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族类标签的产生与形塑:以宋末至明初广西的“撞”与“獞”为例 被引量:4
1
作者 任建敏 《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85-98,M0004,共15页
壮族族称的前身"撞"与"獞",最早可以追溯到南宋末年出现的"撞丁"一词。元代广西屯田与"防徭"政策,是"撞"从一个特定民丁的称谓演变为广泛使用的族称的关键。随着广西屯田范围的扩展,... 壮族族称的前身"撞"与"獞",最早可以追溯到南宋末年出现的"撞丁"一词。元代广西屯田与"防徭"政策,是"撞"从一个特定民丁的称谓演变为广泛使用的族称的关键。随着广西屯田范围的扩展,"撞"的所指也逐渐延伸。在元朝官府、省民及"徭人"都在借用"撞"这个身份标签来叙述自身立场的过程中,"撞"的内在含义逐渐扩大。到元中叶,"撞"已由屯兵专称,扩大为与屯田、守隘与"防徭"密切相关的一个身份标签。在元末寇乱中,脱离官府控制"撞人"变成了"獞",其称呼具有了族类标签的意义。明初广西撞兵屯田被废除后,撞兵失去了屯田这一关键的制度性支撑,"獞"的本字"撞"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记忆。在明清文献中,"獞"与"猺"并称"猺獞",用以指代广西境内不受流官与土官控制的非汉族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西 屯田 “獞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