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饭玉看周代的丧葬文化 被引量:1
1
作者 孙先英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43-145,共3页
在周代,不仅死人饭玉,而且活人也饭玉;它不仅是亲情的表达,而且也是身份地位的象征,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饭玉这一葬仪,是远古这一风俗的继承和发扬,其缘起的原因是复杂的。
关键词 周代 饭玉 丧葬礼仪 文化
下载PDF
试析周代的葬玉对汉代玉衣的影响 被引量:7
2
作者 林兰英 《东南文化》 CSSCI 1998年第2期126-130,共5页
随着汉代王侯、贵族墓的不断被发现、发掘,大批珍贵的随葬品的出土,尤其是“玉衣”的出土,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注目。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夫妇墓中出土了两套完整的金镂玉衣,[1]广州象岗西汉南越王墓中出土了一套完整的丝缕玉... 随着汉代王侯、贵族墓的不断被发现、发掘,大批珍贵的随葬品的出土,尤其是“玉衣”的出土,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注目。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夫妇墓中出土了两套完整的金镂玉衣,[1]广州象岗西汉南越王墓中出土了一套完整的丝缕玉衣[2]。据不完全统计,迄今出土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代 汉代 葬玉 玉衣
下载PDF
温明文化属性探讨——从造型与装饰角度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阴星月 《文博》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43-54,共12页
温明是流行于西汉中期至新莽时期的一种高等级葬具。早期,由于考古发掘材料有限,对此类器物称秘器或漆面罩。近年来,随着最新考古资料的发现,可确定此类器物确为温明。本文以考古发掘资料为基础,结合相关文献,从造型结构与装饰角度,对... 温明是流行于西汉中期至新莽时期的一种高等级葬具。早期,由于考古发掘材料有限,对此类器物称秘器或漆面罩。近年来,随着最新考古资料的发现,可确定此类器物确为温明。本文以考古发掘资料为基础,结合相关文献,从造型结构与装饰角度,对温明类器物的文化属性进行研究,并试析其短暂流行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代 温明 结构 铜镜 玉璧
下载PDF
汉代诸侯王墓用玉制度研究 被引量:13
4
作者 袁胜文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76-85,共10页
汉代诸侯王墓中出土了不少精美的玉器,这些玉器大致分为礼玉、装饰玉和实用器具三类。其中的玉衣和九窍塞等敛葬玉及玉璧和组玉佩等具有礼玉性质的器类集中体现使用者的身份等级,并存在一定的使用制度,这种制度的存在源自汉代人的玉崇... 汉代诸侯王墓中出土了不少精美的玉器,这些玉器大致分为礼玉、装饰玉和实用器具三类。其中的玉衣和九窍塞等敛葬玉及玉璧和组玉佩等具有礼玉性质的器类集中体现使用者的身份等级,并存在一定的使用制度,这种制度的存在源自汉代人的玉崇拜和玉迷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代 诸侯王墓 金缕玉衣 用玉制度
原文传递
豫南地区商周西汉墓出土遗玉研究 被引量:7
5
作者 王青 《中原文物》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43-58,共16页
豫南地区共有5处遗址的商周西汉墓出土了前代遗玉,主要包括罗山县天湖晚商墓地3座墓、光山县宝相寺春秋黄君孟夫妇墓、桐柏县月河春秋养子墓M1、淅川县下寺春秋楚墓M7,以及南阳市麒麟岗西汉墓M8等,共计出土约45件遗玉。这些遗玉的年代... 豫南地区共有5处遗址的商周西汉墓出土了前代遗玉,主要包括罗山县天湖晚商墓地3座墓、光山县宝相寺春秋黄君孟夫妇墓、桐柏县月河春秋养子墓M1、淅川县下寺春秋楚墓M7,以及南阳市麒麟岗西汉墓M8等,共计出土约45件遗玉。这些遗玉的年代分属龙山期至夏代、晚商和西周时期。遗玉的存在状态一是原器保存基本完整,二是已加工待用,三是已改成新器。遗玉的来源途径一是当地龙山至夏代土著人历代流传而来,二是有些墓主人因特殊国情境遇而对遗玉着力收藏而来,三是商周王朝朝聘赏赐及诸侯交往而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代遗玉 豫南地区 商周墓葬 西汉墓葬
原文传递
从虢国墓地出土玉器谈西周葬玉的使用特征 被引量:5
6
作者 许海星 《中原文物》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63-67,共5页
葬玉在我国西周晚期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制度。三门峡上村岭虢国墓地出土的大量葬玉中不但有缀玉面罩、玉、玉握;而且还有玉踏、脚趾夹玉等,这些应是汉代“金缕玉衣”的前身,为我国古代葬玉制度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虢国墓地 出土玉器 使用 西周晚期 三门峡 汉代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