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2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mperial Palaces of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in Beijing and Shenyang
1
《ChinAfrica》 2018年第5期60-61,共2页
As the imperial residences of the emperors of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1368-1911), the Imperial Palaces of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in Beijing and Shenyang were the centers of state power in late feudal China.
关键词 imperial palaces of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in Beijing and Shenyang
下载PDF
陕西咸阳北周宇文觉墓发掘简报 被引量:2
2
作者 李明 郭旭(绘图) +2 位作者 王学文(绘图) 李文发(摄影) 赵占锐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4-49,共16页
2022年7月~10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咸阳市渭城区周陵街道北贺村发掘了北周宇文觉墓。墓葬地表带有完整的围沟,地下结构与北周中型墓葬接近,随葬器物以各类陶俑为主。宇文觉墓的发现为北周开国时期政治斗争的研究提供了实物证据,也为北... 2022年7月~10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咸阳市渭城区周陵街道北贺村发掘了北周宇文觉墓。墓葬地表带有完整的围沟,地下结构与北周中型墓葬接近,随葬器物以各类陶俑为主。宇文觉墓的发现为北周开国时期政治斗争的研究提供了实物证据,也为北周其余三座帝陵的位置提供了重要指示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咸阳洪渎原 北周帝陵 宇文觉
下载PDF
沈阳故宫烟琢墨石碾玉旋子彩画分期特征
3
作者 蒋箐 王鹤 《建筑与文化》 2024年第2期288-290,共3页
文章以沈阳故宫烟琢墨石碾玉旋子彩画为界定对象,从彩画的分布情况、工艺做法、纹饰特征和设色搭配等方面着手,将沈阳故宫内清入关前、后两个时间段内绘制的烟琢墨石碾玉旋子彩画特征进行对比,科学地解读其背后所隐藏的民族文化特色和... 文章以沈阳故宫烟琢墨石碾玉旋子彩画为界定对象,从彩画的分布情况、工艺做法、纹饰特征和设色搭配等方面着手,将沈阳故宫内清入关前、后两个时间段内绘制的烟琢墨石碾玉旋子彩画特征进行对比,科学地解读其背后所隐藏的民族文化特色和反映的时代特征,以期为中国清代官式建筑彩画的发展和成型研究提供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沈阳故宫 烟琢墨石碾玉旋子彩画 清入关前 清入关后
下载PDF
汉“貌宫”名考
4
作者 赵东旭 陈波 《文博》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2-37,共6页
陕西澄城县良周秦汉宫殿遗址的“貌宫”之名与汉武帝庙的营建有重要关联。根据遗址周边与汉相关的地理环境及标志性建筑,以及“庙”“貌”的古义关联,再结合对方志文献、碑文与其他实地走访信息综合推断,“貌宫”之名始于汉宣帝诏令各... 陕西澄城县良周秦汉宫殿遗址的“貌宫”之名与汉武帝庙的营建有重要关联。根据遗址周边与汉相关的地理环境及标志性建筑,以及“庙”“貌”的古义关联,再结合对方志文献、碑文与其他实地走访信息综合推断,“貌宫”之名始于汉宣帝诏令各郡国建立武帝庙后,其名称来源于汉武帝庙与该离宫的相对位置,最初的汉武帝庙可能与该宫殿邻近或与之同为一个宫苑空间整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貌宫 良周遗址 离宫 汉武帝庙 巡行
下载PDF
陕西西安唐华清宫朝元阁遗址发掘简报 被引量:1
5
作者 邢福来 任羽楠(执笔/绘图) 岳永军(绘图)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42-60,F0003,共20页
2018~2020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西安市临潼区骊山对唐华清宫朝元阁遗址进行了发掘,揭露出六层建筑遗迹。最下层的早期建筑遗迹构成一组形制复杂的高台建筑群,在两层夯土台上残存两条踏道、两座廊屋和一座亭榭。各层出土遗物均以瓦当、... 2018~2020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西安市临潼区骊山对唐华清宫朝元阁遗址进行了发掘,揭露出六层建筑遗迹。最下层的早期建筑遗迹构成一组形制复杂的高台建筑群,在两层夯土台上残存两条踏道、两座廊屋和一座亭榭。各层出土遗物均以瓦当、板瓦、鸱吻等建筑材料为主。结合出土建筑材料和文献史料初步判断,最下层的早期建筑遗迹为唐代华清宫禁苑建筑朝元阁,其上的五层晚期建筑遗迹分别营建于宋金、元代、明代、清代四个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朝元阁 华清宫 唐代禁苑建筑 骊山
下载PDF
基于数字测绘的西湖行宫园林遗址空间特征探析 被引量:1
6
作者 胡雨欣 洪泉 +1 位作者 唐慧超 吴越 《风景园林》 2023年第7期125-132,共8页
【目的】利用数字测绘技术获取西湖行宫园林遗址的三维空间信息,探析行宫园林的空间特征。【方法】以历史格局保存较完好的杭州西湖行宫园林为例,在文献查阅的基础上,以三维激光扫描为主要方式获取原始点云数据,经SCENE 2019.0软件处理... 【目的】利用数字测绘技术获取西湖行宫园林遗址的三维空间信息,探析行宫园林的空间特征。【方法】以历史格局保存较完好的杭州西湖行宫园林为例,在文献查阅的基础上,以三维激光扫描为主要方式获取原始点云数据,经SCENE 2019.0软件处理,构建西湖行宫园林现状的三维点云模型,并增补缺失的历史建筑模型。从整体格局、空间感受和竖向视线关系3个方面进行量化分析,总结园林空间特征。【结果】西湖行宫园林依照地形山势规划出4层台地,台地内部再分隔出不同院落,满足戏剧观演、观景游览等活动需求;受地形所限,院落以横向并列排布的组织形式来增加空间层次;山脊线处以线性排布景点的方式形成带状空间,强化视觉引导。游览时的空间感受主要经历了4次由收至放的变化,且程度逐渐加深,至山脊线处给人极度开阔的感受。台层间的高差变化和路径多处转折,使登临时俯仰之间皆可互相眺望,形成竖向上的对景;山脊线处以借景手法收纳外部西湖风光,扩大园林感知空间。【结论】从还原历史空间感受的角度,对园林修复提出建议,并总结使用数字测绘方式进行传统园林空间分析的技术要点和优势,以期为同类传统园林的研究和保护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数字测绘 三维激光扫描 园林空间 量化分析 清西湖行宫遗址
下载PDF
唐华清宫朝元阁遗址复原研究
7
作者 任羽楠 邢福来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01-119,共19页
本文基于考古发掘资料对唐华清宫朝元阁遗址开展复原研究,以出土建筑遗迹与遗物为中心,同时依据文献资料,并参考唐代高等级建筑遗址、图像等相关史料,复原出朝元阁建筑群在盛唐始建时期的完整形制,从而对遗址呈现的建筑等级秩序与特殊... 本文基于考古发掘资料对唐华清宫朝元阁遗址开展复原研究,以出土建筑遗迹与遗物为中心,同时依据文献资料,并参考唐代高等级建筑遗址、图像等相关史料,复原出朝元阁建筑群在盛唐始建时期的完整形制,从而对遗址呈现的建筑等级秩序与特殊构架形式取得了深入认识。复原结果表明,朝元阁利用多个建筑单体的等级对比与构架组合,成功建造出具有标志性的山地楼阁建筑群,为遗址价值的科学阐释提供了建筑史料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清宫 朝元阁 唐代离宫 木构楼阁 遗址复原
下载PDF
德寿宫遗址保护性展示工程的实践与思考
8
作者 孟超 周昕怡 《杭州文博》 2023年第1期25-38,共14页
本文介绍了南宋临安城内重要的皇家宫苑遗址—德寿宫遗址的保护性展示工程实践。德寿宫遗址是位于城市核心地段的、多期叠压的考古遗址,其保护展示同时面临着来自城市建设、经济发展、文旅开发等方面的外部要求,也面临着遗址自身复杂性... 本文介绍了南宋临安城内重要的皇家宫苑遗址—德寿宫遗址的保护性展示工程实践。德寿宫遗址是位于城市核心地段的、多期叠压的考古遗址,其保护展示同时面临着来自城市建设、经济发展、文旅开发等方面的外部要求,也面临着遗址自身复杂性的挑战。工程实践中,项目团队基于对遗址的价值评估与现状评估,确立展示主题和对象,筛选展示方式,制定本体修复、模拟标识、博物馆陈列与数字化展示相综合的保护展示方案,最终建构起完整的遗址阐释与展示系统。以上技术路径的探索及相关的经验积累,对于未来南宋皇城大遗址综合保护工程具有先行先试的意义,也对南宋皇家史迹这一潜在的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挖掘具有启发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寿宫 价值阐释 南宋临安城 南宋皇城 遗址展示
下载PDF
河南新郑后周皇陵考古调查勘探简报 被引量:5
9
作者 韩国河 顾万发 +7 位作者 赵舒琪 李书楷(照相) 杜平安(照相/执笔) 司亚东(绘图) 卜康楠(绘图) 朱津 司亚东 黄富成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76-84,共9页
2018年12月至2019年10月,郑州大学历史学院、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新郑市文物局联合开展了后周皇陵的调查工作。本次调查对各陵的构成要素进行了测绘,证实了后周皇陵实施简葬的历史记载。根据采集哀册的内容,纠正了以往对皇后陵的认... 2018年12月至2019年10月,郑州大学历史学院、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新郑市文物局联合开展了后周皇陵的调查工作。本次调查对各陵的构成要素进行了测绘,证实了后周皇陵实施简葬的历史记载。根据采集哀册的内容,纠正了以往对皇后陵的认识。后周皇陵的地宫形制完成了由方形向圆形的转变,对北宋皇陵有直接影响。陵上遗址可能为北宋前期所修建的陵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周 皇陵 陵上遗址
下载PDF
周代宫室考述 被引量:13
10
作者 沈文倬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6年第3期37-44,共8页
周代士、卿大夫、诸侯、天子等不同爵位者在住宅上存在着不可逾越的等级制度:贫苦人民只有一间房子,一室、一门;无宗庙。士是一室一房一堂,有正寝无燕寝而有下室,二门(外门、寝门);宗庙有一。卿大夫是一室二房一堂,有正寝又有燕寝一,二... 周代士、卿大夫、诸侯、天子等不同爵位者在住宅上存在着不可逾越的等级制度:贫苦人民只有一间房子,一室、一门;无宗庙。士是一室一房一堂,有正寝无燕寝而有下室,二门(外门、寝门);宗庙有一。卿大夫是一室二房一堂,有正寝又有燕寝一,二门(外门、寝门);宗庙有三。诸侯有正(路)寝,又有燕寝三,三门(皋门、应门、路门)三朝(燕朝、内朝、外朝),设二观;宗庙有五。天子有正(路)寝,又有燕寝五,五门(皋门、雉门、库门、应门、路门)三朝,设二观;宗庙有五,别有二祧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代 宫室 天子 诸侯 卿大夫
下载PDF
沈阳故宫木构架中的多民族特征 被引量:5
11
作者 朴玉顺 陈伯超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3期257-260,共4页
着眼于沈阳故宫木构架营造技术中的诸多的多民族文化融合的构架体系和构造做法,指出沈阳故宫建筑吸收和传承了中原木结构建筑的营造技术,融合了满族的民族文化,借鉴蒙、藏等少数民族的建筑技术和艺术,呈现出多民族的建筑技术的特点,对... 着眼于沈阳故宫木构架营造技术中的诸多的多民族文化融合的构架体系和构造做法,指出沈阳故宫建筑吸收和传承了中原木结构建筑的营造技术,融合了满族的民族文化,借鉴蒙、藏等少数民族的建筑技术和艺术,呈现出多民族的建筑技术的特点,对于丰富以清文化为主的沈阳城市文化内容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沈阳故宫 木构架 多民族 文化
下载PDF
周代宫城制度中庙社朝寝的布局辨析——基于周代鲁国宫城的营建模式复原方案 被引量:7
12
作者 张悦 《城市规划》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72-76,共5页
首先研究了《周礼》所描述下的西周宫城制度 ,梳理后世几家重要注说 ,进行模式归纳 ;进而以鲁国都城为个案研究 ,寻先秦文献与考古线索作其春秋时期宫城营建模式的的复原方案 ,与前述《周礼》模式比照 ,认为在西周春秋时期宫城的复原研... 首先研究了《周礼》所描述下的西周宫城制度 ,梳理后世几家重要注说 ,进行模式归纳 ;进而以鲁国都城为个案研究 ,寻先秦文献与考古线索作其春秋时期宫城营建模式的的复原方案 ,与前述《周礼》模式比照 ,认为在西周春秋时期宫城的复原研究中不应带有“左祖右社”之《周礼》习见 ,同时尝试提出中国西周春秋宗礼制度时期“择中立庙”的宫城 (甚至都城 )制度模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周 宫城制度 《周礼》 鲁都曲阜
下载PDF
西汉出宫人制度考实 被引量:13
13
作者 卫广来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49-54,共6页
西汉帝室放嫁宫掖女性,汉初至武帝为制度创立和完善阶段,昭、宣、元三朝为变质的奉陵制阶段,成帝以后为复活阶段。文帝将皇后以外的嫔妃全部改嫁,具有影响后世的经典意义,所出夫人是最高一级嫔妃。此制出现于西汉,其历史脉络是承... 西汉帝室放嫁宫掖女性,汉初至武帝为制度创立和完善阶段,昭、宣、元三朝为变质的奉陵制阶段,成帝以后为复活阶段。文帝将皇后以外的嫔妃全部改嫁,具有影响后世的经典意义,所出夫人是最高一级嫔妃。此制出现于西汉,其历史脉络是承继了春秋战国以来否定妻妾殉葬制的时代潮流,其社会基础则是西汉流行的妇女改嫁风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汉 出宫人制度
下载PDF
唐长安1:2.5万复原图 被引量:5
14
作者 李健超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3年第2期169-175,共7页
根据考古发掘证实遗留在地上和地下的唐长安城城门、城墙等遗迹,并结合历史文献编绘成1:2.5万复原图。太极宫和皇城由于尚未发掘,故其各宫殿位置与布局、皇城内百官僚署的位置及渠道流线,系依据历史文献绘制而成。
关键词 唐长安城 宫城 皇城 外廓城 复原图
下载PDF
唐大明宫翰林院建筑复原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刘临安 陈婷 《南方建筑》 2011年第4期50-54,共5页
唐代大明宫翰林院设立于唐初。史载文字中,仅叙其位置在宫内的麟德殿之西,然而始终未得图绘印证。1980年至198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唐城队对大明宫翰林院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发布了翰林院的考古报告。本文主要以唐大明宫翰... 唐代大明宫翰林院设立于唐初。史载文字中,仅叙其位置在宫内的麟德殿之西,然而始终未得图绘印证。1980年至198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唐城队对大明宫翰林院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发布了翰林院的考古报告。本文主要以唐大明宫翰林院建筑遗址的考古报告为依据,参照历史文献和相关建筑复原资料,运用建筑复原的基本理论进行分析与推导,讨论翰林院的建筑形制和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对建筑进行研究性复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 大明宫 翰林院 南厅 大木作 复原
下载PDF
论清宫瓷胎画珐琅彩性质与地位 被引量:6
16
作者 孔六庆 张倩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39-44,181-182,共6页
对于具有对外交流礼品功用的珐琅彩,康熙帝的老师高士奇认为"其成功与否关乎政治",雍正帝力求"内庭恭造之式",乾隆帝像康熙、雍正一样对清宫瓷胎画珐琅彩指导入微。康熙对西方珐琅彩的向往与追求奠定了发展基础,雍... 对于具有对外交流礼品功用的珐琅彩,康熙帝的老师高士奇认为"其成功与否关乎政治",雍正帝力求"内庭恭造之式",乾隆帝像康熙、雍正一样对清宫瓷胎画珐琅彩指导入微。康熙对西方珐琅彩的向往与追求奠定了发展基础,雍正趋向成熟,康、雍画珐琅立足于中国传统题材,乾隆则明显引进西方画面,于是工艺与画面这两者均呈现中西合璧的性质。珐琅彩材质中的"砷"元素对于粉彩的发生发展起关键作用,使中国陶瓷绘画的发展有了新转折。也使中国陶瓷绘画的发展状态从自身系统改变到中、西两种文化系统结合,这条新思路的开端意义,无疑是历史性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宫瓷胎画珐琅彩 院体性 中西合璧性 转折点
下载PDF
清宫文物散佚与征集 被引量:2
17
作者 郑欣淼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11-128,共18页
清代帝王十分重视文物收藏,特别是乾隆皇帝,更使宫廷收藏达到了极盛。然而,自近代以降,清宫文物的聚散存藏与国势盛衰和民族荣辱息息相关。19世纪中后期,英法联军对圆明园的劫掠和焚毁、八国联军对皇室财宝的抢劫与破坏,成为中华文化史... 清代帝王十分重视文物收藏,特别是乾隆皇帝,更使宫廷收藏达到了极盛。然而,自近代以降,清宫文物的聚散存藏与国势盛衰和民族荣辱息息相关。19世纪中后期,英法联军对圆明园的劫掠和焚毁、八国联军对皇室财宝的抢劫与破坏,成为中华文化史上令人痛心的一页。辛亥革命后,逊帝溥仪暂居宫禁,大量清宫文物以各种形式流出紫禁城,散佚于国内外。故宫博物院成立后,清宫文物公之于世。20世纪三四十年代,故宫文物南迁及部分文物运台,最终形成了"一个故宫,两个故宫博物院"的局面。抗日战争胜利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在国家财政支持下,故宫博物院在清宫文物的征集、回购和追索方面做了极大努力。与此同时,超过850万件的清宫文物经由国家主管部门调拨,散藏于国内众多档案馆、博物馆、图书馆及其他机构。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清宫文物被赋予了民族文化命脉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故宫 故宫博物院 清宫文物
下载PDF
北宋东京皇城、宫城的“名”与“实” 被引量:4
18
作者 焦洋 《南方建筑》 2011年第4期72-77,共6页
北宋东京的皇城与宫城一直以来是史学界所关注的热点,关于皇城与宫城的记载见诸于各种历史文献,对于考古成果的认定亦是不尽相同。本文综合运用建筑与历史学方法,通过与唐长安皇城、宫城空间范围与功能布局的比对,提出如下观点,在北宋... 北宋东京的皇城与宫城一直以来是史学界所关注的热点,关于皇城与宫城的记载见诸于各种历史文献,对于考古成果的认定亦是不尽相同。本文综合运用建筑与历史学方法,通过与唐长安皇城、宫城空间范围与功能布局的比对,提出如下观点,在北宋东京并不存在如唐长安模式的实际意义上的皇城,历史文献中的提及的"宫城"与"皇城"是对同一空间范围的不同称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宋 东京 皇城 宫城 “名” “实”
下载PDF
清朝宫廷制作黄铜技术与流传 被引量:2
19
作者 赖惠敏 苏德征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1期43-53,共11页
本文依据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档案,研究清朝宫廷技术与流传。认为黄铜是清廷制作器物的主要材料。乾隆时宫廷造像规模盛大,北京成为供应蒙古地区铜佛像、供器的中心。过去有学者指出清朝将北京建立为藏传佛教信仰中心,而黄铜器物的制造与... 本文依据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档案,研究清朝宫廷技术与流传。认为黄铜是清廷制作器物的主要材料。乾隆时宫廷造像规模盛大,北京成为供应蒙古地区铜佛像、供器的中心。过去有学者指出清朝将北京建立为藏传佛教信仰中心,而黄铜器物的制造与传播也反映了这样的趋势。由于宫廷聘用工匠众多,使铸黄铜技术流传于民间,甚至传播到西藏、喀尔喀蒙古等边疆地区,影响是很深远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朝宫廷 内务府造办处 黄铜技术 藏传佛教
下载PDF
东周君主陵墓对“地下宫殿”的视觉表现 被引量:2
20
作者 刘晓达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第2期97-105,共9页
通过"视觉"图像为国君的灵魂在地下世界安宅立家,以使其长久永生。这一传统在东周时期已经比较成熟。无论是春秋时期楚国大臣鬻拳葬楚文王于地宫等文献信息,还是湖北随县的战国初期曾侯乙墓,抑或是陕西凤翔出土的春秋晚期秦... 通过"视觉"图像为国君的灵魂在地下世界安宅立家,以使其长久永生。这一传统在东周时期已经比较成熟。无论是春秋时期楚国大臣鬻拳葬楚文王于地宫等文献信息,还是湖北随县的战国初期曾侯乙墓,抑或是陕西凤翔出土的春秋晚期秦雍都一号陵园1号大墓,其所呈现的为死者营造"地下宫殿"的主题都是较为明显的。此种图像表现也直接对秦汉时代帝王陵墓的营造产生了一定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周 君主陵墓 “视觉”图像 思想 “地下宫殿”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