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优质中稻鄂中5号适宜施氮量与施肥方法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李双来 乔艳 +4 位作者 胡诚 陈云峰 刘国际 毛创业 秦长鸣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816-818,共3页
为了摸清优质中稻鄂中5号的适宜氮肥施用量和最佳施用方法,开展氮肥施用量和施肥方法的试验。结果表明,鄂中5号最高产量(6055.5kg/hm2)施氮量为225kg/hm2,氮肥的施用方法以基肥60%,分蘖肥30%(分两次追施,第一次在返青后追20%,7d后再追10... 为了摸清优质中稻鄂中5号的适宜氮肥施用量和最佳施用方法,开展氮肥施用量和施肥方法的试验。结果表明,鄂中5号最高产量(6055.5kg/hm2)施氮量为225kg/hm2,氮肥的施用方法以基肥60%,分蘖肥30%(分两次追施,第一次在返青后追20%,7d后再追10%),10%作穗肥的分配方法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质中稻 鄂中5 氮肥用量 氮肥施用方法
下载PDF
大白菜新品种中熟5号的选育 被引量:1
2
作者 方淑桂 陈文辉 曾小玲 《中国蔬菜》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32-33,共2页
自交不亲和系 2 3 5 8s是从大陆型的洛阳大包头中选育的 ;优良自交不亲和系H 1 3 1是从海洋型的本地优质笔尾白的自然杂交后代中分离出的。两个亲本经过严格的抗病性鉴定 ,亲和指数测定 ,配合力分析 ,配制成优良的一代杂种中熟 5号。... 自交不亲和系 2 3 5 8s是从大陆型的洛阳大包头中选育的 ;优良自交不亲和系H 1 3 1是从海洋型的本地优质笔尾白的自然杂交后代中分离出的。两个亲本经过严格的抗病性鉴定 ,亲和指数测定 ,配合力分析 ,配制成优良的一代杂种中熟 5号。该品种高抗霜霉病、软腐病、黑斑病、菌核病和病毒病 ,比当地主栽品种增产 10 %以上 ,现已在福建省及其它南方地区大面积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白菜 中熟5号品种 选育 品种特性 栽培要点
下载PDF
高档优质中籼稻鄂中5号在孝感的种植表现 被引量:3
3
作者 郑明 《中国稻米》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05-106,共2页
鄂中5号于2004年经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命名,全生育期148 d左右,属迟熟中籼型常规稻,高产稳产,米质优。生产上要严格按照湖北省制定的地方标准《优质中稻鄂中5号高产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执行。
关键词 中籼稻 鄂中5 优质 高产
下载PDF
八倍体小偃麦中5的利用 被引量:2
4
作者 张耀辉 宋建荣 +2 位作者 岳维云 吕莉莉 王希恩 《甘肃农业科技》 2007年第10期8-10,共3页
观察比较了八倍体小偃麦中5与利用该材料育成的中梁22号等小麦品种的性状表现。结果表明:中5在株高和生育期方面的缺陷在其后代得到很好的改良;利用中5能够选育出产量性状较好的小麦品种;中5对条锈病和白粉病的抗性遗传能力较强,特别是... 观察比较了八倍体小偃麦中5与利用该材料育成的中梁22号等小麦品种的性状表现。结果表明:中5在株高和生育期方面的缺陷在其后代得到很好的改良;利用中5能够选育出产量性状较好的小麦品种;中5对条锈病和白粉病的抗性遗传能力较强,特别是抗锈性的遗传稳定持久,是难得的抗源材料。同时指出了中5利用中存在植株较高,抗倒伏性差;分离世代较长;生育期长,花期不遇;后代不育,结实性差等问题及其解决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八倍体小偃麦 5 小麦 抗性亲本
下载PDF
“中油海5”自升式钻井平台总体研究设计 被引量:10
5
作者 郭洪升 《船舶》 2009年第3期1-5,共5页
结合"中油海5"平台叙述了圆柱形桩腿自升式钻井平台的总体研究设计特点,对如何根据平台的功能及环境条件确定平台的类型、平台的总体性能和布置进行了分析研究,对设计各类自升式钻井平台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 中油海5 自升式钻井平台 总体研究设计 结构型式 总体布置
下载PDF
抗大麦黄矮病毒小麦-中间偃麦草二体异代换系的选育和细胞、生化、分子生物学鉴定 被引量:8
6
作者 唐顺学 李义文 +7 位作者 梁辉 曲乐庆 白建荣 贾双娥 魏晓丽 李振声 贾旭 B.FRIEBE 《Acta Botanica Sinica》 CSCD 2000年第9期952-956,共5页
结合花药培养和常规选育 ,从 77_5 433×中 5杂交组合后代中选育出 6个抗大麦黄矮病毒 (barleyyellowdwarfvirus ,BYDV)、染色体数目为 42的小麦 (TriticumaestivumL .)新种质 ,并用减数分裂配对分析、单体小麦测交法、基因组原位... 结合花药培养和常规选育 ,从 77_5 433×中 5杂交组合后代中选育出 6个抗大麦黄矮病毒 (barleyyellowdwarfvirus ,BYDV)、染色体数目为 42的小麦 (TriticumaestivumL .)新种质 ,并用减数分裂配对分析、单体小麦测交法、基因组原位杂交、C分带、同工酶等电聚焦和RAPD对上述材料进行了综合鉴定 ;表明这些材料都是小麦_中间偃麦草(AgropyronintermediumGarten)二体异代换系 ,其抗病性来自其携带的一对中间偃麦草染色体 (来源于中 5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YDV 抗病种质 二体异代换系 小麦 抗性鉴定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