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auroral occurrence over Zhongshan Station, Antarctica 被引量:1
1
作者 胡红桥 刘瑞源 杨惠根 《Chinese Journal of Polar Science》 1999年第2期101-109,共9页
The auroral data observed by all sky TV camera during 1995 and 1997 at Zhongshan Station of Antarctica are used to analyze the stat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urora over Zhongshan Station. Around postnoon (1200 - 16... The auroral data observed by all sky TV camera during 1995 and 1997 at Zhongshan Station of Antarctica are used to analyze the stat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urora over Zhongshan Station. Around postnoon (1200 - 1600UT ) and midnight (2000 - 0100 UT ), the aurora appears more frequently and stronger than those in evening (1600- 2000UT ). The corona type auroras mainly occur at poleward and overhead of Zhongshan Station during postnoon and around midnight. The hand type auroras mainly appear during postnoon. while during evening and around midnight only appear at equatorward. The active surges mostly appear around midnight,while the transpolar arcs mainly occur after midnight. Except for the transpolar arcs. the occurrences of the other three type auroras are related with Kp index. Usually Zhongshan Station enters the auroral oval at postnoon,the exact time depends on Kp index.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urora auroral occurrence Kp index antarctica zhongshan station
下载PDF
An unidentified geophysical event recorded with L&R-ET gravity meter at Zhongshan Station,Antarctica 被引量:2
2
作者 郝晓光 《Chinese Journal of Polar Science》 1997年第2期70-71,共2页
An unidentified geophysical event is first reported in this paper. It was recorded with Lacoste & Romberg earth tide gravity meter (ET 21) at Chinese Antarctic Zhongshan Station.
关键词 antarctica zhongshan station earth tide gravity meter geophysical event the earth's core the matter's disturbance.
下载PDF
The polar ionosphere at Zhongshan Station on May 11, 1999, the day the solar wind almost disappeared 被引量:1
3
作者 胡红桥 刘瑞源 +6 位作者 刘勇华 杨惠根 刘顺林 张北辰 艾勇 N. Sato B. J. Fraser 《Science China Mathematics》 SCIE 2002年第z1期161-166,共6页
The solar wind almost disappeared on May 11,1999: the solar wind plasma density and dynamic pressure were less than 1cm^(-3) and 0.1 nPa respectively, while the interplanetary mag- netic field was northward. The polar... The solar wind almost disappeared on May 11,1999: the solar wind plasma density and dynamic pressure were less than 1cm^(-3) and 0.1 nPa respectively, while the interplanetary mag- netic field was northward. The polar ionospheric data observed by the multi-instruments at Zhong- shan Station in Antarctica on such special event day was compared with those of the control day (May 14). It was shown that geomagnetic activity was very quiet on May 11 at Zhongshan. The magnetic pulsation, which usually occurred at about magnetic noon, did not appear. The iono- sphere was steady and stratified, and the F_2 layer spread very little. The critical frequency of day- side F_2 layer, f_0F_2, was larger than that of control day, and the peak of f_0F_2 appeared 2 hours earlier. The ionospheric drift velocity was less than usual. There were intensive auroral E_s appearing at magnetic noon. All this indicates that the polar ionosphere was extremely quiet and geomagnetic field was much more dipolar on May 11. There were some signatures of auroral substorm before midnight, such as the negative deviation of the geomagnetic H component, accompanied with auroral E_s and weak Pc3 puls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lar wind antarctica zhongshan station polar ionosphere geomagnetic pulsation.
原文传递
南极中山站与北极地磁活动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7
4
作者 胡红桥 刘瑞源 +1 位作者 杨惠根 刘顺林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321-1328,共8页
本文利用南极中山站和新奥尔松(NAL)等5个北极站2000年9月到2003年3月共719天的地磁观测数据,以20 min间隔内地磁北向水平分量的互相关系数大于0.9为判据,对南北极地磁活动相关的发生率进行了统计,并与T89地磁模型得到的中山站共轭位置... 本文利用南极中山站和新奥尔松(NAL)等5个北极站2000年9月到2003年3月共719天的地磁观测数据,以20 min间隔内地磁北向水平分量的互相关系数大于0.9为判据,对南北极地磁活动相关的发生率进行了统计,并与T89地磁模型得到的中山站共轭位置的分布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南北极地磁活动相关的发生率与台站位置、季节、地方时和地磁活动性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北极的5个台站中朗伊尔站(LYR)与中山站地磁相关的时间最多(占17%);在两分季发生相关的情况比冬季和夏季多;在傍晚发生相关的情况最多,中午发生相关的情况最少;地磁活动较强时,相关的情况比地磁宁静时更多一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 中山站 共轭 地磁活动 互相关
下载PDF
南极中山站极光形态的统计特征 被引量:22
5
作者 胡红桥 刘瑞源 +4 位作者 王敬芳 杨惠根 KAZUO MAKITA 王幸 NATSUO SATO 《极地研究》 CAS CSCD 1999年第1期8-18,共11页
利用极光全天空摄象机1995年和1997年在南极中山站观测的极光数据,对中山站上空极光的出现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在南极中山站,午后(磁地方时1400~1800MLT)和子夜前后(2200~0300MLT)出现极光的情... 利用极光全天空摄象机1995年和1997年在南极中山站观测的极光数据,对中山站上空极光的出现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在南极中山站,午后(磁地方时1400~1800MLT)和子夜前后(2200~0300MLT)出现极光的情况比较多,在傍晚(1800~2200MLT)出现极光的情况要少一些;较强的极光主要也出现在午后和子夜附近。冕状极光主要出现在子夜附近和午后的极向侧和天顶,在傍晚出现很少;带状极光主要出现在午后和赤道侧的傍晚与子夜;极光浪涌主要出现在子夜前后;向日极光弧则主要出现在子夜前后,子夜前比子夜后多,极向和天顶比赤道侧多。除向日极光弧外,其它形态的极光在中山站的出现情况与Kp指数相关。中山站进入极光带的时间通常在午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光 极光带 KP指数 中山站 南极
下载PDF
南极中山站夜间极光特点 被引量:3
6
作者 杨友华 汤克云 +2 位作者 袁亚萍 胡红桥 刘瑞源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863-867,共5页
1997年在南极中山站(66°22′24″S,76°22′40″E)越冬考察期间,作者对夜间极光的观察及对全天空极光照相资料的收集,得出了多数极光在中山站出现的时间、位置及其主要形状,同时也揭示了出现极光伴随... 1997年在南极中山站(66°22′24″S,76°22′40″E)越冬考察期间,作者对夜间极光的观察及对全天空极光照相资料的收集,得出了多数极光在中山站出现的时间、位置及其主要形状,同时也揭示了出现极光伴随着地磁场的扰动特点,这对极区电离层、磁层耦合及极光动力学的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中山站 极光 地磁场扰动 夜间
下载PDF
南极中山站地磁脉动的观测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杨少峰 杜爱民 陈宝生 《极地研究》 CAS CSCD 1997年第1期58-65,共8页
本文分析的是1992年2月9日至1993年2月9日在南极中山站记录的各种地磁脉动的观测资料,并对各种地磁脉动的激发机制进行了初步讨论。通过南极中山站地磁脉动观测资料分析,了解高纬地区地磁脉动的形态特征,对南极极隙区高... 本文分析的是1992年2月9日至1993年2月9日在南极中山站记录的各种地磁脉动的观测资料,并对各种地磁脉动的激发机制进行了初步讨论。通过南极中山站地磁脉动观测资料分析,了解高纬地区地磁脉动的形态特征,对南极极隙区高空大气电磁环境、太阳风和磁层相互作用等现象有进一步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 中山站 地磁脉动 磁层 观测分析
下载PDF
南极中山站极光与地磁场扰动关系的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杨友华 汤克云 +1 位作者 刘瑞源 胡红桥 《极地研究》 CAS CSCD 1999年第3期228-234,共7页
通过观测的极光与地磁扰动之间关系的分析,初步得出了南极中山站夜间(11~24UT左右)强、中、弱极光出现的频次在时间上的分布规律与地磁场扰动的关系,弱极光10时开始出现, 15时左右频次达到高峰;中等极光11时开始,... 通过观测的极光与地磁扰动之间关系的分析,初步得出了南极中山站夜间(11~24UT左右)强、中、弱极光出现的频次在时间上的分布规律与地磁场扰动的关系,弱极光10时开始出现, 15时左右频次达到高峰;中等极光11时开始,12到19时出现的频次平稳, 21到22时频次达到高峰;强极光16时开始, 20到21时极光频次达到高峰。各类极光出现的频次在时间上的分布与其所对应的地磁场扰动基本上是一致的,弱极光伴随着地磁场扰动幅度小;强极光伴随着地磁场扰动幅度大。极光的开始时间和地磁场扰动的时间不完全对应,这与极光的变化状态有关,这种变化状态受复杂的空间物理过程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 中山站 极光 地磁场扰动
下载PDF
南极中山站地磁台的建设与观测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刘春节 刘长发 +1 位作者 陈宝生 张平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1997年第3期27-34,共8页
南极中山站于1991年3月建立临时地磁台,1992年2月建立正式地磁台,台上建有地磁观测室、记录室和各种探头室.它们均采用高架结构和用无磁性材料建成;能保温、防潮、防积雪和抗强风.1991~1993年分别安装有数字化地磁仪,地磁脉动仪... 南极中山站于1991年3月建立临时地磁台,1992年2月建立正式地磁台,台上建有地磁观测室、记录室和各种探头室.它们均采用高架结构和用无磁性材料建成;能保温、防潮、防积雪和抗强风.1991~1993年分别安装有数字化地磁仪,地磁脉动仪,哨声与VLF仪和地震仪,并不断获得极区地磁与高空物理资料.1991年与1992年中山站地磁观测报告(第一卷与第二卷)已整理成册,资料分析表明,极区地磁扰动与中低纬区地磁扰动特征有很大差异,这些差异主要是由极区各种电流体系所造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磁台 中山站 地磁扰动 地磁观测 南极
下载PDF
南极中山站宁静日午后极光事件分析 被引量:3
10
作者 胡红桥 刘瑞源 +4 位作者 杨惠根 王敬芳 K.Makita M.Kikuchi N.Sato 《武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99年第5期639-648,共10页
对1997 年6 月2 日1127~1700 UT,在南极中山站(不变地磁纬度为74.5S,MLT= UT+ 2)利用全天空极光摄像机和三波段极光扫描光度计观测到的午后极光进行了分析,发现宁静日午后极光的形态随磁地方时变化... 对1997 年6 月2 日1127~1700 UT,在南极中山站(不变地磁纬度为74.5S,MLT= UT+ 2)利用全天空极光摄像机和三波段极光扫描光度计观测到的午后极光进行了分析,发现宁静日午后极光的形态随磁地方时变化.在午后早些时候,辉度较弱的冕状极光出现在中山站的极向侧和日向侧;随后出现的是来自日侧的带状极光,该结构东向传播,赤道向运动;在午后较晚的时候出现的是来自夜侧的带状极光.同时将午后极光与当地地磁观测、DMSP/F11 卫星的粒子观测以及WIND卫星的IMF观测进行了对照分析,认为宁静日午后极光中的分离结构是由来自磁层顶附近的粒子沉降产生的,其变化和运动与地磁H 分量和IMFBz 分量的变化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 中山站 宁静日 午后极光事件
下载PDF
南极中山站极光电集流分布特征分析
11
作者 杨友华 汤克云 +2 位作者 杨朝晖 刘瑞源 胡红桥 《极地研究》 CAS CSCD 2000年第1期18-23,共6页
本文通过 1 997年在南极中山站观测的极光和所对应的地磁场扰动 ,利用 AU、AL、AE指数描述极光电集流在南极中山站的分布规律及其强度 ,我们发现东向极光电集流强度是正值 ,西向极光电集流强度是负值 ,从绝对值来说 ,西向极光电集流强... 本文通过 1 997年在南极中山站观测的极光和所对应的地磁场扰动 ,利用 AU、AL、AE指数描述极光电集流在南极中山站的分布规律及其强度 ,我们发现东向极光电集流强度是正值 ,西向极光电集流强度是负值 ,从绝对值来说 ,西向极光电集流强度大于东向极光电集流强度。南极中山站夏季的极光电集流强度大于冬季的极光电集流。秋夏冬季节的东向极光电集流在72 0~ 1 44 0分 (世界时 1 2~ 2 4时 )的分布规律的拟合曲线类似口朝上的抛物线形 ;西向极光电集流在 72 0~ 1 44 0分这段时间的分布规律的拟合曲线类似正弦波形。了解了极光电集流在南极中山站的分布特征 ,有利于极区电离层和磁层耦合及极光动力学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 中山站 地磁场扰动 极光电集流 分布特征
下载PDF
午后极光强度与行星际磁场的相关 被引量:6
12
作者 胡红桥 刘瑞源 +4 位作者 杨惠根 王敬芳 N.Sato M.Kikuchi 李升贵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445-452,共8页
利用 1 997年和 1 998年南极中山站多通道扫描光度计的地面观测数据和WIND卫星在弓激波上游对行星际磁场 (IMF)的观测数据 ,对午后高纬极光强度与IMF各分量、以及时钟角之间的相关进行了定量研究 .统计表明 ,630nm的强度Ir 随IMFBx 的... 利用 1 997年和 1 998年南极中山站多通道扫描光度计的地面观测数据和WIND卫星在弓激波上游对行星际磁场 (IMF)的观测数据 ,对午后高纬极光强度与IMF各分量、以及时钟角之间的相关进行了定量研究 .统计表明 ,630nm的强度Ir 随IMFBx 的增大而减小 ,其线性相关系数为 - 0 .83 ;而 557.7nm的变化趋势与此相反 ,其相关系数要低得多 .630nm的强度随IMFBy 的变化曲线为一“V”形结构 ,其谷底在By=- 3nT附近 ;557.7nm的强度也有相似的变化趋势 ,其谷底的位置在By=- 2nT附近 .极光强度随IMFBz 的变化曲线为一倒着的“Z”字形结构 .630nm的强度随IMF的模B的增大而增强 ,其线性相关系数达到 0 .89,而557.7nm与B之间的相关性要差得多 .极光强度随IMF时钟角的变化曲线为一倒“V”结构 ,其反转点在θ =1 30°附近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 中山站 午后极光 极光强度 扫描光度计 行星际磁场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