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托孤看诸葛亮集权治蜀 被引量:2
1
作者 马冠朝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3期85-89,共5页
刘备托孤之言实际上是对诸葛亮的放权与扩权的表现,是授予诸葛亮比李严更大的权力。作为托孤大臣之一的李严淡出政局,有其主客观方面的因素。刘禅即位后,诸葛亮开府治事且领益州牧,整合蜀汉政权多方政治力量,团结、协调政权内部结构关系... 刘备托孤之言实际上是对诸葛亮的放权与扩权的表现,是授予诸葛亮比李严更大的权力。作为托孤大臣之一的李严淡出政局,有其主客观方面的因素。刘禅即位后,诸葛亮开府治事且领益州牧,整合蜀汉政权多方政治力量,团结、协调政权内部结构关系,凝聚物质力量和精神意志全力兴师北伐,是其集权治蜀的需要和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备 诸葛亮 李严 集权治蜀
下载PDF
《三国志平话》叙事例议——兼与《三国志》、《三国演义》之比较 被引量:1
2
作者 杜贵晨 《南都学坛(南阳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报)》 2013年第1期51-56,共6页
《三国志平话》不仅作为从《三国志》到《三国演义》的过渡有重要价值,而且比较前后二者,其内容多特异之处:如写关羽被骂"胡汉"、貂蝉是吕布原配、诸葛亮曾发明"风轮"、"木牛流马"用杵击打控制等,皆与前... 《三国志平话》不仅作为从《三国志》到《三国演义》的过渡有重要价值,而且比较前后二者,其内容多特异之处:如写关羽被骂"胡汉"、貂蝉是吕布原配、诸葛亮曾发明"风轮"、"木牛流马"用杵击打控制等,皆与前之《三国志》和后之《三国演义》不同,值得注意;三国故事中有三个"空城计",反复表现"疏不间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国志平话》 貂蝉 关羽 诸葛亮
下载PDF
诸葛亮游学管窥 被引量:1
3
作者 朱顺玲 《南都学坛(南阳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报)》 2010年第6期17-22,共6页
诸葛亮成为杰出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和思想家,游学活动所起作用不容低估。在长达十余年的游学活动中,他丰富了知识储备,才识大进;在游学地建立了广泛的人脉关系,并获得了社会名流给予的上佳品题;游学活动更使他完成了从少年学子向青... 诸葛亮成为杰出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和思想家,游学活动所起作用不容低估。在长达十余年的游学活动中,他丰富了知识储备,才识大进;在游学地建立了广泛的人脉关系,并获得了社会名流给予的上佳品题;游学活动更使他完成了从少年学子向青年政治家的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诸葛亮 游学 情况 特点 效果及作用
下载PDF
诸葛亮北伐的战略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胡以存 《黄石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9年第3期62-65,共4页
诸葛亮屡次兴兵陇右,论者均以为北伐的战略目标是"出于秦川",与曹魏进行决战。其实,按"隆中对"的设想,对曹魏战略进攻的前提是"天下有变",在此条件成熟之前,诸葛亮的北伐只是战略相持阶段的局部战争,是... 诸葛亮屡次兴兵陇右,论者均以为北伐的战略目标是"出于秦川",与曹魏进行决战。其实,按"隆中对"的设想,对曹魏战略进攻的前提是"天下有变",在此条件成熟之前,诸葛亮的北伐只是战略相持阶段的局部战争,是为预期中的战略进攻作重要的准备工作,目的是在决战时争取一个较好的战略态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诸葛亮 北伐 战略分析
下载PDF
周瑜“时局论”与诸葛亮“隆中对”比较 被引量:2
5
作者 周怀宇 《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年第4期4-7,共4页
三国早期,著名政治家周瑜和诸葛亮,分别发表了精辟的时局分析和论述。周瑜"时局论"在前,诸葛亮"隆中对"继之。本文总结、比较这两人的政治思想,立足思想层面深化认识这两位历史人物,进而揭示三国早期社会反抗思潮... 三国早期,著名政治家周瑜和诸葛亮,分别发表了精辟的时局分析和论述。周瑜"时局论"在前,诸葛亮"隆中对"继之。本文总结、比较这两人的政治思想,立足思想层面深化认识这两位历史人物,进而揭示三国早期社会反抗思潮的理论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瑜 诸葛亮 “时局论” “隆中对”
下载PDF
诸葛亮成才与沂蒙文化 被引量:2
6
作者 马凤岗 《临沂师范学院学报》 2003年第2期124-127,共4页
对于诸葛亮的成才而言,荆、襄经历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不能否认沂蒙文化为其忠臣义士之节、仁人君子之心、英雄豪杰之才储积了丰厚的文化底蕴。诸葛亮的成才离不开沂蒙文化对他的哺育与熏陶。
关键词 诸葛亮 成才 沂蒙文化
下载PDF
诸葛亮的若干反面启思 被引量:1
7
作者 张退之 《西昌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2年第3期9-13,共5页
诸葛亮为蜀汉政权的建立立下的汗马功劳,众所周知。但其后半生中,在荆州局势决策错误,不识大局不自量力,用人不当,不善授权,不善培养人才,赏罚不平,拒谏等九方面的过失,使得蜀汉最先灭亡,可见蜀汉“成也诸葛,败也诸葛”。
关键词 诸葛亮 蜀汉政权 人才培养 荆州形势 授权 《三国演义》
下载PDF
论诸葛亮的领导艺术 被引量:1
8
作者 李乐民 《南都学坛(人文社会科学学刊)》 2002年第5期27-29,共3页
诸葛亮勤闻己短、忠信立身、“秤心”处世、澹泊俭约、严律亲属等领导艺术,不仅对于他 的个人威望的形成与提高贡献良多,也提高了他处理政务的质量和效率。
关键词 诸葛亮 领导艺术 作用 蜀国 三国
下载PDF
诸葛亮形象新论
9
作者 张安峰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0年第1期135-139,共5页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是中国古代小说人物画廊里的"贤相"形象。作者虽然极力讴歌他的"忠"和"智",但仍然表现了他在用人上的诸多失误。如对关羽的放纵,造成华容道曹操脱逃和荆州失守;对李严的姑息导致...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是中国古代小说人物画廊里的"贤相"形象。作者虽然极力讴歌他的"忠"和"智",但仍然表现了他在用人上的诸多失误。如对关羽的放纵,造成华容道曹操脱逃和荆州失守;对李严的姑息导致六出祁山劳而无功;对魏延的诬害使得内部矛盾激化。分析诸葛亮用人失误的原因,恰是他尽"忠"恃"智"的结果。再探究形成诸葛亮"忠"、"智"性格特征的深层原因,我们就会发现,这是中国封建社会从政文人特殊的政治地位和悲剧性的社会角色使然。中国封建社会的从政文人,没有独立的社会地位,只能依附统治者,将自身价值的实现寄托于明君的知遇。于是,既要依附于人,又想被他人依附的尴尬心态,既要受制于人,又想制服他人的双重人格,就构成了从政文人共有的扭曲心理。诸葛亮的用人失误,正是这种扭曲心理所造成的行为偏失。在他身上,不仅熔铸了历代封建文人的思想感情,反映了他们的追求和抱负,而且还深入挖掘了从政文人内心的痛苦和无奈,真实再现了他们的尴尬心态和双重人格。《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是中国封建社会从政文人的典型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国演义》 诸葛亮 用人失误 从政文人的典型
下载PDF
论《三国演义》中“火”的情结
10
作者 苗富强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5年第3期87-89,共3页
《三国演义》作为一部军事题材的小说,其中战争的描写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书中写了大小战役四十余次,上百个战斗场面。在战争中,各方斗智斗勇,动用了多种手段。其中“火攻”给人的印象尤为深刻,许多大的战役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的... 《三国演义》作为一部军事题材的小说,其中战争的描写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书中写了大小战役四十余次,上百个战斗场面。在战争中,各方斗智斗勇,动用了多种手段。其中“火攻”给人的印象尤为深刻,许多大的战役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的成败都取决于“火”,诸葛亮这一传奇人物更是和“火”有着不解之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国演义 战争 诸葛亮
下载PDF
刘备“三顾茅庐”原因再认识
11
作者 王瑞平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2期83-86,共4页
公元 2 0 7年 ,47岁的刘备“三顾茅庐”去请比自己年轻二十岁的诸葛亮出山辅佐自己 ,究其不辞劳苦“三顾茅庐”之原因 ,学术界一直普遍认为是刘备慕名而往。笔者认为 ,诸葛亮的才能固然是刘备“三顾茅庐”的原因 ,而更主要的使刘备“三... 公元 2 0 7年 ,47岁的刘备“三顾茅庐”去请比自己年轻二十岁的诸葛亮出山辅佐自己 ,究其不辞劳苦“三顾茅庐”之原因 ,学术界一直普遍认为是刘备慕名而往。笔者认为 ,诸葛亮的才能固然是刘备“三顾茅庐”的原因 ,而更主要的使刘备“三顾茅庐”的原因 ,则是徙居荆州十余年的诸葛亮 ,靠着原来的家族关系和自己杰出的交际才能 ,已经成为荆州地主集团中的重要人物。而客居荆州的刘备要想立足于此地并有所发展 ,就必须求得荆州地主集团的支持。然而 ,当时占据荆州的刘表对刘备是“疑其心、阴御之。”[1](卷三十二 )刘备寄人篱下 ,为了避免刘表生疑 ,他不能够公开直接去求得荆州豪门望族的支持。而客居荆州又与荆州地主集团有密切联系的诸葛亮就成为刘备沟通与荆州地主集团联系的最理想人选 ,故而刘备才有“三顾茅庐”之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备 三顾茅庐 诸葛亮 地主集团 统治阶级 原因分析
下载PDF
论诸葛亮外交政策的得与失
12
作者 朱顺玲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2期169-172,共4页
诸葛亮在《草庐对》中为刘备制定了两步走的外交政策,即“联吴抗曹”和“联吴伐魏”,此政策之“得”就是“联吴抗曹”使刘备基本实现了占据荆、益二州,鼎足天下的第一步战略目标;此政策之“失”在于蜀汉政权建立后,诸葛亮没有审时度势,... 诸葛亮在《草庐对》中为刘备制定了两步走的外交政策,即“联吴抗曹”和“联吴伐魏”,此政策之“得”就是“联吴抗曹”使刘备基本实现了占据荆、益二州,鼎足天下的第一步战略目标;此政策之“失”在于蜀汉政权建立后,诸葛亮没有审时度势,与时俱进,适时调整外交政策,而依然坚持“联吴伐魏”的外交政策,使蜀成为三国中最先灭亡的政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诸葛亮 外交政策 联吴抗曹 联吴伐魏 得与失
下载PDF
浅析诸葛亮发动北伐战争的战略目的
13
作者 宋乃成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5期86-87,共2页
"一生谨慎"的诸葛亮深知蜀汉政权偏居西南一隅之地,国力、军力都远不如曹魏,然而他却一反常规,率众五出祁山,北伐曹魏。这与其"谨慎"的性格是相悖的。然而,通过发动北伐战争,诸葛亮达到了确立其个人威信,巩固其地位... "一生谨慎"的诸葛亮深知蜀汉政权偏居西南一隅之地,国力、军力都远不如曹魏,然而他却一反常规,率众五出祁山,北伐曹魏。这与其"谨慎"的性格是相悖的。然而,通过发动北伐战争,诸葛亮达到了确立其个人威信,巩固其地位,为蜀国培养、发现、辨识了人才,训练蜀军,提高了其战斗力,而且开拓了疆域,就食于敌,缓和了内部矛盾,标榜正统和以攻为守等诸多的战略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诸葛亮 北伐 战略目的
下载PDF
诸葛亮婚姻、出山及伐魏行为心理探析
14
作者 肖尚军 《宿州学院学报》 2005年第4期32-34,共3页
东汉末年,诸葛亮避乱寓居襄阳,与蔡氏、黄氏、庞氏建立姻亲关系,构筑了步入仕宦的基石。面对当时的形势,选择刘备实现个人理想和抱负。相蜀期间,六次伐魏,终无结果。贯穿于其间的心理是希望建立不朽的业绩,这种心理支配指导他一生的行为。
关键词 诸葛亮 行为心理 探析
下载PDF
诸葛亮加强安定团结策略探析
15
作者 李乐民 《韶关学院学报》 2002年第8期80-85,共6页
一代名相诸葛亮 ,面对复杂多变的政治局面 ,采取了一系列加强安定团结的策略 ,增强了朝野的凝聚力。这些策略 ,对弱小的蜀汉政权得以与强大的魏。
关键词 中国古代史 三国史 诸葛亮
下载PDF
电视剧《三国》中的一个逻辑谬误分析
16
作者 王太忠 《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2年第3期27-31,共5页
逻辑谬误广泛地存在于人们的思维和言语交流之中,虽然我们应该尽量避免逻辑谬误,但是逻辑谬误有时却可以产生意想不到的幽默和艺术效果。优秀的文艺作品总是闪烁着理性的光芒,而且常常运用逻辑手段使其扣人心弦。电视剧《三国》中的一... 逻辑谬误广泛地存在于人们的思维和言语交流之中,虽然我们应该尽量避免逻辑谬误,但是逻辑谬误有时却可以产生意想不到的幽默和艺术效果。优秀的文艺作品总是闪烁着理性的光芒,而且常常运用逻辑手段使其扣人心弦。电视剧《三国》中的一段论辩巧妙地运用了一个逻辑谬误,不仅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而且更好地突出了人物的性格和才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国》 论辩 逻辑谬误 鲁肃 诸葛亮 张飞
下载PDF
刘备“三顾茅庐”辨
17
作者 胡以存 《黄石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 2011年第2期65-70,共6页
刘备"三顾茅庐"实有其事,《魏略》及《袁子》所载诸葛亮择主的异闻并非信史。刘备、诸葛亮的相互选择各有原因:与荆州士族关系密切的诸葛亮,代表荆州在野集团的利益支持刘备;客居荆州的刘备通过诸葛亮与荆州士族结盟,因为诸... 刘备"三顾茅庐"实有其事,《魏略》及《袁子》所载诸葛亮择主的异闻并非信史。刘备、诸葛亮的相互选择各有原因:与荆州士族关系密切的诸葛亮,代表荆州在野集团的利益支持刘备;客居荆州的刘备通过诸葛亮与荆州士族结盟,因为诸葛亮既能代表荆州在野集团的利益,同时,客居者的身份又不至于危及自己的根本。双方利益的诉求决定了"三顾茅庐"的必然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备 诸葛亮 “三顾茅庐” 利益
下载PDF
诸葛亮的若干失误启思
18
作者 张退之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3年第2期38-42,共5页
诸葛亮才能卓越,为蜀汉政权的建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立下了汗马功劳,是人们心目中理想智慧的化身。但其后半生中,存在着在荆州局势决策上严重失误、错估大局,不能审时度势,不善培养人才,不善授权任能,赏罚不明,拒纳谏言等九方面的过失,... 诸葛亮才能卓越,为蜀汉政权的建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立下了汗马功劳,是人们心目中理想智慧的化身。但其后半生中,存在着在荆州局势决策上严重失误、错估大局,不能审时度势,不善培养人才,不善授权任能,赏罚不明,拒纳谏言等九方面的过失,使得蜀汉政权最先灭亡,可见蜀汉政权"成也诸葛,败也诸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诸葛亮 人才 蜀汉政权 失误
下载PDF
诸葛亮的为学之道
19
作者 胡小林 《枣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4年第3期5-11,共7页
集君子人格与隐者人格于一身的诸葛亮是从儒家经学模式到以道释儒的玄学模式转变过程中开风气之先的人物。其"观其大略"的学习方法和"淡泊"、"宁静"的学习理念不仅是儒家本色的充分展示,而且表明诸葛亮... 集君子人格与隐者人格于一身的诸葛亮是从儒家经学模式到以道释儒的玄学模式转变过程中开风气之先的人物。其"观其大略"的学习方法和"淡泊"、"宁静"的学习理念不仅是儒家本色的充分展示,而且表明诸葛亮是稷下刑名之学的实践者,在学习思想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诸葛亮 学习思想 内容 特征
下载PDF
《后出师表》与诸葛亮
20
作者 罗民介 《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2期120-122,共3页
论文从《后出师表》的出处、文气和文中有悖史实之处阐明该文并非出自诸葛亮之手,而是他人假托之作。同时也指出表文中一些表述对研究诸葛亮的思想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后出师表》 诸葛亮 托名之作 参考文献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