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GLI1及Shh在卵巢型子宫内膜异位症恶变过程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被引量:8
1
作者 赵飞 于新平 +4 位作者 赵涵 宋冰冰 吕广伟 张世红 王黎明 《中华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25-132,共8页
目的探讨神经胶质瘤相关基因同源蛋白1(GLI1)及超音刺猬蛋白(Shh)在卵巢型子宫内膜异位症(EM)恶变过程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00年4月—2018年4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及山东省威海市立医院行手术治疗的EM相关性卵巢上皮性癌(EA... 目的探讨神经胶质瘤相关基因同源蛋白1(GLI1)及超音刺猬蛋白(Shh)在卵巢型子宫内膜异位症(EM)恶变过程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00年4月—2018年4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及山东省威海市立医院行手术治疗的EM相关性卵巢上皮性癌(EAOC,即卵巢型EM恶变)患者50例(EAOC组),其年龄为(49±7)岁;另收集同期的卵巢异位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aEM)患者35例(aEM组),其年龄为(44±9)岁,卵巢型EM患者50例(EM组),其年龄为(37±8)岁。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及免疫组化EnVision二步法分别检测3组病变组织中GLI1、Shh mRNA和蛋白的表达,比较其在卵巢型EM恶变过程中的表达差异,分析GLI1与Shh表达的相关性,并分析GLI1及Shh表达与EAO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预后的关系。结果(1)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显示,EM组、aEM组、EAOC组病变组织中GLI1 mRNA的表达水平分别为1.77±0.40、3.54±0.44、7.80±0.24,Shh mRNA的表达水平分别为0.95±0.21、3.14±0.35、5.41±0.31,EAOC组GLI1、Shh mRNA的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EM组、aEM组(P均<0.01),EM组与aEM组分别比较,差异也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免疫组化EnVision二步法检测显示,EM组、aEM组、EAOC组病变组织中,GLI1蛋白的高表达率分别为32%(16/50)、57%(20/35)及66%(33/50),Shh蛋白的高表达率分别为20%(10/50)、49%(17/35)、54%(27/50),3组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EAOC组织中,GLI1 mRNA与Shh mRNA的表达呈显著正相关(r=0.721,P<0.01),GLI1蛋白与Shh蛋白的表达也呈显著正相关(r=0.608,P=0.001)。(2)GLI1蛋白表达与EAOC患者的血清癌抗原125(CA125)水平、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分期、淋巴结转移状态、铂敏感性显著有关(P均<0.05);Shh蛋白表达与EAOC患者的FIGO分期、淋巴结转移状态均显著有关(P均<0.05)。logistic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显示,FIGO分期Ⅲ~Ⅳ期、血清CA_(125)≥35 kU/L、GLI1蛋白高表达是影响EAOC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P均<0.05)。Kaplan-Meier法生存分析显示,在EAOC患者中,GLI1蛋白高表达、低表达患者的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12.1%、35.3%,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73,P<0.01);Shh蛋白高表达、低表达患者的5年总生存率为11.1%、30.4%,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6,P=0.047)。结论GLI1及Shh均与卵巢型EM恶变相关,两者在促进卵巢型EM恶变方面可能有一定的作用,GLI1及Shh蛋白高表达提示EAOC患者的预后不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异位症 卵巢疾病 卵巢肿瘤 锌指蛋白gli1 猬蛋白质类
原文传递
脊髓mTOR/S6K1/Gli1信号通路在小鼠慢性吗啡耐受中的作用
2
作者 王龙 徐凌飞 +3 位作者 王行何 李童 曹君利 刘苏 《中华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72-176,共5页
目的评价脊髓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核糖体蛋白S6激酶1(S6K1)/Gli1信号通路在小鼠慢性吗啡耐受中的作用。方法健康雄性昆明小鼠,8~10周龄,体重23~25 g。实验Ⅰ取小鼠50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生理盐水组(S组,n=10)和吗啡... 目的评价脊髓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核糖体蛋白S6激酶1(S6K1)/Gli1信号通路在小鼠慢性吗啡耐受中的作用。方法健康雄性昆明小鼠,8~10周龄,体重23~25 g。实验Ⅰ取小鼠50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生理盐水组(S组,n=10)和吗啡组(M组,n=40)。M组和S组分别皮下注射吗啡和生理盐水10 mg/kg,2次/d,连续7 d。于给药前1 d和每天最后1次给药后30 min测定热痛阈,计算最大镇痛效应百分比(MPE)。M组于给药后1、3、5和7 d热痛阈测定结束后、S组于最后1次热痛阈测定结束后随机处死10只小鼠,取脊髓组织。实验Ⅱ取小鼠40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n=10):KU-0063794+吗啡组(KU+M组)、二甲基亚砜(DMSO)+吗啡组(DM+M组)、吗啡+KU-0063794组(M+KU组)和吗啡+二甲基亚砜组(M+DM组)。4组皮下注射吗啡10 mg/kg,2次/d,连续7 d。于第1~3天每天吗啡注射前30 min时,KU+M组腹腔注射mTOR特异性抑制剂KU-0063794200μl(1μg/μl),DM+M组腹腔注射10%DMSO 200μl,2次/d;于第5~7天每天吗啡注射前30 min时,M+KU组腹腔注射KU-0063794200μl(1μg/μl),M+DM组腹腔注射10%DMSO 200μl,2次/d。于吗啡注射前1 d和每天最后1次给药后30 min测定热痛阈,计算MPE。最后1次热痛阈测定结束后处死大鼠,取脊髓组织。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脊髓mTOR、p-mTOR、S6K1、p-S6K1和Gli1的表达水平。结果实验Ⅰ与S组比较,M组给药后各时点MPE升高,给药后第3、5和7天时脊髓p-mTOR、p-S6K1和Gli1表达下调(P<0.05),mTOR和S6K1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Ⅱ与DM+M组比较,KU+M组注射吗啡后第3~7天时MPE降低,脊髓p-mTOR、p-S6K1和Gli1表达下调(P<0.05),mTOR和S6K1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M+DM组比较,M+KU组注射吗啡后第6和7天时MPE升高,脊髓p-mTOR、p-S6K1和Gli1表达下调(P<0.05),mTOR和S6K1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脊髓mTOR/S6K1/Gli1信号通路参与了小鼠慢性吗啡耐受的形成和维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受体作用蛋白丝氨酸苏氨酸激酶类 核糖体蛋白质S6激酶类 锌指蛋白GLT1 脊髓 吗啡 药物耐受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