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19篇文章
< 1 2 1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oO_(2)/ZnS复合材料改性隔膜实现锂硫电池稳定的高倍率性能
1
作者 许占位 郭隆华 +5 位作者 任宇川 赵家棋 李嘉胤 李亮 马维鹏 张科 《陕西科技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2-118,共7页
锂硫电池由于其高能量密度、低成本效益被认为是最有前途的下一代电池体系之一.然而多硫化物的穿梭效应大幅降低了锂硫电池的循环稳定性和寿命,严重阻碍其实际应用.无机金属化合物材料改性的隔膜不仅能抑制多硫化锂(LiPS)的穿梭效应,其... 锂硫电池由于其高能量密度、低成本效益被认为是最有前途的下一代电池体系之一.然而多硫化物的穿梭效应大幅降低了锂硫电池的循环稳定性和寿命,严重阻碍其实际应用.无机金属化合物材料改性的隔膜不仅能抑制多硫化锂(LiPS)的穿梭效应,其部分特殊的晶面还能加速多硫化物的氧化还原反应动力学.本文在罗盘状ZnS表面原位生长球状的MoO_(2),制备MoO_(2)/ZnS复合材料.MoO_(2)对多硫化物有着较强的吸附作用,ZnS有着良好的电导率,两者的复合可加速电子传导效率和氧化还原速率.以所制备的MoO_(2)/ZnS作为隔膜改性材料,锂硫电池在5 C的大电流密度下,经过1000次循环后仍可以保持690 mAh g^(-1)的放电比容量,平均每圈的容量衰减率仅为0.014%,表现出优异的循环性能和倍率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O_(2) zns 复合材料 穿梭效应 隔膜改性
下载PDF
纳米ZnS∶Mn^(2+)薄膜荧光增强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任山令 张家骅 +3 位作者 吕少哲 曹立新 宋宏伟 黄世华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451-455,共5页
利用有机溶胶方法制备了纳米ZnS∶Mn2 + 颗粒并将其分散在PVB薄膜中 ,观察到紫外辐照荧光增强的现象且增长倍数高于以前的报道。利用激发和发射光谱等手段对荧光增强的动力学过程进行了研究。认为纳米ZnS中元激发向Mn2 + 离子和表面态... 利用有机溶胶方法制备了纳米ZnS∶Mn2 + 颗粒并将其分散在PVB薄膜中 ,观察到紫外辐照荧光增强的现象且增长倍数高于以前的报道。利用激发和发射光谱等手段对荧光增强的动力学过程进行了研究。认为纳米ZnS中元激发向Mn2 + 离子和表面态的能量传递是两个互相竞争的过程 ,紫外光辐照使表面态数目减少从而使Mn2 + 的发光增强 ,辐照后ZnS基质的 1P能级对Mn的激发更为有效。该样品在太阳光辐照下有相同的增强效应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ns:Mn^2+薄膜 荧光增强动力学 荧光光谱 纳米材料 锰离子掺杂 硫化锌薄膜
下载PDF
金属离子表面修饰对纳米ZnS∶Mn^(2+)溶胶发光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10
3
作者 陈力 张家骅 +2 位作者 骆永石 吕少哲 王笑军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72-76,共5页
利用胶体化学共沉淀方法制备了纳米ZnS∶Mn2 + 乙醇溶胶 ,观察到Zn2 + 的引入对内部Mn2 + 的4T1→6A1跃迁的 5 80nm橙色发光有激活作用 ,而外加的Mn2 + 对该橙色发光有猝灭作用。Zn2 + 的吸附通过形成单层ZnS壳 ,减少了表面猝灭中心 ,... 利用胶体化学共沉淀方法制备了纳米ZnS∶Mn2 + 乙醇溶胶 ,观察到Zn2 + 的引入对内部Mn2 + 的4T1→6A1跃迁的 5 80nm橙色发光有激活作用 ,而外加的Mn2 + 对该橙色发光有猝灭作用。Zn2 + 的吸附通过形成单层ZnS壳 ,减少了表面猝灭中心 ,从而使发光强度增加 ,这种表面猝灭中心最有可能是来自表面S2 -孤对电子的悬空键。Mn2 + 的猝灭过程不能用纯粹动态的猝灭过程来描述 ,Mn2 + 本身很可能就是橙光的猝灭中心。考虑到Mn2 + 在颗粒表面上的按泊松分布 ,并假设单个Mn2 + 能 1 0 0 %猝灭Mn2 + 5 80nm发射 ,理论与实验数据很好地符合。通过对猝灭数据的拟合 ,估算出的颗粒尺寸小于用有效质量近似模型算得的 3 .1nm ,分析了可能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离子 表面修饰 光致发光 硫化锌溶胶 锰离子 激活 猝灭中心 纳米颗粒
下载PDF
Mn^(2+)掺杂水溶性ZnS量子点的制备及其光致发光性能 被引量:2
4
作者 颜爱国 薛继武 +2 位作者 冯起芹 石亮 高健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68-72,共5页
采用共沉淀法,在3-巯基丙酸(MPA)为表面修饰剂下,成功制备出Mn2+掺杂水溶性ZnS量子点。利用X射线衍射仪、透射电子显微镜、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仪和荧光分光光度计等表征方法研究了Mn2+掺杂剂及掺杂量对ZnS量子点的晶体结构、形貌和发光... 采用共沉淀法,在3-巯基丙酸(MPA)为表面修饰剂下,成功制备出Mn2+掺杂水溶性ZnS量子点。利用X射线衍射仪、透射电子显微镜、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仪和荧光分光光度计等表征方法研究了Mn2+掺杂剂及掺杂量对ZnS量子点的晶体结构、形貌和发光性能等的影响。结果表明,所得产物为ZnS立方型闪锌矿结构,样品呈不规则球形,粒径主要集中在9.7nm左右;在320nm激发下,Mn2+掺杂ZnS量子点出现两个发射波峰,分别位于587和637nm处,其中587nm处的发射波峰为ZnS表面态缺陷发光,而637nm处的发射波峰则属于Mn2+∶4T1-6A1能级特征发光。同时,利用红外吸收光谱对Mn2+掺杂水溶性ZnS量子点的形成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n2+掺杂 水溶性 zns量子点 光致发光
下载PDF
玻璃基质中ZnS纳米晶Mn^(2+)的EPR谱
5
作者 郑莹光 刘俊业 +3 位作者 董凤霞 刘春旭 许武 李丹 《波谱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201-206,共6页
用融熔法制备分散有ZnS:Mn2+纳米晶的纳硼硅(Na2O-B2O3-SiO2)玻璃在不同温度、时间对样品进行退火处理,得到不同尺寸的纳米晶.研究了玻璃基质中ZnS:Mn2+纳米晶的EPR谱、微波功率饱和EPR谱及发... 用融熔法制备分散有ZnS:Mn2+纳米晶的纳硼硅(Na2O-B2O3-SiO2)玻璃在不同温度、时间对样品进行退火处理,得到不同尺寸的纳米晶.研究了玻璃基质中ZnS:Mn2+纳米晶的EPR谱、微波功率饱和EPR谱及发射光谱,发现Mn2+有二种组态,即替位组态和间隙位组态.分析结果表明替位组态Mn2+及周围立方晶场的畸变程度直接影响光学发光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化锌 纳米晶 锰掺杂 EPR谱 替位组态
下载PDF
纳米晶体ZnS∶Mn^(2+)发光寿命异常减缩机理的探讨 被引量:1
6
作者 闫阔 段昌奎 +1 位作者 马义 夏上达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8-13,共6页
纳米晶体ZnS∶Mn2+中Mn2+粒子4T1→6A1的发光寿命比晶体减缩了5个量级,这颇令人费解,因为通常解除自旋禁戒的磁作用远无如此强的效应.假定基质态的自旋不为零,且考虑了Mn2+的d电子和基质之间的交换库仑作用... 纳米晶体ZnS∶Mn2+中Mn2+粒子4T1→6A1的发光寿命比晶体减缩了5个量级,这颇令人费解,因为通常解除自旋禁戒的磁作用远无如此强的效应.假定基质态的自旋不为零,且考虑了Mn2+的d电子和基质之间的交换库仑作用.若基质存在比Mn2+的4T1激发态能量略高的某种激发态,则这种交换库仑作用将导致这两种激发态之间的混合,从而可解除发光能级弛豫中的自旋禁戒.这种混合随基质颗粒尺寸的减小而加强.我们并对此机制进行粗略的数值估计,给出了和实验相容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晶体 发光寿命 交换库仑作用 硫化锌
下载PDF
ZnS:Mn^(2+)·QDs在定量分析测定中的应用
7
作者 邓桂明 郭宇鸽 +3 位作者 陈镇 欧阳林旗 张鹤鸣 刘颂豪 《中南药学》 CAS 2017年第7期937-939,共3页
Mn掺杂ZnS量子点(ZnS:Mn^(2+)·QDs)作为具有高灵敏度的绿色环保纳米探针应用于各种微量物质的定量分析测定中,该文主要评述了ZnS:Mn^(2+)·QDs在重金属检测方面和生物学、医药学领域应用的研究进展,并结合现有的研究成果提出... Mn掺杂ZnS量子点(ZnS:Mn^(2+)·QDs)作为具有高灵敏度的绿色环保纳米探针应用于各种微量物质的定量分析测定中,该文主要评述了ZnS:Mn^(2+)·QDs在重金属检测方面和生物学、医药学领域应用的研究进展,并结合现有的研究成果提出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ns:Mn^2+ 量子点 定量分析
下载PDF
ZnS∶Mn^(2+)与ZnS∶Fe^(3+)体系的基态零场分裂理论研究
8
作者 迭东 邝小渝 鲁伟 《原子核物理评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290-294,共5页
在ZnS晶体中掺入Mn2 + 或Fe3 + 离子的EPR谱已得到了广泛的研究 .然而 ,理论结果显示其EPR零场分裂的计算值远小于实验观察值 ,这一理论与实验的矛盾至今仍未得到满意的解决 .假定在四面体ZnS中 ,S原子在成键时采取了sp3 杂化轨道的形... 在ZnS晶体中掺入Mn2 + 或Fe3 + 离子的EPR谱已得到了广泛的研究 .然而 ,理论结果显示其EPR零场分裂的计算值远小于实验观察值 ,这一理论与实验的矛盾至今仍未得到满意的解决 .假定在四面体ZnS中 ,S原子在成键时采取了sp3 杂化轨道的形式 ,从而使S离子显示出正的有效电荷 .从这一观点出发 ,通过对角化三角场中的微扰能量矩阵 ,使得ZnS∶Mn2 + 和ZnS∶Fe3 + 体系的EPR零场分裂参量α ,D和 (a -F)的实验值都能得到满意的解释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N^2+ FE^3+ 光谱 EPR谱 基态零场分裂 zns 硫化锌 晶体 锰离子掺杂 晶体 铁离子掺杂
下载PDF
ZnS:Mn^(2+)/聚苯乙烯核壳及ZnS:Mn^(2+)中空球的制备和光谱性质(英文) 被引量:1
9
作者 张立新 张韧 +3 位作者 王琳 周春明 金浦 陈乾旺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609-613,共5页
采用超声化学沉积法制备了ZnS:Mn2+/聚苯乙烯核壳结构和ZnS:Mn2+空心球.产物分别用透射电镜、X射线衍射仪和光致发光谱进行了表征.透射电镜结果表明,在聚苯乙烯胶体微球表面覆盖了平均尺寸为9nm的ZnS:Mn2+纳米颗粒,X射线衍射结果进一步... 采用超声化学沉积法制备了ZnS:Mn2+/聚苯乙烯核壳结构和ZnS:Mn2+空心球.产物分别用透射电镜、X射线衍射仪和光致发光谱进行了表征.透射电镜结果表明,在聚苯乙烯胶体微球表面覆盖了平均尺寸为9nm的ZnS:Mn2+纳米颗粒,X射线衍射结果进一步验证了这个结论.将核壳粒子在500℃灼烧除去PS核后,可以得到空心的ZnS:Mn2+微球,Mn2+的发射谱的峰位在540nm,与体相材料相比,蓝移了45nm,这可能是由于壳层结构引起Mn-O八面体畸变,进而导致能带结构变化引起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ns MN^2+ 核壳结构 中空球 聚苯乙烯 光谱性质 制备 中空 X射线衍射仪 X-射线衍射
下载PDF
Mn^(2+)掺杂对低温生长ZnS的形貌及光致发光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
10
作者 王坤鹏 翟化松 +3 位作者 章海霞 翟光美 董海亮 许并社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2040-2045,共6页
以Zn粉和S粉为原料,Au纳米颗粒为催化剂,采用低温(450℃)化学气相沉积法(CVD),在Si(100)衬底上制备了未掺杂和Mn2+掺杂的ZnS微纳米结构.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能量弥散X射线谱(EDS)、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光致发光光谱(PL)等测... 以Zn粉和S粉为原料,Au纳米颗粒为催化剂,采用低温(450℃)化学气相沉积法(CVD),在Si(100)衬底上制备了未掺杂和Mn2+掺杂的ZnS微纳米结构.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能量弥散X射线谱(EDS)、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光致发光光谱(PL)等测试手段对样品的结构、成分、形貌和发光性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所得ZnS样品均为六方纤锌矿结构,未掺杂的ZnS为微纳米球,在波长为450和463 nm处有2个发光强度较大的蓝光峰;Mn2+掺杂ZnS为纳米线,在波长479和587 nm处分别有1个微弱的蓝光峰和1个强度相对较大的红光峰.此外,还对ZnS微纳米结构的形成过程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可能的形成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ns微纳米结构 Mn2+掺杂 光致发光 化学气相沉积法
下载PDF
空心绣球状MoS_(2)/ZnS/ZnO异质结材料的制备及太阳光下降解四环素的研究
11
作者 李荡 张杨 李远勋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2-128,共7页
采用水热法制备绣球状ZnO纳米微球,再以其为晶核,通过原位生长及氨的渗入腐蚀成功制备了空心绣球状MoS_(2)/ZnS/ZnO异质结光催化材料。采用SEM、TEM、XRD、XPS、BET及UV-VIS对样品的形貌、组织结构、成分、比表面积及光吸收等性能进行... 采用水热法制备绣球状ZnO纳米微球,再以其为晶核,通过原位生长及氨的渗入腐蚀成功制备了空心绣球状MoS_(2)/ZnS/ZnO异质结光催化材料。采用SEM、TEM、XRD、XPS、BET及UV-VIS对样品的形貌、组织结构、成分、比表面积及光吸收等性能进行了表征。探讨了空心绣球状MoS_(2)/ZnS/ZnO异质结材料的形成机制,研究了空心绣球状MoS_(2)/ZnS/ZnO异质结材料催化降解机理及四环素的降解过程。结果表明:尺寸均一、比面积大的空心绣球状MoS_(2)/ZnS/ZnO异质结材料不仅能实现宽窄带隙材料的有效杂化,促进材料对太阳光中可见光的利用,还能使光生电子及空穴分别转移至ZnO CB和MoS_(2)VB中,有效地分离了光生电子空穴,光催化性能最佳。在太阳光模拟器的照射下反应2 h之后,8 h合成的空心绣球状MoS_(2)/ZnS/ZnO异质结材料对四环素的降解效果最好,降解率高达9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心绣球状 MoS_(2)/zns/znO 原位生长 催化降解机理 四环素
下载PDF
Constructing interfacial electric field and Zn vacancy modulated ohmic junctions ZnS/NiS for photocatalytic H_(2) evolution
12
作者 Yi-lei Li Xu-jia Liu +6 位作者 Yun-biao Wang Ying Liu Rui-hong Liu Hui-ying Mu Ying-juan Hao Xiao-jing Wang Fa-tang Li 《Green Energy & Environment》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12期1847-1856,共10页
Adjusting the interfacial transport efficiency of photogenerated electrons and the free energy of hydrogen adsorption through interface engineering is an effective means of improving the photocatalytic activity of sem... Adjusting the interfacial transport efficiency of photogenerated electrons and the free energy of hydrogen adsorption through interface engineering is an effective means of improving the photocatalytic activity of semiconductor photocatalysts.Herein,hollow ZnS/NiS nanocages with ohmic contacts containing Zn vacancy(V_(Zn)-ZnS/NiS)are synthesized using ZIF-8 as templates.An internal electric field is constructed by Fermi level flattening to form ohmic contacts,which increase donor density and accelerate electron transport at the V_(Zn)-ZnS/NiS interface.The experimental and DFT results show that the tight interface and V_(Zn) can rearrange electrons,resulting in a higher charge density at the interface,and optimizing the Gibbs free energy of hydrogen adsorption.The optimal hydrogen production activity of V_(Zn)-ZnS/NiS is 10,636 μmol h^(-1) g^(-1),which is 31.9 times that of V_(Zn)-ZnS.This study provides an idea for constructing sulfide heterojunctions with ohmic contacts and defects to achieve efficient photocatalytic hydrogen produ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n vacancy Ohmic contact Donor density Hollow nanocages Photocatalytic H_(2)production
下载PDF
Vacancy engineering mediated hollow structured ZnO/ZnS S-scheme heterojunction for highly efficient photocatalytic H_(2) production
13
作者 Fangxuan Liu Bin Sun +3 位作者 Ziyan Liu Yingqin Wei Tingting Gao Guowei Zhou 《Chinese Journal of Catalysis》 SCIE CAS CSCD 2024年第9期152-165,共14页
Designing a step-scheme(S-scheme)heterojunction photocatalyst with vacancy engineering is a reliable approach to achieve highly efficient photocatalytic H_(2)production activity.Herein,a hollow ZnO/ZnS S-scheme hetero... Designing a step-scheme(S-scheme)heterojunction photocatalyst with vacancy engineering is a reliable approach to achieve highly efficient photocatalytic H_(2)production activity.Herein,a hollow ZnO/ZnS S-scheme heterojunction with O and Zn vacancies(VO,Zn-ZnO/ZnS)is rationally constructed via ion-exchange and calcination treatments.In such a photocatalytic system,the hollow structure combined with the introduction of dual vacancies endows the adequate light absorption.Moreover,the O and Zn vacancies serve as the trapping sites for photo-induced electrons and holes,respectively,which are beneficial for promoting the photo-induced carrier separation.Meanwhile,the S-scheme charge transfer mechanism can not only improve the separation and transfer efficiencies of photo-induced carrier but also retain the strong redox capacity.As expected,the optimized VO,Zn-ZnO/ZnS heterojunction exhibits a superior photocatalytic H_(2) production rate of 160.91 mmol g^(-1)h^(-1),approximately 643.6 times and 214.5 times with respect to that obtained on pure ZnO and ZnS,respectively.Simultaneously,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and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calculations disclose that the photo-induced carrier transfer pathway follows the S-scheme heterojunction mechanism and the introduction of O and Zn vacancies reduces the surface reaction barrier.This work provides an innovative strategy of vacancy engineering in S-scheme heterojunction for solar-to-fuel energy convers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ollow structure znO/zns S-scheme heterojunction Vacancy engineering Photocatalytic H_(2) production
下载PDF
ZnS:Mn^(2+)掺杂型纳米晶应用于Cd^(2+)的荧光测定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宝华 占浔寿 吴芳英 《南昌大学学报(理科版)》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45-149,共5页
以巯基乙酸为表面修饰剂制备了稳定性和水溶性均优的掺杂型ZnS:Mn2+纳米晶溶胶并应用于金属Cd2+的检测。在pH7.7的Tris-HCl缓冲介质中,Cd2+的加入使ZnS:Mn2+体系的荧光显著增强,强度变化与Cd2+的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其线性范围为5.0&#... 以巯基乙酸为表面修饰剂制备了稳定性和水溶性均优的掺杂型ZnS:Mn2+纳米晶溶胶并应用于金属Cd2+的检测。在pH7.7的Tris-HCl缓冲介质中,Cd2+的加入使ZnS:Mn2+体系的荧光显著增强,强度变化与Cd2+的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其线性范围为5.0×10-7-8.9×10-5mol.L-1,方法检测下限为3.08×10-8mol.L-1。该方法应用于湖水中Cd2+的检测,回收率为93.7-97.4%。同时利用荧光光谱、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及XRD谱研究了ZnS:Mn2+纳米晶结构及其溶液的光谱特性,并对识别Cd2+的可能机理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2+ 荧光增强 zns:Mn2+ 巯基乙酸
下载PDF
利用水溶性模板合成ZnS:Mn^(2+)纳米管 被引量:1
15
作者 吴鸿轩 杜宁 +2 位作者 翟传鑫 吴平 杨德仁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825-828,共4页
纳米管材料具有种种优异性能,而通常合成纳米管使用的硬模板法则有模板去除条件苛刻、易破坏纳米管结构等缺点。本文在乙二醇中合成了水溶性的Na2SiF6纳米棒,并以此作为模板沉积ZnS掺Mn2+材料,通过后续简单水洗,得到了ZnS:Mn2+纳米管,... 纳米管材料具有种种优异性能,而通常合成纳米管使用的硬模板法则有模板去除条件苛刻、易破坏纳米管结构等缺点。本文在乙二醇中合成了水溶性的Na2SiF6纳米棒,并以此作为模板沉积ZnS掺Mn2+材料,通过后续简单水洗,得到了ZnS:Mn2+纳米管,并对其光学性能进行了表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管 水溶性模板 硫化锌掺锰 光致发光
下载PDF
ZnS(Ag)/^(10)B_(2)O_(3)闪烁体烧制过程中内部孔隙对探测效率的模拟研究
16
作者 罗陈冉 肖思敏 李兴隆 《科技视界》 2024年第10期60-64,共5页
为探究ZnS(Ag)/^(10)B_(2)O_(3)闪烁体内部不同孔隙大小、含量对探测效率的影响,通过基于Monte Carlo方法的Geant4模拟软件构建了相同占空比下不同孔隙大小、相同孔隙大小不同占空比的闪烁体几何模型进行模拟,得到孔隙的存在会影响闪烁... 为探究ZnS(Ag)/^(10)B_(2)O_(3)闪烁体内部不同孔隙大小、含量对探测效率的影响,通过基于Monte Carlo方法的Geant4模拟软件构建了相同占空比下不同孔隙大小、相同孔隙大小不同占空比的闪烁体几何模型进行模拟,得到孔隙的存在会影响闪烁体的最优探测效率,表现为探测效率随着占空比的增大而变小,孔隙的直径与探测效率并未呈现出严格的反比例关系,仅在闪烁体厚度大于0.4 mm范围上呈现出孔隙直径0.2 mm到孔隙直径0.05 mm探测效率下降的趋势,在小于0.4 mm厚度的范围上并未出现明显的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隙 探测效率 zns(Ag)/^(10)B_(2)O_(3)闪烁体
下载PDF
介孔ZnS:Mn^(2+)的制备及其电致发光性能的研究
17
作者 徐伟涛 赵晓鹏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1255-1257,共3页
采用共沉淀法,以P123表面活性剂为模板剂,以无水乙醇为溶剂,分别制备了介孔ZnS前躯体和ZnS∶Mn2+电致发光材料。选择合适的退火温度,对退火后的样品进行了电致发光性能的研究。结果表明,介孔前躯体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较窄的孔径分布... 采用共沉淀法,以P123表面活性剂为模板剂,以无水乙醇为溶剂,分别制备了介孔ZnS前躯体和ZnS∶Mn2+电致发光材料。选择合适的退火温度,对退火后的样品进行了电致发光性能的研究。结果表明,介孔前躯体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较窄的孔径分布和较高的孔隙率;煅烧后的ZnS∶Mn2+较纯ZnS的电致发光性能有了显著的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沉淀法 介孔 电致发光 zns:Mn^2+
下载PDF
酸碱度对水相合成ZnS:Mn^(2+)量子点荧光特性的影响
18
作者 刘静 应明 毛自强 《化学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50-54,共5页
采用水相化学沉淀法合成ZnS∶Mn2+纳米量子点时,反应条件的变化会直接影响量子点的荧光特性。文中通过调节三聚磷酸钠(STPP)的加入量,改变反应介质酸碱度,成功获得了不同荧光颜色的ZnS∶Mn2+纳米量子点。研究结果表明:反应介质酸碱度的... 采用水相化学沉淀法合成ZnS∶Mn2+纳米量子点时,反应条件的变化会直接影响量子点的荧光特性。文中通过调节三聚磷酸钠(STPP)的加入量,改变反应介质酸碱度,成功获得了不同荧光颜色的ZnS∶Mn2+纳米量子点。研究结果表明:反应介质酸碱度的变化只改变了ZnS∶Mn2+量子点的发射光谱,而没有改变其激发光谱。分别加入0.17,0.16 g/mL的STPP,pH值控制在7.5,8.0时,合成的量子点发射峰出现在425 nm和475 nm,呈蓝色荧光;当加入0.15 g/mL的STPP,pH值控制在8.5时,量子点发射峰在485 nm,有微弱橙红色荧光;加入0.10,0.02 g/mL的STPP,pH值控制在9.0或9.5时,在580 nm处有单一发射峰,呈现较强的橙红色荧光。其中pH值为9.5时,荧光强度最高,所合成的ZnS∶Mn2+量子点直径为3.5 nm,且均匀分散。荧光光谱分析证明,随着介质pH值的增大,ZnS∶Mn2+量子点的发射峰逐渐红移,而pH值达到10.0时,发射峰又回到470 nm,橙红色荧光消失,呈蓝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ns:Mn2+量子点 三聚磷酸钠 酸碱度 水相化学沉淀法
下载PDF
水溶性ZnS:Mn^(2+)量子点的合成及荧光性能研究
19
作者 刘英博 李振 +3 位作者 张元 周迪 郑重 张德文 《无机盐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27-30,共4页
采用气液两相法合成了在573 nm处发射荧光的水溶性ZnS:Mn2+量子点。研究了Mn2+掺杂量(物质的量分数,下同)对ZnS:Mn2+量子点荧光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Mn2+掺杂量的增加ZnS:Mn2+量子点荧光强度随之增加;当Mn2+掺杂量达到1%时ZnS:Mn2+... 采用气液两相法合成了在573 nm处发射荧光的水溶性ZnS:Mn2+量子点。研究了Mn2+掺杂量(物质的量分数,下同)对ZnS:Mn2+量子点荧光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Mn2+掺杂量的增加ZnS:Mn2+量子点荧光强度随之增加;当Mn2+掺杂量达到1%时ZnS:Mn2+量子点荧光发射强度达到最大;继续增加Mn2+掺杂量ZnS:Mn2+量子点荧光强度减弱。利用透射电镜(TEM)、X射线粉末衍射(XRD)、红外光谱(IR)、紫外-可见光谱(UV-Vis)和荧光发射光谱对ZnS:Mn2+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ZnS:Mn2+量子点具有较强的黄色荧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ns:Mn2+量子点 Mn2+浓度 荧光
下载PDF
ZnS:Mn^2+,Eu^3+发光纳米材料的油-水界面法合成
20
作者 杜运兴 张凤凯 周兴平 《纳米科技》 2010年第6期44-49,共6页
以硬脂酸锌为Zn源、硫化钠为S源,首次采用油水界面法制备出单分散于环己烷和甲苯的ZnS纳米材料,探索有机溶剂、锌源和油酸浓度等对紫外吸收影响的同时,以ZnS为基质,掺杂Mn^2+和Eu^3+制得ZnS:Mn^2+,Eu^3+发光纳米材料,采用高分辨率... 以硬脂酸锌为Zn源、硫化钠为S源,首次采用油水界面法制备出单分散于环己烷和甲苯的ZnS纳米材料,探索有机溶剂、锌源和油酸浓度等对紫外吸收影响的同时,以ZnS为基质,掺杂Mn^2+和Eu^3+制得ZnS:Mn^2+,Eu^3+发光纳米材料,采用高分辨率透射电子显微镜(HRTEM)、X射线粉末衍射仪(XRD)、紫外可见(UV-VIS)和荧光分光光度计(PL)对产物进行了表征,紫外和HRTEM测试结果均表明,产物为单分散性,平均粒径为4.3 nn;荧光测试表明,产物所发荧光较强,肉眼可观测到明显的橙黄色(585 nm)和橙红色(616 nm)发光;XRD结果显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ns:Mn^2+ Eu^3+ 发光纳米材料 油水界面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