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苟春雁主任运用“外四关穴”临床经验撷要
1
作者 于本画 豆江移 +1 位作者 王毅刚 苟春雁 《中医临床研究》 2024年第22期85-89,共5页
关于“四关”的定义,历代学者颇有争议。自明代徐凤在《针灸大全》正式提出“四关穴”这一词始,后世医家多将四关穴定义为手足的合谷、太冲四穴。然而,追溯《灵枢》原文记载,仍有许多医家指出合谷、太冲只是作为“四关”的举例,并不能... 关于“四关”的定义,历代学者颇有争议。自明代徐凤在《针灸大全》正式提出“四关穴”这一词始,后世医家多将四关穴定义为手足的合谷、太冲四穴。然而,追溯《灵枢》原文记载,仍有许多医家指出合谷、太冲只是作为“四关”的举例,并不能代表“四关”的完整含义。研究根据《灵枢》所载“四关”定义及腧穴自身特性,通过将内四关、外四关对比,引申出外关穴、足临泣穴为“外四关穴”的讨论。外关穴、足临泣穴作为窦汉卿《针经指南》中所载八脉交会穴,既能治疗手、足少阳经本经的病变,还可治疗经气所通的奇经病变。苟春雁主任因其与传统“合谷穴、太冲穴”相配伍的“内四关穴”在结构部位上有其共性,在经络功能上互为补充,而将其总结为“外四关穴”。较之传统“内四关穴”,“外四关穴”具有转枢、调神开郁、调节诸经、溢蓄气血、调养经筋等功能。苟春雁主任临床运用“外关穴、足临泣穴”配伍,注重穴法相应,将处方遣穴与针刺手法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临床诊疗经验。“外四关穴”在对神志病、月经病、胸胁腰腹部疾病、头面疾病等的治疗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为中医针灸治疗提供了一种有效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关穴 足临泣穴 四关穴 针灸 八脉交会穴
下载PDF
足临泣主治病证及刺灸特点古代文献分析 被引量:3
2
作者 申伟 李敬华 +2 位作者 汤继芹 张永臣 贾红玲 《针灸临床杂志》 2015年第1期50-53,共4页
目的:通过对清代及清代以前足临泣穴的相关文献整理,总结其主治病证及刺灸特点。方法:以"足临泣"、"临泣"为检索词,在《中华医典》中进行检索,筛选关于足临泣单穴及配伍后的主治病证和刺灸特点的条文,建立相关数据... 目的:通过对清代及清代以前足临泣穴的相关文献整理,总结其主治病证及刺灸特点。方法:以"足临泣"、"临泣"为检索词,在《中华医典》中进行检索,筛选关于足临泣单穴及配伍后的主治病证和刺灸特点的条文,建立相关数据库,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足临泣符合纳入标准的有336条,主治病证共有317条。单穴主治病证53种,单穴优势病证18种;配伍主治病证63种,优势病证21种;常用的配伍腧穴为合谷、足三里、中渚、阳辅、精明。常用针刺深度为三分,针刺时间为八呼,灸法刺激量为三壮。结论:足临泣治疗病证广泛,涉及中医内、外、妇、儿、五官科,尤善治疗内科及五官科病证;常与阳经腧穴相配伍治疗疾病,普通针刺和艾炷灸为常用的刺灸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足临泣 主治病证 刺灸特点 文献分析
下载PDF
挤压足临泣穴为新巴彬斯基等位征的可行性研究
3
作者 陈加俊 陈薇 王捷 《吉林医学》 CAS 2002年第6期334-335,共2页
目的 :研究挤压足临泣穴能否成为新的巴彬斯基等位征。方法 :选择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病例作为观察组 ,选正常人群为对照组。结果 :表明挤压足临泣穴与Babinski、Chaddock、Oppenheim征三项传统病理反射比较 ,其差异无显著意义 ,与对照组... 目的 :研究挤压足临泣穴能否成为新的巴彬斯基等位征。方法 :选择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病例作为观察组 ,选正常人群为对照组。结果 :表明挤压足临泣穴与Babinski、Chaddock、Oppenheim征三项传统病理反射比较 ,其差异无显著意义 ,与对照组比较具有非常显著意义 (P <0 0 1)。结论 :挤压足临泣穴可以做为新的巴彬斯基等位征 ,可应用于临床 ,作为诊断、病情观察的依据 ,其阳性率较高 ,且简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理反射 BABINSKI征 CHADDOCK征 Oppenheim征 足临泣穴
下载PDF
针刺足临泣对偏头痛低频振荡振幅的影响 被引量:7
4
作者 宁艳哲 郑入文 +3 位作者 吕亚楠 付彩红 刘宏伟 任毅 《世界中医药》 CAS 2020年第20期3131-3137,共7页
目的:应用功能磁共振明确针刺足临泣对无先兆偏头痛脑功能区域低频振荡振幅的特征性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2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神经内科和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针灸科门诊就诊的无先兆偏头痛患者19例作为研究对象... 目的:应用功能磁共振明确针刺足临泣对无先兆偏头痛脑功能区域低频振荡振幅的特征性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2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神经内科和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针灸科门诊就诊的无先兆偏头痛患者19例作为研究对象,在针刺前后进行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匹配的18例健康受试者进行一次无针刺的功能磁共振扫描作为对照。分析偏头痛患者和正常受试者脑功能区的低频振荡振幅值差异以及患者针刺前后低频振荡振幅值的变化。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无先兆偏头痛患者低频振荡振幅值显著增强的脑区为海马、海马旁回、右侧颞上回等脑区,显著减弱的脑区为左侧楔叶、顶上回等脑区;与针刺前比较,针刺后低频振荡振幅值显著增强的脑区为右侧中央前回和中央后回,显著减弱的脑区为右侧楔前叶、额中回等脑区;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无先兆偏头痛患者针刺足临泣穴后低频振荡振幅值显著增强的脑区为右侧的中央前回、中央后回等脑区,显著减弱的脑区为左侧楔叶、楔前叶等脑区。结论:针刺足临泣穴对无先兆偏头痛多个脑区的功能活动异常的起特征性调节作用,这可能为针刺干预的疗效机制提供功能影像学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 足临泣 无先兆偏头痛 低频振荡振幅 脑功能 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 机制 神经影像
下载PDF
针刺八脉交会穴配伍夹脊穴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60例 被引量:5
5
作者 刘力铭 韩红艳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5年第14期80-81,共2页
目的观察针刺足临泣和外关为主穴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效果。方法对60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针刺足临泣和外关为主穴,配伍疼痛部位所属脊髓节段的夹脊穴,10次1个疗程,2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价。结果临床治愈26例,占43.33%;显... 目的观察针刺足临泣和外关为主穴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效果。方法对60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针刺足临泣和外关为主穴,配伍疼痛部位所属脊髓节段的夹脊穴,10次1个疗程,2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价。结果临床治愈26例,占43.33%;显效25例,占41.67%;好转4例,占6.67%;无效5例,占8.33%。总有效率为91.67%。结论以足临泣和外关为主穴,配伍疼痛区域所属脊髓节段的夹脊穴治疗该病,标本兼治,具有较好的即时止痛和远期镇痛效果,临床应用价值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关 足临泣 夹脊穴 带状疱疹 神经痛
下载PDF
基于脏腑别通之心胆同治治疗少阳头痛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3
6
作者 黎胜驹 李孔正 李玉红 《光明中医》 2018年第7期952-954,共3页
目的探讨小柴胡汤合酸枣仁汤为基本方随证加减并结合针刺足临泣穴、风市穴、神门穴治疗紧张型头痛中辨证为少阳头痛患者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紧张型头痛的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以小柴胡汤合酸... 目的探讨小柴胡汤合酸枣仁汤为基本方随证加减并结合针刺足临泣穴、风市穴、神门穴治疗紧张型头痛中辨证为少阳头痛患者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紧张型头痛的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以小柴胡汤合酸枣仁汤为基本方随症加减;同时针刺足临泣穴、风市穴、神门穴。对照组根据2007年中国紧张型头痛诊疗专家共识予西医治疗方案。2周为一个疗程。分别于治疗前、治疗一周、二周进行数字分级法(NRS)疼痛评分、头痛病临床证候评价量表评分,最后对2组治疗前后的相关量表积分及中医证候疗效比较进行分析统计。结果治疗一周2组受试患者疼痛均明显缓解,伴随症状明显减少;治疗2周2组受试患者疼痛均完全缓解,伴随症状显著减少,治疗组临床症候评价较对照组显著改善。结论通过本研究验证这一治疗方案能较快缓解头痛,效果跟西药相当,但是缓解伴随症状,改善患者的体验明显优于西药组,不良反应极少,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紧张型头痛 少阳头痛 小柴胡汤 酸枣仁汤 足临泣穴 风市穴 神门穴
下载PDF
带脉经络辨证治疗急性腰扭伤的疗效
7
作者 康后才 王伟 +1 位作者 熊小兰 贺强 《内蒙古中医药》 2022年第11期90-93,共4页
目的:观察带脉经络辨证治疗急性腰扭伤(ALS)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20年2月—2021年2月江安县中医医院针灸康复科诊治的90例ALS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常规组,每组30例。治疗组从ALS的疼痛部位出发,以中医经络辨证为基础,按照带脉... 目的:观察带脉经络辨证治疗急性腰扭伤(ALS)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20年2月—2021年2月江安县中医医院针灸康复科诊治的90例ALS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常规组,每组30例。治疗组从ALS的疼痛部位出发,以中医经络辨证为基础,按照带脉经络理论选取双侧足临泣穴行针刺治疗,配合腰部运动;对照组在双侧足临泣进行假针刺治疗,配合腰部运动;常规组选用临床常用穴位行针刺治疗。采用VAS、ODI(Oswestry)评分评估腰痛及腰椎功能障碍改善情况。结果:3组在治疗前后VAS、ODI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治疗组在首次治疗后VAS评分优于其他组(P=0.00),对照组与常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4);ODI评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0),但与常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治疗组在末次治疗后VAS、ODI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常规组(P=0.00),常规组优于对照组(P=0.00)。结论:带脉经络辨证治疗ALS能明显改善腰椎功能障碍,减轻疼痛,改善生活质量,疗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腰扭伤 带脉损伤 足临泣穴 运动针法
下载PDF
偏头痛患者针刺足临泣对疼痛相关脑功能网络影响的fMRI研究 被引量:29
8
作者 刘宏伟 李匡时 +4 位作者 宁艳哲 韩笑 谭中建 任毅 邹忆怀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2013-2016,共4页
目的:探讨疼痛相关脑功能网络层面的偏头痛发病机制及针刺足临泣的穴位特异性效应机制。方法:选择符合标准的偏头痛患者15例和健康受试者13名进行静息态和针刺足临泣状态功能磁共振扫描,分别对比分析偏头痛患者与健康受试者及其针刺前... 目的:探讨疼痛相关脑功能网络层面的偏头痛发病机制及针刺足临泣的穴位特异性效应机制。方法:选择符合标准的偏头痛患者15例和健康受试者13名进行静息态和针刺足临泣状态功能磁共振扫描,分别对比分析偏头痛患者与健康受试者及其针刺前后的疼痛相关脑区之间的功能连接度。结果:针刺前与针刺后,偏头痛患者与健康受试者比较,主要在左侧海马旁回、右侧(双侧)后扣带回及左侧角回的功能连接度均减弱;针刺后较针刺前,健康受试者在左侧海马旁回、缘上回、扣带回中部及岛叶等脑区的功能连接度减弱,而在右侧海马、右侧前扣带回及左侧杏仁核与左侧海马则增强;偏头痛患者针刺后较针刺前,则双侧中央后回、右侧海马旁回,双侧扣带回中部及左侧缘上回等脑区的功能连接度均不同程度增强。结论:偏头痛患者在疼痛相关网络的脑区功能连接度减弱,针刺足临泣后相关脑区功能连接度增强,可能分别为偏头痛的发病机制及针刺足临泣的即刻效应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头痛 针刺 足临泣 疼痛网络 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