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河洛文化区:中原文明的史前基础
1
作者 王文华 《黄河科技学院学报》 2024年第6期25-32,共8页
以环嵩山地区为中心的河洛地区,是中原文明起源的核心地区。其史前考古学文化遗存有自己独立的文化渊源、特征鲜明的陶器组合、持久的考古学文化传统和稳定的时空分布范围,在中国史前文化的格局中具有独立的文化区地位,可以称之为河洛... 以环嵩山地区为中心的河洛地区,是中原文明起源的核心地区。其史前考古学文化遗存有自己独立的文化渊源、特征鲜明的陶器组合、持久的考古学文化传统和稳定的时空分布范围,在中国史前文化的格局中具有独立的文化区地位,可以称之为河洛文化区。其史前考古学文化特点兼具东方东夷集团和西方华夏集团特征,其性质应该是文献记载的颛顼族团的文化遗存。其文明化进程具有自己独特的模式,是二里头文明的直接来源。河洛文化区是中国史前文化互动交流最剧烈、影响最深刻的地区之一,正是这种深彻的文化开放和兼容,使得河洛文化区孕育了中国最早的王国文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洛文化区 颛顼族团 中原文明起源
下载PDF
新出胡家草场墓地历日简与汉初历法
2
作者 岳冠林 张淑一 《出土文献》 2023年第4期81-91,156,157,共13页
荆州胡家草场12号西汉墓出土的4 600余枚简牍中包含203枚历日简。这203枚历日简预推了汉文帝后元元年之后一百年的朔日干支(前163年至前64年),是迄今发掘的连续朔闰时长最久的历法材料。将朔日干支进行对比可知,胡家草场墓地历日简所反... 荆州胡家草场12号西汉墓出土的4 600余枚简牍中包含203枚历日简。这203枚历日简预推了汉文帝后元元年之后一百年的朔日干支(前163年至前64年),是迄今发掘的连续朔闰时长最久的历法材料。将朔日干支进行对比可知,胡家草场墓地历日简所反映的历法与殷历切近,余分仅比殷历大150分左右(每日以940分计,误差大致相当于3.8个小时),其置闰年份也与殷历一致。结合近年来有关秦汉历法的研究成果,以及传世文献中记载的朔闰干支和置闰规律可知,汉初的置闰年份与殷历的置闰规律相符,与颛顼历的置闰规律不符,因此汉初的历法并非史籍所载之颛顼历,实由殷历变化而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家草场墓地历日简 汉初历法 殷历 颛顼历 四分历 置闰
下载PDF
随州孔家坡汉简《历日》及其年代 被引量:2
3
作者 武家璧 《江汉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20-126,共7页
孔家坡汉简《历日》的编排方式为此前出土历谱所未见,以最少文字排出全年历日并最大限度保证同月干支与其月名在同一栏。根据简文记载的立春和朔日干支,对照本文推算的《颛顼历》立春数据表,可唯一确定历谱年代为公元前142年,汉景帝后... 孔家坡汉简《历日》的编排方式为此前出土历谱所未见,以最少文字排出全年历日并最大限度保证同月干支与其月名在同一栏。根据简文记载的立春和朔日干支,对照本文推算的《颛顼历》立春数据表,可唯一确定历谱年代为公元前142年,汉景帝后元二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家坡汉简 《历日》 《颛顼历》
下载PDF
重黎“绝地天通”与上古历法改革 被引量:4
4
作者 刘宗迪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7期1-9,共9页
人们一直从宗教学的角度理解著名的重黎"绝地天通"神话,认为它反映了专制帝王对祭祀权和通天权的垄断。实际上,这一神话应该在上古历法学和天文学的语境下进行理解,它反映了上古时代用天文历取代原始的物候历的历法改革运动,... 人们一直从宗教学的角度理解著名的重黎"绝地天通"神话,认为它反映了专制帝王对祭祀权和通天权的垄断。实际上,这一神话应该在上古历法学和天文学的语境下进行理解,它反映了上古时代用天文历取代原始的物候历的历法改革运动,而重、黎之工作则系辨方正位,为天文观测确定正确的方位基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黎 颛顼 绝地天通 历法 子弹库帛书
下载PDF
西汉《易阴阳》对冬至特性的阐发 被引量:2
5
作者 邓东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3期36-53,共18页
从春秋战国到西汉中期,历法发展经过了三个阶段,即物候历、颛顼历、太初历。不同阶段对于阴阳、四象、八风、八卦、五行、九宫等学说的解释都有不同。汉武帝太初改历体现着以冬至为中心的四分术历法思想,而作为一种历理准备,《易阴阳》... 从春秋战国到西汉中期,历法发展经过了三个阶段,即物候历、颛顼历、太初历。不同阶段对于阴阳、四象、八风、八卦、五行、九宫等学说的解释都有不同。汉武帝太初改历体现着以冬至为中心的四分术历法思想,而作为一种历理准备,《易阴阳》对于冬至特性作出了独到的哲学概括,并将多种学说加以相应的调整,使之构成一种《易》学性质的历法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阴阳 物候历 颛顼历 太初历 冬至特性
下载PDF
古朝鲜文化探源 被引量:2
6
作者 张碧波 《北方论丛》 2000年第1期1-13,共13页
古朝鲜文化有三个来源:一是中华古老的汤谷扶桑十日神话,汤谷指朝鲜半岛东南端观日出测日影之地,也是朝鲜一词产生的人文基础。二是颛顼高阳族团文化,颛顼萨满文化、卵生神话与人工改变颅形习俗影响古朝鲜文化。三是殷商文化,殷商... 古朝鲜文化有三个来源:一是中华古老的汤谷扶桑十日神话,汤谷指朝鲜半岛东南端观日出测日影之地,也是朝鲜一词产生的人文基础。二是颛顼高阳族团文化,颛顼萨满文化、卵生神话与人工改变颅形习俗影响古朝鲜文化。三是殷商文化,殷商先起于东北并影响东北与朝鲜半岛,古辰国是商族海外属地,箕子所以“走之朝鲜”正与之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朝鲜 文化渊源 汤谷扶桑十日文化 颛顼文化
下载PDF
《吕氏春秋·十二纪》纪首用历问题辩证 被引量:1
7
作者 庞慧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85-91,共7页
《吕氏春秋·十二纪》纪首跟《礼记》中的《月令》文字相同,差别只是十二篇合为一长篇,又被《淮南子·时则训》全文抄录,仅文字上略作修改,其中所记天象、物候多来自于《夏小正》。主要受对《月令》的解读影响,从汉代开始,学者... 《吕氏春秋·十二纪》纪首跟《礼记》中的《月令》文字相同,差别只是十二篇合为一长篇,又被《淮南子·时则训》全文抄录,仅文字上略作修改,其中所记天象、物候多来自于《夏小正》。主要受对《月令》的解读影响,从汉代开始,学者对于《十二纪》纪首所用历制的认识便存在着巨大的分歧,高诱、郑玄等认为《十二纪》纪首(亦即《月令》)以孟冬之月,即夏历十月为岁首,所用正是秦朝的颛顼历,而更多的汉代学者囿于经学思维,认为《月令》乃周礼,所行即周制。唐代孔颖达疏解《月令》时,为维护"三礼俱出于周"的正统观念,对郑玄的解说曲加弥缝,承认其说《月令》"官名时事多不合周法",但否认出于秦制,而认为是吕不韦宾客所传的圣王旧章。孔颖达之说深刻影响到后世读书人对《月令》亦即《十二纪》纪首的一般看法。另外,由于《吕氏春秋》成书于秦统一天下之前,且后世一些学者对"改正朔"的理解过于机械,直到今天,仍有不少研究者认为《十二纪》纪首所行非秦制,甚者以此为据强调《吕氏春秋》与秦统治政策间的矛盾。本文梳理各家论难,辨析各自言说背后的思想背景与材料支撑,在此基础之上,根据传世文献和出土文字资料,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发现《十二纪》纪首之以十月为岁首,在《季秋》和《孟冬》篇中已明文昭昭,而秦在《吕氏春秋》成书之时已采用颛顼历,也可由《史记·秦本纪》和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的《编年记》得到证明,故《十二纪》纪首确实是以孟冬之月,即《夏小正》十月为一年之始,《十二纪》纪首所用历即秦颛顼历。战国秦汉时期,文本在流传过程中出现不同传本和改写的现象颇为常见,但也因此导致后人在阅读时容易因文本被著录的形式和所纳入的书籍类型而形成若干先入之见,干扰对文本的解读。《十二纪》纪首用历问题聚讼多年仍莫衷一是,即是其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吕氏春秋》 《十二纪》纪首 《月令》 历制 十月 颛顼历
下载PDF
古乐《承云》考——楚辞古乐考之一 被引量:1
8
作者 黄康斌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6期37-39,共3页
关于《承云》古乐的由来及用途古文献记载不一。有的认为其为黄帝之乐,亡于东周。经考证,《承云》应为颛顼乐,其消亡大约在晚唐五代。颛顼为楚人远祖,屈原远游之际思乐《承云》,体现了其对楚国深厚的感情。
关键词 《承云》 古乐 楚辞 颛项
下载PDF
《九歌·东皇太一》篇题解 被引量:1
9
作者 张鹤 《衡水学院学报》 2014年第5期94-97,共4页
作为《九歌》中的第一篇,《东皇太一》所祭祀的对象——东皇太一应为楚国神祀系统中的元始天神,高于其他一切神祗。结合先秦传世文献和近年来出土文献的记载,"太一"其实是一个被神化的概念,他超越于天地,居于北方,能生水并藏... 作为《九歌》中的第一篇,《东皇太一》所祭祀的对象——东皇太一应为楚国神祀系统中的元始天神,高于其他一切神祗。结合先秦传世文献和近年来出土文献的记载,"太一"其实是一个被神化的概念,他超越于天地,居于北方,能生水并藏于水,是至高无上的天神。而"东皇"之名与楚国祭祀的方位、氏族发展源流及择日有关。再联系楚国历史与屈赋文本,东皇太一实则应指楚之始祖天帝颛顼高阳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歌》 “东皇太一” “东皇” “太一” 颛顼帝 高阳氏
下载PDF
颛顼历与秦汉诗歌及《诗》学的时间问题 被引量:2
10
作者 张树国 《励耘学刊》 2021年第1期1-35,394,395,共37页
颛顼历行用时间为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至汉武帝元封七年(前104)。湖北云梦睡虎地秦简《日书》甲种《岁》篇保存的《秦楚月名对照表》,实际是均为寅正的传统秦楚月历与颛顼新历的对照表。根据这个对照表可以解决秦汉(前221—前104)诗... 颛顼历行用时间为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至汉武帝元封七年(前104)。湖北云梦睡虎地秦简《日书》甲种《岁》篇保存的《秦楚月名对照表》,实际是均为寅正的传统秦楚月历与颛顼新历的对照表。根据这个对照表可以解决秦汉(前221—前104)诗学中的一些时间公案,如《楚辞·大招》为高祖病殁之后的招魂仪式而作;《安世房中歌》组诗中的十三首雅歌作于惠帝二年(前193)叔孙通为奉常之时,组诗吸收了高祖唐山夫人的四首楚声作品;《诗纬》“元皇”“四始”“五际”等与颛顼历“建亥”关系密切;《楚辞·九歌》是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祠太一于甘泉,就乾位”之后举行的国家祭祀礼仪上的大型乐舞歌辞;等等。这一时期其他文学现象及其时间问题也与颛顼历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颛顼历 秦楚月名对照表 安世房中歌 诗纬 楚辞·九歌
下载PDF
黄帝及尧、舜、禹三支后裔的地望及主要史迹研究(下)
11
作者 刘俊男 易桂花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6期30-39,共10页
黄帝是中国的人文先祖,其史迹遍布中国南北。其出生地在寿丘(或曰青丘)。根据古星野学术,寿星(长沙星)、青丘星分别对应寿丘(长沙国)、青丘国(楚东南),以及其妻子西陵氏(其妻西陵氏当居长江中游地区,可能在石家河古城)、玄嚣一系后裔所... 黄帝是中国的人文先祖,其史迹遍布中国南北。其出生地在寿丘(或曰青丘)。根据古星野学术,寿星(长沙星)、青丘星分别对应寿丘(长沙国)、青丘国(楚东南),以及其妻子西陵氏(其妻西陵氏当居长江中游地区,可能在石家河古城)、玄嚣一系后裔所居,可推断寿丘在南方。黄帝代神农氏"北逐荤粥,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后又与蚩尤南北分治,因而长期生活在北方。黄帝战胜蚩尤后代神农氏为天子,其都位于南方,其死后也葬于湖南黄陵,而群臣葬其衣冠于陕北桥山。其子孙有二系,昌意—颛顼—鲧—禹一系当在中原,而玄嚣(青阳)—帝喾—帝挚—帝尧一系当在南方。南方文化北上中原有较多地下遗存证据,屈家岭—石家河文化将势力扩张到黄河流域,与黄帝北上大体相应。黄帝南北子孙共同创造了华夏文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帝 颛顼 青阳
下载PDF
颛顼帝喾时代中原科学技术述论 被引量:1
12
作者 陈习刚 《黄河科技大学学报》 2006年第4期29-32,共4页
我国古史上的五帝时代是华夏文明的早期阶段,而颛顼帝喾时代是五帝时代的重要阶段。在颛顼帝喾时代,中原地区在农业、畜牧业、水利、陶瓷、纺织、冶金、建筑、石器制作、交通运输等行业及天文历法、地学、物理学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具... 我国古史上的五帝时代是华夏文明的早期阶段,而颛顼帝喾时代是五帝时代的重要阶段。在颛顼帝喾时代,中原地区在农业、畜牧业、水利、陶瓷、纺织、冶金、建筑、石器制作、交通运输等行业及天文历法、地学、物理学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具有深远影响的科学技术成就,并呈现出同步性、融合性、先进性等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颛顼帝喾时代 中原地区 科学技术 成就 特征
下载PDF
从楚先祖看颛顼、帝喾的生活区域
13
作者 贾海燕 《殷都学刊》 2008年第4期28-32,共5页
颛顼、帝喾为华夏族的第二、三古帝,他们与楚族先民均有莫大的渊源,然都与来自中原的楚族源说有更大的关联。先秦文献将楚族祖先祝融作为帝高辛的火正,又将它作为帝颛顼的火正,这只能说明,三者都是生活在中原或者环中原同一时期的部落,... 颛顼、帝喾为华夏族的第二、三古帝,他们与楚族先民均有莫大的渊源,然都与来自中原的楚族源说有更大的关联。先秦文献将楚族祖先祝融作为帝高辛的火正,又将它作为帝颛顼的火正,这只能说明,三者都是生活在中原或者环中原同一时期的部落,楚先民都曾先后依附于前两者。颛顼高阳发祥之地可能就为若水,都于帝丘,所葬之地鲋鰅山,即今河南内黄县粱庄乡的土山。这些都可以从楚国历史文化和楚族的生活习性得到旁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颛项 帝喾 楚族 祝融 生活习性
下载PDF
论屈原的夏文化情结
14
作者 梁中效 《安康学院学报》 2009年第2期58-61,65,共5页
楚夏同宗而共祖,皆是颛顼高阳之苗裔。颛顼系的两大支系夏和祝融各部都是夏文化的缔造者和开拓者;楚族的崛起恰好是在三苗的血肉之躯里注入了夏人的文化灵魂。屈原以忠而辅楚,"正道真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继承家学渊源,传承... 楚夏同宗而共祖,皆是颛顼高阳之苗裔。颛顼系的两大支系夏和祝融各部都是夏文化的缔造者和开拓者;楚族的崛起恰好是在三苗的血肉之躯里注入了夏人的文化灵魂。屈原以忠而辅楚,"正道真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继承家学渊源,传承夏人治国信史,保持夏人文化精神,实际上是楚人寻求文化正统和文化优越感的自我努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屈原 颛项高阳 夏文化
下载PDF
论中国古代新闻法制起源于“颛顼时期”
15
作者 倪延年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年第1期5-13,共9页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有新闻事业的国家。而当社会的法律制度和新闻传播活动发展到一定水平并产生实际的社会需要时,中国古代新闻法制就开始起源了。历史典籍《国语》的记载及有关研究成果可以佐证中国古代新闻法制起源于距今约4500年左右的...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有新闻事业的国家。而当社会的法律制度和新闻传播活动发展到一定水平并产生实际的社会需要时,中国古代新闻法制就开始起源了。历史典籍《国语》的记载及有关研究成果可以佐证中国古代新闻法制起源于距今约4500年左右的"颛顼(zhuānxū,音同专须)时期"的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闻法制 历史研究 中国新闻史学 颛顼时期
下载PDF
张家山汉简历谱的注气问题 被引量:1
16
作者 斯琴毕力格 关守义 罗见今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14-318,共5页
1983年12月,湖北江陵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出土了1 236枚(不含残片)竹简.整篇历谱十八枚简的简文除了各月朔日干支外,只有关于墓主人主要经历的两条记录.残存的十八年历谱中,无一例外不注节气.从多层次、多角度对历谱中的注气问题进行了... 1983年12月,湖北江陵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出土了1 236枚(不含残片)竹简.整篇历谱十八枚简的简文除了各月朔日干支外,只有关于墓主人主要经历的两条记录.残存的十八年历谱中,无一例外不注节气.从多层次、多角度对历谱中的注气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这份历谱并非西汉初年实用历谱,而是一份个人的政治人事档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家山汉简 历谱 颛顼历
下载PDF
颛顼历三事考 被引量:2
17
作者 白光琦 《自然科学史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79-188,共10页
通过颛顼历的合天年分,求得其测制年代为公元前378±32年。颛项历是在先进的四分历术创立后不久,由三晋的夏历移植到秦国,只是改用了秦国的岁首,属于人正系统,后又传入楚国,为楚人所用,并改用楚国固有的若干月名。颛顼... 通过颛顼历的合天年分,求得其测制年代为公元前378±32年。颛项历是在先进的四分历术创立后不久,由三晋的夏历移植到秦国,只是改用了秦国的岁首,属于人正系统,后又传入楚国,为楚人所用,并改用楚国固有的若干月名。颛顼历从创行到汉武帝太初元年止,除秦武王二年一度改变外,始终以十月为岁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颛顼历 建正 四分历术
下载PDF
重黎氏族族源试探 被引量:3
18
作者 张德苏 《德州学院学报》 2017年第5期99-106,共8页
重黎作为影响重大的远古文化贡献者,其父血缘可能与颛顼、少皋两族有关系,但从族属与族源上讲,他们不属于颛顼、少皋氏族,而是有自己独立的母族。羲和氏是其血缘上与文化上的先祖,羲和氏族与颛顼、少皋二族居地相接,长期保持通婚与同盟... 重黎作为影响重大的远古文化贡献者,其父血缘可能与颛顼、少皋两族有关系,但从族属与族源上讲,他们不属于颛顼、少皋氏族,而是有自己独立的母族。羲和氏是其血缘上与文化上的先祖,羲和氏族与颛顼、少皋二族居地相接,长期保持通婚与同盟关系,而在天文历法文化上一直承续着自己的独特性。羲和、重黎、陆终一脉延续至夏商时期一直居处于东方,继承发展着其氏族沟通天地、观星制历的文化传统。今山东省德州市陵城区糜镇,古有"陆乡"之称,今有"陆塚"遗迹,周围又有"重丘"、"黎丘"等周秦汉魏时期的古地名。重黎祖居,盖在此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黎 羲和 颛顼 少皋 陆终 陆乡
下载PDF
楚人祭河考
19
作者 文波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1期74-78,共5页
楚人祭祀不在其境内的黄河之神河伯,与“祭不越望”的祭祀原则矛盾。然考其源流,楚族先祖源出于黄河之源昆仑,后辗转迁徙于黄河中下游达九辈近三百年,祭河乃其份内之举,至熊绎始离开黄河流域而南迁汉水,但其俗遗存。《河伯》经屈原润饰... 楚人祭祀不在其境内的黄河之神河伯,与“祭不越望”的祭祀原则矛盾。然考其源流,楚族先祖源出于黄河之源昆仑,后辗转迁徙于黄河中下游达九辈近三百年,祭河乃其份内之举,至熊绎始离开黄河流域而南迁汉水,但其俗遗存。《河伯》经屈原润饰而重现光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伯 颛项 迁徙 黄河 祭祀
下载PDF
“颛顼之墟”考略 被引量:1
20
作者 邵恩库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5期13-16,共4页
学术界关于"颛顼之墟"看法不一,各有所持。在义县敖家沟北平顶山遗址发现有绳纹陶片、磨制工具、骨骼化石等,这和"颛顼之墟"似为吻合。义县两处上帝庙碑文提到"帝颛顼",梁援墓志有"高阳旧茔",... 学术界关于"颛顼之墟"看法不一,各有所持。在义县敖家沟北平顶山遗址发现有绳纹陶片、磨制工具、骨骼化石等,这和"颛顼之墟"似为吻合。义县两处上帝庙碑文提到"帝颛顼",梁援墓志有"高阳旧茔",佐证了辽西郡义州敖家沟北平顶山可能就是"颛顼之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陵 辽西郡 颛顼之墟 上帝庙碑文 “高阳旧茔”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