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hemical Constituents from the Seeds of Ziziphusjujuba var. spinosa (Bunge) Hu 被引量:8
1
作者 Li-MeiLI XunLIAO Shu-LinPENG Li-ShengDING 《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 SCIE CAS CSCD 2005年第4期494-498,共5页
To search for new and bioactive minor components from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 a new compound, named jujuphenoside (1), was isolated from the seeds of Ziziphusjujuba var. spinosa (Bunge)Hu. The structure of juju... To search for new and bioactive minor components from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 a new compound, named jujuphenoside (1), was isolated from the seeds of Ziziphusjujuba var. spinosa (Bunge)Hu. The structure of jujuphenoside was elucidated by spectral and chemical methods, particularly twodimensional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analysis. Together with the new compound, 22 known compounds were also isolated and identified from the seeds of Z. jujuba var. spinosa, among which, epiceanothic acid (2) was first obtained from natural resources, whereas compounds 7-16 were first obtained from this pla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emical constituent jujuphenoside phenyl glycoside Rhammaceae ziziphus jujuba var.spinosa(Bunge)Hu.
原文传递
Effect of Ultra-drying on Vigor and Phys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Ziziphus jujuba var spinosa Seeds 被引量:2
2
作者 LIU Yan1 LIU Guangquan1,2,3 LI Qingmei4 DUAN Xinfang5 HOU Longyu1 1. International Research and Training Center on Erosion & Sedimentation, Beijing 100048, P.R. China 2. China Institute of Water Resources and Hydropower Research, Beijing 100048, P.R. China 3. Northwest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University, Yangling 712100, P.R. China. 4. Research Institute of Forestry, Chinese Academy of Forestry, Beijing 100091, P.R. China 5 Institute of New Forestry Techn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Forestry, Beijing 100091, P.R. China 《Chinese Fore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9年第4期34-40,共7页
Using ultradry method and accelerated aging, storage behavior of Ziziphus jujuba var spinosa seeds with MC of 15-80 g/kg was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seeds with MC of 24-80 g/kg could maintain the stabilizatio... Using ultradry method and accelerated aging, storage behavior of Ziziphus jujuba var spinosa seeds with MC of 15-80 g/kg was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seeds with MC of 24-80 g/kg could maintain the stabilization in germination percentage, vigor, relative conductivity, and enzyme activities; and during the ageing the seed storability increased with the moisture content decreased to 24 g/kg. Thus, it was feasible for the seeds to be stored under the ultra-dried condi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ltra-drying germinability VIGOR enzyme activities ziziphus jujuba var spinosa
原文传递
酸枣仁皂苷D的分离及结构鉴定 被引量:30
3
作者 刘沁舡 王邠 +2 位作者 梁鸿 赵玉英 刘孟军 《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8期601-604,共4页
目的 研究酸枣仁ZiziphusjujubaMillvar.spinosa (Bunge)Huex .H .F .的化学成分。方法 用多种色谱方法分离化学成分、鉴定结构。结果 从正丁醇部分分离得到 5个化合物 ,其结构分别为 :酸枣仁皂苷D(1,jujubosideD) ,酸枣仁皂苷A(2 ,j... 目的 研究酸枣仁ZiziphusjujubaMillvar.spinosa (Bunge)Huex .H .F .的化学成分。方法 用多种色谱方法分离化学成分、鉴定结构。结果 从正丁醇部分分离得到 5个化合物 ,其结构分别为 :酸枣仁皂苷D(1,jujubosideD) ,酸枣仁皂苷A(2 ,jujubosideA) ,5 ,7,4′ 三羟基黄酮醇 3 O β D 鼠李糖 (1→ 6 ) β D 葡糖苷 (3) ,5 ,4′ 二羟基 7 甲氧基黄酮 6 C 6 对香豆酰基 β D 葡萄糖 (1→ 2 ) β D 葡糖苷 (4 ,6 coumaroylspinosin)及苯丙氨酸 (5 )。结论 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 ,化合物 4作为阻转异构体存在为首次报道 ,化合物 3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枣仁皂苷D 分离 结构鉴定 化学成分 酸枣仁
下载PDF
酸枣仁皂苷E的结构鉴定 被引量:30
4
作者 白焱晶 程功 +5 位作者 陶晶 王邠 赵玉英 刘毅 马立斌 涂光忠 《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2期934-937,共4页
目的 研究酸枣仁 (ZiziphusjujubaMillvar.spinosa)的化学成分。方法 用各种色谱方法分离酸枣仁的化学成分 ,用波谱 (IR ,UV ,MS ,NMR)方法鉴定结构。结果 从酸枣的干燥种子中分离得到 7个化合物 ,分别鉴定为酸枣仁皂苷E(1,jujubosid... 目的 研究酸枣仁 (ZiziphusjujubaMillvar.spinosa)的化学成分。方法 用各种色谱方法分离酸枣仁的化学成分 ,用波谱 (IR ,UV ,MS ,NMR)方法鉴定结构。结果 从酸枣的干燥种子中分离得到 7个化合物 ,分别鉴定为酸枣仁皂苷E(1,jujubosideE) ,酸枣仁皂苷B(2 ,jujubosideB)及酸枣仁皂苷A(3,jujubosideA) ,白桦酯酸 (4,betulicacid) ,硬脂酸 (5 ,stearicacid) ,蔗糖 (6 ,sucrose)和肌苷 (7,inosine)。结论 化合物 1为新化合物 ,5 ,6和 7为首次从酸枣仁中获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枣仁 三萜皂苷 酸枣仁皂苷E
下载PDF
不同地理环境下酸枣叶的形态解剖特征 被引量:28
5
作者 康东东 韩利慧 +2 位作者 马鹏飞 魏学智 毕润成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135-139,I0027,共6页
The leaf anatomic structure of %Zizyphus jujuba% var. %spinosa% from seashore to western arid area (near 37° N latitude) of China were investigated with both a light microscope and a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The leaf anatomic structure of %Zizyphus jujuba% var. %spinosa% from seashore to western arid area (near 37° N latitude) of China were investigated with both a light microscope and a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ll provenances shared the following common features. The distribution of stomata was generally uniform on the abaxial surface, and the type of stomatal apparatus was mainly anomocytic. The upper epidermis was formed by one layer of cells with tight, regular arrangement, and the lower epidermis was also formed by one layer of cells, and the type of anticlinal cell wall on both the upper and on the lower epidermis was straight. In the contrast, there were some differences in the anatomic characteristics among the provenances. With the decrease of water content in the habitats, (1) the stomatas became smaller gradually, and the density of stomata increase gradually; (2) the cells of both the upper and the lower epidermis became smaller gradually; (3) thickness of the upper and the lower cuticle, as well as the thickness of leaf, increased gradually; (4) bifacial leaf changed to isobilateral leaf; (5) the proportion of palisade tissue increased gradually, whereas the spongy tissue decreased; (6) diameter of midrib vessels and of midrib vascular bundles increased gradually; (7) the epidermis ornament changed in an order of smoothness, strip, reticulation, and mountain-like that represented the leaf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xerophytes. The results also showed that the sequence of the drought resistance delicacy was thickness of upper cuticle>density of stomata in proximal surface, size of stomata in proximal surface (length/width), thickness of lower cuticle, thickness of palisade, and thickness of spongy>average length of stomata, average length/width of upper epidermis cells, thickness of leaf, value of CTR, thickness of upper epiderm cell, thickness of lower epidermic cell, layers of palisade>diameter of midrib vascular bundle, average width of stomata, the area of stomata in proximal surface, average length of lower epidermis cells, and average length/width of lower epidermis cells>average length/width of palisade tissue cel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枣 叶结构 生态环境 抗旱
下载PDF
枣不同品种和果实不同部位糖积累及相关酶活性 被引量:12
6
作者 李洁 姚宝花 +1 位作者 宋宇琴 李六林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30-40,共11页
【目的】本文旨在揭示不同的枣品种生长发育过程中果实不同部位糖积累特征及其与糖代谢相关的酶活性的关系,为进一步完善枣果实糖积累理论提供依据。【方法】以3个枣品种壶瓶枣、婆婆枣、婆枣为研究对象,利用高效液相色谱等技术测定不... 【目的】本文旨在揭示不同的枣品种生长发育过程中果实不同部位糖积累特征及其与糖代谢相关的酶活性的关系,为进一步完善枣果实糖积累理论提供依据。【方法】以3个枣品种壶瓶枣、婆婆枣、婆枣为研究对象,利用高效液相色谱等技术测定不同发育时期枣果实果肩与果顶部位的蔗糖、果糖、葡萄糖、淀粉含量及相关酶活性的变化。【结果】1)3个枣品种果肩部位糖积累均早于果顶,且果肩可溶性糖含量均显著高于果顶(P<0.05)。在果实发育前期主要积累果糖和葡萄糖,壶瓶枣果实最早开始积累蔗糖,成熟时其含量为果糖和葡萄糖的3~4倍;其次是婆婆枣,其糖积累模式与壶瓶枣相似;婆枣果实糖积累发生最晚,其果糖和葡萄糖含量远高于蔗糖。成熟时婆婆枣果实可溶性总糖含量极显著高于壶瓶枣和婆枣(P<0.01)。2)整个果实发育阶段,3个枣品种果实淀粉含量均较低(最高值为6.78 mg·g^(-1)FW),且果肩部位淀粉含量均低于果顶,淀粉酶活性的变化基本与其淀粉含量的变化趋势相反。3)3个品种果肩与果顶部位蔗糖代谢酶活性变化规律相似;在整个阶段,酸性转化酶(AI)活性始终高于中性转化酶(NI),果实发育前期较高活性的转化酶促进了蔗糖的分解;蔗糖磷酸合成酶(SPS)活性变化与3个品种的蔗糖含量差异及变化趋势均相符;婆婆枣和壶瓶枣蔗糖合成酶的合成方向(SSs)活性分别极显著和显著的高于婆枣,3个品种蔗糖合成酶的分解方向(SSd)活性均较低,品种间无显著差异。【结论】壶瓶枣和婆婆枣为典型的蔗糖积累型果实,婆枣为己糖积累型果实;SPS是调控婆婆枣同时也是影响3个枣品种果实蔗糖积累的共同关键酶,可能也是引起不同枣品种果实糖含量差异的主要原因,枣果实中蔗糖合成酶活性以合成方向为主,壶瓶枣果实糖积累受蔗糖代谢相关酶的综合调控,婆枣果实糖积累还受SSd调控。淀粉酶在3个品种枣果实淀粉积累过程中起着主要调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壶瓶枣 婆枣 婆婆枣 果实 糖含量 酶活性
下载PDF
不同干燥方法对酸枣叶中核苷类、氨基酸类及黄酮类成分的影响 被引量:17
7
作者 张颖 郭盛 +4 位作者 朱邵晴 徐璐 严辉 钱大玮 段金廒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296-303,共8页
为研究不同干燥方法对酸枣叶干燥过程中内在质量的影响,采用UPLC-TQ MS法和HPLC法分别建立酸枣叶中20种核苷类和23种氨基酸类,以及黄酮类成分芦丁的分析方法,并探索不同干燥方法对酸枣叶中上述组分组成及含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本研... 为研究不同干燥方法对酸枣叶干燥过程中内在质量的影响,采用UPLC-TQ MS法和HPLC法分别建立酸枣叶中20种核苷类和23种氨基酸类,以及黄酮类成分芦丁的分析方法,并探索不同干燥方法对酸枣叶中上述组分组成及含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本研究所建立的分析方法简便、准确可靠;所有样品均富含核苷类、游离氨基酸类及黄酮类成分芦丁,其中核苷类成分以磷酸化产物如胞苷-5'-单磷酸、腺苷-5'-单磷酸、鸟苷-5'-单磷酸含量相对较高,游离氨基酸类成分以脯氨酸、酪氨酸、γ-氨基丁酸含量相对较高;且所有干燥加工后样品其上述成分含量均总体高于新鲜样品。依据各样品中所测定成分的含量,采用TOPSIS分析法,对不同干燥方法干燥样品的内在质量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显示以自然晒干样品和40℃热风干燥样品品质较优,而新鲜样品及70℃热风干燥样品品质较差。以上研究结果为酸枣叶产地干燥加工过程适宜干燥工艺的确定提供了数据支撑,也为叶类药材的干燥加工提供了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枣叶 干燥加工 核苷类 氨基酸类 黄酮类
下载PDF
枣与酸枣的SSR遗传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11
8
作者 张鹏飞 尉东峰 +3 位作者 刘亚令 宋美玲 张茹 雍鹏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50-155,共6页
为了探讨枣与酸枣资源的遗传多样性以及两者的亲缘关系,采用7对 SSR 引物,对16份枣品种(系)和17份酸枣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6份枣样品共扩增出56个等位基因,有效等位基因数( Ne)为3.798~10.000,平均为6.953,Shan... 为了探讨枣与酸枣资源的遗传多样性以及两者的亲缘关系,采用7对 SSR 引物,对16份枣品种(系)和17份酸枣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6份枣样品共扩增出56个等位基因,有效等位基因数( Ne)为3.798~10.000,平均为6.953,Shannon′s信息指数(I)为1.984,期望杂合度(He)为0.837;17份酸枣样品扩增后共检测出73个等位基因,等位基因的有效数目(Ne)为3.273~11.840,平均为7.398,Shannon′s信息指数(I)为2.105,期望杂合度(He)为0.843;枣和酸枣的遗传多样性都很丰富,酸枣的遗传多样性水平高于枣;GenAlEx分析得出,枣和酸枣居群种间遗传分化系数(Fst)为0.055,居群种间基因流(Nm)平均值为4.295,说明居群间基因交流比较频繁。NTSYSpc 聚类分析表明,SSR分子标记可以将枣和酸枣划分为枣类、酸枣类和过渡类3个类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枣 SSR 遗传多样性
下载PDF
自然干旱梯度下的酸枣表型变异 被引量:18
9
作者 邓荣华 高瑞如 +3 位作者 刘后鑫 赵亚锦 朱广龙 魏学智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2954-2961,共8页
表型变异是植物应对环境变化的一种策略。酸枣植物从中国东部沿海到内陆腹地均有分布,其表型性状的变异可能解释其对自然干旱梯度的适应机制。为验证这一假说,以烟台、石家庄、银川、吐鲁番4个自然干旱梯度生境中生长的酸枣三年生植株... 表型变异是植物应对环境变化的一种策略。酸枣植物从中国东部沿海到内陆腹地均有分布,其表型性状的变异可能解释其对自然干旱梯度的适应机制。为验证这一假说,以烟台、石家庄、银川、吐鲁番4个自然干旱梯度生境中生长的酸枣三年生植株的12个表型性状为调查研究对象,采用变异系数和巢式方差分析对酸枣的表型变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从烟台到银川,叶面积、叶长、叶周长和叶柄长总体呈减小的趋势,而比叶面积呈增大的趋势;(2)随着干旱程度的增强,二次枝的长度、二次枝的基部粗、二次枝的枣吊数、茎比密度和茎水分含量均呈减小趋势,并且种子重和种子短轴长也均呈减小的趋势;(3)对沿干旱梯度分布的4个酸枣种群而言,叶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33.70%)>枝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32.41%)>种子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9.07%),并且酸枣性状间存在很强的协变。结果表明酸枣的地上部分形态性状沿干旱梯度表现出很强的变异,推测在未来的气候变化下,酸枣将通过这种表型变异的有效组合来适应环境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枣 表型变异 自然干旱梯度 表型性状
下载PDF
酸枣叶化学成分的研究 被引量:17
10
作者 车勇 郑冰清 +1 位作者 滕勇荣 张永清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686-688,共3页
目的研究酸枣叶中的化学成分。方法用酸枣叶醇提物分别经石油醚、乙酸乙酯萃取,再经柱层析进一步分离,所得化合物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解析鉴定其化学结构。结果经化学和波谱分析鉴定了5个,黄酮类成分有芦丁(1)、槲皮素-3-O-α-L-(鼠李糖... 目的研究酸枣叶中的化学成分。方法用酸枣叶醇提物分别经石油醚、乙酸乙酯萃取,再经柱层析进一步分离,所得化合物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解析鉴定其化学结构。结果经化学和波谱分析鉴定了5个,黄酮类成分有芦丁(1)、槲皮素-3-O-α-L-(鼠李糖)(1→6)β-D-半乳糖(2);五环三萜类成分有lupeol(4)、zizyberanalic acid(6)、epiceanothic acid(7)。结论化合物2、6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枣叶 化学成分 三萜 黄酮
下载PDF
酸枣果三萜皂苷抑菌和抗氧化活性的研究 被引量:22
11
作者 孙延芳 梁宗锁 +2 位作者 刘政 黄静 闫晗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39-142,共4页
对纯化的酸枣果三萜皂苷进行抑菌和抗氧化活性研究。结果表明,三萜皂苷具有广谱抗菌效果,对实验所用的致病菌有较强的抑制和灭活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和炭疽杆菌的MIC可达0.078mg/mL。MBC值范围为0.180~0.712mg/mL... 对纯化的酸枣果三萜皂苷进行抑菌和抗氧化活性研究。结果表明,三萜皂苷具有广谱抗菌效果,对实验所用的致病菌有较强的抑制和灭活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和炭疽杆菌的MIC可达0.078mg/mL。MBC值范围为0.180~0.712mg/mL,尤其对绿脓假单胞菌和白色假丝酵母菌显示明显的抑制作用。通过清除DPPH自由基、铁还原抗氧化能力法、降低能量、硫代巴比妥酸法和抑制β-胡萝卜素漂白等体外抗氧化反应来研究其抗氧化性能,并以人工合成的抗氧化剂BHT作对照,结果表明三萜皂苷具有显著的抗氧化效应。因此,酸枣果可作为食品、化妆品和药品行业的天然原料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枣 三萜皂苷 抑菌活性 抗氧化活性
下载PDF
超声提取酸枣叶中总黄酮 被引量:8
12
作者 王迎进 于蕾 +2 位作者 闫军 何玥 张海容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29-232,共4页
研究了响应面法优化超声辅助提取酸枣叶中总黄酮工艺。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选择液料比、乙醇浓度、超声功率、超声时间四因素,利用Design-Expert 7.1.6软件Box-Benhnken中心组合试验和响应面分析法,研究了各自变量交互作用对酸枣叶总... 研究了响应面法优化超声辅助提取酸枣叶中总黄酮工艺。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选择液料比、乙醇浓度、超声功率、超声时间四因素,利用Design-Expert 7.1.6软件Box-Benhnken中心组合试验和响应面分析法,研究了各自变量交互作用对酸枣叶总黄酮得率的影响,模拟得到二次多项式回归方程的预测模型。结果表明:酸枣叶总黄酮的适宜超声提取工艺为,液料比42.00∶1(mL∶g)、乙醇体积分数60.10%、超声功率240.00 W、超声提取时间36.50 min。总黄酮得率实测值为5.382%,与预测值5.407%相符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枣叶 总黄酮 响应面分析法 工艺条件
下载PDF
HPLC法同时测定酸枣叶中芦丁等4种黄酮苷的含量 被引量:9
13
作者 张倩倩 崔庆玲 +3 位作者 刘晓秋 潘英妮 齐文 郑小云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6-31,共6页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酸枣叶中芦丁、槲皮素-3-O-β-D-葡萄糖苷、山奈酚-3-O-芸香糖苷和槲皮素-3-O-α-L-阿拉伯糖基(1→2)-α-L-鼠李糖苷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HPLC法。色谱柱为Agilent C18柱(150mm×4.6mm,5μm),流动相为乙腈(...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酸枣叶中芦丁、槲皮素-3-O-β-D-葡萄糖苷、山奈酚-3-O-芸香糖苷和槲皮素-3-O-α-L-阿拉伯糖基(1→2)-α-L-鼠李糖苷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HPLC法。色谱柱为Agilent C18柱(150mm×4.6mm,5μm),流动相为乙腈(A)-体积分数为1%的乙酸溶液(B)梯度洗脱,流速0.8mL·min^-1,检测波长255nm,柱温35℃。结果酸枣叶中4个指标成分芦丁、槲皮素-3-O-β-D-葡萄糖苷、山奈酚-3-D-芸香糖苷和槲皮素-3-O-α-L-阿拉伯糖基(1→2)-α-L-鼠李糖苷质量浓度分别在13.93-557.2mg·L^-1(r=0.9998)、1.030-41.20mg·L^-1(r=0.9999)、1.040-41.60mg·L^-1(r=0.9999)和7.420-296.8mg·L^-1(r=0.9999)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7.4%、97.7%、98.1%和97.6%,RSD分别为2.2%、2.9%、3.1%和1.9%。结论该方法操作简便、快速、准确、重复性好,可作为酸枣叶的含量测定方法.为酸枣叶的质量摔制和开发利用提供实验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枣叶 黄酮苷 高效液相色谱法 含量测定
下载PDF
酸枣叶片结构可塑性对自然梯度干旱生境的适应特征 被引量:25
14
作者 朱广龙 魏学智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9期6178-6187,共10页
叶片是植物体暴露于环境中面积最大的器官,其最易感知环境变化而发生形态和结构上的改变。为探究植株叶片结构对不同生境的适应机理,研究以生长在烟台-石家庄-宁夏-新疆不同地域气候条件形成的自然梯度干旱环境中的酸枣为试验材料,应用... 叶片是植物体暴露于环境中面积最大的器官,其最易感知环境变化而发生形态和结构上的改变。为探究植株叶片结构对不同生境的适应机理,研究以生长在烟台-石家庄-宁夏-新疆不同地域气候条件形成的自然梯度干旱环境中的酸枣为试验材料,应用植物显微技术研究酸枣叶片的结构的可塑性对不同自然梯度干旱环境的适应特征。结果表明:酸枣叶表皮着生有表皮毛,表皮细胞外覆有角质层与蜡质。叶肉为全栅型,栅栏组织发达,海绵组织退化,叶肉中有晶体及大量的分泌细胞。从烟台至新疆随生境梯度干旱加剧,酸枣叶片叶面积逐渐变小,叶片厚度依次增加,叶表皮角质层加厚,且上角质层厚度大于下角质层厚度;叶片上下表皮细胞长径及短径先增后降,栅栏组织总厚度和密度依次增大、层数减少,各层栅栏组织细胞的长径逐渐增加。叶脉薄壁细胞相对厚度逐渐减小,导管管径增大,晶体(草酸钙晶体)数增多。在梯度干旱环境中酸枣植株通过减小叶面积、提高栅栏组织密度、增加叶片及角质层厚度降低蒸腾作用,减少水分散失;通过增大导管管径提高水分利用率;通过增加晶体数量提高叶片机械性能,改变细胞的渗透势、提高吸水和保水能力。上述叶片结构的变化是酸枣植株长期对不同自然梯度干旱生境的适应特征。由此可知,叶片形态结构中叶面积、叶片厚度、角质层及叶肉组织(栅栏组织)随环境变化的可塑性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枣 叶片可塑性 梯度干旱 生境 适应特征
下载PDF
酸枣根的化学成分研究(英文) 被引量:9
15
作者 车勇 李松涛 张永清 《林产化学与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83-86,共4页
用各种柱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解析鉴定其化学结构,从而研究酸枣根中的化学成分。结果表明从酸枣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羽扇豆醇(Ⅰ),白桦酯酸(Ⅱ),美洲茶酸(Ⅲ),异美洲茶酸(Ⅳ),豆甾醇(Ⅴ),豆甾醇-3-O-葡萄... 用各种柱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解析鉴定其化学结构,从而研究酸枣根中的化学成分。结果表明从酸枣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羽扇豆醇(Ⅰ),白桦酯酸(Ⅱ),美洲茶酸(Ⅲ),异美洲茶酸(Ⅳ),豆甾醇(Ⅴ),豆甾醇-3-O-葡萄糖苷(Ⅵ),蛇婆子碱(Ⅶ)。其中化合物Ⅳ、Ⅵ、Ⅶ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枣根 化学成分 三萜 甾醇 环肽生物碱
下载PDF
沾化冬枣对萌芽前施^(15)N-尿素的吸收分配与利用 被引量:5
16
作者 张进 姜远茂 +2 位作者 张序 赵登超 刘文娥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22-25,共4页
以4年生盆栽沾化冬枣树为试材,研究其对萌芽前土施15N-尿素的吸收、分配和利用特性。结果表明:沾化冬枣萌芽前施15N-尿素,根系吸收15N肥后优先分配到贮藏器官(包括主干、多年生枝和粗根)中,然后外运用于植株新生器官(包括枣吊及其叶片... 以4年生盆栽沾化冬枣树为试材,研究其对萌芽前土施15N-尿素的吸收、分配和利用特性。结果表明:沾化冬枣萌芽前施15N-尿素,根系吸收15N肥后优先分配到贮藏器官(包括主干、多年生枝和粗根)中,然后外运用于植株新生器官(包括枣吊及其叶片、新生营养枝、细根和果实)建造,与贮藏氮利用特性相似;果实采收后,树体内的15N开始向贮藏器官回流。萌芽前施的15N-尿素根系吸收后,15N在树体内的运转分配主要随生长中心的转移而转移。幼叶期解析时,15N在贮藏器官粗根和主干木质部中的分配势(Ndff%)最强;盛花期解析时,15N在枣吊叶片(包括花)中的分配势最强;果实速长期解析时,15N在果实中的分配势最强;果实采收后解析时,15N在根系中的分配势最强。随着冬枣生长发育,植株对15N-尿素的吸收利用率逐渐上升,在果实速长期时达到最高,采果后略有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沾化冬枣 ^15N-尿素 萌芽 分配 利用
下载PDF
越冬病枝水培与PCR结合检测枣疯病植原体的存活动态 被引量:5
17
作者 侯晓杰 李正楠 冉隆贤 《中国森林病虫》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4,21,共5页
以感染枣疯病的婆枣为材料进行了以下两方面的研究:其一,采集越冬期和越冬前后的枣疯病枝条并对越冬期枝条进行水培,通过萌芽的症状观察和PCR检测,发现病枝条韧皮部和萌芽内均可扩增出1.5 Kb的枣疯病植原体特异性条带,此结果表明,枣疯... 以感染枣疯病的婆枣为材料进行了以下两方面的研究:其一,采集越冬期和越冬前后的枣疯病枝条并对越冬期枝条进行水培,通过萌芽的症状观察和PCR检测,发现病枝条韧皮部和萌芽内均可扩增出1.5 Kb的枣疯病植原体特异性条带,此结果表明,枣疯病植原体可以在-10℃左右的地区在枣树枝条内安全越冬;其二,利用PCR技术检测了冬季轻病树的病枝、根部、主干及树冠内未表现症状的枝条韧皮部,结果只在病枝内检测到植原体的存在,而在其它部位都未发现植原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婆枣 植原体 症状观察 PCR检测
下载PDF
RP-HPLC法测定酸枣仁中黄酮碳苷的含量 被引量:5
18
作者 李玉娟 李萍 +1 位作者 李会军 毕开顺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2期1079-1080,共2页
目的 建立测定酸枣仁中黄酮碳苷含量的新方法。方法  RP- HPL C法 ,采用 Hypersil- C1 8柱为分析柱 ,乙腈 -水 (17∶ 83)为流动相 ,检测波长为 334 nm,,流速为 0 .8m L/ min。结果 黄酮碳苷在 5 .2 80~ 14.0 8μg/ m L范围内与峰面... 目的 建立测定酸枣仁中黄酮碳苷含量的新方法。方法  RP- HPL C法 ,采用 Hypersil- C1 8柱为分析柱 ,乙腈 -水 (17∶ 83)为流动相 ,检测波长为 334 nm,,流速为 0 .8m L/ min。结果 黄酮碳苷在 5 .2 80~ 14.0 8μg/ m L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 (r=0 .9997,n=6 ) ,平均回收率为 95 .8%。结论 该法简便、快速、重现性好 ,适用于酸枣仁中黄酮碳苷的定量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枣仁 黄酮碳苷 RP-HPLC 含量 中药
下载PDF
不同生长期酸枣叶中多类型资源性化学成分的积累变化与分析评价 被引量:5
19
作者 张颖 郭盛 +4 位作者 朱邵晴 严辉 王强 徐璐 段金廒 《中国现代中药》 CAS 2016年第7期851-856,865,共7页
目的:研究不同生长期酸枣叶中多类型资源性化学成分的动态变化规律,为酸枣叶适宜采收期的确定及资源高效利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UPLC-TQ/MS法和HPLC法分别建立酸枣叶中19种核苷类和23种氨基酸类,以及黄酮类成分芦丁、金丝桃苷、异槲皮... 目的:研究不同生长期酸枣叶中多类型资源性化学成分的动态变化规律,为酸枣叶适宜采收期的确定及资源高效利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UPLC-TQ/MS法和HPLC法分别建立酸枣叶中19种核苷类和23种氨基酸类,以及黄酮类成分芦丁、金丝桃苷、异槲皮苷的分析方法,并比较不同生长期酸枣叶中上述组分的组成及含量变化趋势。结果:不同生长期酸枣叶中多类型资源性化学成分含量差异较大。其中,核苷类化学成分随生长期变化总体含量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再升高后再降低的双峰变化趋势;氨基酸类化学成分总量总体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黄酮类化学成分总体表现为含量由高渐低的变化趋势。3类化学成分均以6月28日所采集样品含量相对较高。结论:综合分析,酸枣叶以制茶为主要利用目的其适宜采收期应为6月下旬。本研究结果为酸枣叶适宜采收期的确定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酸枣叶资源的有效利用提供了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枣叶 核苷类 氨基酸类 黄酮类 采收期
下载PDF
酸枣叶对土壤水分的生理生化响应 被引量:15
20
作者 梁静 魏学智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49-555,共7页
酸枣(Ziziphus jujubavar.spinosa)分布广、适应性强、极耐旱,是研究植物响应干旱气候的优良试验材料。通过覆膜技术控制酸枣根系附近土壤水分含量,研究了不同土壤水分条件对酸枣叶片组织含水量、叶绿素含量、丙二醛、可溶性糖含量等生... 酸枣(Ziziphus jujubavar.spinosa)分布广、适应性强、极耐旱,是研究植物响应干旱气候的优良试验材料。通过覆膜技术控制酸枣根系附近土壤水分含量,研究了不同土壤水分条件对酸枣叶片组织含水量、叶绿素含量、丙二醛、可溶性糖含量等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以期探明酸枣适应干旱的生理机制。结果显示:随着土壤含水量的降低,处理组酸枣叶片的相对含水量与绝对含水量均降低,但都保持在较高水平,与对照相比,差异显著(p<0.05);自然饱和亏呈下降趋势且维持在较低水平,较对照差异均显著(p<0.05);随着土壤水分的减少,处理组酸枣叶片较对照组组织水势和渗透势减小(p<0.05),较对照差异显著(p<0.05),吸水能力提高;处理组酸枣叶片的叶绿体色素含量随土壤干旱程度的加深,均表现为低于对照且逐渐减少(p<0.05);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处理组与对照组相比,电导率随之增大,MDA含量也随之升高,质膜受到损伤;处理组酸枣叶片中渗透调节物质可溶性糖含量和游离脯氨酸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平均增幅为1.29、1.5倍。结果表明,酸枣叶片在不同的土壤水分条件下,具有积极的生理响应方式,适应性强,具有较强的抗旱耐旱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枣 土壤水分 水分生理 膜稳定性 渗透调节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