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01]取向Li掺杂ZnO薄膜光学性能的研究 被引量:10
1
作者 朱兴文 李勇强 +2 位作者 陆液 李英伟 夏义本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359-362,共4页
采用射频磁控溅射法在玻璃衬底上制备了[101]取向的Li:ZnO薄膜,研究了该薄膜的光学性能随热处理温度变化的规律.结果表明,399nm的发光峰是由Li的杂质能级引起;与[002]取向的薄膜相比,未经热处理的[101]薄膜其光学带隙大,且出现了380nm... 采用射频磁控溅射法在玻璃衬底上制备了[101]取向的Li:ZnO薄膜,研究了该薄膜的光学性能随热处理温度变化的规律.结果表明,399nm的发光峰是由Li的杂质能级引起;与[002]取向的薄膜相比,未经热处理的[101]薄膜其光学带隙大,且出现了380nm附近的带边发射(NBE)峰;在560~580℃热处理下,其晶胞变小、光学带隙变窄、360nm左右的带间发光峰红移;当热处理温度升至610℃时,薄膜中再次出现380nm的NBE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no薄膜 Li掺杂 101】取向 PL谱
下载PDF
利用原位APXPS与STM研究H2在ZnO(1010)表面的活化 被引量:2
2
作者 刘强 韩永 +7 位作者 曹云君 李小宝 黄武根 余毅 杨帆 包信和 李毅敏 刘志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366-1372,共7页
Cu/ZnO/Al_2O_3是工业中最广泛使用的甲醇合成催化剂。然而该催化反应的活性位点和机理目前仍存争议。H_2作为反应物之一,研究其在ZnO表面的活化和解离对于弄清甲醇合成反应的催化机理具有重要的帮助。本工作利用近常压光电子能谱(APXPS... Cu/ZnO/Al_2O_3是工业中最广泛使用的甲醇合成催化剂。然而该催化反应的活性位点和机理目前仍存争议。H_2作为反应物之一,研究其在ZnO表面的活化和解离对于弄清甲醇合成反应的催化机理具有重要的帮助。本工作利用近常压光电子能谱(APXPS)和扫描隧道显微镜(STM)原位研究了H_2在ZnO (1010)表面上的活化和解离。APXPS结果表明:在0.3mbar (1 mbar=100 Pa)的H_2气氛中,室温下ZnO表面形成羟基(OH)吸附物种。STM实验发现通入H_2后ZnO表面发生了(1×1)到(2×1)的重构。上述结果和原子H在ZnO (1010)表面的吸附结果一致。然而吸附H_2O可以导致同样的现象。因此,我们还开展了H_2O在ZnO (1010)表面吸附的对比实验。结果表明:H_2气氛中ZnO表面发生0.3 eV的能带弯曲,而H_2O吸附实验中几乎观察不到能带弯曲发生。同时,热稳定性实验表明H_2气氛中ZnO表面的OH不同于H_2O解离吸附产生的OH,前者具有更高的脱附温度。因此,本工作的结果表明常温和常压下H_2在ZnO (1010)表面发生解离吸附。这一结果和以往超高真空下未发现H_2在ZnO (1010)表面上的解离不同,说明H_2的活化是一个压力依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2 zno(1010) 活化 解离吸附 近常压光电子能谱 扫描隧道显微镜
下载PDF
第一性原理研究O2和H2O在ZnO(101-0)表面上的吸附行为 被引量:2
3
作者 张海峰 卢士香 +1 位作者 徐文国 张秀辉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517-526,共10页
运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的第一性原理方法研究了O 2和H 2 O单分子在ZnO(101-0)表面上的吸附行为.吸附位点主要考虑了表面的Zn顶位和Zn桥位,同时也考虑了其它可能的吸附行为.对于O 2在ZnO(101-0)表面上的吸附设计了9个模型,H 2 O在ZnO... 运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的第一性原理方法研究了O 2和H 2 O单分子在ZnO(101-0)表面上的吸附行为.吸附位点主要考虑了表面的Zn顶位和Zn桥位,同时也考虑了其它可能的吸附行为.对于O 2在ZnO(101-0)表面上的吸附设计了9个模型,H 2 O在ZnO(101-0)表面上的吸附设计了12个模型.通过形成能计算发现,O 2在表面上的吸附为正值,H 2 O的吸附为负值.O 2和H 2 O单分子在表面上发生分子吸附,未见解离形态.对于O 2吸附最稳定的结构是O 2分子与表面相邻的Zn原子形成了Zn slab1-O ads1-O ads2-Zn slab2桥连键.其它较为稳定的结构是O ads1原子迁移到下一个表面重复晶胞的O原子位置附近,在表面上形成了Zn slab1-O ads1键,同时O ads2原子扩散至表面沟渠上方.对于H 2 O吸附,不论以何种方式吸附结构都比较稳定.其中最稳定的构型是O ads迁移到下一个表面重复晶胞的O原子位置附近,形成了Zn slab1-O ads键以及O slab3-H氢键.另外较稳定的构型是O ads迁移到ZnO(101-0)表面台阶上方,形成了Zn slab1-O ads键以及O slab 1-H氢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no(101-0)表面 吸附 第一性原理 O2 H2O
下载PDF
一种新型通信芯片-YT0-101在工业控制中的应用初探 被引量:1
4
作者 杨靖 黄明琪 《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年第4期426-430,共5页
基于贵州以太科技公司开发的一种新型通信芯片-YT0-101,介绍了利用YT0-101构建上位机的通信电路设计,并给出了使用Visual Basic 6.0在上位机中进行通信软件设计的方法。实验调试成功,实现了利用YT0-101进行实时数据传送的目的。
关键词 YT0—101 通信芯片 上位机 VB6.0
下载PDF
Cu吸附ZnO(10ī0)非极性表面的第一原理计算
5
作者 刘亚明 侯振雨 +2 位作者 崔小敏 张文庆 路战胜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42-46,共5页
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平面波赝势方法,计算并分析了Cu在ZnO(10ī0)表面的吸附.通过分析比较不同吸附位的吸附能,最稳定位的差分电荷密度和态密度,发现:1)Ot位的吸附最稳定,ZnBri位置处是亚稳态吸附;亚稳态的ZnBri位吸附极... 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平面波赝势方法,计算并分析了Cu在ZnO(10ī0)表面的吸附.通过分析比较不同吸附位的吸附能,最稳定位的差分电荷密度和态密度,发现:1)Ot位的吸附最稳定,ZnBri位置处是亚稳态吸附;亚稳态的ZnBri位吸附极易受到微扰发生键断裂,使得该处吸附的Cu移到Ot或OBri位.与Olga Dulub的STM实验发现吻合很好.2)差分电荷密度图显示出Cu-O方向有明显的电荷转移,这是Cu与ZnO(10ī0)面有较强作用的主要原因.3)Cu原子的Ot位吸附改变了ZnO(10ī0)面的成键平衡,使得呈电中性的ZnO(10ī0)面出现活跃的金属态,这应该就是Cu/ZnO吸附体系具有很强催化活性的根本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吸附 zno(10ī0)非极性表面 催化活性
下载PDF
上海可贵固态离子导体公司的Z0-101T型氧化锆氧量分析仪
6
作者 孙成文 徐权 +3 位作者 黄福宝 杨艺洲 陈深 叶建明 《上海计量测试》 1997年第1期39-40,共2页
上海可贵固态离子导体公司是硅酸盐所创办的高科技产品开发公司,是上海市高新技术企业。生产Z0-4型系列直插式ZrO<sub>2</sub>氧量分析仪已有多年历史,现已广泛用于电力、石化、制药、冶金、橡胶、化工、纺织等工矿企业,可... 上海可贵固态离子导体公司是硅酸盐所创办的高科技产品开发公司,是上海市高新技术企业。生产Z0-4型系列直插式ZrO<sub>2</sub>氧量分析仪已有多年历史,现已广泛用于电力、石化、制药、冶金、橡胶、化工、纺织等工矿企业,可以降低生产能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锆 氧量分析仪 Z0-101T型
下载PDF
用同步辐射光研究CO在Cs/Ru(101^—0)表面的吸附
7
作者 汪健 刘凤琴 《同步辐射装置用户科技论文集》 2000年第1期211-216,共6页
(CO+Cs)/Ru(101^-0)共吸附的体系中,CO分子由于受Cs原子强烈影响,分子轨道发生重新杂化组合。CO分子原来在清洁Ru(101^-0)表面上结合能位于7.5eV处相重叠的5σ和1π轨道对应谱峰分裂为两峰,结合能分别位于6.3和7.8eV处,其中6.3eV... (CO+Cs)/Ru(101^-0)共吸附的体系中,CO分子由于受Cs原子强烈影响,分子轨道发生重新杂化组合。CO分子原来在清洁Ru(101^-0)表面上结合能位于7.5eV处相重叠的5σ和1π轨道对应谱峰分裂为两峰,结合能分别位于6.3和7.8eV处,其中6.3eV处的谱峰来自CO分子1π轨道的一支,它显示出该分子轨道沿衬底<0001>晶向的镜面反对称性。CO分子1π轨道的另一支和5σ轨道在结合能7.8eV处相重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步辐射 CO Cs/Ru(101^-0)表面 共吸附 铯/钌 一氧化碳 助催化作用
下载PDF
K/Ru(101^—0)表面上的CO—4α1轨道对称性确定
8
作者 李海洋 刘凤琴 《同步辐射装置用户科技论文集》 2000年第1期207-210,共4页
用同步辐射角分辨偏上光电子谱对K/Ru(101^-0)表面上吸附的CO分子轨道的对称性测量发现:结合能在11.2eV的CO-4α1(4σ)分子轨道对s偏振光(在沿<12^-10>的入射面)是禁戒的。结果表明由于K的强烈影响,CO的分子轨道重新排列(s... 用同步辐射角分辨偏上光电子谱对K/Ru(101^-0)表面上吸附的CO分子轨道的对称性测量发现:结合能在11.2eV的CO-4α1(4σ)分子轨道对s偏振光(在沿<12^-10>的入射面)是禁戒的。结果表明由于K的强烈影响,CO的分子轨道重新排列(sp^2杂化)。根据选择定则和分子轨道的对称性说明,sp^2再杂化的CO分子吸附的桥位取向是<12^-10>晶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Ru(101^-0)表面 4α1轨道 对称性 CO 分子轨道 偏振光电子谱 再杂化模型 同步辐射 助催化作用 一氧化碳 分子轨道 吸附
下载PDF
基于YT0-101通信芯片构成的远程控制系统
9
作者 黄明琪 彭凯 杨靖 《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z1期69-73,共5页
本文介绍了基于YT0-101通信芯片构成的一个远程控制系统.在该系统中,以YT0-101为核心构成的现场总线及控制节点形成了现场级部分,远程用户通过internet可以对现场级的设备进行监控,该系统在实验室条件下调试成功.
关键词 YT0-101 远程控制 现场总线
下载PDF
不同择优取向的ZnO薄膜的制备 被引量:6
10
作者 陆液 李勇强 朱兴文 《压电与声光》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04-206,共3页
采用射频磁控溅射法在载玻片上制备了不同择优取向的ZnO薄膜。结果表明,溅射功率在100~380W范围内制备的ZnO薄膜呈(101)择优取向性,当功率上升至550W时,薄膜则为(100)取向;基片温度升高有利于(002)面的生长,当基片温度为25... 采用射频磁控溅射法在载玻片上制备了不同择优取向的ZnO薄膜。结果表明,溅射功率在100~380W范围内制备的ZnO薄膜呈(101)择优取向性,当功率上升至550W时,薄膜则为(100)取向;基片温度升高有利于(002)面的生长,当基片温度为250℃时,在溅射功率为200W时即可制得(002)面择优取向的薄膜。热处理温度的提高有助于(100)和(101)面的择优取向,而对(002)面的取向不利。同时,该文对ZnO薄膜不同择优取向生长的机制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锌薄膜 (100)定向 (101)定向 磁控溅射
下载PDF
Sb掺杂ZnO薄膜的缺陷和光学性质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陈小庆 孙利杰 傅竹西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72-75,共4页
采用磁控溅射方法在6H-SiC单晶片上制备了锑(Sb)掺杂的氧化锌(ZnO)薄膜.利用X射线衍射(XRD)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对样品的结晶质量和成分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所得到的ZnO∶Sb薄膜结晶质量良好,掺Sb浓度为原子数分数1%,并且掺入的Sb原... 采用磁控溅射方法在6H-SiC单晶片上制备了锑(Sb)掺杂的氧化锌(ZnO)薄膜.利用X射线衍射(XRD)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对样品的结晶质量和成分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所得到的ZnO∶Sb薄膜结晶质量良好,掺Sb浓度为原子数分数1%,并且掺入的Sb原子处于Zn原子的位置.利用低温及变温光致发光谱(PL)研究了ZnO∶Sb薄膜的光学性质,观察到了与Sb有关的A0X发射,并且计算得到其受主能级为150meV.分析认为掺Sb的ZnO薄膜中受主来源于SbZn-2VZn复合缺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b掺杂 低温PL谱 zno A0X
下载PDF
Ag^(0)/ZnO异质结光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
12
作者 张英 任旺 +2 位作者 周游 牟柯翰 李敏娇 《贵金属》 CAS 2024年第4期51-56,共6页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Ag^(0)/ZnO光催化剂异质结。运用X射线衍射仪(XRD)、孔隙比表面分析仪(BET)、X射线能谱分析仪(EDS)、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UV-Vis DRS)对光催化剂的晶体结构、比表面积、元素组成、光学吸收特性等进行了表征,证实...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Ag^(0)/ZnO光催化剂异质结。运用X射线衍射仪(XRD)、孔隙比表面分析仪(BET)、X射线能谱分析仪(EDS)、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UV-Vis DRS)对光催化剂的晶体结构、比表面积、元素组成、光学吸收特性等进行了表征,证实了异质结的成功制备。用表面光电压仪(SPS)等对光催化剂的光生电荷分离特性进行了研究。通过降解有机模拟物罗丹明B(RhB)来考察Ag^(0)/ZnO异质结的光催化活性。用四唑蓝(NBT)-·O_(2)^(-)反应考察了异质结光催化降解过程中·O_(2)^(-)的产率。结果表明,Ag与Zn O摩尔比为6%的Ag^(0)/ZnO光催化剂具有最佳的光催化活性,在汞灯的照射下,Ag^(0)/ZnO光催化活性是参考Zn O的1.79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催化剂 异质结 zno Ag^(0)
下载PDF
载体对乙酸乙酯加氢制乙醇铜基催化剂性能影响研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张维义 岳志 +1 位作者 黄岩 程振民 《天然气化工—C1化学与化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57-63,共7页
采用并流共沉淀方法制备了一系列不同载体的铜基催化剂,通过N2物理吸附、X射线衍射、程序升温还原、透射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等表征方法分析了催化剂的物理化学特性。研究了载体(TiO_2,SiO_2和TiO_2+SiO_2)对于乙酸乙酯加氢的... 采用并流共沉淀方法制备了一系列不同载体的铜基催化剂,通过N2物理吸附、X射线衍射、程序升温还原、透射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等表征方法分析了催化剂的物理化学特性。研究了载体(TiO_2,SiO_2和TiO_2+SiO_2)对于乙酸乙酯加氢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TiO_2和SiO_2共同做载体的CZST催化剂具有较高的活性,而且铜活性组分分散比较均匀、Cu的晶粒尺寸较小以及Cu^0/(Cu^0+Cu^+)物质的量比例合适。探索研究了CZST催化剂的最优反应条件,发现在反应温度为250℃、质量空速0.5h^(-1)、n(氢)/n(酯)为20时,其反应活性最高,乙酸乙酯转化率达到96%,乙醇选择性达到99.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酸乙酯 乙醇 催化加氢 Cu—zno催化剂 Cu00/(Cu0+Cu+)比
下载PDF
Nb/Nd共掺Bi_4Ti_3O_(12)对ZnO基薄膜晶体管性能的影响
14
作者 龚跃球 刘奕帆 +1 位作者 阳歌 谢淑红 《光电子.激光》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242-1247,共6页
利用化学溶液沉积(CSD)法,在Pt/Ti/SiO2/Si(100)衬底上成功制备以B3.15Nd0.85Ti3-x NbxO12(BNTNx,x=0.01,0.03,0.05,0.07)薄膜作为栅介质层、以ZnO薄膜作为有源层的铁电薄膜晶体管(ZnO/BNTN铁电TFT)。研究了Nb含量对BNTN薄膜微结构、介... 利用化学溶液沉积(CSD)法,在Pt/Ti/SiO2/Si(100)衬底上成功制备以B3.15Nd0.85Ti3-x NbxO12(BNTNx,x=0.01,0.03,0.05,0.07)薄膜作为栅介质层、以ZnO薄膜作为有源层的铁电薄膜晶体管(ZnO/BNTN铁电TFT)。研究了Nb含量对BNTN薄膜微结构、介电和铁电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BNTN0.03薄膜的剩余极化(2 Pr)最大(71.4μC/cm2),介电常数最大(370)。测得BNTNx薄膜的居里温度约为410℃,介电损耗(tanδ)约为0.02。ZnO/BNTN铁电TFT相比ZnO/SiO2层TFT,有较好的输出特性和转移特性,其阈值电压、沟道迁移率、存储窗口和开关电流比分别达到了2.5V、5.68cm2/Vs、1.5V和1.8×1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3 15Nd0 85 Ti3-xNbxO12(BNTNx) 铁电薄膜 zno薄膜晶体管(TFT)
原文传递
tetracene分子在Ru(100)表面的吸附结构及其电子态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窦卫东 黄寒 +6 位作者 张寒洁 宋飞 李海洋 何丕模 鲍世宁 陈桥 周午纵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4262-4269,共8页
利用紫外光电子能谱(UPS)、角分辨紫外光电子能谱(ARUPS)和扫描隧道显微镜(STM)等方法研究了tetracene分子在Ru(100)表面上吸附的电子态,吸附位置和吸附取向.UPS实验显示,与tetracene分子有关的光电子谱峰在费米能级以下2.1,3.5,4.8,6... 利用紫外光电子能谱(UPS)、角分辨紫外光电子能谱(ARUPS)和扫描隧道显微镜(STM)等方法研究了tetracene分子在Ru(100)表面上吸附的电子态,吸附位置和吸附取向.UPS实验显示,与tetracene分子有关的光电子谱峰在费米能级以下2.1,3.5,4.8,6.0,7.1和9.2eV处;ARUPS结果表明,tetracene分子的分子平面基本平行于衬底表面;从STM图像中可以看到tetracene分子的长轴沿[0001]和[1■10]两个晶向.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从头算计算证实了上述结论.当分子长轴沿[0001]晶向时,分子中心位置在衬底表面的“短桥位”上,当分子长轴沿[1210]晶向时,分子中心位置在衬底表面的“四原子中心空位”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etmcene分子 Ru(101^-0)表面 吸附结构 吸附电子态
原文传递
Effect of Y:Zn ratio on microstructure and emission of Er^(3+)/Yb^(3+) codoped Y_(2)O_(3)-ZnO ceramic phosphors
16
作者 Boxu Xu Chao Song +6 位作者 Jie Song Rui Huang Shaomin Lin Zhenxu Lin Yi Zhang Dejian Hou Jun Song 《Journal of Rare Earths》 SCIE EI CAS CSCD 2023年第12期1883-1894,I0003,共13页
In this study,Er^(3+)/Yb^(3+)codoped Y_(2)O_(3)-ZnO ceramic phosphors were prepared by sol-gel method.The samples had two emission bands,namely,green(535 nm) and red(660 nm),which are attributed to Er^(3+):^(2)H_(11/2... In this study,Er^(3+)/Yb^(3+)codoped Y_(2)O_(3)-ZnO ceramic phosphors were prepared by sol-gel method.The samples had two emission bands,namely,green(535 nm) and red(660 nm),which are attributed to Er^(3+):^(2)H_(11/2)(^(4)S_(3/2))→^(4)I_(15/2)and Er^(3+):^(4)F_(9/2)→^(4)I_(15/2)radiative transitions,respectively.The samples exhibited green-and red-emission intensity enhancement by 1.728 and 2.286 times that of the pure Y2O3host,respectively and by 514.468 and 214.341 times that of the pure ZnO host.The emission intensities are first enhanced by lattice expansion.With the change of Y:Zn ratio,the high surface energy is converted into low crystal surface resulting in the change of asymmetry crystal field for matrix.When the intensity of the asymmetric crystal field reaches maximum,both emissions are further boosted.When the high surface energy transforms into crystal surface energy,the microstructure changes into a compact mesoporous structure.Consequently,the chemical stability of the samples improves significantly,and the final emission band of the three samples with mesoporous structures is continuously r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SOPOROUS Y_(2)0_(3) zno Luminescence Rare earths Ceramic phosphors
原文传递
Effect of Cu Co-doping on the Magnetism of Zn_(0.95)Co_(0.05)O Films
17
作者 李建军 朱金波 +2 位作者 张丽亭 刘银 郝维昌 《Journal of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Science)》 EI 2012年第6期738-742,共5页
Zno.95-xCoo.05CuxO (atomic ratio, x = 0-8%) thin films are fabricated on Si(lll) substrate by reactive magnetron sputtering method. Detailed characterizations indicate that the doped Cu ions substitute the Zn2+ i... Zno.95-xCoo.05CuxO (atomic ratio, x = 0-8%) thin films are fabricated on Si(lll) substrate by reactive magnetron sputtering method. Detailed characterizations indicate that the doped Cu ions substitute the Zn2+ ions in ZnO lattice. The doped Cu ions are in +1 and +2 mixture valent state. The ferromagnetism of the Zno.95-xCoo.o5CuxO film increases gradually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Cu+ ion concentration till x = 6%, but decreases for higher Cu concentration. Experimental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increase of ferromagnetism is not owing to the magnetic contribution of Cu+ ions themselves, but owing to the enhancement of magnetic interaction between Co2+ ions, which suggests that p-type doping of Cu+ ion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mediating the ferromagnetic coupling between Co 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no.95-xCo0.o5CuxO films magnetic semiconductors bound magnetic polaron model CO-DOPING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