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76篇文章
< 1 2 9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在论诗与论理之间《:朱子语类》论诗的话语意义
1
作者 刘思宇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50-159,共10页
《朱子语类》论诗有其独特面貌,朱熹有意选取语录体诗话的方式进行言说,着意呈现诗歌创作中面向生活审美的浑融气象,在论诗观念上体现出诗话语境下诗与理的互斥互塑,并在此基础上着力推崇豪壮诗风,体现出朱熹系统性的审美观念和话语策... 《朱子语类》论诗有其独特面貌,朱熹有意选取语录体诗话的方式进行言说,着意呈现诗歌创作中面向生活审美的浑融气象,在论诗观念上体现出诗话语境下诗与理的互斥互塑,并在此基础上着力推崇豪壮诗风,体现出朱熹系统性的审美观念和话语策略。康德对崇高审美的分析将朱熹原本诉诸审美经验和直觉体悟的文本呈现进行理性化理解,合理解释了为何朱熹所推崇的豪壮诗风较之其他风格更能体现“近道气象”,更为具体地揭示出朱熹理想诗风的重要特点。《朱子语类》论诗不仅体现出朱熹不同于一般理学家的审美修养,更是系统地体现出他在审美层面对体道方式的根本性探索及其对此种话语方式之于体道意义的自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熹 朱子语类》 诗话 审美
下载PDF
朱子社仓与南宋乡村共同体的形成
2
作者 张文 孙世达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7-146,共10页
随着宋代土地兼并造成的社会分化加剧,乡村贫富矛盾日益尖锐,这在南宋初年的乡村社会尤其明显。在生存竞争的压力下,各种单一共同体成为小群体的生存策略,建立在地缘基础上的乡村共同体反而受到削弱。在一些生存困难的地区,由常规性春... 随着宋代土地兼并造成的社会分化加剧,乡村贫富矛盾日益尖锐,这在南宋初年的乡村社会尤其明显。在生存竞争的压力下,各种单一共同体成为小群体的生存策略,建立在地缘基础上的乡村共同体反而受到削弱。在一些生存困难的地区,由常规性春荒引发的贫富对立就足以造成乡村共同体的分裂,更在饥荒期间造成乡村共同体的崩溃。为此,如何建立一种能够纾解民困、缓解贫富矛盾并修复乡村共同体的有效机制,成为南宋士大夫们尤其是理学家们重点思考的问题。朱熹的方案是:通过建立由士人领导的立足乡村的公益设施——社仓,构建一种利益平衡机制,贫民能够以较低代价获得所需口粮,乡里借贷利率也得以整体降低;富民尽管做出部分让步,并投入大量精力从事公益服务,但避免了社会崩溃带来的生命财产损失。在这一体系中,士人作为儒家传统的代言人为系统注入道德内聚性,公益服务与慈善活动增进了结构的精神属性。由此,一个在官方监督下的由士人领导的建立在乡里社会场域上的地缘共同体得以成立。这种模式尽管并非尽善尽美,但在应对乡村社会分化导致的地缘共同体分裂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因而被后世所继承,这无疑是朱子社仓超越南宋时代的价值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子社仓 南宋乡村 共同体
下载PDF
清代中晚期朱子学的自我拯救及其学术史意义--以李元春为中心的探讨
3
作者 李敬峰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0-98,212,213,共11页
清代中晚期是朱子学趋于势微、日渐羸弱的时期,以李元春为代表的朱子学者以道自担,奋力自救,力图从卫朱子之道、辨心学之偏和斥考据学之僻三个维度展开对朱子学的拯救,呈现尊朱而不佞朱、谴取心学和考据学的学术取向,并仰赖其在中晚清... 清代中晚期是朱子学趋于势微、日渐羸弱的时期,以李元春为代表的朱子学者以道自担,奋力自救,力图从卫朱子之道、辨心学之偏和斥考据学之僻三个维度展开对朱子学的拯救,呈现尊朱而不佞朱、谴取心学和考据学的学术取向,并仰赖其在中晚清朱子学营垒中的学术地位,相应地涵具了重要的学术史意义:一是提振了朱子学的地位,推动学术思潮由汉学独大向汉宋(朱子学)兼采转进;二是促使关中地区成为中晚清朱子学研究的重镇;三是力促关学的学术形态由崇尚阳明学向尊奉朱子学转进。以李元春这一典范学者为切入口,不仅可以具体而微地呈现清代中晚期朱子学的学术样态,更可以弥缝以往学界研究的缺漏之处,进一步完善清代朱子学演进、发展的学术图谱,从而呼应和落实“明清朱子学将是宋明理学研究的新增长点”的学术主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元春 清代中晚期 朱子 阳明学 考据学
下载PDF
“全”与援手行为的道德辩护:对“朱子式”方案的修正
4
作者 王凯立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7-13,29,共8页
我们有什么理由认为对身处困境之人施以救助的行为是道德上“应当”的?对此,全林强博士认为道德心理学所提供的外在主义与内在主义方案均有缺陷,他调动朱子的思想资源提出了一个为援手行为进行道德辩护的“朱子式”方案。然而,这一“朱... 我们有什么理由认为对身处困境之人施以救助的行为是道德上“应当”的?对此,全林强博士认为道德心理学所提供的外在主义与内在主义方案均有缺陷,他调动朱子的思想资源提出了一个为援手行为进行道德辩护的“朱子式”方案。然而,这一“朱子式”方案依然不充分,因为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它对“援手”行为的道德辩护将会遭遇失败。“朱子式”方案须进一步基于朱子“全”的思想,补充一个对私意私欲的排除机制。这一理论结果表明:在当代哲学视域下,“全”所代表的朱子伦理学的思考方向,还有众多思想资源值得进一步发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子 孟子 援手行为 道德辩护
下载PDF
论动态图形对朱子文化信息传达的研究
5
作者 张钰 《武夷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82-86,共5页
动态图形是集文字、图片、动画与声音为一体的数字载体和数字媒介。通过对动态图形的概述,分析在数字时代背景下朱子文化研究的现状,提出利用动态图形对朱子文化信息进行传达,分别从传达主体、传达符码、传达媒介、传达意义几个方面分... 动态图形是集文字、图片、动画与声音为一体的数字载体和数字媒介。通过对动态图形的概述,分析在数字时代背景下朱子文化研究的现状,提出利用动态图形对朱子文化信息进行传达,分别从传达主体、传达符码、传达媒介、传达意义几个方面分别进行论述,构建朱子文化信息传达的新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图形 朱子文化 信息传达
下载PDF
朱子门人黄榦与辅广并称考——兼谈崇德的勉斋书院与传贻书院
6
作者 张天杰 梁雨 《嘉兴大学学报》 2024年第5期5-13,共9页
朱子门人黄榦与辅广为何并称“黄辅”,本是关系朱子门人后学与朱子学史研究的关键问题之一。事实上,黄、辅二人之间曾有过交游与论学,特别集中于性的善恶之辨。此外他们都曾在浙江崇德(今桐乡)任官或讲学,后人为了纪念又分别建有书院。... 朱子门人黄榦与辅广为何并称“黄辅”,本是关系朱子门人后学与朱子学史研究的关键问题之一。事实上,黄、辅二人之间曾有过交游与论学,特别集中于性的善恶之辨。此外他们都曾在浙江崇德(今桐乡)任官或讲学,后人为了纪念又分别建有书院。黄榦在崇德石门酒库曾有近三年的任职经历,除了专心酒务外,还关心灾荒等事,亦留下许多诗文,故后人为了纪念他而创设勉斋书院。辅广安家于崇德县城,晚年担任县学主学并创办传贻堂,传贻堂后来成为绵延七百多年的传贻书院,为浙北历史最为悠久的书院且影响深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榦 辅广 朱子门人 勉斋书院 传贻书院
下载PDF
基于朱子家风的茶艺作品创编实践
7
作者 郑慕蓉 翁睿 施晓莉 《武夷学院学报》 2024年第8期1-6,共6页
朱子家风是中国传统家风的典范,倡导“读书、循理、和顺、勤俭”的家风传承,对现代和谐文明家庭的构建仍具有指导价值。茶艺属于大众文艺,是文化传播的优良载体。“诗礼传家”茶艺作品将茶艺、茶礼与朱子家风精神融合,以茶为载体讲述了... 朱子家风是中国传统家风的典范,倡导“读书、循理、和顺、勤俭”的家风传承,对现代和谐文明家庭的构建仍具有指导价值。茶艺属于大众文艺,是文化传播的优良载体。“诗礼传家”茶艺作品将茶艺、茶礼与朱子家风精神融合,以茶为载体讲述了闽北祖孙三代家风传承的故事。采用闽北建州特色茶品与武夷经典茶艺流程,通过择水备器、服饰造型、舞台造景等艺术设计,以舞台茶艺形式弘扬朱子文化。将传统文化置于时代背景下,进行文艺创作,供大众欣赏,有利于丰富百姓精神家园,实现文化自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艺作品 大众文艺 朱子家风 家风文化
下载PDF
论“五经”在朱子理学建构中的地位
8
作者 毛朝晖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17-126,共10页
“四书”在朱子理学的建构中居于核心地位。有的学者认为通过朱子的努力,“四书”在后世凌驾于“五经”之上。这样一来,“四书”与“五经”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仿佛出现了截然的翻转。然而,这并不是朱子的初衷,也不符合朱子学的实际情况... “四书”在朱子理学的建构中居于核心地位。有的学者认为通过朱子的努力,“四书”在后世凌驾于“五经”之上。这样一来,“四书”与“五经”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仿佛出现了截然的翻转。然而,这并不是朱子的初衷,也不符合朱子学的实际情况。当代朱子学研究有必要对作为理学的朱子学和作为经学的朱子学进行区分。就作为经学的朱子学而言,朱子主要通过“五经”诠释回应了其他学派的挑战并完成了对汉唐经学与北宋理学的融合;就作为理学的朱子学而言,《易经》构成其重要的经学基础,不能简单地认为是单纯建立在“四书”的基础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经” “四书” 朱子 理学 经学
下载PDF
用行舍藏:朱子哲学中命限的消解
9
作者 张云起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4年第3期83-97,共15页
朱熹通过理气结构延续和完成了宋代道学诸儒对“命”概念的改造,将经典传统中“命”概念的“命限”与“使命”二义内在地整合,并将“命”概念的核心确立为“使命”,以“使命”收束“命限”,削弱“命”概念之中不测而阻碍人道德实践的面... 朱熹通过理气结构延续和完成了宋代道学诸儒对“命”概念的改造,将经典传统中“命”概念的“命限”与“使命”二义内在地整合,并将“命”概念的核心确立为“使命”,以“使命”收束“命限”,削弱“命”概念之中不测而阻碍人道德实践的面向。他将“命限”义落实在气层面,将“命”的本质归为“使命”义并落实在理层面,将气层面上的命限解释为天理(同时亦是天命,用“命”的“使命”义)展开所带来的限制。从而,朱熹认为对于能够充分展现性理的圣人而言“不消得言命”,即没有命的限制可言。对朱熹来说,即使从历史情形来看,圣人有所不能为,这也并非命限带来的无可奈何。这是基于朱熹对命限的特殊解释。命限被解释为理本身展开为气的过程中落入具体之“时”,从而不得不有的自然限制。而圣人之心的展开与天理的展开同一,圣人不是被命所限制而未能实现自身事业,而只是展现出天理在具体时遇之中最好的可能,这种可能所包含的一切限定都只是天理在具体时空之中的自然限制。朱熹坚持在一个极度理想化的圣人身上,应然之理终能充分、自如地展现,作为道德应然的天理亦是自洽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明理学 朱熹哲学 理气 用行舍藏 天命
下载PDF
意志软弱与知行之辨——基于朱子的“真知”观念
10
作者 刘亚彤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24年第5期40-46,共7页
“意志软弱”在西方哲学中往往以“理欲之辨”的形式呈现,西方学者多就意志软弱的原因进行分析,很少明确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在中国哲学中,“意志软弱”常意味着“知而不行”。朱熹就是以“知行之辨”探讨意志软弱问题,将“知而不行”... “意志软弱”在西方哲学中往往以“理欲之辨”的形式呈现,西方学者多就意志软弱的原因进行分析,很少明确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在中国哲学中,“意志软弱”常意味着“知而不行”。朱熹就是以“知行之辨”探讨意志软弱问题,将“知而不行”的原因解释为道德认知的缺乏与意念对行为的干扰,并进一步概括为“未能真知”,认为“真知必能行”。“真知”是道德主体对于知识的深刻的内在性体认,蕴含着道德实践的动力。相应地,对道德知识达到“真知”程度的体认可以弥合知行之间的断裂,克服意志软弱。具体而言,需要通过践行《大学》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功夫,真切体贴事物所以然之理,为道德实践提供充足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志软弱 知行 朱熹 真知
下载PDF
“直道”与“曲笔”:朱子《春秋》学基本精神探微
11
作者 王新宇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88-97,120,共11页
朱子于《春秋》未尝有专著问世,然朱子《春秋》学实存在非常丰富的内容,且无不吻合于其理学的基本精神。简而言之,朱子将《春秋》理解为孔子“圣人之心”的自然流露,相比于后世学者以“微言大义”“一字褒贬”论《春秋》,孔子《春秋》... 朱子于《春秋》未尝有专著问世,然朱子《春秋》学实存在非常丰富的内容,且无不吻合于其理学的基本精神。简而言之,朱子将《春秋》理解为孔子“圣人之心”的自然流露,相比于后世学者以“微言大义”“一字褒贬”论《春秋》,孔子《春秋》的基本精神在于“但据直书而善恶自著”——圣人与学者之间存在着“直道”与“曲笔”的基本分别。由此,朱子主张以一种直截了当的态度去体认圣人《春秋》“诛乱臣,讨贼子,内中国,外夷狄,贵王贱伯”的宗旨,而反对通过前代学者的“条例”之学“委曲”地理解《春秋》之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子 《春秋》 圣人之心 直道与曲笔 条例
下载PDF
文化叙事与饮食共情:朱子家宴的具身意涵及其旅游融合
12
作者 吴剑豪 《武夷学院学报》 2024年第5期6-13,共8页
朱子家宴是福建省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历史悠久且文化内涵丰富,是朱子文化的组成部分。作为地方饮食,武夷山市五夫镇朱子家宴选用当地乡土食材、采用传统烹饪技艺,具有养生滋补的饮食功能。通过分析旅游者“身体-感知-情境”的具... 朱子家宴是福建省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历史悠久且文化内涵丰富,是朱子文化的组成部分。作为地方饮食,武夷山市五夫镇朱子家宴选用当地乡土食材、采用传统烹饪技艺,具有养生滋补的饮食功能。通过分析旅游者“身体-感知-情境”的具身意涵,提出以民间叙事、纪录片叙事、短视频叙事等文化叙事形式推动旅游开发;重视朱子家宴饮食文化的“在地”和“飞地”空间开发;围绕“期许-事件-影响”建构饮食共情参与研学体验的EEI模型;开展“非遗文化进校园”、文化研学、餐饮体验、技艺培训等活态传承、创新运营活动等非遗保护实践,以期实现朱子家宴文旅融合的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子家宴 具身 文化叙事 饮食 武夷山市
下载PDF
论朱子对“格物”工夫的分说与会通——以“穷理”“择善”“致知”为考察中心
13
作者 赵项飞 《武夷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6-11,共6页
在不同的情境下,朱子对“格物”工夫有不同的诠释方式。当立足于形下世界时,他认为“格物”便是“穷理”,其目的在于明事物“所以然”与“所当然”之理;当立足于形上本体时,他认为“格物”便是“择善”,其目的在于明自身禀赋于天的“仁... 在不同的情境下,朱子对“格物”工夫有不同的诠释方式。当立足于形下世界时,他认为“格物”便是“穷理”,其目的在于明事物“所以然”与“所当然”之理;当立足于形上本体时,他认为“格物”便是“择善”,其目的在于明自身禀赋于天的“仁义礼智”之性;当立足于本体之发用时,他认为“格物”便是“致知”,其目的在于确立“应接事物”的光明“主宰”之心。在朱子看来,“致知格物,便是择善”。因此,“穷理”“择善”“致知”三者之间名异而实同,皆可会通于“格物”。由此可以澄清朱子的“格物”工夫,既具有认识论的意义,又具有修养论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熹 格物 穷理 择善 致知
下载PDF
论《朱子家礼》对朝鲜朝前期家祭礼的影响
14
作者 秦菲 肖地林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29-35,共7页
«朱子家礼»作为朱熹的礼学著作,卷一论祠堂部分和卷五整卷主要规定了祠堂奉祀和各类家祭礼的具体要求,体现了祖先崇拜、宗法观念和礼下庶民的价值取向.《朱子家礼》于14世纪前半叶传入朝鲜半岛,对朝鲜朝前期家祭礼的影响极为... «朱子家礼»作为朱熹的礼学著作,卷一论祠堂部分和卷五整卷主要规定了祠堂奉祀和各类家祭礼的具体要求,体现了祖先崇拜、宗法观念和礼下庶民的价值取向.《朱子家礼》于14世纪前半叶传入朝鲜半岛,对朝鲜朝前期家祭礼的影响极为深远.《朱子家礼》厚植了朝鲜士民的儒家祭祀观念,促使朝鲜士民重视家庙祭祀并建立起祠堂建制,进而使得朝鲜士民树立起家祭礼上的宗法和家族观念,朝鲜社会的家祭类型与仪式基本遵循《朱子家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熹 朱子家礼》 家祭礼 儒家祭祀 祠堂
下载PDF
牟宗三对朱子的认识历程
15
作者 能星辉 翟奎凤 《合肥大学学报》 2024年第4期1-6,13,共7页
牟宗三对朱子的独特见解并非一蹴而就,反而有着长时间的发展历程。牟宗三早年其实对朱子不吝赞美,还将他比作康德,认为朱子决发出万事万物所以然之故的理,教人做即物穷理的圣贤工夫,建立了道德之基础,使道德成为哲学。20世纪40—50年代... 牟宗三对朱子的独特见解并非一蹴而就,反而有着长时间的发展历程。牟宗三早年其实对朱子不吝赞美,还将他比作康德,认为朱子决发出万事万物所以然之故的理,教人做即物穷理的圣贤工夫,建立了道德之基础,使道德成为哲学。20世纪40—50年代,牟宗三对陆王心学一脉进行了更深入探索,他以心理关系重新衡定朱子的思想,认为朱子系统理大而心小,心力显外用之智力,其工夫只是与道德实践无本质关系的外在工夫。到六十年代,牟宗三从头疏解中国传统哲学,由朱子的中和说入手厘定其心性关系。《心体与性体》出版前,牟宗三即将朱子定为认知静摄形态,判其落入第二义的他律道德,有别于宋明儒正统的创生直贯形态和自律道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牟宗三 朱子 心性关系
下载PDF
朱子《太极解义》的形上之思及其制度建构之策
16
作者 胡海洋 《福建史志》 2024年第5期66-72,92,共8页
《太极解义》脱胎于《太极图说》,在《太极解义》中朱子明确将“太极”释之为“本体”,并作为其理学形上学的最高范畴。借助这种本体论建构,朱子进一步充实了作为其思想基础的理气论与人性论学说,并逐步构筑起一个包含着伦理思想、政治... 《太极解义》脱胎于《太极图说》,在《太极解义》中朱子明确将“太极”释之为“本体”,并作为其理学形上学的最高范畴。借助这种本体论建构,朱子进一步充实了作为其思想基础的理气论与人性论学说,并逐步构筑起一个包含着伦理思想、政治设计和制度规划等丰富形下要素的、系统而又庞大的理学体系。检讨朱子的政治构想,无论是对德、礼、政、刑的系统阐述,还是对“严本宽济”以及“人治”主张的独特阐发,无不是基于他对《太极解义》及其所确立之理本论思想的发显与充实。同时,这种从着眼理论建构到完善制度设计的思路,不仅很好地呼应了“太极”与“人极”的彼此圆融,而且对儒家政治哲学的发展来说也是一次巨大的理论飞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子 《太极解义》 德礼政刑 严本宽济 要在得人
下载PDF
万物一体、形上形下不二:前朱子时期道学形上论重塑
17
作者 包佳道 《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27-33,共7页
以张载、二程及门人等为中心的前朱子时期道学,为重振儒学核心价值以有效应对佛道和功利数术之学,构建了万物一体、形上形下不二的形上论。张载以“太虚即气”、二程及门人以“理(易)、气”的生生变化,一方面,揭示了天地、鬼神、人、物(... 以张载、二程及门人等为中心的前朱子时期道学,为重振儒学核心价值以有效应对佛道和功利数术之学,构建了万物一体、形上形下不二的形上论。张载以“太虚即气”、二程及门人以“理(易)、气”的生生变化,一方面,揭示了天地、鬼神、人、物(事)同出一源,兼为一体,万物共生。另一方面揭示了天地自然规律、人性、社会人事原则遵循着同一个宇宙律则,天地自然与社会人事、性理(道)不二,形上形下不二。前朱子时期道学家形塑的孔孟儒学形上论,为“自得”的人伦政教——孔孟儒学核心价值奠定了基础:因坚信万物一体、形上形下不二,自觉具有人伦政教的宇宙担当且诉诸自我修持、自我获取。正是以此儒家精神批判了佛道出家、隐逸思想和功利数术之学陷溺俗世思想,挖掘这一精神资源有助于当下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应对物欲主义和虚无主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子时期道学 万物一体 形上形下不二
下载PDF
习近平文化思想与朱子文化的辩证关系
18
作者 屈甲茂 《武夷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9-14,共6页
朱子文化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生成和发展的重要文化渊源,其蕴含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包蕴着“负起新的文化使命”的主体自觉思想,包含着以实践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的践履思想,推动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生成和发展。习近平文化思想指明... 朱子文化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生成和发展的重要文化渊源,其蕴含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包蕴着“负起新的文化使命”的主体自觉思想,包含着以实践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的践履思想,推动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生成和发展。习近平文化思想指明了朱子文化传承发展的方向,其有利于阐明对待朱子文化的原则,有利于科学论述基于朱子文化的文化自信,有利于阐释朱子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的内容。因此,需在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导下推进朱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实践中做到加强保护传承朱子文化遗存,加强宣传朱子文化品牌,加强朱子文化国际传播建设,将二者的辩证关系理论转化为现实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文化思想 朱子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文化渊源 方向指引 实践要求
下载PDF
论朱子读书法 被引量:2
19
作者 蒋永福 《高校图书馆工作》 2023年第1期72-76,81,共6页
朱熹不仅是道学大师,而且还是阅读学大师。朱熹是谈论读书方法最多的中国人。朱熹的弟子把朱熹所论的读书方法概括为六个方面,这六个方面涵盖了读书的各个方面的要求,现代人们读书也应该遵循这些要求。综合考察朱熹所论的读书方法,有三... 朱熹不仅是道学大师,而且还是阅读学大师。朱熹是谈论读书方法最多的中国人。朱熹的弟子把朱熹所论的读书方法概括为六个方面,这六个方面涵盖了读书的各个方面的要求,现代人们读书也应该遵循这些要求。综合考察朱熹所论的读书方法,有三个方面的问题,值得今天的读书人关注:读书为明道穷理;读书之法在于熟读精思;“心不公底人,读书不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读书方法 读书宗旨 读书心态 朱熹
下载PDF
虚灵、实理与气禀:朱子论心、性、情
20
作者 陈志伟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23年第6期14-20,共7页
朱子针对孟子只讲本原之性而忽略气禀之性,认为这种心性论无法解决恶的来源问题,从而无法认识人的整全性和差异性。朱子梳理了从孔孟到荀扬再到韩愈的人性理论的历史脉络,指出他们各有所偏;以张载“心统性情”以及张载二程“天地之性”... 朱子针对孟子只讲本原之性而忽略气禀之性,认为这种心性论无法解决恶的来源问题,从而无法认识人的整全性和差异性。朱子梳理了从孔孟到荀扬再到韩愈的人性理论的历史脉络,指出他们各有所偏;以张载“心统性情”以及张载二程“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的区分为基础,朱子重新解释了心、性、情三个范畴的含义、特点和效用,认为心是虚灵明觉,具有统摄义和主宰义;性是实理,其内涵是“合当”或当然之理,即规范性和正当性的道德指向;而情则是心之已动和性体的发用,因此属于气禀的范畴,气禀精粗和正偏导致情有善恶之分。并且朱子坚持认为气禀也属于性,其中的恶也是性之构成因素,这就打破了孟子性善论的判定,倾向于性善恶相混的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子 心性情 本原之性 气禀之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