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tudy on Sequence Stratigraphy of Zhujiang and Zhuhai Formations, Zhu Ⅲ Subbasin, Pearl River Mouth Basin, South China Sea 被引量:1
1
作者 Nie Fengjun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SCIE CSCD 2001年第1期11-21,共11页
The early Miocene in the Zhu Ⅲ subbasin, the Pearl River Mouth basin, includes two formations-Zhujiang and Zhuhai. There are 8 third-order sequences, S1, S2, S3, S4, S5, S6, S7 and S8 from the bottom of Zhuhai to th... The early Miocene in the Zhu Ⅲ subbasin, the Pearl River Mouth basin, includes two formations-Zhujiang and Zhuhai. There are 8 third-order sequences, S1, S2, S3, S4, S5, S6, S7 and S8 from the bottom of Zhuhai to the top of Zhujiang in thee two formations. There are only one transgressive systems tract (TST) and one highstand systems tract (HST) in each sequence because the whole Zhu Ⅲ subbasin was located updip the shelf break during sequence deposition. The boundaries and maximum flooding surfaces (mfs) are in good response to both gamma and acoustic log curves in the study area. In seismic profile 1249, sediments obviously onlap over the unconformity (SB0, the bottom of Zhuhai Fm), SB1 and SB2, but obviously over only SB2 in seismic profile 1283 since the well- devel-oped faults in the subbasin. The sand bodies with high porosity and permeability for Petroleum migration and accumulation had been reworked by tidal currents before their burial. Hence, the tidal influenced parasequence sets occur both in TST and HST. Through detailed analysis, the sand bodies in TST are more favorable for Petroleum to migrate and accumulate than those in HS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hu subbasin sequence sequence boundary systems tract maximum flooding surface.
下载PDF
Vertical Migration of Petroleum via Faults in Zhu Ⅲ Subbasin, Pearl River Mouth Basin, South China Sea 被引量:1
2
作者 Nie Fengjun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SCIE CSCD 2001年第2期117-126,共10页
The problem that faults act as a conduit for hydrocarbon bearing fluid flow has been under debate for a long time. The southern boundary fault (F S) and No.2 fault belt in the Zhu Ⅲ subbasin in the Pearl River Mout... The problem that faults act as a conduit for hydrocarbon bearing fluid flow has been under debate for a long time. The southern boundary fault (F S) and No.2 fault belt in the Zhu Ⅲ subbasin in the Pearl River Mouth basin (PRMB) of South China Sea (SCS) are considered as the conduit of hydrocarbons for the oil and gas fields in the hydrocarbon generating half grabens. Based upon the basin modeling and seismic velocity inversion simulation, there are abnormal pressure compartments in the central part of half grabens. Wenchang, Enping and Zhuhai FormationⅡare seated within the abnormal pressure zone, while the Zhuhai Formation Ⅰ is within the pressure transition zone. The abnormal pressure was mainly caused by undercompaction due to the high rate of sedimentation for layers with an abnormal pressure. The increase of temperature of inclusions as the increase of depth supports vertical migration via faults in the study are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hu subbasin vertical migration abnormal pressure undercompaction basin modeling.
下载PDF
Study on Basin-Filling and Reservoir Sedimentology of Zhu Ⅲ Depression of Pearl River Mouth Basin,South China Sea
3
作者 Nie Fengjun Department of Energy Resources,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Beijing 10008 Li Sitian Xie Xinong Wang Hua Faculty of Earth Resources,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Wuhan 430074 Zhu Weilin China National Offshore Oil Corporat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00年第1期39-48,共10页
Through basin-filling analysis, one coarsening-upward and two fining-upward sequences have been identified in Zhu Ⅲ depression. In accondance with the general model proposed by Ravnas and Steel (1998), the basin-fil... Through basin-filling analysis, one coarsening-upward and two fining-upward sequences have been identified in Zhu Ⅲ depression. In accondance with the general model proposed by Ravnas and Steel (1998), the basin-filling has two large cycles—rift (sediment-balanced and -overfilled) and postrift (sedimentunderfilled and starved). During the rifting process, the rifted lake developed through three stages: early, climax and late. The 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s of reservoir rocks show that barrier bar, lagoon and tidal channel facies well developed in Zhuhai Formation; offshore, tidal and barrier bar well developed in Zhujiang Formation. Neighborly, Shenhu, Wenchang and Enping formations deposited in rifted lakes during Paleogene time; Zhujiang Formation deposited in bay, lagoon and shoreface in late Paleogene. Zhujiang and other formations deposited in offshore and open shallow sea to shelf.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hu depression basin-fill reservoir rock FACIES environment.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珠Ⅰ、珠Ⅲ坳陷裂陷期湖相分布差异及其控制因素 被引量:19
4
作者 刘志峰 王升兰 +2 位作者 印斌浩 张洋 肖伶俐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23-527,533,共6页
通过对珠江口盆地珠Ⅰ、珠Ⅲ坳陷裂陷期湖相分布特征的对比发现,2个坳陷内的湖相发育程度存在着明显差异性,即珠Ⅲ坳陷湖相发育程度明显小于珠Ⅰ坳陷。综合分析认为,产生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在裂陷期珠Ⅲ坳陷拉张程度小于珠Ⅰ坳陷,导致... 通过对珠江口盆地珠Ⅰ、珠Ⅲ坳陷裂陷期湖相分布特征的对比发现,2个坳陷内的湖相发育程度存在着明显差异性,即珠Ⅲ坳陷湖相发育程度明显小于珠Ⅰ坳陷。综合分析认为,产生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在裂陷期珠Ⅲ坳陷拉张程度小于珠Ⅰ坳陷,导致其不利于湖相发育。裂陷期坳陷的拉张程度受控于多种地质因素,包括应力方向、基岩岩性、区域断裂等。珠Ⅰ、珠Ⅲ坳陷在基底岩性、凹陷分布格局、基底大型隐伏断裂的影响、控凹断裂走向等方面存在着诸多差异,这些因素控制了坳陷拉张程度的差异性,也控制了湖相分布的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陷期 湖相 隐伏断裂 珠Ⅰ坳陷 坳陷 珠江口盆地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珠三坳陷文昌组有机质碳同位素异常成因 被引量:1
5
作者 何智同 尹相东 +5 位作者 陈世加 雷明珠 朱必清 刘杨 赵荣茜 刘宇阳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66-279,共14页
部分中国近海湖盆和大西洋裂谷盆地发现了腐泥型有机质碳同位素偏重的现象,并伴随异常高总有机碳含量和生烃潜力。本文依据泥岩有机碳测试、孢粉分析、主微量元素、泥岩和原油碳同位素及饱和烃色质色谱资料,并结合现代湖泊盘星藻发育特... 部分中国近海湖盆和大西洋裂谷盆地发现了腐泥型有机质碳同位素偏重的现象,并伴随异常高总有机碳含量和生烃潜力。本文依据泥岩有机碳测试、孢粉分析、主微量元素、泥岩和原油碳同位素及饱和烃色质色谱资料,并结合现代湖泊盘星藻发育特征,从有机质来源、古环境条件和有机质保存改造三个方面探讨了珠江口盆地珠三坳陷古近系文昌组碳同位素正偏移的成因机制。珠三坳陷文昌组碳同位素异常与气候、古生产力、古水深和藻类勃发等古环境因素有关。然而,从三级层序尺度看,古水深可能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指示水深的Rb/K比值随深度加深而增加,与碳同位素和TOC含量变化趋势一致。同时现代湖泊研究也证实了盘星藻分布于不同水深范围,因此“深水型盘星藻”的繁盛很可能是珠三坳陷文昌组二段烃源岩碳同位素偏重的根本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腐泥型有机质 碳同位素 古环境 盘星藻 珠三坳陷 珠江口盆地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珠三坳陷断层特征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27
6
作者 姜华 王华 +4 位作者 李俊良 林正良 方欣欣 蔡佳 吕学菊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460-466,共7页
珠江口盆地珠三坳陷是一个断裂系统十分发育的箕状断陷盆地,其形成和演化受断裂强烈控制。在坳陷内主干断裂的控制下,坳陷分割为文昌A凹等9个构造单元,其中,文昌A,B,C凹陷为生油凹陷。断裂以北东东向为主,按照主干断裂和次级断裂的组合... 珠江口盆地珠三坳陷是一个断裂系统十分发育的箕状断陷盆地,其形成和演化受断裂强烈控制。在坳陷内主干断裂的控制下,坳陷分割为文昌A凹等9个构造单元,其中,文昌A,B,C凹陷为生油凹陷。断裂以北东东向为主,按照主干断裂和次级断裂的组合形态,平面上可划分出平行、雁列、帚状、"入"字型等4种组合样式;剖面上可划分为同斜"Y"型、反斜"Y"型、复合"Y"型、同向断阶等4种组合样式。断裂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主要包括对烃源岩分布、储集体发育和展布、油气生成和运聚的控制。该作用表现为有利和不利2个方面,通过分析,确定将主干断裂,特别是"Y"型断层发育地区作为珠三坳陷下一步油气勘探的重点区,而距离生油中心较远、受断层阻断运移通道的边缘隆起带应作为远景目标给予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分级 断层组合样式 油气成藏 珠三坳陷 珠江口盆地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珠三坳陷神狐组-恩平组沉积时期南断裂活动性对沉积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19
7
作者 姜华 王华 +4 位作者 刘军 赵淑娥 林正良 方欣欣 蔡佳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49-53,共5页
运用构造沉积学基本概念,在使用回剥法恢复古沉降速率和古构造活动速率法的基础上,系统地分析了珠江口盆地珠三坳陷南部控坳断裂在断陷湖盆期的平面和垂向演化特征及其对沉积体系类型与展布的控制作用。同时,将断层活动速率和断层构造... 运用构造沉积学基本概念,在使用回剥法恢复古沉降速率和古构造活动速率法的基础上,系统地分析了珠江口盆地珠三坳陷南部控坳断裂在断陷湖盆期的平面和垂向演化特征及其对沉积体系类型与展布的控制作用。同时,将断层活动速率和断层构造样式相结合,认为不同构造样式对沉积体系类型也有重要控制作用,并分析了在该坳陷内不同构造样式的控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口盆地 珠三坳陷 构造沉积学 构造活动速率 构造样式
下载PDF
南海珠江口盆地珠三坳陷油气输导系统研究 被引量:17
8
作者 聂逢君 姜美珠 李思田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92-401,共10页
通过地震剖面资料解释、伽马测井和声波测井曲线分析,在综合了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珠江口盆地珠三坳陷的油气输导系统由深大断裂输导体、不整合面输导体和高孔渗海相砂岩输导体联合组成。近EW为主的Ⅱ构造带和珠三南断裂带长期... 通过地震剖面资料解释、伽马测井和声波测井曲线分析,在综合了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珠江口盆地珠三坳陷的油气输导系统由深大断裂输导体、不整合面输导体和高孔渗海相砂岩输导体联合组成。近EW为主的Ⅱ构造带和珠三南断裂带长期活动为浅部WC9-1,WC9-2和WC19-1油气田与深部烃源岩之间提供了垂向运移通道,包裹体测温结果也显示从深部到浅部温度逐渐降低的垂向运移特征。珠海组和珠江组底部均对应着区域性的不整合,且不整合面之上沉积了海进体系域砂岩,砂岩的孔渗性好,且侧向连续性也好,它们在时空上形成了油气运移的"黄金通道"。地震资料解释在T4和T5构造面上显示出2条明显的NW-SE向构造脊,构造脊之下的断裂—不整合—砂岩的精妙组合构成了文昌B凹陷中WC13-1和WC13-2油田的油气运移输导网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 不整合 砂岩 输导系统 珠三坳陷 珠江口盆地
下载PDF
南海北缘珠三坳陷新生代构造沉降特征 被引量:10
9
作者 陈梅 施小斌 +2 位作者 刘凯 任自强 于传海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47-56,共10页
盆地的构造沉降史是盆地基底垂向升降的历史记录,不仅可以反映盆地形成演化历史,而且可能记录了深部地质过程的信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地球物理证据显示,雷琼地区深部存在延伸到下地幔的柱状低速异常体。为了揭示该深部异常体的活动信... 盆地的构造沉降史是盆地基底垂向升降的历史记录,不仅可以反映盆地形成演化历史,而且可能记录了深部地质过程的信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地球物理证据显示,雷琼地区深部存在延伸到下地幔的柱状低速异常体。为了揭示该深部异常体的活动信息,利用地震资料和钻孔资料,采用回剥和应变速率反演技术,计算了珠三坳陷各构造单元的构造沉降曲线和理论构造沉降曲线。结果显示,珠三坳陷新生代构造沉降可划分为5个阶段:初始张裂慢速沉降(65~49.5 Ma),张裂期快速沉降(49.5~30 Ma),裂后慢速热沉降阶段Ⅰ(30~23.03 Ma),裂后加速沉降(23.03~16.5 Ma),裂后慢速热沉降阶段Ⅱ(16.5~0 Ma)。珠三坳陷在裂陷期存在沉降亏损现象,裂后期存在300~800m异常沉降可能是对前期沉降不足的补偿,可能与裂陷期软流圈热物质上涌和消退有关。研究结果还表明23.03~10.5 Ma珠三坳陷构造沉降中心发生北东向的迁移,是否与深部异常体活动有关或受区域应力场影响,还需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沉降 沉降亏损 异常沉降 珠三坳陷
下载PDF
珠三坳陷成岩作用与油气聚集 被引量:12
10
作者 江文荣 周雯雯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91-97,共7页
采用岩石学、矿物学、X射线衍射分析技术、有机包裹体以及地球化学等方法对珠三坳陷成岩作用与油气聚集规律进行研究,认为珠三坳陷的成岩作用阶段处于早成岩期和晚成岩期A、B亚期,坳陷内两个主力成油(气)凹陷具有不同的成岩史,... 采用岩石学、矿物学、X射线衍射分析技术、有机包裹体以及地球化学等方法对珠三坳陷成岩作用与油气聚集规律进行研究,认为珠三坳陷的成岩作用阶段处于早成岩期和晚成岩期A、B亚期,坳陷内两个主力成油(气)凹陷具有不同的成岩史,其次生孔隙发育带的形成机理也不同,油气的分布与伊蒙泥层粘土矿物转化带关系密切。珠海组砂岩石英次生加大边的形成对坳陷内油气聚集起控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三坳陷 成岩作用 油气聚集 有机包裹体 油气藏
下载PDF
Differential tectonic evolution and formation mechanism of three subsags in Wenchang Sag of Pearl River Mouth Basin,South China Sea 被引量:1
11
作者 Qiu-Gen Zheng Jun-Liang Li +5 位作者 Bao-Hua Lei Peng Song Qi Li De-Feng Shi Hao Liu Chang-Song Lin 《Petroleum Science》 SCIE EI CAS CSCD 2023年第3期1379-1394,共16页
Notable differences in the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evolution of three adjacent sub-sags,i.e.,the Wenchang sub-sags A,B,and C,on the downthrown side of the Zhu IlI South Fault in the Wenchang Sag,are significant... Notable differences in the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evolution of three adjacent sub-sags,i.e.,the Wenchang sub-sags A,B,and C,on the downthrown side of the Zhu IlI South Fault in the Wenchang Sag,are significant as they affect the forma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the oil and gas in these three sub-sags.However,the differences in their tectonic evolutions and formation mechanisms have not yet been adequately explained.In this paper,stress analysis,equilibrium profiles,and paleogeomorphic restora-tion,are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dynamic settings,formation mechanisms,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structural deformation related to the formation of the Wenchang Sag based on interpretation of seismic data.The results of the stress analysis suggest clockwise deflection of the regional tensile stress direction from a WNW-ESE trend during the Early Paleocene to NW-SE and NNW-SSE trends during the Eocene,to a nearly N-S trend during the Oligocene,and finally to a NNE-SSW trend during the Miocene.This clockwise rotation of the regional tensile stress direction led to the formation of a dextral strike-slip stress component parallel to the NE-trending Zhu I South Fault.This strike-slip stress component formed a releasing bend in sub-sag A,and may be associated with the continuous subsidence of a thick sedimentary layer in sub-sag A.It also created a restraining bend in sub-sag B,which underwent multiple structural inversions during its extension and subsidence and has a relatively s mall sedimentary thick-ness.The double restraining bend in sub-sag C is considered to have been strongly uplifted and eroded in response to this strike-slip stress component.Four obvious structural inversions in sub-sag B are iden-tified in this paper.These structural inversions correspond to the last four regional tectonic movements.This interpretation suggests that the formation of the structural inversions was likely related to the strong tensile stress and the small intersection angle between the direction of the regional tensile stress and the pre-existing boundary fault.The rotation of the tensile stress direction was responsible for the strike-slip movement on the pre-existing boundary fault and the formation of the releasing bend and restraining bend,which controlled the structural evolutions of the sub-sags.This reasonably explains the differential tectonic evolution of these three sub-sags in the Wenchang Sag,and provides a crucial idea forstructuralanalysisof similarbasi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rike-slip stress Releasing bend Restraining bend Double restraining bend Structura linversion zhuⅲsouthfault Wenchang sag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下载PDF
南海珠三坳陷油气系统分析 被引量:3
12
作者 何光玉 吴景富 +1 位作者 刘海滨 徐顺利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35-39,共5页
通过详细的油气地质特征研究及油 (气 )源对比 ,确定了珠三坳陷的主力生、储、盖层。根据广义的油气系统概念和研究方法 ,结合构造和沉积特征分析 ,对坳陷进行了油气系统研究。研究表明 ,在不同的地质历史阶段 ,珠三坳陷中油气系统发育... 通过详细的油气地质特征研究及油 (气 )源对比 ,确定了珠三坳陷的主力生、储、盖层。根据广义的油气系统概念和研究方法 ,结合构造和沉积特征分析 ,对坳陷进行了油气系统研究。研究表明 ,在不同的地质历史阶段 ,珠三坳陷中油气系统发育具有不同的特征 ,即早期 (渐新世晚期—早中新世 )只在文昌 A凹陷中发育一个石油系统 ,而到了晚期 (中中新世—上新世 )则在多个凹陷及凸起上发育多个油气系统。此外 ,对每个油气系统的特征及其中的油气运移规律和成藏特征进行了探讨 ,并提出了勘探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系统 油气运移 南海珠三坳陷 油气成藏
下载PDF
珠三坳陷古潜山油气藏预测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姜华 王华 +2 位作者 林正良 蔡佳 吕学菊 《石油天然气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27-31,共5页
在边缘海盆地油气研究中,古潜山型油气藏研究相对薄弱,应用层序地层学方法进行古潜山油气成藏预测将对边缘海盆地油气勘探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珠三坳陷是一个断裂系统十分发育的箕状断陷盆地,它的形成和演化受到断裂的强烈控制。在坳... 在边缘海盆地油气研究中,古潜山型油气藏研究相对薄弱,应用层序地层学方法进行古潜山油气成藏预测将对边缘海盆地油气勘探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珠三坳陷是一个断裂系统十分发育的箕状断陷盆地,它的形成和演化受到断裂的强烈控制。在坳陷内主干断裂的控制下,坳陷分割为文昌A凹等9个构造单元,其中,文昌A、B、C凹陷为生油凹陷。位于文昌C凹西部的古潜山可以得到来自3大生油凹陷的油气供给,具有较好的储盖条件,可以发育潜山披覆油气藏和潜山内幕油气藏2种油气藏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三坳陷 古潜山 油气戍藏
下载PDF
有机包裹体在珠三坳陷油气运移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13
14
作者 周雯雯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S1期94-100,共7页
通过研究珠江口盆地珠三坳陷储集层中的有机包裹体及其与成岩作用的关系,认为成岩作用对珠三坳陷油气聚集空间的分布起了主要控制作用,在珠海组寻找次生孔隙发育带是储层研究的重要目标;晚成岩期A亚期是油气运移的主要时期,主要运... 通过研究珠江口盆地珠三坳陷储集层中的有机包裹体及其与成岩作用的关系,认为成岩作用对珠三坳陷油气聚集空间的分布起了主要控制作用,在珠海组寻找次生孔隙发育带是储层研究的重要目标;晚成岩期A亚期是油气运移的主要时期,主要运移时间为上新世中晚期—第四纪,与珠三坳陷构造、封堵条件的形成时间具有空间上的最佳配置关系,该区具备形成大型油气田的条件;对该区油气运移方式、通道及水介质条件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该区油气运移方式是垂向和侧向运移方式的结合,油气运移通道有断层、砂岩层以及不整合面,古水体分析表明珠海组地层确实是珠三坳陷聚集烃类的良好地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三坳陷 有机包裹体 成岩作用 储集层 油气运移
下载PDF
有机质成熟史模拟探讨 被引量:5
15
作者 何光玉 《地质地球化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82-86,共5页
基于有机质成熟作用方面研究的最新成果和系统动力学的方法原理 ,建立了油气系统中有机质成熟中的模拟模型。将该模型应用于南海珠三坳陷的油气系统研究的结果表明 ,温度与压力是控制有机质成熟作用的两个关键因素 ,在温度促使有机质成... 基于有机质成熟作用方面研究的最新成果和系统动力学的方法原理 ,建立了油气系统中有机质成熟中的模拟模型。将该模型应用于南海珠三坳陷的油气系统研究的结果表明 ,温度与压力是控制有机质成熟作用的两个关键因素 ,在温度促使有机质成熟的同时 ,过高的压力对有机质的成熟有抑制作用。压力的抑制作用使有机质达不到应有的成熟度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质成熟史 超压抑制作用 油气系统模拟
下载PDF
断裂时空差异性演化及其对生烃凹陷形成的控制——以珠江口盆地珠三坳陷为例 被引量:12
16
作者 陈少平 王华 +3 位作者 刘丽芳 黄胜兵 武涛 魏杨旭 《断块油气田》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6,共6页
利用断层活动速率分析了珠江口盆地珠三坳陷南部主干断层的活动历史,并利用研究结果分析了断裂时空差异性演化对生烃凹陷形成的控制。恩平组以前珠三坳陷西南部断层活动性较强,而东北部则相对较弱,恩平组以后,珠三坳陷西南部断层活动性... 利用断层活动速率分析了珠江口盆地珠三坳陷南部主干断层的活动历史,并利用研究结果分析了断裂时空差异性演化对生烃凹陷形成的控制。恩平组以前珠三坳陷西南部断层活动性较强,而东北部则相对较弱,恩平组以后,珠三坳陷西南部断层活动性较弱,而东北部相对较强,从而使文昌组—恩平组珠三坳陷的沉降中心明显发生了由西南到东北的迁移。珠三南断裂在研究区内为一条包括3段、3种类型、控制3个大规模断凹的大型复杂断裂,不同凹陷内烃源岩分布差异明显,主要体现在烃源岩的规模、类型及热演化程度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这些差异主要是由于珠三坳陷控坳主干大断裂在时空上差异性演化的结果,据此将珠三坳陷划分为WC ̄A,WC ̄B,WC ̄C等3个相对独立的成油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烃凹陷 断裂 成油体系 珠三坳陷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珠三坳陷有机包裹体初步研究 被引量:12
17
作者 周雯雯 郭迺嬿 《中国海上油气(地质)》 1997年第4期233-239,共7页
通过对珠三坳陷有机包裹体的初步研究,将其有机包裹体分为6种类型。其中文昌A凹陷主要是气态烃包裹体和含气态烃包裹体,文昌B凹陷则以纯液态烃和含烃三相不混溶包裹体为主,分析了油气运移的温度,计算了油气运移的深度,并推算出油... 通过对珠三坳陷有机包裹体的初步研究,将其有机包裹体分为6种类型。其中文昌A凹陷主要是气态烃包裹体和含气态烃包裹体,文昌B凹陷则以纯液态烃和含烃三相不混溶包裹体为主,分析了油气运移的温度,计算了油气运移的深度,并推算出油气运移的主要时期,认为珠三坳陷油气大量运移的时期为晚中新世到第四纪,运用有机包裹体的色谱/质谱分析结果,判断了珠三坳陷有机包裹体中烃类的主要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海口盆地 珠三坳陷 有机包裹体 研究 均一温度 油气运移 色谱/质谱
全文增补中
珠三坳陷WC反转背斜构造的形成与油气成藏 被引量:2
18
作者 贾存富 冯全雄 +1 位作者 逄建东 关伟龙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2-15,共4页
珠江口盆地西部区域的珠三坳陷文昌组和恩平组地层具有巨大的生烃潜力,但在勘探中一直未有重大发现,对油气运移聚集等问题认识不清楚。为此,在WC—A凹陷、WC—B凹陷和WC—C凹陷认识的基础上,开展了以精细构造解释研究为基础的大比... 珠江口盆地西部区域的珠三坳陷文昌组和恩平组地层具有巨大的生烃潜力,但在勘探中一直未有重大发现,对油气运移聚集等问题认识不清楚。为此,在WC—A凹陷、WC—B凹陷和WC—C凹陷认识的基础上,开展了以精细构造解释研究为基础的大比例尺工业制图、构造特征研究、油气运移及聚集规律等技术攻关,进一步深化了珠三坳陷油气分布特征及油气成藏规律认识。WC区伴随着珠三坳陷断陷、断坳和坳陷的演化,经历了特殊的演化过程,具有先正后逆的独特构造演化特征,形成了WC浅层反转背斜构造。通过对WC反转背斜构造成藏匹配关系的分析,认识到WC反转背斜构造形成时间晚于烃源岩大量生排烃时间,油气的供给主要来源于后期近东西向和北西向断层对早期油气藏的再分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三坳陷 构造演化 反转背斜构造 油气成藏
下载PDF
珠三坳陷烃源岩及油源研究再认识 被引量:20
19
作者 傅宁 李友川 +2 位作者 孙建新 孙玉梅 徐建永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121-1130,共10页
为进一步加强珠三坳陷的勘探研究,应用色质、同位素、轻烃等地球化学分析方法,重新取样分析了珠三坳陷37个原油样品和40个岩石样品,根据新分析的资料对珠三坳陷烃源岩和油源再次进行综合对比研究,取得了新的认识。研究结果表明:珠三坳... 为进一步加强珠三坳陷的勘探研究,应用色质、同位素、轻烃等地球化学分析方法,重新取样分析了珠三坳陷37个原油样品和40个岩石样品,根据新分析的资料对珠三坳陷烃源岩和油源再次进行综合对比研究,取得了新的认识。研究结果表明:珠三坳陷文昌B凹陷主力烃源岩是文昌组中深湖相烃源岩,而不是文昌组滨浅湖相烃源岩,文昌A凹陷主力烃源岩则是湖沼相的恩平组烃源岩;文昌B凹陷的WC19-1和WC19-2构造原油的主要贡献者是文昌组中深湖相烃源岩;文昌A凹陷的WC9-1、WC9-2、WC9-3、WC14-3、WC11-2构造原油主要贡献者是恩平组烃源岩;琼海凸起西区(WC13-1、WC13-2、QH18-1、QH23-1构造)原油主要源自文昌B凹陷文昌组中深湖相烃源岩;琼海凸起东区(WC19-6N、WC7-2、WC7-3、WC8-3构造)原油则主要源于文昌A凹陷恩平组烃源岩;珠三坳陷主要经历了两期油气充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三坳陷 烃源岩 原油特征 油源 油气运移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西部珠三坳陷珠江组沉积演化 被引量:8
20
作者 钟泽红 徐万兴 +2 位作者 刘芳 何卫军 王亚辉 《世界地质》 CAS 2018年第4期1122-1136,1166,共16页
为了加强珠三坳陷珠江组的油气勘探理论,笔者从层序格架、岩芯特征、有孔虫分布、岩石类型及岩性组合等方面,分析珠三坳陷及周缘珠江组三个层序的沉积特征及沉积演化规律:从S50--S60~S40--S41层序,岩芯特征呈现规律性变化,砂岩粒度减... 为了加强珠三坳陷珠江组的油气勘探理论,笔者从层序格架、岩芯特征、有孔虫分布、岩石类型及岩性组合等方面,分析珠三坳陷及周缘珠江组三个层序的沉积特征及沉积演化规律:从S50--S60~S40--S41层序,岩芯特征呈现规律性变化,砂岩粒度减小、分选性增强,水动力条件从强-较强-弱转变;有孔虫丰度变化从零星中低值--连续中高值--连续中值,水深从浅-深-较深,神狐隆起从局部出露到完全沉没。古珠江三角洲及海南隆起—粤桂隆起物源三角洲是S50-S60及S41-S50层序的重点沉积体系。从S50-S60~S40-S41层序,古珠江三角洲规模从"大--中--小"依次演变,海南隆起—粤桂隆起物源三角洲呈"大-大-小/无"变化,浅海迅速扩张,仅半深海分布较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口盆地 珠三坳陷 珠江组 有孔虫 岩石类型 三角洲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