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ifferences in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following cutaneous and routine acupuncture at different acupoints 被引量:1
1
作者 Yangjia Lu Junxian Wu +4 位作者 Yanqi Zou Junqi Chen Baoci Shan Jiarong Chen Yong Huang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1年第15期1169-1174,共6页
Few studies have examined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stimuli at a single acupoint using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The present study applied acupuncture at the Neiguan(PC 6),Waiguan(SJ 5),Zhigou(SJ 6) a... Few studies have examined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stimuli at a single acupoint using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The present study applied acupuncture at the Neiguan(PC 6),Waiguan(SJ 5),Zhigou(SJ 6) and Yanglingquan(GB 34) acupoints in healthy volunteers.fMRI was used to examine the activation of brain areas in response to different types of acupuncture(cutaneous or routine acupuncture) at each acupoint.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distribution of activation in the regions of interest between cutaneous and routine acupuncture at the Neiguan,Waiguan,and Zhigou acupoints,but some differences were observed between the two methods of acupuncture at the Yanglingquan acupoint.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intensity of induced activation between cutaneous and routine acupuncture at the Neiguan,Zhigou and Yanglingquan acupoints,but the activation intensity in the right cerebellum induced by routine acupuncture at the Waiguan acupoint was greater than that induced by cutaneous acupuncture.Results confirmed that cutaneous and routine acupuncture at the Neiguan,Waiguan,Zhigou and Yanglingquan acupoints activated different functional brain areas,and caused activation of different intensities in some area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cutaneous acupuncture routine acupuncture Neiguan (P C6) Waiguan (sj 5) zhigou (sj 6) Yanglingquan (GB 34) neural regeneration
下载PDF
电针支沟穴治疗便秘之气秘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 被引量:59
2
作者 张智龙 吉学群 +5 位作者 赵淑华 李澎 张文柱 于颂华 王春梅 刘占芬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475-478,共4页
目的:评价电针支沟穴治疗便秘之气秘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的方法,将符合诊断、纳入和排除标准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电针支沟穴方法,对照组则电针相近位置的非穴点,以患者的临床症... 目的:评价电针支沟穴治疗便秘之气秘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的方法,将符合诊断、纳入和排除标准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电针支沟穴方法,对照组则电针相近位置的非穴点,以患者的临床症状积分、结肠传输试验及各项安全性指标进行评定,观察治疗4周,治疗结束1个月、3个月后进行随访。结果:电针支沟穴能明显改善便秘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结肠传输时间,降低开塞露和泻剂的使用率,总有效率为94.4%,优于对照组的61.3%,两组相比,P<0.0001。结论:支沟穴具有良好的调气通腑作用,电针支沟穴是治疗便秘行之有效的方法,且安全可靠、无副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 便秘/针灸疗法 支沟 多中心研究
下载PDF
电针治疗慢性功能性便秘疗效观察 被引量:9
3
作者 杨敏 《上海针灸杂志》 2014年第7期638-640,共3页
目的观察电针治疗慢性功能性便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功能性便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治疗组针刺双侧支沟、天枢及足三里穴,同时在天枢及足三里穴给予电针治疗;对照组采用口服聚乙二醇4000散治疗。治疗2星期后,比... 目的观察电针治疗慢性功能性便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功能性便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治疗组针刺双侧支沟、天枢及足三里穴,同时在天枢及足三里穴给予电针治疗;对照组采用口服聚乙二醇4000散治疗。治疗2星期后,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排便次数、粪便性状的变化,并判定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大便性状恢复正常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第1、2星期平均每日排便次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0%,对照组为65.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是一种治疗慢性功能性便秘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疗法 电针 便秘 天枢 支沟 足三里 聚乙二醇4000散
下载PDF
腕踝上三寸内外侧各有一个三经交会穴 被引量:3
4
作者 李志道 朱聪颖 马先林 《河南中医》 2021年第2期192-195,共4页
根据腧穴命名原则和针感效应,提出在腕踝上三寸内外侧各有一个三经交会穴的新观点,分别是三阴交、悬钟、会宗、间使。从三阴交、悬钟、会宗、间使四穴的现代解剖学神经分布,以及针刺四穴后针感循行分布,悬钟、会宗、间使与三阴交一样,... 根据腧穴命名原则和针感效应,提出在腕踝上三寸内外侧各有一个三经交会穴的新观点,分别是三阴交、悬钟、会宗、间使。从三阴交、悬钟、会宗、间使四穴的现代解剖学神经分布,以及针刺四穴后针感循行分布,悬钟、会宗、间使与三阴交一样,均符合三经交会穴的特点,虽然不能将现代的神经与经络完全等同,但经络包含神经是无可争辩的。在《针灸甲乙经》和《针灸大成》的记载中,悬钟、会宗、间使三穴的主治与三经交会穴主治范围尚有一定差距,但不能排除是人们对以上三穴认识得还不够清楚。目前,除三阴交穴之外,其余三穴临床研究有限,这是今后努力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会穴 三阴交 悬钟 会宗 间使
下载PDF
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对针刺老年人支沟穴的中枢响应特征研究 被引量:11
5
作者 徐莉娜 任翱翔 +2 位作者 李颖 赵华丽 韩力 《老年医学与保健》 CAS 2018年第2期164-166,170,共4页
目的观察针刺老年人支沟穴的中枢响应特征,探讨其与支沟穴治疗老年性便秘的作用有无相关性。方法本试验把17例健康右利手受试志愿者随机分为2组:试验组针刺左支沟穴组,对照组针刺左内关穴组。采用血氧水平依赖(BOLD)的功能磁共振(f MRI... 目的观察针刺老年人支沟穴的中枢响应特征,探讨其与支沟穴治疗老年性便秘的作用有无相关性。方法本试验把17例健康右利手受试志愿者随机分为2组:试验组针刺左支沟穴组,对照组针刺左内关穴组。采用血氧水平依赖(BOLD)的功能磁共振(f MRI)成像技术,在分别针刺左支沟穴、左内关穴时进行大脑皮层区域扫描,同时与自身未针刺前的静息状态、同穴位贴皮电刺激状态进行对照。使用SPM8分析软件,根据一般线性模型方差分析(P<0.05,簇>50)得出相关激活区域。结果左支沟穴的对照序列中大脑皮层被激活:右侧前扣带回,两侧枕叶,两侧颞叶,两侧顶叶,辅助运动区,楔前叶。左支沟穴的针刺序列中大脑皮层被激活:前扣带回,两侧颞叶,右侧顶叶,左侧额上回。左支沟穴的针刺序列与对照序列相比,显著激活区域有:左侧颞叶,右侧额中回。左内关穴的对照序列中大脑皮层被激活:两侧颞叶,右侧顶叶,右侧楔前叶,右侧枕叶,岛叶。左内关穴的针刺序列中大脑皮层被激活:两侧颞叶,左侧额中回,左侧额下回,两侧顶叶,两侧枕叶。左内关穴的针刺序列与对照序列相比,显著激活区域有:两侧额中回,两侧额下回,右侧岛叶,右侧颞叶,右侧前额叶。结论针刺左支沟穴特异性激活左前扣带回,左额上回,左侧颞叶。这些区域和已知的功能性胃肠病的大脑响应区域具有一致性。支沟穴的便秘主治功能与大脑皮层的综合调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 支沟穴 老年性便秘 功能磁共振成像 边缘系统 前扣带回
下载PDF
基于数据挖掘探析支沟穴主治病症和配伍规律 被引量:4
6
作者 王镜宇 朱永政 +2 位作者 贾红玲 贾仰理 张永臣 《山东中医杂志》 2021年第3期227-234,259,共9页
在系统整理支沟穴(SJ6)古今文献的基础上,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总结得出结论:主治病症方面,以内科的脾胃系、肝胆系、气血津液病症居多,1949年10月前在外科的瘰疬、耳鼻喉科的喉瘖上具有独特优势,自1949年10月后对带状疱疹、肥胖症疗... 在系统整理支沟穴(SJ6)古今文献的基础上,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总结得出结论:主治病症方面,以内科的脾胃系、肝胆系、气血津液病症居多,1949年10月前在外科的瘰疬、耳鼻喉科的喉瘖上具有独特优势,自1949年10月后对带状疱疹、肥胖症疗效突出;优势配伍腧穴方面,1949年10月前多配伍五输穴、原穴,自1949年10月后以配伍募穴、下合穴居多,新增了配伍背俞穴,且加强了经穴与募穴、背俞穴的配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沟 腧穴 主治病症 配伍规律 数据挖掘技术
下载PDF
电针支沟、足三里穴治疗粘连性肠梗阻:随机对照研究 被引量:20
7
作者 文谦 陈炜炜 +3 位作者 李佳 赵雨 李宁 王成伟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961-965,共5页
目的:评价电针支沟、足三里穴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疗效,探讨穴位与非穴位作用差异。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案,将符合粘连性肠梗阻诊断标准的患者40例随机分为穴位组与非穴组,每组20例。在基础治疗的同时两组均给予电针,穴位... 目的:评价电针支沟、足三里穴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疗效,探讨穴位与非穴位作用差异。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案,将符合粘连性肠梗阻诊断标准的患者40例随机分为穴位组与非穴组,每组20例。在基础治疗的同时两组均给予电针,穴位组选取双侧支沟、足三里,非穴组选取双侧支沟、足三里旁开0.5~1cm处。每天针刺2次,共治疗4天。主要观察每日腹痛情况、腹胀症状改善时间、首次出现自行排便时间及进食固体食物时间等。结果:穴位组较非穴组可迅速缓解腹痛、减轻腹胀,在疼痛面谱量化评级、首次排气时间[(51.35±32.40)h vs(101.85±53.87)h]、首次排便时间[(82.70±57.27)h vs(154.70±145.28)h]、首次进食固体食物时间[(119.65±56.16)h vs(231.95±180.89)h]均有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在中转手术治疗人数、死亡人数及1年随访再入院治疗人数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数据提示穴位组有改善趋势。结论:电针支沟、足三里穴治疗粘连性肠梗阻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明显改善患者腹痛、腹胀不适症状,促进患者肠道蠕动,较非穴位组疗效有明显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粘连性肠梗阻 电针 支沟 足三里 随机对照试验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