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郭店楚简子思学派作品考
1
作者 张卉 陈果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2期101-107,共7页
郭店楚简中的儒简是孔子至孟子之间的作品,其中有多篇与子思学派相关,通过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的对比考证,《缁衣》《五行》《鲁穆公问子思》《穷达以时》《性自命出》《成之闻之》《六德》《语丛二》八篇当归于子思学派。郭店楚简中子... 郭店楚简中的儒简是孔子至孟子之间的作品,其中有多篇与子思学派相关,通过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的对比考证,《缁衣》《五行》《鲁穆公问子思》《穷达以时》《性自命出》《成之闻之》《六德》《语丛二》八篇当归于子思学派。郭店楚简中子思学派的作品对认识先秦儒学有着重要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店楚简 子思学派 《中庸》 《孟子》
下载PDF
子思学派新探 被引量:2
2
作者 孙希国 《古代文明》 CSSCI 2011年第3期40-46,113,共7页
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子思的生卒年代及子思学派的组成等相关问题进行了梳理和考证。在子思生年的问题上,我们认为无论孔子逝世时子思是几岁还是十几岁,都不能把这一条件看成确定子思从学于孔子或是其他孔子弟子的标准。子... 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子思的生卒年代及子思学派的组成等相关问题进行了梳理和考证。在子思生年的问题上,我们认为无论孔子逝世时子思是几岁还是十几岁,都不能把这一条件看成确定子思从学于孔子或是其他孔子弟子的标准。子思之学应该是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形成的,但其中孔子和曾子无疑起到了主导作用。另外,子思学派的组成也是比较复杂的,世子应是子思学派中的一员,在思孟之间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从学 子思学派 五行 思孟学派
下载PDF
荀学与思孟学派的差异及荀子诗学的独特性 被引量:5
3
作者 李春青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2期5-12,24,共9页
荀子所处的文化历史语境与子思、孟子相比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这导致了荀学在价值取向与言说策略上与思孟之学的重要差异。而荀子诗学与孔子和孟子诗学相比所表现出来的独特性也是这种差异的反映。
关键词 荀学 思孟学派 诗学 价值取向 意识形态
下载PDF
思孟学派考辨 被引量:2
4
作者 谢耀亭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40-46,共7页
思孟学派是儒学史上一个无法绕开的话题,一直以来由于文献不足征而无法深入研究。近年来先秦儒家材料的不断出土,使思孟学派再度成为学界探讨的焦点。何为"思孟学派"?学界存在不同的看法。结合先秦文献中对"学派"... 思孟学派是儒学史上一个无法绕开的话题,一直以来由于文献不足征而无法深入研究。近年来先秦儒家材料的不断出土,使思孟学派再度成为学界探讨的焦点。何为"思孟学派"?学界存在不同的看法。结合先秦文献中对"学派"的划分标准,可以看到,思孟学派的成立是以思想的相近性为基础,旁及师承关系。通过对孔门弟子思想的分析及去向的梳理,思孟学派可以看作是以子思、孟子为代表,其可溯源于孔子、曾子,且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仲弓、子游等人思想影响,在战国前中期儒学发展中占有较强优势的一个儒家学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儒学 孔门弟子 子思 孟子 学派
下载PDF
试论《乐记》的作者及与子思学派的关系 被引量:1
5
作者 孙德华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5期51-58,共8页
有关今本《乐记》的作者问题一直是有争议的,从传统文献与出土文献两个角度进行考察,《乐记》最有可能的作者是战国时的公孙尼子。通过《乐记》与《性自命出》、《荀子.乐论》的对比研究,进一步肯定了《乐记》作于公孙尼子之说。公孙尼... 有关今本《乐记》的作者问题一直是有争议的,从传统文献与出土文献两个角度进行考察,《乐记》最有可能的作者是战国时的公孙尼子。通过《乐记》与《性自命出》、《荀子.乐论》的对比研究,进一步肯定了《乐记》作于公孙尼子之说。公孙尼子的思想与子思学派接近,或说公孙尼子原本就属于子思一系。因此,研究子思学派可以把《乐记》纳入考察之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乐记》 公孙尼子 《性自命出》 《荀子·乐论》 子思学派
下载PDF
子游其人及其学术要旨 被引量:1
6
作者 邹旭光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1期66-70,共5页
子游名言偃,是孔子的重要弟子,世称“南方夫子”,但史籍对其记载甚少。文章考查了子游的籍贯与生平;考证了他是思孟学派的培育人;考论了他的学术思想要旨是阴阳五行学说和“大同”“小康”的社会理想以及他提出的实现理想的所由之路。
关键词 子游 生平 思孟学派培育人 学术要旨
下载PDF
颜氏之儒考述 被引量:1
7
作者 宋立林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0-18,共9页
《韩非子·显学篇》有"儒分为八"之说,其中"颜氏之儒"所指是否颜回一派,学者多有分歧。而之所以出现分歧,其中一个原因便在于颜子生卒年存在多种异说。通过对各种意见的分析考辨,我们确定颜子当少孔子三十岁,... 《韩非子·显学篇》有"儒分为八"之说,其中"颜氏之儒"所指是否颜回一派,学者多有分歧。而之所以出现分歧,其中一个原因便在于颜子生卒年存在多种异说。通过对各种意见的分析考辨,我们确定颜子当少孔子三十岁,卒时为四十一岁。而且,颜子当有门人,其学得以传承,可以形成一派。韩非所谓"颜氏之儒"当指颜子一系。并在此基础上,考察了颜子与曾子、思孟,颜子与庄子的学术思想关联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八派 颜氏之儒 颜回 曾子 思孟 庄子
下载PDF
思孟学派的正义观——兼与亚里士多德公正思想比较
8
作者 崔丽萍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4年第2期54-58,共5页
思孟学派的义是一种仁之义,它虽然含有合适、合宜、公平、正义等思想,但其精神实质是亲亲、尊尊,它追求的合宜和正义是建立在血亲宗法等级制之上的合宜和正义,而不是一种绝对的平均和平等;同时,也是一种礼义,礼是其外在表现形式,也是仁... 思孟学派的义是一种仁之义,它虽然含有合适、合宜、公平、正义等思想,但其精神实质是亲亲、尊尊,它追求的合宜和正义是建立在血亲宗法等级制之上的合宜和正义,而不是一种绝对的平均和平等;同时,也是一种礼义,礼是其外在表现形式,也是仁义得以实行的外在保证;同时,还是一种智义,是建立在实践智慧基础之上的义,是一种智慧和进步的体现。义虽然也体现了一定的理性精神,但它是以情感,即有等差的爱及其推广为基础的,这样的正义观往往会导致徇私枉法,使整体的社会正义淹没在亲情之中。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应该完全抛弃情感而沉溺于没有情感的纯粹智慧法律中,我们当代合理的正义观不应该是对情感的弃置,而是应该追求在新的形势下新的适当的情理契合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孟学派 亚里士多德 正义观 思想比较
下载PDF
名辩逻辑家公孙龙师承渊源儒家的逻辑明辨
9
作者 郭凯峰 牛革平 《邯郸学院学报》 2020年第3期5-13,共9页
公孙龙是先秦时期名学思想家、逻辑学家,又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诡辩家。关于公孙龙的启蒙师承与学术渊源问题,从晋朝墨学家鲁胜开始一直到当代,或墨家或道家或儒家,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我们在解析、排除了公孙龙墨家说、道家说的论... 公孙龙是先秦时期名学思想家、逻辑学家,又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诡辩家。关于公孙龙的启蒙师承与学术渊源问题,从晋朝墨学家鲁胜开始一直到当代,或墨家或道家或儒家,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我们在解析、排除了公孙龙墨家说、道家说的论据及其主张的基础上,全面梳理、深入考据了公孙龙的师承渊源出自儒家的文献论据和逻辑推论,证成了公孙龙学术师承出自儒家子思一派的观点,他的有些理论主张也与儒家思孟学派存在着很深的渊源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思孟学派 公孙龙 子思 名学
下载PDF
《性自命出》:以思孟为主流的综合学说
10
作者 郭常斐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7年第6期83-87,共5页
《性自命出》简文昭示着儒家思想在孔门之后新的开拓与发展,而其叙述风格和行文模式颇合道家思维,战国中后期儒道等各学派初步合流淡化了简篇所反映的学派性质,使得简文的解读与定位趋向多元化和复杂化。对此时期的主要的理论范畴及哲... 《性自命出》简文昭示着儒家思想在孔门之后新的开拓与发展,而其叙述风格和行文模式颇合道家思维,战国中后期儒道等各学派初步合流淡化了简篇所反映的学派性质,使得简文的解读与定位趋向多元化和复杂化。对此时期的主要的理论范畴及哲学命题进行全方位考察,不难发现学术思想的渐进化及相互渗透性使简文的主体精神与儒家思孟学说契合,进而导引出"人性论"的深刻思考以及由此形成的论辩艺术,事实上已成为孔孟之间学术传承的津梁。儒家外"礼"内"仁"的处世哲学通贯于简文的全篇,而心性观念到礼乐教化的内外互修,深化了其仁义思想在道德修养中的情感因素,最终于哲学视阈下形成"性""命""道""情"论的完美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店楚简 《性自命出》 思孟学派 心性观 礼乐教化
下载PDF
子思从学考释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健胜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2期57-60,共4页
学术界一般都认为子思之学出于曾子或子游,但都没有确证,且说法并不统一。我们利用上博简《孔子诗论》和《论语》中的有关史料,并结合先秦仁学谱系的知识背景,得出不同于以往观点的结论,即子思可能从学于孔子门人,但其学并不出于曾子或... 学术界一般都认为子思之学出于曾子或子游,但都没有确证,且说法并不统一。我们利用上博简《孔子诗论》和《论语》中的有关史料,并结合先秦仁学谱系的知识背景,得出不同于以往观点的结论,即子思可能从学于孔子门人,但其学并不出于曾子或子游,而是继承了孔子的晚年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思 从学 《孔子诗论》 仁学谱系
下载PDF
郭店竹简研究成果及反思
12
作者 李华 《大连大学学报》 2011年第1期15-19,共5页
二十世纪末,湖北荆门郭店楚简的出土,对中国学术思想史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为哲学史和学术史的研究带来了新的课题、也引发了新的争议,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对思孟学派文献的新考证,对争议不绝的思孟学派的历史面貌有了新的认识,孔孟... 二十世纪末,湖北荆门郭店楚简的出土,对中国学术思想史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为哲学史和学术史的研究带来了新的课题、也引发了新的争议,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对思孟学派文献的新考证,对争议不绝的思孟学派的历史面貌有了新的认识,孔孟之间思想发展的缺环得以衔接,而中国早期的南北文化关系也并非如我们之前猜测的那样势如水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店竹简 思孟学派 成果 反思
下载PDF
从出土《五行》版本差异看子思著作与道家的关系——兼论先秦儒家学派争鸣初始阶段的特点
13
作者 黄效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CAS 2016年第10期93-99,共7页
由出土的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版《五行》及郭店楚简版《五行》的差异,可以判定子思的思想与道家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联系。由于各学派间的分化和对立,后世儒家学者对前辈产生了一定的误解。但与后世各家学派之间有目的、有计划的激烈斗争... 由出土的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版《五行》及郭店楚简版《五行》的差异,可以判定子思的思想与道家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联系。由于各学派间的分化和对立,后世儒家学者对前辈产生了一定的误解。但与后世各家学派之间有目的、有计划的激烈斗争不同,儒家学派的初始成员对其他学说还是持一种包容和学习的态度。他们之间的误会,可归结为遭遇性的误会。而随着世新俗异、学派纷起,儒家被迫参与到各派的争鸣之中,并注意维护自身学说的权威性和强调自我继承的正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行》 子思 道家 儒家学派
下载PDF
从简、帛《五行》看《荀子·不苟》篇之“独”--兼论荀子与思孟的思想关系
14
作者 李加武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5期130-138,共9页
《荀子·不苟》篇“养心”章具有明显的思孟化理论倾向。具体到对“独”的认识,它与简、帛《五行》有两点相同,即都认为作为实体的“独”专指纯粹以仁义为内容的道德心,作为工夫的“独”是指养成此道德心的专一工夫。在此基础上,荀... 《荀子·不苟》篇“养心”章具有明显的思孟化理论倾向。具体到对“独”的认识,它与简、帛《五行》有两点相同,即都认为作为实体的“独”专指纯粹以仁义为内容的道德心,作为工夫的“独”是指养成此道德心的专一工夫。在此基础上,荀子又创造性地发展出“独”的第三层意涵,即作为此道德心之流行和展开的社会政治实践。此外,在对“养心”进路的分析、对“善”“德”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解、对“君子”的定位、对“轻”“形”等概念的界定上,“养心”章与简、帛《五行》也存在理论相通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荀子 《不苟》 《五行》 “独” 思孟学派
下载PDF
怀念李泽厚先生 被引量:1
15
作者 梁涛 《国际儒学(中英文)》 2023年第1期20-26,167,168,共9页
李泽厚是我国著名哲学家、思想家,他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西体中用”,为改革开放、实现四个现代化提供了理论根据。他所写的中国思想史三论,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思想史学科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郭店竹简公布后,他对竹简的思想定位及学派... 李泽厚是我国著名哲学家、思想家,他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西体中用”,为改革开放、实现四个现代化提供了理论根据。他所写的中国思想史三论,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思想史学科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郭店竹简公布后,他对竹简的思想定位及学派性质的看法,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他晚年提出“举孟旗,行荀学”,引起学界热烈讨论,推动了荀学的研究。本文作者回忆了与李泽厚的交往,以及所受李先生的影响,对先生的去世表示深切的哀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泽厚 西体中用 牟宗三 思孟学派 荀子 兼祧孟荀
原文传递
从所载子思言行看《孔丛子》的伪书性质——兼说疑古派观点的价值与意义
16
作者 李健胜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06-114,共9页
根据相关史料,子思为孔子之孙,"尝困于宋"、"作《中庸》"和"为鲁缪(穆)公师"是其生平事迹中的核心问题。《孔丛子》一书根据信史提供的上述线索,杜撰出诸多与事实不合的子思言行,故不可将其视为信史。杜... 根据相关史料,子思为孔子之孙,"尝困于宋"、"作《中庸》"和"为鲁缪(穆)公师"是其生平事迹中的核心问题。《孔丛子》一书根据信史提供的上述线索,杜撰出诸多与事实不合的子思言行,故不可将其视为信史。杜撰此书的作者虽然有所依凭,但这并不能改变《孔丛子》的伪书性质。诸子之学与其文本体系之间存在着非共时的关系,包括《孔丛子》在内的一些"子曰"类文献并不出自孔子本人,我们应当对疑古派的相关观点加以批判地继承,不能因急着"走出疑古时代",而步入完全信古的泥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丛子》 子思 伪书 疑古派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