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朱陆之争”到“内在理路”——余英时中国学术思想史研究理念与方法管窥 被引量:4
1
作者 侯宏堂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11,共11页
"朱陆之争"是南宋以来儒学的中心问题,它也像一根红线贯穿于明清学术思想发展之始终。正是由朱陆之争这条线索出发,余英时先生发现了近世儒家思想演进的内在秘密,那就是:纵向的儒家智识主义的兴起,横向的知识与道德的紧张和... "朱陆之争"是南宋以来儒学的中心问题,它也像一根红线贯穿于明清学术思想发展之始终。正是由朱陆之争这条线索出发,余英时先生发现了近世儒家思想演进的内在秘密,那就是:纵向的儒家智识主义的兴起,横向的知识与道德的紧张和平衡。同时,在宋以来的中国思想史研究中,特别是由于朱陆之争这条线索的发现,余先生提出并实践了"内在理路"的学术文化发展理念与研究方法。在宋明理学如何转向清代考证学的研究中,余先生认定"内在理路"说解释的有效性。而这一"内在理路"又可概括为两大精神或要义:一是强调中国思想文化演进的内在动力,一是注意抉发中国思想文化的知识传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英时 中国学术思想史 朱陆之争 内在理路
下载PDF
儒家心性论视阈下的“德育”思想论略——兼论“朱陆之争” 被引量:1
2
作者 王洁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99-106,共8页
我们对儒家的"德育"思想有误解。事实上,儒家理解的"德育"应指一种"成德之教",在根本的意义上,它是关于我们如何实现良心自觉的学问。儒家认为自觉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修身;一是教化。其根据是儒家所... 我们对儒家的"德育"思想有误解。事实上,儒家理解的"德育"应指一种"成德之教",在根本的意义上,它是关于我们如何实现良心自觉的学问。儒家认为自觉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修身;一是教化。其根据是儒家所持有的独特的心性论。关于修身历来有"朱陆之争",但事实上他们的不同只是一个强调在日常生活的具体道德实践中"逆觉体证",一个强调通过格物、阅读经典等来觉悟而已,各有长短。同样,教化的根源性的方法是"启发",它反映的人伦关系不是权力性的压制关系,而是出于一种天下一家、天下关怀的道德责任感;这种责任感恰恰反映了儒家积极性的人伦观。祛魅了这一人伦观,我们最终将无"家"可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性论 德育 修身 教化 朱陆之争
下载PDF
晚清陆王心学复苏的若干考察 被引量:2
3
作者 史革新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1期100-105,共6页
陆王心学,尤其是王学,在清代曾经长期受到压抑,直到晚清方始复兴。随着汉学在乾嘉后的衰落,各种学术思想开始活跃起来,为陆王心学的萌动提供了契机。大致在中日甲午战争以前,陆王之学尽管受到理学正统派士人的抨击,未能恢复到明末清初... 陆王心学,尤其是王学,在清代曾经长期受到压抑,直到晚清方始复兴。随着汉学在乾嘉后的衰落,各种学术思想开始活跃起来,为陆王心学的萌动提供了契机。大致在中日甲午战争以前,陆王之学尽管受到理学正统派士人的抨击,未能恢复到明末清初时的规模,但其学说则通过持调和论学者的阐发,保留下来,得到潜在性的传播。这一时期赞成陆王之学的士人不少都是程朱理学的信奉者,他们对陆王之学的肯定、发挥,都用程朱理学的观点进行过滤,阐扬的内容只限于那些对封建统治无妨害而与程朱理学学理不相悖违的部分,而陆王之学中与程朱义理相矛盾的内容却掩而不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理学 陆王心学 程朱陆王之辨
下载PDF
论朱陆之争 被引量:1
4
作者 崔大华 《东华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1期14-17,共4页
朱熹和陆九渊前后有六次争论,可归约为为学之方、经典诠释、人物评价等三项内容,反映了朱陆在理学本体论和工夫论上的深刻分歧。朱陆之争在其后的理学进程中有重要意义,是理学理论水平的一个尺度,也是理学发展的一个契机。对朱陆之争理... 朱熹和陆九渊前后有六次争论,可归约为为学之方、经典诠释、人物评价等三项内容,反映了朱陆在理学本体论和工夫论上的深刻分歧。朱陆之争在其后的理学进程中有重要意义,是理学理论水平的一个尺度,也是理学发展的一个契机。对朱陆之争理论性质的诠定,从一个具体的方面显示了明清以来中国哲学史诠释模式的变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陆之争 为学之方 经典诠释 人物评价
下载PDF
宋明理学与明清实学知行观比较 被引量:2
5
作者 杨华祥 宋显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1期8-12,共5页
朱熹理学的"知先行后"和阳明学的"知行合一"的知行观,说到底都是在做格心的工夫。明清实学实现了从德性之知到闻见之知的转变,强调要从不断变化的"气"中去探求自然界、人类社会的规律,提出了"知行相... 朱熹理学的"知先行后"和阳明学的"知行合一"的知行观,说到底都是在做格心的工夫。明清实学实现了从德性之知到闻见之知的转变,强调要从不断变化的"气"中去探求自然界、人类社会的规律,提出了"知行相资,以行为贵"的知行观,这种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直接促进了中国近代科学的兴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熹理学 陆王心学 明清实学 知行观 科学精神
下载PDF
朱陆鹅湖会的反思与启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赏析
6
作者 刘奎杰 王玉新 李奎 《烟台南山学院学报》 2016年第2期70-73,共4页
朱熹与陆九渊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两位重要的哲学思想家,二人成名于同一时期,且学术观点相异,自鹅湖之会始争论不休。本文对朱陆鹅湖之会所引发的争辩进行了回顾与分析,揭示鹅湖之会争辩的缘起、分歧、实质和启示。
关键词 鹅湖之会 朱陆之辩 实质 启示
下载PDF
《宋元学案》视域下陆学的发展源流及其评价——兼论编纂者的思想立场及其影响
7
作者 连凡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4期301-309,共9页
江西陆学创始人三陆子的思想不尽相同。陆九韶倡导修齐治平的内圣外王之道,陆九龄就天赋之形色以求其所以然,有性气合一论倾向,陆九渊以发明本心为主旨,提倡心本论。《宋元学案》编纂者基于其心学立场,在论述朱陆本体论及修养工夫的论... 江西陆学创始人三陆子的思想不尽相同。陆九韶倡导修齐治平的内圣外王之道,陆九龄就天赋之形色以求其所以然,有性气合一论倾向,陆九渊以发明本心为主旨,提倡心本论。《宋元学案》编纂者基于其心学立场,在论述朱陆本体论及修养工夫的论辩时持早异晚同说,并倾向于陆九渊的太极元气说与尊德性为本的修养工夫论。编纂者指出陆学虽源于江西,但其传承与发扬光大主要依靠四明陆学,并认为其代表杨简将发明本心作为工夫之终极目的,从而将陆学禅学化。编纂者疏理了南宋后期开始的朱陆合流历程,并表彰了陈苑与赵偕在元代中兴陆学的学术贡献,指出学术传承关键在于纯粹与否,同时指出赵偕尊杨简之说而将陆学禅学化了,并阐明了元末明初四明陆学的传承脉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元学案》 陆学 陆九渊 杨简 朱陆合流
下载PDF
《祝福》的食色文化底韵
8
作者 林方直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97-101,共5页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项重要使命是冲破封建礼教对人欲的禁锢扼杀,解放民众的自然人性,肯定张扬食色文化。鲁迅也是张扬食色文化最有力的一员。《祝福》中的"我"寄寓作者的食色文化意识:通过"我"对身临...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项重要使命是冲破封建礼教对人欲的禁锢扼杀,解放民众的自然人性,肯定张扬食色文化。鲁迅也是张扬食色文化最有力的一员。《祝福》中的"我"寄寓作者的食色文化意识:通过"我"对身临境界和心造境界的依违去就,结合"鱼"的符意、《祝福》篇名、祥林嫂悲剧,论述作品的食色文化底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祝福 鲁迅 “存天理 灭人欲” “鱼” 食色文化底蕴
下载PDF
卢汀是韩愈的外兄吗——《新刊经进详注昌黎先生文集》献疑一则
9
作者 陈玉强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0年第1期6-10,共5页
南宋文谠注、王俦补注《新刊经进详注昌黎先生文集》断定卢汀是韩愈的外兄。这一说法史书不载,也不见于其他韩集传本。全面考察唐人与卢汀的交游诗,可知文谠对卢汀的描述颇多错漏。卢汀崇尚怪奇,其诗文在唐代已有不传之虞,文谠的断语并... 南宋文谠注、王俦补注《新刊经进详注昌黎先生文集》断定卢汀是韩愈的外兄。这一说法史书不载,也不见于其他韩集传本。全面考察唐人与卢汀的交游诗,可知文谠对卢汀的描述颇多错漏。卢汀崇尚怪奇,其诗文在唐代已有不传之虞,文谠的断语并无直接的史料来源,可能是因为韩愈诗称卢汀为"吾兄",对卢汀的拜访,韩愈又用了"省"字。然而,韩愈诗文中的"吾兄"大都是对友人的尊称;"省"也可用于省师、省友。故而所谓卢汀为韩愈外兄的说法,不足为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卢汀 韩愈 外兄 《新刊经进详注昌黎先生文集》 献疑
下载PDF
朱珩青著《路翎传》原型考证的价值
10
作者 赵焕亭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4期48-53,88,共7页
朱珩青的《路翎传》用翔实的材料考证了路翎小说中的人物原型和故事原型。传记指出《财主底儿女们》中所描写的蒋家大院就是路翎的出生地苏州蒋家,小说中陆明栋的生活原型就是路翎本人,其他人物如蒋捷三、蒋淑华、傅蒲生等都有生活原型... 朱珩青的《路翎传》用翔实的材料考证了路翎小说中的人物原型和故事原型。传记指出《财主底儿女们》中所描写的蒋家大院就是路翎的出生地苏州蒋家,小说中陆明栋的生活原型就是路翎本人,其他人物如蒋捷三、蒋淑华、傅蒲生等都有生活原型。传记还指出《谷》所写的故事实际上是路翎1940年初与李露玲在合川县育才学校时期的一段爱情纠葛,而《云雀》是以路翎的好友阿龙的妻子张瑞为原型所写的反映知识分子性格悲剧的故事。朱珩青《路翎传》原型考证的价值在于为证明路翎小说的自传性提供了切实的证据,同时为"文学作品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做了恰当的注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珩青 《路翎传》 《财主底儿女们》 原型考证
下载PDF
电视剧《三国》中的一个逻辑谬误分析
11
作者 王太忠 《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2年第3期27-31,共5页
逻辑谬误广泛地存在于人们的思维和言语交流之中,虽然我们应该尽量避免逻辑谬误,但是逻辑谬误有时却可以产生意想不到的幽默和艺术效果。优秀的文艺作品总是闪烁着理性的光芒,而且常常运用逻辑手段使其扣人心弦。电视剧《三国》中的一... 逻辑谬误广泛地存在于人们的思维和言语交流之中,虽然我们应该尽量避免逻辑谬误,但是逻辑谬误有时却可以产生意想不到的幽默和艺术效果。优秀的文艺作品总是闪烁着理性的光芒,而且常常运用逻辑手段使其扣人心弦。电视剧《三国》中的一段论辩巧妙地运用了一个逻辑谬误,不仅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而且更好地突出了人物的性格和才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国》 论辩 逻辑谬误 鲁肃 诸葛亮 张飞
下载PDF
从朱陆之争看清代前期理学走势 被引量:1
12
作者 聂红敏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6期29-31,68,共4页
朱陆之争不仅反映了宋明理学的发展脉络,而且推动了理学自身的演进,可以作为解读清代前期理学走势的一条主线。朱陆之争在学术和政治两个层面影响和推动了清代前期理学的演进。在学术层面,将理学由"尊德性"转向"道问学&q... 朱陆之争不仅反映了宋明理学的发展脉络,而且推动了理学自身的演进,可以作为解读清代前期理学走势的一条主线。朱陆之争在学术和政治两个层面影响和推动了清代前期理学的演进。在学术层面,将理学由"尊德性"转向"道问学",使"道问学"成为清代理学发展的基本方向;在政治层面,对王学的政治伦理批判深刻影响了清朝意识形态的确立。清代前期是理学继续发展的时期,理学主要围绕关于朱陆异同问题的考证向着"道问学"方向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陆之争 清代前期理学走势 “尊德性”与“道问学” 经典考证
下载PDF
朱陆“禅学辩”刍议
13
作者 郭文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2期70-74,共5页
在"朱陆之争"的诸多论题中,二人关于"禅学"的辩论颇有特色。所谓的"禅学辩"就是朱熹、陆九渊二人围绕着己学与禅学的关系而展开的一场论辩,它既包括二人对佛禅之认识上的争论,更包括二人对对方指责自己... 在"朱陆之争"的诸多论题中,二人关于"禅学"的辩论颇有特色。所谓的"禅学辩"就是朱熹、陆九渊二人围绕着己学与禅学的关系而展开的一场论辩,它既包括二人对佛禅之认识上的争论,更包括二人对对方指责自己的学说为禅学的激烈辩护。表面上来看这一论辩涉及的是儒佛的关系问题,而就其实质来说,则事关儒门的道统问题,是朱陆二人借此辩难来树立己说的儒学之正统地位。因此,一定意义上说,朱陆"禅学辩"实质上不过是二人的门户、道统之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陆之争 禅学辩 异端
下载PDF
元儒郑玉“合会朱陆”思想再探——兼论其在学术史的尴尬地位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欣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4期70-76,共7页
郑玉的思想经历了一个由朱入陆,再由陆返朱,并试图合会朱陆的演变过程:22岁以前,受地域和家庭影响,主要是在徽州学习朱子之学;22岁至27岁,跟从父亲居于淳安,与淳安陆学学者交游甚密,学习接受陆学;27岁随父回徽州,由陆入朱,重新习学并尊... 郑玉的思想经历了一个由朱入陆,再由陆返朱,并试图合会朱陆的演变过程:22岁以前,受地域和家庭影响,主要是在徽州学习朱子之学;22岁至27岁,跟从父亲居于淳安,与淳安陆学学者交游甚密,学习接受陆学;27岁随父回徽州,由陆入朱,重新习学并尊奉朱学,亦从此时开始,郑玉试图止息朱陆两派的斗争,合会朱陆。然而郑玉只是倡导止息朱陆两派的互相诋毁,希望学者关注的焦点从两家之"异"转移到两家之"同"上,却未讨论如何从学理层面调和朱陆两派,也没有产生实际效果。郑玉合会朱陆的努力也将自己置于尴尬之地,在后人撰写的传记资料和学术谱系中,都存在对郑玉的生平、思想的刻意隐没和忽略,从而在学术史中难以找到郑玉的合适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代 郑玉 合会朱陆
下载PDF
“心具众理”与“心皆具是理”:朱陆“心”义之同异
15
作者 郑义成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第3期86-93,共8页
朱陆“心”义之同在于,朱陆皆认为由于心之虚灵,故心能知觉思虑,而且此知觉思虑之心兼有善恶的意义;朱陆“心”义之异根本在于,朱熹“心具众理”命题强调心所具有的是万事万物的殊别之理,而陆九渊“心皆具是理”命题强调本心所具有的是... 朱陆“心”义之同在于,朱陆皆认为由于心之虚灵,故心能知觉思虑,而且此知觉思虑之心兼有善恶的意义;朱陆“心”义之异根本在于,朱熹“心具众理”命题强调心所具有的是万事万物的殊别之理,而陆九渊“心皆具是理”命题强调本心所具有的是同一共同之理。朱陆之辨的根本差异不在于“性即理”与“心即理”,而在于“心具众理”与“心皆具是理”。对于明“理”的目的,朱熹从“心具众理”出发,主张通过“格物穷理”而复“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陆九渊从“心皆具是理”出发,主张通过“格此物致此知”和“发明本心”以明得此同一共同之理。朱陆“心”义之差异缘于朱陆对于程颐的思想的不同态度,以及陆九渊更倾心于孔孟之道“一以贯之”的易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具众理” “心皆具是理” 朱熹 陆九渊 “心”义 朱陆之辨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