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皮胶原纤维固载Zr(Ⅳ)对水体中染料的吸附 被引量:12
1
作者 顾迎春 廖学品 +1 位作者 王玉路 石碧 《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 EI CSCD 2007年第3期414-423,共10页
制备皮胶原纤维固载Zr(Ⅳ)吸附剂(ZLCF),考察其对水体中染料的吸附作用.研究表明,在pH=3—9的范围,ZLCF对阴离子型染料酸性嫩黄G、直接黄R和活性艳蓝KN-R有明显的吸附作用,且在pH=3时出现最大吸附,但ZLCF对阳离子型染料阳离子桃红FG难... 制备皮胶原纤维固载Zr(Ⅳ)吸附剂(ZLCF),考察其对水体中染料的吸附作用.研究表明,在pH=3—9的范围,ZLCF对阴离子型染料酸性嫩黄G、直接黄R和活性艳蓝KN-R有明显的吸附作用,且在pH=3时出现最大吸附,但ZLCF对阳离子型染料阳离子桃红FG难以产生有效的吸附作用.0.12g的ZLCF对100mL染料初始浓度为100mg/L的酸性嫩黄G、直接黄R和活性艳蓝KN-R的去除率分别达85.6%、95.9%和99.5%.吸附平衡符合Langmuir方程,说明三种阴离子型染料在ZLCF表面形成了单分子层吸附.在pH=3和303K的条件下,ZLCF对酸性嫩黄G、直接黄R和活性艳蓝KN-R的最大吸附容量分别为493.2mg/g、420.7mg/g和369.1mg/g.在293K—313K范围内,温度变化对活性艳蓝KN-R的吸附影响不明显;但酸性嫩黄G的吸附随温度的升高逐渐减少,是放热、熵减、可自发进行的过程;而直接黄R的吸附随温度的升高逐渐增加,是吸热、熵增,亦可自发进行的过程.进一步研究表明,ZLCF对三种阴离子型染料的吸附动力学符合拟二级速度方程,由此推测吸附主要由化学机理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胶原纤维 固载zr() 吸附剂 吸附 生物质 染料废水 废水处理
下载PDF
乙异羟肟酸与Zr(Ⅳ),UO_2^(2+)配合物稳定常数的测定 被引量:5
2
作者 卞晓艳 杨素亮 +1 位作者 郑卫芳 叶国安 《核化学与放射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65-69,共5页
对乙异羟肟酸(AHA)与Zr(Ⅳ),UO22+的配位行为进行了初步研究,测定了AHA与Zr(Ⅳ),UO22+配合物的稳定常数。结果表明,在HCl O4体系中,AHA与Zr(Ⅳ),UO22+分别发生三、二级配位,其稳定常数分别为:β1(Zr(Ⅳ))=(6.7±0.1)×1013,β2(... 对乙异羟肟酸(AHA)与Zr(Ⅳ),UO22+的配位行为进行了初步研究,测定了AHA与Zr(Ⅳ),UO22+配合物的稳定常数。结果表明,在HCl O4体系中,AHA与Zr(Ⅳ),UO22+分别发生三、二级配位,其稳定常数分别为:β1(Zr(Ⅳ))=(6.7±0.1)×1013,β2(Zr(Ⅳ))=(1.8±0.1)×1025,β3(Zr(Ⅳ))=(3.8±0.3)×1035;β(UO2+)=(8.6±0.4)×107,β(UO2+)=(3.8±0.1)×101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异羟肟酸 zr() UO22+ 配位 稳定常数
下载PDF
胶原固载Zr(Ⅳ)亲和吸附材料的制备及其对牛血清蛋白的吸附特性 被引量:7
3
作者 吴晖 张米娜 +2 位作者 姜苏杰 廖学品 石碧 《生物质化学工程》 CAS 2008年第1期17-21,共5页
将Zr(Ⅳ)固载在胶原上,制备了亲和吸附材料(Col-Zr),并以牛血清蛋白(BSA)为模型物,研究了该吸附材料对蛋白质的吸附特性。结果表明:每克胶原可以固载100mg Zr(Ⅳ),被固载的Zr(Ⅳ)在pH值3.0~10.0范围内不会溶解脱落;p... 将Zr(Ⅳ)固载在胶原上,制备了亲和吸附材料(Col-Zr),并以牛血清蛋白(BSA)为模型物,研究了该吸附材料对蛋白质的吸附特性。结果表明:每克胶原可以固载100mg Zr(Ⅳ),被固载的Zr(Ⅳ)在pH值3.0~10.0范围内不会溶解脱落;pH值对Col-Zr吸附BSA有较大的影响,当pH值5.0、BSA的初始质量浓度为2.0g/L时,吸附容量高达550mg/g;吸附平衡符合Langmuir方程,升高温度吸附量增加,表明其属于化学吸附过程;吸附动力学可用拟二级速率方程来描述,由拟二级速率方程计算所得到的平衡吸附量与实测的平衡吸附量非常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原 固载 zr() 牛血清蛋白(BSA) 吸附
下载PDF
DB18C6/SiO_2复合材料对Zr(Ⅳ)和Hf(Ⅳ)吸附性能研究
4
作者 车德华 徐刚 徐盛明 《矿冶》 CAS 2015年第2期35-40,共6页
通过溶液p H值、吸附动力学、吸附等温线、吸附热力学试验,考察了DB18C6/SiO2复合材料对水溶液中Zr(Ⅳ)和Hf(Ⅳ)的吸附行为。结果表明,25℃下,溶液p H值为1.5时该吸附材料对Zr(Ⅳ)和Hf(Ⅳ)的吸附量最大,且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 通过溶液p H值、吸附动力学、吸附等温线、吸附热力学试验,考察了DB18C6/SiO2复合材料对水溶液中Zr(Ⅳ)和Hf(Ⅳ)的吸附行为。结果表明,25℃下,溶液p H值为1.5时该吸附材料对Zr(Ⅳ)和Hf(Ⅳ)的吸附量最大,且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DB18C6/SiO2对Zr(Ⅳ)的吸附行为属于放热自发过程,吸附等温线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而对Hf(Ⅳ)的吸附行为属于吸热自发过程,吸附过程更符合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此外,文中还通过元素分析和N2吸附分析确定了该复合材料的冠醚键合量和比表面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B18C6/SiO2复合材料 吸附 zr() Hf()
下载PDF
Zr(Ⅳ)改性壳聚糖小球对F^-的吸附性能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喻文超 郭亚丹 +2 位作者 黄照杰 范镇荻 徐朋飞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873-876,883,共5页
制备了Zr(Ⅳ)改性壳聚糖小球(ZrCh),并采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X射线衍射(XRD)进行分析,同时考察pH、共存阴离子对ZrCh吸附F^-的影响。结果表明:(1)通过对ZrCh的FTIR和XRD分析,证明了Zr(Ⅳ)参与了吸附F^-过程。(2)中、碱性条件... 制备了Zr(Ⅳ)改性壳聚糖小球(ZrCh),并采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X射线衍射(XRD)进行分析,同时考察pH、共存阴离子对ZrCh吸附F^-的影响。结果表明:(1)通过对ZrCh的FTIR和XRD分析,证明了Zr(Ⅳ)参与了吸附F^-过程。(2)中、碱性条件下有利于ZrCh对F^-的吸附。ZrCh对F^-的吸附速率较快,在60min内达到吸附平衡。20℃时,F^-平衡质量浓度为1mg/L的平衡吸附量达到6.5mg/g,而实际最大吸附量达到15mg/g以上。(3)ZrCh对F^-的吸附用拟二级动力学方程、Langmuir方程能很好地描述。ZrCh对F^-的吸附过程是物理吸附过程,其吸附主要是由壳聚糖骨架上的Zr(Ⅳ)对F^-的静电引力和OH-与F^-的离子交换完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r()改性壳聚糖小球 除氟 吸附
下载PDF
活化柠檬酸结合Zr(Ⅳ)改善胶原蛋白膜性能的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熊永铭 徐浩杰 李国英 《包装与食品机械》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9-24,共6页
为提高胶原膜的机械性能,分别以活化柠檬酸、硫酸锆和复合改性法交联胶原膜,测定胶原膜的表面粗糙度、抗张强度和断裂伸长率等指标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复合改性明显降低胶原蛋白膜的表面粗糙度,使薄膜表面光滑;干态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 为提高胶原膜的机械性能,分别以活化柠檬酸、硫酸锆和复合改性法交联胶原膜,测定胶原膜的表面粗糙度、抗张强度和断裂伸长率等指标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复合改性明显降低胶原蛋白膜的表面粗糙度,使薄膜表面光滑;干态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分别提高46.40%和52.05%,湿态拉伸强度提高373.63%,水蒸气透过系数降低23.65%,明显优于单一改性方法。复合改性的胶原蛋白膜机械性能优越,有利于实际应用,在食品包装领域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原蛋白膜 活化柠檬酸 zr() 机械性能
下载PDF
pH电位滴定法测定Zr(Ⅳ)-羟基脲配合物表观稳定常数
7
作者 杨雅雅 杨舒茗 +5 位作者 李明明 刘晓娟 聂江 兰天 肖松涛 欧阳应根 《核化学与放射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14-220,共7页
羟基脲(HU)在PUREX流程可作为还原剂和配位剂,其与乏燃料溶解液中重要裂片元素Zr(Ⅳ)的配位作用可提高PUREX流程对Zr的净化水平。本工作对硝酸体系中Zr(Ⅳ)与HU的配位作用进行了初步研究。通过等摩尔连续变化法(又称Job’s法)得到0.3 mo... 羟基脲(HU)在PUREX流程可作为还原剂和配位剂,其与乏燃料溶解液中重要裂片元素Zr(Ⅳ)的配位作用可提高PUREX流程对Zr的净化水平。本工作对硝酸体系中Zr(Ⅳ)与HU的配位作用进行了初步研究。通过等摩尔连续变化法(又称Job’s法)得到0.3 mol/L HNO_(3)下,Zr(Ⅳ)和HU的配位摩尔比为1∶8,结合半整数法算出Zr(Ⅳ)-HU的表观稳定常数为lg K_(1)≈1.59、lg K_(2)≈1.75、lg K_(3)≈1.88、lg K_(4)≈1.98、lg K_(5)≈2.09、lg K_(6)≈2.27、lg K_(7)≈2.51、lg K_(8)≈3.01。1.0 mol/L HNO_(3)下,Zr(Ⅳ)和HU配位摩尔比为1∶4,表观稳定常数为lg K_(1)≈2.33、lg K_(2)≈2.51、lg K_(3)≈2.78、lg K_(4)≈3.31。3.0 mol/L HNO_(3)下,Zr(Ⅳ)和HU配位摩尔比为1∶2,表观稳定常数为lg K_(1)≈2.69、lg K_(2)≈2.7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U zr() Job’s法 表观稳定常数
下载PDF
硅基HDEHP吸附剂对硝酸体系中Zr(Ⅳ)的吸附
8
作者 楼丽姗 刘瑞芹 韦悦周 《核化学与放射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21-126,共6页
以多孔二氧化硅聚合物颗粒为载体,采用真空灌注法合成了一种复合型硅基吸附剂HDEHP/SiO_2-P(二(2-乙基己基)磷酸酯,di-2-ethylhexylphosphoric acid,HDEHP),用于吸附硝酸体系中的Zr(Ⅳ)。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差热-热重分析(TG-DTA... 以多孔二氧化硅聚合物颗粒为载体,采用真空灌注法合成了一种复合型硅基吸附剂HDEHP/SiO_2-P(二(2-乙基己基)磷酸酯,di-2-ethylhexylphosphoric acid,HDEHP),用于吸附硝酸体系中的Zr(Ⅳ)。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差热-热重分析(TG-DTA)等手段对吸附剂进行了表征。研究了硝酸体系下,吸附剂对Zr(Ⅳ)的吸附选择性以及时间、温度对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该吸附剂在一定酸度范围内对Zr(Ⅳ)有良好的吸附选择性;吸附动力学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吸附平衡时间为15h;吸附等温线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线模型;该吸附剂对Zr(Ⅳ)的吸附容量随温度升高而提高,298K时的吸附容量为0.456 mmol/g。HDEHP/SiO_2-P在吸附Zr(Ⅳ)后,用草酸溶液可以有效地将Zr(Ⅳ)解吸下来,解吸率达到98%,解吸的平衡时间在1h以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基吸附剂 HDEHP zr()
下载PDF
Zr(Ⅳ)在NaCl-KCl-K2ZrF6熔盐体系中的电结晶机理
9
作者 吴延科 江洪林 +1 位作者 陈松 蔡振平 《矿冶》 CAS 2019年第6期54-59,共6页
熔盐电解精炼法是乏燃料后处理的一种重要方法,电沉积和结晶机理研究对U、Zr等金属的回收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在高温熔盐三电极体系下,以铂丝作研究电极、热解石墨坩埚作辅助电极、Ag/AgCl作参比电极,采用循环伏安法和计时电流法开展研... 熔盐电解精炼法是乏燃料后处理的一种重要方法,电沉积和结晶机理研究对U、Zr等金属的回收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在高温熔盐三电极体系下,以铂丝作研究电极、热解石墨坩埚作辅助电极、Ag/AgCl作参比电极,采用循环伏安法和计时电流法开展研究。研究了温度为1023K时,Zr(Ⅳ)在NaCl-KCl-K2ZrF6熔盐体系中的电结晶成核机理,通过电化学理论分析和恒电位电解产物微观形貌分析得到锆晶核在铂电极上的成核机理为连续成核,成核长大机理为扩散控制的三维半球形螺旋生长机理。研究结果可为电解精炼提纯金属锆以及乏燃料后处理的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r() NaCl-KCl-K2zrF6熔盐体系 计时电流法 电结晶
下载PDF
胶原纤维固载锆(Ⅳ)对含氟、磷废水中磷的去除 被引量:11
10
作者 丁云 廖学品 石碧 《皮革科学与工程》 CAS 2007年第1期6-10,共5页
将Zr(Ⅳ)固载在胶原纤维上制备吸附材料,研究了该吸附材料对模拟含氟、磷废水中磷酸根的吸附规律,并研究了吸附剂用量、pH值、含磷浓度对磷酸根去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温度为303 K,溶液中磷酸根浓度为62.0 mg/L、氟离子浓度为133.... 将Zr(Ⅳ)固载在胶原纤维上制备吸附材料,研究了该吸附材料对模拟含氟、磷废水中磷酸根的吸附规律,并研究了吸附剂用量、pH值、含磷浓度对磷酸根去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温度为303 K,溶液中磷酸根浓度为62.0 mg/L、氟离子浓度为133.0 mgF/L时,胶原纤维固载Zr(Ⅳ)(ZrICF)对磷酸根的平衡吸附量为33.45 mgP/g。ZrICF对磷酸根的吸附等温线符合Langmuir方程,吸附动力学符合拟二级速度方程。在优化实验条件下, ZrICF对磷酸根的去除率可达99.9%以上,同时对氟离子也有较大程度的去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原纤维 zr() 固载 吸附剂 吸附 含磷废水 含氟废水 废水处理
下载PDF
胶原纤维固载Zr(IV)对水体中苯羧酸的去除
11
作者 顾迎春 廖学品 +1 位作者 郑静 石碧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1456-1459,共4页
目的用胶原材料去除水体中的苯甲酸(BA)和邻苯二甲酸(o-PA)。方法制备胶原纤维固载Zr(IV)材料(ZLCF),研究溶液的pH值和氯化钠离子强度以及ZLCF中Zr(IV)固载量对其去除BA和o-PA的影响。结果在较宽的pH范围内,ZLCF对水体中的BA和o-PA有明... 目的用胶原材料去除水体中的苯甲酸(BA)和邻苯二甲酸(o-PA)。方法制备胶原纤维固载Zr(IV)材料(ZLCF),研究溶液的pH值和氯化钠离子强度以及ZLCF中Zr(IV)固载量对其去除BA和o-PA的影响。结果在较宽的pH范围内,ZLCF对水体中的BA和o-PA有明显的去除作用,且最大去除量(>0.3mmol/g)出现在pH3~5的范围。氯化钠离子强度对去除作用有一定影响,但在100mmol/L的氯化钠浓度下,ZLCF对BA和o-PA仍有相当大的去除量(>0.25mmol/g)。对BA和o-PA的去除作用与胶原纤维上的固载Zr(IV)以及其固载量密切相关。结论ZLCF对BA和o-PA的有效去除表明成本低廉的胶原材料在有机废水处理方面可能有潜在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原 固载zr() 苯羧酸 去除
下载PDF
乙羟肟酸消除Zr界面污物的研究
12
作者 叶国安 石伟群 唐洪彬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83-287,共5页
研究在模拟高放废液中加入乙羟肟酸(AHA)以消除酰胺荚醚(TBOPDA)萃取模拟高放废液过程中的界面污物。萃取实验结果表明:在模拟高放废液中加入AHA可显著降低Zr(Ⅳ)在两相中的分配比,此时,Pu(Ⅳ)的分配比仍足够大,它不影响TBOPDA对Pu(Ⅳ)... 研究在模拟高放废液中加入乙羟肟酸(AHA)以消除酰胺荚醚(TBOPDA)萃取模拟高放废液过程中的界面污物。萃取实验结果表明:在模拟高放废液中加入AHA可显著降低Zr(Ⅳ)在两相中的分配比,此时,Pu(Ⅳ)的分配比仍足够大,它不影响TBOPDA对Pu(Ⅳ)的回收。反萃实验表明:在所研究的反萃条件下,1级反萃即可有效反萃TBOPDA有机相中的Zr(Ⅳ);3次错流反萃可有效反萃TBOPDA有机相中的Pu(Ⅳ);反萃液中加入AHA对Am(Ⅲ)的累计反萃率影响很小;提高反萃液的酸度可抑制TBOPDA有机相中Am(Ⅲ)的反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羟肟酸 界面污物 酰胺荚醚 zr()
下载PDF
离子对反相色谱法同时测定钢铁及合金中锆和铪 被引量:6
13
作者 彭霞 胡晓燕 《冶金分析》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23-26,共4页
选用Zr(Hf)-F-5 Br PADAP体系进行锆和铪的高灵敏度显色反应,确定了柱前衍生、色谱分离及测定的最佳条件。考察了5 Br PADAP的浓度、pH值、流动相、流动相的组成及显色时间对锆和铪络合物及色谱分离的影响。选用乙腈和水的混合液为流动... 选用Zr(Hf)-F-5 Br PADAP体系进行锆和铪的高灵敏度显色反应,确定了柱前衍生、色谱分离及测定的最佳条件。考察了5 Br PADAP的浓度、pH值、流动相、流动相的组成及显色时间对锆和铪络合物及色谱分离的影响。选用乙腈和水的混合液为流动相,流动相中对离子试剂NaF的浓度为1 5×10-4~3×10-4mol/L,pH4 2±0 2;用C18作为分离柱,峰面积与样品浓度线性范围为Zr:1 6~200μg/L,Hf:1 3~200μg/L,分离度1 84。方法的检测限为Zr:12 1μg/g,Hf:9 92μg/g。此方法用于合成钢样中锆和铪的直接测定,结果令人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相 反相色谱 离子对 5-BR-PADAP 同时测定 样品浓度 混合液 分离柱 显色反应 色谱分离
下载PDF
胶原纤维负载锆对氟离子和磷酸根的吸附去除 被引量:5
14
作者 邓慧 廖学品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80-84,共5页
将Zr(Ⅳ)负载在胶原纤维基质上制备吸附材料,研究了该吸附材料对水溶液中氟离子和磷酸根离子的吸附特性。结果表明,胶原纤维负载Zr(Ⅳ)(ZrCF)对氟离子和磷酸根离子均有较强的吸附能力,在pH=4~9,胶原纤维负载Zr(Ⅳ)对氟离子保持较高的... 将Zr(Ⅳ)负载在胶原纤维基质上制备吸附材料,研究了该吸附材料对水溶液中氟离子和磷酸根离子的吸附特性。结果表明,胶原纤维负载Zr(Ⅳ)(ZrCF)对氟离子和磷酸根离子均有较强的吸附能力,在pH=4~9,胶原纤维负载Zr(Ⅳ)对氟离子保持较高的吸附容量;ZrCF吸附磷酸根的适宜pH=3.0~6.0。胶原纤维负载Zr(Ⅳ)对氟离子和磷酸根离子的吸附等温线均符合Langmuir方程;吸附动力学研究表明,胶原纤维负载Zr(Ⅳ)对氟离子和磷酸根离子的吸附动力学可以用准二级速率方程来描述。水中常见的Cl-、NO3-、CO23-和SO24-对ZrCF吸附氟离子和磷酸根离子的影响不大,模拟地下水体系的动态实验结果表明,ZrCF对磷酸根的亲和力更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原纤维负载zr()(zrCF) 吸附 氟离子 磷酸根离子 水处理技术与环境保护
下载PDF
新型含磷无机离子交换剂的研究(Ⅱ)——焦磷亚硒酸锡的合成及性质 被引量:6
15
作者 刘旭 刘锦春 程介克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1986年第5期411-416,共6页
通过合成、化学组成、离子交换容量、热分析、分配系数及红外、X射线衍射、激光拉曼光谱分析,表明焦磷亚硒酸锡是一种交换容量大、热稳定及化学稳定性好的新型无机阳离子交换剂。对Ag(Ⅰ)、Pb(Ⅱ)、Ba(Ⅱ)、Bi(Ⅲ)及Zr(Ⅳ)具有高选择性。
关键词 阳离子交换剂 离子交换容量 无机离子交换剂 (Ⅱ) 分配系数 Ag(Ⅰ) zr() 高选择性
下载PDF
锆-EDTA-(口底)唑体系混配型络合物的分光光度法研究及其应用 被引量:3
16
作者 王东进 林超 林兴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1983年第4期453-457,共5页
本文研究了锆-EDTA-(口底)唑混配型络合物的显色条件,表明在pH5.6—6.6形成了Zr(Ⅳ):EDTA:(口底)唑=1:1:1的稳定络合物,ε=2.81×10^(4)(λ_(max)=503nm);锆在0—50微克/25毫升遵守比耳定律。并测定了镍基高温合金及铝镁合金中的微... 本文研究了锆-EDTA-(口底)唑混配型络合物的显色条件,表明在pH5.6—6.6形成了Zr(Ⅳ):EDTA:(口底)唑=1:1:1的稳定络合物,ε=2.81×10^(4)(λ_(max)=503nm);锆在0—50微克/25毫升遵守比耳定律。并测定了镍基高温合金及铝镁合金中的微量锆,得到了满意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光光度法 络合物 口底 显色条件 铝镁合金 比耳定律 zr() 镍基高温合金
下载PDF
Synthesis, spectral, optical and anti-inflammatory activity of complexes derived from 2-aminobenzohydrazide with some rare earths 被引量:2
17
作者 Nasser Mohammed Hosny El Sayed A.El Morsy Yousery E.Sherif 《Journal of Rare Earths》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7期758-764,共7页
Three new metal complexes derived from Er(Ⅲ), Dy(Ⅲ) and Zr(Ⅳ) with 2-aminobenzohydrazide (ABH) were synthesized and characterized by elemental analyses, IR, ^1H-NMR, ES-MS and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 Three new metal complexes derived from Er(Ⅲ), Dy(Ⅲ) and Zr(Ⅳ) with 2-aminobenzohydrazide (ABH) were synthesized and characterized by elemental analyses, IR, ^1H-NMR, ES-MS and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TEM). The morphology and the particle size were determined by TEM.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ligand acted as neutral bi-dentate coordinating to the metal ions through the carbonyl oxygen and amidic amino nitrogen. The aromatic amine group remained inert towards coordination. The optical band gap was measured and found to be 3.3, 3.5 and 4.3 eV for Er(Ⅲ), Dy(Ⅲ) and Zr(Ⅳ), respectively. The optical band gap values indicated a semi-conducting nature of the investigated complexes. The anti-inflammatory and analgesic activities of the tested compounds were determined and compared with standard meloxica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r(Ⅲ) Dy(Ⅲ) zr metal complexes optical band gap rare earths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