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郭店儒家竹书文献问题新论--以《尊德义》《六德》《成之闻之》《性自命出》为中心 被引量:2
1
作者 丁四新 《中原文化研究》 2023年第3期23-33,共11页
郭店简《语丛》前三篇的资料主要来源于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的儒学文献,其他儒家竹书也很可能写于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大体上说来,郭店儒家竹书可以看作孔子和子思子的著作集。《尊德义》《六德》《成之闻之》《性自命出》四篇无论是在... 郭店简《语丛》前三篇的资料主要来源于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的儒学文献,其他儒家竹书也很可能写于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大体上说来,郭店儒家竹书可以看作孔子和子思子的著作集。《尊德义》《六德》《成之闻之》《性自命出》四篇无论是在文本上还是在思想上都高度相关。前三篇很可能是孔子本人的著作,后一篇的作者或者是孔子本人,或者是其弟子。即使《性自命出》是孔子弟子的著作,从思想来源看,它主要反映的还是孔子思想。此前,学界或将郭店儒家竹书判定为“孔孟之间”的著作,或将其都推测为《子思子》的一部分,这两种流行意见都在较大程度上低估了郭店简的文献价值和思想价值。依此,孔子本人的思想和哲学应当据郭店简等资料得到重新解释和构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店简 《尊德义》 《六德》 《成之闻之》 《性自命出》
下载PDF
中井履轩《大学杂议》中的“明明德”诠释 被引量:1
2
作者 项依然 《齐鲁学刊》 2023年第1期36-46,共11页
中井履轩是日本“怀德堂学派”经学的集大成者。他在《大学杂议》中以批判朱子注为前提,对“明明德”进行了重新诠释。在履轩的论述中,“明德”不再是表达心、性之原初状态的语汇,而成为对学者工夫纯熟后“德行”的赞美之辞;“格物致知... 中井履轩是日本“怀德堂学派”经学的集大成者。他在《大学杂议》中以批判朱子注为前提,对“明明德”进行了重新诠释。在履轩的论述中,“明德”不再是表达心、性之原初状态的语汇,而成为对学者工夫纯熟后“德行”的赞美之辞;“格物致知”作为“明之”这一道德修养工夫,不再具有朱子“格致补传”所言“已知之理”“豁然贯通”的意味,而指向了一种“知行并进”的“进往”工夫。履轩的“明明德”再诠释体现出他以孟子“扩充”逻辑消解朱子“复初”逻辑的倾向,从而彰显了作为其四书学重建工作之纲领的“工夫理路的转换”。履轩对“心”与“理”关系的再认识从根本上促成了这一转换,同时也反映出以履轩为代表的怀德堂儒者不甚关心成德之先验根据的问题,他们关注的焦点在于町人基于后天经验的道德践履,在于“我”与“物”之间正确对应关系的建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井履轩 《大学杂议》 明明德 格物致知
下载PDF
“德性之知”的认知思想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陈四光 郭斯萍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0-13,共4页
"德性之知"是张载提出的重要概念,其内涵是通过一定的途径实现对天人合一境界的体悟。张载试图用德性之知来论证儒家伦理的合理性。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分别用格物致知和涵养本心的修养工夫来实现德性之知。从心理学的角度分... "德性之知"是张载提出的重要概念,其内涵是通过一定的途径实现对天人合一境界的体悟。张载试图用德性之知来论证儒家伦理的合理性。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分别用格物致知和涵养本心的修养工夫来实现德性之知。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程朱与陆王的工夫论,可知其内在机制与宗教信仰相似。它通过强化人们对天理的信念,最终达到对天人合一境界的体悟。德性之知具有如下认知特点:首先,它是一种为理学思想服务的认知,其次,其内在机制与宗教心理相类似,最后,它的实现需要体和悟两个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性之知 格物致知 涵养本心
下载PDF
管仲的社会救助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被引量:1
4
作者 李长勇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23-28,共6页
管仲的社会救助思想以民本主义为思想基础。为了实现社会救助反贫困的目标,管仲提出君主应有"六兴之德",行"九惠之教"。另外,管仲重新规划行政区域、重视和发展农业、要求君主对民财取之有度、辩证地对待节俭与奢... 管仲的社会救助思想以民本主义为思想基础。为了实现社会救助反贫困的目标,管仲提出君主应有"六兴之德",行"九惠之教"。另外,管仲重新规划行政区域、重视和发展农业、要求君主对民财取之有度、辩证地对待节俭与奢侈之间的关系等治国措施,也与社会救助关联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宏观的社会救助策略。管仲要求社会救助实现专职化、法制化、社会化,在一定程度上符合现代社会救助制度发展的特征和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仲 社会救助 六兴之德 九惠之教
下载PDF
存“至德”之诚义 扬吴地之人文—评吴恩培点校的《至德志(外二种)》
5
作者 许凌雯 陈璇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4年第1期47-49,共3页
作为《苏州文献丛书》第二辑中的一本,吴恩培教授点校的《至德志(外二种)》在整理时注重了文献版本价值、史料价值、地域文化研究的历史价值以及社会文化的应用价值,对于推扬吴地的人文精神起着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 《至德志》 《苏亭小志》 《韩忠武王祠墓志》 文献点校
下载PDF
康德先天范畴与张载德性之知
6
作者 程洁如 《宜宾学院学报》 2014年第7期14-18,共5页
康德的先天范畴作为人脑固有的先天认识形式,独立于经验,并且先于经验存在于主体的知性思维中。张载在认识论上将知识划分为德性之知与见闻之知,其中的德性之知超越感觉经验,来源于天赋,与康德的先天范畴最为相契。二者都具有先天性,都... 康德的先天范畴作为人脑固有的先天认识形式,独立于经验,并且先于经验存在于主体的知性思维中。张载在认识论上将知识划分为德性之知与见闻之知,其中的德性之知超越感觉经验,来源于天赋,与康德的先天范畴最为相契。二者都具有先天性,都需要思维的参与,但先天范畴是为了解决知识的普遍必然性问题,不存在价值取向;而德性之知以人的修养为旨归,以儒家伦理为价值取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德 先天范畴 张载 德性之知
下载PDF
张载心学思想中的“知”论
7
作者 张金兰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5期21-24,共4页
张载心学思想是其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知论需做进一步分析。张载的知有三种类型:闻见之知、德行所知、诚明所知;分为两种不同的路径:一种是知识“知”,一种是道德“知”。笔者明确分析了三知的涵义及其内在关系。
关键词 心性关系 闻见之知 德行所知 诚明所知 天人合一
下载PDF
心性情才皆是同一物事吗?
8
作者 李世平 《孔子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76-83,158,共9页
孟子以心性情才论性善,心性情才具有双重内涵:一是仁义礼智之端,“端”是本,说明人皆有成就道德的可靠根基;二是仁义礼智之德,是由仁义礼智之端扩充存养形成的,说明君子的仁义礼智之德是后天存养的结果。心性情才的双重内涵表现为双重特... 孟子以心性情才论性善,心性情才具有双重内涵:一是仁义礼智之端,“端”是本,说明人皆有成就道德的可靠根基;二是仁义礼智之德,是由仁义礼智之端扩充存养形成的,说明君子的仁义礼智之德是后天存养的结果。心性情才的双重内涵表现为双重特性,前者表现为先天生而即有的、稳定而普遍的,后者表现为后天存养的、可变而相对的。心性情才具有双重内涵和特性说明孟子性善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性善立本,这是从心性情才的仁义礼智之端一面所言的性善,二是性善存养,这是从心性情才的仁义礼智之德一面所言的性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性情才 仁义礼智之端 仁义礼智之德 性善立本 性善存养
原文传递
格物与比德——程朱、阳明格致论的问题及其可能性解决
9
作者 汪韶军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5-22,共8页
儒学的关注焦点是德性。格物致知是度自然之物,得人伦之知。这正是原始儒家乃至中国古人从自然物象上会取道德启示的比德观念。以此观之,程朱对“格物”的训释比较含混,且存在着知识取向与实践取向的混杂,容易导致知识取向的歧出。阳明... 儒学的关注焦点是德性。格物致知是度自然之物,得人伦之知。这正是原始儒家乃至中国古人从自然物象上会取道德启示的比德观念。以此观之,程朱对“格物”的训释比较含混,且存在着知识取向与实践取向的混杂,容易导致知识取向的歧出。阳明转而将格物致知释为在事上推扩良知,这固然凸显了格致论本来的实践取向,但他误以为天下之物本无可格,误把通过格自然之物来获取人伦之知理解成通过格物(正事)来推扩先验的良知;他对格致诚正逻辑关系的把握也有误。而两派的共同问题是,都没有意识到原始儒家的比德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程朱 阳明 格物 致知 比德
原文传递
见闻之知:儒家知识论的经验之维 被引量:1
10
作者 苗建荣 《自然辩证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89-94,共6页
"见闻之知"最初由北宋张载提出,指通过耳目感官而获得的知识。"见闻之知"有着很强的经验论特征。从知识的起源上讲,"见闻之知"起源于经验;从知识的形成上讲,"见闻之知"是客观外物刺激耳目感官... "见闻之知"最初由北宋张载提出,指通过耳目感官而获得的知识。"见闻之知"有着很强的经验论特征。从知识的起源上讲,"见闻之知"起源于经验;从知识的形成上讲,"见闻之知"是客观外物刺激耳目感官的结果,这与经验论者洛克的观点有着很大的相似性。与此同时,"见闻之知"在儒家知识论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先秦时期,"见闻之知"就被视为儒家知识论的重要维度之一;两宋之际,"见闻之知"被视为德性修养的必要环节;明清之时,"见闻之知"曾被视为知识的唯一形态。儒家对"见闻之知"的态度表明儒家有重视经验的认知传统,这种认知传统为儒家言说科学、接纳科学敞开了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见闻之知 德性所知 经验 儒学 科学
原文传递
郭店楚简《成之》等篇杂志 被引量:4
11
作者 顾史考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80-92,共13页
《郭店楚墓竹简》自从1998年问世后,一直引起中国内外学者的关注,成为研究先秦文字、历史、思想等领域的热门对象。然由于此批竹简的复杂性,再加上研究时间不长,因而尚有许多基本问题有待解决,而这些问题又是与竹简内容的正确理解息息... 《郭店楚墓竹简》自从1998年问世后,一直引起中国内外学者的关注,成为研究先秦文字、历史、思想等领域的热门对象。然由于此批竹简的复杂性,再加上研究时间不长,因而尚有许多基本问题有待解决,而这些问题又是与竹简内容的正确理解息息相关的。如果郭店楚简几篇儒家逸书中的部分问题能够解决,便能够对其思想内涵及历史意义达到更进一步的认识。对《成之》篇作两处简序上的调整及对某些字提出新的读法后,便突显出了其中“恒”、“疾”、“终”的进阶概念,关于圣人对善道之“不拾”观念也可以有更深的理解。另外,对《唐虞之道》作简序调整,对《六德》中“多”字给新的解释,涉及问题虽小,但给先秦思想史研究带来的意义不可低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店楚简 《成之闻之》 《唐虞之道》 《性自命出》 《六德》 《语丛一》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