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Formation of a ZnO nanorods-patterned coating with strong bactericidal capability and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of the contribution of nanorods-derived puncture and ROS-derived killing 被引量:3
1
作者 Jing Ye Bo Li +3 位作者 Mei Li Yufeng Zheng Shuilin Wu Yong Han 《Bioactive Materials》 SCIE 2022年第5期181-191,共11页
To endow Ti-based orthopedic implants with strong bactericidal activity,a ZnO nanorods-patterned coating(namely ZNR)was fabricated on Ti utilizing a catalyst-and template-free method of micro-arc oxidation(MAO)and hyd... To endow Ti-based orthopedic implants with strong bactericidal activity,a ZnO nanorods-patterned coating(namely ZNR)was fabricated on Ti utilizing a catalyst-and template-free method of micro-arc oxidation(MAO)and hydrothermal treatment(HT).The coating comprises an outer layer of ZnO nanorods and a partially crystallized inner layer with nanocrystalline TiO_(2) and Zn_(2)TiO_(4) embedded amorphous matrix containing Ti,O and Zn.During HT,Zn^(2+)ions contained in amorphous matrix of the as-MAOed layer migrate to surface and react with OHin hydrothermal solution to form ZnO nuclei growing in length at expense of the migrated Zn^(2+).ZNR exhibits intense bactericidal activity against the adhered and planktonic S.aureus in vitro and in vivo.The crucial contributors to kill the adhered bacteria are ZnO nanorods derived mechano-penetration and released 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Within 30 min of S.aureus incubation,ROS is the predominant bactericidal contributor with quantitative contribution value of ~20%,which transforms into mechano-penetration with prolonging time to reach quantitative contribution value of ~96% at 24 h.In addition,the bactericidal contributor against the planktonic bacteria of ZNR is relied on the released Zn^(2+).This work discloses an in-depth bactericidal mechanism of ZnO nanoro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TI-BACTERIA zno nanorods Hydrothermal treatment formation mechanism Bactericidal contributors quantitation
原文传递
微波法快速合成氧化锌纳米棒 被引量:9
2
作者 孔祥荣 邱晨 +2 位作者 刘强 刘琳 郑文君 《传感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05B期2331-2333,2336,共4页
二氧化锌纳米棒由于新奇的物理化学性质成为研究的热点,本文用微波辐照法快速制备了氧化锌纳米棒,对合适的反应条件进行了探讨,对其中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并对可能的反应机理进行了阐述.另人感兴趣的是,纳米棒有凹陷或者部分中... 二氧化锌纳米棒由于新奇的物理化学性质成为研究的热点,本文用微波辐照法快速制备了氧化锌纳米棒,对合适的反应条件进行了探讨,对其中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并对可能的反应机理进行了阐述.另人感兴趣的是,纳米棒有凹陷或者部分中空,有破碎的纳米管状,甚至有类似藕状的纳米管形成的纳米棒束,这为氧化锌纳米棒和纳米管的形成机理解释提供了新的证据.实验结果表明,微波法制备氧化锌纳米棒直径300nm、长度3~5μm而且不需要模板、晶种、表面活性剂,方法简单快捷、实验可重复性强,适合大规模的生产,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锌 纳米棒 制备 反应机理
下载PDF
氧化锌纳米棒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9
3
作者 孔祥荣 刘琳 +2 位作者 邱晨 刘强 郑文君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05-108,113,共5页
氧化锌具有良好的化学惰性和生物兼容性,也是目前同时具有压电性质和半导体性质的唯一材料。氧化锌纳米棒及其阵列由于具有新奇的物理和化学性质而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之一。综述了近年来氧化锌纳米棒的制备方法、合成机理及应用研究等,... 氧化锌具有良好的化学惰性和生物兼容性,也是目前同时具有压电性质和半导体性质的唯一材料。氧化锌纳米棒及其阵列由于具有新奇的物理和化学性质而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之一。综述了近年来氧化锌纳米棒的制备方法、合成机理及应用研究等,展望了其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锌纳米棒 制备 合成机理
下载PDF
微波固相合成氧化锌纳米棒 被引量:7
4
作者 刘劲松 曹洁明 +1 位作者 李子全 柯行飞 《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5期1476-1480,共5页
通过前驱体的微波固相热分解法快速合成了氧化锌纳米棒,其直径在60~385nm之间,长可达数微米.前驱体则通过一步室温固相反应制备.用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能量色散X射线分析(EDX)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对产物的结构... 通过前驱体的微波固相热分解法快速合成了氧化锌纳米棒,其直径在60~385nm之间,长可达数微米.前驱体则通过一步室温固相反应制备.用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能量色散X射线分析(EDX)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对产物的结构和形貌进行了表征.同时,对氧化锌纳米棒的光致发光(PL)性能作了测试,结果表明在355nm处有一个明显的近带隙发射峰.另外,对比实验表明,微波辐射在氧化锌纳米棒的形成过程中起了关键性作用,并对其形成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波固相反应 氧化锌 纳米棒 形成机理
下载PDF
一步法制备纳米氧化锌的形成机理 被引量:4
5
作者 马正先 闫平科 +2 位作者 马志军 韩跃新 袁致涛 《人工晶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305-310,共6页
以氯化锌和氢氧化钠为原料,采用直接水解一步法制备了针状和球形纳米氧化锌。借助于XRD、TEM等测试手段,对纳米氧化锌粉体的制备条件和其对粒度、形貌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利用负离子配位多面体生长基元理论模型,解释了直接水解合成... 以氯化锌和氢氧化钠为原料,采用直接水解一步法制备了针状和球形纳米氧化锌。借助于XRD、TEM等测试手段,对纳米氧化锌粉体的制备条件和其对粒度、形貌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利用负离子配位多面体生长基元理论模型,解释了直接水解合成氧化锌纳米晶体的形成机理和生长习性。研究结果表明,一步法直接合成纳米氧化锌的结晶过程遵循溶解-结晶-聚集生长机理模型;ZnO为极性晶体,具有极性生长特性,其成核过程包括均相成核和非均相成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氧化锌 形成机理 制备 水解法
下载PDF
六角形氧化锌超晶格粒子的控制制备(英文) 被引量:2
6
作者 王晓娟 张宪玺 +3 位作者 马长勤 张建华 朱庆增 姜建壮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29-36,共8页
本文通过蒸发微乳液体系中的溶剂得到了六角形的氧化锌亚微米粒子,其具有超晶格结构。所得产物用红外(FT-IR)和透射电镜(TEM)进行了表征,并进行了热重分析(TGA)。通过监测反应过程,研究了该粒子的形成机制。实验观察到约7nm的纳米氧化... 本文通过蒸发微乳液体系中的溶剂得到了六角形的氧化锌亚微米粒子,其具有超晶格结构。所得产物用红外(FT-IR)和透射电镜(TEM)进行了表征,并进行了热重分析(TGA)。通过监测反应过程,研究了该粒子的形成机制。实验观察到约7nm的纳米氧化锌粒子聚集成亚微米的球形超晶格粒子,该球形粒子随溶剂蒸发进行了自组装,并由于界面相互作用转换成六角形的超晶格粒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角形 粒子 氧化锌 控制制备 超晶格 形成机制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