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8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浅谈西安的包容精神——以周秦汉唐为例
1
作者 陈正奇 柯扬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82-88,共7页
周、秦、汉、唐均建都古城长安(今西安)。周人以礼仪贤德包容四海,制礼作乐,统治天下。秦人以宽广的胸怀招贤纳士,秋风扫叶,创建基制,震慑四方。汉人以“大一统”的梦想构筑帝国,始开丝路,融合匈奴,汉匈和睦,天下归一。唐人以开放的心... 周、秦、汉、唐均建都古城长安(今西安)。周人以礼仪贤德包容四海,制礼作乐,统治天下。秦人以宽广的胸怀招贤纳士,秋风扫叶,创建基制,震慑四方。汉人以“大一统”的梦想构筑帝国,始开丝路,融合匈奴,汉匈和睦,天下归一。唐人以开放的心态、宏伟的气势以前朝为鉴,创大唐盛世,胡汉融合,万国来朝。故以周、秦、汉、唐为例,论述西安具有的包容精神,以斑窥豹,就教方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安 海纳百川 周秦汉唐 包容精神
下载PDF
中国粮谷酿酒技艺或发端于凤翔流考证
2
作者 王赛时 《酿酒》 CAS 2024年第5期143-148,共6页
中国酿酒技艺及其传承,整体呈现一体多元的特征,即以酒曲作用于粮谷、自然发酵生香为主体,各地不同生态环境下,形成了各自的酿造风格。从西周到唐代持续向全国各地延展,并根据各地的酿酒生态环境,融汇当地已有的酿酒技艺传统而形成基本... 中国酿酒技艺及其传承,整体呈现一体多元的特征,即以酒曲作用于粮谷、自然发酵生香为主体,各地不同生态环境下,形成了各自的酿造风格。从西周到唐代持续向全国各地延展,并根据各地的酿酒生态环境,融汇当地已有的酿酒技艺传统而形成基本要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酿酒技艺 源流考证 曲糵发酵谷粮 秦饮 秦中 周秦汉唐 传播
下载PDF
中原黄河漕路与秦汉隋唐帝国
3
作者 陈隆文 《黄河科技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7-16,共10页
中原黄河漕路是以现在郑州桃花峪以西至三门峡灵宝段的黄河河道为主干的漕粮运输通道,由灵宝至三门峡段、三门峡至孟津段、孟津至郑州桃花峪段等数段构成,敖仓、荥阳故城等地是中原黄河漕路上的关键节点。作为关中与关东之间唯一有效的... 中原黄河漕路是以现在郑州桃花峪以西至三门峡灵宝段的黄河河道为主干的漕粮运输通道,由灵宝至三门峡段、三门峡至孟津段、孟津至郑州桃花峪段等数段构成,敖仓、荥阳故城等地是中原黄河漕路上的关键节点。作为关中与关东之间唯一有效的运输渠道,其畅通与否和秦汉隋唐帝国的国运兴衰息息相关。在秦、汉、隋大一统的过程中,中原黄河漕路有着重要的战略地位。桃花峪以西的中原黄河漕路转输军粮物资之便,帮助秦人在兼并统一战争中占得先机;而关中以东中原黄河漕路的畅通及其对敖仓之粟的控制,几乎成为刘邦战胜项羽的决定性因素。汉代时,经由中原黄河漕路转输的漕粮数额一直呈现攀升之势,最高在元封年间达六百万石,约为当今的18万吨。隋帝国借助中原黄河漕路控制了当时东亚大陆上最富庶的区域,更是以郑州桃花峪西至三门峡灵宝段黄河漕路为主轴,西引渭水,东连黄河下游与后来的隋唐大运河通济、永济两渠,构建了南至淮水、北达海河流域的水上交通运输系统。唐代关中长安对中原黄河漕路的依赖则超过了汉、隋,经由中原黄河漕路西输至关中长安的漕粮数量与规模随着唐帝国国运盛衰而不断起伏变化,可以说中原黄河漕路畅通、漕运制度不断完善,唐帝国蒸蒸日上;中原黄河漕路断绝,唐王朝政权亦随之衰亡。因此,中原黄河漕路足以称为秦汉隋唐帝国的生命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原 黄河漕路 秦汉隋唐帝国
下载PDF
东周秦汉时期骆驼题材文物初步研究
4
作者 冯锴 李阳 +1 位作者 蒋文孝 王添瑞 《考古与文物》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2-92,共11页
本文在广泛梳理东周秦汉时期骆驼题材文物类别与时空分布的基础上,认为骆驼题材文物的出现年代、分布范围和造型风格具有显著的时代与地域特征。骆驼题材文物在内地的出现和发展,深受我国北方人群的影响,显示出较为活跃的农牧互动。秦... 本文在广泛梳理东周秦汉时期骆驼题材文物类别与时空分布的基础上,认为骆驼题材文物的出现年代、分布范围和造型风格具有显著的时代与地域特征。骆驼题材文物在内地的出现和发展,深受我国北方人群的影响,显示出较为活跃的农牧互动。秦始皇帝陵陵西大墓M1新发现的单体金、银骆驼塑像写实逼真的艺术形式,是我国骆驼题材文物中的特例,但在中亚、西亚艺术品中有迹可循,它可能是舶来品,也可能是在西方艺术影响之下本土创造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周秦汉时期 骆驼题材文物 农牧互动 中西文化交流
下载PDF
明朝之前中医骨伤科文献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王明亮 厉亚楠 秦静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3年第4期502-507,共6页
中医骨伤科起源于远古时期;战国、秦汉时中医骨伤科解剖生理知识、创伤病因病机等基础理论基本形成;魏晋隋唐时期骨伤科诊疗技术取得了重大进步,骨折复位、固定、功能锻炼三大原则及整体观念、筋骨并重、动静结合、内外兼治治伤理念初... 中医骨伤科起源于远古时期;战国、秦汉时中医骨伤科解剖生理知识、创伤病因病机等基础理论基本形成;魏晋隋唐时期骨伤科诊疗技术取得了重大进步,骨折复位、固定、功能锻炼三大原则及整体观念、筋骨并重、动静结合、内外兼治治伤理念初步形成;至宋金元时期,骨伤科独立成科,不但创新了复位方法,而且对开放性损伤以及手术治疗有了进一步探索,骨伤科理论得到升华,临床经验得到总结,为明清时期骨伤科的兴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伤 秦汉 魏晋隋唐时期 宋金元时期 文献
下载PDF
论先秦两汉文献关于琴作为礼器在周礼中的使用
6
作者 刘晶 《音乐文化研究》 2023年第2期75-82,共8页
在周礼中,琴同其他乐器一样,不仅被用于演奏音乐,在演奏以外也常作为礼器被使用。就今存先秦两汉文献所见,表现在这几方面:其一,琴与其他乐器一起构成天子、诸(公)侯、大夫、士配有的礼器体系,根据“以多为贵”的减等方法区分其尊卑级... 在周礼中,琴同其他乐器一样,不仅被用于演奏音乐,在演奏以外也常作为礼器被使用。就今存先秦两汉文献所见,表现在这几方面:其一,琴与其他乐器一起构成天子、诸(公)侯、大夫、士配有的礼器体系,根据“以多为贵”的减等方法区分其尊卑级差。其二,琴与其他乐器一起构成可表示尊卑级差的礼器体系时,通过在具体演奏中琴与其他乐器的配合使用来表示礼节场合是否减等。其三,琴作为礼器,其是否摆设表示配有者是否有忧乐。其四,琴与其他乐器一样,作为明器用于丧葬之礼,先陈后藏,且只有其形而实际上无法使用。其五,琴可作为除丧礼器,即守丧期满后守丧者应该弹素琴以示除丧。这五个方面又反映出两点:其一,琴作为礼器的功能主要基于它的乐器本质,但不依赖于其作为乐器的演奏功能。其二,琴作为礼器,与瑟一起,是地位最低的士仅拥有的乐器,而这后一点奠定了汉代以后琴融入士人人格文化,形成士人雅琴传统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礼 礼器 今存先秦两汉文献
下载PDF
《列女传》与周秦汉唐妇德标准 被引量:17
7
作者 焦杰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92-98,共7页
衡量古代妇女的历史地位,除了要看她们在各个历史时期的表现外,更重要的是要看各个时代针对她们而制定的道德标准。从周秦汉唐时代妇女道德标准的变迁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禁锢妇女个性的贞节观念的确立不仅仅是两宋儒学家提倡与鼓吹的结果... 衡量古代妇女的历史地位,除了要看她们在各个历史时期的表现外,更重要的是要看各个时代针对她们而制定的道德标准。从周秦汉唐时代妇女道德标准的变迁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禁锢妇女个性的贞节观念的确立不仅仅是两宋儒学家提倡与鼓吹的结果,它还有着其深刻的历史原因,那就是自北魏开始到隋唐承继的礼教兴复建设而导致的女教工作的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秦汉唐礼教 妇德标准 《列女传》 女教
下载PDF
陕西地域文化及其特征 被引量:12
8
作者 徐卫民 《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1期7-14,共8页
陕西是山川壮美、物产丰富、人文荟萃之地。在中华五千年文明历史发展过程中,陕西曾经是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场所和重要人物活动的舞台,对于整个中国乃至世界历史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承都发挥过极为重要的影响。陕西有中国人最为自豪和... 陕西是山川壮美、物产丰富、人文荟萃之地。在中华五千年文明历史发展过程中,陕西曾经是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场所和重要人物活动的舞台,对于整个中国乃至世界历史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承都发挥过极为重要的影响。陕西有中国人最为自豪和珍贵的记忆,浓缩着华夏民族的遗传基因,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代表了中国古代最辉煌时期的文化;陕西有无数的史书典籍、出土文物和古迹遗址在诉说着它的辉煌与沧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文明 陕西 地域文化 周秦汉唐文明 民族文化 唐代
下载PDF
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源流探析 被引量:4
9
作者 龙行年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20-27,共8页
中华民族传统武术文化内容无比丰富,体系博大精深。从时间上看,其源上溯殷周,其流囊括自春秋后各历史时期的武术文化成果;从地域上看,凡古先民生活之地都与武术产生与发展有密切关系,可谓源远流长。武术的产生及发展过程,按时间顺序可... 中华民族传统武术文化内容无比丰富,体系博大精深。从时间上看,其源上溯殷周,其流囊括自春秋后各历史时期的武术文化成果;从地域上看,凡古先民生活之地都与武术产生与发展有密切关系,可谓源远流长。武术的产生及发展过程,按时间顺序可以分为殷周时期、先秦时期、汉唐时期、宋元时期、明清时期。这五个时期互相衔接,清晰地描绘出武术文化发展的脉络,从脉络中显示出武术发展的规律。在今天,要继承与发扬武术文化必须尊重这一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传统武术文化 殷周时期 先秦时期 汉唐时期 宋元时期 明清时期
下载PDF
试论秦汉晋唐时期中医美容的萌发及兴盛 被引量:8
10
作者 刘燕平 黄岑汉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09年第3期9-11,共3页
中医美容历史悠久,根基深厚,其独特的理论知识,丰富多彩的美容方法,蕴藏在历代养生、预防、本草和临床各科医籍之中,具有很高的发掘、研究和应用价值。从秦汉晋唐时期中医美容萌发和兴盛历程的角度,试论中医美容学术思想、方法技能及事... 中医美容历史悠久,根基深厚,其独特的理论知识,丰富多彩的美容方法,蕴藏在历代养生、预防、本草和临床各科医籍之中,具有很高的发掘、研究和应用价值。从秦汉晋唐时期中医美容萌发和兴盛历程的角度,试论中医美容学术思想、方法技能及事业发展之成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汉晋唐时期 中医美容 萌发及兴盛
下载PDF
周秦两汉时期农业灾害时空分布研究 被引量:11
11
作者 卜风贤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463-467,共5页
周秦两汉时期农业灾害发生频繁 ,种类多样。灾害史料的灾度等级处理和统计结果表明 :西周时期发生重大农业灾害 8次 ,春秋战国时期发生重大农业灾害 88次 ,秦汉时期发生重大农业灾害 2 91次。农业灾害在时间分布方面表现出明显的时代特... 周秦两汉时期农业灾害发生频繁 ,种类多样。灾害史料的灾度等级处理和统计结果表明 :西周时期发生重大农业灾害 8次 ,春秋战国时期发生重大农业灾害 88次 ,秦汉时期发生重大农业灾害 2 91次。农业灾害在时间分布方面表现出明显的时代特征 :①农业灾害在年内季节分布中存在不平衡性 ;②农业灾害在年际分布中出现多个集中频发的时间区间。而且 ,愈到后来农业灾害集中发生的现象愈为明显。在空间分布方面 ,山东、山西地区是周秦两汉时期的农业重灾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灾害 时空分布 西周时期 秦汉时期 社会条件 自然条件
下载PDF
长安文化之形成及深入推进其研究之管见 被引量:4
12
作者 朱士光 《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2期25-29,共5页
为了探究长安文化的形成,对长安文化的地域范围、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及其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分析认为:长安文化涵盖的区域划定在秦之内史、西汉之三辅与唐代之京畿道范围之内;长安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历程,经历了孕育期、萌生期、形成期... 为了探究长安文化的形成,对长安文化的地域范围、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及其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分析认为:长安文化涵盖的区域划定在秦之内史、西汉之三辅与唐代之京畿道范围之内;长安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历程,经历了孕育期、萌生期、形成期、繁盛期和后续发展期5个历史阶段;长安文化的内容主要涉及宫室建筑、祭祀礼制、宗教活动、学术艺术、服饰饮食、歌舞竞技等6个方面;长安文化的研究成果丰硕,但其学术性和理论性有待提升。分析结果表明:为深入推进长安文化研究,应当加强领导与整体筹划;突出重点、着力推进长安文化中周秦汉唐古都文化研究;采取多种方式,广泛开展学术交流与群众性普及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安文化 周秦汉唐 古都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
下载PDF
鎏金铜蚕与秦汉关中蚕桑业 被引量:3
13
作者 张维慎 张红娟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6期87-97,共11页
关中西周贵族墓中有陪葬玉蚕的习俗,史载秦始皇陵陪葬有金蚕(即鎏金铜蚕),当是对西周贵族墓陪葬玉蚕习俗的继承和发展。周秦汉时期,皇后亲蚕礼与皇帝亲耕礼一样重要,是国家农本政策的表现。石泉发现的鎏金铜蚕,应是来自高等级的汉墓,它... 关中西周贵族墓中有陪葬玉蚕的习俗,史载秦始皇陵陪葬有金蚕(即鎏金铜蚕),当是对西周贵族墓陪葬玉蚕习俗的继承和发展。周秦汉时期,皇后亲蚕礼与皇帝亲耕礼一样重要,是国家农本政策的表现。石泉发现的鎏金铜蚕,应是来自高等级的汉墓,它是墓主人参加皇后亲蚕礼的纪念,是汉王朝农本政策在丧葬礼仪上的重要体现,也是关中和南山(秦岭)蚕桑业兴盛的反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周 玉蚕 鎏金铜蚕 农本政策
下载PDF
秦汉、唐衣冠服饰制度研究 被引量:8
14
作者 刘冰冰 程艳妮 《西安工程大学学报》 CAS 2018年第4期396-402,共7页
为了解秦汉、唐时期的服饰制度,通过文献梳理、实物考证等方法,从政治制度、哲学思想、经济发展、文化理念等方面对秦汉、唐时期服饰文化产生的背景和社会因素进行分析,论述秦汉、唐时期社会发展与衣冠服饰及服饰制度的关系.研究表明,... 为了解秦汉、唐时期的服饰制度,通过文献梳理、实物考证等方法,从政治制度、哲学思想、经济发展、文化理念等方面对秦汉、唐时期服饰文化产生的背景和社会因素进行分析,论述秦汉、唐时期社会发展与衣冠服饰及服饰制度的关系.研究表明,衣冠服饰是当时统治的需要和政治的产物.无论是政治制度还是道德约束,都在服饰制度的制定下表现出和谐,并在封建统治的条件下,维系着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富足使服饰制度在唐代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儒家礼仪制度和开放的文化理念有力地冲击着封建统治下男尊女卑的服饰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衣冠服饰 秦汉、唐 服饰文化 封建制度
下载PDF
“汉制”新探——论西汉前期的“汉承秦制”与“汉家法周” 被引量:4
15
作者 李禹阶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53-166,192,共15页
在西汉前期的“汉制”建构中,因政治、经济形势的需求,汉代政治制度在继承、改造秦旧制的基础上,其制度创新主要源于由儒家学者所改造的周代礼仪制度。宗法血缘尊卑之制成为“汉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形成了“汉制”中“汉承秦制”与... 在西汉前期的“汉制”建构中,因政治、经济形势的需求,汉代政治制度在继承、改造秦旧制的基础上,其制度创新主要源于由儒家学者所改造的周代礼仪制度。宗法血缘尊卑之制成为“汉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形成了“汉制”中“汉承秦制”与“汉家法周”的制度架构。这种政治体制重新建构了汉代国家与基层社会的相互关系,并适应了汉朝廷对关东广大地域的统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制” “汉承秦制” “汉家法周”
下载PDF
百代皆行汉政法 被引量:7
16
作者 冯天瑜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29-147,共19页
周制与秦制是中国制度史沿革的两大段落。大体言之,秦汉以降列朝实行秦制,故有“百代皆行秦政法”一说。然汉代在承袭秦制之际,又汲纳周制,复古更化,形成融会周秦、兼采儒法的汉制。汉制一面复用封建性的周制,一面又与其保持距离,向中... 周制与秦制是中国制度史沿革的两大段落。大体言之,秦汉以降列朝实行秦制,故有“百代皆行秦政法”一说。然汉代在承袭秦制之际,又汲纳周制,复古更化,形成融会周秦、兼采儒法的汉制。汉制一面复用封建性的周制,一面又与其保持距离,向中央集权的秦制靠拢,郡国并行。两汉以降,中国的皇权政治受到天道、祖训、礼制、贵族、官僚制度、宗法绅权及民变等多重因素的制衡,在多数情况下没有演为绝对专制,这是汉制具有再生能力、难以解体的原因所在。然而,这些因素缺乏法制规范和新的社会构想,对皇权的制衡力是有限的。中古以至近古历代帝王的“标准像”是:一手高扬儒学经典,以“仁政”“王道”宣示天下;一手紧握法家利剑,威吓、惩治臣民。“霸王道杂之”诚为汉制帝王术之真谛。正是这种“周表秦里”“儒皮法骨”的汉制传承两千年。因而中古、近古制度史当用“百代皆行汉政法”概括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制 秦制 汉制 “儒皮法骨”
下载PDF
晚周秦汉初医学知识传承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王玉德 吕金伟 《医学与哲学(A)》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80-82,共3页
中国医学的成长有赖于医学知识的不断传承。晚周秦汉初医学知识的传承以医家群体、医学文本为主要载体,医学器具的作用也不容忽视。医学知识的传承以师资为主导,经历着由秘密授业到名师择众徒的转变。这种知识传承围绕着医学典籍循序展... 中国医学的成长有赖于医学知识的不断传承。晚周秦汉初医学知识的传承以医家群体、医学文本为主要载体,医学器具的作用也不容忽视。医学知识的传承以师资为主导,经历着由秘密授业到名师择众徒的转变。这种知识传承围绕着医学典籍循序展开,形成一套择徒、(授)受书、研读、理解、验证、再丰富的综合模式。这套传承模式为中国医学大厦奠定着基础,提供着范式。医学知识的传承助力着中国医学的前进步伐,而以文本为中心的中国医学又时刻呼唤着对经典医籍的研习与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周 秦朝 汉初 医学知识 知识传承
下载PDF
传统荣辱观述析 被引量:13
18
作者 温克勤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26-32,共7页
有价值的传统荣辱观思想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文化资源。对先秦和汉唐明清以来的有价值的荣辱观思想进行梳理和分析,经过批判地继承和新的诠释可以用来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服务。
关键词 先秦荣辱观 汉唐明清荣辱观 借鉴启示
下载PDF
我国商周秦汉时期语文教学的发展与特点 被引量:4
19
作者 谢兰荣 《课程.教材.教法》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93-96,共4页
我国古代语文教学源远流长,最早发端于商周时期的“六书”教学,后经周秦时期的识字教学以及汉代识字教学、注音教学、初步的读经教学的发展,在先秦两汉时期形成了初具规模的、以识字教学为核心的语文教学系统,并体现了早期语文教学... 我国古代语文教学源远流长,最早发端于商周时期的“六书”教学,后经周秦时期的识字教学以及汉代识字教学、注音教学、初步的读经教学的发展,在先秦两汉时期形成了初具规模的、以识字教学为核心的语文教学系统,并体现了早期语文教学注重利用整齐韵语以达到归类集中识字目的之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商周秦汉 语文教学 仓颉篇 急就章
下载PDF
秦汉至唐宋时期“武陵民族走廊”的民族格局 被引量:5
20
作者 黄柏权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37-41,共5页
秦汉至唐宋时期武陵民族走廊北部和西部的主体民族是巴人及其后来的"土人",其南部和东部的主体民族是"武陵蛮"及其后来的苗、"徭"、"峒"、"仡伶"等。这一时期,世居族群经过分化、融... 秦汉至唐宋时期武陵民族走廊北部和西部的主体民族是巴人及其后来的"土人",其南部和东部的主体民族是"武陵蛮"及其后来的苗、"徭"、"峒"、"仡伶"等。这一时期,世居族群经过分化、融合,族群分界更加明显,名称也开始具体化和定型化。因此,这一时期是武陵民族走廊民族格局初步形成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陵民族走廊 民族分布 秦汉至唐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