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7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lectricity Generation,Supply and Consumption Grew Steadily,Construction Efforts of urban and Rural Power Grids Intensified──Analysis of Power Production, Construction and Society's Consumption in the First Half of This Year
1
《Electricity》 2000年第3期7-10,共4页
关键词 In construction and society’s Consumption in the First Half of This Year Electricity Generation Supply and Consumption Grew Steadily construction Efforts of urban and rural Power Grids Intensified Grids
下载PDF
Decisive Stage of All-round Construction of Well-off Society Is a New Opportunity for China's Human Rights Cause
2
作者 李君如 《The Journal of Human Rights》 2016年第1期3-11,共9页
The p eriod of"The 13th Five-Year Plan"for national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2016-2020)is a decisive stage of completion of all-round construction of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in China,and the year of... The p eriod of"The 13th Five-Year Plan"for national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2016-2020)is a decisive stage of completion of all-round construction of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in China,and the year of 2016 is the first annum of this decisive stage.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CPC)headed by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 has,with a new stance and new ideas,set strategic task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cisive Stage of All-round construction of well-off society Is a New Opportunity for China’s Human Rights Cause CPC
下载PDF
The Influence of the Gentry on Rural Political Construction
3
《Journal of Literature and Art Studies》 2013年第9期589-600,共12页
Based on some former studies of Chinese rural society, this paper summerizes the achievements and limitations of general Chinese rural studies and then proposes a social operation model in rural areas which is dominat... Based on some former studies of Chinese rural society, this paper summerizes the achievements and limitations of general Chinese rural studies and then proposes a social operation model in rural areas which is dominated by the squires. It uses some specific historical data and discoveries of feild sduty to further examine the profound influence of the squires on rural politcal construction in three different aspects: the model of clan and religion, the role as inter-mediator and the growth of basic armed forces. The study found that this special social group played a center role in Chinese rural political system from ancient to modem times, particularly, the research considers the decline of the squire society since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new government in 1949. In the end,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e cultural guiding significance of this social model in the study to the rural construction in contemporay China by predicting the possiblity of renaissa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quire society rural political construction CLAN RELIGION MEDIATOR basic armed forces cultural survival
下载PDF
Suggestions on Perfecting Index Systems of Building a Well-Off Society in an All-Round Way
4
作者 lian LV Yi Li 《Sociology Study》 2014年第6期481-487,共7页
The index systems are not only the tools to evaluate existing practice results, but also the guides to the future development direction and development way of practical activities. "Well-off society" is a relatively... The index systems are not only the tools to evaluate existing practice results, but also the guides to the future development direction and development way of practical activities. "Well-off society" is a relatively vague concept, and the contents of it ceaselessly change with the advancement of societ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productivity. Now the construction of a well-off society in an all-round way enters a critical stage, so the original evaluation standards must change with gradual advancement of the construction goal of a well-off society. So it is very necessary for us to build a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and make it better and better to provide effective statistical consultation and statistical supervision for constructing a well-off society in an all-round way. This paper attempts to analyze the current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then puts forward the general thinking and flame work of the index system of building a well-off society in an all-round wa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mprehensive construction of a well-off society index systems PERFECTION
下载PDF
纵横协同:新乡贤文化建设的双重路径 被引量:3
5
作者 刘社瑞 韩茹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92-200,共9页
新乡贤文化是由传统乡贤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而来的新型文化形态,以其独特作用助推乡村全面振兴。政府和社会是新乡贤文化建设的两种力量,并以此形成了政府主导式建设路径和社会主动式建设路径。政府主导式建设路径以做好顶层设... 新乡贤文化是由传统乡贤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而来的新型文化形态,以其独特作用助推乡村全面振兴。政府和社会是新乡贤文化建设的两种力量,并以此形成了政府主导式建设路径和社会主动式建设路径。政府主导式建设路径以做好顶层设计、整合各种资源、注重授权赋能为主要抓手,通过行政纵向推动力量引领新乡贤文化建设;社会主动式建设路径则以乡村内生力量、特色化的优势资源和参与式行动为依托,通过内生横向协商方式践行新乡贤文化建设。双重建设路径虽共存于乡村场域,但二者属性不同,需通过纵横协同形成新乡贤文化建设的强大合力,使新乡贤文化建设更具持续性和实效性。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双重路径的纵横协同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双重建设路径应顺应时代新要求,遵循互嵌互融逻辑,在互动-嵌入-融合中实现纵横协同,共同服务于新乡贤文化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乡贤文化 政府主导式建设路径 社会主动式建设路径 协同 互嵌互融
下载PDF
风险治理视域下韧性乡村建设的生成逻辑与前进路径 被引量:1
6
作者 杨毅 许晨杨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1-10,共10页
韧性乡村建设聚焦于常态与应急相结合的乡村风险治理体系,对于提升乡村整体韧性能力、应对各种常态化风险挑战以及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基于制度分析与发展(IAD)框架,从风险情境、制度结构以及理性行动三个维度探析韧性乡... 韧性乡村建设聚焦于常态与应急相结合的乡村风险治理体系,对于提升乡村整体韧性能力、应对各种常态化风险挑战以及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基于制度分析与发展(IAD)框架,从风险情境、制度结构以及理性行动三个维度探析韧性乡村建设的生成逻辑,并结合帕森斯AGIL功能模型从常态化风险治理机制的适应功能、乡村整体韧性的目标达成、多元化治理主体联动的整合协同以及数字技术赋能韧性乡村的模式维持四个方面提出韧性乡村建设的实践路径,厘清韧性乡村的常态化风险治理机制、目标导向、行动参与者以及良性运作手段等核心问题。面对常态化风险的冲击和干扰,韧性乡村建设通过采取理性行动、发挥多元化主体联动以及全周期风险治理的优势,提升乡村在经济、生态、文化等各方面的韧性能力,以应对各种常态化风险的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韧性乡村建设 风险治理 风险社会
下载PDF
燎原社“首创精神”融入温州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路径
7
作者 梁越 孙邦金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46-51,共6页
燎原社“首创精神”是温州地区的一种传统精神文化力量,对其内在价值底蕴的深入挖掘是新发展阶段强化思想舆论引领,激发温州改革创新的时代力量,着力推进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也是引领温州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路径。调研表明,当前温... 燎原社“首创精神”是温州地区的一种传统精神文化力量,对其内在价值底蕴的深入挖掘是新发展阶段强化思想舆论引领,激发温州改革创新的时代力量,着力推进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也是引领温州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路径。调研表明,当前温州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存在着文化资源开发不够、精神文化设施利用不足、农民参与度不高等问题。依托燎原社“首创精神”,可以促进温州本土人民传承历史文化记忆,铸就农村文明新篇章;培育发展“燎原”文化产品,推动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最重要的是,以燎原社“首创精神”引领温州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能增强本土农民主人翁意识,有利于发挥主体性,深化农村自治实践,形成进一步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实现乡村振兴的蓬勃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包产到户 燎原社 “首创精神” 乡村振兴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下载PDF
“五社联动”:乡村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建设路径研究
8
作者 卫小怡 《智慧农业导刊》 2024年第6期168-171,共4页
乡村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的灵魂,也是乡村振兴战略得以顺利实施的智力支撑,该文通过实证调研发现,目前乡村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以下困境,一是乡村文化建设主体流失严重,乡村文化人才体系亟待构建;二是智慧文旅平台投入使用不足;三是社会... 乡村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的灵魂,也是乡村振兴战略得以顺利实施的智力支撑,该文通过实证调研发现,目前乡村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以下困境,一是乡村文化建设主体流失严重,乡村文化人才体系亟待构建;二是智慧文旅平台投入使用不足;三是社会参与力量尚未形成合力;四是文化资源开发和利用不充分。该文基于“五社联动”的行动框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助力乡村文化赋能乡村振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文化建设 五社联动 文化赋能 社会治理
下载PDF
“改造”的难题:乡村家社共育的双重实践
9
作者 郑蕾 华雪霁 《终身教育研究》 2024年第2期21-29,70,共10页
研究记录并反思了来自村外的社会公益组织与村庄内不同成员共同改造社区教育空间、共建养育共同体的过程。以双重叙事/实践作为方法,在村民对生活的盘算和挣扎与外来共建者在行动中的困惑和挫败之间往返。第一重叙事/实践呈现了如何基... 研究记录并反思了来自村外的社会公益组织与村庄内不同成员共同改造社区教育空间、共建养育共同体的过程。以双重叙事/实践作为方法,在村民对生活的盘算和挣扎与外来共建者在行动中的困惑和挫败之间往返。第一重叙事/实践呈现了如何基于对村民养育难题的最初理解来改造公共空间,并发动村民自主管理,而家长们的“没反应”“沉默”促使我们反思对村民主体性的“认知失败”。第二重叙事/实践呈现了部分家长所做出的回应如何解构了第一重叙事/实践中改造的主体,他们沉默中所隐藏的个体挣扎引导公共行动找到了新的出发点。文章最后借用福柯的“异托邦”概念分析了由社会力量参与改造的这一既内在于又外在于村庄的社区教育空间在行动中的两难处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建设 家社共育 双重实践 公共空间 认知失败
下载PDF
从“送法下乡”到“法治乡村”——中国乡村法治建设的社会学考察 被引量:10
10
作者 张林江 《政治与法律》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91-107,共17页
乡村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乡村治理模式转型的关键一环。当代中国的乡村法治包含着现代民族国家构建、现代乡村社会构建、乡村治理现代化三个并行交互的进程,但三者呈现不同步、不协调的内在张力。鉴于中... 乡村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乡村治理模式转型的关键一环。当代中国的乡村法治包含着现代民族国家构建、现代乡村社会构建、乡村治理现代化三个并行交互的进程,但三者呈现不同步、不协调的内在张力。鉴于中西古今的多重话语体系影响,乡村法治在理论上呈现出内生与外嵌,自主发展与外来思想、制度引入的角力与融合等多重景象;在实践层面上表现出对发展焦虑以及治理困局的积极应对和艰难探索。为此,对我国乡村法治的考察和实践推进,需放在中国式现代化、“三农”或乡村振兴这两个大的框架下进行,最终实现法治与“民情”的内在契合。对此既不能无视“民情”用强制的方式来实现乡村法治,也不能坐等“民情”的自然变迁,而应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总体目标下,积极推动现代乡村社会的构建和乡村治理现代化转型,实现“强国家-强社会-强治理”的内在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法治 现代民族国家构建 现代乡村社会构建 乡村治理现代化
下载PDF
“政社共建”下的柔性治理:乡村振兴政策过程的增权赋能之道——以湖南省宁乡市D镇“美丽宜居村庄”项目进村为例 被引量:6
11
作者 梁琦 《地方治理研究》 2023年第2期52-64,M0004,共14页
以政策过程推动项目进村,可从赋能性角度对政策过程的柔性引领、柔性统筹、柔性共治、柔性动员四个层面的实践样态进行考察“。政社共建”下的柔性治理实现了政策过程的增权赋能效应,产生了体制、机制的双向增权效果,提升了项目进村所... 以政策过程推动项目进村,可从赋能性角度对政策过程的柔性引领、柔性统筹、柔性共治、柔性动员四个层面的实践样态进行考察“。政社共建”下的柔性治理实现了政策过程的增权赋能效应,产生了体制、机制的双向增权效果,提升了项目进村所需的制度供给能力与基层治理能力。基于此,政策过程与柔性治理的结合,将推动行政主导向行政引导转变,使政策导向的国家治理目标转化为村庄的公共治理目标,从而实现政策过程的增权赋能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乡村治理 柔性治理 项目进村 政策过程 增权赋能 政社共建
下载PDF
乡村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的新命题和新路径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千希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 2023年第3期27-35,共9页
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是法治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立法、执法、司法和守法四大重要环节。对乡村法规政策和现实情况进行梳理,厘清进入“后乡土社会”的乡村地区在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中面临的现实问题,思考乡村治理体系现代化建... 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是法治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立法、执法、司法和守法四大重要环节。对乡村法规政策和现实情况进行梳理,厘清进入“后乡土社会”的乡村地区在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中面临的现实问题,思考乡村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新使命、新内涵和新场景,并提出我国乡村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的新路径。应在“乡政村治”的既有治理体系格局下加强关键领域立法,完善乡村法律制度体系,突出党领导下乡村居民治理主体地位,构建智慧治理机制,加强乡村地区司法保障,完善乡村地区法律服务体系,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布局与共同富裕总体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社会转型 法治建设 乡村治理
下载PDF
加强新时代乡村“熟人社会”中法治建设的路径构想
13
作者 李帅奇 《西部学刊》 2023年第24期54-57,共4页
与“陌生人社会”强调契约精神不同,“熟人社会”更加注重伦理道德约束,这一特点给生活其中的人们带来一定便利的同时,也必然会发生“人治”的种种弊端,其必将随着社会现代化的进程转向法治社会。当前,我国乡村,特别是地理位置相对偏僻... 与“陌生人社会”强调契约精神不同,“熟人社会”更加注重伦理道德约束,这一特点给生活其中的人们带来一定便利的同时,也必然会发生“人治”的种种弊端,其必将随着社会现代化的进程转向法治社会。当前,我国乡村,特别是地理位置相对偏僻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大多仍处于“熟人社会”状态,由于城乡发展的割裂和旧有社会格局变动缓慢,一定程度影响和妨碍了乡村法治建设的进程。由此,提出新时代乡村法治建设的路径构想:(一)“观念塑造”,发挥普法宣传作用;(二)“德法共治”,发挥德治作用;(三)“能人治村”,发挥基层领导干部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法治建设 熟人社会 乡村治理
下载PDF
20世纪30年代的县政建设运动与乡村社会变迁——以五个县政建设实验县为基本分析样本 被引量:23
14
作者 王先明 李伟中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90-98,104,共10页
20世纪 30年代 ,南京国民政府与乡村建设派合作 ,掀起了一场县政建设运动。其中 ,五个实验县各有特点 ,但是 ,由于乡村社会结构的变动和国家政治结构变动并未出现地域性的根本差别 ,因而 ,尽管在具体的进程和操作方式上有所区别 ,甚至... 20世纪 30年代 ,南京国民政府与乡村建设派合作 ,掀起了一场县政建设运动。其中 ,五个实验县各有特点 ,但是 ,由于乡村社会结构的变动和国家政治结构变动并未出现地域性的根本差别 ,因而 ,尽管在具体的进程和操作方式上有所区别 ,甚至在参与力量和主体上也有所不同 ,县政建设运动整体上却有着共同的历史特征。它的运作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县政建设运动 乡村社会 现代化
下载PDF
建设新农村与构建和谐社会中发展农村体育文化探析 被引量:117
15
作者 任保国 张宝荣 《体育与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4-18,共5页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中发展农村体育文化是新农村体育的重要组成,决定着我国体育现代化的最终实现。由于农村经济发展的滞后、城乡体育文化的冲突以及大众体育文化传播的“城市中心主义”等因素的影响,致使新农村体育文化...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中发展农村体育文化是新农村体育的重要组成,决定着我国体育现代化的最终实现。由于农村经济发展的滞后、城乡体育文化的冲突以及大众体育文化传播的“城市中心主义”等因素的影响,致使新农村体育文化发展陷入了困境。加速“三化”进程,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改革大众体育文化传播体制,引导农村体育文化发展,以及加强城乡关联,促进体育文化整合,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中农村体育文化发展走出困境的道路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新农村 构建和谐社会 新农村体育文化
下载PDF
公民社会中新农村社区体育组织文化建设契机与策略 被引量:11
16
作者 薛明陆 刘一民 李新红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45-47,90,共4页
农村社区建设的滞后性及体育组织文化建设的薄弱性,不利于实现全民健身计划和城乡一体化的目标。公民社会的到来,催生了农村社区体育组织文化建设的需求。以体育组织文化和公民社会理论为指导,对农村社区体育组织文化建设的契机进行分析... 农村社区建设的滞后性及体育组织文化建设的薄弱性,不利于实现全民健身计划和城乡一体化的目标。公民社会的到来,催生了农村社区体育组织文化建设的需求。以体育组织文化和公民社会理论为指导,对农村社区体育组织文化建设的契机进行分析,提出新农村社区体育组织文化建设的策略,如发展农村社区体育组织,加大农村社区体育组织的投入,提升农村社区居民参与意识和能力,健全组织体系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民社会 体育组织文化建设 新农村社区
下载PDF
农村社会管理创新与社会工作研究 被引量:9
17
作者 陈成文 孙嘉悦 +1 位作者 唐嵩林 张才安 《社会工作》 2012年第1期15-19,共5页
社会工作是加强农村社会管理的重要手段。这是因为,农村人口管理创新、农村社会治安管理创新、农村利益诉求管理创新、农村特殊人群管理创新都离不开社会工作。要推进农村社会工作的发展,就必须摆正社会工作在农村社会管理中的地位;逐... 社会工作是加强农村社会管理的重要手段。这是因为,农村人口管理创新、农村社会治安管理创新、农村利益诉求管理创新、农村特殊人群管理创新都离不开社会工作。要推进农村社会工作的发展,就必须摆正社会工作在农村社会管理中的地位;逐步推进农村社会工作者的职业化进程;不断提高农村社会工作者的专业化水平;为农村社会工作者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工作 农村社会管理 农村社会建设
下载PDF
乡村社会内卷化的生成结构研究 被引量:14
18
作者 李锦顺 毛蔚 《晋阳学刊》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42-46,共5页
作为具有很强学术潜力的概念,“内卷化”提供了一个很有解释力的分析乡村社会的框架。而乡村社会内卷化的生成是由三层结构组成的,即上层压力型体制的过分彰显,中层乡级政府的自利性亢奋和底层农民无组织的弱势地位。研究乡村社会内卷... 作为具有很强学术潜力的概念,“内卷化”提供了一个很有解释力的分析乡村社会的框架。而乡村社会内卷化的生成是由三层结构组成的,即上层压力型体制的过分彰显,中层乡级政府的自利性亢奋和底层农民无组织的弱势地位。研究乡村社会内卷化生成结构对于制定符合农村实际的改革和管理政策,对于构建和谐农村,具有重大学术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卷化 发生机理 乡村社会 结构
下载PDF
中国乡村建设的百年历程及其历史逻辑——基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视角 被引量:25
19
作者 郭海霞 王景新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4年第2期74-80,共7页
基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视角,将中国乡村建设的百年历程分为清末民初的乡村自治、20世纪20~40年代的乡村建设、1953—1978年“乡村社会主义改造”、以家庭承包制为核心的乡村建设、2005年至今的新农村建设五个阶段进行梳理。清末民初的... 基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视角,将中国乡村建设的百年历程分为清末民初的乡村自治、20世纪20~40年代的乡村建设、1953—1978年“乡村社会主义改造”、以家庭承包制为核心的乡村建设、2005年至今的新农村建设五个阶段进行梳理。清末民初的乡村建设,中央权力日益式微,“乡村自治”成为主要路径,并延续了传统的士绅治理模式,但军阀混战和社会动荡,使传统的以地方精英为中心的社会整合秩序遭到破坏。20世纪20~40年代,国家和社会均弱,主要靠外部资源输入进行乡村建设,晏阳初、梁漱溟、黄炎培等知识分子领导进行了声势浩大的乡村建设运动,南京国民政府推行的农村复兴运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乡村建设运动,则被整合进各自的政权建设。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强势推进“乡村社会主义改造”,传统的国家、士绅和农民三角关系变成国家和农民的双边关系,由于资源输入城市,乡村建设基本停滞。1978年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国家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村社会自由发展空间增大。为破解“三农”困境,国家在2005年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政府成为乡村建设的主导力量,乡村建设获得大量政府资源。未来乡村建设应正确摆正政府角色和职能,充分发育“乡村社会”以制衡政府扩张;应与文化建设相为表里,进行包括制度改革、人力与物力资源整合、技术创新、环境保护等诸多方面的整体性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建设 百年历程 历史逻辑 国家 社会
下载PDF
建筑学介入下的乡村营造及相关思考--当代建筑师乡村实践中的启示 被引量:11
20
作者 卢峰 王凌云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16年第2期23-26,共4页
城市化的单向进程导致了乡村的边缘化,而建筑学正在积极介入乡村营造改变这一现实。为让建筑学更好地应用于乡村营造工作,通过分析建筑学介入乡村营造带来的积极影响以及所面临的问题,肯定了建筑师主导模式对于乡村营造的借鉴价值,从建... 城市化的单向进程导致了乡村的边缘化,而建筑学正在积极介入乡村营造改变这一现实。为让建筑学更好地应用于乡村营造工作,通过分析建筑学介入乡村营造带来的积极影响以及所面临的问题,肯定了建筑师主导模式对于乡村营造的借鉴价值,从建筑师在乡村的实践案例中总结出价值观、地域表达和建筑师3个方面的乡村营造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 乡村营造 价值观 地域表达 建筑师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