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8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低渗透砂岩有水气藏改建地下储气库可行性评价--以四川盆地中坝气田须二段气藏为例
1
作者 李开发 张楚越 +3 位作者 朱亮 袁港 罗静 李旭成 《天然气技术与经济》 2024年第1期32-38,共7页
低渗透砂岩有水气藏改建地下储气库具有特殊性和复杂性,为了指导同类型气藏开展建库可行性评价,以四川盆地中坝气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须二段气藏为研究对象,在明确建库地质条件可行性的基础上,开展了气藏水侵现状、水体规模等动态特征研... 低渗透砂岩有水气藏改建地下储气库具有特殊性和复杂性,为了指导同类型气藏开展建库可行性评价,以四川盆地中坝气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须二段气藏为研究对象,在明确建库地质条件可行性的基础上,开展了气藏水侵现状、水体规模等动态特征研究,并基于岩心相渗实验及气藏数值模拟等手段分析了气藏建库可行性及有效库容空间,指出了低渗透砂岩有水气藏改建储气库的可行性评价方法。研究结果表明:①区域断层及顶底板封闭性良好;②建库区储层含气空间动用率仍可保持在较高水平;③气藏整体呈弱—中水驱,边底水处于不活跃—次活跃状态,对主体建库区影响较小;④结合静动态特征认识,主体构造内纯气区与气水过渡区可作为建库可动区域。结论认为:①中坝气田须二段气藏具备改建地下储气库的可行性;②在原始地层压力27.25 MPa下建库区域有效库容空间为106.80×10^(8)m^(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低渗透 有水气藏 储气库 中坝气田 库容
下载PDF
Source model of the 11th July 2004 Zhongba earthquake revealed from the joint inversion of InSAR and seismological data 被引量:3
2
作者 Shengji Wei Sidao Ni +1 位作者 Xianjie Zha Don Helmberger 《Earthquake Science》 CSCD 2011年第2期207-220,共14页
We use 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InSAR) and broadband seismic waveform data to estimate a source model of the 11th July, 2004 M W 6.2 Zhongba earthquake, Tibet of China. This event occurred within th... We use 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InSAR) and broadband seismic waveform data to estimate a source model of the 11th July, 2004 M W 6.2 Zhongba earthquake, Tibet of China. This event occurred within the seismically active zone of southwestern Tibetan Plateau where the east-west extension of the upper crust is observed. Because of limitations in one pair of InSAR data available, there are trade-offs among centroid depth, rupture area and amount of slip. Available seismic data tightly constrain the focal mechanism and centroid depth of the earthquake but not the horizontal location. Together, two complementary data sets can be used to identify the actual fault plane, better constrain the slip model and event location. We first use regional seismic waveform to estimate point source mechanism, then InSAR data is used to obtain better location. Finally, a joint inversion of teleseismic P-waves and InSAR data is performed to obtain a distributed model. Our preferred point source mechanism indicates a seismic moment of ~2.2×10 18 N·m (~M W 6.2), a fault plane solution of 171° (342 ° )/42 ° (48 ° )/-83 ° (-97 ° ), corresponding to strike/dip/rake, and a depth of 11 km. The fault plane with strike of 171 ? and dip of 42° is identified as the ruptured fault with the aid of InSAR data. The preferred source model features compact area of slips between depth of 5–11 km and 10 km along strike with maximum slip amplitude of about 1.5 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inite fault INSAR joint inversion zhongba earthquake
下载PDF
Rise and decline of ancient salt industry revealed by Na and Ca concentrations in sediments at Zhongba site, Chongqing 被引量:4
3
作者 ZHU Cheng JIANG Fengqing +5 位作者 MA Chunmei XU Weifeng HUANG Linyan ZHENG Chaogui LI Lan SUN Zhibin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08年第3期328-340,共13页
Based on dynastic period division and AMS ^14 C dating performed on the sedimentary layers at Zhongba and Yuxi sites,and also the analysis of Na,Ca and Mg of 201 sedimentary samples from Zhongba site and that of Ca an... Based on dynastic period division and AMS ^14 C dating performed on the sedimentary layers at Zhongba and Yuxi sites,and also the analysis of Na,Ca and Mg of 201 sedimentary samples from Zhongba site and that of Ca and Na in 47 sedimentary samples from Yuxi by using an 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mass spectrometry(ICP),we found that there were 35 time periods when the contents of Ca and Na were reversely correlated,i.e.whenever the content of Ca was the highest,the content of Na was the lowest,and vice versa. Among them,there were 21 time periods when the content of Ca was the highest,and Na was the lowest,indicating that there were about 21 prosperous periods of ancient salt production at Zhongba site since 3000BC.Other 14 time periods with the peak values of Na while the low values of Ca indicate 14 declined periods of salt production at Zhongba site since 3000BC.The conclusion obtained from the reverse relationship between Ca and Na contents in this paper is consistent with that"the salt production at Zhongba site started in the new stone age,developed in the Xia and Shang dynasties,reached at the heyday in periods from the Western Zhou to the Han Dynasties,maintained stable to develop in the Tang and the Song dynasties,and gradually declined after the Song Dynasty because the sea salt were conveyed into Sichuan region,however,still had production in the 1970s-1980s",educed from archeological exploration.All the above mentioned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re is a reverse relationship obviously between the contents of Na and Ca in sediments at Zhongba site for ancient salt production,which can be used to reveal the process of rise and decline of ancient salt industry at Zhongba sit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hongba site Zhongxian County revers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ntents of Na and Ca rise and decline of early salt production
下载PDF
Relocating ruptures of two M6 earthquakes in Zhongba, South-central Tibet in 2004 and 2005 with seismological and geodetic methods
4
作者 Feng Bao Yingjie Zha Zhenjie Wang 《Earthquake Science》 CSCD 2011年第2期229-237,共9页
To better understand repeatability of strong earthquakes in previously ruptured zones during one seismogenic period, we studied the rupture zones of the doublet of M6 earthquakes in Zhongba region of southcentral Tibe... To better understand repeatability of strong earthquakes in previously ruptured zones during one seismogenic period, we studied the rupture zones of the doublet of M6 earthquakes in Zhongba region of southcentral Tibet, China, in 11 July 2004 and 7 April 2005, respectively. We focused on the overlapping degree of two strong quakes’ aftershock areas one week after the mainshocks by using the SQH station in China Seismic Network and a 68-stations temporary broadband seismic array, a part of the international HI-CLIMB project. About 115 local earthquakes were recorded in one week after the mainquakes, and we located these earthquakes by master event relative location (MERL) method. We also used this method to relocate 31 other M3.7 + earthquakes from 1 July 2004 to 1 July 2005. Meanwhile, we studied two mainshocks’ coseismic ruptures with satellite 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InSAR). Our results show that the ruptured zones of the two earthquakes do not overlapp substantially, either from early aftershock data or from InSAR invers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upture zone overlapping zhongba earthquake sequences earthquake doublets master event relative location InSAR
下载PDF
西藏阿里仲巴地块公珠错片麻岩锆石U-Pb年代学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
5
作者 李生伟 韦梅华 +1 位作者 黄庭 刘强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91-203,共13页
仲巴地块是藏南雅鲁藏布江缝合带西段的重要构造单元,对于研究冈瓦纳大陆北缘微地块的构造属性与古地理重建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对于该地块内部是否存在陆块基底尚未有统一认识。通过野外观测、岩石地球化学和锆石U-Pb年代学分析,本研... 仲巴地块是藏南雅鲁藏布江缝合带西段的重要构造单元,对于研究冈瓦纳大陆北缘微地块的构造属性与古地理重建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对于该地块内部是否存在陆块基底尚未有统一认识。通过野外观测、岩石地球化学和锆石U-Pb年代学分析,本研究在仲巴地块中段公珠错南地区识别出一套黑云斜长片麻岩,其w(SiO_(2))为64.09%~69.87%,w(Al_(2)O_(3))为12.18%~18.30%,w(TiO_(2))为0.55%~0.79%,w(K_(2)O)为2.53%~3.54%,LREE相对富集,轻重稀土分馏明显,推测其原岩以长石砂岩为主,形成于活动大陆边缘环境。锆石U-Pb年代学分析结果显示,其继承核年龄峰值为2 500,1 600,950 Ma,最年轻的谐和年龄为630 Ma。此外,还获得变质锆石的加权平均年龄为550 Ma。根据上述结果,研究认为公珠错片麻岩形成于新元古代晚期(630~550 Ma),其变形-变质程度较高,能够代表仲巴地块的陆块基底,并进一步证明仲巴地块是印度大陆北缘的组成部分。由此,本次研究为明确雅鲁藏布江缝合带西段仲巴地块的陆块基底特征及构造属性提供了直接的地质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年代学 雅鲁藏布缝合带 仲巴地块 公珠错 片麻岩
下载PDF
西藏仲巴微地体中新世马莜木富钾埃达克质岩及其内暗色微粒包体的成因 被引量:1
6
作者 许伟 李文强 +1 位作者 田世洪 杨竹森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030-1045,共16页
西藏南部的中新世含暗色微粒包体的富钾埃达克质岩被认为是之前的大陆地壳在石榴子石稳定压力下发生部分熔融的熔体与同时期的幔源超钾质火山岩发生岩浆混合或混杂的产物。为检验这一观点,本文对雅鲁藏布江缝合带西段仲巴微地体内的中... 西藏南部的中新世含暗色微粒包体的富钾埃达克质岩被认为是之前的大陆地壳在石榴子石稳定压力下发生部分熔融的熔体与同时期的幔源超钾质火山岩发生岩浆混合或混杂的产物。为检验这一观点,本文对雅鲁藏布江缝合带西段仲巴微地体内的中新世马莜木富钾埃达克质岩及其内的暗色微粒包体开展了岩石学、锆石U-Pb定年、矿物电子探针分析以及全岩主微量元素和Sr-Nd同位素测试等方面的工作。结果显示暗色微粒包体和富钾埃达克质岩具有相似的结晶年龄(~17.5 Ma)、矿物组合(石英+长石+角闪石+黑云母)和矿物成分,但暗色微粒包体比富钾埃达克质岩含更多的角闪石和黑云母,且具有比富钾埃达克质岩低的K_(2)O和SiO_(2)以及高的MgO、TiO_(2)和P_(2)O_(5)含量。除此之外,富钾埃达克质岩和暗色微粒包体还表现出相似的全岩Sr-Nd同位素组成:富钾埃达克质岩的(87Sr/86Sr)i和εNd(t)值分别为0.70933~0.70950和-8.17~-6.72;暗色微粒包体的(87Sr/86Sr)i和εNd(t)值分别为0.70933~0.70941和-7.55~-6.57。这些特征表明,暗色微粒包体不是寄主富钾埃达克质岩与同时期具有更高K_(2)O含量的超钾质火山岩发生混合或混杂的产物,而可能是与寄主富钾埃达克质岩相关的细粒堆晶岩或同源包体。结合区域地质资料,本文认为马莜木富钾埃达克质岩是早期地壳内的富钾组分在石榴子石稳定压力下发生部分熔融的结果,并未与同时期的超钾质火山岩发生过岩浆混合或混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仲巴微地体 埃达克岩 暗色微粒包体 岩浆混合 堆晶岩
下载PDF
中坝水库枢纽工程施工导流方案比选
7
作者 崔同璞 《价值工程》 2023年第13期40-42,共3页
针对中坝水库工程特点,提出全段围堰+导流隧洞、全段围堰+涵管导流两个实施可行的导流方案进行比较分析,最终选择永临建筑物结合的全段围堰+隧洞导流方案,为同类工程选择导流方式时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中坝水库 施工导流 导流方案
下载PDF
川江中坝遗址5000年来洪水事件研究 被引量:35
8
作者 张强 杨达源 +2 位作者 施雅风 葛兆帅 姜彤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715-720,共6页
川江中坝遗址自然地层与文化层测年、粒度分析及其与长江沿岸现代洪积物粒度分析对比研究表明,中坝遗址自然沉积层为多期洪水泛滥成因。文化层中大量破碎陶罐、瓦片以及窑址的发现,结合实地调查表明当时遗址区主要以制盐为主。一定数量... 川江中坝遗址自然地层与文化层测年、粒度分析及其与长江沿岸现代洪积物粒度分析对比研究表明,中坝遗址自然沉积层为多期洪水泛滥成因。文化层中大量破碎陶罐、瓦片以及窑址的发现,结合实地调查表明当时遗址区主要以制盐为主。一定数量未燃尽的段木的发现,表明人们为制盐或烧制陶器而砍伐树木,导致水土流失与生态恶化,水土流失导致河床淤积,储水量减少,从而加重洪灾程度、加剧河床演变。频繁的洪水泛滥使研究区河床发生较大变化,使遗址从河岸孤立出去,成为河中心的一个孤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坝遗址 洪水事件 粒度分析 河床演变
下载PDF
长江三峡中坝遗址地层中Rb和Sr的分布特征及其古气候演变 被引量:22
9
作者 黄润 朱诚 +1 位作者 郑朝贵 马春梅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31-536,共6页
长江三峡中坝遗址是我国目前仅有的、世界上也罕见的“通史式”遗址。它不仅蕴藏大量的文化内涵 ,而且包含极其丰富的自然环境演变信息 ,是研究三峡地区全新世环境演变的理想剖面。文章对遗址地层中的铷(Rb)、锶 (Sr)值进行了测试和分... 长江三峡中坝遗址是我国目前仅有的、世界上也罕见的“通史式”遗址。它不仅蕴藏大量的文化内涵 ,而且包含极其丰富的自然环境演变信息 ,是研究三峡地区全新世环境演变的理想剖面。文章对遗址地层中的铷(Rb)、锶 (Sr)值进行了测试和分析 ,结果显示 :剖面地层中的Rb含量偏低 ,而Sr含量偏高 ,Rb/Sr比值变化较大。Rb/Sr比值已成为区域环境演变研究中较理想的替代指标 ,根据Rb/Sr比值的环境指示意义发现 ,长江三峡地区全新世中晚期以来气候环境总体上逐渐趋于恶劣 ;气候冷暖湿热变化剧烈 ;寒冷期长于温暖期 ,并没有明显地向湿热方向发展趋势。与长江下游等东部其他地区相比 ,长江三峡地区也存在明显不同之处 :隋唐暖期不明显 ,而中世纪暖期表现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坝遗址 Rb/Sr比值 古气候
下载PDF
中坝制盐遗址的孢粉分析与古植被、古环境 被引量:18
10
作者 李宜垠 赵凤鸣 +1 位作者 李水城 崔海亭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730-735,共6页
考古证据表时,距今4000多年以前,重庆三峡地区的中坝遗址就开始了规模性的盐业生产。为了解盐业生产的环境背景及其影响,在中坝遗址厚达12.5m的文化堆积层进行了孢粉取样和分析。AMS^(14)C测年结果显示,这些样品分别来自新石器时代晚期(... 考古证据表时,距今4000多年以前,重庆三峡地区的中坝遗址就开始了规模性的盐业生产。为了解盐业生产的环境背景及其影响,在中坝遗址厚达12.5m的文化堆积层进行了孢粉取样和分析。AMS^(14)C测年结果显示,这些样品分别来自新石器时代晚期(4420~3700aB.P.)、商至西周(3550~2700aB.P.)和东周(2700~2300aB P.)。孢粉分析表明:中坝遗址的样品均以草本植物花粉和蕨类植物孢子占绝对优势。主要以禾本科(Poaceae)、楼梯草属(Elatostema)和蹄盖蕨属(Athyrium)为主,而乔灌木植物花粉所占比例很低,除松属(Pinus)、桦木属(Betula)、枫杨属(Pterocarya)、栎属(Quercus)花粉外,还见到夹竹桃科(Apoeynaceae)、女贞属(Ligustrum)、(?)木属(Loropetalum)和枫香属(Liquidambar)等亚热带树种的花粉。中坝遗址及附近地区自新石器时代以来的植被以少林、灌丛草地为主,遗址周围分布大片杂草群落,并可能有大面积的农阳,表明这个地区始终存在较强的人类活动。早在新石器时代,制盐业和种植业使得低山丘陵与河谷的森林植被遭到破坏,遗址附近的河谷形成疏林草地景观。商至西周时期,尽管气候变干,但人类活动仍很强烈,似乎气候变化对盐业生产的影响不大;东周时期的气候较为温暖湿润,制盐业和农业活动规模扩大,森林植被破坏程度加大,草坡随之增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孢粉分析 古植被 古环境 盐业 中坝遗址
下载PDF
中坝遗址地层的Cr/Cu值对干湿环境的指示意义 被引量:10
11
作者 李中轩 朱诚 +3 位作者 朱青 马春梅 张广胜 欧阳杰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799-803,共5页
将中坝遗址5 ka以来连续沉积地层按文化序列分为12层,分别测量Rb、Sr和Cr、Cu含量,对比显示,Cr/Cu比值与Rb/Sr比值明显正相关。Cr与Rb的属性相似,Cr化学活性低,易于在粉砂质沉积物中富集;而Cu和Sr在成壤过程中容易迁移,在粘土质沉积层... 将中坝遗址5 ka以来连续沉积地层按文化序列分为12层,分别测量Rb、Sr和Cr、Cu含量,对比显示,Cr/Cu比值与Rb/Sr比值明显正相关。Cr与Rb的属性相似,Cr化学活性低,易于在粉砂质沉积物中富集;而Cu和Sr在成壤过程中容易迁移,在粘土质沉积层中含量较高。通过对Cr、Cu元素在表生环境下的化学性质、沉积地层的属性、微地貌特征、与泥炭腐殖化度古里雅冰芯氧同位素曲线等指标对比表明,Cr/Cu比值变化对环境干湿变化的指示具有普遍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坝遗址 Cr/Cu值 Rb/Sr值
下载PDF
仲巴微地体之定义及构成 被引量:25
12
作者 李祥辉 王成善 +2 位作者 李亚林 魏玉帅 陈曦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372-1381,共10页
根据1∶5万西藏仲巴地区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结合1∶25万区域地质资料和前人研究成果,对被认为属于雅鲁藏布江缝合带西段夹持于两套混杂岩之间呈狭长分布的海相古生界为主地质体进行了研究。建议统一使用"仲巴微地体"术语以体... 根据1∶5万西藏仲巴地区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结合1∶25万区域地质资料和前人研究成果,对被认为属于雅鲁藏布江缝合带西段夹持于两套混杂岩之间呈狭长分布的海相古生界为主地质体进行了研究。建议统一使用"仲巴微地体"术语以体现其构造属性,并初步定义为:仲巴微地体是指南东起于萨嘎县北查藏一带向北西到中印边界附近、被札达—仲巴—查藏和穷果—门士两条主断裂限制、一套以海相地层为主的地质体,它是由海相(震旦系/)奥陶系—三叠系组成的地层地体。进一步对比研究提出,仲巴微地体大致以巴噶—马攸木为界可分为幕霞和霍尔巴—仲巴两个地层分区,前者岩性未变质—弱变质,地层单斜、褶皱开缓;后者前石炭系以中低级绿岩相—片岩相为主,发育紧闭和同斜倒转褶皱;该地体可以划分为震旦系—寒武系、奥陶系—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四个构造层,大致反映了其构造和沉积演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层分区 构造层 区域地质调查 仲巴微地体 雅鲁藏布江缝合带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中坝气田雷口坡组储层成岩作用与孔隙演化 被引量:11
13
作者 朱萌 王兴志 +4 位作者 张帆 尹宏 蒲俊伟 张本健 陈波 《世界地质》 CAS CSCD 2011年第2期238-243,共6页
四川盆地西北部中坝气田中三叠统雷口坡组颗粒型白云岩和晶粒型白云岩储层的成岩演化过程复杂,各种成岩作用发育,储层质量的好坏受成岩作用影响明显。储层内部鸟眼孔、生物体腔孔、晶间孔和粒间孔等原生孔隙在经过压实压溶作用、多期方... 四川盆地西北部中坝气田中三叠统雷口坡组颗粒型白云岩和晶粒型白云岩储层的成岩演化过程复杂,各种成岩作用发育,储层质量的好坏受成岩作用影响明显。储层内部鸟眼孔、生物体腔孔、晶间孔和粒间孔等原生孔隙在经过压实压溶作用、多期方解石、白云石和石膏等胶结作用后基本消失。表生期和埋藏期的溶蚀作用决定了粒间溶孔、粒内溶孔、藻黏结"格架"溶孔和晶间溶孔等次生孔隙的形成。而多期白云石、石英和碎屑物质的胶结和充填作用又导致这些次生孔隙大幅缩小,局部消失,最终在构造破裂作用的影响下,成为现今该层段的主要储集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坝气田 雷口坡组 储层 成岩作用 孔隙演化
下载PDF
长江三峡库区中坝遗址地层洪水沉积粒度特征及其沉积环境 被引量:12
14
作者 田晓四 朱诚 +1 位作者 尹茜 孙智彬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61-266,共6页
通过对三峡库区中坝遗址1981年洪水沉积和疑似古洪水沉积的粒度对比分析,发现它们的平均粒径、分选系数、偏度、峰度和众值粒径都在同一值域范围内;频率分布曲线相似,呈单峰态;概率累积曲线都呈明显的三段式。从而推断出中坝遗址的文化... 通过对三峡库区中坝遗址1981年洪水沉积和疑似古洪水沉积的粒度对比分析,发现它们的平均粒径、分选系数、偏度、峰度和众值粒径都在同一值域范围内;频率分布曲线相似,呈单峰态;概率累积曲线都呈明显的三段式。从而推断出中坝遗址的文化间隙层为古洪水沉积。在考古断代和AMS14C测年基础上,对洪水沉积环境研究发现,中坝遗址洪水沉积大多发生在我国的暖期,但周朝和宋代的洪水沉积发生在我国冷期,这与我国气候小循环和当地独特的地貌特征有关。清代以后,沉积物平均粒径明显变大,表明当地植被已经退化;沉积物平均粒径和峰度变化幅度大,说明人类活动使当地生态系统变得脆弱,气候多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坝遗址 古洪水沉积 粒度特征 环境变迁
下载PDF
仲巴地体的板块亲缘性:来自碎屑锆石U-Pb年代学和Hf同位素的证据 被引量:24
15
作者 孙高远 胡修棉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635-1646,共12页
仲巴地体位于青藏高原西南部,其南北两侧均为雅鲁藏布蛇绿岩或蛇绿混杂岩。仲巴地体主要由一套断续出露的前寒武系构造基底、古生代和三叠系地层组成,岩性主要包括石英砂岩、含白云母石英岩、泥质石英粉砂岩,白云母方解石片岩和大理岩... 仲巴地体位于青藏高原西南部,其南北两侧均为雅鲁藏布蛇绿岩或蛇绿混杂岩。仲巴地体主要由一套断续出露的前寒武系构造基底、古生代和三叠系地层组成,岩性主要包括石英砂岩、含白云母石英岩、泥质石英粉砂岩,白云母方解石片岩和大理岩等。岩相学揭示这套地层总体上为滨浅海-陆棚-外陆棚环境。碎屑锆石U-Pb年代学和Hf同位素分析表明,锆石年龄出现特征年龄峰值530Ma和950Ma,与西羌塘、特提斯喜马拉雅以及高喜马拉雅地体非常类似,并且950Ma左右的碎屑锆石群具有与上述地体上报道的同期碎屑锆石群相似的εHf(t)值和地壳模式年龄。这种碎屑锆石年龄和Hf同位素组成特征明显区别于拉萨地体,后者以出现约1170Ma的特殊年龄群为特征。基于碎屑锆石特征和沉积学研究,本文认为仲巴地体属于西羌塘-大印度-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体系,与拉萨地体具有不同的板块构造亲缘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仲巴地体 物源区 碎屑锆石 年代学 HF同位素
下载PDF
西藏仲巴县穷果北部日喀则弧前盆地地层再认识 被引量:5
16
作者 贾建称 温长顺 +2 位作者 王根厚 张振利 汪立军 《西北地质》 CAS CSCD 2005年第2期33-39,共7页
通过对区内发育完好并保留下来的白垩纪—始新世地层的研究,海相白垩纪日喀则群自下而上可划分为昂仁组、帕达那组、曲贝亚组;古新世—始新世错江顶群包括下部曲下组和上部加拉孜组,整合覆于错江顶群之上的“如角藏布砂砾岩”为弧前盆... 通过对区内发育完好并保留下来的白垩纪—始新世地层的研究,海相白垩纪日喀则群自下而上可划分为昂仁组、帕达那组、曲贝亚组;古新世—始新世错江顶群包括下部曲下组和上部加拉孜组,整合覆于错江顶群之上的“如角藏布砂砾岩”为弧前盆地封盆粗碎屑岩。日喀则群与错江顶群在沉积学、地层古生物学及构造地质学诸方面的差异揭示了两群之间,更确切地说,曲贝亚组与曲下组之间呈不整合接触,该不整合形成于坎潘期—马斯特里赫特期与丹尼期之间。该区日喀则弧前盆地完整的地层序列全面再现了印度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过程,两板块的碰撞和新特提斯洋的彻底关闭发生在弧前盆地封盆粗碎屑岩沉积结束以后,这比原来认识的要晚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喀则群 错江顶群 如角藏布砂砾岩 不整合 西藏仲巴
下载PDF
重庆中坝遗址地层Na-Ca元素含量揭示的制盐业兴衰史 被引量:4
17
作者 朱诚 姜逢清 +5 位作者 马春梅 徐伟峰 黄林燕 郑朝贵 李兰 孙智彬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524-534,共11页
在对中坝和玉溪遗址考古断代和AMS14C测年基础上,根据对中坝遗址201个地层样品ICP等离子发射光谱的Na、Ca、Mg元素测定及玉溪遗址47个地层样品的Na、Ca元素测定,发现中坝制盐遗址地层中存在明显的Na、Ca元素含量反向相关期有35处之多,即... 在对中坝和玉溪遗址考古断代和AMS14C测年基础上,根据对中坝遗址201个地层样品ICP等离子发射光谱的Na、Ca、Mg元素测定及玉溪遗址47个地层样品的Na、Ca元素测定,发现中坝制盐遗址地层中存在明显的Na、Ca元素含量反向相关期有35处之多,即:当Ca元素为峰值时,Na元素为谷值,反之亦然。其中,Ca元素为峰值、Na元素为谷值的反向相关期有21次,揭示出中坝遗址近5ka来制盐业有过近21个兴盛期。另有14个Na元素为峰值、Ca元素为谷值的反向相关期,揭示中坝遗址近5ka来制盐业也有过近14个衰落期。考古发掘得出的"中坝制盐业萌发于新石器时代、夏商发展、西周至汉代为鼎盛期、唐宋时代维持稳定发展、宋以后由于海盐进入川江地区导致中坝制盐业逐渐衰落、但20世纪70-80年代仍有生产"的结论证明本文Na、Ca元素含量反向相关性得出的研究结果是正确的。以上研究结果表明,中坝制盐遗址中Na、Ca元素含量有明显的反向相关规律,这一规律可以用于揭示盐业遗址的制盐业兴衰过程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庆 中坝遗址 Na-Ca元素 制盐业
下载PDF
“大洋板块地层”的重建与意义——以藏南仲巴地区为例 被引量:8
18
作者 魏玉帅 李亚林 +4 位作者 陈曦 王成善 李祥辉 李鑫 钟瀚涏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789-1801,共13页
混杂岩是古增生楔存在的标志之一,一般由枕状玄武岩、灰岩、放射虫硅质岩、硅质页岩、砂岩等混乱无序组成。目前"大洋板块地层"(OPS)运用放射虫地层学方法对混乱的增生楔断片进行重建取得了良好效果,并清晰地展示了大洋板块... 混杂岩是古增生楔存在的标志之一,一般由枕状玄武岩、灰岩、放射虫硅质岩、硅质页岩、砂岩等混乱无序组成。目前"大洋板块地层"(OPS)运用放射虫地层学方法对混乱的增生楔断片进行重建取得了良好效果,并清晰地展示了大洋板块俯冲和洋底物质连续增生的历史。在西藏仲巴地区填图过程中,结合放射虫年代学分析鉴定结果,以OPS重建的思路和理论作为指导,重建了仲巴地区混杂岩的大洋板块地层,并恢复了该区域特提斯洋在洋中脊大洋板块增生至消亡的岩石序列,自下而上分别为侏罗纪海山玄武岩、海山覆盖物侏罗系—白垩系碳酸盐岩、海山周围沉积的侏罗系—白垩系放射虫硅质岩和硅质页岩,以及海沟附近的白垩系陆源碎屑岩等,为特提斯洋大洋板块俯冲的方向、持续时间和古大地构造环境提供了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虫硅质岩 海山 大洋板块地层 特提斯洋 仲巴 藏南
下载PDF
重庆中坝遗址剖面磁化率异常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被引量:34
19
作者 史威 朱诚 +2 位作者 徐伟峰 关勇 孙智彬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57-267,共11页
结合古器物推定及14C测定年代、人类遗存遗迹和堆积物自然属性特征,重庆中坝考古遗址多剖面地层高分辨率采样的质量磁化率(SI)综合对比研究表明:磁化率分布表现异常,在很大程度上已掩盖了气候变化、成土作用等因素对地层磁化率分布的贡... 结合古器物推定及14C测定年代、人类遗存遗迹和堆积物自然属性特征,重庆中坝考古遗址多剖面地层高分辨率采样的质量磁化率(SI)综合对比研究表明:磁化率分布表现异常,在很大程度上已掩盖了气候变化、成土作用等因素对地层磁化率分布的贡献,反映遗址堆积物曾受到人类长期异常强烈的改造。堆积物来源主要以文化器物碎片、人为带入的自然碎屑物和频繁的洪水沉积物为主。碎陶片集中(尤其红陶)的文化层表现为高磁化率值,其中多次异常高值的出现可能与此时高强度用火、大规模燃烧等事件致使土层磁性矿物增加有关;而"洪水扰动层"则表现为低磁化率值。进一步分析曲线还可发现,中坝地区新石器末至唐代是人类活动的活跃期,宋以后人类活动有逐渐减弱的趋势,其中新石器时代末、夏商中期、西周早中期、春秋时期、战国中晚期、六朝时期及唐代为活跃期中的旺盛阶段。新石器晚期、夏商早期、西周早期、春秋晚期、战国早期、宋代、明清和现代地层中洪水扰动明显,推断为洪水频发时代或此间曾出现过特大洪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庆忠县 中坝遗址 质量磁化率 堆积物来源 人类活动 洪水扰动层
下载PDF
西藏仲巴地区曲嘎组的拆解 被引量:7
20
作者 李祥辉 王成善 +2 位作者 李亚林 魏玉帅 陈曦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614-628,共15页
根据1∶5万仲巴地区区域地质调查,对雅鲁藏布江缝合带西段夹持于2套混杂岩之间的仲巴微地体原二叠系曲嘎组进行了拆解。研究认为:①原曲嘎组可以解体为3套地层,分别是下古生界的奥陶系—志留系紫曲浦群、上古生界泥盆系纳登尔组和石炭... 根据1∶5万仲巴地区区域地质调查,对雅鲁藏布江缝合带西段夹持于2套混杂岩之间的仲巴微地体原二叠系曲嘎组进行了拆解。研究认为:①原曲嘎组可以解体为3套地层,分别是下古生界的奥陶系—志留系紫曲浦群、上古生界泥盆系纳登尔组和石炭系—二叠系曲嘎群,新建曲嘎群与原曲嘎组没有直接对应或者级别关系;②紫曲浦群以变质碳酸盐岩为主,下部紫曲电站组为紫红色、灰色大理岩与结晶灰岩组合,属中—晚奥陶世,上部紫曲石组以紫红色大理岩为特征,暂归志留纪;③纳登尔组由一套灰色千枚状板岩和钙质片岩组成,上部结晶灰岩增多,时代为泥盆纪,可归属马攸木群;④曲嘎群可划分为3个组:岗珠淌组,以灰色、灰绿色板岩、粉砂岩为主,向上砂岩和灰岩增多,属于石炭纪—早二叠世(乌拉尔世)早期;仲巴组,以肉红色灰质晶粒白云岩及杂色生物屑云质灰岩为特点,分为2个岩性段,属于早—中二叠世(乌拉尔世—瓜德鲁普世早中期);卡扎勒组以深灰色钙质板岩为主或夹结晶灰岩和砂岩或互层,属于中—晚二叠世(瓜德鲁普世—乐平世);⑤仲巴地区曲嘎组的拆解在仲巴微地体西部和老仲巴以东的应用有待证实,其在岩性上与相邻地体同期地层有较大差别,但在生物群组成方面具有相似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曲嘎组 曲嘎群 纳登尔组 紫曲浦群 雅鲁藏布江缝合带 仲巴地区 西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