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3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儒家“自生”理念刍议
1
作者 李承贵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49-63,共15页
所谓“自生”,是指万物的发生源于自身本有的根据,这种本有的根据主宰万物的化生成功与否、化生的种类、化生的品质、化生的过程、化生的成果等。质言之,“自生”是生生过程中所有问题的最终决定者,是权利与责任的统一。考之中国古代儒... 所谓“自生”,是指万物的发生源于自身本有的根据,这种本有的根据主宰万物的化生成功与否、化生的种类、化生的品质、化生的过程、化生的成果等。质言之,“自生”是生生过程中所有问题的最终决定者,是权利与责任的统一。考之中国古代儒学文献,“自生”是孕育在儒学思想中的一个基本理念,这一理念一直隐藏于天地、太极、气、心、道、理等范畴背后,以致问起儒家哲学的本根范畴,人们很少会想起沉默低调的“自生”理念。事实上,无论天地生物、太极生物、心生物,抑或阴阳生物、种子生物,由于“天地”是阴阳或空间,由于“太极”即阴阳,由于“心”是气之灵觉,而阴阳是气,由于“种子”的源头是“性”,因此,天地生物,太极生物,心生物,阴阳生物,种子生物,皆终归“性”生物,此即荀子所言“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性”是万物之所以然者,也就是人与物成为自己的根据,所以生生者自生。这样,“自生”理念蕴含了天地、太极、心、阴阳、种子等范畴所具有的智慧和希望,走向前台,担负起为儒学披荆斩棘、开辟道路的使命。“自生”不仅能凝集儒家所有的思想精粹,而且能疏通儒家所有的义理脉络;不仅能清除儒家思想中的糟粕与污垢,而且能再生多姿多彩的儒学理念;不仅能助力儒家思想的转化,而且能推动儒家思想的发展。因此,“自生”理念,就源而言有其本,就流而言有其用,在当今急需建构中国自主哲学知识体系的特殊情势下,开掘“自生”理念独特且丰富的内涵,以建构儒家生生哲学,或许是一个值得期待的选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自生 性生物 儒家生生哲学
下载PDF
“乐死”:庄子的死亡观念
2
作者 闫伟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30-35,42,共7页
对待死亡,老庄皆具“重死”之情,两者区别在于老子注重“哀死”,而庄子则更倾向于“乐死”。庄子“乐死”并非“以死为乐”,而是其死亡超越理念的另类表达。具体而言,庄子以“死生自然”将生死置于宇宙大化之中,依本根之“道”的永恒性... 对待死亡,老庄皆具“重死”之情,两者区别在于老子注重“哀死”,而庄子则更倾向于“乐死”。庄子“乐死”并非“以死为乐”,而是其死亡超越理念的另类表达。具体而言,庄子以“死生自然”将生死置于宇宙大化之中,依本根之“道”的永恒性寻求终极意义上的生死解脱;“生劳死息”在于通过生死存在状态的对比强调生之悲苦与死之逸乐,实质上是庄子刻意抹平生死在世俗情感层面上的鸿沟,以此克服悦生恶死之情;庄子的“以死为归”异于儒家所谓“视死如归”,其主旨是“生寄死归”,即生为暂寄形于天地,死为回归生命之本根。庄子“乐死”具有“不近人情”之弊,但绝非厌世思想,实为一种旷达、超然的死亡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生死观 自然 生劳死息 以死为归
下载PDF
Debating the Xing (性): In the Light of Xing Zi Ming Chu and Xunzi
3
作者 Ka-lai Chan 《Journal of Philosophy Study》 2020年第12期763-769,共7页
Xing性is an important topic of ancient Chinese philosophy.The discovery of unearthed documents has deepened our understanding of xing.Xing Zi Ming Chu性自命出is probably the Guodian manuscript that has generated the m... Xing性is an important topic of ancient Chinese philosophy.The discovery of unearthed documents has deepened our understanding of xing.Xing Zi Ming Chu性自命出is probably the Guodian manuscript that has generated the most interest among scholars.This article takes Xing Zi Ming Chu and Xunzi as investigations to explore the significance of xing in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in China.This article believes that the xing in Xing Zi Ming Chu only refers to natural properties,and it is not as specific as Mencius and Xunzi to indicate whether it is good or bad.The article will first review the background of Guodian manuscript,introduce the basic situation of Confucian documents in Guodian manuscripts.This article will also introduce the meaning of xing in Xing Zi Ming Chu and Xunzi,which is of great value for us to understand the meaning of xing in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ing zi Ming Chu XUNzi human nature
下载PDF
阳明心学对荀子学说的融摄
4
作者 蔡杰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2023年第7期1-7,66,共8页
由于程朱理学对荀子的批判,导致荀子在宋明两季的地位一落千丈,然而阳明心学却对荀子学说持有较为宽和的态度与同情之理解。就荀子最受诟病的性恶论而言,如何处理孟荀人性论之间的巨大张力,是阳明心学绕不开的问题。其处理方法主要有两... 由于程朱理学对荀子的批判,导致荀子在宋明两季的地位一落千丈,然而阳明心学却对荀子学说持有较为宽和的态度与同情之理解。就荀子最受诟病的性恶论而言,如何处理孟荀人性论之间的巨大张力,是阳明心学绕不开的问题。其处理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以胡直为代表,坚定不移地坚持孟子性善论,以性善论重新解读荀子的学说;二是以王阳明为代表,溢出孟子性善论的范畴,创立了独特的人性学说,以性之本体与性之发用的分析模式,安置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两种处理方法都体现出阳明心学对荀子学说的宽和与包容,但王阳明以性之发用的说法指称荀子的人性概念更加恰当、准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阳明 胡直 荀子 性善 性恶
下载PDF
论朱子“人禽之辨”的内涵及其逻辑 被引量:4
5
作者 王闻文 《社会科学论坛》 2023年第5期42-54,共13页
“人禽之辨”是中国哲学的一个重要的命题,其所关注的是“人何以为人”的问题。在先秦汉唐时期,儒者主要是从德性的视角来分析这一问题。朱子在这一问题上,不同于他们的做法,而是转向从理气的视角来讨论。首先,他以理气为基点,分别从“... “人禽之辨”是中国哲学的一个重要的命题,其所关注的是“人何以为人”的问题。在先秦汉唐时期,儒者主要是从德性的视角来分析这一问题。朱子在这一问题上,不同于他们的做法,而是转向从理气的视角来讨论。首先,他以理气为基点,分别从“理同气异“”气同理异“”气异理异”等维度讨论了人与动物的关系,指出人与禽兽的同异所在;接着,又在理气的基础上,阐明了人性与物性的区别,旨在说明,人虽具有物性,但更为人性;最后,在前两者的基础上,他又从人的反思和觉解的角度出发,提出了“推”的思想,以“能不能推”作为人和动物不同的关键,并以此确立人的主体性,这是朱子对人禽之辨问题的创新和贡献。注意到这一点,对于我们理解和把握朱子的哲学体系乃至宋明理学的发展都有很大益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子 人禽之辨 觉解 人性 物性
下载PDF
善乎?恶乎?——论孔子人性论所蕴涵的两极趋向 被引量:9
6
作者 王琦 李生龙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20-123,共4页
孔子以“仁”与“礼”为核心的思想体系使其人性论蕴涵着“性善”与“性恶”的两极趋向,孟子与荀子分别将其拓展为性善论与性恶论,体现了人性论在儒学中的重要地位及原始儒学演进的内在逻辑线索。
关键词 孔子 人性论 性善论 性恶论
下载PDF
从“自然”到“环境”——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 被引量:8
7
作者 吴先伍 《自然辩证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5-7,40,共4页
虽然都是自然,但古代称之为自然,而现代则称之为环境,这种名称上的变化暗中则蕴含着人与自然关系由和谐走向冲突。为了在现代社会中重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人与自然的相处应当走向自然而然。
关键词 自然 环境 自然而然
下载PDF
空间治理之“道”:源自老子哲学的启示 被引量:10
8
作者 黄军林 陈锦富 《城市规划》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22-26,48,共6页
按照国家提出的"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要求,作为"空间治理"政策工具的城市规划也纳入到了治理现代化改革的时代背景中。通过分析主流城市规划的历史嬗变,认为西方现代城市规划作为一门解决城市... 按照国家提出的"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要求,作为"空间治理"政策工具的城市规划也纳入到了治理现代化改革的时代背景中。通过分析主流城市规划的历史嬗变,认为西方现代城市规划作为一门解决城市问题的学问,必然从属于"问题导向",且整体上具有"城市问题—孕育新理论—产生新问题"循环的特点。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城市规划也被带入了"问题导向"发展的循环圈中。本文引入老子哲学,从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和人性论方面构建了一个整体性的理论框架,为规划转型提供了本土哲学的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规划 空间治理 老子 道法自然
下载PDF
老子的和谐思想初探 被引量:6
9
作者 朱承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30-32,共3页
在《老子》文本里 ,老子对和谐精神有着深刻的体悟。这体现在老子对万物的生成发展、人生的修身立命、社会的安定公正以及失去和争取“和谐”等问题的思考上 ,尤其是在“道法自然”思想里 ,这一精神蕴涵最为深刻。
关键词 老子 道法自然 和谐思想 哲学
下载PDF
道法自然的启示——兼论水生态修复与保护准则 被引量:5
10
作者 董哲仁 张晶 赵进勇 《中国水利》 2014年第19期12-15,18,共5页
通过对老子"道法自然"理论内涵的阐述,指出与自然和谐共处,顺应和遵循自然规律,是"道法自然"的核心内容。在分析我国淡水生态系统现状的基础上,指出"战胜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思想违背了自然规... 通过对老子"道法自然"理论内涵的阐述,指出与自然和谐共处,顺应和遵循自然规律,是"道法自然"的核心内容。在分析我国淡水生态系统现状的基础上,指出"战胜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思想违背了自然规律,必然导致生态危机的恶果。在分析总结淡水生态系统基本规律和特点的基础上,强调了淡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必须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更好地与自然和谐相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子 道法自然 生态危机 淡水生态系统 生态修复
下载PDF
从"欲"到"德"——中国人性论的起源与早期发展 被引量:11
11
作者 郭沂 《齐鲁学刊》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0-15,共6页
中国早期对人性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欲"到"德",或者说从人的本能到人的本质的过程。孔子以前, "性"就是欲望、本能。当时的人性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以"德"御"性"和以"气&qu... 中国早期对人性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欲"到"德",或者说从人的本能到人的本质的过程。孔子以前, "性"就是欲望、本能。当时的人性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以"德"御"性"和以"气"释"性"。老子和早期孔子开 始将"德"作为人之为人的内在本质。晚年孔子则进一步以"德"为"性",从而完成了对传统人性论的根本转化。这 实为义理之性之渊源、性善说之滥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性论 老子 孔子
下载PDF
道家及老子思想研究(上) 被引量:5
12
作者 徐小跃 《新世纪图书馆》 CSSCI 2017年第3期5-13,共9页
道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道家的创始人是老子。读懂老子的《道德经》一定要说清楚"道""无""自然""无为"等范畴。"道"有多义。"无"虽亦有多义,但主要是哲学义。哲学概... 道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道家的创始人是老子。读懂老子的《道德经》一定要说清楚"道""无""自然""无为"等范畴。"道"有多义。"无"虽亦有多义,但主要是哲学义。哲学概念框架下的"无",不但不是"没有""不存在"的意思,而是表示的是"有""多"的意思,从而体现着"无"的无限性和无规定性。"无"是道的存在方式。道是无,道是一,道是体;德是有,德是多,德是用。所以,老子的《道德经》又可称做《无有经》《一多经》《体用经》。而这一有着特殊义旨的"道德"又通过"自然""无为"范畴得到强化。当然,只有在多个层面上去理解"自然"和"无为",才能揭示出它们的丰富内涵及其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家 老子 自然 无为
下载PDF
人性“本”无善恶——《荀子》“性恶论”新解 被引量:2
13
作者 王慧 杨理论 《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1期13-16,共4页
荀子因一篇《性恶》历来被认为是"性恶观"的代表人物,但在训诂学渐盛和对古典文化重新审视的历史大背景下,其"性恶"理论正被重新解释。从内容分析看,误解的可能性在于将"情"、"性"、"欲&q... 荀子因一篇《性恶》历来被认为是"性恶观"的代表人物,但在训诂学渐盛和对古典文化重新审视的历史大背景下,其"性恶"理论正被重新解释。从内容分析看,误解的可能性在于将"情"、"性"、"欲"三者混为一谈;从时代背景和论证局限看,处于战国末年的荀子为了崇尚儒家的"礼乐"之道,不得已而以"性恶"为其理论基础,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化性起伪"、"改恶为善"。若摆脱时代背景、内容误解、论证等局限,可见他对"人性"最根本的理解其实是"人性本无善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荀子 人性 善恶 误解
下载PDF
庄子自由本性的美学思考 被引量:3
14
作者 李建华 侯力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2期58-61,共4页
从审美的角度来看,庄子主张的自由是一种审美的生存方式,庄子对自由本性有独特的思考:自然本性是美的本源,自觉是主体协调心理而进入审美体验的前提条件,逍遥游是达到审美境界的方式,而无为、无己是实现逍遥游的途径。
关键词 庄子 自由本性 审美境界
下载PDF
《管子》天论浅析 被引量:4
15
作者 朱玉周 高良荃 《管子学刊》 CSSCI 2007年第1期21-25,共5页
《管子》“天”的含义有至上神、自然神以及运行变化有自身规律的自然之天。基于这种认识,天人关系表现为一是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的直接的因果关系的“天人感应”;二是人效法、顺从“天道”,利用自然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宰自然,这在... 《管子》“天”的含义有至上神、自然神以及运行变化有自身规律的自然之天。基于这种认识,天人关系表现为一是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的直接的因果关系的“天人感应”;二是人效法、顺从“天道”,利用自然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宰自然,这在当时是具有进步意义的思想。它在先秦的天论思想发展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子》 自然之天 天道 天人感应
下载PDF
老子“自然”“无为”思想与我国当前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被引量:3
16
作者 于洪卫 刘玉萍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1期38-40,共3页
老子自然伦理学中所包含的"自然"、"无为"思想,对于我国当前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具有非常重要的启迪,值得我们认真加以借鉴。根据老子这一思想,我国当前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方面,应主要采取加大政府机构整合力度,实... 老子自然伦理学中所包含的"自然"、"无为"思想,对于我国当前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具有非常重要的启迪,值得我们认真加以借鉴。根据老子这一思想,我国当前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方面,应主要采取加大政府机构整合力度,实行大部门制;转变政府职能,规范政府行为;实行决策与执行、监管的适度分离,扩大地方政府的自主权;加强政府机构设置的法制化建设,保证政府机构的相对稳定等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子 “自然” “无为” 行政管理体制 改革
下载PDF
庄子环境哲学原理要论 被引量:2
17
作者 谢阳举 方红波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2年第4期19-24,共6页
自然中心主义是道家哲学的基本公理。道家采取的是类环境哲学的立场和方法 ,本质上是一种古老的环境哲学。道家这种古代环境哲学创始于老子 ,成熟于庄子。道家的学术观渊源于亲天道自然方向的上古文化传统 ;庄子发展了老子的先验自然理... 自然中心主义是道家哲学的基本公理。道家采取的是类环境哲学的立场和方法 ,本质上是一种古老的环境哲学。道家这种古代环境哲学创始于老子 ,成熟于庄子。道家的学术观渊源于亲天道自然方向的上古文化传统 ;庄子发展了老子的先验自然理念 ;通过“两行”的逻辑哲学进路和“道观”标准 ,他建立了一个“自然价值判断系统”,证明了自然中心主义哲学的合理性 ;通过对自然价值的多元性、多重性、潜在性等属性的考察 ,他揭橥了自然内在价值原理 ;通过“玄同”、“齐物”、直观体证等方法 ,他显扬了非人类中心主义、万物平等主义、万物一体等环境伦理学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家 庄子 自然整体主义 内在价值 非人类中心主义
下载PDF
从“道法自然”看长安文化的天人和谐观 被引量:1
18
作者 潘明娟 杨文宗 《唐都学刊》 2008年第5期37-39,共3页
汉代是长安文化形成的重要时期,而道家文化又是长安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在自然观方面,道家文化"道法自然"、返璞归真的天人和谐观念,成为长安文化中顺应天时、保护环境的思想基础。汉代传世文物四神瓦当和彩绘雁鱼铜灯充分... 汉代是长安文化形成的重要时期,而道家文化又是长安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在自然观方面,道家文化"道法自然"、返璞归真的天人和谐观念,成为长安文化中顺应天时、保护环境的思想基础。汉代传世文物四神瓦当和彩绘雁鱼铜灯充分显示了汉代长安文化中"道法自然"的天人和谐观,对目前"共建和谐社会"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问题具有极大的启发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法自然 天人和谐 长安文化 人与自然
下载PDF
孟子、荀子教育哲学思想比较研究 被引量:5
19
作者 于超 《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14-121,共8页
孟子和荀子是先秦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从表面上看,孟、荀思想存在很大差异:在天道观方面,孟子主张"天人合一"的人格天道,荀子主张"天人相分"的自然天道;关于人性的认识中,孟子认为人性善,荀子认为人性恶;在政治观... 孟子和荀子是先秦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从表面上看,孟、荀思想存在很大差异:在天道观方面,孟子主张"天人合一"的人格天道,荀子主张"天人相分"的自然天道;关于人性的认识中,孟子认为人性善,荀子认为人性恶;在政治观上,孟子主张重王抑霸,荀子主张王霸兼用。但是,孟、荀的思想实质上同宗同源,从根本上是相近的。孟、荀以其整体论的方法论为指导建构教育思想体系,将其教育哲学思想与其哲学、政治思想紧密相连的同时,整个教育思想体系浑然一体。孟、荀始终坚守仁义,重视教育,强调教育对个人与社会发展的重要价值;既倡导教育以人为目的,又强调教育的社会目的:以人为工具促进社会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荀子 教育哲学 天道观 人性论
下载PDF
道家物德论在《庄子》中的展开 被引量:4
20
作者 叶树勋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55-62,共8页
物德论是道家思想中通过"德"观念表示万物性能及其来源的一种理论,这种理论在《庄子》中的表现尤为典型。《庄子》的物德论主要有三个向度:一是"德"与"得"发生了直接的义理关联,二是"德"与作... 物德论是道家思想中通过"德"观念表示万物性能及其来源的一种理论,这种理论在《庄子》中的表现尤为典型。《庄子》的物德论主要有三个向度:一是"德"与"得"发生了直接的义理关联,二是"德"与作为所得之本源的"道"表现出错综复杂的关系,三是"德"与"性"之间出现了明显的联系,但前者又具有区别于后者的作为万物生成潜质的意义。整体而言,《庄子》所见的物德论是个人之德在宇宙观层面的理论根基,集中展现了道家"德"观念的独特维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德论 《庄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