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健脾化痰方配合温灸中脘治疗轻中度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临床疗效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1
1
作者 张平 吴欢 +2 位作者 刘泉 沈若冰 余小萍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2014年第3期29-32,108,共5页
目的观察健脾化痰方配合温灸中脘治疗肺脾气虚型轻、中度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的临床疗效,并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将符合标准的140例轻、中度稳定期COPD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健脾化痰方配合... 目的观察健脾化痰方配合温灸中脘治疗肺脾气虚型轻、中度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的临床疗效,并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将符合标准的140例轻、中度稳定期COPD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健脾化痰方配合温灸中脘+西医基础治疗)和对照组(西医基础治疗),每组70例。治疗12周,随访12周。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及生存质量评分变化,并通过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可能对疗效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结果治疗后2组主要临床症状较治疗前均显著改善(P<0.01),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治疗后生存质量较治疗前及对照组均显著提高(P<0.01),对照组治疗后生存质量无明显改善(P>0.05)。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治疗方式及病情程度对临床疗效有显著影响(P<0.05,P<0.01)。结论健脾化痰方配合温灸中脘治疗肺脾气虚型轻、中度稳定期COPD具有显著疗效,并可改善生存质量;治疗方式及病情轻重程度为影响临床疗效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健脾化痰方 灸法 中脘 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生存质量 回归分析 zhongwan (rn12)
下载PDF
针刺中脘治疗消化性溃疡: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 被引量:33
2
作者 牛红月 杨铭 +2 位作者 强宝全 郭庆捷 杨兆钢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89-92,共4页
目的:验证针刺中脘穴治疗消化性溃疡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入选病例276例,随机分为针刺组与对照组。针刺组138例,选用中脘穴,长针深刺;对照组138例,口服泰胃美,共观察6周,通过临床症状及胃镜疗效两方面进行疗效观察。结果:针刺组对于... 目的:验证针刺中脘穴治疗消化性溃疡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入选病例276例,随机分为针刺组与对照组。针刺组138例,选用中脘穴,长针深刺;对照组138例,口服泰胃美,共观察6周,通过临床症状及胃镜疗效两方面进行疗效观察。结果:针刺组对于快速改善胃脘疼痛及食少的症状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针刺组总有效率为90·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8·4%,针刺组疗效略优于对照组,但考虑中心效应,组间疗效无差异(P>0·05)。随着时间推移,两组症状均改善明显(P<0·01),但组间疗效无差异(P>0·05);两组胃镜疗效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针刺中脘穴治疗消化性溃疡疗效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随机对照试验 多中心研究 中脘 消化性溃疡/针灸疗法
下载PDF
胃俞募穴与胃特异性联系通路的荧光双标法研究 被引量:30
3
作者 童晨光 谷世喆 +3 位作者 衣华强 郭长青 项晓人 徐斌 《上海针灸杂志》 2003年第5期16-19,共4页
目的 探求胃与其俞募穴之间的神经联系通路。方法 应用荧光双标记法进行研究。结果 胃俞 -胃组、中脘 -胃组、胃俞 -中脘组分别在 T9-T1 3、T8-T1 2 、T9-T1 2 脊神经节内出现双标细胞。结论 脊神经节中存在可双重支配胃和体表的神... 目的 探求胃与其俞募穴之间的神经联系通路。方法 应用荧光双标记法进行研究。结果 胃俞 -胃组、中脘 -胃组、胃俞 -中脘组分别在 T9-T1 3、T8-T1 2 、T9-T1 2 脊神经节内出现双标细胞。结论 脊神经节中存在可双重支配胃和体表的神经元。实验表明了针刺穴位的感觉冲动是通过分支的传入轴突影响到内脏的功能和感觉或对某些脏器的活动产生影响 ;进而揭示中医经络学中气街可能的现代生物学本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俞募穴 神经联系通路 荧光双标记法 气街
下载PDF
芒针深刺中脘穴治疗慢性功能性便秘临床研究 被引量:21
4
作者 孙冬梅 郭丽 赖新生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2年第7期812-814,共3页
[目的]观察芒针深刺中脘穴为主治疗和普通针刺治疗慢性功能性便秘的疗效差异,[方法]64例患者随机分为深刺组34例和浅刺组30例,深刺组采用芒针深刺中脘穴配天枢、足三里、上巨虚(双);浅刺组采用普通毫针刺法针中脘穴,其余同深刺组,观察... [目的]观察芒针深刺中脘穴为主治疗和普通针刺治疗慢性功能性便秘的疗效差异,[方法]64例患者随机分为深刺组34例和浅刺组30例,深刺组采用芒针深刺中脘穴配天枢、足三里、上巨虚(双);浅刺组采用普通毫针刺法针中脘穴,其余同深刺组,观察两组的临床总疗效和治疗前后的便秘症状评分。[结果]深刺组的总有效率为85.29%,浅刺组的56.67%(P<0.05);两组治疗后的便秘症状评分均有不同程度降低,其中便秘症状评分中排便费力程度、排便时间、腹痛、排便不尽感、肛门梗阻感、排气不畅感深刺组改善较浅刺刺组更明显(P<0.05,P<0.01)[结论]芒针深刺中脘穴治疗慢性功能性便秘安全有效,优于普通针刺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脘穴 芒针刺法 慢性功能性便秘
下载PDF
芒针深刺中脘穴安全因素探讨 被引量:12
5
作者 啜振华 王子臣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8期535-536,共2页
目的 :探讨芒针深刺中脘穴安全操作措施。方法 :对 2 5例芒针深刺中脘穴病例在进针后进行局部螺旋CT扫描 ,取得芒针行经部位的腹部横断面CT图像 ,用以识别芒针所穿及器官。结果 :2 5例次针刺扫描累计识别到穿及器官的例次分别是 :胃体 1... 目的 :探讨芒针深刺中脘穴安全操作措施。方法 :对 2 5例芒针深刺中脘穴病例在进针后进行局部螺旋CT扫描 ,取得芒针行经部位的腹部横断面CT图像 ,用以识别芒针所穿及器官。结果 :2 5例次针刺扫描累计识别到穿及器官的例次分别是 :胃体 14、横结肠 12、小肠 11、胰头 9、左肾静脉 4、肝左叶 4、脾静脉 3、十二指肠 1。结论 :坚持进皮后小幅捻转、缓慢进针、不留针的原则 ,同时治疗期间嘱病人均匀浅呼吸 ,在近乎空腹状态下操作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芒针 中脘穴 长针疗法 针刺深度
下载PDF
大鼠中脘穴和胃俞穴相关神经元的分布规律 被引量:8
6
作者 哈丽娟 崔建 +1 位作者 刘晓娜 李铁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8年第5期839-842,共4页
目的用Alexa荧光素488和594结合霍乱毒素亚单B(Alexa Fluor 488, 594 conjugated cholera toxin subunit B, AF488/594-CTB)荧光双标记示踪技术揭示大鼠中脘和胃俞穴相关神经元的特异性分布规律。方法用微量注射器将0.1%的AF488-CTB和AF... 目的用Alexa荧光素488和594结合霍乱毒素亚单B(Alexa Fluor 488, 594 conjugated cholera toxin subunit B, AF488/594-CTB)荧光双标记示踪技术揭示大鼠中脘和胃俞穴相关神经元的特异性分布规律。方法用微量注射器将0.1%的AF488-CTB和AF594-CTB 2种示踪剂各4 mL分别注入5只雄性Sprague Dawley大鼠相当于人体的中脘和左侧胃俞穴的部位。灌流固定后取出颈、胸、腰部脊髓和脊神经节,并制成组织切片,然后直接用荧光显微镜系统观察和记录被标记的神经元。结果在AF488-CTB标记的与"中脘"穴相关的神经元中,其感觉和运动神经元均以胸(T)9为中心分别呈对称性分布在T6-T13的脊神经节中和T5-T10的脊髓前角第Ⅸ层的后内侧部;同时,在AF594-CTB标记的与胃俞穴相关的神经元中,其感觉和运动神经元均以T12为中心分别分布在注入侧的T8-腰(L)2脊神经节中和在T10-L1的脊髓前角第Ⅸ层的最前部。结论应用AF488-CTB和AF594-CTB荧光双标记示踪技术成功揭示了与中脘和胃俞穴相关的感觉和运动神经元在脊神经节和脊髓均有其各自对应的节段和区域,这一规律性分布特征,为在细胞水平上深入研究两者的关系提供了神经解剖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脘 胃俞 神经示踪 感觉神经元 运动神经元
下载PDF
基于数据挖掘分析穴位敷贴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选穴与用药规律 被引量:7
7
作者 杨国志 高生 《河南中医》 2019年第11期1767-1770,共4页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分析穴位敷贴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选穴与用药规律。方法:检索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CBM)四大数据库。检索时间为各数据库建库至2018年12月3...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分析穴位敷贴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选穴与用药规律。方法:检索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CBM)四大数据库。检索时间为各数据库建库至2018年12月30日。以“穴位贴敷”“穴位敷贴”“穴位外敷”“腧穴敷贴”“功能性消化不良”为检索词,采用主题词和自由词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检索。结果:对穴位贴敷治疗FD的临床文献进行检索及整理,共检出252篇文章,符合纳入标准文献48篇,其中穴位21个,中药72味。使用频次在5次以上的腧穴有10个,使用频次前3位的分别为中脘、神阙、天枢穴。穴位贴敷治疗FD的腧穴共涉及6条经脉,其中以任脉、督脉最多。使用频次在5次以上的药物有26味,使用频次较多的有细辛、白芥子、吴茱萸、肉桂、木香等。穴位贴敷治疗FD所用中药使用频次在10次以上的有7味,以温里药、理气药为主。穴位贴敷主治FD的用药归经以脾、胃、肾经为主。结论:针灸治疗FD选穴以脘腹部的任脉穴位为主,此外督脉、足阳明胃经穴位也较为常用,而用药则以具有温阳、理气、散寒之功的辛温药物居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性消化不良 穴位敷贴 用药规律 数据挖掘 中脘穴 神阙穴 天枢穴
下载PDF
Effect of electroacupuncture at different acupoints in treating rapid gastric emptying:Zusanli(ST36)plus Zhongwan(CV12)versus Zhongwan(CV12)alone 被引量:4
8
作者 YUE Gonglei YUAN Xiaodong +1 位作者 GE Xiaobin DU Guangzhong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CIE CSCD 2021年第2期326-330,共5页
OBJECTIVE: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electroacupuncture on rapid gastric emptying by compar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electroacupuncture at both Zusanli(ST36)and Zhongwan(CV12)(He-Mu acupoints)versus electroacupuncture a... OBJECTIVE: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electroacupuncture on rapid gastric emptying by compar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electroacupuncture at both Zusanli(ST36)and Zhongwan(CV12)(He-Mu acupoints)versus electroacupuncture at Zhongwan(CV12)alone.METHODS:Sixty-five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33 patients in the He-Mu acupoints group received electroacupuncture at both Zusanli(ST36)and Zhongwan(CV12),while 32 patients in the single acupoint group received electroacupuncture only at Zhongwan(CV12).Both groups were treated once daily for 30 min,five times per week for 3 weeks.Before and after the 3-week treatment course,patients underwent gastric emptying scintigraphy and were assessed using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symptom scale of gastrointestinal diseases.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garding the percentages of gastric retention at 30 and 60 min and the TCM symptom scores.RESULTS:After the treatment course,the percentages of gastric retention at 30 and 60 min wer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in both groups compared with the pre-treatment values(P<0.01).The improvement in the gastric retention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in the He-Mu acupoints group than the single acupoint group at 30 min(P<0.01)and 60 min(P<0.05).The TCM symptom score was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after the treatment course in both groups(P<0.01).The improvement in the TCM symptom score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in the He-Mu acupoints group than the single acupoint group(P<0.01).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93.55%(29/31)in the He-Mu acupoints group and 77.42%(24/31)in the single acupoint group.The treatment effect was better in the He-Mu acupoints group than the single acupoint group(P<0.05).CONCLUSIONS:Electroacupuncture at both Zusanli(ST36)and Zhongwan(CV12)or at Zhongwan(CV12)alone is effective in treating rapid gastric emptying.Furthermore,electroacupuncture at both Zusanli(ST36)and Zhongwan(CV12)is more effective than electroacupuncture at Zhongwan(CV12)alon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astric emptying ELECTROACUPUNCTURE point ST 36(Zusanli) point CV 12(zhongwan) points He-Mu
原文传递
合募配穴灸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观察 被引量:41
9
作者 张迪 袁星星 +1 位作者 王炳予 张雅丽 《上海针灸杂志》 2017年第12期1401-1405,共5页
目的观察合募配穴灸法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胃蛋白酶原及胃泌素的影响。方法将符合诊断及纳入标准的63例脾胃虚寒型萎缩性胃炎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1例)和治疗组(32例),对照组给予胃... 目的观察合募配穴灸法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胃蛋白酶原及胃泌素的影响。方法将符合诊断及纳入标准的63例脾胃虚寒型萎缩性胃炎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1例)和治疗组(32例),对照组给予胃复春片治疗,治疗组给予合募配穴艾灸法治疗,两组疗程均为12星期。分别评价两组临床疗效、中医症状积分及血清胃蛋白酶原Ⅰ(PGⅠ)、胃蛋白酶原Ⅱ(PGⅡ)及胃泌素(G17)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3.8%,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及随访时中医症状积分显著降低(P<0.01),且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治疗后PGⅠ、PGR及G-17水平显著增高(P<0.01),PGⅡ较治疗前降低(P<0.05);对照组治疗后PGⅠ、PGR及G-17水平明显增高(P<0.05),两组治疗后PGⅠ、PGR及G-17组间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两组治疗后PGⅡ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随访HP阳性率为3.1%,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合募配穴灸法能显著改善CAG患者临床症状,增加HP的清除率及降低复发率,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上调PGⅠ、PGR及G-17和下调PGⅡ水平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灸器灸 胃炎 萎缩性 配穴法 胃蛋白酶原 胃泌素类 中脘 足三里 灸法
下载PDF
电针不同部位腧穴调节大鼠胃运动效应特征研究:响应时间 被引量:1
10
作者 余芝 陆梦江 +1 位作者 韩旭 徐斌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3-77,共5页
目的:观察分别电针“中脘”和“足三里”单穴对胃运动的影响,探讨不同部位腧穴调节胃运动的响应时间及其神经机制。方法:将33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迷走神经切断组和内脏大神经切断组,每组11只。迷走神经切断组和内脏大神经切断组大... 目的:观察分别电针“中脘”和“足三里”单穴对胃运动的影响,探讨不同部位腧穴调节胃运动的响应时间及其神经机制。方法:将33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迷走神经切断组和内脏大神经切断组,每组11只。迷走神经切断组和内脏大神经切断组大鼠分别予胃迷走神经切断术及左膈角与腰肌之间、肾上腺内侧内脏大神经切断术。各组大鼠均依次予电针“中脘”和左侧“足三里”单穴(疏密波,频率2 Hz/15 Hz,电流2 mA),每穴电针1次,每次1 min。采用多道生理信号采集系统记录各组大鼠电针前1 min及电针0~60 s、0~30 s、30~60 s胃内压,并计算胃内压变化倍率以比较各组效应量。结果:(1)与干预前比较,正常组大鼠电针“中脘”0~60 s、0~30 s、30~60 s期间胃内压下降(P<0.01);电针“足三里”0~60 s及30~60 s期间胃内压升高(P<0.01)。(2)与干预前比较,电针“中脘”0~60 s、0~30 s和30~60 s期间,迷走神经切断组及内脏大神经切断组大鼠胃内压降低(P<0.01,P<0.05);电针“足三里”0~60 s、0~30 s和30~60 s期间,内脏大神经切断组大鼠胃内压升高(P<0.05)。(3)与正常组比较,迷走神经切断组大鼠电针“中脘”30~60 s期间抑制效应量降低(P<0.01);内脏大神经切断组大鼠电针“中脘”0~30 s及30~60 s期间抑制效应量降低(P<0.01)。电针“中脘”0~30 s及30~60 s期间,内脏大神经切断组抑制效应量较迷走神经切断组降低更明显(P<0.01)。与正常组比较,迷走神经切断组大鼠电针“足三里”30~60 s期间兴奋效应量降低(P<0.01);内脏大神经切断组大鼠电针“足三里”0~30 s期间兴奋效应量增加(P<0.05)。电针“足三里”0~30 s、30~60 s期间内脏大神经切断组大鼠兴奋效应量较迷走神经切断组增加更明显(P<0.01)。结论:电针不同部位腧穴对正常大鼠胃运动调节效应的响应时间特点及神经机制不同。“中脘”响应时间短,30 s内快速起效;“足三里”响应时间长,30 s后起效。电针0~30 s期间,“中脘”和“足三里”的效应均为内脏大神经支配占优势;30~60 s期间,“中脘”的效应可能受内脏大神经和迷走神经双重支配,“足三里”的效应受迷走神经支配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 腧穴效应 中脘 足三里 胃运动 响应时间
原文传递
疏肝和胃降逆汤配合针刺治疗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
11
作者 陈科 杨叶 +2 位作者 陈华 骆勇 徐娇 《河南中医》 2020年第9期1369-1372,共4页
目的:观察疏肝和胃降逆汤配合针刺治疗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的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7月至2019年7月本院治疗的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9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对照组给予多潘立酮片、奥美拉唑肠溶胶囊治疗,治疗组采... 目的:观察疏肝和胃降逆汤配合针刺治疗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的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7月至2019年7月本院治疗的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9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对照组给予多潘立酮片、奥美拉唑肠溶胶囊治疗,治疗组采用疏肝和胃降逆汤配合针刺治疗。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5.5%,对照组有效率为75.0%,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内镜镜像分级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有效率为93.3%,对照组有效率为84.4%,两组内镜镜像疗效比较,治疗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拟疏肝和胃降逆汤配合针刺治疗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疗效显著,能改善患者中医证候和内镜镜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 疏肝和胃降逆汤 针刺 中脘穴 足三里穴
下载PDF
Effect of catgut implantation at acupoints on GABA_B and mGluR1 expressions in brain stem of rats with spasticity after stroke 被引量:14
12
作者 Chengmei Liu Ruiqing Li +1 位作者 Xiaolei Song Xiaodong Feng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CIE CAS CSCD 2014年第5期566-571,共6页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catgut implantation at acupoints on the expressions of γ-amino butyric acid B receptor(GABAB ) and metabotropic glutamate receptor 1(mGluR1) in the brain stem of rats with spas...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catgut implantation at acupoints on the expressions of γ-amino butyric acid B receptor(GABAB ) and metabotropic glutamate receptor 1(mGluR1) in the brain stem of rats with spasticity after stroke.METHODS: In total, 60 male Sprague-Dawley ra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a sham group(n=10), a model group(n=25) and a treatment group(n=25). The rats in both the model group and the treatment group were subjected to 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 to establish a model of focal cerebral ischemia. Rats with limb-spasm met the inclusion criteria. Only the left carotid artery was isolated in sham group rats. Three days after modeling,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subjected to catgut implantation at Dazhui(GV 14), Guanyuan(CV 4), and Zhongwan(CV 12). Neurological deficit symptoms were assessed with the Zea-Longa neurological deficit score. The 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 and isolated muscle tone were used to evaluate spasticity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Immunohistochemistry was applied to determine the expression of GABAB and mGluR1 in the rat brain stem after treatment.RESULTS: After treatment, neural impairment symptoms had significantly improved in the treatment group when compared to the model group(P<0.05). Both MAS and isolated muscle tone in the treatment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when compared with the model group(P<0.05),and were also lower than before treatment. GABAB expression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and mGluR1 was lower in the treatment group when compared with the model group(P<0.01 and P<0.05, respectively).CONCLUSION: Catgut implantation at Dazhui(GV 14), Guanyuan(CV 4), and Zhongwan(CV 12), can relieve limb spasticity by increasing the expression of GABAB and reducing the expression of mGluR1 in the brain stem of rats after strok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D大鼠 GABA 痉挛 脑干 中风 穴位 代谢型谷氨酸受体 局灶性脑缺血
原文传递
电针胃俞募穴对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胃运动及迷走神经背核N-甲基-D-天冬氨酸和血清一氧化氮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9
13
作者 王柳 申国明 +3 位作者 王浩 胡梦洁 姚永传 叶树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85-290,共6页
目的:研究电针胃俞募穴调节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模型大鼠胃运动的中枢分子机制。方法:选用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中脘+胃俞组、胃俞组和中脘组5组,每组6只。除空白组外,其余大鼠均采用适度夹尾激怒... 目的:研究电针胃俞募穴调节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模型大鼠胃运动的中枢分子机制。方法:选用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中脘+胃俞组、胃俞组和中脘组5组,每组6只。除空白组外,其余大鼠均采用适度夹尾激怒法与不规则喂养法两种经典方法联合应用建立FD大鼠模型。中脘+胃俞组、胃俞组、中脘组相应选取"中脘"+"胃俞""胃俞""中脘"穴进行电刺激,每次20 min,每日1次,连续干预7 d。空白组与模型组不施加干预措施,模型组抓取固定。采用胃肠压力换能器记录大鼠胃窦部胃运动幅度及频率,Western blotting法测定大鼠迷走神经背核(dorsal motor nucleus of the vagus,DMV)区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ethyl-D-aspartate recepter,NMDAR)亚基NR1表达,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含量。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胃窦运动幅度降低,DMV区NR1表达降低,血清NO含量增高(均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各组胃窦运动幅度增高,DMV区NR1表达增高,血清NO含量降低(均P<0.05);与中脘组、胃俞组比较,中脘+胃俞组胃窦运动幅度、DMV区NR1表达均增高(均P<0.05);与中脘+胃俞组、中脘组比较,胃俞组NO含量降低(均P<0.05)。模型组和空白组、电针各组胃窦运动频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电针胃俞募穴能够调节FD模型大鼠胃运动,可能是通过改变中枢DMV区NMDAR活性从而调节血清NO含量发挥作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性消化不良 电针 胃俞 中脘 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 胃运动 一氧化氮
原文传递
电针不同腧穴组方对高脂血症大鼠血脂的调节作用 被引量:10
14
作者 张国鑫 苗晋玲 +2 位作者 张中原 王海军 冀来喜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894-897,共4页
目的:观察电针不同腧穴组方对高脂血症大鼠血脂水平及动脉粥样硬化指数的调节效果,初步筛选治疗高脂血症的最佳腧穴组方。方法:将105只清洁级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9组,即正常组、模型组、曲池组、中脘组、丰隆组、曲池+中脘组、曲池+丰隆... 目的:观察电针不同腧穴组方对高脂血症大鼠血脂水平及动脉粥样硬化指数的调节效果,初步筛选治疗高脂血症的最佳腧穴组方。方法:将105只清洁级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9组,即正常组、模型组、曲池组、中脘组、丰隆组、曲池+中脘组、曲池+丰隆组、中脘+丰隆组、曲池+中脘+丰隆组,正常组17只,其他每组各11只。正常组普通饲料喂养,其余均予以高脂饲料喂养3周制备高脂血症模型,均自由饮水。造模成功后正常组自由喂养,不干预;模型组每天捆绑、固定;其他各组均给予捆绑、固定并电针相应腧穴刺激,选用疏密波,每次20min,每天1次。4周后取大鼠腹主动脉血液,检测各组血脂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C)及低密度脂蛋白(LDL-C)水平,并计算各组动脉粥样硬化指数(AI)。结果:治疗结束后,与模型组相比,各针刺组TC、TG、HDL-C、LDL-C含量及AI均降低,除曲池组TC、AI外,余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TC:三穴组较单穴组、曲池+中脘组降低(均P<0.01);TG:各针刺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HDL-C、AI:三穴组与其他针刺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DL-C:三穴组与曲池组、中脘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电针"曲池+中脘+丰隆"在调节高脂血症大鼠血清中HDL-C、LDL-C的含量及改善动脉粥样硬化指数方面更具优势,有一定的调节血脂代谢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脂血症大鼠 电针疗法 腧穴组方 曲池 中脘 丰隆
原文传递
热敏灸“中脘”穴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模型大鼠血清GH、PG的影响 被引量:14
15
作者 章海凤 罗淑瑜 +7 位作者 张瑶 胡兵 李琳慧 张波 葛来安 康明非 付勇 熊俊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79-284,共6页
目的:观察热敏灸"中脘"穴对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模型大鼠血清生长激素(GH)、胃蛋白酶原(PG)的影响,探讨热敏灸治疗CAG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将66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12只)和造模组(54只)。空白组不予干预;造模组采用... 目的:观察热敏灸"中脘"穴对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模型大鼠血清生长激素(GH)、胃蛋白酶原(PG)的影响,探讨热敏灸治疗CAG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将66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12只)和造模组(54只)。空白组不予干预;造模组采用复合病因造模法造模12周后随机分为模型组(11只)、维酶素组(11只)、艾灸组(22只)。艾灸组悬灸"中脘"穴40 min,艾灸后按2 mL·kg-1·d-1灌服0.9%氯化钠溶液,根据悬灸过程中大鼠尾温变化分为热敏灸组(11只)和非热敏灸组(8只);维酶素组等量灌服维酶素溶液。每日1次,共28 d。观察各组大鼠体质量的变化;ELISA法检测血清GH、PGⅠ、PGⅡ表达,并计算PGⅠ/PGⅡ值(PGR);肉眼、光镜下观察胃黏膜形态学变化。结果:①造模后,造模组大鼠体质量低于空白组(P<0.01)。干预后,与模型组比较,维酶素组、非热敏灸组和热敏灸组大鼠体质量均明显增长(P<0.05);各干预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造模组大鼠肉眼及光镜下胃黏膜色暗红或灰白,皱襞变平,充血明显,固有层腺体萎缩甚至消失,且排列稀疏不规则,可见淋巴滤泡和炎性细胞。干预后,维酶素组、非热敏灸组和热敏灸组胃黏膜形态均改善。③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GH、PGⅠ、PGⅡ水平及PGR均明显降低(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维酶素组、非热敏灸组、热敏灸组大鼠血清GH、PGⅠ、PGⅡ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P<0.01),PGR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热敏灸组血清GH、PGⅠ水平高于非热敏灸组及维酶素组(P<0.05)。结论:热敏灸"中脘"穴可能通过上调血清GH、PGⅠ表达改善CAG大鼠胃黏膜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萎缩性胃炎 热敏灸 中脘 生长激素 胃蛋白酶原
原文传递
李志道教授“补三气”为主临床刺法举隅 被引量:4
16
作者 李瑞超 李岩 +3 位作者 付源鑫 赵祥斐 孙晶 李兰媛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810-812,共3页
李志道教授依据中医基础理论辨证取穴,总结出以任脉三穴为主的"补三气"疗法。"补三气"法即以任脉之膻中、中脘、气海三穴为主穴组成基础方,依次补充清气、谷气及元气。临床中,根据三气虚损程度的不同而有所侧重,随... 李志道教授依据中医基础理论辨证取穴,总结出以任脉三穴为主的"补三气"疗法。"补三气"法即以任脉之膻中、中脘、气海三穴为主穴组成基础方,依次补充清气、谷气及元气。临床中,根据三气虚损程度的不同而有所侧重,随证灵活配穴,分别治疗以心肺气虚、脾胃气虚和先天元气不足的不同临床表现为主的疾病,并举例说明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名医经验 补三气 辨证选穴 膻中 中脘 气海
原文传递
针刺中脘、四关穴为主配合呼吸补泻手法治疗抑郁症疗效观察 被引量:10
17
作者 谢肄聪 李育红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521-524,共4页
目的:探寻治疗抑郁症的较佳疗法。方法:将120例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针刺组(60例)采用以中脘、四关穴(太冲、合谷)为主穴,百会、四神聪等为配穴,同时配以呼吸补泻手法的治疗方法。西药组(60例)口服盐酸氟西汀,每天20mg。两组均治疗8... 目的:探寻治疗抑郁症的较佳疗法。方法:将120例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针刺组(60例)采用以中脘、四关穴(太冲、合谷)为主穴,百会、四神聪等为配穴,同时配以呼吸补泻手法的治疗方法。西药组(60例)口服盐酸氟西汀,每天20mg。两组均治疗8周,分别对两组治疗前及治疗第8周末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采用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结果:针刺组总有效率为95.0%,西药组总有效率为91.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AMD评分两组治疗8周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两组间治疗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两组间TES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针刺组基本无不良反应,西药组表现为恶心、厌食、腹泻等。结论:针刺中脘、四关穴为主配合呼吸补泻手法治疗抑郁症与服用盐酸氟西汀疗效相当,且安全、无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疗法 中脘 太冲 合谷 呼吸补泻 抑郁症
原文传递
芒针治疗中风后消化不良疗效观察 被引量:4
18
作者 刘文秀 谢妮娜 牛红月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147-1152,共6页
目的:观察芒针、毫针、药物治疗中风后消化不良的疗效差异。方法:将60例中风后消化不良患者随机分为芒针组、毫针组与药物组,每组20例。3组患者均予"醒脑开窍"针刺法及内科常规治疗。芒针组接受125 mm长芒针直刺深刺中脘、梁... 目的:观察芒针、毫针、药物治疗中风后消化不良的疗效差异。方法:将60例中风后消化不良患者随机分为芒针组、毫针组与药物组,每组20例。3组患者均予"醒脑开窍"针刺法及内科常规治疗。芒针组接受125 mm长芒针直刺深刺中脘、梁门、天枢穴;毫针组直刺中脘、梁门、天枢穴20~30 mm,每日1次,每周针刺6次,共4周;药物组口服多潘立酮(吗丁啉),10 mg/次,3次/日,共4周。使用消化不良中医症状积分、利兹消化不良问卷(LDQ)、尼平消化不良指数生活质量(NDLQI)、抑郁自评量表(SDS)、不良反应量表(TESS)作为评价指标,并比较各组消化不良症状的临床疗效。结果:与治疗前相比,各组治疗7、14、28 d消化不良中医症状积分、LDQ、SDS积分均明显下降(P<0.05,P<0.01),NDLQI积分明显增加(均P<0.05)。治疗28 d,芒针组消化不良中医症状积分、LDQ积分低于毫针组和药物组(P<0.05,P<0.01);药物组SDS积分低于芒针组和毫针组(均P<0.05),3组NDLQI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芒针组总有效率为90%(18/20),毫针组、药物组总有效率分别为70%(14/20)、75%(15/20),3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芒针深刺能改善中风后消化不良中医症状,疗效优于毫针组、西药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风后消化不良 芒针 中脘 梁门 天枢 随机对照试验
原文传递
电针胃下合穴与合募配伍治疗胃轻瘫疗效对照观察 被引量:15
19
作者 周岩 马慧卿 +3 位作者 杨振杰 邵慧婷 岳公雷 杜广中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925-927,932,共4页
目的:探究电针胃下合穴与合募配伍治疗胃轻瘫的疗效差异。方法:将63例胃轻瘫患者随机分为下合穴组(32例,脱落2例)和合募配伍组(31例,脱落1例)。下合穴组仅电针足三里,合募配伍组电针足三里、中脘,两组均选用连续波,频率2 Hz,留针30 min... 目的:探究电针胃下合穴与合募配伍治疗胃轻瘫的疗效差异。方法:将63例胃轻瘫患者随机分为下合穴组(32例,脱落2例)和合募配伍组(31例,脱落1例)。下合穴组仅电针足三里,合募配伍组电针足三里、中脘,两组均选用连续波,频率2 Hz,留针30 min,每日1次,每周5次,连续治疗3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胃轻瘫主要症状指数(GCSI)量表总评分、胃半排空时间(T1/2)、180 min胃残留率及临床总有效率。结果:治疗后两组GCSI量表总评分、180 min胃残留率均较治疗前降低,T1/2均较治疗前缩短(P<0.01);治疗后下合穴组180 min胃残留率低于合募配伍组,T1/2短于合募配伍组(P<0.05)。下合穴组总有效率为93.3%(28/30),优于合募配伍组的70.0%(21/30,P<0.05)。结论:电针胃下合穴与合募配伍均可治疗胃轻瘫,但电针足三里疗效更佳,中脘与足三里配伍可能具有相互拮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轻瘫 电针 下合穴 合募配伍 足三里 中脘
原文传递
胃俞募配穴针刺与胃俞、中脘单穴针刺对健康受试者胃扩张状态下静息态脑功能局部一致性的影响 被引量:21
20
作者 蔡荣林 管媛媛 +4 位作者 武红利 徐春生 李传富 胡玲 申国明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379-386,共8页
目的:观察胃俞募配穴针刺与胃俞、中脘单穴针刺对胃扩张受试者静息态脑功能局部一致性(regional homogeneity,ReHo)的影响及其与胃运动变化的相关性,探讨胃俞募配穴的中枢整合机制。方法:采用交叉试验设计,将24例健康受试者分3次先后纳... 目的:观察胃俞募配穴针刺与胃俞、中脘单穴针刺对胃扩张受试者静息态脑功能局部一致性(regional homogeneity,ReHo)的影响及其与胃运动变化的相关性,探讨胃俞募配穴的中枢整合机制。方法:采用交叉试验设计,将24例健康受试者分3次先后纳入胃俞组、中脘组和胃俞配伍中脘组(配穴组),每次每组纳入8例,每组共纳入24例受试者,在水负荷胃扩张状态下分别接受胃俞穴、中脘穴和胃俞配伍中脘穴针刺,每次针刺前后分别进行胃电图检测和静息态脑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扫描,对针刺前后胃运动变化情况进行分析,对采集的fMRI图像均进行ReHo值计算,分析比较各组针刺前后和各组间ReHo变化;对针刺前后胃运动情况和ReHo变化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针刺后,各组受试者胃电图振幅均明显低于针刺前(均P<0.01),胃电图频率均较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胃俞组及中脘组胃电图振幅均高于配穴组(均P<0.05)。(2)与针刺前比较,胃俞募配穴针刺及胃俞、中脘单穴针刺引起了不同的大脑ReHo变化;胃俞募配穴针刺可引起右颞下回、左侧丘脑、楔前叶、后扣带回ReHo显著增高(均P<0.05),右侧颞极颞中回、距状沟、楔前叶ReHo明显减低(均P<0.05)。与单穴组比较,胃俞募配穴针刺均引起了后扣带回ReHo值增高和颞极ReHo值减低(均P<0.05)。(3)相关性分析显示,配穴组后扣带回、丘脑、楔前叶ReHo变化与胃运动振幅变化呈正相关,颞极ReHo变化与胃运动振幅变化呈负相关。结论:胃俞募配穴针刺及胃俞、中脘单穴针刺引起了不同的脑区ReHo变化。胃俞募配穴较单穴针刺可引起某些新的脑区ReHo变化,丘脑、后扣带回、楔前叶等脑区可能是胃俞募配穴针刺调节胃运动效应的重点整合脑区。胃俞募配穴针刺对胃运动的调节作用与丘脑、边缘系统和默认网络部分脑区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扩张 俞募配穴 胃俞 中脘 脑功能 局部一致性 静息态脑功能磁共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