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在国权与女权之间:近代中国关于女子教育宗旨的四次论争 |
万琼华
|
《现代大学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5
|
|
2
|
清末民初女子教育观的嬗变:从“贤妻良母”到“女国民” |
万琼华
朱丽
|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3 |
2
|
|
3
|
论阎连科“耙耧小说”中的河洛女性形象 |
刘保亮
|
《洛阳大学学报》
|
2005 |
4
|
|
4
|
也论“贤妻良母” |
郑雷
|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
2006 |
2
|
|
5
|
20世纪初期女性话语中的“贤妻良母” |
王秀田
|
《石家庄学院学报》
|
2008 |
3
|
|
6
|
社会转型期女性对独生子女教育的影响 |
王玲玲
|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0 |
2
|
|
7
|
辛亥革命至新中国建立前女子初等教育价值取向初探 |
李汉潮
|
《现代教育论丛》
|
2016 |
1
|
|
8
|
从女权斗士、香闺佳人到贤妻良母——民初上海女性期刊读者定位的演变及分析 |
谢天勇
张朋
|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4
|
|
9
|
慈母、孝女、贤妻的时代价值与实现路径 |
叶文振
蒋颖荣
|
《山东女子学院学报》
|
2014 |
1
|
|
10
|
贤妻良母与成为现代女性不矛盾 |
王兆熊
|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
2014 |
1
|
|
11
|
培养中日文化差异意识,提高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
李萍
|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
2011 |
2
|
|
12
|
对娜拉出走的批判性分析 |
徐中锋
|
《海外英语》
|
2013 |
1
|
|
13
|
1940年代延安文学中的妇女问题 |
李振
|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5 |
0 |
|
14
|
论日本近代女性作家的肉体记忆与精神记忆 |
黄芳
|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
2020 |
0 |
|
15
|
两个新爱洛伊丝——朱莉与德·莫尔索夫人形象之比较 |
李赐林
|
《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7 |
0 |
|
16
|
“贤妻良母”的文化演变及现实诉求 |
刘钊
|
《东疆学刊》
|
2004 |
0 |
|
17
|
从伦理角度看娜拉离家出走 |
邓年刚
|
《襄樊学院学报》
|
2011 |
0 |
|
18
|
“五四”女作家笔下“贤妻良母”的新内涵 |
马美爱
|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
|
2004 |
0 |
|
19
|
卢梭与西方女性主义 |
宗先鸿
|
《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
|
2007 |
0 |
|
20
|
女性解放与贤妻良母角色——冰心笔下女性形象的启示 |
刘延红
|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09 |
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