大风光带之一景,为古都南京建成"融古都风貌与现代文明的滨江城市"的目标增添光彩,对提高南京城市的文化品位有着特殊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郑和下西洋 地理大发现 航海 南京
下载PDF
论郑和航海精神与我国和谐海洋观 被引量:7
17
作者 蔡一鸣 《中国航海》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5,共5页
长期以来我国对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海洋观理论的探讨研究,几近空白。郑和下西洋六百多年,留下了历史的追思与遗憾,文章论述了郑和航海精神与历史遗产;认为今天的很多经济社会问题是郑和那个时代所没有的。提出了具有我国特色的和谐海洋观... 长期以来我国对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海洋观理论的探讨研究,几近空白。郑和下西洋六百多年,留下了历史的追思与遗憾,文章论述了郑和航海精神与历史遗产;认为今天的很多经济社会问题是郑和那个时代所没有的。提出了具有我国特色的和谐海洋观观点。指出经略海洋把全球资源配置与经济目的紧密联系起来;谋划海洋获取优质能源等资源,走可持续的和谐发展道路;促进国际和平,走交流合作之路;应是今天中国和谐海洋观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科学 郑和航海 继承历史 和谐发展 我国新海洋观
下载PDF
郑和航海与上海关系初探 被引量:1
18
作者 洪建新 《上海造船》 2005年第2期36-39,共4页
刘家港(今江苏太仓市浏河镇)邻近今上海市北境,但在明初郑和七下西洋的伟大壮举中,两地的作用却完全不同。刘家港是郑和航海的发祥之地,而近在咫尺且一度繁荣的上海地区却无所作为毫无表现。文章就两地的这种历史反差作了初步探索。
关键词 郑和 航海 刘家港 上海 两地作用差异
下载PDF
明初海洋政策探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杜强 《鸡西大学学报(综合版)》 2010年第5期139-141,共3页
明初,朱元璋采取保守性海洋政策,实施海禁等一系列措施,朱棣则放松海禁,郑和下西洋树立了明朝的威信,扩大了明朝在海洋的影响力。明初海洋政策受到陆权思想等因素影响。
关键词 海洋政策 海禁 郑和下西洋 陆权
下载PDF
再说《顺风相送》源自吴朴的《渡海方程》 被引量:2
20
作者 陈佳荣 《海洋史研究》 CSSCI 2017年第1期354-364,共11页
2011年11~12月,笔者撰写了《〈顺风相送〉作者及完成年代新考》,提出《顺风相送》约成书于1593年,其源应起于明漳州诏安人吴朴的《渡海方程》(撰于1537年)。所谓成书年代,指该书最后完成撰写的时间。
关键词 顺风 方程 成书年代 撰写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