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Study of Civilized Etiquette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1
作者 Zengqiang Ko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 2013年第8期73-75,共3页
During the long history of cultural development, etiquette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module in China traditional education. The etiquette education as a starting point in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education, it i... During the long history of cultural development, etiquette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module in China traditional education. The etiquette education as a starting point in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education, it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content of college students' student lives. Cultural knowledge learning is equally important. This article through study on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of civilization etiquette education problems, elaborated some of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etiquette education, and put forward opinions and suggestions how to improve college students' etiquette education in the fu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tiquette education Harmonious campus Harmonious society Moral education
下载PDF
“仁义礼智信”的由来、发展及其基本内涵(下) 被引量:4
2
作者 邓球柏 《长沙大学学报》 2006年第1期1-5,共5页
“仁义礼智”四德整体的提出者是孟子,“礼义廉耻”四维德目的提出者是管子。郭店楚竹书《五行》试图建构一种将仁、义、礼、智、圣内化为人们的品德信念的道德体验模式。将“仁谊礼知信”称作“五常之道”,最早出现在汉朝董仲舒的《举... “仁义礼智”四德整体的提出者是孟子,“礼义廉耻”四维德目的提出者是管子。郭店楚竹书《五行》试图建构一种将仁、义、礼、智、圣内化为人们的品德信念的道德体验模式。将“仁谊礼知信”称作“五常之道”,最早出现在汉朝董仲舒的《举贤良对策》之中。“仁义礼智信”作为整体德目由官方确定在董仲舒去世183年后的白虎观讲议五经同异的会议上。之后,“仁义礼智信”整体德目经历了从周敦颐的“诚,五常之本”说到二程的“五常全体四支”说以及朱熹的“五常之性”说。今天,以“仁义礼智信”为内容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应该融入和谐社会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的建设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仁义礼智信 和谐社会 思想道德建设
下载PDF
儒家的道德理想社会理论及其现代启示 被引量:1
3
作者 杨彦斌 《湖南第一师范学报》 2007年第3期70-71,共2页
儒家的道德伦理思想是极为丰富和复杂的。以孔孟为中心的儒家的道德理想社会论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建设性意义,特别是儒家道德伦理思想中的"德"、"礼"、"均"、"和"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实事求是... 儒家的道德伦理思想是极为丰富和复杂的。以孔孟为中心的儒家的道德理想社会论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建设性意义,特别是儒家道德伦理思想中的"德"、"礼"、"均"、"和"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实事求是地作出正确的评估和选择的,使之为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服务,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孟 道德理想社会 “德” “礼” “均” “和”
下载PDF
略论“诚信”与“诚信问题” 被引量:1
4
作者 刘宗棠 《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2期34-37,共4页
“诚信”应该是能够维护社会正义的真诚守信 ,应该是有益于社会和广大人民利益的言行一致。当前 ,“诚信问题”严重的原因是多样的 ;因此 ,现在要“共铸诚信” ,也应该综合治理 ,多管齐下 ,形成合力。
关键词 诚信问题 诚信教育 公民道德 法治
下载PDF
和谐社会视野下医学生网络礼仪与道德问题研究
5
作者 王莹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7年第7期144-144,146,共2页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包含医学生在内的学生群体,无时无刻的不受到网络文化的影响。在和谐视野下,网络的礼仪道德建设越发显得重要。本文作者将从和谐视野下遵循医学生网络礼仪与道德的重要性出发,分析网络礼仪与道德现存问题,探索...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包含医学生在内的学生群体,无时无刻的不受到网络文化的影响。在和谐视野下,网络的礼仪道德建设越发显得重要。本文作者将从和谐视野下遵循医学生网络礼仪与道德的重要性出发,分析网络礼仪与道德现存问题,探索提高医学生网络礼仪与道德对策,从而保障医学生在网络文化中的正当权益,为营造健康积极的网络文化氛围提供便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谐社会 医学生 网络 礼仪与道德
下载PDF
中国传统礼仪对维护社会治安的当代价值及其实现 被引量:1
6
作者 李梅 《山东警察学院学报》 2020年第1期130-136,共7页
作为制度规范的中国传统礼仪,虽然早已随着清王朝的覆灭而中断,但作为其内在精神追求的礼义不仅没有消失,而且以礼义、礼俗的形式仍顽强地存活在国人的日常生活之中,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并且随着我国社会的高度发展越... 作为制度规范的中国传统礼仪,虽然早已随着清王朝的覆灭而中断,但作为其内在精神追求的礼义不仅没有消失,而且以礼义、礼俗的形式仍顽强地存活在国人的日常生活之中,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并且随着我国社会的高度发展越来越彰显出自身的价值。如何继承曾在中国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发挥过重要作用、现在仍发挥重要影响的传统礼仪文化,以此来化解当下我国社会转型期所面临的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纠纷和社会治安问题,维护社会和谐与稳定,需要在汲取先人智慧的基础上,通过对传统礼仪的现代性转换,建立当代社会主义新型道德体系,不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充分发挥礼仪在完善个人道德修养、和谐社会关系、凝聚民族精神、维护社会秩序的价值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礼仪 道德 社会治安 和谐社会
下载PDF
“礼”与“俗”的历史演变及其当代境遇反思
7
作者 武宁 《国际儒学论丛》 2018年第1期177-185,245,共10页
'理想形态'的精英文化礼和自然生成的大众文化俗,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逐渐融合成一种中国独有的社会复合形态———礼俗。千百年间,中国传统乡土社会依靠礼俗维持运作,成为典型的礼俗社会。到了当代,随着传统礼俗社会向现代法... '理想形态'的精英文化礼和自然生成的大众文化俗,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逐渐融合成一种中国独有的社会复合形态———礼俗。千百年间,中国传统乡土社会依靠礼俗维持运作,成为典型的礼俗社会。到了当代,随着传统礼俗社会向现代法理社会的转型,礼俗文化逐渐退出社会舞台。但当今社会在强调法律效力的同时,道德规范力量的削弱也带来不少弊病。从中国文化自身出发,以创新的方式挖掘和阐发传统礼俗文化,无疑是走出当下道德困境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礼俗 道德规范 熟人社会
下载PDF
清代秽语致妇女自尽案件中的因果关系及社会逻辑
8
作者 吴运时 《中国社会历史评论》 2023年第1期98-116,297-298,共21页
清代秽语致妇女自尽案件的相关规范被置于“威逼人致死”条之中。从其演变历史中可以看出,清代秽语致妇女自尽案件的规范越来越周密,刑罚也趋于严苛。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是洞悉清代秽语致妇女自尽案件刑罚严苛性的视角。通过对相... 清代秽语致妇女自尽案件的相关规范被置于“威逼人致死”条之中。从其演变历史中可以看出,清代秽语致妇女自尽案件的规范越来越周密,刑罚也趋于严苛。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是洞悉清代秽语致妇女自尽案件刑罚严苛性的视角。通过对相关规范和裁判过程的分析,发现清代秽语致妇女自尽案件中,只要行为与结果存在事实因果关系即只要符合“没有前者就没有后者”的逻辑,行为人就要负担刑责。具体表现为:行为人所要担责的后果范围被无限延展,无心之过不能阻却责任承担,秽语攻击对象和死者发生错位不能阻断因果关系,前行为人根据影响力为介入因素带来的后果担责。运用道德期待理论可以分析其社会逻辑,清初以来在儒家礼教主义兴起的背景下,统治者对男女角色的道德期待大为提高。对男性的道德期待为言行举止要更加合乎礼,对女性的道德期待为更加坚守忠贞的品格。这反映于礼法模式下的立法与司法,对女性出言不逊具有了法律上的可非难性,秽语致妇女自尽行为的入罪标准大为降低。但是,这种严法苛刑却变相刺激了妇女轻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秽语致妇女自尽 事实因果关系 礼法社会 道德期待 轻情就重法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