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评估喉罩小潮气量较快频率间歇正压通气在胸腔镜手汗症手术麻醉中应用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拟行胸腔镜下胸交感神经切断术的手汗症患者50例,随机分为两组(n=25):D组(双腔管组)行单肺通气;L组(喉罩组)行小潮气量较快频率间歇正压通...目的评估喉罩小潮气量较快频率间歇正压通气在胸腔镜手汗症手术麻醉中应用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拟行胸腔镜下胸交感神经切断术的手汗症患者50例,随机分为两组(n=25):D组(双腔管组)行单肺通气;L组(喉罩组)行小潮气量较快频率间歇正压通气;术中持续监测呼气末二氧化碳(PetCO2)、血氧饱和度(SpO2)、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心电图(ECG)和双手温度。分别于麻醉诱导前(T1)、喉罩/双腔管置入前(T2)、喉罩/双腔管置入后1 m in(T3)、右胸切皮即刻(T4)、切断右胸交感神经即刻(T5)、右侧入镜孔缝合完成(T6)、切断左胸交感神经即刻(T7)、左侧入镜孔缝合完成(T8)、苏醒后拨喉罩/双腔管即刻(T9)各时点采集动脉血样进行血气分析,记录PetCO2、SpO2、MAP、HR等指标。同时记录喉罩/双腔管置入时间、麻醉时间、术中术后不良反应和并发症以及麻醉药的用量。结果 L组置入时间和麻醉时间明显少于D组(P<0.05);L组异丙酚、舒芬太尼的用量明显少于D组(P<0.05),两组麻醉手术均顺利,未发生呕吐、反流、误吸,术后无声音嘶哑。拔喉罩/双腔管呛咳、术后咽喉疼痛发生率L组明显低于D组(P<0.05)。D组MAP、HR水平在T3和T9时明显高于T1和T2时(P<0.05),D组MAP、HR水平在T3和T9时亦明显高于L组(P<0.05)。胸腔镜操作期间两组T5和T7时的二氧化碳分压(PaCO2)升高(P<0.05)。结论喉罩小潮气量较快频率间歇正压通气适用于胸腔镜手汗症手术的麻醉。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评估喉罩小潮气量较快频率间歇正压通气在胸腔镜手汗症手术麻醉中应用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拟行胸腔镜下胸交感神经切断术的手汗症患者50例,随机分为两组(n=25):D组(双腔管组)行单肺通气;L组(喉罩组)行小潮气量较快频率间歇正压通气;术中持续监测呼气末二氧化碳(PetCO2)、血氧饱和度(SpO2)、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心电图(ECG)和双手温度。分别于麻醉诱导前(T1)、喉罩/双腔管置入前(T2)、喉罩/双腔管置入后1 m in(T3)、右胸切皮即刻(T4)、切断右胸交感神经即刻(T5)、右侧入镜孔缝合完成(T6)、切断左胸交感神经即刻(T7)、左侧入镜孔缝合完成(T8)、苏醒后拨喉罩/双腔管即刻(T9)各时点采集动脉血样进行血气分析,记录PetCO2、SpO2、MAP、HR等指标。同时记录喉罩/双腔管置入时间、麻醉时间、术中术后不良反应和并发症以及麻醉药的用量。结果 L组置入时间和麻醉时间明显少于D组(P<0.05);L组异丙酚、舒芬太尼的用量明显少于D组(P<0.05),两组麻醉手术均顺利,未发生呕吐、反流、误吸,术后无声音嘶哑。拔喉罩/双腔管呛咳、术后咽喉疼痛发生率L组明显低于D组(P<0.05)。D组MAP、HR水平在T3和T9时明显高于T1和T2时(P<0.05),D组MAP、HR水平在T3和T9时亦明显高于L组(P<0.05)。胸腔镜操作期间两组T5和T7时的二氧化碳分压(PaCO2)升高(P<0.05)。结论喉罩小潮气量较快频率间歇正压通气适用于胸腔镜手汗症手术的麻醉。